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蓝桥专业影评

2022-07-03

第一篇:魂断蓝桥专业影评

魂断蓝桥影评

《魂断蓝桥》,早就听说这部影片很经典,再加上女主角费·雯丽曾在乱世佳人中的精彩表现,让我有了想看这部黑白电影的冲动。

电影的开头,一个成熟而帅气的男人手里拿着一个信物,站在蓝桥上,深邃的双眼忘着远方„„

故事回到许多年前,也是在这座桥上,年轻而帅气的军官洛伊遇到了玛拉,当时英国和德国正处于战乱中,突然的防空警报让两个人相遇。洛伊的心彻底被这个可爱的女孩征服,他放弃了与上校吃饭的机会,而去看玛拉的芭蕾舞演出。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玛拉优美的舞姿,更加为之倾倒。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马上给玛拉写字条,希望能约她出来共进晚餐。玛拉其实也爱上了这个善良和帅气的上尉,她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在烛光饭店品尝牛排和红酒,然后跟随着音乐跳起了华尔兹,这一对青年沉浸在幸福中。

第二天,大雨倾盆,上尉站在玛拉的楼下,玛拉既惊讶又高兴,急忙换上漂亮的衣服冲了下去。洛伊说:“我们结婚吧”。玛拉再一次惊讶了,并被眼前这个可爱而冲动的男人的心意而打动,两人似乎都为爱疯狂了,开着车去找教父证婚。因为过了法律规定的证婚时间,教父叫他们明天上午再去,虽然有点小失望,他们还是答应了。正当玛拉和姐妹们分享她的婚讯时,洛伊突然打电话说他当晚就必须奔赴前线,玛拉扔下电话,马上冲了出去,她的姐妹拉住她,如果玛拉不参加今晚的芭蕾舞演出就会被恶毒的夫人开除。但玛拉眼含泪光,坚定地说:这可能是我和他的最后一面了。

当玛拉赶到火车站时,车已经开动了,她拨开一个个的人往前寻觅着那个熟悉的人影,“玛拉!”洛伊站在火车上挥动着双臂,但玛拉只能目送着爱人通往远方。

因为缺席了芭蕾舞的演出,玛拉被夫人开除,连同帮她说理的姐妹凯蒂。玛拉听说洛伊的母亲会来看她,她为了这次会面准备了很久。但在餐厅等她的时候,玛拉随手翻开桌上的报纸,却意外地看到了洛伊的死讯,这个消息仿佛一个晴天霹雳彻底将这个女人打垮,她向洛伊的母亲隐瞒了这个消息,但却无法隐瞒她极度悲伤的心情,她的一系列奇怪的举止让洛伊的母亲感到很失望。

失去丈夫的悲伤和生活的窘迫同时降临在她的身上,为了生活,她做了妓女。

几年后的一天,她正在火车站等客人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她的面前—洛伊,是的,就是她心爱的丈夫洛伊。洛伊看到玛拉很惊讶,随后这种感觉被兴奋与快乐取而代之,他给玛拉做了解释,然后再为她许多美丽的衣服,他说要和玛拉立即结婚。但玛拉的心情很复杂,她以为洛伊死了,她没有坚守她的忠贞,她觉得配不上洛伊。

在结婚的前一天,玛拉还是选择了离开,她爱洛伊,从来没有变过,正是因为这样,她认为更不能和洛伊结婚。

她来到和洛伊相遇的蓝桥,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突然向马路中间冲去,她解脱了,她不用在天天接受心灵的拷问,只留下爱她的洛伊。

一切都结束了,但洛伊的爱却永远为她存在。

第二篇:观《魂断蓝桥》有感

10英本11班47号曾亚玲

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或许也正是由于那种残缺不堪的美丽,才会上演出这么动情的演绎。

