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镇扩权的思考

2024-05-04

对强镇扩权的思考(通用6篇)

篇1:对强镇扩权的思考

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加快镇街经济社会发展

乡镇政权组织是我国农村的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一些发达乡镇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积极迈进的进程中,乡镇基层政府肩负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临着新矛盾和新挑战。现行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瓶颈。改革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给予乡镇更多的权力,有利于激发乡镇更大的活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促使乡镇更快实现现代化。

一、近年来我省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历程

我省历来重视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1994年11月,浙江省提出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100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995年,全国57个小城镇开展小城镇综合试点,浙江有6个镇列入试点。至1998年,全省确定了112个综合改革试点镇,其中全国试点镇28个。2000年,浙江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确定了择优发展小城镇的原则,省政府公布了136个省中心镇。这阶段改革的目标主要是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择优发展小城镇。

2005 年 11 月,我省在绍兴县的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 个镇进行中心镇培育工程试点。试点中,绍兴县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就放”的思路,对农村中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事故发生频繁、而县级职能部门又鞭长莫及、管理滞后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

察等4 项职能,通过委托方式授予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个中心镇。2006年10月,在嘉兴市的改革试点镇西塘镇,嘉善县政府对该镇予以财政政策上的重点扶持,规定镇域内土地出让金县得净收益部分按乡镇财政体制结算标准各提高10个百分点,并享受开发区土地收益有关优惠政策等。在这些小城镇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通过推进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赋予小城镇政府以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政策措施,把141个中心镇建设成为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二、“扩权强镇”的内涵

目前,乡镇机构要实行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究竟怎样改?无论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意见还不一致。大致来看,一种是弱化的观点,即认为乡镇一级政权组织应该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可以撤销乡镇政权或精简其组织机构和人员,将其改为县(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减少公务人员、节约行政开支。另一种是强化的观点,即认为应该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转变其职能,以使之在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全面和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完善乡镇功能,解决乡镇的实际功能与其法定功能不相符合的问题,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更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果以乡镇财政的负担能力为理由而大规模地撤并乡镇,甚至改为县

里的派出机构,那就犯了本末倒臵的错误。

从1992年起,我省先后实施了4次经济强县扩权改革,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强县的发展环境,激发了经济强县的发展活力,推动了强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改革的范围一直限于部分经济发达县域。2008年底,我省启动第五轮扩权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扩权强县。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词序的变动,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县都将会得到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而“扩权强镇”,作为与“扩权强县”相对应的是权力的进一步下沉。如果说“强镇扩权”旨在通过赋予中心镇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新的跨越,成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区域中心,那么“扩权强镇”,则主要是为了将镇街做强而采取扩权的方式,培育更多的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发达强镇无论是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还是发展吸纳力、辐射力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内地不少县城和小城市。而乡镇政府相应的财权、行政权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太小,已无法满足急剧扩大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之需,故要扩权。而放权给弱镇会给正在发展中的较弱的乡镇以动力和刺激,同时对县市的利益影响小。因此,对实力还较弱的乡镇放权扩权,并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对调动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的积极性,加速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因此无论强镇弱镇与穷乡,扩权都是完全应当的。

三、“扩权强镇”改革的动因

镇街作为基层的一级政府和市政府派出机构,担负着管理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基本转型、小城镇经济高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壮大的情况下,我市现行的与全国同一的镇街运行体制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

一是机构设臵不合理,条块关系不顺。小城镇的政府组织机构设臵不尽合理,是目前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小城镇政府与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职责关系上,设在乡镇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镇事业单位,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包袱”甩掉。由市政府直接领导的设在镇上的公安、税务、工商、土地、城建、房管、卫生、广电、邮电等站所实际行使的权力已经将名义上拥有治理乡镇权力的乡镇政府架空,使镇政府不能成为职责清晰完备的一级政府。而且,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忽视部门横向协作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结构的合理布局与协作,也不利于小城镇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经济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不健全。现行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20 世纪80 年代建立的乡政府管理体制,沿用传统乡政府的职能,即发展地方经济征收农业税、搞好计划生育、维持农村稳定等。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政府在许多新问题面前显得无所适从。部分与城镇建设、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市政、园林绿化、环卫、婚姻登记、养老保险等,职能尚未延伸到镇

街。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些镇街机构、职能、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都会感到吃紧。镇街现有的干部工作人员中,与城镇建设管理等工作关联度大的规划、工程监管人员,普遍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很难适应岗位任务的需要。

三是执法机制不顺。担负基层土地执法权的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国土所,前者与镇街并不存在管理上的隶属关系;后者尽管人员工资并入了镇街,但人事调配权则仍属于国土局,镇街没有人事建议权。镇街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实践中却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但又必须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并承担责任。

