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李白优秀作文

2024-04-19

高二李白优秀作文(通用9篇)

篇1:高二李白优秀作文

致李白高二作文

小时候,吟诵《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就想这到底是怎样一位老爷爷呢,是有着花白的美鬓,穿着雪白雪白的长衫,手拿着一壶清酒,手柱一根拐棍的赛神仙爷爷吗?这是对他最初的记忆,也是最初的相识,也还不曾懂那首《静夜思》。

初中,渐渐地长大,渐渐的懂了青春,渐渐的懂得了友谊,有一把伞,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束花,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个梦,天亮了也不肯醒;有一个人,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一定会在我心底深深留。此时我把你想象成邻家哥哥一样,是怎样的壮志胸怀,是怎样的友谊情深,一首《赠汪伦》把你对兄弟的情谊诠释的淋漓尽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有人说你与杜甫相逢却又忘却之快,我则认为相反,你是个含蓄的人,你讨厌兄弟情缠缠绵绵。你要的是”人生得以知己,斯当以同怀视之。

如今我不想再让你当我邻家的哥哥,我想当你的知己,问吾一句,可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怎样的大气凛然,让你有陶渊明般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我就是这样敬佩你。长亭外,古道边,芳草雾连天,你我席地而坐,畅读未来,从古到今,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一阵微风袭来,拨乱了我的发丝,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猛地一阵才回想起来,原来这是我在幻想,疼痛又把我拉回现实里。

在我失意时,是你教会了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那豪迈的情怀,你那满腔的`热血,感染了多少失意少年,又挽救了多少低落心霾。如果可以,我真想与你生在一代,一日,你便偶遇了我,两人共趣相投,原来你就是我要找的知己,原来你也在这里。在我思乡时,是你用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描绘出我的心情。你那惆怅的情愫,你那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诉出了多少人的念想。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痴迷于你,从简单的相识到念念不忘的相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是喜欢你潇洒的情怀,就是迷恋你孤傲的文字。期盼有朝一日,你青衫美髯饮酒,我素装长发对望,知己,就是与你这样。

篇2:高二李白优秀作文

有幸,看了随园散人的《李白传》这样一位风流人物伴着作者空灵的语句一下子活现了起来,我仿佛看见了那位摇摇摆摆,握着酒怀向前步步前行的李白,醉意中挥笔下写下一首诗,这就是他,放荡不羁的模样。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必定拥有他的魅力所在,从那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开始,李白这个名字就进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目中去,成为诗中人中最具特点的一位诗人,他留给我们的每篇诗章都成为了我们现在弥足珍贵的宝物,李白雄心壮志,但他却一生坎坷,终究不适合官场,适合他的,只有扫落闲花,只有把酒言欢。几番入京,几番凉败,不过,正是仕途失意也造就了他的诗篇,也许清仙气概的他就注定与政治上的成功无缘。随园散人说,他有一种高贵,那种面对平权富贫终是不卑不亢的高贵,所以他的身边永远拥有许多朋友。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一一杜甫、李白的一场交欢让诗意流年,相待坦诚的友谊是我依然羡慕的情意。也许见证了这位诗仙的一生,有点着迷于他浪迹天涯。

篇3:李白坚快乐作文特色探究

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李白坚教授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实验, 经过反复实践, 他总结出了一套以生为本的快乐作文教学理念, 即“新体验作文”。新体验作文以学生快乐写作为原则, 以“前”作文教学理念为宗旨, 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之后写出发自学生内心的原汁原味的作文。

李教授的新体验作文倡导“前”作文教学理念, 主张在作文之前, 教师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写作情境与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写作情境中游戏着, 快乐着, 观察着, 体验着, 从而自然地抓取到写作素材, 改变以往“后”作文教学中, 学生没有创作素材, 硬着头皮编造创作素材的被动局面。李教授认为:“作文, 除了一定的文字基础, 还需两个重要条件:一是一定的生活素材;二是起码的创作冲动。对于小学生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 应该给他们创造生活的场景和细节, 同时, 还必须千方百计地通过老师的诱导和情境的感知, 让学生出现写作的兴奋和激情。” (1) 这种作文教学理念是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能从学生出发, 考虑到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即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因此, 李教授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先让学生写, 然后再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指导的“后”作文教学方式。李教授认为:“‘后’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 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它致力于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发生状况;它运用的是学生业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 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现时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 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感情积聚。” (2) 鉴于这种认识, 李教授提出了充分注重学生写前的引导与训练的“新体验作文”, 即让学生写作文之前, 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中感受、观察、体验, 然后再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这种教学理念切实做到了以生为本, 它能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实际, 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 教给学生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的技巧与能力。