又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影片开头以罗伊站在滑铁卢桥,手握当年与恋人玛拉的定情信物,回忆他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开始。故事情节很简单,军官罗伊和舞蹈演员玛拉一见钟情却因为一战而分离,玛拉误以为罗伊战死,悲痛中不幸流落风尘。后来两人重逢,虽然玛拉被罗伊的痴情感动,却因罗伊家的贵族传统和守旧观念而主动离开。玛拉在默念对罗伊的爱中在滑铁卢自杀。这是一部风靡世界近半个世纪的不朽电影,是战争时期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影片中的女主角玛拉是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可她却因执意要去送别正奔赴战线的罗伊而耽误了演出,同时他的好友凯蒂也因替她仗义直言而同样被迪尔娃夫人辞退了,她们顿时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开始乐观开朗的玛拉对生活充满信心,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等到罗伊战胜归来。然而罗伊的死讯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耗,她的精神支柱被摧毁了,绝望的玛亚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病不起。凯蒂为了支付生活费和玛拉的医药费被迫当了妓女。大病初愈的玛拉发现了破绽,她万分感激凯蒂的友情。罗伊死了,对她来说,这个世界什么都不重要了,她不能让凯蒂一人负担两个人的生活。痊愈后,为了维持生活,玛拉也沦为街头应招女郎。或许有人会唾弃玛拉这种行为,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弱女子,父母双亡,在没有经济来源也找不到工作的前提下,为了生存,逼不得已才走上了这条道路。她有又什么错呢?在影片中,她和凯蒂反复的重复着那句话:只要能活着就好。是啊,只要能活着就好,她们正值青春年华,难道要因为顾及社会的舆论而活活饿死吗?或许又有人会说,人要活的有尊严,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她们举目无亲,连一个能求助的人都找不到,但她们热爱生命,为了生命的延续,她们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又有何不可?身体只不过是一具躯壳,只要她们心灵纯洁,她们仍然是有尊严的活着。

然而,造化弄人,罗伊没有死,他回来了。在滑铁卢车站,罗伊见到玛拉兴奋不已,可玛拉百感交集,早已泣不成声。罗伊的信任和钟情让玛拉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自信。她坚信自己的心灵是冰清玉洁的,她想找个机会向罗伊说明一切,他相信罗伊会谅解她的,然后他们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在面对罗伊加的贵族传统和守旧观念时,她退却了。玛拉意识到过去的经历是不会被上流社会的人们所谅解的,她不愿再维持假象,毅然的选择了离开,并在当初和罗伊见面的地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终究,玛拉还是有所顾忌,她自觉形秽无法继续这份恋情,她很感谢罗伊一直都这么深深的爱着她,但她却始终没有勇气向罗伊说明真相,所以才会以死的方式来结束这份恋情。我时常在想,如果玛拉当时能鼓起勇气向罗伊说明一切,结局会不会又不一样了?又或者罗伊在知道真相后能在玛拉寻死前找到马拉,并向她表明自己的心志,他们是不是就可以重新在一起了?追溯到更远,又如果当初迪尔娃夫人不那么那么严厉苛刻,没有辞退玛拉和凯蒂,她们也不用为了生存而沦为妓女,现在是不是又是另一番光景了?…还有很多如果。但人生就是有那么多的含恨和不如意,正因为有了迪尔娃夫人的绝情,罗伊的痴情,凯蒂的忠诚,才让这部影片的爱恨别离演绎的这么凄美,这么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看完影片后,战火下的凄美爱情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第三篇:魂断蓝桥观后感

魂断蓝桥观后感

(一)

《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爱情悲剧之一”。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爱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通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爱情悲剧。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通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20年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

剧导演通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知道。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电影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开后,在卢沟桥上,由于德国战机的突然来袭,在逃命的过程中罗依结识了女主角玛拉。通过防空壕里的避难,他俩对对方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

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依然与罗依立下了海誓山盟,决定步入教堂。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表现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国家依然处在一种极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时候的爱情是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观念或恋爱等都不是尽如人意的,束缚依旧还是束缚,他们不能决定自己所愿,他们必须向他们的上级征求同意,否则不能结婚,生活条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玛拉就是在选择婚姻的情况下而放弃了歌舞剧团,最后导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这场战争也反映了身在那个时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们必须因为为国效力,而马上随军征战,战争是残酷的,随军人员也可能随时送上宝贵生命。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罗依阵亡的消息,虽然阵亡的消息是假的,但这也间接表示了当时

