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2024-04-0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精选6篇)

篇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

第一章概论

1.大气的概念: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

2.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3.三大全球性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4.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5.大气污染物又分为两类:(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a 粉尘 b 烟 c 飞灰 d 黑烟 e 霾 f 雾 还有两个概念 1 总悬浮颗粒物-----tsp 2 可吸入颗粒物-----PM10(2)气体状态污染物 a硫氧化物 b 氮氧化物 c 碳氧化物d 有机化合物 e 硫酸烟雾 f 光化学烟雾(蓝色或紫色,黄褐色)

6.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的原始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于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的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者光化学反映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7.我国的酸雨区: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及四川盆地。其中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区域,北方地区局部区域出现酸雨。8.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的主要三个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9.颗粒物的危害:a 粒径越小,越不易沉积,长时间漂浮在大气中容易被吸入体内,且容易深入肺部。b 粒径越小,颗粒的比表面积越大,物理、化学活性越高,加剧了生理效应的发生和发展。

10.大气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危害。11.空气能见度的计算 p17 1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和理性、区域合适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1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区和三级: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 a 一级标准 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b 二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c 三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1类区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2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3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另外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14.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 p26 表1-7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1.燃料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气体燃料的优点是燃烧迅速,其燃烧状态可基本上由空气与燃料的扩散或混合所控制。液体燃料也是以气体形式燃烧的,因此它的燃烧速率受其蒸发过程控制。固体燃料的燃烧受此两种现象控制:燃料中挥发性组分被蒸馏后以气体燃烧,而遗留下来的固定碳则以固态燃烧,后者的速率由氧分子向固体表面的扩散速度控制 2.工业煤的分析 a 水分 b 灰分 c 挥发分 d 固定碳

3.煤中硫的形态:黄铁矿硫(fes2)

硫酸盐硫 有机硫 单质硫

4.煤的成分表示法:常用的有四种 a 收到基 b 空气干燥基 c 干燥基 d 干燥无灰基(煤矿提供的资料用此法)

5.3T :通常把温度、时间和湍流度称为燃烧过程的3T

6.理论空气量 实际烟气量(计算)p 40 7.过剩空气系数:一般把超过理论空气量而多提供的空气量称为过剩空气量,并把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 8.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时发生的热量变化,即在反应物开始状态和反应物终了状态相同的情况向下的热量变化(压强和温度稳定)燃料的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分。高位发热量包括 燃料燃烧生成物中 水蒸气的汽化潜能;低位发热量是指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所释放的热量

9.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p 46

10.积碳的生成 a 在扩散火焰中 有机物双键越多 越容易生成碳b 在预混火焰中 发烟大小顺序为 萘、苯、醇、烷、烯、醛、炔

11.煤质(灰分和水分含量以及颗粒物大小)对排尘浓度的影响:一般,灰分越高,含水量越少,则排尘浓度就越高。12.炉排热负荷:是指每平方米炉排上每小时燃料燃烧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炉排热负荷增加,导致单位炉排面积上燃煤量增大,则流过炉排的气流速度也将成正比增加,灰分被气流夹带而飞逸的可能性就增大。

13.锅炉运行负荷是指锅炉每小时蒸发量与该锅炉额定蒸发量的百分比;锅炉负荷越高,燃煤量越大,烟气必然大,排尘浓度就会越高。

14.PAN 过氧乙酰硝酸酯 是光化学烟雾产生危害的重要二次污染物。PAH多环芳烃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POM(聚甲醛树脂)定义:聚甲醛是一种没有侧链、高密度、高结晶性的线型聚合物。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1.大气圈可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2.臭氧层:平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臭氧,并在20-25km高度上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3.大气边界层: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

4.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6.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系指单位高度气温的变化值。7.逆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8.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稳定程度,即是否容易发生对流。9.大气稳定度的判断p76 10.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哪种烟气形状易于扩散)五种类型:波浪型(烟流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好,发生在全层不稳定大气中。)锥型(烟流呈圆锥形,发生在中性条件下。)扇型:烟流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爬升型:烟流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一般在日落后出现,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低温形成逆温,而高空扔保持递减层结。漫烟型:对于辐射逆温,日出后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与爬升型温层相反。

