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

2024-05-08

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共6篇)

篇1: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

贵州茶产业00万农民因茶致富

我省加快茶产业强省建设,基地规模快速扩张,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区域品牌快速成长,300万农民因茶致富。

贵州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速度增加,目前,总面积达到466.3万亩,已建成集中连片20万亩以上茶园的县4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14个,万亩以上乡镇123个,万亩以上村26个。贵州茶叶加工企业已达82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63个,贵州茶叶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类金奖420余个,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

贵州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预计今年贵州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可达85亿元,茶农增收近30亿元,30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

茶产业已成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最具增长潜力、最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提速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贵州茶园面积为480万亩,到2015年将建成茶园700万亩,贵州将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

紧抓难得机遇奋力后发赶超

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号角。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发2号文件要求贵州省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好国发2号文件,是加快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二是“东茶西移”的发展趋势为茶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浙、闽、皖、鄂、川、滇、黔等省份。近年来,茶产业发达的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由于面临很大的土地增值压力、劳动力成本压力等问题,茶园面积正在逐渐萎缩,低山茶园衰减尤其迅速,“东茶西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东部省份开始逐步退出长期以来牢牢掌握的中低档茶叶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贵州承接“东茶西移”,加快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绝好机会。三是茶叶消费上升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增力、增智、增美和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的功能,被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饮茶嗜好遍及全球。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影响,茶叶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全球饮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近30年来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增加了1倍。全球绿茶产销量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9:1调整为目前的3∶1。国内绿茶消费增长十分强劲,仅我国北方茶叶市场的绿茶比重就从10%上升到了40%,以绿茶生产为主的贵州茶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积累宝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

贵州省召开的第二次茶产业发展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贵州茶产业发展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首先,赵克志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说:通过五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贵州省形成了一些抓茶产业发展的好做法,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提速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原则,在优势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工夫,看准的事,不动摇、不懈怠。

二是必须坚持强化基地,做大规模。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大基地,做大总量,以规模促加工。

三是必须坚持农民主体,走专业化道路。以农民为主体搞种植,依靠千家万户,走专业户、专业村的道路,才能迅速做大基地规模,增加收入,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必须坚持企业带动,开拓市场。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抓住企业这个中心环节,上带基地、下带市场,全产业链推动,抓宣传、抓推介、抓品牌。

五是必须坚持以县为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2008年起,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政策引导作用,以产业为纽带,整合财政、水利、林业、扶贫、交通、国土、科技、金融、民间等各种资源要素向产业聚集,共同推进茶产业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赵克志指出,贵州省茶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总体目标是,大力打造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为此,他强调:

第一,要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茶园建设。以快速做大茶园规模为首要任务。未来三年以每年新增70万亩的速度推进新茶园建设,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确保明年实现全国第一、2015年达到700万亩的目标。

第二,要着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根据投产茶园的面积和分布,确保配套建设一批茶叶规模加工厂,培育发展清洁化生产的小微企业和合作社,保证茶青的就近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叶加工领域,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茶叶加工集群示范园区。

第三,着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围绕“好山好水出好茶”这一主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按照不同茶类、不同产品、不同特点,定位和细分市场,明确目标市场。把茶产业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培育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着力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在维护建设好茶区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严格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严格农残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严格抽查检验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第五,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依托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体系,引导技术推广和研发单位与企业、合作社相结合,整合资源和项目,提升茶产业科技能力,壮大茶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要以专业村为重点实施茶农培训工程。

第六,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唱响“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主旋律,整合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形成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打造名牌产品集群。

抓住关键年抓好政策落实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大做强茶产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必须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切实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推进。只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扶贫开发、有利于实现后发赶超的特色优势产业,省里都将提供支持、保障和服务。

二要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展名茶、名企、名品联合对外宣传,重点引进营销企业,以大开放促进茶产业的大发展。

三要加大扶持,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今年,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新增5000万元,达到了795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种苗繁育、茶叶种植管护、茶青交易市场、机械化修剪与采摘、加工企业、宣传推介、市场开拓、渠道建设等方面。要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

四要科学指导,强化督促检查。要坚持科学发展,科学规划,科学指导。省有关部门要指导帮助各市(州)和茶叶主产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安排好工作进度。

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城”一期工程盛大开盘,当天推出的109间铺面抢购一空,第二天加推30间也一并售空。