的爱情故事是极其不稳定的。玛拉在火车站送别罗依的一幕就可反映当时女人的无奈,丈夫男友的离去是没有预知性的。“再见”一词对于当时的他们是可贵的,因为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观众不难发现,在火车站那一幕,车站里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们的家人或爱人等,士兵们都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表示了不舍之情。拥抱,吻别,挥手道别等都是他们离开家乡前的最后肢体语言。在火车开动的刹那,主题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导演也通过了音效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现利用音乐来衬托可说是天衣无缝。

之后,误以为自己失去爱人的玛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只好沦为妓女。寻找工作却处处碰钉,论样貌、才艺及态度,在现今社会她们是不可能要去沦为妓女的。可是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战争的洗礼夺走了他们的宝贵青春及爱情,并且经济环境逼他们必须从事下贱

的工作。最后,在罗依安全归来后,她因无法将自己的职业告诉罗依及为了捍卫其家族的声誉,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玛拉来到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平静地迎着卡车走去,任凭车灯在脸上照耀,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只象牙雕的吉祥符。

导演将镜头特写锁定在吉祥符上,透过循序渐进的拍摄方式将吉祥符对于他俩的意义给表达出来。从他俩相识、相爱,分离,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杀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俩爱情的一个证明,虽然到最后他们都没有一张结婚证书,但是吉祥符已经明显是他们爱情故事里的一个佐证。玛拉自杀之前,白色的大雾、玛拉的黑色连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电影语言,都刻画了玛拉当时的心情,导演将镜头锁定在来往的汽车,卡车及马车的急速上等的表现手法,都表示了玛拉愈自杀前

的忐忑心理表现。

女主角最初在卢沟桥与男主角相遇到沦为妓女及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老年时的罗依又在这里忆起往事,可以说,这座大桥就是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见证场景。导演将卢沟桥及战争还有他俩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似乎都与卢沟桥摆脱不了关系,可说是该剧非常“重点“的场景语言,在这部电影里占了很重的戏份。最后,此片最吸引笔者视线的画面就是卢沟桥上的一个讽刺画面,马车及汽车同时出现在左右车道的一个矛盾画面,这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贫富悬殊极其严重,导演通过这个矛盾冲突来诉说当时的经济环境及人民的生活概况。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魂断蓝桥》堪称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看完整部片

子,不由产生一种造化弄人的感叹。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让笔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

魂断蓝桥观后感

(二)

爱情,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他可以让人兴奋,让人忘我,让人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了解,爱情还包括生命和信念。

魂断蓝桥是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他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罗伊导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爱情故事片,我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校洛依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凝视,回想着他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行动中,罗伊和马拉相遇了,他们一见钟情,在其后的约会中确定了对彼此的感情,战争是残酷的,他们和还没来得及结婚,洛依就被遣去了战场。最后的离别也只是远远的望上了一眼,不幸的

是,这还导致了玛拉失去了工作。生活的窘迫逼得她不得不背叛自己,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他回来了,他们回家了,她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和自责,自杀了。

这是一场悲剧的爱情,他们爱得轰轰烈烈,却又分的急急忙忙。战争让他们阴阳相隔,活人在流泪,逝人在流血。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在乡下的洛依家,玛拉已经向罗依的母亲说明情况并决定离开罗依,出门后,她可以远离罗伊,她可能是怕无法承受洛依那爱慕的目光吧,那目光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把利剑,对视无疑是一种严刑拷打,相拥时,她不舍的眼神深深地刺痛着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他心中有她,把那个幸运符又送给了玛依,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面。不幸的是,她自杀了,她逃避了,但他仍然爱着她。

全剧以幸运符为线索展开了悲剧的爱情,这爱情让观众看了不时地心痛,对他们的爱情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这是多么美好而又忧伤的爱情,漫入心头,

浸入心底。究其悲的原因,还是因为战争,所以,为了不再有如此“忧美”的爱情再现,请捍卫和平,为人类的爱情创造一片祥和的净土!