四是镇财市管制度框得过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镇街积极性的发挥。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致使镇街政府无力承担管理辖区内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也不利于镇街各项工作特别是阶段性、突击性工作的开展。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通过扩权改革来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理顺市级部门和镇街的职责和权限,扩大镇街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高效便民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为提升镇街综合发展能力提供体制保障。

四、“扩权强镇”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重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扩权强镇”改革增强了镇街政府的职权,提升了镇街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但是扩权本身不是改革的目的,提升基层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加政府责

任意识,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才是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推进扩权强镇改革的同时,镇街基层政府必须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按照“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乡镇政府建设社会管理职能、授权乡镇政府行政执法的职能“的思路,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和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要建立配套工作制度。强镇扩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发改、建设、财政、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相互配合。要强化政策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突出政策协同配套。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镇街干部素质。要重视更新现有镇街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大力组织实施镇街干部专业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工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任务的需要。

四、提高授权效能与强化用权监管相结合。一方面市级机关授权部门要强化服务理念,切实加强对放权事项的指导与服务,做到授权与服务相结合,注重权力监督,加强对乡镇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督查,规范扩权事项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扩权后镇街要做到“权责统一、敢用会用”,及时研究制定确保下放权限规范有序运转的配套政策、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使用权更加顺畅,达到放而不乱,规范扩权乡镇权力运用,促进率先发展。

篇2:对强镇扩权的思考

2018年1月,省委编办发布了**机构编制工作“1+8”政策体系,由1个管总文件和8个细化办法组成,构成了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四梁八柱”。细化办法之一《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机构编制法制化工作的办法》中,提出拟建立完善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措施,体现了省委编办对构建机构编制法制治理新格局的重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它的加强有利于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层次和实效。下面结合**实际和工作实践,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实践证明,各个时期的编制管理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机构编制管理模式一些与新形势不适应的因素也日益暴露:一方面由于过去的机构编制工作具有被动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特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编制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许多工作缺乏前瞻性研究,主动参谋意识不强,仍沿袭过去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管理方式,导致机构编制管理难以取得新的突破。所以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

(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内在要求

机构编制管理是一个决策、执行、反馈评估、再决策、再执行的反复循环过程。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反馈评估,都离不开监督检查工作,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监督检查的决策、执行、反馈评估,机构编制管理会偏离正常的轨道,那么整个机构编制管理过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机构臃肿、编制膨胀、人员无序增长,以致破坏整个行政管理体系。

(二)依法行政的客观需要

“编制就是法规”,《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机构编制法制化工作的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机构编制的法定地位,为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供了执法依据,是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效力的“尚方宝剑”。从这个角度看,机构编制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依法行政行为,客观上必然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所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依法行政的客观需要。

(三)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的必然举措

2017年以来,**区启动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单位共115家。在工作推进当中,注重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前置审核把关作用和事后运行监督检查,多措并举,创新机构编制评估试点工作,强化了评估决策的严谨性、科学性。在整个评估试点工作中,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工作水平上台阶、出实效的重要抓手。

二、当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紧贴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监督检查工作起步较晚,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给监督检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编制意识”有待加强

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够,工作阻力很大。有些部门和单位对新形势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大都片面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有些部门面对新增的职责任务总是第一时间提出增加机构编制的要求;一些部门在管理上存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导致内部股室越设越多,造成整个单位人员力量分散;个别部门仍存在“编制部门所有”的传统观念,导致编制的动态调整难以进行;少数上级业务部门以领导讲话、检查评比、经费划拨、项目审批、考核督查和车辆配置等形式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等事项,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成果,直接导致监督检查工作处于无序和被动应付的状态。

另一方面被监督检查单位缺乏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的了解。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通常重审批、轻监督,忽视了对机构编制政策贯彻落实和机构编制批复方案执行等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要通过监督检查工作去逐个逐项研究解决,还需要过渡期和适应期。

(二)《办法》的贯彻落实需要磨合期

机构编制工作涉及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部门职能分配,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

一是人为因素较大。目前,机构编制工作更多的是凭借干部的党性原则和职业道德。当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与之发生冲突时,自律意识就可能倾斜,问题就随之发生。少数单位出现的超编问题也与没有刚性手段和惩戒措施息息相关。另外,机构编制工作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上较模糊、定性。没有量的规定,很难操作,公安机关的编制核定标准问题就较难解决。因为没有标准,监督检查工作也就很难“量刑”。

