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2024-05-23

读《勇敢的船长》有感(精选7篇)

篇1: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作者:良教中心学校五年级一班 冶丽娜 指导老师:桓平电话:***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面临困难的时候,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退缩,而有人却选择勇敢地去面对。暑假里,我就认识了这样一个选择勇敢面对的人,他就是十五岁少年——哈比捷恩,《勇敢的船长》的主人公。

《勇敢的船长》的主角哈比捷恩,不是船长,他的父亲是美国的大富翁,由于母亲的溺爱和放纵,使他形成了任性又傲慢的性格。为了到英国上学,哈比跟母亲搭乘横渡大西洋的定期班轮。他抽了别的乘客给他的浓烈香烟,感到不舒服,到甲板上透气的时候,突然掉进海里,被渔船“海上号”搭救了。

他目中无人地叫船长送他回家。船长不肯,他就只能留在了船上生活。可是在渔船上的生活,让哈比改变了好多。他认识了很多伙伴,他在渔船上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他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变成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小伙子。他永远记住了船长告他的一句话:没有付出,就不能得到任何东西。他和丹一起捉鱼,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他还学会了怎样捕鱼,怎样检查浮标,还学会了开平底船„„他不再骄横无礼,变得很温柔善良,富有同情心。最后,他成了“海上号”出色的水手。

我觉得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孩子很不容易,但哈比切尼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就变得这样勇敢,适应了渔船上的生活,我觉得他是勇敢而坚强的孩子,是船长和丹他们一起教会了哈比在大海上怎样生活,怎样克服困难,在逆境中思考和锻炼自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哈比这样娇气、骄横无礼的人。有一些少年从小就特别娇气,不听家长的话。家长不但不教育他们,而且还非常溺爱他们。这样会让他们变得懒惰,一事无成。哈比因为吸烟掉进海里差点丧命。可是,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青少年从小吸烟,有的甚至还吸毒,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伤害,还给家庭带来了不幸,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读了这本《勇敢的船长》书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生活中不管有多么艰辛,我们都要承受苦难,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同时,我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更加努力地学习,要树立信心,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孩子,像勇敢的哈比捷恩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指导师点评:本文语言朴素,用词较准确;作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还 “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篇2: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面临困难的时候,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退缩,而有人却选择勇敢地去面对。暑假里,我就认识了这样一个选择勇敢面对的人,他就是——哈维·切尼,《勇敢的船长》的主人公。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富家子弟哈维在豪轮上不慎坠入海中,最终却幸免于难,被一艘“海上号”渔船营救。哈维由于从小在家娇生惯养,起初十分不适应渔船上的艰苦生活,但随后他在船上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以劳动换取报酬,养活自己。当渔船再次回到岸上之后,哈维终于和家人团聚,但他的改变却让家人大吃一惊,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好逸恶劳、傲慢无礼的富家子弟,仿佛脱胎换骨,成了不惧吃苦、不畏艰险的渔家子弟。读完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由困难和逆境组成的荆棘,但我们必须学会努力去克服它们,才不会被它们打倒。只有勇敢面对,才能从磨砺中成长。

生活中,我们都是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贝儿,爷爷奶奶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揽,他们也不舍得让孩子去尝试。家长的溺爱,导致我们变得十分脆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从而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家长和社会的拖累。正所谓:“花盆里栽不出千年松,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

我也算是家里的“小皇帝”,生活中没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些小挫折就会叫苦连天、唉声叹气。虽然我有时候也想帮忙做家务,但每次都被父母的一百个“不放心”而打消念头。记得有一次,奶奶让我帮忙穿针线。我想了想:这么大了也该帮家人做点事了,便一口答应了。一开始,我信心十足地拿起针和线开始穿起来,没过多久,就没有了丝毫的耐心,眯起眼睛随随便便地乱穿起来。因为我从来没做过这种活儿,所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穿进去,于是愤怒地抛下针线开始抱怨:“什么破针,连线都穿不进去,我„„”抱怨完我就走了。现在想来,这样的我,将来怎么去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呢?今年暑假中看了《勇敢的船长》之后,我惭愧至极,并立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像哈维那样脱胎换骨,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同学们,你们也是家里的那个“小皇帝”吗?希望我的行为给大家当前车之鉴。我们要一起从哈维的身上吸取教训,改掉不良习惯。为我们的人生而奋斗吧!