魂断蓝桥观后感

(三)

“我爱你,别人我谁也没有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罗依!我永远也不…”

为了爱,他不顾一切地和她在一起,为了爱,她义无反顾地迎向驶向她的汽车。

卢卡契曾说过,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面。的确如此。( 京ICP备13016261号-1)曾风迷全球半个世纪的爱情经典剧《魂断蓝桥》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悲剧爱情这一轴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战争的、经济的、世俗的多方面生活的画卷。

影片从始至终紧扣爱情主题,罗依和玛拉相爱,爱得炽烈奔放,爱得无我忘我。玛拉可以不顾自己的舞蹈事业,为了见罗依而误场;罗依对玛拉一见钟

情,在没有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马上决定同她结婚。然而事与愿违,战争把他们分开,战争使得玛拉改变命运,虽有婆婆的原谅和叔叔的信任,可玛拉总是自觉形秽,抹不去的等级阴影使得她不能原谅自己,最后为了维护罗依和他的家族的荣誉,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和永别,把炽烈的爱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滑铁卢桥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人心痛无比。

影片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

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悲剧结尾…此情可待成追忆…

《魂断蓝桥》做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爱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

在不相信爱情的今天,有谁还可以为爱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渴望永恒爱情的现代人可以为《魂断蓝桥》感受那天长地久的爱意。我们应当从这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中感受爱的春天,对爱的矢志不渝。

第四篇:魂断蓝桥观后感

范文一: 《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爱情悲剧之一。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爱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通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爱情悲剧。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通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20年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剧导演通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知道。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电影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开后,在卢沟桥上,由于德国战机的突然来袭,在逃命的过程中罗依结识了女主角玛拉。通过防空壕里的避难,他俩对对方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依然与罗依立下了海誓山盟,决定步入教堂。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表现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国家依然处在一种极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时候的爱情是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观念或恋爱等都不是尽如人意的,束缚依旧还是束缚,他们不能决定自己所愿,他们必须向他们的上级征求同意,否则不能结婚,生活条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玛拉就是在选择婚姻的情况下而放弃了歌舞剧团,最后导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这场战争也反映了身在那个时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们必须因为为国效力,而马上随军征战,战争是残酷的,随军人员也可能随时送上宝贵生命。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罗依阵亡的消息,虽然阵亡的消息是假的,但这也间接表示了当时的爱情故事是极其不稳定的。玛拉在火车站送别罗依的一幕就可反映当时女人的无奈,丈夫男友的离去是没有预知性的。再见一词对于当时的他们是可贵的,因为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观众不难发现,在火车站那一幕,车站里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们的家人或爱人等,士兵们都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表示了不舍之情。拥抱,吻别,挥手道别等都是他们离开家乡前的最后肢体语言。在火车开动的刹那,主题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导演也通过了音效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现利用音乐来衬托可说是天衣无缝。 之后,误以为自己失去爱人的玛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只好沦为妓女。寻找工作却处处碰钉,论样貌、才艺及态度,在现今社会她们是不可能要去沦为妓女的。可是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战争的洗礼夺走了他们的宝贵青春及爱情,并且经济环境逼他们必须从事下贱的工作。最后,在罗依安全归来后,她因无法将自己的职业告诉罗依及为了捍卫其家族的声誉,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玛拉来到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平静地迎着卡车走去,任凭车灯在脸上照耀,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只象牙雕的吉祥符。

导演将镜头特写锁定在吉祥符上,透过循序渐进的拍摄方式将吉祥符对于他俩的意义给表达出来。从他俩相识、相爱,分离,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杀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俩爱情的一个证明,虽然到最后他们都没有一张结婚证书,但是吉祥符已经明显是他们爱情故事里的一个佐证。玛拉自杀之前,白色的大雾、玛拉的黑色连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电影语言,都刻画了玛拉当时的心情,导演将镜头锁定在来往的汽车,卡车及马车的急速上等的表现手法,都表示了玛拉愈自杀前的忐忑心理表现。