二.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

快乐作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也深受小学生喜爱。李教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 运用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李教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游戏, 如做哑剧、做鬼脸、演话剧、辩论会、为自己的作文画插画、智力竞赛等等。这些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他们在热热闹闹、快快乐乐的游戏中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丰富了内心情感, 积累了写作素材。

李教授曾在《快乐大作文》中写了“做哑剧”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 老师上课伊始就告诉学生, 这节课师生都不许讲话, 这个要求充分勾起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因此, 老师话音一落, 全班学生立刻遵守规则, 非常投入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老师与学生运用手势、哑语及板书的方式交流, 先后做了跳绳、拔河等游戏, 学生们在游戏中显得非常专注, 非常兴奋, 非常快乐。所以, 游戏结束后,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快乐的感受与体验写出来, 于是, 一篇篇具有鲜活生活气息的作文就轻松地产生了。美国教育学家M·希尔伯曼曾说过:“在积极学习中, 学生是主体, 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 并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 并有个人的参与。……在学习某样知识时, 积极学习会借助于听, 借助于看, 借助于提出问题, 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总之, 要学好某样知识, 学生需要‘做’———理解问题, 明白示例, 尝试技能, 及使用已经掌握或必须掌握的知识做作业。” (3) 显然, 积极学习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有效的学习状态, 李教授的快乐作文就能使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从李教授的快乐作文教学中, 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作文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 他们完全忘记了对作文的恐惧感, 忘记了写作文时苦思冥想的痛苦。在游戏中, 他们忘情地笑着, 认真地思考着, 专注地体验着, 每个游戏都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 当学生提起笔写作时, 我们完全看不到“咬住笔头不放松, 紧锁眉头不轻松”的画面。相反, 写作文成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令人快乐的事, 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 放飞想象的翅膀, 笔下流淌出精彩的文字。

更值得一提的是, 小学生们在做这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的游戏时, 他们的大脑、五官、手脚等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观察、感受与体验, 因此, 潜移默化之中, 他们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这恰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

李教授的快乐作文理念已在全国各地多所小学进行实验, 效果非同凡响。李教授不仅出版了小学《快乐大作文》, 还出版了初中《趣味大作文》、高中《创新大作文》及供教师使用的《大作文———写作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同时, 还多次应邀赴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讲作文公开课。但愿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能够接受并实践李教授的作文教学理念, 使小学生彻底摆脱“无话可写———写不好———不爱写”的作文怪圈, 让小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并且在写作文过程中, 还能使自身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37-38页

[2]李振村:“新体验作文”:一位大学教授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验——上海大学中文系李白坚教授访谈录[J], 基础教育, 2006年第8期, 第18页

篇4:高二李白优秀作文

关键词:李白诗歌 右脑开发 学生作文 教益

笔者曾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收上来发现两个班共86名学生,其中全文抄袭的人有10人,部分抄袭的有14人。有的是直接摘抄范文,有的是找到相关段落来抄,太多抄袭现象让老师头痛,探究根源是因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没东西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思维上开始改变,现代脑科学表明,右脑是处理表象信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并且右脑的信息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利用人的右脑机能,可令教学愉快、高效。

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望天门山》,诗中有“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这些意象;学生要读懂李白的诗歌必须先从意象入手,结合诗歌中的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把零散的意象组合成整体意象,那么全诗就是一幅壮阔而宏伟的画面,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略诗的意境,这就是开发学生右脑的学习过程。右脑开发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生主要是写记叙文,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摹物,都有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形象、生动、具体。所以我们以李白诗歌为切入点注意开发学生右脑,从而提升作文水平。试想当学生都能观察事物并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教学就不会成为“老大难”,老师也不用为总是看到千篇一律的作文而伤脑筋。