11.地方性风场 a 海路风是海风和陆风的总称,它发生在海路交接地带,是以24h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b 山谷风 是山风和谷风的总称。发生在山区 24h 为周期的局部环流。C 城市热岛环流 是由于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部风。长期出现 城市温度高于乡村(尤其是夜间)。风由城市周围的乡村吹向城市。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1.两种常见的颗粒定义方法 a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p=1g/cm3)的圆球的直径。b斯托克斯直径 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的直径。2.粒径分布 p129 3.真密度与堆积密度 a 真密度 计算体积不包括粉尘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体积,而是粉尘自身所占的真实体积,则以此真实体积求得的密度。b 堆积密度 呈堆积状态存在的粉尘,它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孔隙体积,以此堆积体积求得的密度。(单位体积的粉尘质量称为粉尘密度)4.安息角与滑动角 a 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b 滑动角 系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作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滑动时的平板倾角。

5.粉尘的润湿性 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难易程度的性质。

6.粉尘的荷电性 粉尘带的电荷随温度增高、表面积增大及含水率减小而增加,还与其他化学组成等有关。

7.压力损失 是代表装置能耗大小的技术经济指标,系指装置的进口和出口气流全压只差。P152(计算?)

8.分级除尘效率 系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内粉尘的除尘效率。9.分级效率与总除尘效率之间的关系(计算)p 154 10.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p156 第六章 除尘装置

1.目前常用的四种除尘器 a 机械除尘器 b 电除尘器 c 袋式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2.四类除尘器的优缺点及其改进方法(详见书中)

3.机械除尘器中 旋风除尘器为重点 注意其a 压力损失 b 影响其除尘效率的因素 4.电除尘器中 驱进速度(计算)异常荷电 荷电机理 粒子的捕集效率(计算)5.袋式除尘器 工作原理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6.电袋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 p 224 7.湿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p 237(计算)第八章 见书

篇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如果大气中的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测量的不利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

一次大气污染物: Pollutants released directly into the atmosphere in their unmodified forms and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to pose a health risk.光化学烟雾: Secondary air pollutants are compounds that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primary air pollutants.Photochemical smog is a mixture of pollutant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nitrogen oxides and hydrocarbons with ultraviolet light.The two most destructive components of photochemical smog are ozone(O3)and peroxyacetylnitrates(PAN,过氧乙酰硝酸酯).酸沉降: Acid Deposition is the accumulation of potential acid-forming particles on a surface.Acids result from natural causes and from human activities.The acid-forming reactants are classified as wet or dry.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二、大气污染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植物的伤害/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部分人群接触臭氧后肺功能下降

对大气能见度或清晰度有影响的污染物,一般应是气溶胶粒子、能通过大气反应生成气溶胶粒子的气体或有色气体,包括: 总悬浮颗粒物(TSP)

SO2和其它气态含硫化合物,在大气中以较大反应速率生成硫酸盐和硫酸气溶胶粒子 NO和NO2,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硝酸盐和硝酸气溶胶粒子 光化学烟雾,反应生成亚微米的气溶胶粒子

三、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标准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1988年6月1日起执行 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 2000年对该法进行了再次修订

1995年8月29日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控制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强化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推动了煤炭的清洁利用/加快了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的步伐/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无铅汽油/法规实施后,一些地区依法强化环境管理,大气环境质量确实得到了改善

但未能有效地遏制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大气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大多数城市还处于比较严重的污染程度;缺少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的法律措施,燃煤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大中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正在迅速增加;大多数城市扬尘污染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缺少有效的法律措施;现行法律的法律责任部分内容偏少,力度不够。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四、中国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清洁生产: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我国目前比例为0.7-0.8%,希望能达到1.5%

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的经济手段: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收费制度(排污费等);财政手段(生态环境基金等);责任制度(赔偿损失和罚款等)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一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大气圈垂直结构 对流层(~10km左右)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全部的水蒸气,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0C 强烈对流作用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

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

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气温-550C左右 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集中了大部分臭氧

没有对流运动,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

暖层(中间层顶~800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气体分子高度电离-电离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气温很高,空气稀薄

空气粒子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主要气象要素: 气温 气压 气湿

绝对湿度-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湿度的百分比 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 水汽体积分数-水汽在湿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露点-同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风向和风速

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叫做风(垂直方向-升降气流),风的来向叫风向(16个方位圆周等分),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 云

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叫做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