女主角最初在卢沟桥与男主角相遇到沦为妓女及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老年时的罗依又在这里忆起往事,可以说,这座大桥就是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见证场景。导演将卢沟桥及战争还有他俩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似乎都与卢沟桥摆脱不了关系,可说是该剧非常重点的场景语言,在这部电影里占了很重的戏份。最后,此片最吸引笔者视线的画面就是卢沟桥上的一个讽刺画面,马车及汽车同时出现在左右车道的一个矛盾画面,这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贫富悬殊极其严重,导演通过这个矛盾冲突来诉说当时的经济环境及人民的生活概况。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魂断蓝桥》堪称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产生一种造化弄人的感叹。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让笔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

范文二: 这是一部爱情与战争完美结合的电影。

女主人公是一位专业舞蹈演员,给一家高档次剧院当演员,在那个战争年代也算的上吃喝无忧。男主人公是一位高级军官,家庭富裕,且是属于贵族家庭。男、女主人公在那个战争年代一见钟情。

战争调度需要,男主人公不得不离开女主人公。而那家高档剧院不允许演员私自谈婚论嫁,女主人公因违反规定也被开除了。接下来的生活可想而知,女主人公长期处于缩衣减食的状态。无收入来源的女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上报道男主人战死沙场后痛苦欲绝,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女人吗,走投无路了,在那种特殊环境下,很容易就吃青春饭了。 天公最喜欢愚弄贫穷且善良的人们!男主人被抢救过来了。战争结束后,他去寻找女主人公。虽然找到了,可是女主人公因自己已经不是处女,她无法接受男主人公给他的爱,最后自杀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原有的一些很封建的价值观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冲击,现在变得很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体现在行为上,尤其是中国大学生把那些西方价值观实践得更是淋漓尽致,不信你可以到高校附近的宾馆看看去。我不知道那些目前成双成对的大学生最终走到一块儿的会有多少人,如果那些女孩子将来不能跟目前的男友走到一块儿,如果她们跟电影中女主人公有同样的思想的话,恐怕中国将会失去很多高成本培养出来的有知识的人啊!

范文三: 最近在学习如何设计爱情故事!看了新出的卖座的的电影《暮光之城》后,总感觉缺乏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撼动心灵的力量。于是找来经典影片《魂断蓝桥》对比看看,到底为啥《暮光之城》的故事设计会缺乏撼动心灵深处的感动呢?这一看不要紧!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实在太感动了,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根本不能控制,眼泪哗啦哗啦的!不过很值得!《魂断蓝桥》的故事太棒了,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整个故事的基调是悲哀的、无奈的、感伤的&&剧情悲中带着喜,喜中带着悲,明明情节讲着快乐的事情却从更深层面的表达了深刻的悲哀与无奈,一步一步的将戏剧化矛盾推向不可逆转的顶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女主角是那个时代的善良女性代表,是那么的柔弱,像一片小树叶在暴风雨中飘摇,看起来很可悲,可是这就是身处战争年代的女性写照,微弱、渺小、身不由己!多么纯洁、可爱、善良的玛拉呀!如果她生活在和平年代,她会与洛伊过着美满的生活,很幸福的一对,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人人艳羡的一对佳人!可是就是因为身处战争年代!一切全毁了!玛拉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她只能那样的选择!最后她虽然微弱、渺小、身不由己,但是她用自己的死亡来结束了一切!这是作者通过作品的控诉!好像一声长长的悲鸣!战争太残酷了!

从这个爱情故事设计当中,究其为何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感动无数的读者和观众呢?被称为三大爱情悲剧之一?看的催人泪下!为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好好的学习!能够撼动读者心灵深处最脆弱的情感防线,让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剧情当中去,去深刻体会角色的悲哀,故事世界中的无奈与伤痛,令心底无穷无尽的反射上感动!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

一、时代背景下的爱情

如果将《魂断蓝桥》的故事背景放到现代,这个故事就变得平淡无奇了!男女主人公在桥上相遇,然后一见钟情了,然后两人就决定在认识两天就结婚了!然后呢?情节就无法开展了!于是乎老套的剧情就出现了!然后冒出个第三者把女主角给抢走了,男主角拼命抢回来&&等等诸如此类&&

而《魂断蓝桥》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波折,完全来自于故事世界设定的大环境造成的!如果没有战争,男主就不用上前线!如果不是战争男主就不会在前线负伤后丢失身份证造成已死亡的假消息!如果不是战争,玛拉就不会去当妓女!如果不是战争,洛伊的母亲就能够找到玛拉,而非战乱造成玛拉的失踪与失去联系!