一、身临其境,增加体验

李白的诗歌是在游历中产生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都是气势恢宏的大山名川,形象感很强。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诗人坐在敬亭山看鸟、看云、看山,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这些景物的变化,语言浅显易懂但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讲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强调个人体验对写作的重要性,直观的形象、真实的体验无疑是获取素材的最直接途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储存信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很强也很好动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右脑。例如:我曾做过对比,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一个班让学生凭印象写;另一个班我就提了一袋荔枝进去,发给每个学生两颗,让他们品尝一颗。留下一颗观察。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显著不同。前者交上来的作文普遍缺乏细节描写,语言很僵硬,后者交上来的作文则亮点很多,尤其是很多同学用了精彩的笔墨来写荔枝入口时细腻和嫩滑的感觉,写得细致入微。这是直观形象对右脑的刺激,相信即使时间过去很久,荔枝的形状、味道仍会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另外真实的体验对学生也非常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几乎都是写相同的人或事,因为那些人是身边人,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并刻骨铭心的事情。因此要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多创造情境让孩子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素材多了,下笔自然会有神。

二、课堂教学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状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投入。

1、教师情感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右脑的功能,平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当中充沛的情感让人读后酣畅淋漓,所以老师解李白诗歌的时候能以情入读,让学生以读悟情,以读会意。如名篇《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豪迈大气的送别诗,教师如果能以雄浑高亢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师范朗读此詩,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地诵读,让他们用直觉去体会和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读此诗的感受或者认知,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情绪高涨且高效的课堂。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因为要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而背离了语文的学科初始方向,出现了重逻辑、重分析的现象,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讲得非常精辟透彻,却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扼杀了他们的灵性,久而久之他们放弃了自我主动性而成为了知识的容纳器,也大大抑制了右脑的开发与利用。

2、教师直观的语言,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师生动直观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右脑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非常鲜明直观的形象若老师能用浅易有趣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如见其景、如见其人,学生只有在有感性认识以及良好氛围下才能激发灵

感。初中课本中李白的《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都是特定的环境中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简练语言的呈现,学生只能阅读文本来把握,如果教师能用直观的语言还原诗歌的意境,学生就会透过文字看到画面,触摸诗人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的右脑被开发,想象的翅膀放飞,写作就不会是困难的事情。

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语文学科的思维特点和内容要求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尤其李白诗歌中大气、磅礴的形象往往会激发学生心中的豪迈之气,如果教师能营造氛围并用直观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让右脑快速运转起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诗歌的气韵与智慧,长期以往,学生在都将会有一支源源不断的笔。

李白的诗歌都是现实生活的浓缩,豪放飘逸的意象、真实浓烈的情感,读起来回肠荡气,很适合朝气蓬勃的初中生朗读。诗歌所营造的强烈的画面感足以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右脑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开发。脑科学表明:由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事物整体的感知是长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李白诗歌中鲜明的形象,利用创设情境、提升课堂魅力等手段注重对学生右脑开发,教会学生写作的理念、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写作本身灵动、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永丽,从教学方法改革看右脑开发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2]张敏、袁广浩,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右脑开发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张玉中,右脑开发新论 [J].理论研究,2011.3.

篇5:描写李白高二的作文

太白依然,游历四方

初识你,你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长江上,你一身白衣,手捏酒壶,站在小舟上,望见眼前的一片水雾,你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是多么激动啊,你迫不及待的想在你的白衣上留下西域漫天的黄沙江南氤氲水汽,北境冰冷的雪花;最后,你还想在白衣上闻到长安万众繁华的气息。江水仿佛倒映出宫殿楼宇,你催着船夫快点,再快点。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太白依然,仰天长歌,清酒入喉,豪情激荡。

太白依然,绚美繁华

再见你,你是那个得势张狂的翰林学士。不是要以难听的语气说你,让后人看看你的所为便知。你喝下千斤酒,在黄袍,玉绸,锦缎的渴求目光中吐出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卷已然变成画卷,杨玉环坐在中央,你的诗句幻化成了圣光,众人惊叹。不算完,你自仗诗情,又唤高力士上前,将你骄傲的脚抬到他的眼前,你的破烂靴子竟让他低下了高傲的头。你在众人之间,享万般荣耀。太白依然,仰天长笑,美酒入肚,豪情激荡。

太白依然,高傲落魄

最后一次见你,你是那个被放逐却依旧仰头的逐梦人。你在酒宴上,我在酒桌外。我看见你面前分明是你从未享用过的饕餮美食,可你并不开心。你“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逍遥不过几年,你终究是被赐金放还。你总该像世人一样落魄颓丧了吧。可我看见你没有。你的眼里闪出一丝光芒,与在万般荣光中时竟一模一样。我读不懂你了,可我也拦不住来问你。你“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追随你的步伐,却只能望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太白依然,仰天长啸,浊酒入肠,豪情激荡。

