魂断蓝桥影评

2024-04-30

魂断蓝桥影评(共10篇)

篇1:魂断蓝桥影评

如果没有空袭,玛拉和罗伊就不可能相遇;如果他们早一点到教堂,玛拉就不会继续生活在剧团里了;如果那天玛拉早一点离开公寓,就不会接到罗伊的电话,她也就不会被剧团开除;如果玛拉没有看到那张报纸,她就不会继续挨饿以至沦落风尘。是一系列的巧合导致了玛拉的杯具,这也正是戏剧式电影的标志性特征。

在咖啡厅和罗伊的母亲会面的场景,让人觉得有些不忍,玛拉的两次晕倒,让我们能够感觉到主人公玛拉的悲伤之情,在那时她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当玛拉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遇难的消息时,(虽然事实上是罗伊的身份证弄丢了,被弄巧成拙而已)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年轻女子将会有如何的影响?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把战争的冷酷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剧情在百转千回中不断的变化着,一见钟情的他们,心里是甜的,生死别离时,他们语带忧伤;再次相遇时,他们的心里是甜的,再回庄园时,忧伤却再度袭来。

影片并没有从正面去表现玛拉是如何的挣扎,如何的沦落。她用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取而代之,用蓝桥的灰色、萧条暗喻玛拉的生活困苦与艰辛。

从电影音乐的角度看,主题音乐《友谊天长地久》每次的响起,都是二人相聚的场景,为男女主人公相会的场面增添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在影片后半部分,原本温馨的音乐却让人觉得凄婉伤感,这是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产生的效果。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每次的相聚都是甜蜜与悲伤的结合。当女主人公两次说出“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永远都爱你”时,罗伊的心里是淡淡地甜。当男主人公接到命令赶赴战场,当女主人公再次与罗伊于火车站相遇时,玛拉的心里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浓浓忧伤。

幸运物的运用恰到好处,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第一次是在开头,罗伊即将赶赴战场,幸运物让他睹物思人,引出了这个故事。第三次是在罗伊带玛拉回庄园后,在自己的家中,罗伊说要交给玛拉,因为那是送给玛拉最珍贵的礼物。罗伊的热情、坚决让心存愧疚的玛拉倍受刺激。第五次是在故事的结尾,当玛拉不顾一切的冲向疾驰而来的汽车而遭遇不幸后,罗伊在蓝桥上抚摸着幸运物,此时的情绪复杂而纷乱。从罗伊忧郁的眼神中不难读出对战争与感情的无奈和悲伤。

玛拉的感情杯具究竟就应归罪与什么?是人类战争的冷酷?是家族荣誉的沉重?还是世态炎凉的无情?见仁见智,或者兼而有之。

影片的结尾,当倒数第二个镜头给出罗伊的忧郁眼神时,我想,他的心里除了淡淡的甜蜜回忆之外,更多的是失去爱人之后的凄婉与悲伤。《魂断蓝桥》虽然走的是好莱坞的大众路线,但是它的杯具结尾的确是它区别于其他好莱坞电影的重要标志,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东方人的审美观念,在东方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篇2:魂断蓝桥影评

事实上,之所以有“蓝桥”一词,乃出自于《庄子·盗跖》中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周时有一叫做“尾生”的鲁国书生,在赴秦国投考为官时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相约在蓝桥下幽会。姑娘有事未来赴约,适逢天降豪雨,河水暴涨,而尾生却不愿离去,死死抱住桥下石柱直至被河水淹没。之后姑娘赶来,悲恸欲绝,遂抱着尾生的尸体投河自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殉情故事,亦留下了“蓝桥”这个著名的爱情符码。

除了片名之外,在《魂断蓝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其他蕴含着东方韵味的地方。在我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中,往往存在着这么一些关键词: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殉情而亡等等,而这些词语恰恰能与《魂断蓝桥》的故事一一对应。

陆军上尉罗伊英挺俊朗、前途无量,芭蕾舞女玛拉娇美可爱、温柔善良,是为“才子佳人”;两人相逢在滑铁卢桥,甫一邂逅便有情投意合之感,是为“一见钟情”;第三次见面时,罗伊提出订婚,玛拉欣然接受,是为“私定终身”;而最后玛拉投车自杀、香消玉殒,是为“殉情而亡”。

篇3:《魂断蓝桥》:忠贞不渝的爱情

一、战争的罪恶

战争本身就是痛苦的代名词。战争制造了这段爱情的悲剧。罗伊与玛拉是在战争的混乱中相遇, 同时也是战争摧毁了他们忠贞的爱情。他们的相遇是悲剧的开始, 战争的持续是悲剧的延续, 战争的结束是悲剧的升华。罗伊和玛拉在桥上邂逅, 因为战争;他们在车站的分离, 也因为战争。战争使痴情的恋人分道扬镳;战争使玛拉误认为罗伊战死沙场;战争使玛拉生活潦倒, 伤心绝望之际, 沦为妓女, 导致悲剧的步步展开。全片没有一场战争的场面, 也没有一句正面评价战争的台词, 但通过种种生活表象的情节, 揭露了战争给人的宁静浪漫的生活带来沉痛灾难的本质, 控诉战争的罪恶。