中国茶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新区,规划用地345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达10亿元。是继浙江新昌中国茶市、福建安溪中国茶都之后的又一全国性大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

“建成后的中国茶城,集茶叶销售、科研、检测、培训、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实现年交易额12亿元以上,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中国茶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文永告诉记者。

贵州700万亩茶园的助推器

目前,贵州茶园面积达466万亩,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绿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黔茶正在不断的奋发向前,在中国茶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为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是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东茶西移“的发展趋势,良好生态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贵州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提供了绝好机会;同时,茶叶消费的不断上升为茶叶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难得机遇为我们做大做强中国茶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沈文永兴奋的向记者描述建中国茶城的构想。

沈文永的话得到了印证。早在5月16日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省长赵克志提出了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的明确目标: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7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赵克志省长还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国茶城等一批产地茶叶交易市场的建设。

事实上,贵州700万亩的茶园面积,5年之后将全面进入采摘期,“中国茶城”的建设,正是看准了这一发展前景,弥补了贵州现有茶叶交易市场在电子商务、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的不足,成为700万亩茶园的强有力支撑。建成后的中国茶城将惠及贵州及西部地区的茶农和茶叶生产、经销企业,成为覆盖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大型交易市场,成为拓展贵州茶叶西南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良好平台。

一直以来,贵州绿茶以其优秀的品质为世人所知,但过去由于缺乏品牌意识,茶叶往往被沿海茶商大量收购之后,运抵浙江、福建等地,加工成当地的名茶打入市场。在利润的驱使下,众多茶商常年往来于西南与沿海之间,久而久之湄潭当地形成了茶叶买卖的专业市场。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管理经验,湄潭的茶叶专业市场的发展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瓶颈阶段,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达不到国家级的标准,影响范围仅在西南地区,无法迈出跨越性的脚步。

随着“中国茶城”在湄潭的强势崛起,将全新的现代化管理运营理念带到了湄潭,将带领湄潭茶叶带出西南,冲向世界。作为中国绿茶主要产区,中国茶城将与全国其他茶叶市场互动合作,形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集散力最强、配套最完善的综合交易市场。建立5大中心 着力建成中国绿茶价格指数晴雨表

贵州现有的茶叶交易市场——贵州茶城、太升茶城承担了贵州大部分的茶叶交易量,两大茶城的年交易额加起来在5亿元左右,是贵州较为成熟的交易市场。

然而现有的茶城交易模式单一,依然沿用传统的点对点交易模式,茶农的利益被最小化。缺乏走向指导功能、物流功能、仓储功能,信息发布滞后,急需新一轮的提升、改造。中国茶城是贵州省重点项目工程,将按照国际专业市场标准规划,建设五大中心、六大业态、七大功能服务系统,建成后改变贵州茶叶交易市场的产业格局,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绿茶交易规模最大、运营最专业、服务最规范的国际化绿茶综合交易中心。这对于急需一个大的茶叶交流、集散、物流信息发布平台的贵州茶产业来说,正是一场及时雨。

电子商务是贵州茶产业急需加强的一个方面,中国茶城将以现代化信息系统及技术为支撑平台,建立电子交易结算系统,与银行联网,实现电子过磅、电脑开盘、刷卡交易一次完成。同时,还将增加中国茶城专业网站,开通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商户销售渠道。

中国茶城的信息发布系统全面及时,专业的信息发布中心、价格采集中心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系统,集成和发布全国茶叶生产和流通的主要情况,分析茶叶价格变化影响因素及成本构成,将市场信息纳入全国绿茶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相关数据与报告,不仅为交易各方面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数据,让市场内的客商了解及时的茶叶交易信息,更将成为国内绿茶市场的晴雨表。冷链物流、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完善,将使贵州茶叶走出贵州,占领国内市场,到达国际市场,推动贵州茶产业转型发展。

搭建贵州茶叶出口的平台

中国茶城重视茶叶进出口贸易以及工业用茶的开发,在市场内专门规划了进出口的交易摊位,建立茶叶科研机构,主要研究茶多酚的提取技术等。

重视出口和科研,源于深厚的企业文化。中国茶城投资方的股东为上海天坛国际贸易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茶叶贸易经验,是由经营茶叶50余年历史的专业外贸公司——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在茶叶进出口贸易、茶产品科研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中国茶城在这样的股东背景下,深谙茶叶出口对茶产业的重要性,在市场内专门规划了适用于出口的茶叶交易摊位。把进出口贸易一下子摆在了本地茶农的面前,让茶农最便捷的获得茶叶出口的资讯,增加茶叶的出口量。