二是贯彻《办法》需要实践。《办法》中提出拟建立完善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措施,将通过立法将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问题,逐步用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机构编制监督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构建机构编制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总的看来,刚性约束力将得到加强,但是,这还不够。根据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机构编制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理,主要限于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以及对相关人员给予纪律处分等行政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措施作用的发挥,需要编委会的同意、纪检监察机关的支持、相关被监督检查部门的配合、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理解,单纯靠一至两家单位的力量是有限的。

三是法规执法不严格。“12310”举报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监督检查以及处理违规违纪问题时往往失之于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不力,虽然每年都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但是有力度、有决心、有效果的监督检查明显不多,这与监督检查工作作为机构编制管理中最后的重要一环格格不入;处理措施不强硬,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事件现象仅仅停留在口头提醒和告诫程度上,或者说只停留在纸面上,对违反了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没有任何惩处措施,根本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这些情况,导致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权威难以树立。

(三)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我办已注重加强机构编制的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

一方面,监督检查还不够系统全面。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被动开展督查较多,主动立项和自发开展督查较少;针对机构编制重点工作开展突击性、阶段性督查较多,对各部门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较少;根据市委编办领导指示要求开展督查较多,在履行使用编制审核和增编申请手续中发现的问题跟踪了解督查实际情况的少。

另一方面,监督检查的程序还不够规范。目前,监督检查手段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听取汇报、检查台帐、实名制系统这一层面,内在的、深层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同时,按照中央要求,设立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股室,明确了相关职能,并指派专(兼)职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实际上,“任务重人员少”是现阶段编制部门的一个显著特征。编制部门肩负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政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及监督检查等工作,职责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们区县一级的编制部门,编制配备少,人员力量总体偏弱,专职人员几乎没有,多数身兼数职,导致工作“一锅粥”,精力投入有限,无力更多的顾及监督检查工作。

三、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的支撑和保障。细化办法之一《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机构编制法制化工作的办法》中,明确地提出拟建立完善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措施,如公开制度、评估制度、报告制度、统计制度、信息制度、举报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区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一些举措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机构编制统计,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我区在乡镇督查中发现:各乡镇机构编制信息统计不及时、数据不详细,就结合统计年报工作会议、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规范,明确要求各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要及时更新、填报准确、每季季底上报编办调研督查股,经分析汇总后,每季上报市委编办,确保了对全区机构编制的动态掌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只有监督检查制度建设日益规范和完善,才能不断推进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才能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二)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

机构编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和基础性业务,要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严格审批权限和程序,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不”,即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把好审核关,坚持从紧从严原则,不越权审批,不违反程序审批,不在限额外审批。同时,要根据形势任务变化需要,实施动态管理,既要注重管总量、管数额、管审批,又要注重管结构、管标准、管监督,用好盘活现有编制,切实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管活,实现机构编制效用的最大化。对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程序和权限擅自增设机构、提高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增加人员编制、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进人以及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应责令违规单位限期纠正,建议有关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机构改革方案和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实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对有关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资金、物资、项目等权力以及评比、达标等手段干预机构编制工作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抵制,并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报告。

(三)积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调研工作

监督检查调研工作是机构编制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开展的调查研究,可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通过开展督查调研,可以更多地了解基层情况,有助于在工作中较快发现问题,在举报中迅速辨别真伪,及时为领导决策提出合理建议。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机构编制管理的难点,把督查调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思考,找准切入点,选好题目,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督查调研,对一些复杂问题,可以通过部门联合督查调研的方式进行,提高督查调研质量,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的协作机制,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措施。监督检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大督查”机制。在增强内部业务处室之间的协作配合、完善内部工作程序的同时,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和新闻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体制内、体制外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部门合力、社会压力。特别是与监察机关在督查中更要密切配合,整合双方的监督资源,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与机构编制部门的业务监督有效结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督查合力。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措施并举,不断提高监督检查质量,共同推动监督检查工作健康发展。

(五)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

建设积极进取和富于创新的监督检查队伍是做好新时期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障。与监督检查工作的繁重任务相比,我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列宁曾经讲过:“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就等于零”。目前,机构编制监督力量还很薄弱,有时候还存在监督检查工作临时安排、临时指派的现象。建立一套完整、专业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专家库,吸纳涵盖组织人社、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各类专业骨干,共同进行监督检查工作。针对不同的事项,根据

“一事一议”的原则,结合监督检查的主体、对象和行业的特殊性,择优选择相对应的专家对机构编制事项进行例行检查或专项检查。

(六)形成“督查-调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篇3:强镇扩权的城市化升级之路

关键词:镇级市;扩权;强镇

按温州市的思路,龙港镇要成立“镇级市”,龙港镇现在已经升为副县级,县里还有很多放权到龙港镇的权限。

一、强镇扩权引出镇级市

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在一次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提出:把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这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