设想一下, 如果处在和平年代, 罗伊和玛拉一定会白头偕老, 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当时就是战争拆散了热恋中的玛拉和罗伊, 也是战争迫使走投无路的玛拉当上妓女, 最后为了维护罗伊和他的家族的荣誉, 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我看来, 玛拉的死正是对战争的控诉, 她作为当时一战的另一种牺牲品, 向世人显示了战争的罪恶。

《魂断蓝桥》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 更重要的是向人召唤着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恶。人类, 用战争这种粗暴与残酷的方式求的和平, 而战争过后, 能弥补它所留下的伤痕的, 只有人类自己那原始而伟大的情愫, 爱情, 作为其中之一, 自始至终散发着光与热, 贯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程, 带给生者以希望, 带给死者以慰藉。

二、巧妙感人的情节安排

影片开头, 白发苍苍的罗伊来到滑铁鲁桥, 手拿护身符凭吊逝去的情人, 20年前的那一幕又如在眼前。其实刚开始, 影片就以倒序的手法给观众作了伤感的伏笔。但随后, 镜头慢慢切换到20年前英姿飒爽的罗伊。在桥上, 罗伊偶遇美丽的女主角玛拉, 并送其到车站, 短暂分别后观看她跳舞, 舞后, 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 同罗伊幽会, 在华尔兹舞曲中, 两人翩翩起舞, 含情相望。次日, 两人更迫不及待地结婚。故事至此, 男女主角一见钟情、似为天作之合, 情路发展也一帆风顺, 令人心情很是欣慰, 更使后来的悲剧结局为观众铺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之后, 剧情的发展虽不是急转直下, 但却慢慢从爱情快乐的顶峰向波折、矛盾、冲突走向悲情之路, 乃至最后的大悲剧结局落幕。当罗伊在即将结婚的当天突然收到出征的命令, 玛拉不惜缺席演出赶到车站却没能赶上与情人好好道别。返回后, 严厉的剧团经理开除了玛拉和为之辩护的好友凯蒂。影片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喜到悲逐渐渲染的过渡。

及后, 玛拉的在报刊上看到罗伊的死讯成了她命运的彻底转折, 流落妓女, 漂泊生活, 即使在车站意外重逢罗伊, 这里稍微缓和了观众伤感的神经。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她与罗伊的久别相会仍暗藏走向痛苦结局的必然。至最后, 成为全剧最经典镜头的, 是玛拉麻木地走向迎面的列车, 香消玉殒, 随着《过去的好时光》的乐声, 年老罗伊悲伤的眼神又重现幕前。

至此, 全片情节从悲到喜, 到渐悲再到大哀伤的情感线路便呈现出来。全剧情节不算复杂难懂, 却时时调动着观众的情绪。应该讲, 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有了跌宕心灵的剧本内容, 即使这只是有黑白的文字的小说, 脑海中的画面也会赚足不少人的泪水。

三、意识形态上的共鸣性

影片能触动观众的恻隐, 不惜情伤泪下, 与其在观众生活中产生的强烈认同感分不开。而作为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 《魂断蓝桥》内容虽有些传奇化, 但文艺气息浓厚, .特别是能触动本来文化差异较大的东方人, 这更是可贵。

《魂断蓝桥》其缠绵悱恻的悲剧情节中, 透露出东方人的许多传统心理。例如玛拉沦为妓女后认为自己辜负了罗伊, 只能一死求解脱。这种强烈的处女贞操观念令许多现代的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在中国, 影片中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却与传统的贞洁观念相吻合, 这与梁祝、牛郎织女传递的爱情观是一致的。自然在无意间暗合暗合了传统东方人的思想定势。

《魂断蓝桥》的成功在于能牢牢抓住电影观众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如何激发受众之中具有最大相似的感情闪光点去考虑。切中了受众心灵最要害的敏感区, 自然会使影片赚足观众眼泪, 百看不厌, 成为经典。

《魂断蓝桥》使人屏息凝神, 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爱情使人沉醉, 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 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

篇4:魂断蓝桥影评

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经典名片,影片《魂断蓝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值空袭,罗伊上尉在滑铁卢桥上偶遇芭蕾舞女演员玛拉,两人一见钟情。当晚,罗伊去观看玛拉的演出,并约她见面。玛拉和罗伊在“烛光俱乐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第二天。罗伊决定和她结婚,但因误了时间,没能举行婚礼。晚上,罗伊所在的部队突然开赴前线。由于耽误了演出,玛拉被剧团开除。罗伊托人捎来一封信,说他母亲想见玛拉。于是玛拉在饭店等待婆婆,不料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一时心慌意乱,两人不欢而散。玛拉因此大病不起,衣食无着,沦落风尘。战争结束后,玛拉在车站接客时,不料竟和罗伊意外重逢。一往情深的罗伊带玛拉回到乡下的庄园,并且准备第二天就成婚。然而,玛拉自惭形秽,最后在两人初识的滑铁卢桥上告别人世。二次大战烽烟又起,罗伊已是两鬓斑白的上校。开拔之时,他又来到滑铁卢桥,抚今追昔。不胜感伤。