增加茶叶出口量不仅是贵州茶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更为当地茶农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园的管理维护是一年四季都需要进行的,而国内绿茶的交易习惯大多集中在茶叶的采摘的旺季——春季,造成了人力成本和资金的浪费,而出口的大宗茶对于绿茶的时令性要求较低,相对不受国内市场欢迎的夏茶、秋茶都可作为大宗茶的原料,摆脱绿茶行业特殊的时令性,既解决了在绿茶淡季的客流量问题,同时也节约了茶农的管理成本,增加了茶叶淡季的劳动就业人数。

贵州加快茶产业强省建设 茶园总面积跃居全国第二

7月2日,记者从省农委获悉,经过五年发展,贵州省茶园总面积达到466.3万亩,五年新增茶园350万亩,从全国第10位跃升到第2位,茶产业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全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速度增加。茶园集中度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集中连片20万亩以上的县4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14个。

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全省新增注册茶叶加工企业520家,增长1.68倍。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82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2家,全国茶叶百强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工商资本、民营资本不断涌入茶产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363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区域品牌快速成长,形成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母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梵净翠峰、瀑布毛峰等一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类金奖420余个,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

产业融合快速推进。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茶产业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由6亿元增加到51.6亿元(预计今年可达85亿元),茶农增收近30亿元,30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

据介绍,当前,贵州省茶产业已由扩大面积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提高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的新阶段。今年,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新增5000万元,达到7950万元,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茶园建设,通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700万亩,建成茶产业大省强省的目标,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言,要求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将每年新建70万亩茶园落实到茶叶重点县、乡镇和村组。各地要确保茶园集中度,实施专业化生产,重点打造万亩乡镇、万亩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强苗圃建设,今年完成育苗面积2万亩,确保良种苗木自给。要注重早中晚品种和不同香型品种的合理搭配,逐步使福鼎大白比重从80%下降到60%以下,更好地解决茶园采摘劳动力需求集中所带来的季节性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二是加强茶园管护。以幼龄茶园管护为重点,积极推广花生、辣椒、中药材等矮杆作物间套种,以及茶下养鸡等模式,实现以套促管,以短养长。支持创建茶叶标准园,集成推广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茶园防冻抗旱等技术,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耕作、修剪和采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茶园管护水平。建立茶叶投入品目录,实现茶区全覆盖监控。加强产地茶青市场和茶叶企业茶青农残抽检力度,从源头控制质量安全。

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新增认定一批省级以上茶叶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茶叶经销商到茶区创业,发展茶叶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茶叶主产县到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茶叶大省招商,引进一批茶企茶商到贵州省投资建厂。继续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产业,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经营,促进优势企业要素资源向优势茶区集聚。支持茶叶企业以夏秋茶青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产品开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支持,扩大茶园林权证、加工机具和厂房等担保抵押范围,推动银企合作、银农合作。

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统领,以区域品牌为主导,以目标市场为重点,积极创新方式开展茶产业宣传推介。今年,将组织参加13次境内外茶博会,举办7次万人品茗活动,承办好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营销活动。积极支持各地举办展示推介、品茗斗茶、摄影采风、高端论坛等茶产业宣传推介活动10次以上。今年要支持新增茶馆茶楼500家以上,进一步扩大茶叶消费。新建茶青交易市场70个以上。加快推进中国茶城建设步伐,推动太升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升级改造,重点打造都匀、安顺、黎平等产地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与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东等地渠道经营企业的合作,支持茶叶主产县、龙头企业到北京马连道、安徽鹅桥、广东芳村、山东济南等重点目标市场,设立专业卖场、直营店、专卖店或委托经销、代理经营,建立贵州茶叶销售渠道网络。建立与淘宝网、北京马连道茶叶交易市场等重要市场的信息交换和网络交易平台。加强茶叶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茶叶专业毕业生到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培养一支本土化专业生产营销队伍。