所谓建立“镇级市”,其实就是把几个规模比较大的镇,按照城市的功能来建设和管理,实质上就是强镇扩权,解决乡镇责大权小的问题。“镇级体制、县级工作量、市级要求”成为这些强镇体制运行的一个真实写照。于是,摆脱体制的羁绊,向上要“权和钱”成了这些强镇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龙港镇现状

龙港镇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已将近40万人,规模与温州泰顺、文成两县相当,而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则分别是泰顺、文成两县的两倍多。然而软环境与经济实力倒置,龙港镇的情景同样出现在其他试点镇。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落后成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计划经济体制沿袭至今的乡镇政府权能已无法满足强镇的社会发展需求。环保问题、村镇规划、安全生产:用水供电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问题,乡镇因限于权限均无法解决,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更要命的是,乡镇缺乏独立财政权,直接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

三、温州大胆推出“镇级市”

近日,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温州,“大胆”酝酿一项新举措。温州市委、市政府公开提出,要努力将该市的龙港镇等5个强镇作为扩权改革的试点,建设成为“镇级市”。在探索强镇扩权的过程中,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这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可谓首例。“镇级市”,这一独具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镇级市”可以按照城市的规划要求,解决城镇责大权小的问题。龙港镇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权小”的问题成了当地发展的制约瓶颈。

四、改革核心:责大权小的突破

由于体制问题,30多万人口的龙港仅有一个20多人的派出所,而由于在镇一级还没有执法权,要抓一个犯罪嫌疑人,还要到县公安局去办理手续,责大权小的问题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一个瓶颈。这次同样被首批试点“镇级市”的柳市镇很多企业外迁,也是拘于同样困境。责任大权力小,已经成为温州等民营经济高度发达地区镇级区域经济的瓶颈。

扩权,正是温州“镇级市”改革的核心。“镇级市”实质上就是强镇扩权,解决乡镇责大权小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政策扶持上,首先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计划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到强镇。其次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市)与强镇的财政关系原则上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要几年不变的办法。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时向镇财政倾斜。另外,还将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和扩大县(市)派驻强镇部门的权限。

五、中西部不能复制“镇级市”

中央在文件中肯定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是城镇化,这就是说中央肯定了“镇”这一级行政机构的存在和合理性,镇是农村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方向。但是“镇级市”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意义,中西部的行政改革不可能复制“镇级市”,“镇级市”并不符台目前全国的国情,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建制镇的城市化水平早巳达到或者超过了设市的标准,而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因此中西部是不可能复制温州的“镇级市”。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比如经济高度发达的温州,尝试“镇级市”强镇扩权改革未尝不可,但这个改革必然会是区域性的,不具有全局性。

六、“镇级市”并非撤镇建市

温州市的强镇扩权改革,今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这场强镇扩权的温州实验,目前最引发外界关注的莫过于由这场改革而带出的“镇级市”概念。当外界都在纷纷为这一全新提法进行概念式解读时,却忽视了温州的本意并非“撤镇建市”,忽视了其背后乃是政府权力下放的深层之义,忽视了强镇扩权才是真正的重点。

“镇级市”其实是强镇的城市化表达,“镇级市”概念一出,在温州和外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镇级市”这个概念,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应该给这个概念加个引号。“镇级市”的本意并不是说要建立行政层级上的“镇级市”。要从深化强镇扩权改革、加快城镇转型升级的角度,而不是从行政层级这个角度来理解“镇级市”的概念,并不是说今后五个试点镇要建立行政层级上的“镇级市”的市。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镇级市”这个概念确实会引起一些人误读。尽管此次本意并非“撤镇建市”,但这次强镇扩权背后释放出了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迫切信号。来自今年全国“两会”的消息,中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镇),适度改设为市。

篇4:鳌江镇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010-3-1

2 为全面实施省委的“两创”总战略,加快推进鳌江镇城市化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和《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意见〉》(温委发〔2009〕57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鳌江镇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鳌江流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为主要手段,推进强镇扩权,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鳌江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鳌江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起与鳌江镇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使鳌江镇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三)基本原则。一是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充分放权。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原则上要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二是职责明确、权责一致。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有责可查。三是统筹兼顾、区域协调。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强化鳌江经济圈理念,适时扩大鳌江行政区域。四是公开透明、便民高效。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作机制,消减办事层级、提高办事效率。五是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坚持有序、有力、有效,力求在重点领域改革有所突破,确保试点方案顺利实施。

二、扩权改革主要内容

(一)政策扶持方面

1.用地支持

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充分考虑鳌江镇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在省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内,根据鳌江镇经济总量,优先安排鳌江镇的用地计划指标,原则上要确保鳌江镇建设用地需要。