世界经典名片《魂断蓝桥》成功地运用了好莱坞传统叙事模式,使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情节遵循一种特定的模式逐层推进和展开,情节和情节之间形成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并利用悬念、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造成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此外,笔者以为,《魂断蓝桥》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离奇的情节,甚至连可以称为对立面的人物也没有,但影片简练含蓄的语言却包含了丰富的意义,不仅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故事主题的作用。

二、画外音

影片开头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伊来到伦敦滑铁卢桥上,旧地重游,思绪万千。他摸出一个吉祥符把玩品味,睹物思人。这时,影片响起了一段玛拉的画外音:“这个,拿去,也许可给你带来幸运,我希望会,我祈祷它会。你认为你现在记得我吗?”这段画外音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不禁会问:“这位女士是谁?长得怎样?是个怎样的人?她和吉祥符有什么关系?她和罗依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尽管观众此时还没看到玛拉本人。但由于她的声音甜美、温柔而清越。“闻其声而知其人”,因而很可能认为玛拉是一位善良、纯洁而多情的姑娘。“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起到了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观众的胃口因此被吊起来了,急于看到下文。

当玛拉在晚报上看到罗伊的死讯时,大病不起,衣食无着,生活漂泊,终沦落风尘。当玛拉站在滑铁卢桥上时,响起了一名男子的画外音:“你好。今晚的天气不错吧?晴朗舒适。散散步如何?”短短几句话,观众便知落魄的天使堕入了风尘。导演无须把直截了当的交易场面或粗俗的话语公诸于众,从而维护了玛拉的美好形象。

影片结尾,回忆完毕的罗伊还在凝视着吉祥符,耳边又响起玛拉的画外音:“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我不会的,这是真的,我不会的,罗伊”。言为心声,玛拉用血淋淋的生命证明了自己对罗依的爱的坚贞和纯洁。罗伊的脸上浮现了一丝带泪的微笑。一切仿佛都还在眼前。

三、经典对话

声音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语汇之一,主要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等类型。而人物语言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基本方式,语言与思维同在。马克思曾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影视作品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事件,要描写丰富复杂的人物情感与人物性格,就必须借助于人物的声音。影片《魂断蓝桥》中有好几处耐人寻味的精彩对白,现精选几段进行分析。

滑铁卢桥上的浪漫相识使罗伊和玛拉一见钟情。当罗伊说他无法去看玛拉的演出时,玛拉说:“很遗憾,可恨的战争”。罗伊回答:“是的,我想是的”。两人从烛光俱乐部舞会出来之后。玛拉问罗伊:“你们是要互相残杀。使生命更合理,更有意义吗?”当罗伊和玛拉坐在马车上回苏格兰老家时。玛拉问:“罗伊,你认为自己老吗?”罗伊:“经历过此战争的不会年轻的。”寥寥数语,便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揭示出鲜明的反战主题。

战争结束了,到车站招徕军官的玛拉遇到了罗伊。尴尬的重逢,一边是羞愧难当的玛拉,一边是热情如旧的罗伊,玛拉既喜悦又痛苦的表情和罗伊懵懂而幸福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玛拉抽泣着说:“罗伊,你还活着……罗伊,你还活着。”委屈、无辜、柔弱、无助,尽在这两句重复的话语中。如果把玛拉的话换成:“罗伊,我以为你已经死了”,不仅不适用于说明玛拉和罗伊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丧失了话语言犹未尽的韵味。

在影片最后,一旦玛拉的卖笑生涯被发现。罗伊及其家族的名誉就会毁于一旦。这是玛拉不愿意看到的。也正是这几句话刺伤了自认为已融入罗伊家庭想重新开始新生活的玛拉。唯一的选择只有远离罗伊,永远消失。当晚,在回房之前,玛拉在走廊上遇见了罗伊。

罗伊:“晚安,亲爱的。”玛拉:“再见。亲爱的。”

罗伊:“为何说再见?明早就见了。”

玛拉:“因为与你的每个分别就像永远。”

罗伊:“我也是这种感觉。再见。明天。整天是我们的。”

篇5:电影魂断蓝桥观后感及影评500

与当代的电影相比,无论是《魂断蓝桥》还是之后的《罗马假日》,这些老电影的感情纠葛都更加天真、单纯、热烈,而在其破碎时,都更加具有古典气息,那是一种现代的我们不大能够理解,却依然会被吸引的艺术魅力。如果说,现代的电影是浓烈的咖啡,那么像《魂断蓝桥》这样的电影,就是我们书桌上的一杯香茶,香的淡雅,香的忧伤,喝的时候口感并不诱人,但回忆起来却韵味悠长,那种质朴的描绘,离现代遥远,却更切近,电影艺术诞生时的初心。