五是提高服务水平。近期,贵州省农委将与浙江省有关部门签订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浙江的优势,推动贵州茶产业的提升。与中茶所一道组织茶产业讲师团,赴茶叶主产县巡回讲课,培训指导茶叶技术干部和茶农。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培训茶农10万人次以上。结合农资打假,重点开展茶园用药情况检查。加大农残抽检力度,

篇2: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

同志们:

今天,市林业局专题召开茶产业发展暨茶品牌产业联营签约仪式,这充分体现了市林业局党组对茶产业发展及茶品牌的创建打造这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茶叶公司与区三大茶叶主产区的5家重点茶企业签订了联营协议,相互交流了发展经验,提出了下步工作打算和想法,这标志着汉产茶叶公司联营打造茶品牌正式启航。下面,我谈三点想法。

一、为什么要召开茶产业发展暨茶品牌产业联营签约仪式座谈会

随着汉产茶叶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产业逐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汉产茶叶的发展,加强产业联营,共享茶品牌,是扩大汉产茶叶市场份额、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推动茶文化发展、复兴汉口“东方茶港”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分析茶产业状况。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茶产业在市区相关扶持配套政策的激励下,总体规模约为8万亩,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产品的品质好;二是消费的潜力大;三是市场的前景好。

(二)交流茶产业的发展经验。每个茶叶企业的生产、加工、营销等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江夏区郑家山茶场茶叶基地标准很高,已达到全省一流的标准。绿岛公司生产乌龙茶,新洲腾云山、白花香茶场生产白茶。今天参加座谈会的20余家茶企业都有各自特色和发展经验,值得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

(三)正式启动品牌茶营销。去年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茶商标,为茶品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茶基地总规模达7-8万亩,茶品牌商标已经注册,这为下一步茶产业的发展,茶品牌的经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品牌在全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今天虽然只签约5家,我想对其他的茶企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对相关企业的发展必定起到一个长期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加快我市茶产业的发展

就武汉市气候条件、地壤结构和地理条件来讲,茶产业的基础条件是非常具备的。发展茶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还是发展生态文化的需要。茶产业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文化的打造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发展茶产业就是将林业的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武汉市“十二五”期末,茶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到15万亩,5年新增7-8万亩,每年新发展约1.5万亩。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我认为要强化五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发展茶叶的前提基础是建基地。要建基地,首先就是要科学规划布局。结合编制林业“十二五”规划,各区要精心谋划发展多少茶叶,在哪里发展,如何发展,搞好定位、科学规划、成片开发。标准化就是要规范建园标准,包括密植的基数、底肥的要求、抽槽相关规格等。建园的标准、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的管理、今后的采摘、今后的加工,所以基地建设不标准,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不会有很高的发展水平。同时,大家一定要克服重栽轻管的倾向,茶叶的除草、施肥等,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大家一定要既重栽又重管。

(二)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目前在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蔡榨、木兰的茶园基本上都利用上了这个工程,把水渠引到山顶。茶园基地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灌溉条件,如果没有,遇到大旱,多年的努力将会毁于一旦,茶叶不一定会死,茶叶受干时间长了,肯定会影响茶叶的出牙率,所以我认为灌溉系统一定要自动化。

(三)制作工艺的规范化。目前有些茶的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卫生条件等都无法达到要求。原始的、粗放型的生产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形势发展需要,随着规模化、无性系茶叶的生产,今后发展趋势必须引进相应的设备,保证相应的卫生条件、包装条件。从长远来看,规模化的生产,必须是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否则,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竞争力弱。同时机械设备还可申报相应农机产品政策补助。

(四)种苗选育的科学化。茶产业的发展,种苗是关键。这几年,局造林处、林科站以及各区种苗站为武汉的茶产业的发展,为其他林产业种苗繁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给予充分肯定。但还有潜力可挖,湖北五峰县的“采花毛尖”茶种苗选育实现了三化,即“育苗本地化、育苗工厂化、育苗订单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各区在制定林业“十二五”规划时,要把茶叶的种苗繁育放在首位。

(五)产品销售的品牌化。目前,武汉的茶叶品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全市500亩以上规模的有几十家,但大多数都是以茶场所在地的地名作为品牌。这个所谓的品牌,只能是在狭小的区域内有一定的影响,放在大的市场中,没有杀伤力,也没有竞争力,所以林业局作为茶产业的职能部门花这么大的气力,下这么大的功夫,来抓茶品牌的创建,提升其影响力。今后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发展品牌茶,按照“一顶帽子大家戴”的运作模式,实现“大商标下套小品牌”,这是武汉市茶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共享茶品牌