或许会说战争过去了!可是作者深刻的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创伤!战争结束了,可是玛拉就会得到幸福吗?立下战功的洛伊就会得到幸福吗?最终善良的玛拉不想拖累洛伊的前程,选择了离开,而正是因为玛拉的善良、纯洁选择了以自己的死亡来控诉&&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个结局,唯独留下深深相爱的洛伊,手中还拿着两人的定情信物小小的护身符,一个能带来好运的护身符。可惜啊,多么的讽刺,这个小小的能带来幸运的护身符却恰恰反衬了,男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已经注定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结局。而整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透过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来控诉战争的残酷!一种倡导美好生活的愿望!一种严厉控诉战争反对战争希望世界没有战争的愿望!这才是作者想通过故事表达的观点。 这个背景是故事的大基调,因为是这样故事已经成功了一半。故事不是看完就完了,而是心灵被洗涤了,被震撼了,被作者的观点说服了!会回味这个故事的内容,感动久久不去。永远记住这个故事的人和事。

二、故事主线矛盾,完全来自客观矛盾!

所谓客观矛盾就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逆转的矛盾!故事中的人际关系矛盾完全没有!洛伊的叔叔完全支持洛伊与玛拉的婚礼,洛伊的妈妈很传统但是也完全支持洛伊与玛拉的婚礼!玛拉所有的伙伴也完全支持玛拉的婚事!但是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无奈与不幸完全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矛盾!

要结婚,法律规定下午3点后不能举行婚礼和证婚行为!

第二天要结婚,头天晚上洛伊接到上前线的命令,必须晚上就出发!

玛拉与好友失业后,因为战争的萧条找不到工作,要活下去只能靠出卖肉体!

等等这些关键性矛盾,都不是人为造成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不可逆转的!主人公面对这样的客观存在矛盾,无从选择,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悲哀,或者彻底没有了选择!明知是选择了就是最坏的,但比起死还是要好的多,只能选择这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对于角色来讲,这是无限的悲哀,同时读者看到了,体会到的也是无限的悲哀!就算是读者想帮助角色一把都使不上力气,因为这个矛盾根本无法调和,无法改变!读者唯一能做的是静静的看着,惋惜着、心疼着、无奈着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感慨!

再此基础上发生的故事,读者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角色跌落万丈深渊,眼睁睁看着相爱的人被摧残,但是却帮不上忙!能做的只有伤心、落泪、与无奈的感叹!

这是故事震撼心灵力量的主来源!现在很多故事都不能感动人心了,为什么呢?因为角色的矛盾都来自于人为,矛盾是可调和的并非不可调和的!有些矛盾是角色自己造成的,而有些是别的角色造成的。。读者看了眼气,抱怨主角怎么那么笨!为什么不说清楚等等&&故事没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做的最好就是娱乐心灵的力量了。

三、强烈对比的反差和伏笔

故事中采用了强烈的反差和伏笔创作方式,来加强整个故事的情感力量!首先故事开篇以悲剧基调开始,让读者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看的是个悲剧的爱情故事,让读者去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相爱的人不能够相守在一起呢?是两人之间的情感矛盾吗?

故事以战乱时代为背景,在滑铁卢桥上男女主人公邂逅了,如此普通的邂逅,因为在战乱时代,却显得那么惊心动魄、聂人心魂,明明战争那么残酷,但两人的爱情却这样的浪漫璀璨,璀璨到就好像生活是这样的美好。这便是强烈的反差对比!美好的爱情衬托战争的残酷,而战争的残酷又反衬了爱情是那么美好!