2.财政扶持

(1)县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原则上实行“划分收入,核定支出、收支包干、递增分成”的办法。镇级财政收入比上超出部分,给予鳌江镇30%的奖励。鳌江镇商业和普通住宅用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除提取省、市规费和县专项提留资金外,全额用于鳌江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其中60%由鳌江镇安排支出,40%由县政府安排用于鳌江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土地出让金收入,除提取省、市规费和县专项提留资金外,全额(包括市政配套费)用于鳌江镇支持工业发展。另外,根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鳌江镇可按土地出让金总额的5%提取作为乡镇工作经费,按10%提取作为农村社会事务经费。

(2)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属部门驻鳌江镇的下属单位在镇内的各种规费收取(有特殊规定的除外),统一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收入全额上缴镇财政专户,由镇财政按照县、镇共同核定的分成比例上交县财政或返回给有关部门。各部门使用的票据统一由镇财政管理,镇财政负责有关部门的票据使用、核销等工作。

(3)发挥镇级金库的职能作用。镇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平阳县支行共同委托商业银行代理镇级金库,具体负责鳌江镇财政收入的收纳、退库、划解和库款的支拨,充分调动镇政府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4)建立平阳县国资发展有限公司鳌江子公司,为镇政府重大项目提供融资平台。

3.项目支持

(1)在市、县发改部门的指导下,由鳌江镇组织研究提出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全镇中长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组织并实施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和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等。

(2)对鳌江镇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要优先安排。由鳌江镇政府负责鳌江镇内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并报县发改局备案。

(3)加大对鳌江镇项目技改扶持力度。由鳌江镇政府负责鳌江镇内的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并报县经贸局备案。县财政用于技改的资金,按照鳌江镇工业产值在全县所占的比例切块安排。

4.派驻部门权限扩大

根据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温委发〔2009〕57号)的精神,县职能部门要充分授权派驻鳌江镇的部门,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则上县职能部门能放的管理、审批权限,要下放到在鳌江镇的派驻部门,实行分局审批、县局备案(扩权事项建议名录见附1)。

(二)创建工作平台,提高办事效率

1.建立鳌江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由中共鳌江镇委、鳌江镇人民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相关部门指导。受委托统一行使镇辖区内市容市貌、园林绿化、“青山白化”治理等方面的监督执法和事务管理工作职能。

2.建立平阳县鳌江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各驻鳌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审批服务、证照办理,信息咨询、非涉密文件查询,以及镇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手续办理、审批管理等便民事项。

3.建立平阳县鳌江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本镇在50万元以内建设项目的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国有土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权转让等。

(三)理顺管理体制,增强管理服务职能

1.扩大管理权限。

在县核定的编制数和机构数内,鳌江镇可根据工作需要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调配镇管行政、事业干部。鳌江镇内副科级干部(县管干部)使用和调配要征求镇党委意见。鳌江镇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原属县委组织部干部管理权限的,在不超职数情况下,实行中层干部任免报备制。镇下辖的办事处书记、主任及重要岗位中层正职按副科级别配备。

鳌江镇范围内的县属部门、派驻单位正职,属副科级的人事任免要征得镇党委的意见;属中层的人事任免,主管部门需书面征求镇党委的同意。镇党委有权建议主管部门调整或建议县委组织部协调主管部门调整派驻鳌江单位的主要领导。镇党委、政府对驻镇部门主要领导实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县对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2.优化镇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逐步建立“小政府、大服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镇内设机构设置为“四办七局一大队”。

“四办”: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宣传统战办公室(文明办、创建办、政协联络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禁毒办、综合治理服务中心)。

“七局”:经济发展局(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商务办、统计信息中心)、农业发展局(农业服务中心)、财政局(国资办)、建设局、社会事务管理局(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急办)。局与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合署办公(职能见附2,今后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充实调整)。

“一大队”: 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

根据区域划分,鳌江镇设置古鳌、雁门、下厂、墨城、务垟、西塘、塘川等7个办事处,作为镇委、镇政府的派出机构。

镇人大主席团、纪委、人武部、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按有关规定和章程设置。旧城改建指挥部办公室按原文件规定设置。设立县政协鳌江委员联络室、鳌江镇机关党工委和中共鳌江镇社会工作委员会。