“茶”品牌商标来之不易,如果茶叶公司不销售武汉市的地产茶就失去了品牌的意义,那就是无源之水。目前,茶叶公司的高档茶叶都是在全国采购的优质茶,基本上很少有武汉本地茶,这就是武汉市茶品牌的现状。就武汉市茶产业来讲,如果没有这样的品牌,地产茶就缺乏市场竞争的支撑点,长此以往,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营销地产茶,地产茶要借这个品牌,双方联营,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促进武汉茶产业的顺利发展、持续发展。如何经营好、打造好茶这个品牌,我讲六条具体意见:

(一)有偿联营。从理论和法律上讲,目前这个品牌是由市林科站和公园共享此品牌,原则上今年新加入、新使用商标的企业要交3万元品牌使用费,由申请使用的企业交1万元,市林业局争取科技项目补助2万元。

(二)制定标准。标准怎么制定,各个相关企业按照各自的优势品种、加工条件、市场行情,自己定位,再由市林业局成立一个茶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制定相应茶品牌标准。同时要有实物样品留存,每个合同都要有规范的文字标准,不能把这个品牌弄砸了,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验收。

(三)统一策划。统一策划包括包装、宣传、营销等。包装可以由企业自行设计,也可以委托公司提供一个总体的设计方案,原则上图案要协调,与总体包装相匹配,才准推向市场。要做到从宣传产品向宣传品牌转变,由产销一体向产销分离转变,由单一的营销向立体的营销转变。

(四)灵活销售。从一个品牌的运作而言,全面发展的趋势就是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按照相关茶产业的标准,由公司总部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在目前联营模式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销售方式。对现阶段有固定消费群体的可以采取自己销售一部分,对销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茶叶公司来统销。

(五)动态管理。今天签约的5家茶企业和其他还未签约的茶企业,只要条件成熟,通过公司考察和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后,都可以共享茶品牌。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企业违反了相应的合同条款,没有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对茶品牌造成了不良影响,主管部门将对当事方亮黄牌,采取相应措施,坚决做到宁缺毋滥,稳扎稳打。

(六)政策扶持。目前我市对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新建茶园,每亩补贴600元,全国目前基本上没有补贴比这更高。下步,我们还将积极争取市政府的财政补贴,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凡是纳入茶品牌的企业,严格履行合同的,优先支持,包括从产品的包装、宣传、营销和相应的设施配套等。

篇3: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

设立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1. 贵州省茶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也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十二五”时期, 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也是茶产业重要的转型方向。从国家层面看,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 把贵州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明确要求“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 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茶叶基地建设”。从地方政策层面看, 2011年, 贵州省决定在“十二五”将茶产业打造为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五张名片”之一;出台了《贵州省“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把贵州建成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 大宗茶出口的原料基地, 在规模、品质、品牌上成为引领中国绿茶发展的强省;到2015年, 全省茶园面积500万亩以上, 茶叶年产量24万吨, 茶叶年产值500亿元以上”。

2.贵州省茶产业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以贵州省著名茶叶品牌“都匀毛尖”所在的黔南州为例:新建茶园每亩需投入2500元, 第二年开始每年管护费700元, 按该州每年新建茶园15万亩计算, 每年补助标准新建茶园1000元/亩, 管护费补助三年, 每年补助300元/亩, 则每年需补助15.45亿元, 才能推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1]而2012年, 贵州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仅为7950万元, 主要用于支持种苗繁育、茶叶种植管护、茶青交易市场、加工企业、市场开拓等方面。[2]而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 贵州省若要实现2015年发展到700万亩的目标, 预计每年茶产业的资金缺口将超过120亿元。[3]随着茶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 靠政府财政支持和间接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贵州省茶产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因此发起设立茶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贵州省茶产业融资方式的一种补充显得至关重要。

3.贵州省茶产业企业规模小, 亟待进行资源整合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对茶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大型茶叶品牌较少。从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总体看, 一方面茶叶产品研发水平、茶叶加工水平等较低, 大部分茶叶生产企业 (基地) 仅仅是浙江等茶叶大省的原料基地;另一方面, 茶产业“小、散、弱、差”现象突出, 现有茶叶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缺乏能够带动全省茶产业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

