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镇

2024-04-14

文化强镇(通用8篇)

篇1:文化强镇

关于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的有关事项

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创建评选范围:符合条件的乡镇

二、创建评选标准:

1、重视文化建设;

2、设施设备齐全;

3、活动丰富经常;

4、注重遗产保护;

5、队伍稳定活跃;

6、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7、管理科学规范

三、名额分配

今年全省计划创建评选“浙江省文化强镇”30个。原则上各县(市、区)只能申报1个。

四、申报要求

1、申报时间:按标准填写申报材料,经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8月31日前报省文化厅。

2、材料要求:(1)创建单位申报表、工作总结,一式两份;(2)照片等其他证明材料,一式一份。申报“浙江省文化强镇”的,还需提供反映当地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3)申报材料准确、翔实、完整。

五、有关准备工作

1、七方面的创建评选要求有原始记录、照片、清单、情况说明,汇编成册。

2、做一张反映全镇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

3、相关硬件设施的增配

六、人员及经费安排

1、陈文娟总牵头负责,具体由宣传社事办线内部调剂。陈平儿、孙莹为责任人,负责落实这项工作。

2、光盘制作需经费8000元。

3、购买图书1000册,需15000元。

七、其他

“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是全省首次,我镇作为绍兴县唯一一个参加创建的乡镇,如果创建成功,县对镇岗位责任制能加0.5分,县奖励10万元,省奖励8万元,共计18万元。

篇2:文化强镇

伏山镇地处大汶河南岸,84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6.6万人。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强文化产业,开展群体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多方筹措资金35万元,建设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站内设施齐全,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拥有电脑26台,图书室拥有图书5020册、报刊300多种,集图书报刊阅览、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注重加强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建设,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休闲空间。目前,全镇有25个村建起农家书屋,有5个村建起文化大院,有6个村建起农民娱乐广场,辐射全镇近4万名群众,形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广场、村文化大院”三级共建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投入了200多万元对光纤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提高了有线电视传输质量,加大有线电视布网覆盖面,为我镇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做强文化产业,培植增收亮点。做强文化产业,培植增

1收亮点,我们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启动了总投资

1.2亿元的禹王古镇景区项目,按照立足实际、着眼使用、近远期结合、核心建设先行的原则,倾力打造集祈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禹王古镇。目前,景区开元寺项目、入口处景观桥建设顺利,成为今年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中一大亮点。围绕禹王古镇景区开发,做好“无形”文章,编写出版了《宁阳大禹》一书,成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大禹及其治水研究的著作。在网络上以“禹满九州”为网名开通了博客,定期上传大汶河、禹王庙、堽城坝等文化资源图片,刊发大禹及治水最新研究文章,打响我县大禹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围绕十字绣这一非遗产业,由镇七名女大学生村官牵头,成立了 “锦绣前程”十字绣创业富民合作社,下设“绣坊室、装裱室、绣品展厅、研发中心”等科室。按照“分散制作、统一经营、保质保量、定时完成”的原则,定期对绣工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研发十字绣新产品,进行订单销售,为广大绣工增收致富、创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合作社现已吸纳当地农村妇女1500余人,绣经营店铺达到35家,各村加工点48处,人均年增收6000元。

开展群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我们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艺的基础上,成立了伏山镇振兴艺术团、金伏山艺术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鼓励和帮助民间文艺人才自编自演,积极参

篇3:文化强镇

一、成效初现

近年来, 枫桥镇坚持以民为本、共建共享, 科学发展推进省级中心镇建设, 努力培育发展成为诸东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具安全感、幸福感的宜居宜业小城, 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 江南古镇彰显魅力

深入实施“文化兴镇”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 挖掘於越古都和三贤文化, 修缮三贤故居、秦会稽刻石等人文景观, 不断开发旅游资源,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彰显江南古镇的魅力。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 枫桥镇每年接待各地参观团队达300批次、近万人, 红色旅游正迅速兴起, 也带来投资和贸易近亿元;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现场交流会达10多次, 将“枫桥经验”、枫桥文化、枫桥品牌推介到了全国各地, 枫桥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二) 文化设施形成规模