3.派驻部门机构的设置

保留土地、规划、工商、环保、国税、地税、质监等7个分局,保留鳌江学区不变。新增公安分局、监察分局。将鳌江水利所、社保所、房管所升格为分局。分局正职和学区主任由县有关部门副局长兼任或按副科级别配备。增设镇综合文化站。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强镇扩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具体负责强镇扩权工作的指导与协调。鳌江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专门工作人员,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及时研究、汇报试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县相关部门在对驻鳌单位放权授权后,要继续承担对授权事项进行检查、监督、考核等职责,并加强业务指导。鳌江镇要按照“谁行使、谁负责”的原则,对实施的扩权事项承担相应责任,要及时向县直有关部门做好备案和报表报送工作,自觉接受授权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强化内部考核,落实工作责任。

(三)强化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要把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列入授权部门和扩权镇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逐步完善考核机制,强力推进试点方案的实施。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强镇扩权办公室要不定期对强镇扩权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相关事项检查。同时,县财政、审计等部门也要加强对镇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做出书面报告。

附:

1、扩权事项名录

2、内设机构职能

附1:拟扩权事项建议名录

序号

放权部门

放权事项名称

扩权单位

1县政府

县政府优先安排鳌江镇的用地计划,原则上要确保鳌江镇建设用地需要

鳌江镇经济发展局、鳌江镇建设局

2县发改局

小型及限额以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

鳌江镇

经济发展局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

外商(含独资)限额以下、鼓励类及允许类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

3县经贸局

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

4县统计局

统计单位名录库建设和统计单位登记证核发

5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再生育子女审批(特殊情况再生育审批仍由县计生局审批)。

鳌江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社会抚养费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委托镇审核征收。

6县水利局

取水许可

鳌江镇便民服务中心(水利窗口)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部分审批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7县环保局

排污许可、监测方案审核

鳌江环保分局

申请试生产、环保专项验收等受理

出具项目初审意见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流动性污染源等行政处罚权、以及信访投诉等。

鳌江镇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

8县国税局、地税局

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

鳌江国税分局、地税分局

9县地税局

二手房转让减免税

鳌江地税分局

县财政局

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

1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1、出版物印刷企业设立、变更(初审);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设立、变更;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设立、变更等41项审批事项。

鳌江镇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局窗口)

2县交通局

道路运输行政许可

鳌江镇便民服务中心(交通局窗口)

3县工商局

无照流动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鳌江镇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

企业注册登记

鳌江镇便民服务中心(工商窗口)

4县国土资源局

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

鳌江国土分局

单位转让、变更登记发证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工作

2公顷以下具体建设项目供地的审核工作

县征地事务所有关职能

5县规划建设局

村镇规划选址意见

鳌江规划分局

村镇规划建设许可

工业项目(不含上报省市审批的项目)和个人建房项目的规建设许可事项

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公用、侵占道路等方面的监督执法、事务管理工作及相关处罚

鳌江镇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

县教育局

鳌江镇内各类培训机构、幼儿园等审批许可事项

鳌江学区

质监局

组织机构代码登记

鳌江质监分局

县房管局

招标人少于3个或者规模较小的物业管理项目协议招标的批准初审权

鳌江房管分局

房地产市场管理监察、房屋租赁、住宅装修项目申报

房地产中介机构备案

县新闻信息中心

选派驻鳌记者

鳌江镇宣传办

开辟鳌江专栏,专题宣传鳌江

县广播电视台

开辟鳌江专栏,专题宣传鳌江

附2:内设机构职能

一、“四办”

(一)党政办公室主要职能:负责党委、政府机关的综合协调,负责做好文秘、政府法制、机关事务管理、保密、信息、档案、外事、机关考勤等工作。

(二)组织人事办公室主要职能:负责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管理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负责镇机关、镇属部门和村(社区)的人事考核、考察;提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的方案;负责关工委、老干部等工作。

(三)宣传统战办公室主要职能: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负责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及文明创建活动;负责贯彻落实党的各项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工作;负责统战、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要职能:负责法律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司法、公安、法庭、检察、消防等单位的协调和联络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信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事项,反映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建议、意见和问题;综合分析信访信息;协调、督导、解决重大信访问题;指导各部门信访工作等。

二、“七局”

(一)经济发展局主要职能:组织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编制下达并组织实施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管理和各项指标的统计和信息采集;负责审批县级限额内技术改造项目;对全镇范围内工业企业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做好需前置审批的新办企业的审批和申报工作;协调交通、能源、通讯等部门的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外商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商贸、招商引资、市场开发培育、旅游业、物流业、服务业等工作。

(二)农业发展局主要职能: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负责管理全镇农业生产及农技推广工作;指导、监督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管理;指导、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和财务代理工作;统一管理防汛、抗旱、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负责林地管理和山场绿化、森林防火等工作。

(三)财政局主要职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依照税法和财政法规,制定财政发展规划;负责财政预决算、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的专项管理和财政监督;负责国有资产管理、资金筹措、税收征管等工作。