而从点的角度欣赏,《魂断蓝桥》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配乐,二是费雯.丽。那一曲《久已逝去的日子》(之后的国语歌曲《友谊天长地久》的配乐),可谓荡气回肠。当罗伊和玛拉相遇,这首乐曲显得轻盈热烈,但又含着难言的忧伤与哀婉。而在这段感情最终破碎的时刻,它缓慢的曲调让所有的悲情如同滑铁卢桥下的河水一般,安静的汩汩流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哀伤的罗伊把护身符放进上衣口袋,转身拉开车门,登车黯然离去,这首主题配乐突然到达了高潮,明亮的管弦乐喷薄而出,如泣如诉,让电影忧伤的情绪,变成一种可触的疼痛。至于女主角玛拉的扮演者费雯.丽,说实话,我被彻底惊艳了。当年只有27岁的她,惊人的美丽中兼具天真与端庄,成熟与一点点可爱的未脱的稚气,加上在诠释玛拉的杯具时精湛的演技,可谓惊为天人,而又让人心碎。

篇6:魂断蓝桥影评

——浅谈《生死朗读》及《魂断蓝桥》

文/广电0901 090033149 张宇

摘要:《生死朗读》与《魂断蓝桥》同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关于爱情与良知的故事,同是悲剧却带给人不同的体味,感叹之余更是唏嘘造化弄人。相对而言,《魂断蓝桥》更多表现的是一幕爱情的悲剧,而《生死朗读》更多展现的是关于良知与道德,忏悔与救赎。两部影片在不同之中又有着相似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关键字:爱情 道德 世俗观念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部影片都是以主人公的回忆展开的故事,《生死朗读》中的前半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如同德国版的《毕业生》,正值青春期对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少年,邂逅一个成熟而孤寂的中年妇女,发生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可要说它是一个爱情故事又不是完全恰切。影片到后半部迅速朝另一个方面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甚至道德的范围,而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灵性领地。最后,所有这一切又交织纠缠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魂断蓝桥》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悲剧结尾。

可以说,两部影片都是一种宿命,命运的羁绊把本来在两个世界的他们牵扯到了一起,爱情就这样在他们心中悄悄滋长,但是现实总是比想象中更加残酷。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从《生死朗读》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感情生活中,汉娜似乎是一个敢作敢为、率性而动的感性女人,但是我们仔细斟酌中却可以发现汉娜她始终没有摆脱理性的羁绊。她不能容忍麦克的脸上有脏黑的煤灰,毫不犹豫地抹去之并命令他马上去洗澡。当在电车上与她邂逅的麦克热切地向她表示亲近时,她不但没有丝毫回应,而且冷眼相待,甚至后来还大发雷霆,因为麦克的举动打破了她理性所划定的秩序。在与麦克的感情生活中,她有两次决然的离去,都是出自于一种绝对冷静理性的抉择。第一次是在她与麦克的感情出现裂缝时,她让麦克回到自己的同学之中去,而自己迅速搬离了住地,不辞而别,把麦克火热的心悬晾在空中。第二次是在监狱中,其实,麦克已经为她出狱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去——永远的离去。这段情感极大地影响了麦克后来的婚姻生活,使他难以再把全部情感专注在一个人身上,与他相处的女人总不能完全了解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在最需要全神贯注的性爱生活中他也有时候会忽然心不在焉。这就难怪他的妻子最后离去,后继者也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了。

在《魂断蓝桥》中,罗依在滑铁卢桥上救了舞蹈演员玛拉一命,于是他们相识了,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同罗依幽会,在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甚至决定要在罗伊离开前去教堂结婚。然而就在当天傍晚,罗依被召回军营。即将演出的玛拉在接到罗依将要提前开拔的电话后不顾一切地赶到滑铁卢车站,但是火车已经起动了。由于错过了剧团的演出,笛尔娃夫人被激怒了,开除了玛拉以及为玛拉辩护的凯蒂,失了业的玛拉和凯蒂只好相依为命。时隔不久,玛拉收到罗依寄来的信,信上说罗依的母亲克劳宁夫人将特意到伦敦与玛拉会面,她高兴极了。可没想到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依阵亡的消息,巨大的打击

使得她精神恍惚,她和克劳宁夫人不欢而散。罗依的死对玛拉来讲是灾难性的打击,失去爱情的玛拉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最终只能沦为妓女。