充分发挥乡镇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2011年以来, 镇、村二级已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建设, 其中占地80亩的文体公园已启动建设、占地14000平方米的红枫广场基本完工。到目前, 镇、村公共文化设施齐全, 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内设有图书分馆、培训室、共享工程、健身室、排练厅、历史文化展示, 占地14000平方米红枫广场等, 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向群众免费开放, 镇文化站在2012年省文化站评估被评定为特级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普及, 全镇28个村都建有图书阅览室、文化培训、排练、棋牌等设施配套的文化中心, 并免费向群众开放。

(三) 文化活动全面繁荣

群众文化有活动才有生活力、吸引力、影响力, 为此, 镇采取各种措施,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 满足群众基本文化要求。积极实施“2131”工程, 每年免费放映电影在340场以上。同时, 组织有关部门及文体骨干, 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进村活动, 使僻远山村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农村实用技术、卫生保险、法律、文艺演出等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 极大的激发了群众对群众文化的热情, 促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目前, 文体队伍遍布各村, 已经成为枫桥群众文化的主体和枫桥文化品牌, 如镇文化站的民间吹打乐、舞龙舞狮队每年参加市元宵表演, 枫桥铜管乐队还走出诸暨, 走向全省, 已成为群众致富的一个产业。枫溪威风锣鼓队还多次参加省、绍兴市、诸暨市重大庆典和文体活动, 武术协会多次组队参加国际性武术比赛, 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枫桥争了光。可以这样说, 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已在全镇兴起, 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已成为一种潮流。

(四) 文艺创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 枫桥镇文艺创作成果显著, 创作了一批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具有时代气息和浓厚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如陈炳荣老先生编纂的《枫桥史志》;陈佐天先生的《枫桥之歌》诗集, 骆伯锦先生著《枫桥轶事》, 枫桥籍骆焉名教授、葛焕标中将编著的《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等, 以“枫桥经验”、梁焕木事迹为题材, 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广播剧, 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电视连续剧《枫桥故事》《水魂》、广播连续剧《枫桥民警》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电台播出, 其中《枫桥故事》获全国“飞天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枫桥民警》《水魂》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 在2007年“文化大省建设在浙江——浙江省百镇新貌图片展览”中获铜奖, 调查撰写的《诸暨市枫桥镇枫溪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获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服务奖) 。我镇与诸暨市文化馆联合创作的舞蹈《水乡渔娘》获首届浙江省农民文化艺术金奖, 为宣传枫桥、弘扬枫桥、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

文化强镇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抓好规划引领、财政投入、队伍建设、保护遗产等保障措施的配套和落实。

(一) 抓规划引领

在高起点修编镇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 不断完善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筹协调的中心镇发展规划体系。一是把文化强镇规划列入镇村一体发展规划, 在镇村建设中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确保投入到位、建设到位;二是加快对枫桥江穿镇段的整治和两岸明清故居的修缮, 加速对三贤故居、小天竺、紫薇山、东化城寺塔等人文景观开发;三是加紧建设文体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 逐步形成沿江文化、旅游、商贸、住宅等三产集聚中心, 繁荣枫桥文化, 提升城镇品位。

(二) 抓财政投入

镇党委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综合实力,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把文化工作列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文化经费专项列入镇财政预算, 同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近三年来, 镇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达600多万元, 2008年预计投入文化建设经费320万元, 其中数字电视250万, 文化活动等70万元。政府每年对村兴办文体设施建设以及文化特色村创建进行奖励补助, 每年补助经费在30万元以上。