云高:云底距地面底高度,低云(2000m以下),中云(2000-6000m),高云(6000m以上)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水平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 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 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直减率 Tz(大气)

干空气绝热绘制温度递减率- 干绝热直减率

ddTidz(空气团)

一般满足,大气绝热过程,系统与周围环境无热交换

定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

dTRdpk1dpTCppkp(第一定律+状态方程)

其中CpCvR

kCpkv1.4

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γ =

γ>0,正常分布层结

γ=γd,中性层结(绝热直减率)γ=0,等温层结 γ<0,逆温层结 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

定义: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不稳定条件下有利于扩散

逆温

逆温不利于扩散 辐射:

1.辐射逆温: 地面白天加热,大气自下而上变暖;

地面夜间变冷,大气自下而上冷却

2.下沉逆温(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压内)很厚的气层下沉→压缩变扁→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 4.湍流逆温

γ<γd→下层湍流混合达γd→上层出现过度逆温 5.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相遇→暖气上爬,形成锋面→冷暖间逆温 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锥型(中性or弱稳)扇型(逆温)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漫烟型(上逆、下不稳)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变化

高度增高,风速增大,方向逐渐接近地转风近地层风速廓线模式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

中性层结:对数律,粗糙度和摩擦速度

uu*ZlnkZ0

非中性层结: 指数律,稳定度参数

uu1(Zm)Z1 地方性风场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第四章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扩散的要素

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湍流的基本概念 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风速的脉动 风向的摆动 起因与两种形式

热力: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机械: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 湍流扩散理论

主要阐述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1.梯度输送理论

类比于分子扩散,污染物的扩散速率与负浓度梯度成正比 2.湍流统计理论

泰勒->图4-1,正态分布 萨顿使用模式

高斯模式

3.相似理论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坐标系

右手坐标,y为横风向,z为垂直向 四点假设

a.污染物浓度在y、z风向上分布为正态分布 b.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 c.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

篇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高校的考研初试及复试课程。该课程重点讲述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典型工艺及设计计算等。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内容繁杂、抽象、枯燥、难于掌握等特点[1],因此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院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学中高起点,选用国优、省优、部优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或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引进或建设一批受益面宽、起点高、信息量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大力丰富教学信息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自编具有农业与环境污染控制结合特色的教材,内容上重点反映农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的新工艺和新成果,按照大气污染物“农业废气污染源控制—燃烧或生产过程控制—末端净化处理”为主线编排,重点放在净化设备计算与设计上。

二、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根本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图片、录像等,能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例如,在讲解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我们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工厂使用的旋风分离器的实际图片,使学生对旋习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习惯等因素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度和方式等,从而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教育。

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载体,所以英语课程不能只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做准备,而应该兼具一些文化内涵的人文教育,尤其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课程,应该是必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人文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富有逻辑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身在中国,掌握全球文化的能力,在中外交流过程中能够说得出,也听得懂。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其风除尘器的外观有充分的了解,再通过结构图对其尺寸比例进行详细讲解,充分结合实例制作的Flash动画,对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较为直观的描述。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揭示各个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最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述低浓度烟气脱硫工艺中,教师通过使用仿真动画,依次将各个过程进行演示,形象、清晰、直观地表达整个工艺流程,从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了工艺装置与设备,理解了低浓度烟气脱硫工艺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和实践环节是课程建设的保障

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作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已建成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在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如下几点:要求学生了解各行业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掌握大气污染物监测分析和治理方法;熟悉大气污染物控制的工程原理、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几年来逐步开展“旋风+袋式除尘器性能的测定”,“粉尘真密度的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和“烟气除尘脱硫实验”等教学实验。实验教学采用课内外讲授相结合,设计与开发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实验室教学与电脑仿真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除必要的实验课时外还实行开放性实验,学生随时可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科研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做实验时严肃认真,预先预习实验讲义或实验指导书,写出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并在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实验原始记录,在一周内递交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予以验证和应用,收获很大。

根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200MW燃煤锅炉烟气电除尘装置设计”、“250MW锅炉脱硫装置设计”,以及“脱除烟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硫的吸收塔设计”等课程设计。事实说明,以上课题设计有力地推动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建设,使其内涵有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本院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尤其突出。应该严肃对待,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伶俐.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以SQ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

[2]陈青松.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6).