参赛文章题目:脱胎换骨—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作者:柳市镇第三小学 六(6)班

杨博礼 指导老师:高爱素

篇3:读《碰巧的杰作》有感

首先我从这本书里补习了很多艺术史以及艺术家的知识, 让我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和所引起的思考。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首先吸引我的是夏尔丹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专注”:如作者所描述的“一个小女孩一边让妈妈帮她系好帽子, 一边瞟一眼镜中的自己”“一位保姆用手臂端着一只长柄的平底锅, 同时手里剥着熟鸡蛋的蛋壳”。翻到后页的彩色插图看夏尔丹的画, 还真有跃然纸上的专注:从《饮茶的女士》里这位女士对茶的专注中可以看出夏尔丹对这位女士的凝神观察;《肥皂泡》中曼妙的少女和身边天真无邪的儿童对吹出的大肥皂泡的专注, 仿佛画中那杯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温暖的牛奶 (看起来像是牛奶) 也在凝神注视着这美丽的肥皂泡泡。虽然这个晶莹透亮的肥皂泡早在1733年就已灰飞烟灭, 但它着实让我凝视了很久而没有忍心把书翻到下一页:这个泡泡牵动了我的心, 让我在惊叹它美丽的同时又担心它是否已经被吹到极限, 然后在超越极限的一刹那瞬间幻灭。从画面中儿童全神贯注的眼神中似乎也看出和我同样的担心。难道这便是罗兰·巴尔特在《明室》中所描述的“刺点”?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所说的“灵光”?

我想我看到《肥皂泡》和其他的夏尔丹的画感到非常兴奋和喜欢的原因还与他所描绘的对象有关:他们都是生活中很小却很真实的细微的事物, 这种生活没有雕饰和做作, 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却能让人感受到平和的快乐。这与我喜欢的一位日本年轻摄影师川内伦子极为相似。川内伦子也善于把握细微的生活, 并擅长用柔和的色调审慎、温和地将它们表现出来, 就如夏尔丹的《肥皂泡》, 无论看多久都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有的只是淡淡的意犹未尽, 因为在她的作品中, 就连一只小白山羊、一个狭窄的通道或是几粒西瓜子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尊严。而我对这种“口味轻而美好”的小生活有着偏爱和天生的情有独钟, 所以我才会因为“遇到”夏尔丹而感到特别兴奋吧。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 更有价值的不是画面中美好的小情节, 而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专注和方式。这种在生活细微中的观察是温和、谦卑的观察, 就像小女孩专注于自己心爱的小宠物, 老爷爷带着微笑凝视心爱的老伴儿的背影……不仅让人的内心找到出口变得开阔, 整个生活也一起变得开阔起来。

我是懒人, 懒到我让我的方案们都毫无行动力地止于记事本子等待流产。正当我懒到家的时候, 当代艺术家杰伊·德费奥、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安迪·沃霍尔、皮耶·蒙德里安等等一大群艺术家们蜂拥地从书页中闯入我的脑袋叫我清醒, 就像一个仰面熟睡的士兵被迎面踏来的千军铁蹄惊醒——我感到我是危险的。不是因为他们伟大的艺术作品, 而是他们的工作习惯和方式使我产生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最大限度扩充时间的艺术》一章中, 杰伊·德费奥从1958年开始创作《玫瑰》到1969年《玫瑰》得以展出, 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倾注着心血。光从时间上看, 她的坚持就已经让人佩服的不得了。她是在挑战艺术家创造力的极限, 十年如一日地面对同一件作品, 这份强大心魔所驱使的毅力让我的内心受到触动。

《富有成效地凝视裸体的艺术》中, 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差不多依照同样的日程安排, 日复一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进行工作, 所创作出的《米老鼠、白宫模型鸟舍、男女模特》《狐狸、鱼、模特和木雕仕女》等伟大的品都是他这种工作习惯的产物。