(三) 抓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建设关键在人, 枫桥镇政府对文化站干部给予政治上关心、经济上保证, 使文化干部安心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目前, 全镇有在编文化干部5名, (均获得群众文化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 其中2人专职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干部数及业务素质在全市名列前茅。同时,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村、企、单位、社会人士, 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 企业出资举办文体活动已成为回报社会平常事。群众文化需要文化骨干去带动。通过镇文化站组织、辅导、培训, 全镇的民间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健全、壮大。到目前, 全镇有枫江书画社、铜管乐队、腰鼓队、威风锣鼓队、舞龙舞狮队、文艺演唱队、戏曲队等10多个门类的民间文艺团队, 文艺骨干有2000多名, 如全镇有铜管乐队60支, 腰鼓队60多支, 镇级文体队伍11支, 村、社区文体队伍90支, 每村、社区一支以上, 同时各村均建有文化指导员、文化设施员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几点启示

枫桥镇党委、镇政府在文化强镇创建过程中, 立足长远发展文化, 以超前眼光谋划文化, 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和有效利用, 为新型城镇化夯实文化发展根基。

(一) 规划编制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市、镇、村三级结合。实行市、镇、村一体规划, 充分发挥枫桥镇在公共文化范围内的带动辐射作用, 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相互衔接的中心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功能定位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编制特色明显、定位准确的中心镇文化发展规划, 力争彰显特色、彰显形象。三是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协调性, 把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与文化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走出一条以科学规划促进协调发展的中心镇文化培育新路子。

(二) 功能拓展要理顺三种关系

一是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 处理好城镇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加快基础设施配套与有序推进的关系。在扎实推进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的同时, 要防止投入过快、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发生。三是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努力做到挖掘文化底蕴, 放大个性, 延续文脉,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社区) 评选活动的通知》2012.8.

篇4:彰显文化特色,推进富民强镇

一、坚持集镇与农村并进,建设文化精品

把文化广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按照高邮市级重点镇“六个一”要求,精细规划、精当实施。一是突出文化引领。坚持发展为民、文化惠民,按照“一体两翼、科学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发展定位,把文化作为集镇发展之魂。嵌入古文化、水文化等多种元素,注入文化强劲活力,集聚人气商气,拉开新型小城镇建设框架;二是突出广场建设。采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成功人士资助等方式,新建了卸甲文化广场、鼎汉文化广场、康华苑健身广场,建成了一平、金家等八个村级文化广场。卸甲文化广场建成面积1.4万平方米,融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灯光艺术于一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景区;三是突出亮点打造。在镇区文化广场设置了国防园、法制园、计生园、廉政园,开辟了名人廊,将镇区飞龙街打造成了文明新风宣传一条街,东风街打造成了廉政法治宣传一条街。以绿带、灯带、水带为主要景观特色,体现浓郁文化氛围,扮靓了境内周八路、邮汉路、车伯路三条“主干道”,打造了四个进镇“主入口”。

二、坚持为民与富民并举,提升文化内涵

把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引领群众致富、培育时代新风。一是开展活动提素质。以建设“学习型”乡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提升卸甲的知名度和群众的幸福指数。连续七年举办“乡村之声”歌咏赛,举办“百名扬剧票友唱响卸甲”等专场演出,组织“送戏、送电影、送文化”三下乡活动,开展“文明新风户”评比活动。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组织开展“读书日”活动,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开展“文化帮扶,结对帮学”活动,194名镇村两级干部全部结成帮学对子;二是创新冬训树典型。以“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为引领,以冬训为契机,开展“卸甲好人”和“创业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双带之星”大学生村官邹主东、“纳税之星”张庆奇、“创业之星”巧妹子、“道德之星”冯红英等一批身边典型。让他们在冬训班上登台露脸、“传经送宝”,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百姓创家业、企业创新业、能人创大业、干部职工创事业”的热潮;三是优化环境育新风。以创建江苏省文明乡镇为抓手,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文明、友善等道德规范。结合全面小康创建活动、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悬挂过街标语百余条,刷写文明标语千余条,发放公开信万余份。不断增强舆论感召力,形成视觉冲击力,激发群众创造力,营造新农村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程度。