[3]王哲.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4]汪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J]教育探索,2010(8).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南海娟

郝亚勤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摘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安全的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文从课程教学团队、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等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也是我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安全的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在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分析手段检测食品中与安全有关的物质的科学[1]。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团队、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形成了符合实际的教学体系。

一、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不仅涉及理化检验,还涉及免疫学、生物技术、微生物学等内容。为了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探索轮讲和共讲的课程教学模式。如讲到胶体金法快速检测部分内容时,让讲解食品免疫学导论的老师给学生讲解,该老师博士课题就是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因此相关知识由他讲解,不仅讲得很透彻,而且给学生讲解了很多前沿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涉及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时,让讲解食品生物技术的老师上课,该老师博士研究的就是基因重组方面的相关课题。通过采用这种轮讲和共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因此相关知识讲解得就更透彻、精彩,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评价每次理论课就是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使课程的骨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气体污染物从排放标准、采样方法、排放浓度及污染物性质、特征到污染物控制和净化技术的原理、方法,设备构造、运转指标、控制参数等有所了解和掌握。

针对目前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内的实习环节存在掏钱买实习和实习走马观花等问题,《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重新设计实习环节安排。采用模型教学(校内)和现场教学(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实习要求,使学生了解各种废气脱除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运行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教学模型,更加深刻地掌握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

四、总结与体会

随着大气环境日益被重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地位将逐渐提高,但是课程本身内容多、涉及面广,尤其是对于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如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质量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品

颜振敏

一场精彩的专业报告。

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一)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要反映教学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以内容专、深、细为主,对知识的细节陈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量少,结论、说明、讲解都是现成的,学生被动地听讲和记忆,很少预习、思考、评判和创新。目前,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企业专家意见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后确定的。河南科技学院开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课为32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为了处理好“学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教学需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学过食品分析的理论课程,因此我通过查阅教学大纲、以前笔记和咨询食品分析老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过的内容,对学过的内容不再讲解,避免重复,重点讲述新内容。例如,对学生接触过的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常规测定方法,以及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课上将不再赘述。对学生没有接触的各类食品检验内容,如毒素、微生物、转基因、新鲜度的检验、掺杂掺假的检验等相关内容,相应增加教学时数,这样既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常常感到课程枯燥、难记忆,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只有教师勤于总结教学经验,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晓莉,郝瑞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3):68-70.

篇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方法 改革思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高校的考研课程。对毕业后从事环境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该课程中所教授的许多原理、理论与设计计算要点也是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不能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中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些抽象,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本文就该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方式,采取的手段与形式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程内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郝吉明院士主编。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认识大气污染的发生源,掌握各类气体净化装置的机理及应用,熟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工艺、发展方向及主要装置的设计计算,能基本掌握各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大气污染物及其主要污染源,大气环境标准。

2.了解大气污染与燃烧的关系,掌握燃烧计算及燃烧污染物控制基本途径。

3.了解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初步学会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和烟囱设计的估算方法。

4.基本掌握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学会正确选用除尘设备、设计除尘系统。

5.基本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的基本原理,主要污染物的典型净化工艺流程和设备。

6.基本掌握设计、选择和运行大气污染净化系统。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1.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内容全面、表现方法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做笔记”的讲述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收集采用大量的图片及实例等资料,可以把传统教学方式,如课堂讲述、参观实习等碰到的教学难点,如一些除尘装置的内部构造、作用原理、运行过程等抽象化内容,通过数字化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烟气中烟尘的处理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变抽象为直观,易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在讲课的过程中,还注意将实际工作作为素材,引进到教学中,进行个案讨论,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

2.重点难点突出,实行启发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少,在讲课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始新的章节时,首先提出通过该章的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最后再进行小结,由学生回答,加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短时记忆。对于必须掌握的等内容,课上要阐述清楚,并通过提问的形式,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应通过课后的作业题,要求复习。下一节课开始,再对重点进行回顾。每章结束,应将相关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比较。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对于重要的公式,要求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学会应用。对于描述性的或概念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可采用指导——自学式教学法,提出要求,通过练习及课堂提问检查督促。避免老师讲之无趣,学生听之无味的现象发生。

3.实行“参与式教学”