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也写到:“很多天生有创造力的人都有一套工作前做准备的程式。这些程式往往与他们为开始每一天所设计的环境有关。一旦进入了那样的环境, 他们创造力焕发的一天就开始了。”

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所画的漫画之所以会如此逼真完美, 是因为他七十多年不断地在实践中努力而得来的。

安迪·沃霍尔有现在这样伟大的成就, 与他通宵画画卖力地工作是分不开的。

皮耶·蒙德里安能使《百老汇爵士乐》的画面变得鲜活、线条闪动、微妙精细又充满活力, 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努力和不断地工作的。

若没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艺术的人生岂是潇潇洒洒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这些艺术家们都有着固定的很好的工作方式, 他们的惯例让我睁开眼睛审视自己, 他们将我引向前方, 促使我效仿他们, 行动起来, 努力在艺术中努力寻找第二次生命。

读完这本书后再回想生活, 觉得有趣了许多。眼前这片被大伙儿吐槽为不毛之地的乌拉特草原也会迎来它的春天, 无论长出来的会是多么袖珍的小小小小草它都是可爱的。和来自蒙古国的黑小子聊天, 夹杂着扭捏的蒙语、半生不熟的英语、以及国际标准普通话大家一起一锅粥, 也还真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乐事。

摘要:在珍贵的假期中《碰巧的杰作》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从对《建造一个世界的艺术》的生疏到《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的喜爱, 让我对艺术重新有一种茅塞渐开的感觉。本文就《碰巧的杰作》的阅读感想做讲解。

关键词:碰巧的杰作,读书笔记,艺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J].文苑, 2010 (4) :33-33.

篇4:读《勇敢的船长有感》

这个暑假我看了 一本书是英国作家吉卜林写的《勇敢的船长》。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百万富翁的独生子哈维在一次意外中失足落水,落水后幸好被船长救起。从此哈维就开始在这一叶扁舟上的体验生活,他体到打鱼人的酸甜苦辣,学会了在汪洋大海上谋生的本领,他从一个娇生惯养、蛮横无理的小王子变成一个乐于自食其力的少年。小小的渔船上,让哈维体会热情、和谐、友谊、磨砺、勇敢和成长。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经受风雨带来的洗礼,那么长大后就无法承受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磨难。现在的我们就好像豪华邮轮上的哈维一样每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无忧无虑,遇到问题自己不加思考就找爸妈帮忙。再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就像渔船上的哈维自己动手、动脑,小小年纪就自己当小管家。我们这些"小公主’、‘小王子’物质上是过着富有的,但我们的精神的精神上是贫瘠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迎难而上,要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脏,学会告别爸妈的溺爱。无论在生活上和学习上自食其力慢慢的摆脱对爸妈的依赖。我们一定会像哈维真正的长大、独立的。

篇5:读《船长》有感

而文中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牺牲自己救别人的举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至少我不能。如果我是当时的哈尔威,一定也会和众人一样惊慌失措,不能冷静下来指挥大家脱离险境,甚至是和他们一起走。这不正表现出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可贵吗?不过,我们虽然做不到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的视死如归,但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播它的高贵精神——在公交车上让座,做事有责任心……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可贵的。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谁然哈尔威船长已经牺牲了,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早已牢记心中。我相信,只要我们做任何事都有责任心,千千万万个哈尔威一定会在我们当中诞生!

篇6:读《船长》有感

――题记

法国的凡尔纳曾写下了《海底两万里》这不朽的科幻著作,被人们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家之父”以至于人们只记得《海底两万里》,只记得神秘而又正义的尼摩船长,而忽略了他笔下的另一个英雄――迪克・桑德。凡尔纳的小说不仅以接近科学现实而广为流传,更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凡尔纳的小说如此动人,还在于他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凡尔纳的一生非常勤奋,依靠阅读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于他而言出海冒险是他最想做的也是他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为早在他11岁时就被迫向父亲保证再也不会去冒险旅行。他是“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它独具特色的幻想由于符合科学原理,变成了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推理和预言。他的许多科学幻想已经被后来的科学发现所证明。现在不但海底潜艇成为现实,而且连人类登月、太空飞行这样的梦想也已经实现。