三、坚持传承与保护并重,激活文化底蕴

把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惠民的创新内容,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提速跨越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一是细心挖掘。组织开展全镇民间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涵盖传说、地名、习俗、民谣、戏剧、舞蹈、技艺等门类。至2011年底,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项,遴选51项,确定纪念碑、古遗址、古牌坊、古民居、古街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十项;二是精心保护。编印了《卸甲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收集了5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卸甲肩担木偶戏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送亲奶奶习俗、肩担木偶戏、卸甲农谣等三项列入扬州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周邶墩遗址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毛伯勤烈士纪念碑列入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悉心整理。新建了一座500平方米的民俗馆,对收集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民俗馆共设四个展区,东为“农耕文化”展区,收集了数百件明清以来群众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南为“非遗”展区,收集了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为民间收藏区,收集了民间藏品千余件。北为文物展区,收集了周邶墩遗址出土的20多件珍贵文物。

四、坚持产业与事业并抓,打造文化名镇

把文化作为推进发展的助推器,一手抓文化事业大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大发展。一是推进文化事业。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整合镇村文化资源,将3名具有文化工作经历的同志充实到镇文体站,着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能干会干的文化队伍。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提升老年健身队、广场舞蹈队、企业艺术队、戏剧演出队、学生鼓乐队、木偶展演队等六支群众性文化队伍表演水平。加强文化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考核权重,不断增强镇村干部关心文化、重视文化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展文化产业。依托西接城区、东临机场的区位优势,积极呼应城市发展,接长文化产业链。通过建设文化广场、民俗馆、周八路集镇段风光带、张叶沟集镇沿河风光带等一批文化景观和特色景点。拉动集镇发展,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三是打造文化名镇。充分利用丰沛的人脉资源、充足的人才资源,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举办成功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宣传卸甲、推介卸甲。精心包装民俗馆、周邶墩遗址阵列室、文化健身广场、数字影院等项目,组织向上申报,争取专项资金。集聚文化资源,集成各类要素,激发全民参与,倾力把卸甲打造成为魅力四现、生机勃发、文明开放的经济重镇、文化名镇。

篇5:文化强镇

张弓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事迹材料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两千多年的古酒文化,折射出的是张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张弓是中国酒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的故乡;是戏曲《抬花轿》剧本改编现实故事人物的来源地。这里有张弓造酒的历史传说;有王莽赶刘秀的民间故事;有路氏家族一榜三进士的真实记载„„

张弓镇辖27年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面积40.6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在这次全省开展的非物质文化化遗产普查工作中,该镇党委、政府在县文化局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即时调整工作部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指导原则,高度重视、科学部署、认真组织、狠抓落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镇共收集非遗线索1358条,调查项目226个,完成数码照片312张,录音资料28小时,录像资料36小时,收集实物29件,其中发掘整理了《卧龙桥的传说》、《刘秀勒马回头望张弓》、《耳聋农民诗人李林经》、《张弓特色婚俗---大搬亲》、《张弓通华寺的由来》等多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圆满完成了此次非遗普查工作的艰巨任务。受到了县文化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措施有力。

非遗普查工作是一项广泛的、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领导是否重视、措施是否得力、人员是否到位、方案是否落实是非遗普查成败的关键。全县非遗普查工作动员会召开以后,张弓镇党委、政府及时制订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镇长为组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镇办公室、文化宣传服务中心、民政、财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挑选了16名大学生村官和11名文字水平高、工作责任强的包村干部组成一支精干的普查员队伍,同时又在各村聘用了一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熟村史、口才好并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老会首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线索联络员,并对他们进行了系统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普查的内容、程序、步骤和要求,镇政府又拿出三万多元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等必备的普查设备,对下村的普查员和提供项目线索的群众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领导的重视、组织的健全、普查队伍的壮大、资金设备上的保障,为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全民动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众多的干部群众来说是个新名词,镇村两级干部以及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普查工作的质量,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此项工作任务,使全镇人民群众都参与、支持到这项工作上来,镇政府把宣传动员作为突破口,层层召开不同形式的动员会,印制宣传条幅近百条,录制磁带30盒,充分发挥村大喇叭的作用,经常在群众吃早饭、晚饭的时间段召开广播会,同时利用放电影、村集会等形式向村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内容,以及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讲解普查的程序和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印在农民群众的脑海里,同时安排中小学老师向学生宣传讲解非遗的重要意义,教学生怎么从家长和上辈人那里得到非遗线索,再把线索提供给老师,老师提供给本校的普查员。总之,通过各种宣传方法,我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词达到了家喻户晓,进一步增强了全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非遗普查工作的参与热情。