在当时的社会,麦克失去了专注爱一个人的能力,而玛拉失去了作为一个女子的贞洁。生活永远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总是和我们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在最初的激情过后,麦克和汉娜之间的差距就逐渐显露出来,而年轻新面孔的出现也让麦克心挂两头不能专一。正是由于看穿了麦克的这种情感状态,汉娜才毅然选择了离开。当然,麦克不止是情感上的犹疑,还有道德上的顾虑。他不敢向任何亲近或熟悉的人来吐露与公开这种情感,对于自己的家人更是讳莫如深,当然,在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面前,他可以无所顾忌,就像他敢于在饭店老板娘面前热吻被误认为是他母亲的汉娜一样。而在多年之后的相遇,尽管成年后的麦克已经明白,他与汉娜之间不仅仅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而是一种深挚的情感,但他没有勇气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他知道汉娜是个文盲的秘密,但他没有出来给她作证,洗刷别人强加给她的罪名;他与众多的探望者一同跨入了监狱的大门,可他最终没有出现在探望间之中,让汉娜空等一场。当然,他不是一个绝情的人,他用无数次倾情的朗读支撑了汉娜在监狱中的生命,激励她去学习与思考,重新点燃她对生活的盼望与期待,但是在最至关紧要之处,他再次止步不前,这种爱情的落空给了汉娜致命一击,最终汉娜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偶然的一次,玛拉在招揽生意的时候遇见了罗伊,喜出望外的罗依拥抱着百感交集的玛拉,向她叙述着自己的遭遇,但是玛拉却对自己的生活难以启齿,罗伊以为她已另有所爱,但玛拉深情地表白“我只爱过你”,罗依对玛拉的忠贞深信不疑,不容分说,把她带往家乡。在苏格兰的克劳宁家,克劳宁夫人和罗依的叔叔对玛拉很满意,然而其他人很不喜欢玛拉的舞蹈演员的身份。玛拉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意识到爱情在社会的非难前是无能为力的,她将实情告诉了克劳宁夫人,并求她不要告诉罗依。玛拉给罗依留下了一信说不能嫁给他,于是离开了。罗依焦急万分,他找到了凯蒂,凯蒂告诉了他一切,罗依含着泪说:“我一定要找到你。”然而玛拉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在他们相遇的滑铁卢桥上结束了她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同是以悲剧结尾的两部影片,《生死朗读》给人的是感慨,而《魂断蓝桥》给人的却是感伤。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影片的最后,麦克在他们当初约会的教堂和他女儿讲述着这段往事,罗伊在他们当初相遇的滑铁卢桥上追忆的他们的过往。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轰轰烈烈,但是都无法跨越关于道德与良知的阻碍,最终在世俗观念以及良心的谴责下随女主人公的离世而夭折。

篇7:魂断蓝桥观后感

虽然,她的身体曾经被玷污过,但是,她的灵魂是一尘不染的,她的心是晶莹剔透的,她的死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高洁女子,一株远离尘嚣的阆苑仙葩。

试想:如果她没有选择离开,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她曾经做过妓女的事实很快就会被那些爱搬弄是非的人戳穿,到那时候,她的爱人、她爱人的家庭,世俗的观念,能够容得下她吗?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世人的讥讽挖苦和冷言冷语吗?她能忍受别人的疏远、鄙夷甚至羞辱吗?即使她忍辱负重,如果世人还是容不下她,她将何去何从?

篇8:魂断蓝桥影评

我所接触的第一部奥斯卡影片便是《魂断蓝桥》, 当时只觉得凄美婉惜,并未有太多体悟。当然,女主角的美貌和气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得知其与《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并称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的爱情故事时,我着实惊讶。一直以来把斯嘉丽作为榜样的我,自始至终都将《乱世佳人》视为女性励志影片, 也深爱着费雯丽张扬的个性与精湛的演技。再一次欣赏了《魂断蓝桥》后,在影片整体上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当片头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序曲》响起时,悬念便已经铺垫下来,从开始的激扬到中间的婉转缠绵, 将男女主角的纠葛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最后,曲子以忧伤收尾,也预示着影片的格调。影片开头以二战为序曲, 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身为上校的长官罗伊走上滑铁卢桥,引出了一战时,缠绵绯侧的回忆。推镜头的运动让人将焦距定格在线索“护身符”上。交叉蒙太奇的综合运用,自然的将人物过渡到了一战时年轻的罗伊。一出英雄救美,四目相对,情愫油然而生。她很现实,他一眼洞悉:“你很现实是不是?”“你很浪漫是不是?” 她嫣然一笑。战争是现实的,但他的浪漫让他不相信现实。 他的浪漫让他推掉与上校共进晚餐跑去她表演的剧院, 只为看一眼她的模样。她看到他,止不住的狂喜,眼角眉梢满是柔情。《天鹅湖序曲》的哀婉仍在继续。台上台下两个人交织的眼神再也分不开。保守的基诺夫人严禁他们交往,可缘份使他们终于坐到了一起。他的浪漫战胜了她的现实。在《过去的好时光》(友谊天长地久) 中,在一盏盏逐渐被熄灭的烛光里,他们深情相吻。一定无数少女会将雨中那一幕奉为经典,她的理性在他的热情中分崩离析,她也变得疯狂,她答应了这个认识不到24小时的男人的求婚,但现实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抗拒不了命运的安排,临时变动的计划,不得不使他在当晚离开,而她为了送他不惜丢掉歌舞团的工作,却也只见到他最后一面。失业后的她仍是满怀憧憬,可现实的打击接踵而至,她以为罗伊已死,为了生计沦落风尘。虽是采用隐喻蒙太奇手法,为保持整部影片的浪漫意境,只用那莞尔一笑来代替,却让每位观众心中都有着凄凉的感叹。“卿本佳人……”影片最精彩的构思便是它的戏剧性结构了,她在车站等着应召时,看到了他,她是怎样的喜悦和惊慌啊!她内心残存的浪漫与他的浪漫在一时间冲破了她身上、思想上被现实裹成的茧。她与他回到家乡,可她得到的好越多,现实的阴影便越重, 她终于决定离开,永久的离开。灯与影不断在她脸上交替,她的表情变得越来越紧张,交叉蒙太奇影片有了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使人明确的感觉出她的命运, 而命运仿佛是独奏者,凄婉的乐曲中,她带着悲伤去了, 以浪漫的方式带走了他们纯洁的爱,而他,带着对她无尽的爱与思念,孤独终老。就他们的爱情来说,我们无从知道到底是浪漫与现实谁胜谁负。她虽败给了现实选择了死亡,可现实并未将他们之间的深爱抹去一分一毫。 但他们浪漫的爱情却败给了现实中残酷无情的战争。战争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失去悲剧发生的动力, 由于战争的混乱,有情人不得不分离,找不到工作是她沦落的重要原因。用爱情悲剧来谴责战争,这大抵是茂文·勒鲁瓦的真实意图吧。