在《十五岁的小船长》一书中,由于船上匿藏着的黑人贩子,迪克・桑德所属的船只的罗盘被摔坏,测程仪的绳索也“意外”的断了,船只偏离了航向遭遇了可怕的海上的风暴,辗转中被骗到了混乱的非洲大陆。他虽身陷囹圄,同伴接受尽折磨,但最终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睿智的从黑暗而又邪恶的黑人奴隶贩子中救出了同伴,这位勇敢的十五岁少年在诸多困难艰险面前展示出了超然的冷静和睿智,带领大家走出困境,揭穿了非洲黑人奴隶贸易的黑暗现实,成功返回了旧金山,成为了最年轻的船长。

书中的迪克・桑德在危机的时刻,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懦弱的选择息事宁人,随遇而安,而是秉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坚持就出人后大家一起走,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不久之前韩国“岁月号”倾覆是那位船长和船员的态度。论曝光出境,绝对超过当年的泰坦尼克号。韩国人的表现也的确令世人对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国家“刮目相看”:救援力量在出事后半小时就抵达出事地点。但人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将是一出比泰坦尼克号沉没更令人窒息的悲剧。近三个小时过去,大部分人却没有被救出。一艘海轮就在媒体的众目睽睽之下,和救援队的包围下带着无法出来的乘客不可阻挡地缓慢沉入海洋坟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已经给出结论:“这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海难”――据韩国本地媒体报道,绝大部分获救的乘客是自己设法逃出生天韩国媒体报道,“岁月号”出事后,在船身已经发生严重倾斜的时候,“岁月号”上的广播系统传出了让“大家不要动,原地待命”的指令,使船舱内部各单元的乘客丧失了最为宝贵的疏散逃生时间;随着船舶内部进水量越来越大,又进一步加剧了船舶的歪倾速度,船舶的电力系统全面停止工作,内部漆黑一片,应有的应急通道指示灯也未能正常工作,加之乘客对船舶内部复杂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不熟悉,导致大部分乘客被翻过来的“岁月号”倒扣入海水下!

尤其恶劣的是,“岁月号”船长和船员利用对“岁月号”较为熟悉的便利条件,“抢先”使用了救生艇/救生筏,首先让自己脱离了危险!而根据规定,遇到海难、海险时,船长、船员需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保护乘客的生命为首要前提,要安排船员协助乘客逃生。换句话说,救生艇、救生筏的优先使用权是乘客,不是船员;船员让乘客使用救生艇、救生筏,不是美德,是义务和责任!

然而在这恶俗的事实之前,也不乏一些正义之士的身影,在那艘沉没的船上,有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船员,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最佳时机,帮助多数学生逃生,他的生命,永远的葬送在了大海的深处。这一件件的血的事实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们:生命诚可贵!

看似漂泊无依,方向不定,在分流处的小舟忽而像是发现了目标径直的向一个分流处驶去,它选择了一条心中坚定不移的路线,坚定而毫不犹豫的向前驶去……

篇7: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 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 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 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 反映人们的思想, 给人以亲近, 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 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 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 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高中教育, 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 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 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 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 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 摆脱束缚, 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 学会生活, 懂得珍惜,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 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 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 丑与恶。

当我打开第一页的时候, 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 正纷纷扬扬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 给人美的享受, 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 春天到夏天, 夏天到秋天, 秋天到冬天, 冬天又到春天, 过度地非常自然, 跨越了近10年的季节变化, 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 让一览无余。

最让我赏识的是, 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 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 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感悟, 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 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 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 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眼中熟悉了平淡, 思想上甘于平庸, 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 才是真正的平凡。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 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 它会让你懂得:不管命运如何, 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其中穿插两个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孙少平是幸福的, 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 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 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 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 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 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 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让人惋惜。是的, 没有浪漫。少安, 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 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 甚至抓狂。润叶这么好的人, 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 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 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 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 可以这么说, 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 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 几度起伏。多么现实啊, 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 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上一篇:精选推荐的大学函授自我鉴定样文下一篇:《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