三、深挖项目线索,力争不留死角。

普查摸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普查员必须入村串户或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面对面的坐谈交流、详细记录,有时还要启发和引导他们把所掌握的内容回忆出来。所以普查员既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还要有能说会拉和群众亲切交谈的口才能力。在调查摸底普查工作中,我们镇的普查员严格按照普查的工作要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不漏项目、不漏艺人”,每一个村委都要分别召开“五老”(老干部、老会首、老教师、老农民、老艺人)座谈会,摸排普查线索,然后走家串户详细询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等困难,全面完成了普查一览表、普查调查表的填写工作。在普查工作中,做到每天进行小汇总,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抓面上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各片普查员分头逐村进行走访调查,只要有人提到的、讲到的,都要到实地走访了解,找当地的老艺人调查相关情况。二是抓重点项目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代表性。把各片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汇总,由镇普查办公室分类整理和输入电脑,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再由镇级专门的普查人员重新进行走访调查,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三是抓普查工作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录音、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为了使普查项目全面真实,详细可靠,镇长李红旗亲自过问,抓好检查和督促,对于工作不深入、普查不彻底、不负责任、应付了事的普查员和村委要求翻工重做,并采取下达任务数量的办法,迫使他们必须深入下去,详细普查,不折不扣地完成分配的目标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该镇涌现了好多尽职尽责、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普查员、信息联络员。如镇文化宣传服务中心主任李道亮同志由于工作压力较大、日夜加班加点,休息不好,导致大脑血管痉孪供血不足,身体虚弱,头晕目眩,连续打了一周的点滴才慢慢康复。退休干部李道德同志由于曾在镇办公室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对张弓的镇情较为了解,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担任了南村的信息联络员,他热情高涨,积极提供项目线索,详细讲述所知内容,提供了南村高跷舞狮队发展史、北村通华寺的传说,南村村民李振宇的蛋壳微雕艺术,卢堂村毛刷制作技术、西村聋子烧鸡制作技术、大搬亲、张弓庙会、北村烟花节等数十个非遗项目线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张弓文化。随着非遗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卧龙桥的传说》、《张弓造酒的传说》、《刘秀勒马回头望张弓》、《张弓特色婚俗---大搬亲》、《路氏家族一榜三进士》、《抬花轿》、张弓传统庙会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为更多世人所知,也为河南的文化建设做到了锦上添花。今后,张弓镇政府将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更好的对全镇非遗项目传承光大,同时制定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本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极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做好申遗工作,为我省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篇6:经济强镇“堵”之思

陈露怡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柳市镇道路拥堵情况的分析,剖析其造成拥堵的具体原因,提出有效减少交通拥堵的应对措施,为推进柳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道路交通拥堵思考措施

每逢周末坐车回柳市的家,经过“柳青路——车站路——柳黄路——柳翁路”,总是会遇上堵车,一般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气的我牙根直痒痒。为什么每次都会遇到道路如此拥堵的情况?尤其是在我们经过十字路口时特别的严重,有时300多米的路程竟然龟行了半个多小时,一点都不夸张。

柳市——“温州模式”最早的发祥地,以其雄厚的电器生产、研发能力,成为“中国电器之都”,令全国、全世界为之瞩目!经济为温州第一镇。近年来,在乐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柳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同时伴随着出现了日趋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造成新市街、电器城、新光工业区、车站路、柳黄路、惠丰路以及柳青路一带的交通极度混乱。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展现城市文明与发展的一个窗口,是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此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众多的柳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柳市的整体形象。