篇6:高二李白的话题作文

他的一生离不开酒。那个时代的布景,尽管是荣华富贵,但也终究摆脱不了庸俗腐烂之气。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在李白看来是那么的索然无味,不屑一顾;不屑于官场,但又才情四溢的李太白,只顾纵情于浅酌与豪饮之间,在他醉眼迷蒙中,那个喧闹的、浑浊不堪的世界才逐渐模糊以至不见。而酒,则成了他的精神的依托。“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正是这“万古愁”,才让李太白浸泡在酒缸里,不能自拔的吗?然而,与其说他的一生离不开酒,还不如说酒成就了他。

酒,让他沉醉于那个宁静安逸的心中世界,却又清醒地注视着身边低俗的一切,或悲叹,或惋惜,或愤慨,都化成一首首酣畅淋漓的诗篇,追问灵魂深处的良心。或《月下独酌》,或《把酒问月》,或劝友人《将进酒》……只有在酒中,他才能深感自我人生的价值,是快活似仙人的心态,是不被束缚的感受,是放下一切伤痛的释然;只有在酒中,他的神情,他的话语,他的举止,才敢于桀骜不驯,别于世俗。当挥毫,笔尖饱醮的,也分不清是墨还是酒了,他的诗篇,浸透了酒的醉色,才那么醉人的吧。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好退避世俗纷扰,归隐自洁者,如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似乎大都好酒,他们或是留下一些千古名篇,或是留下一个纯净的名声,但终究唤醒不了沉醉于名、利中的世界;然而纵使唤醒不了眼前这沉睡的世界吧,酒的精神毕竟已酿成芳香四溢的诗文,有这清醒的精神在,谁能说,世人就不会有觉醒的时候呢?

篇7:高二优秀习作:和李白“牵手”

阳光作文04:

学生:王祥绪

最近,我对盛唐大诗人李白可着了迷,床边,书桌上几乎全是李白的诗集。

不知为何,今天的心情是特别舒畅,心理很想见李白一面,于是我忽然想学汪伦,邀请李白到我家做客。这个想法一产生,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于是我赶紧在电脑上给李白发了个E-mail:“尊敬的李白大师,你好,我是您忠实的粉丝——王祥绪。我很想请您到我家做客。我的家乡在美丽而又著名的卡车之都——十堰,这里不但有享誉世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我听说您爱喝酒,我还不惜自己的压岁钱给你买了最好的茅台酒……最后请你最好在下个星期的“十一”黄金周的第一天来我家,我恭候您的来到”,邮件发出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家静静的等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十一黄金周”来的如此之快,幸好妈妈爸爸今天没在家,我正在收拾从丹江打来的翘嘴白鱼,就在这时我听见有门铃声,我连忙开门以为是李白,结果是送茅台酒的`送货员,白激动兴奋一场,就在这丧气之时,门铃又响了,我沮丧的去开门,抬头一看,啊!是李白,他一身现代装束,穿的都是名牌,什么“美特斯帮威”的衣服,“百斯盾”的裤子,“匡威”的红帆布鞋,穿的虽然精神、帅气,但是有一点不完美,那就是他那从不修边幅的长发和胡子,他首先自报家门:“你就是王祥绪小朋友吧?我是李白,咱俩虽然不同宗,但是你跟我长的一样帅气,俊俏呢!我两个时辰前刚从北京飞到襄阳,到襄阳本来想包个的士过来,可那位的哥爱搭不理的说一口价三百元,说因油价上涨,与国际接轨呢!唉,现在的物价太贵了,没办法只好坐公汽……!”“哟呵”!粗诳豪放的李白什么时候这么精打细算了?

我请他落座,并悄悄打开了电脑摄像头,我要留下那永恒美好的记忆。

“您近年来还好吧?”我开门见山俨然像个记者。

“托大家的福!比以前在宫中好多了。想当年,杨国忠陷害我,我不明白真相,还帮安禄山与朝廷作对,最终落了个浪迹天涯的下场。”说着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我借此机会游遍了大江南北。

我一看勾起了他的伤感,我感紧换个话题问他“后来呢?”

“你想呀,我作了那么多的诗,版权费、著作费、稿费,该有多少呀!古时朝廷不给算,现在可好了,在21世纪法制的社会,人们自觉的将这费、那费给我打入我的帐户中去,如与外出只用拿信用卡就OK了!”