著名影评人罗远和曾经说过“《魂断蓝桥》是西方电影在东方获得成功的经典。影片以其缠绵绯侧的悲剧情节、演员们细腻的表演、感人至深的情感效应打动着感情细腻的东方人,片中凄婉的爱情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是该片能在东方产生轰动效应的缘由吧。” 确实,这部影片在西方电影史上并不出众,但却是美国电影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归根到底还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国人注重现实多于浪漫,而内心却渴望浪漫。 所以,影片中现实与浪漫矛盾的冲突更能迎合中国人的胃口。而美国人连骨子里也都是浪漫的,所以,认为这冲突并不完美。这些差异与冲突不仅表现在影片中,也同样体现在影片外的价值观的差别上。但无论怎样的冲突,你都不能否认这部影片的确应被奉为经典。

篇9:”魂断蓝桥“观后感

每次的音乐课,都让我对音乐有着更深一步的认识,让我知道影视作品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看完《魂断蓝桥》后,我深深地被电影的凄凉的爱情故事,还有那舒缓飘逸的《友谊地久天长》,仍然在我脑海中回响。

那是在空袭时,罗伊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马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仅仅一天的相识就私定终身,洛伊娶玛拉为妻。仅仅因为爱。爱是不计较一切,爱是在见到你第一眼就感觉认识很久了,爱是喜欢你就要和你在一起。不知有多少人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便是,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费雯丽像小猫一样害羞迷人,好像一点拨就会融化,当她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又像一只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乱撞;罗伊像小熊一样可爱阳光,好像拥着爱人就是拥着全世界,白马王子既纯真又成熟的心灵,既温柔又霸道的求婚,让马拉都一起兴奋不已。当他们接吻时,那幸福的神情,让我明白了,情人的吻应该是很温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当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倒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失业,后是马拉以为罗伊阵亡,接着是沦为应召女郎。看着一个清纯女孩成了妓女,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罗伊回来了!

马拉和罗伊太相爱了,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会造成悲剧。深爱一个人,会看不见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许多人在爱人面前会紧张,这很正常。互相深爱,则意味着双方皆是如此情绪,紧张到箭在弦上,不该说的话会说,不该做的事会做,简直处处自摆乌龙,所以相爱至深的两人如果不想最后闹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见多识广、经历生死的罗伊做得很不错,但温柔敏感的马拉在这方面就有明显欠缺了。

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

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采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妓女,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也让我们理解到爱情的真谛。

玛拉是美丽的,可爱的,如此受人喜爱。去到苏格兰的洛伊家的农场,她是完美的洛伊的新娘,可是,她也是善良的,她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道坎,她忘不了自己曾经的生活,她为了洛伊的名声,她选择了离开。“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我不会的。这是真的,我不会的,洛伊”经典的友谊地久天长曲章响起。所有的一切只能使得人们去怀念了。

大家除了剧情精彩以外,都对电影里面的主题曲印象深刻。

《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可谓片中精髓,这首曲子贯穿全片。伴随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自始至终反复回旋。它渲染了人物的情绪,深化了影片情节,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特别是当蜡烛舞会将结束时和玛拉辞世前,反复出现的这一主题音乐,很好地渲染了影片的环境氛围,丰富和升华了主人公乃至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使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至今,这首曲子还屡屡出现在各种音乐会和舞会上。在这方面,《魂断蓝桥》的主题音乐堪称典范!

《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原文是苏格兰文,意思大概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成为一首歌唱朋友情意的歌,除了苏格兰文外,这首歌亦被多国谱上当地语言,绝对算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它的主调并没有中文版本那样感伤,而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主题曲,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

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我一样的疑惑,在这样一部凄美的爱情片里,为什么要用《友谊地久天长》这样貌似歌颂友谊的一首歌?导演取了歌曲的另一个含义,即与朋友告

别、怀恋往日的美好时光,因此为它又被命名为《祝你一路平安》或《过去那美好的时光》。

《魂断蓝桥》主题曲在影片中曾出现七次, 有力的深化了主题。使战火中的爱情荡气回肠, 催人泪下......罗依邀请玛拉在烛光俱乐部共进晚餐, 席间, 罗依向玛拉倾诉衷肠.这时, 司仪宣布: “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演奏晚会的最后一支曲子, 现在请你们跳<<一路平安>>.”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中, 两人翩翩起舞。随着每一声部的演奏完毕,蜡烛一只只熄灭,最后一只蜡烛在小提手的伴奏下, 渐渐熄灭.大厅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罗依与玛拉含情相望,拥抱长吻。