对部分易于理解、掌握且能查到很多相关资料的章节,可让学生自己看书、收集相关资料后撰写总结报告,由教师选取部分优秀报告,让学生在课堂讲述或宣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出议题,创造机会,引导同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索议题,大胆说出想法,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获得对同一议题的多种思维方式,并自我鉴定个人观点想法的合理之处和不完善的地方。参与式教学,可以起到巩固所授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好的议题应该出自于所讲授的知识,又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参与式教学”能使师生在共同的思考讨论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甚至超越所学知识,形成无拘无束、气氛活跃、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对实际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方案,进行设备选型和工艺设计计算,为日后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另外,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和工艺过程,使学生在新媒介的帮助下,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更多的实验和设计,提高实验性课程的效果。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国内高校教育过程中所匮乏的,应该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高效的信息传播手段,来改善目前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高校的考研课程。对毕业后从事环境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该课程中所教授的许多原理、理论与设计计算要点也是工作中的重要基础。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3):32.

[3]靳孟贵.国外高校环境专业教学的几点启示.地质科技情报,1998,17(2):107-112.

篇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对象: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植物、器物和材料,及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皆有有重要影响。

控制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技术措施:(1)实施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对生产工艺而言,节约资源与能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降低排放物的数量和毒性,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对产品而言,使用过程中不危害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安全,使用寿命长,易于回收再利用。(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与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加强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等;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建立综合型工业基地,开展综合利用,使各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4)对SO2实施总量控制。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防治环境污染的依据和手段。

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

完全燃烧的条件: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条件。燃烧过程的“3T”: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理论空气量:单位量染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空气过剩系数α:实际空气量Va与理论空气量V0a之比。空燃比(AF):单位质量染料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汽油理论空燃比为15>。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

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大气稳定度判定方法:(1)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其位移方向相同,气块做加速运动,大气不稳定,污染物快速逃离;(2)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其位移方向相反,气块做减速运动,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3)γ=γd时,a=0,大气是中性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1)波浪形:发生在全层不稳定大气中,即γ>γd。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较近,浓度较高。(2)锥形:发生在中性条件下,即γ=γd。属于弱稳定。(3)扇形:烟流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该层大气γ-γd<-1,属于逆温情况。(4)爬升型:烟流下部是稳定大气,上部是不稳定大气,由于地面辐射,地层形成逆温,高空保持递减层结。(5)漫烟形:烟流下部γ>γd不稳定,上部γ-γd<-1逆温。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定:(1)污染物浓度在y、z轴向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太分布);(2)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的质量是守恒的。高斯模式的计算: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地面最大浓度模式:

斯托克斯直径d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的直径。(直径、形状当量)空气动力学定量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p=1g/cm3)的圆球的直径。(速度、形状、密度当量)

粉尘的物理性质:粉尘的密度、安息角与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和导电性、粘附性,及自燃性和爆炸性。

最适于电除尘器运行的电阻率范围为104~1010Ώ*cm。

若电阻率偏大,可适当增加灰飞中钠和锂的含量,降低温度,增加气体中的水分或其他化学物质(SO2)的含量等。若粉尘的电阻率偏小:可适当增加温度,增加粉尘比表面积,降低含水率。分割粒径越小,除尘效率越好。即分级效率ηi=50%时的对应的粒径。流体阻力:包括形状阻力和摩擦阻力

斯托克斯阻力定律:FD=3πμdpu适用范围:Re≤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悬浮粒子荷电→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和捕集→将捕集物从集尘表面上清除。异常荷电现象:(1)沉积在集尘极表面的高电阻率粒子导致在低电压下发生火花放电或在集尘极发生反电晕现象。避免方法:对烟气进行调制处理,增湿、化学调制等。升温增加集尘板的间距④采用高压脉冲。⑤增加含水率、添加高电导率物质:Na+、k+等。

(2)当含尘量大到某一数值时,电晕现象消失,颗粒在电厂中根本得不到电荷,电晕电流几乎减小到0,失去除尘作用,即电晕闭塞。避免方法:降低烟气含尘浓度、增加振打频率。

克服高电阻率影响的方法:保持电极表面尽可能清洁;采用较好的供电系统,烟气调质,以及发展新型电除尘器。烟气调制:增加烟气湿度,或向烟气中加入SO2、NH3及Na2CO3等化合物,可使粒子导电性增加。其目的是:降低粉尘电阻率,更利于除尘。