看看快响午了,我连忙问着最后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你写了那么多诗,全都是靠饮酒做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没有少年时的积累,青年时的游历,哪有今天?要写好诗必须多读、多看、多思考才行!”

采访告一段落,鱼煮好了,给李白盛上了酒,与其共饮,不知不觉地我睡着了,醒来时,李白早已不见踪影。懊恼间,发现李白临行还赠我一首诗:

春日下武当,留恋农家宴。

十里槐花香,万倾渔塘翰。

篇8:高二李白优秀作文

一、“青莲”是李白儒家思想的写照

莲花,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等, 最早以“喻所说女之容体”[3]而进入文学视野是在《诗经》中, 如《陈风·彼泽之陂》、《郑风·山有扶苏》。至战国时期, 莲花则更多地出现在《楚辞》中, 其与兰、蕙、薜荔等构成了《楚辞》中“香草”意象, 已具备文人意味, 有着丰富的比兴功能, 不再只是女性意象原型, 还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和政治命运的意象。到了唐代, 随着莲花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莲花的女性意味开始淡弱, 其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开始生成。早荷、晚荷、荷气、清水芙蓉等无不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唐人对“清”美的追求, 荷花成为士大夫幽洁品格的写照。

“安社稷、济苍生”是李白一生的理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用尽了一切手段, 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 即便在政治上失败时, 仍心存魏阙, 期望有朝一日能展“鲲鹏之志”。由于李白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 加之屈原的作品又是战国时代的“风”、“雅”之作, 以至于屈原成为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李白曾高度评价屈原的作品:“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正是由于对屈原的这种特殊情感, 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斗争精神, 并更深层次地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借《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 屡屡以莲自喻, 使用比兴手法, 抒发政治情怀和期望, 反衬不合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如《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 馨香谁为传?坐着飞双满, 凋此经芳年。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诗中李白以碧荷自喻, 在绿水青烟中艳色绝绝, 象征着李白遗世独立的生命之姿。“华池”则喻比朝廷, 荷花本是野生, 但被作为嘉卉引入“华池”, 象征着士人“托根得所”为朝廷所重用。可见“ (李) 白未尝一日忘事君也”[4], 他所担心的是“为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 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5]。而他“且放白鹿青崖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6], 则彰显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与污浊社会决裂的傲岸决心, 令诗人的作品永远都洋溢着一种与世独立、芳烈高洁, 如莲一般的气韵与魅力。所以说, 李白以“青莲”为号是他文化思想中“事君荣亲、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等儒家思想, 以及“士大夫”情结的写照。

二、“青莲”是李白道家思想的意象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是唐代的国教, 老庄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思想广为传播, 对唐代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同唐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 李白对道教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对其玄理的玩味和涵泳上, 从而陶冶性情, 从道、禅中提炼出一种超越世外的脱俗情趣, 寻求心灵解放的自由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光明, 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是他思想的灵魂, 而老庄道家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自由精神、超旷哲学与虚无思想都对他自由理想的形成影响甚深。李白的政治观、人生观均受老子“功遂身退”观念的影响, 在他看来, 理想的人生应是“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 浮五湖, 戏沧洲, 不足为难矣。”[7]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

“青莲”是释氏常典, “居士”之常义又是指居家修佛之士。李白取“青莲居士”为号, 似乎是佛教“因缘”。但纵观李白一生, 我们看到, 李白无论是在初出茅庐的少年时代和养望待时的青壮年, 还是在仕途之路上苦苦挣扎的中晚年时期, 均贯穿着隐居游仙、采药炼丹、亲受道箓、与道教人士往还的游仙生活;也不难发现, 李白众多的游仙诗中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慕恋与渴求。道教对他影响甚深, 是融铸、造就他独特个性、独特诗风的主因。因“青莲”是道教典故, 居士古时也被称为高洁之士, “谪仙”更为道教神仙概念, 所以, “青莲居士”也可理解为一道教称谓。其实, 也有唐人将李白的“青莲居士”看作一道教称谓的, 如谭用之诗《寄左先辈》:“学取青莲李居士, 一生杯酒在神仙。”[8]可见, 道教为李白的身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塑造了他热爱自由, 超凡脱俗的个性气质;道教中大量的神仙传说, 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道家以自然为宗, 贵在天真, 崇尚天地之大美的美学观, 又深深影响了李白, 令他的诗歌达到了“大巧自然, 人力何施”的高度。