进餐后,罗依送玛拉回家,告诉她自己要随部队开赴前线,两人相约通信联系。然后二人依依不舍的分别, 玛拉关上房门, 闭目靠在门上, 她既有得到幸福的喜悦, 也有心上人即将远去的悲苦.这时, 主题曲第二次响起, 门外的罗依, 慢慢的伤感离去, <<友谊地久天长>>丰富和升华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第三次听到主题曲, 是在滑铁卢车站.在婚礼举行的前夜, 罗依所在部队, 奉命提前出发.玛拉去车站送行.但因她没有租到车, 罗依又说错了车站.玛拉赶到车站时, 火车已开动.只听罗依在车窗前, 喊着她的名字, 玛拉眼含热泪招手, 这时,音乐响起“祝你 一路平安”伴着罗依驶向远方......劫后余生的罗依, 回到了玛拉身边.这时的玛拉, 被生活所迫,已沦为妓女.但她没有勇气把一切告诉罗依.她渴望着未来, 她要开始新的生活.罗依把她带到他的家乡苏格兰.在家庭舞会上, 罗依的叔叔把部队和贵族的观念告诉玛拉, 并让她看部队的标记.他说玛拉忠诚美丽, 贵族的门当户, 对她例外.这使玛拉非常的不安.舞曲奏响.这次的<<友谊地久天长>>是钢琴曲, 起舞的玛拉, 眼前晃动的是罗依军服上的队标.耳边听到是叔叔的话, 她美丽的大眼睛里充满着恐惧.主题曲较好的衬托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夜, 玛拉感到自己的过去,不能被上层社会和贵族家庭所接受.她痛苦的挣扎后, 把详情告诉了罗依的母亲.向罗依凄婉的道别后,不知旧真相的罗依, 把那个象征平安的吉祥符, 交给她保管.玛拉留下了一封信.悄然离去.当镜头特写玛拉的信时, 传来<<祝你一路平定>>的乐曲.观众为玛拉的生死悬起了一颗心.玛拉来到和罗依相识的滑铁卢桥上, 感到万念俱灰, 她勇敢的朝着急驶的军车走去.苍白的脸在车灯的照射下, 是那样美丽, 那么神圣.当象牙吉祥符映入眼帘时, 影片主题曲<<祝你一路平定>>再次响起,观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影片结尾, 多年后, 终身不娶的罗依, 经过战争的洗礼, 已升为上校, 在滑铁卢桥上, 看着手里的吉祥符.痛苦的回忆着过去, 伴着那曲熟悉的<<

祝你一路平安>>, 耳边又听见玛拉在说:“别人我谁也没爱过.今后也不会.这是真话,罗依, 今后也不会.”罗依收起吉祥符,伴着乐曲, 向远方走去....影片结束,让我们想得很多,影片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悲剧结尾„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不能不在广大观众中间产生共鸣。玛拉在她最年轻的时候遇到罗伊,是对,是错.造化弄人吧.爱情原本是无奈而伤人的,两情相悦不一定能相伴到老,好男孩与好女孩不一定能终成眷属,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荒唐.我们能够原谅荒唐,更荒唐的是我们自己无法遗忘.谁都渴求一万年的承诺,但我们谁都明白,哪怕是一天之后,我们可能已不是现在的我们.一种原因就足够---可恶的战争。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暇与无邪,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除了罗伊与玛拉,他们自己,谁还可能知道那些他们曾有过的美丽的心境,那些美丽的过去,就这样过去了,真可谓是转瞬即逝,在给我们留下无限惆怅的同时,又留给我们那么一种成熟,一种情感的升华.没有结局的故事总是令人伤感的没有续完的情缘总是令人留恋的.。

篇10:魂断蓝桥观后感

一辆军车停在了滑铁卢桥上,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从车上走下。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独自凭栏凝视,二十年前的一段恋情如在眼前……

19,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空袭警报响了,街上的人们慌乱地跑向防空洞。一群年轻姑娘在滑铁卢桥上飞跑。忽然,其中一个的提包被碰掉了,东西洒了一地。她停下来捡,眼看就要被飞驰的马车撞上。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也在滑铁卢桥上奔跑,他及时拉了姑娘一把,躲过了马车。罗依为姑娘捡起散落在地上东西,其中就有那个象牙吉祥符,是姑娘的珍爱之物。姑娘找不到同伴了,罗依拉着姑娘的跑进挤满人群的地下铁道。在嘈杂的人群中,罗依与姑娘交谈起来。姑娘名叫玛拉,是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玛拉对这个风流倜傥的年青军官一见如故,向他谈论起自己钟爱的舞蹈。罗依则告诉姑娘他是来英国度假的,假期已满,明天将赴法国前线。警报解除,罗依位玛拉叫车赶往剧院演出,自己则去赴上司的一个无法推辞的宴会。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愿它能给你带来运气."罗依已深深爱上了这个端庄秀丽而天真的姑娘,望着玛拉远去,他若有所失。

罗依终于没有去赴上司的宴会,他赶去观看玛拉演出的《天鹅湖》。散场后,他向后台递了一张条,邀请玛拉共进晚餐。纸条被剧院经理笛尔娃夫人没收了,她严厉地训斥了玛拉。玛拉背着经理来到烛光俱乐部。大厅内,罗依向玛拉倾吐爱意,《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随着每一声部的演奏完毕,蜡烛一只只熄灭,曲终,大厅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罗依与玛拉含情相望,拥抱长吻。