(四)建设局主要职能: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城乡建设、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镇辖区内交通道路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土地征用、拆迁等工作;牵头查处乱占滥用耕地和违章建筑。

(五)社会事务管理局主要职能:综合协调社会事务各项工作;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民政、老龄委、劳动保障、社会保障、残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食品卫生管理、防疫等工作。

(六)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职能: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全镇计划生育各项数据的统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工作;指导全镇生殖保健工作。

(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能:负责监督管理全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分析与预测安全生产形势,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全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在委托范围内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

三、“一大队”

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主要职能:负责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殡改、“青山白化”治理、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等执法管理工作。

篇5:强镇扩权:带来正能量

2012年,盛泽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13亿元。先后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但是,传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盛泽更好更快的发展。

根据中央和省、市“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部署,在吴江区委、区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盛泽镇于2011年12月开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过周密部署,稳步推进,呈现出进展快、效率高、效果好的特点,激发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盛泽镇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做法是: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扩大行政管理权限;以调整财税比例为手段增加财力支撑。

盛泽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中,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增加财力支撑,扩大管理权限,初步实现事权、财权、人事权与行政管理责任的统一,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强镇扩权”带来了可观的正能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化解了盛泽镇“小马拉大车”现象。经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盛泽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在改革试点中,盛泽镇以授权、委托等形式承接区级行政管理权限120项,落实了258项行政处罚和监督检查权,在一定范围内化解了镇政府“权力小能力弱责任大”的矛盾,改变了政府管理“缺位”的现象,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提高了盛泽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盛泽镇打开了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广阔空间,使盛泽镇政府有可能根据盛泽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使镇政府成为敢担责任、诚信透明、群众欢迎的服务型政府。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二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第三,激发了盛泽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以来,盛泽经济发展规范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谐,具备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后劲。2013年镇政府将制定出台优先发展金融服务业、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品牌创建、专利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第四,促进了盛泽镇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建设。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盛泽镇以落实规划建设、社会管理、民生事业、食品安全等行政管理权限为契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城市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较快发展。

篇6:权力下沉:浙江试点强镇扩权

2007年初,该县建设局、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建管局、商贸局等部门,与这5个镇签订了委托行使管理职能协议书,将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建筑工程许可证核发等相应的职权下放到这些镇。5个镇还享受相对独立的财权,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给这些镇。

此前的2005年,绍兴县就开始了强镇的部分扩权试点,试点由绍兴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导,委托行政执法期限从2005年9月27日开始,暂定两年。

并且,浙江的强镇扩权并非绍兴一家,据了解,列入浙江“十一五”中心镇培育工程的省级中心镇共141个。对于这些中心镇,浙江省决定扩大其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依法下放、能放就放”。

为何要在乡镇扩权

在全国乡镇机构普遍精简、乡镇一级没有执法机构和权力的背景下,绍兴县的乡镇扩权之举在国内显得非常特立独行。

浙江为什么在乡镇一级要不要精简和裁撤的争议中,毅然给乡镇扩权呢?追根求源,这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与格局导致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强的省份,浙江民营企业数量在全国最多、实力也最强。并且,浙江的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约占99%,多从农村中产生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农民就率先务工经商,在全省迅速出现了“百万农民创业,千万农民就业”的局面,家庭作坊、私企和民营企业在浙江迅速崛起,吸纳了大批农民。浙江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在相对集中的地域上,千家万户分工协作,生产经营某一个或某一类产品,有实力的兴办规模企业,实力小的就从事家庭作坊式生产。

“一镇一品”、“一镇一业”是浙江经济的典型现象,形成了诸如温州龙港不锈钢、大唐袜业、织里服装、柳市电器、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等闻名中外的经济集群,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统计数字表明,平均25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在温州和台州地区,平均每4个家庭就办有一个企业。以中心城市、城镇和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和农业人口的集聚,目前已使全省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已然席卷浙江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变,使得原来建立在传统农村形态上的乡镇政府架构和功能远远落后于实际的发展。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这些强镇的社会管理,仍停留在农村小集镇层面。比如怎样使环境保护、社会保障、集镇规划、审批处罚等与经济同步发展,乡镇无法统筹解决。

“我们看得见,管不着。”这是乡镇干部对发达农村的执法困境的评价。如经常有鱼塘承包户抱怨:“我塘里快要起池的鱼大部分都死了,是附近偷排污水的印染厂害的。我向镇里反映,但镇干部说无权查处偷排污水的企业。”因为乡镇一级没有环保执法机构,也没有执法权力,因此只能报告县一级的环保部门,让他们来处理,可县环保局又有很多乡镇要管,往往人手不够,顾及不全。