三、“青莲”是李白佛教思想的物化

莲花自古以来就是佛门圣物, 在印度佛经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随着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相融, 而成了中国士人最容易接受的宗教, 像李白这样受老庄玄学思想影响甚深的诗人, 生性热情, 对援道入释、以玄解空的禅宗佛学自然会大感兴趣。

李白一生游览了许多地方, 其中有不少是浮图名刹, 他不仅求仙学道, 而且常与僧伽浮图广为交游。据统计, 在李集中与佛教有关及与僧人交游的诗文就有五十余首之多, 可查出姓名者有三十余人, 所游览和寄居过的佛寺寺名可考的就达三十余座。他对释家佛、法、僧三宝都极尽赞美之辞, 有不少深得释家三昧之旨, 如《地藏菩萨赞序》、《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鲁郡叶和尚赞》、《赠僧朝美》等。李白不仅从师谈玄, 而且参加佛教活动。从李白所接触的佛教来说, 以净土宗和禅为多, 而李白学佛是从学禅开始的, 他所接触的僧人也多是禅师。在他的诗中既有“禅关”、“禅房”、“禅室”、“禅伯”、“禅师”等称谓, 又有坐禅之举。在长流夜郎遇赦而归后, 李白曾隐居庐山, 常到东林寺去参加佛事活动。其所作《庐山东林寺夜怀》诗, 就提到了参禅一事。诗中说:“宴坐寂不动, 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 旷劫断出没。”其中“宴坐”、“寂然不动”、“大千”、“旷劫”皆佛家语, 表达了他万念俱熄的涅盤胜境。

佛教常用青莲比喻眼睛, 如“目净修广如青莲”[9];又常以青莲说明佛法清净圆满, 如“如水生花中, 青莲花为最, 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10]。李白《僧伽歌》云:“此僧本住住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因此, 禅宗思想相伴李白一生, 抚慰他的灵魂, 令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与升华, 时刻保持着一种不与腐朽势力妥协, 洁身自好如同青莲花一般的高洁品质, 而且禅宗的空灵之学, 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增添了玄远飘逸的神逸之美, 像《山中问答》、《自遣》、《独坐敬亭山》等五、七言绝句, 就深具禅法、禅趣, 甚至已臻化境。所以说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所为, 而是有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四、结语

李白一生, 以极积用世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同时在思想上又实行儒道互补、释道互补, 对百家思想兼收并蓄, 熔铸一体, 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多元的思想体系, 既与唐代儒、释、道思想合流的大趋势合拍, 又与唐代儒学兼容道、释的发展趋势一致。清水芙蓉之美也是李白及盛唐诗人共同追求的美。“青莲居士谪仙人”一语, 不仅折射出李白一生“三教调和”的文化思想体系, 展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想, 而且表现出其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 更象征了诗人生命与文化人格。

摘要: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 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 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 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关键词:李白,“青莲居士”,“三教调和”

参考文献

[1][明]张存绅.雅俗稽言, VOL五.

[2][清]王琦.李太白年谱.长晏元年条青莲居士注.

[3][汉]郑玄.《毛诗传》笺.

[4][清]四库全书·唐宋诗醇.

[5][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8][唐]谭用之.寄左先辈.全唐诗, VOL764.

[9]维摩诘所说经 (卷上) .

篇9:阅读李白,并说李白与王维

1、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这本书写于1939年,作者比较系统地探讨道家思想对李白思想的影响,这在谈李白的诸多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作者还发现,入世心很重的李白,心中有个当官为政的榜样鲁仲连;文学上,李白也有自己的榜样,比如谢朓。李长之将李白理解为“寂寞的超人”,也是独到的见地。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好读。

2、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版)

这是1971年中国大陆“书荒”时出现的一本文艺专著。像当时所有的书一样,前面印的是毛主席语录。那时候的书,印毛主席语录比印版权页要重要得多。

从书名看,《李白与杜甫》是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实际上,说它是《关于李白》与《关于杜甫》两篇论文的合集更确切一些。在《关于李白》中,郭沫若对李白的出生地、人生经历及追逐功名的考证,对李白许多诗篇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的理解,对李白热衷于求仙炼丹的批评等,下了很大的工夫,许多考证、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至于《关于杜甫》,以阶级斗争为纲,上来就将杜甫定为地主阶级,以阶级分析入手,大讲“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等,作出了一些轻率、牵强的结论。杜甫被人称道的《三吏》、《三别》,被他否定得一塌糊涂。鉴赏文学的眼光被“阶级立场”所左右,文字就不足观了。