翌日上午,窗外下着沥沥小雨,玛拉在宿舍凭窗而望,挂念着英吉利海峡上的罗依。突然,她意外地发现罗依出现在雨中。原来因海上有水雷,罗依的部队推迟两天出发。罗依向玛拉求婚,玛拉幸福地答应了。出身贵族的兰特谢军团军官结婚需获得公爵的认可。罗依给玛拉买了结婚戒指之后赶到了公爵的住处。虽然玛拉出身平民,开朗的公爵还是同意了罗依的申请。罗依带着玛拉风风火火地办好其他必要的手续,赶到教堂。可是,他们来晚了,依照法律,下午三点钟后不能举行婚礼。罗依与牧师约定,明天十一点准时再来。

当天傍晚,罗依被召回军营,即将当新娘的玛拉,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幸福之中。就在她准备与女友们去剧场演出时,接到罗依的电话:部队要提前开拔,二十分钟后出发。玛拉不顾一切地赶到滑铁卢车站,火车已经起动。

玛亚由于执意要去车站为罗伊送行而耽误了当晚的演出,笛尔娃夫人大发雷霆,她不能容忍演员们有芭蕾舞以外的世界,她要开除玛拉。她的好友凯蒂也因替她仗义执言而遭同样命运。两人失业了,一起搬到了一处廉价公寓,相依为命。

细心的罗伊写信让母亲同玛亚见面以便照顾玛亚。但就在玛亚于餐厅等候其母时,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罗伊的名字赫然登在阵亡名单中。此时罗伊的母亲来到她面前,尽管这位贵夫人非常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亚已情绪混乱,言语无礼,不知所云……

绝望的玛亚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病不起。凯蒂为了支付生活费和玛拉的医药费被迫当了妓女。大病初愈的玛拉发现了破绽,她万分感激凯蒂的友情。罗依死了,对她来说,这个世界什么都不重要了,她不能让凯蒂一人负担两个人的生活。痊愈后,为了维持生活,玛拉也沦为街头应招女郎。

滑铁卢车站。已沦为妓女的玛拉浓妆艳抹,闪动着媚眼,招徕着走过身边的官兵,没人理睬她,人们都在匆忙赶路,寻找着前来迎接的亲人。突然,她呆住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朝他走来,是罗伊,他并没有死,他回来了!见到玛拉,罗伊兴奋得不能自持,玛拉百感交集,嚎啕大哭。

在一家餐厅,罗依兴奋地向玛拉叙述死里逃生的经过:他受伤失去了证件,当过德国人的战俘,差点丧命但终于逃脱了。玛拉静静地听着……当罗依问及她的生活时,玛拉无言以对,只是反反复复说:“要是我知道你还活着就好了。”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罗依不愿再离开玛拉一步,他马上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自己要带玛拉回家结婚。玛拉痛苦地回绝了罗依。罗依确信玛拉并未异情别恋后,不容分说,把她带往家乡。

路上,玛拉偎依在罗依的身旁,观赏着苏格兰的田园风光,静听着罗依介绍着自己的家园和今后的打算,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心中升起。罗依的信任和钟情,给她带来一丝希望,她知道自己的心灵仍是玉洁冰清的,她想候机说明一切,重新开始生活。

苏格兰克劳宁家。克劳宁夫人高兴地迎接他们。晚上,舞会大厅灯火辉煌,玛拉优美的舞姿最引人注目。坐席中的贵妇人们却在窃窃私语,她们对克劳宁家将要娶一位舞蹈演员有微辞。公爵也来参加舞会,他慈爱地邀请玛拉跳舞,交谈中,他赞扬玛拉的善良与忠诚,又告知玛拉,克劳宁家族一向重视门第,对玛拉是一个例外。刚刚平静的玛拉又陷入忐忑不安之中。

深夜,玛拉在卧室里不安地徘徊。克劳宁夫人敲门进来,她请玛拉原谅在伦敦会面时的误会,并对儿子的婚姻表示满意,她赞扬玛拉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夫人走了,玛拉意识到过去的经历是不会被上流社会的人们所谅解的,她不愿再维持假象。玛拉奔向夫人卧室,声泪俱下地说明真相,表示要永远离开罗依。 夫人没有挽留她,并答应不把真相告诉罗依。从夫人屋里出来,玛拉碰见幸福得无法入睡的罗依。罗依没有注意到玛拉的反常,他充满爱意地将护身符交换给玛拉保管。玛拉凄婉地向罗依道别。

玛拉留下一封道别信,感谢他的爱,然后离开了克劳宁京。罗依追到伦敦,找到凯蒂,凯蒂向他说明了一切。罗依悲痛地说:“我要永远找她。”他们找遍了各个可能的地方,都不见玛拉。罗依忽然想到初次相见的滑铁卢桥,他拉住凯蒂不顾一切地向那里跑去。

上一篇:苦练本领,保家卫国——新生霸气军训口号下一篇:女CEO相亲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