造成经济强镇堵车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我开始了调查,根据调查发现:

1、停车泊位少。按镇内的静态保有量计算,柳市镇公共停车泊位需要2831个,但现有停车位仅570个,远远不够需求。在商业活动突出的区域,停车设施匮乏更为突出,导致路内停车非常严重,极大地侵占了道路资源。

2、路面窄。当你在柳市的时候是否发现路面非常的窄,有一些极窄的路道如名品街、唐人街、前市街、横街、新市西街、新市东街等,甚至只能通过一辆小汽车,而且还是勉强的挤过去。

3、车辆多。作为经济强镇,柳市大部分家庭已或多或少的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用轿车,但是造成道路拥堵的更多因素是运输车辆,去年柳市镇光发往外地的低压电器总运量就达260万吨,有200多家货运类企业。此外还有众多被称为“四小车” 的机动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人力客运三轮车和摩托车。

4、最重要的一点:部分市民交通意识淡薄,出行不遵守交通法规。行人、非机动车、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形随处可见,如: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线、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电动车、自行车不走自行车道,在道路中随意穿梭;驾驶员在单车道违章超车,违章掉头,在没有监控十字路口违章闯红灯,在没有设置信号灯的十字路口,争先恐后,互不相让,越是拥堵,越往空隙里挤,越挤越是拥堵。这些都会引发交通事故,是很不道德的表现。

我建议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科学管理,划出更多的停车泊位。应该在尽可能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科学地划出更多的停车泊位,建议所有的路内车均使用平行式停车方式,取缔斜列式路内停车,效仿其他城市在路内停车实行收费制度,比如安装咪表。

2、切实做好交通远景规划,优化交通枢纽。对于路面太窄这一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的情况,政府应该规划新区道路,加快建设速度;还应进行旧城路网的改造,提高辅路的利用率,打通断头路,提高道路系统的可达性,这样可以分散老干道的压力。欣喜的是今年9月份,柳市镇政府公示的《柳市镇旧城、北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显示,未来柳市将建立起“五横五纵”高密度、低宽度的路网系统。其中,五横包括104国道、兆丰路、车站路(含新市东街)、柳翁路、溪桥路。五纵包括柳江路、柳青北路、大桥路(含柳黄路)、环城东路、长江路。此外还可以对部分道路实行了机动车单向行使管理。

3、狠抓整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成效减少自备车的出行,的确随着乐清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成立,公交车为柳市镇群众的出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公交车能到达的地方,很多车主都放弃自己开车出行。面对运输量如此巨大的货运,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柳市规划建立一个物流

中心,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城区的交通压力。更重要的是对非法上路 “四小车”的整治不仅要狠抓,更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抓落实,才能给柳市镇的交通带来较大改善。

4、加强教育宣传,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不守交通规则,这一点应该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完全可以做好的,这些人不守交通规则,是很不应该的,结果是损人不利己。有些人可能是无意的,可偏偏就是这些小疏忽,导致了重大的交通事故,比如随意变道、插道行驶。所以要加强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应让大家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学会礼让,还要加大惩罚力度,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而每一位市民都要从自己做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

另外,像一些公共基地设施投入不够,城镇管理的不到位,部分道路工程没有严格把关等都亟待改进。

只有通过政府领导、加大投入、各司其职、部门协作、积极建设、教育引导、严格执法等方式,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众心合力,才能缓解目前柳市镇交通秩序混乱和道路拥堵问题,才能为柳市美好的明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2]樊晓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中国公共安全》.2007

[3]《柳市镇交通简报》,2010(3)