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原理:用石灰石或石灰浆液吸收烟气中的SO2,首先生成亚硫酸钙:

石灰石系统的最佳操作PH是5.8到6.2,石灰系统约为8。

篇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1、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1.0和PM0.1的粒度范围如何?它们分别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哪些部位或器官?若在大气中漂浮,这些颗粒物的漂浮时间和漂浮距离分别在什么范围? 答:(1)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2.5 :粒径范围在2.5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0.1粒径范围在0.1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2)10微米以上 鼻腔

2.5~10微米 咽喉、气管

0.1~2.5微米 气管支气管

0.1微米以下 肺泡、血管

(3)PM10 局地和区域范围

PM2.5区域和大陆范围

PM1.0全球范围

PM0.1全球范围

二、大气颗粒物的2种来源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答:

1、根据作用的主体不同,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人为源: 人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沙尘,随风进入大气中;

机械破碎、研磨、爆破、矿山开采 ……

林木和农业废弃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

大都市城区由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

自然源:由自然作用引起的颗粒物污染源。

随海浪飞沫产生的海盐颗粒;

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

2、自然源的特点:

(1)大尺度、大范围的面源;

(2)分布较均匀,可在较长时间内近似认为不变;

(3)随季节和地理位置变化。

人为源的特点:

(1)排放总量较自然源少,但排放量在逐渐增加,且影响越来越严重;

(2)分布区域集中(点源)——如人口密集的工业区或城市;

在特定地区排放量可超过自然源

三、大气颗粒物根据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可分为哪8种?并请简单描述其特性。答:按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8种)

1、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100μm,固体。

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2、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1μm,固体。生成、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

如熔融金属、凝结的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3、灰(Ash)

颗粒直径:1 ~200 μm;物态:固体;

生成、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的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4、雾(Fog)

颗粒直径:2~ 200 μm ;

物态:液体;

生成、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于1km。

5、霭[ǎi](Mist)

颗粒直径:大于10 μm ; 物态:液体;

生成、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6、霾[mái](Haze)

颗粒直径0.1 μm左右,固体。

生成、现象:干的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7、烟尘(熏烟,Smoke)包含0.01~5 μm的固体或液体。

一般为含碳物质,如煤燃烧时产生的固体碳粒、水、焦油状物质及不完全燃烧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如果煤烟中失去了液态颗粒,即成为烟炭。

8、烟雾(Smog)0.001~2 μm的固体。

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 μm使大气呈淡褐色。

四、大气颗粒物可通过哪2类方式汇集到地表来?它们各自的特性如何? 答:大气颗粒物可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方式汇集到地表。

1、干沉降: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其它物体碰撞后发生沉降。

沉降机制1:一种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沉降的速率与颗粒的粒径、密度、空气运动粘滞系数等有关。粒子的沉降速度可应用斯托克斯定律求出: v=(ρ-ρ0)gd2/ 1.8η h

其中,v表示沉降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d为粒子直径;ρ和ρ0分别为颗粒及空气的密度;η空气的粘度,以泊(Pa·s)表示。而且粒径和密度愈大,则沉降速率也愈大

沉降机制2:另一种是粒径小于0.lµm的颗粒,靠布朗运动扩散、互相碰撞而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大气湍流扩散到地面或碰撞而消除。

干沉降对粒径小于1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较高。

2、湿沉降: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存在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 对粒径为4m~5 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较高

五、大气能见度和霾的定义。

答:

1、霾(haze)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理微带黄、红色,使暗物体未带蓝色

2、能见度: 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

六、灰霾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灰霾天气的几种判定标准。答:

1、物理方面:高浓度的细粒子产生的消光作用,与颗粒物粒径和数浓度相关。

化学方面: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联合产生的消光作用,需确认化学成分及其来源贡献。气象方面:微风或大气层结稳定、低湿度条件下出现的一种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2、(1)能见度<10.0km,排除降水、沙尘暴、扬尘、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80%,判别为霾;相对湿度80%-95%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2)大气成分指标

当大气成分监测站以下指标超过限值时,可作为判别霾的参考依据

七、最新的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GB30950-2012)对PM10和PM2.5在一类和二类地区的限定值分别是多少?新国标对PM10和PM2.5的年平均值和日平均值(或24小时平均值)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