但另—方面,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事故、计生、民政等难题大多发生在乡镇。按照规定,如果安全生产方面发生责任事故,乡镇方面的相关负责人将受到处理。

“下面是天大的责任,巴掌大的权力。”众多乡镇干部认为,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权责不一致。无疑,强镇扩权,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解决“看得见,管不着”难题的好办法。

“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对于这种基层政府管理上的不适应,浙江省发改委一名负责人形象地比喻说,给强镇适当扩权,就是让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此外,由于乡镇没有独立财权,其税收基本被上级(县、市)抽走,致使乡镇这层的公共财政无法发挥更大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毫无疑问,这些乡镇职能、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滞后,严重影响浙江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潮的进程。

强县扩权,使得县级政府拥有了其他地方省辖市的权力,这导致县级政府的权力大增,但权力增加后,县级政府由于人力等因素很难将一些权力执行到位,权力不能到位地行使,倒不如将一些原先县级政府的权力下放乡镇政府,将农村管理得更好。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强镇扩权给浙江农村的确带来了积极的效应。这些镇的职权扩大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大增强。如绍兴钱清镇的原料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去年成交额达198亿元。但由于镇一级没有财力,缺乏相应的事权,市场升级相对缓慢。这次,钱清镇有了相应的职权后,多年积蓄的力量—下子得到了释放。他们全力改造提升轻纺原料市场,计划用5年时间使市场区域扩大至1平方公里。镇的职权扩大后,使许多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信心大增。

从2005年8月下旬起,绍兴县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思路,本着“统一管理、乡镇运作、部门指导”的原则,对农村中直接影响稳定、发生比较频繁、县机关鞭长莫及、管理容易滞后的一些执法管理职能问题,在三个试点镇尝试委托执法方式,把环保、安监、劳动和社会保障、林业等执法部门的检查、监督权及部分审批、处罚权委托给专门成立的镇综合执法所。县各职能部门与各镇综合执法所签订书面授权协议,其中规定行政执法委托行使的权责。

通过委托授权,弥补了原来县机关鞭长莫及、管理往往滞后的不足,也有效地化解了乡镇政府权小责大、权责不一的矛盾,促进了镇(街)职能转变,强化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

例如,对于乡镇在环保监管上的空白,书面授权协议第三条明确规定,执法员可“对辖区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行为开展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罚建议”。在平水镇环保执法员看来,自己现在腰杆硬了,发现偷排污水行为,只要拿出相关执法证就可及时处理。发现老百姓有违法建房现象,也可直接到乡镇反映,乡镇可及时下发“停建通知书”,防止违法行为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县各镇共受理调处各种案件649件,其中环保17件、劳动495件、安监5件、城建8件、其他124件,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杨汛桥镇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则通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联合整治行动,迅速改善了江桥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深得基层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同时,违章查处有力,共查处违章建设项目8件,拆除违法建设项目6处,涉及建筑面积750平方米。

“不多拿工资,也不增加财政支出。”由是,中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的“天大的责任,巴掌大的权力”得到统一。

面对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浙江进行了与之相匹配的强镇扩权,增强了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值得肯定。從实际情况看,我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基层政府来贯彻和落实。在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利益矛盾和纠纷的处理、公共资源的管理、各种疫情的防范、农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农村文化的建设、公共信息的发布等等,都要靠乡镇机构去具体组织和实施。

但如果以乡镇财政的负担能力为理由而大规模地撤并乡镇与裁员,无助于乡镇功能重建的实际解决,而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背道而驰。从这点来看,乡镇机构改革的最迫切目标应该是解决乡镇的实际功能与其法定功能不相符合的问题,即如何通过积极的改造措施,使乡镇名副其实地承担起服务于百姓、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浙江在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的同时,下放部分行政执法权给乡镇,在不增人员、不增编制、不增支出的前提下,加强了乡镇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从大势看符合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实际与趋势。

但扩权也带来问题,首先是乡镇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执法效率与质量。虽经多次专题培训,但执法人员专业知识仍较为缺乏,而且年龄偏大、兼职过多、数量偏少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乡镇扩权,使得数量巨大的乡镇干部拥有随时的应变权、裁量权和处置权,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导致司法和执法的不公与权力滥用。

绍兴县的改革,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能让改革推动法律和行政力量的变化,或者是各乡镇无法控制执法人员素质,而导致执法不公,进而导致改革试点的失败,还需长期的实践检验。

但浙江的实践同时也表明,强镇扩权,强镇由农村转变为卫星城很可能是中国发达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

上一篇:白的词语有哪些下一篇:苏南地区企业参观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