[4]《生活离不开规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经济强镇申报材料

――双牌县泷泊镇经济强镇申报材料

中共泷泊镇委员会泷泊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0日

泷泊镇是双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双牌县的“窗口”镇和中心镇。她位于永州市中腹,距永州中心半小时路程,属永州“半小时经济圈”。近几年来,泷泊镇委、镇政府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竹木资源,积极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构建“和谐泷泊”、建设“经济强镇”为目标,全镇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镇GDP、财政收入分别完成13.6亿元、371.4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40.8%,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4.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525元和3358元,同比增长16.5%和10%,为实现“经济强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兴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为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泷泊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群众因地制宜,大手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培育镇内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蔬菜、养殖、草莓等小水果、西瓜、楠竹、松杉六大支柱产业。一是积极培育蔬菜产业。泷泊镇气候适宜,山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种植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栽培面积3800余亩,其中大棚40个,连片400亩。二是努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是泷泊镇的传统产业,2007年来,该镇加强了养殖业的管理和规范,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路子,努力做好养殖技术的创新,养殖品种的引进推广,使养殖业朝着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的方向发展。2008年全镇共发展猪49100头,牛635头,羊12752头,竹根鼠10000只,共出笼鸡30万羽、鸭20万羽,养殖专业户达200多户,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三是进一步发展西瓜产业。近年来,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将西瓜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 1

一大支柱产业来抓,大力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西瓜种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西瓜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剧增,九甲村、观文口村、韩谭村等西瓜连片种植,西瓜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迄今为止,该镇共发展西瓜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高达1500余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680多元。四是大力推广草莓等小水果的种植。采取大户带动战略,全镇共发展草莓、葡萄、水蜜桃、杨梅、石榴、奈李等小水果基地6个,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五是狠抓竹木生产。近年来,共完成楠竹新造1000亩、松杉造林10000多亩。

2、育龙头,走“工业兴镇”之路。

“无农不稳,无工不兴”。泷泊镇推出了“工业强镇、项目活镇、农业服务工业,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战略,积极鼓励扶持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大力加强园区建设。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立了明珠工业园和清泉岩工业园,园内水、电、路、讯设施日益完善,让企业“进得来”。二是大力加强服务。采取“一站式”办理土地、工商、税务、用水、用电等各种入园手续,切实加强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让企业“留得住”。2008年,两园区共有规模企业35家,初步形成了化工、农林产品加工、冶炼、电子四大产业集群,涌现出了大自然木业、双牌铝厂、华兴竹地板厂、东阳电子、鼎泰竹窗饰等一批骨干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

3、重招商,实现借鸡生蛋。

泷泊镇党委政府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工程”来抓,采取措施积极优化经济,筑巢引凤,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多渠道引进资金项目。2008年上半年共引进五个项目,包括滨江广场、君临滨江、紫金国际等房地产项目、永宏生态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东阳电子等工业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300万元,取得了招商引资新突破。通过引智引资,使得镇内资源得到深度开展,推动镇域经济提速发展。

4、抓项目,做强做大经济发展引擎。

近年来,泷泊镇不惜人力、财力、感情投入,狠抓了潇水大桥、洛湛铁路、垃圾处理场、旧城改造、商住小区、前进水库除险加固、屠宰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不仅成为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更为全镇今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旺旅游,力推“农家乐”。

近年来,我镇始终把旅游业的培育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注重牙山羊肉等旅游品牌的培育,现在,以牙山羊肉为品牌的“农家乐”声名远播,以羊肉为招牌的土菜馆达100余家,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到双牌品羊”已成为省市领导和游客赞不绝口的共识。

6、倡劳务,推动农民增收。

泷泊镇劳力资源富足,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方面通过采取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入家入户为农民播放技术光碟等办法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全镇外出务工人经商人员达3600余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劳务经济收入成为泷泊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该镇又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鼓励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2007年以来,该镇共引回返乡企业10余家,迎回回乡务工人员100余人,引回资金1137万余元,创办经济实体15个,解决了1000多人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真正成为了镇域经济发展新的助推器。

二、下一步规划、发展方向

从我镇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

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根据本镇地域和人文资源特点,呈带状规划布局镇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了将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把这个链体做大、做强、做活,使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跨越。要紧紧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做文章,千方百计培育涉农加工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以加工带种养,拉长产业链,促使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呈带状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化进程。

三是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不断改善镇乡路网结构,加大小城镇环境治理,实现投入经常化。