设立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1. 省外已有茶产业投资基金概述

2007年, 云南普洱茶投资基金在吉隆坡上市, 该基金是由马来西亚基金管理公司和马来西亚一批与云南茶业界长期交往的大茶商合作设立, 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 该基金为普洱茶走向全球市场进行筹资融资提供了强大动力。[4]2011年, 厦门恒商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费伦资本及民生银行厦门分行共同设立费伦民生海峡西岸茶产业投资基金, 重点投资茶叶产业、茶叶链产业、茶叶原料交易中心、与茶叶关联的快速消费品产业、茶叶相关的深加工企业与茶产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等其他茶产业综合型企业。[5]2014年1月, 陆羽茶圣产业投资基金与国茶文化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启动面向中国主要产茶省区茶产业发展的基金, 重点投资有机茶园、茶检测、茶交易、茶科研教育和文化旅游项目, 包括从创业企业到已上市公司股权与债权不同阶段的融资。[6]设立茶产业投资基金, 既有助于茶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也有助于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与茶产业很好结合, 助推茶企业快速发展。因此, 为了推动贵州省茶产业快速发展, 建议由政府、银行、投资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

2. 贵州拥有丰富的茶产业投资资源

贵州省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 海拔高度、年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湿度、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条件都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 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是公认的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 是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地。

(1) 在茶叶生产方面。据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统计:2013年, 全省共有茶园面积达611万亩, 居全国第一;其中, 投产茶园面积239万亩,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9%。[7]2013年, 贵州省茶叶总产量10.47万吨, 同比去年增长40.8%;[8]其中, 遵义市产量最大, 为5.8万吨, 较去年增长20.8%。[9]2013年, 贵州省茶叶总产值达10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152亿元, 同比去年增长80%。[7]

单位:万亩、万吨、亿元

(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13〉)

(2) 在茶叶加工方面。截至2012年, 全省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1200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 (全国茶叶类重点龙头企业39家, 我省占五分之一以上) ,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2家, 全国茶叶百强企业5家, 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此外, 茶叶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 发展到363个。[10]大量的茶产业中小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为茶产业投资基金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和资源。

(3) 在品牌培育方面。截至2013年, 全省现有不同名目茶叶商标多达200多种, 已注册的茶叶品牌也多达150多种。根据浙江大学CA R 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共同发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2009-2013) 》显示, 在全国品牌评估价值超过1亿元的94个品牌中, 贵州省仅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茶、贵定云雾贡茶、凤冈锌硒茶、余庆苦丁茶、正安白茶等7个品牌入选, 其评估价值分别为12.93亿元、12.27亿元、6.75亿元、5.41亿元、3.34亿元和1.44亿元, 分别排名20、25、61、71、74、86、92位;而品牌价值13亿元以上 (即排名前19位) 的品牌中, 没有贵州省的茶叶品牌, 具有代表性达大品牌严重缺乏。[11]因此, 贵州省大量的茶叶品牌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培育。

(4) 茶产业示范园区。目前, 贵州省在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达103个, 涉及茶叶的有24个, 有19个以茶叶为主, 占全省的18.4%;分布在全省9个市 (州) , 其中铜仁市5个, 遵义市、黔南州各3, 毕节市、黔东南州各2个, 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各1个。4个为省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其中遵义市2个、铜仁市1个、黔东南州1个。茶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为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3. 政策和制度环境已基本具备

2012年5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贵州省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试行) 》 (黔府办发[2012]17号) , 内容涉及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加快培育优质创业投资项目源、建立创业投资管理团队激励机制、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扶持、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在《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促进金融加快发展的意见》 (黔府发[2012]16号) 提出“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同时, 贵州省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政策也在制定中, 旨在通过政府设立引导基金, 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 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放大效应, 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设立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的机构及投资策略

鉴于贵州省88个县 (自治县、区、特区) 中82个县 (自治县、区、特区) 均有茶叶种植, 其中遵义市、铜仁市、黔南州等市 (州) 均有在全国具有一定名气的品牌;因此, 考虑采取“黔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母基金) +品牌茶产业投资基金 (子基金) ”的架构设立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引导基金, 可以很好的体现政府的引导性, 保证基金的政策导向;设立以茶叶品牌为单位的子基金, 主要是不同茶叶品牌发展战略定位不同, 具体投资重点、培育方式也有所区别。