1、PM10在一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40μg/m3,24小时平均50μg/m3;

在二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70μg/m3,24小时平均150μg/m3。PM2.5在一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15μg/m3,24小时平均35μg/m3;

在二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35μg/m3,24小时平均75μg/m3。

2、最低要求:

年平均:每年至少有 324 个日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 27 个日平均浓度值(二月至少有25个日平均浓度值)

日平均值:每日至少有 20 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 八、二次硫酸盐生成的三种途径。

答:途径一:SO2通过气相氧化形成SO3,再与水蒸气生成硫酸,然后均相成核,最后与氨气等反应生成硫酸盐。

途径二:SO2溶解于云、雾和雨水中,再通过液相氧化成为硫酸盐。途径三:在氧化性气体作用下,SO2与颗粒表面液体反应生成硫酸盐

九、减少大气中PM2.5细颗粒物,我们可以从哪些日常生活方面做起?

答:原生性及衍生性细悬浮微粒PM2.5为人为产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控制:

1.减少抽烟、烤肉、高温油炸、拜香、燃烧稻草、煤炭、石油,少乘高污染汽车。

2.避免二手烟,适时戴口罩等

3.通勤多走路,使用脚踏车或坐公交车等大众运输系统。

4.关心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政策,例如石化产业、炼钢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十、纳米气溶胶颗粒物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体内?有哪些针对性的防护或预防措施? 答:

1、(1)通过呼吸道吸入

呼吸性吸入是人员在工作场所中暴露于纳米颗粒中最常见的途径,也是纳米颗粒进入人体最有效和量最大的途径。

(2)通过口腔、食道摄入(Ingestion)

摄入纳米颗粒主要发生在无意识地通过手喂食物到嘴里的行为过程。

(3)通过皮肤进入(Dermal Exposure)

纳米颗粒是否能通过皮肤被吸收,至今尚存在很大的分歧,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人体角质层外表涂敷纳米TiO2(17nm),未发现有明显的穿透皮肤的现象。有研究认为,纳米颗粒可以在生产职业环境中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2、针对性的防护或预防措施(1)用鼻呼吸而不是用嘴呼吸(2)经常洗手

(3)从事相关职业时,注意穿防护服、戴防护器具

十一、综合分析题

今对某大气环境进行颗粒物采样,经分析发现有以下特征:(1)粒度仪检测发现颗粒粒度多集中于1.0~5.0微米;(2)电子显微镜表征发现颗粒有团聚现象,每个颗粒一般由3个以上小粒子松散地团聚在一起形成。(3)元素分析发现颗粒主要由Fe、Si、Al、S、O等元素。请问这种颗粒属于什么样的大气颗粒物(假设分析表征过程对颗粒物的形态无影响),并请说明原因或理由:

A)PM10 or PM2.5 or PM1.0;

B)一次颗粒物

or

二次颗粒物;

C)人为源

or

自然源;

D)有机气溶胶

or 无机气溶胶;

E)干沉降可能性大

or 湿沉降可能性大;

F)若经湿沉降,对酸雨的形成(1)有贡献;(2)无贡献;

G)这种颗粒能否进入人体肺部?(1)能;(2)不能。

H)可能的影响区域大概在什么范围?(1)城市范围(数公里范围);(2)区域范围(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3)大陆范围(数百公里至数万公里);(4)全球范围(数十万公里以上)

答:A)PM2.5 B)一次颗粒物

C)人为源自然源都有可能 D)无机气溶胶

E)湿沉降可能性更大 F)有贡献 G)能

H)大陆范围 原因:

A)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2.5 :粒径范围在2.5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该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0~5.0微米,与PM2.5的定义范围重叠最大,所以应为PM2.5.B)一次颗粒物:可起因于地面扬尘(风吹灰尘),和地壳、土壤的成分很相似;

本题中叙述元素分析发现颗粒主要有Fe、Si、Al、S、O等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土壤的构成元素,因此该题目中的颗粒与一次颗粒物的叙述相似,判定为一次颗粒物。

C)该题目中的颗粒分析应来自土壤,这些颗粒可能由在人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沙尘或自然过程中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因此该颗粒物可能由人为源产生,也可能有自然源产生。D)该颗粒的主要构成元素中无C存在,因此应为无机气溶胶

上一篇:社会实践观看活动总结下一篇:初一数学中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