加大投入,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改造路网结构,提升道路等级,确保道路畅通,彻底改变我镇目前道路等级偏低、通行能力弱、路网密度不高的现状,为小城镇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辐射带动创造条件。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盲目上马项目,加大对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场建设力度,实现投入的经常化,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发好型社会,以此拉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镇乡干部的执政能力,实现人才保障化。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提升泷泊经济实力的关键在人。因此,人才培养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切实提高镇干部的地位和待遇,及时帮助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使镇干部看得到前途,觉得有奔头。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够为干部建功立业营造发展空间的全新机制,形成靠政绩选人,靠政绩用人的新机制,让干部队伍充满活力,让干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现。

三、拳头产品、重点企业推介

1、拳头产品

生猪2008年,全镇生猪累计出栏5余万头,养殖大户40多户,其中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1户,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6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15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县第一养猪大镇。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深圳等地。

蔬菜2008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3800多亩,大棚40多个,连片面积400多亩,主要品种为白菜、萝卜、香芋、黄瓜、香菜等,销往广东、深圳等地。

2、重点企业

双牌铝厂年成立,位于明珠工业园内,双电路36号,主要生产铝锭,年产值1亿多元,年利税元。

篇8:西吉县吉强镇村级财务管理建议

1 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村级经济管理工作, 也是基层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村干部应加强对村级财务的重视, 使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并且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重要作用, 认真贯彻各项方针政策, 着力解决限制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各项问题, 加强对村级财务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确保村集体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1,2,3]。

2 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建章立制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关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集体组织“三资”管理制度》中的20条制度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财务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吉强镇应以村为单位, 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人员相互制约机制, 分别设立主管、出纳及会计职位;完善财务管理方式, 建立审批制度, 规范财务支出管理, 避免多头审批, 多头报销;统一会计资料, 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业务培训, 村级财务人员至少每年进行1次业务培训, 规范交接手续;规范档案管理, 妥善保管财务资料, 避免资料丢失[4]。

3 稳定会计队伍,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村级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性高的工作。因此, 稳定会计人员队伍,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至关重要。确定会计人员之后, 一般情况不要随意变动, 以稳定会计人员队伍。会计人员必须实行聘任制, 并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应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对村级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村级会计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加强业务考核, 及时熟悉相关新政策、新制度, 以适应新形势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4 完善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针对财务账目不规范问题, 应建立监督机制, 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应根据财务审计需求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对村级财务实行村干部任期内和离任审计、专项重点审计、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检查。重点对集体资产的处置、债权债务管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 并将审计结果及时上报, 及时纠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 对违法违纪行为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

5 稳妥推行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可根据全镇27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 继续完善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 在保持村级财务“四权”, 即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 由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业务人员对村级资金和账务实行“双代管”。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专户, 严格执行自治区农经站制定的20条管理制度, 所有村集体的资金通过中心专户收支。村集体收支实行“报账制”, 只设报账员, 不设会计, 这样便可避免公款私存的现象发生。

6 加强村集体固定资产的管理

镇政府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清查监督领导小组, 组织相关人员深入27个村委会, 认真、仔细地进行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清理登记入账工作, 杜绝资产流失。从审计中发现, 近些年来有些村的集体资产丢失严重, 尤其是上级部门配发的电教设备、捐赠的资产, 既没有登记也没有入账, 有些村干部离任时便私自转为私有财产。针对这些问题更要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 不论是自购、捐赠, 还是上级部门配发的, 都要清理核实, 登记入账, 以免流失。

7 结语

总之, 要做好乡镇财务管理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 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格处理,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并予以通报。乡 (镇) 政府应组织财务人员对村级财务管理开展定期检查, 并帮助建立规范账务。同时, 组织村级会计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全面促进西吉县吉强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家真.村级财务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6) :133, 136.

[2]刘明辉.构建和谐新农村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4) :23-24.

[3]余彦琳.强化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 2005 (9) :21.

上一篇:同仇敌忾成语故事下一篇:信托风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