1.组织形式及资金来源

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有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建议母基金、子基金均采取公司制形式。一是根据发达地区经验, 设立公司制基金具有现实可行性。二是当前很多促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的要求以独立法人机构申报。

(1) 母基金, 即“黔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由省财政出资设立。省财政由省科技部门、省经济和信息产业部门、省农业部门等出资, 主要是因为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等。

(2) 子基金。即在贵州省主要产地市 (州) 设立子基金, 主要按现有大品牌名称设立, 如贵州都匀毛尖茶产业投资基金、贵州湄潭翠芽茶产业投资基金。子基金由母基金、地方政府、茶叶品牌企业、社会资本等共同发起设立;地方政府参与主要考虑到茶叶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情况下, 涉及土地流转等大量需要地方政府协调的事项;积极探索品牌茶叶企业将现有品牌折价入股 (品牌价值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 ;社会资本可以是信托产业投资基金、银行资金、养老基金、私人资本等。

2.基金性质

(1) 母基金。母基金首先是政策性引导基金, 主要引导地方政府、茶叶企业、社会资本等共同发起子基金, 支持茶叶品牌做大做强。母基金也以直接投资、引导其他机构共同投资的方式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即母基金保留直投功能。

(2) 子基金。子基金是商业性基金, 主要通过以直接投资、引导其他机构共同投资的方式扶持茶产业发展。

3. 管理团队

母基金、子基金均采取委托管理团队运作。对管理团队的遴选工作, 探索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管理团队的资本运作、项目投资、品牌培育、产业发展等能力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并结合贵州省实际聘用管理团队机制。

(1) 母基金。母基金首先是政策性引导基金, 重点是实现政府资金的有效放大, 因此, 母基金管理团队应具有丰富的政府引导基金运作经验, 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实力, 对产业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 (茶) 产业品牌培育、产业营销模式等有深入的认识;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

(2) 子基金。子基金管理团队主要负责运作项目直接投资, 推动茶叶品牌做大做强;因此, 子基金管理团队应具有丰富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经验, 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 (茶) 产业品牌培育、产业营销模式、土地流转等有深入的认识。

4. 投资策略

(1) 投资领域。在投资领域方面, 要结合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实际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项目领域遴选;原则是所投项目必须是能促进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 包括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茶叶园区) 的基础设施建设、茶叶机械生产、茶叶质量检测等;凡是与茶产业无关的项目, 不论收益再高, 一律不许投。

(2) 投资阶段。目前, 贵州省茶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早期、中期、成熟期项目均有之;因此, 在投资期上可以长短结合。例如, 对早期项目采取风险投资方式扶持, 成熟期项目以战略并购为主等。整体看, 投资期不宜过长, 否则会影响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3) 投资决策与风险控制。一是母基金、子基金均构建由政府官员、茶叶学者、产业专家、财务专家等组成的董事会, 董事会具有项目投资的最终决策权。二是母基金、子基金均构建由专业团队为主的投资决策委员会, 负责一般项目的投资决策。三是组建由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专业人士等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 负责建设风险控制体系, 实现投资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在一般项目的决策上, 管理团队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后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投票决策即可。在重大项目上, 管理团队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后, 先由投资决策委员会进行初步决策, 然后由董事会进行最终决策;由董事会对重大项目进行最终决策, 可以保障投资项目符合政府产业导向, 同时不伤害投资者的利益。

5. 绩效奖励

产业基金管理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很高, 因此要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建议对由政府资金产生的利润, 除了提取一定的费用来支付基金管理团队的管理费外, 剩余部分的20%奖励基金管理团队, 其余80%由除政府资金外的各方按出资比例分享。

6. 增值服务

产业投资区别于其它投资方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进行权益性投资的同时, 向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1) 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基金管理团队和人员一般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积极帮助被投资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 为被投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2) 拓宽融资渠道。基金管理人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渠道资源, 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比如协助开展融资担保、短期融资、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建设。

(3) 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基金管理人要根据被投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所处位置, 推动被投企业积极的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如被投资企业为茶叶加工企业, 则要积极推动该企业与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等上游企业和茶叶包装、销售等下游企业的合作。