女主送给男主自己一直用来祈祷好运的护身符,而故事的结局是带着护身符的女主走向了死亡之路。这是强烈的反差对比,女主带着祈求好运的护身符,在战争年代人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想得到幸福是那么遥不可及,不可想象的事情!护身符是一种愿望,是一种祈求和平幸福的愿望,也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观点!通过这小小的护身符的小小愿望,祈求好运,可是接下来接二连三的事情,却一点幸运也没降临!反而全是不幸!这小小护身符好像一根蜂针,时时刻刻的刺痛着读者的心灵,映射出故事的悲剧基调。

男女主人公的忠贞纯洁的爱情明明是充满的喜悦的故事,但因为战争的存在,以及因为战争所带来的矛盾,让这一对天作佳人成了悲剧的代言人!与男主重逢明明是喜悦的感情,但却反衬了更大的悲哀,结婚明明是喜悦的情节,却带来了更大的悲哀与伤痛!分离明明是痛苦的,但却为女主带来了解脱!故事在这样的反差中进行着,整个故事的基调就是矛盾中前进!充满了戏剧化的要素!

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故事设计!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但是仔细看来却发现故事设计几乎顶峰化的质量,处处充满了经典的事件与场景!故事寓意深刻令人反思,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这真是个好故事!

故事中的这些设计要素,是成功经典故事的必备要素,当然能够设计出这样的故事绝不是碰巧,拍脑门一想就设计出来的,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深刻的见解与见识是编不出来的!能够编排出这样优秀故事的人一定可以被成为艺术家。我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能够设计出这样震撼心灵、滋养灵魂的佳作,是为人类做贡献!如果这样的优秀故事能更多的在世界上出现的话,人类迷惘与污浊的心灵,会得到更好的救赎。

第五篇:魂断蓝桥观后感

无尽的等待

——有感于《魂断蓝桥》

本文摘要:在爱情的世界里,等待是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有的圆满收场,也有的黯然长叹。在《魂断蓝桥》中,玛拉在最后还是离开了洛依,是世俗的偏见吗?还是她自己的心灵的洗礼。无论她的动机是什么,始终都是一个悲剧。《魂断蓝桥》是一部看后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电影,一面是女主角迎着军车而消逝的生命,一面是男主角“我等着你回来”的深情呼唤,其中的爱情主题永远让人铭记。这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坚贞。

关键词:魂断蓝桥、等待、真爱、女性

千百年来,在政商各界的舞台上,无论是古今中外,都是鲜有女性的出现。这就证明,男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世界的主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逐渐兴起了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它对公民的权利以及语言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魂断蓝桥》中,洛依与玛拉的故事令人久久回味,不禁地唏嘘,感动了万千的观众。那是在空袭时,洛依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玛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洛依看玛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沉浸在甜蜜中的玛拉就像是一只害羞的小鹿一样乱串,看着她既紧张又期待的表情我久久不能忘怀;反观洛依,他就像是太阳一样,阳光帅气,温文儒雅的贵族气息,温柔而霸道的求婚,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是少女的杀手。他确实让观众和玛拉都兴奋不已。

但是,事与愿违,好事似乎得不到完美的结局。部队提前出发,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转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玛拉被踢出了昔日的芭蕾舞团,一起开除的还有她的好友凯蒂。随后不久,玛拉与洛依的母亲克劳宁夫人会面,但在无意之间看到了洛依阵亡的消息,巨大的打击令她精神恍惚,最后与克劳宁夫人不欢而散。对于玛拉来说,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这就让她觉得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了,面对生存的压力,她和凯蒂双双沦为应召女郎。在一次招揽生意的时候,最大的悲剧发生了,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洛依回来了!

想起他们重逢后玛拉和洛依彼此的意外,洛依认为是天意和缘份,他却无法知晓此刻玛拉内心的凄苦与无助;他沉浸在幸福之中,虽然他也感觉到了玛拉快乐表象下隐匿的忧伤;令我不禁想起那段经典的对白:

洛依:幸福吗?

玛拉:是的

洛依:幸福极了?

玛拉:是的

洛依:陶醉了?

玛拉:是的

洛依:不怀疑了?

玛拉:不

洛依:不犹豫了?

玛拉:不!

洛依:不泄气了?