“文革”后,《李白与杜甫》不招人待见,一些人对郭在书中抬高李白、苛责杜甫进行批评,甚至说他是为投上所好而扬李抑杜的。这对郭是不公平的,毕竟在“李杜”之间,郭更喜欢的是李白。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认为:“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书,其中的确有大量的假设、推理、判断,为一般人所不能也不敢做出……只有具备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行动能力。”“晚年的郭沫若与两位唐代大诗人做了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潜对话”,“这部书或许比通常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费解得多。”

笔者以为,对《李白与杜甫》这本书,要掰开说,《关于李白》这部分,今天仍很好读,现在的学者也未必有郭当年的工夫。同时我猜想,《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论李白与论杜甫的两篇文章,可能不是同时写作的。或许,《关于李白》初稿于“文革”之前,《关于杜甫》写在“文革”之中,所以立意行文要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无奈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作者本人没有只言片语透露给我们。

3、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

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它既包含着对唐朝以后历代对“李白与杜甫”话题的追溯,也可以看出三十多前年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对作者的影响——《也说李白与杜甫》中,有许多处在引用、赞同或反驳着《李白与杜甫》的观点。

《也说李白与杜甫》不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那样长于考证。张炜运用历史视野,将“李杜”放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看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影响,还原他们的悲喜人生。比如,李、杜求仕当官心重,爱他们的人都千方百计地替他们打掩护,张炜分析自战国到唐代浓烈的“干谒”之风对文人的侵蚀,分析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与庙堂的关系,令人深思。张炜还将李白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看,对比中国文人成长环境与外国文人成长环境之差异,分析中外天才、异才与当时世俗的摩擦,也属于新的角度。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李、杜”自身的问题和当时社会的问题,让当代人看到自身和当代的问题、文人与官场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还原“李、杜”的生活轨迹,从他们某些“不堪”的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痛点”——“这是文化之疼,理性之疼,人性之疼”。作者期望今人接受“李白与杜甫”他们那一代的遗产,携带着传统前行,把我们“现代”的路走好。

《也说李白与杜甫》是处处对比着写“李白与杜甫”的。对比的结果是:李白在天上,杜甫在地上——李白从高空直接降临,杜甫从地面往上攀登——这不是论高低,而是说性格的差异、生命质地的差异;两人都是“大舞者”——以过人的才华,舞在天地之间;两人构成“双璧”——“双璧”须是具有同等地位和影响的,而且二者不能重复,不可代替。

張炜在《也说李白与杜甫》中说:“一个高超的文学人物,因为想象的世界太大了,这个生命体对他人来讲就会太神秘,简直是浩渺,像看海洋和天空一样。要写出这些人物的传记有多么困难。要写李白传、杜甫传,那又是难出十倍的工作。”他提醒说:“写屈原传、李白传这一类文字,一定要慎之又慎。”张炜如是说的时候,台湾的张大春正在做一项近似“李白传”的大工程:写一部一百多万字《大唐李白》。我已见到一、二卷。《大唐李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以巨大的想象和才华还原李白的历史,是李白诗史,亦是李白诗话、李白诗论。

李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连着读了几本谈李白的书,我就看到——

一个好酒的李白。李白诗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使醉者传。”李白天生放纵与浪漫,喝酒多了更加放纵与浪漫。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谓贴切。嗜酒豪饮,酒神精神,文思泉涌,似鬼神所授。从前人说陶潜诗篇篇有酒,李白更当得起这句话。“一日须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酒后神游,回到生命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然自由的状态,正是产生创造力的好状态。因为好酒,民间还传说他酒后到水中摘月而溺亡……