玛拉:不

可是剧情并没有在这个时候结束,因为这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也令我想起金庸笔下的乔峰和阿朱,乔峰也曾和幸福是那么的接近:过了今晚,便能抛开一切江湖恩怨,同妻子一道在塞外牧马放羊、逍遥自在。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今晚他亲手将最心爱的女子一掌打死。但在现实的世俗中,玛拉自己的内心里,始终都过不了那一关。即使她很爱洛依。他们没有杨过与小龙女那样洒脱,视世俗于不顾超然与物外。玛拉最终选择了死亡,结局很残忍,但这未免不是一种解脱,活着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一种煎熬——当然,也许时间能冲淡一切。只是,即使玛拉活着,即使洛依找到玛拉,他们还能象当初一样么?即使洛依和他母亲不介意,他的家族又能接受么?如果洛依为她放弃这些,失去亲人祝福的他们会幸福么?也许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不是。滑铁卢桥上的死亡——那是他们最初相遇见证着他们爱情的地方,让洛依永远怀念这个他深爱的女子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看了《魂断蓝桥》后,我似乎明白了一样东西——等待。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东西,尽管你不可能得到或者你曾经拥有过,失去了,你只有等,等待戈多,等待着希望。或许叫戈多的人永远不会来了,就像洛依用他的一生去等待一个早已魂归蓝桥的玛拉。或者玛拉只是一个梦,一个美好的希望,但都与现实无关紧要了,它独立于一切,只属于洛依的世界。现在,我总算能明白了,对于女性而言,爱情固然重要,但婚姻才是它的最终归宿。19世纪初期,虽然女性已经取得了一些自由,但是婚姻仍然是女性的唯一出路。婚姻中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门当户对的经济基础,对于男子来说,选择妻子时虽然把相貌,品行等放在首位,但实际上真正左右他们的仍然是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所以对于玛拉来说,失去了爱情的贞洁就是她最大的障碍,而且门当户对也是她难以逾越的鸿沟。最终,她还是决定离开洛依,留给了洛依一生的“吉祥符”的等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逝去的是玛拉,却留下了最真最纯最伟大的爱情!更进一步来讲,玛拉是纯洁的、羞怯的、美好的、为了保存她美好的形象,她只能浪漫地死去。

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失足女性而言,她有追求真爱和婚姻的自由吗?在我看来,这是肯定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到她的过错,更要看她对于犯错的态度。在女权主义之声高涨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用旧的眼光看问题了。洛依与玛拉的真情之爱,但他们最终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姻关系应该是感情、物质、道德和理智的综合体,缺一不可。洛依和玛拉缺少的就是理智。但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呢?什么样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呢?为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没有金钱结婚也是愚蠢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没有财产的妇女很难嫁人。但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妇女只要头脑聪明,行为得体,有教养,有耐性,就能够克服社会障碍,得到理想幸福的婚姻。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追求真爱与婚姻的权利。

婚姻和爱情是永恒的影视主题。《魂断蓝桥》向世人诠释了传奇的爱情、闪电爱情,至今列为经典。在女性影视的发展史上,女主角的性格反映了时代的大背景,让我们明白那时候女性的权利是那么的微薄。就拿玛拉在芭蕾舞团的私生活都要受到限制来说,当时的社会底层的女性更是毫无权利而言的。它不仅表现了影片的反战倾向,更是猛烈的评击了当时的所谓的社会正统观念。玛拉既是受战争的迫害而沉沦进而自杀,也是这种正统观念的牺牲品。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想一个问题,就是西方所说的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妇女权益本来就是一种体制内的话语,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这从来都有合法性。但在媒体和学校里,妇

女权益从来都是被当作成就来报道和宣传,你看到的都是过去不好、现在好;过去没有、现在有,这让你在成长中一直为这个制度自豪。这就是妇女权吗,这只是观念上的一个问题而已。在中国,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时候遭遇到了尴尬,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曲解或误解,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妇女解放”与“解放妇女”的差异不应仅仅被视为词语的偏正关系的变化,而更有着深刻的内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原因。但总的说来中国女权主义是在起步和发展的,首屈一指的仍是女性生存权利和争取社会平等公正;提高“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程度;认识和揭露现实中的女性所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许多危机和严重问题。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上一篇:合唱与指挥的介绍下一篇:华东交大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