一个好官的李白。李白汲汲于求仕,渴望入世用世、建功立业。一篇《与韩荆州书》,是文学上的千古名文,却是一个不成功的“求职信”,且有拍马过度和自吹自擂之嫌;他写的一些表和诗,也显得不那么自尊,这都为后代所诟病。“翰林待诏”的短暂官场岁月,是他一时的骄傲和一生的追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其实是被人家不失体面地打发走了),从此远离官场,面子上还算好看,里子却是无奈的痛。“长相思,在长安”,李白一生心系长安,并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求仕不顺而失意,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声音,是气话,是牢骚,也可能有些愤怒与反思在里面。这些,让我为一个伟大诗人感到难堪和疼痛(当然,许多伟者在权贵面前都是这样)。

nlc202309041012

一个好名川的李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他的足迹。秦岭、巴山、嵩山、华山、泰山等,都有他漫游的诗篇。他在山东徂徕山,与一群朋友结成了“竹溪六逸”;他和杜甫同游齐鲁,这都传为佳话。名山大川里有神仙,有高人,这对李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个好侠义的李白。个体生命面对偌大世界,容易胆怯。李白不怕,他身上有股天生的野性。李白从小练剑,经常背着一把宝剑游走四方。他的《侠客行》很有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年轻时家境不错,故轻财好施,在维扬(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的朋友吴指南和他同游时死于洞庭湖畔,他“剔骨葬友”,将吴指南的尸骨背回到吴的老家。李白的侠客精神表现在诗词上,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强大的冲决力。

一个好求仙访道的李白。李白思想中占主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他好奇心强,喜欢结交一些奇人。他热衷于丹炉,求道的地方主要在岷山、嵩山、随州等。他去过众多道家地场,还正式接受“道箓”(郭沫若考证,道箓的仪式,形式十分繁琐,比佛教徒的受戒、耶酥教徒的受洗礼,要严苛得多)。这对他的身体健康不一定有多少好处,但对于他的诗文气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的《梦游天姥留别》,神仙列阵,神奇无比,与他有一个神仙情怀分不开。

一个好诗的李白。他有天才的文笔,“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王国维说他“太白纯以气象胜”。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通过他创作(留存下来的)的千余首诗歌,在实验汉语的力度、强度、高度、宽度、柔韧度、模糊与清晰度……他在创造汉语新的句式、新的表达形式,总之他在探索汉语的最大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汉语的奇迹:天马行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为什么老是让“李杜”争高低?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詩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我想说的是“李白与王维”

2015年初的一天黄昏,我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散步,忽然想到公元701年的大唐所发生了的大事,比如:一、神秀奉武则天诏进长安;二、武则天下令重修大雁塔;三、李白出生;四、王维出生……。当时,我发了一条微信。方英文老师回复说:“李白与王维同庚,并耀于同代,最有意味的是,在二人的那么多诗文里,从未提及过对方的名字——仿佛对方不存在似的。”

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有趣的问题。

我读唐、宋笔记,一直盯着这俩人,却没有发现蛛丝马迹。

那天晚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李白与王维》:“一个诗佛,一个诗仙,同生于七零一年;都吟过太白山,都赞歌终南;都曾长安为官,都在内乱中受到牵连,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孟浩然。想来两人熟悉,可在诗词中没有唱和宛若冰炭,连在野史中都不曾会面。大唐天空下的两颗巨星,动若参商不相见——呜呼!梅花荷花亦不见。”

王维,名维,字摩诘,十几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岁得中进士。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成就很大,为世人所敬仰。“辋川于诗,亦称一祖”(《昭昧詹言》)。他还精通佛学,他的名与字就是从《维摩诘经》中化来。王维官运不错,做过监察御史、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他与一生漂泊的李白不同,日子过得算是悠然自得,还买下初唐宫廷诗人宋之问在蓝田山峪中的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对于李白与王维,前人亦有比较。《岁寒堂诗话》曰:“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诗薮》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载酒园诗话又编》曰:“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昭昧詹言》曰:“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按说,李白与王维应该认识。同时代的人,都写诗,都有诗界的朋友,在一个长安城呆过,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对方在诗歌上的成就,满城传唱,不会不知道等等。即使不喜欢对方的性格及作派,见见面总可以吧;不愿见他,起码要承认人家的诗文,或在诗文中咏叹一下总可以吧;即使看不惯对方,总可以在对方落魄时寄以同情心总可以吧(李白曾被囚被流放);实在不行,互相掐几下、打嘴上官司也好嘛。这些,都没有发生。海明威与福克纳都获诺奖,都是大家,两人曾经对骂,把对方的文字说得狗屁不如。李白与王维,没有任何闹别扭的细节跟情节。相近的两大星球,竟然如此遥远。他们两个,本来也可以成为文学天空中的互耀“双星”,却形如参商。看看人家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被称为“李杜”,杜牧和李商隐则被人称为“小李杜”,弄出多少话题,我就为李白与王维两个人没有构成“李王”而深深叹息……

上一篇:追问,让语文课堂更富情智下一篇:全文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