7. 投资退出

不管政府引导资金还是民间资金, 都是追求回报的, 退出方式很重要。目前, 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 (包括境外上市、借壳上市等) 、股权转让、股权回购、清算等四种方式。茶产业投资基金要根据风险投资的发展规律, 在实现风险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 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退出;既能推动茶产业发展, 又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杨筑萍, 白松海, 钟荣玉.黔南州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N].黔南州人大常委会网站, 2013-06-17.http://www.qnrd.gov.cn/qnrd/News_View.asp?News ID=654

[2]徐晶.“天下茶商向黔看”, 贵州茶产业大步发展[N].西湖龙井资讯平台网站, 2012-08-27.http://www.westlaketea.com/html/2012/08/27/111458.html

[3]陈文坤, 罗婧.金融服务介入, 带动黔茶跨越式发展[N].金黔在线, 2013-04-23.http://www.gog.com.cn/zongh e/system/2013/04/23/012214607.shtml

[4]李启昌.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面市, 普洱茶产业跨入资本运作时代[N].云南日报网, 2007-10-12.http://paper.yunnan.cn/html/20071012/news_95_292216.html

[5]厦门恒商投资有限公司.费伦恒商民生茶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暨三双战略合作签署[N].厦门恒商投资有限公司网站, 2011-11-14.http://www.xm-hstz.com/news_detail.asp?cid=1&id=51

[6]林华.陆羽基金“茶”中财技[N].中国资本证券网, 2014-01-17.http://www.ccstock.cn/fund/jijindongtai/2014-01-17/A1389931051874.html

[7]徐嘉民.2013年黔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N].贵州茶叶新闻网, 2014-01-06.http://www.gzcyxww.com/Arc/Arc-1425.html

[8]贵州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3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贵阳:2014.

[9]刘兴万.在全市茶产业推进会上的讲话[N].遵义市政府网站, 2013-12-18.http://www.zunyi.gov.cn/ch6983/ch160/ch8125/2013/12/18/content_2011403624.shtml

[10]刘学丽.贵州茶叶综合产值跃居全国第一[N].金黔在线—经济信息时报, 2013-01-25.http://jjxxsb.gog.com.cn/system/2013/01/25/011934254.shtml

篇4: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

关键词:桐城市;茶产业;现状;规划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17-02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发展茶叶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分别出台桐发[2002]20号和桐发[2005]20号文件,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八字方针,实现了我市茶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市茶产业从政府强力推动,走向持续、自主、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1 桐城市“十二五”茶产业取得的成效

1.1 茶园基地面积迅速扩大 5a来,共新建无性良种茶园766.7万hm2,平均每年133.3hm2,使全市茶园面积增加到3 200hm2,开采茶园面积达2 833.3hm2,使用的品种都是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率达77%,居全省之首。

1.2 茶叶加工能力稳步增长 2015年总产440t,产值1.76亿元,人均茶叶收入4 000余元,全市茶叶加工厂增加到350家,加工产能达1 000t水平,产值和人均收入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指标。

1.3 桐城小花茶品质巩固提高 坚持绿色化发展理念,在大别山兰花茶系同质化中找寻差异化,在建园发展上全部采用适制无性系良种,在茶园管理上提倡生态茶、有机茶和绿色茶栽培模式,全市有66.7hm2茶园获有机认证,2 700hm2茶园获无公害认证,用品质支撑品牌。

1.4 桐城小花茶知名度大力提升 组织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出击,参加茶博会、农展会、茶文化节,利用报刊杂志和电视等媒体宣传。桐城小花茶入选“国礼徽茶”“四加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老四大名茶加新地方名茶)系列。成功举办一届并参加三届大别山名优茶传统工艺制作大赛;成功注册了“桐城小花”地理标志商标;央视七套、安庆电视台为桐城小花作专题报道。

1.5 茶农科技种茶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茶叶办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训茶农1 500余人次,市茶协还缴请安农大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为我市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1.6 启动茶园保险业务 茶园易受自然灾害侵袭,应将茶园保险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2014年在黄甲镇试点,2015年在全市铺开,为茶农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保障。

1.7 营销模式有新突破 从传统店铺走进网上营销,桐城小花进入天猫店有3家,淘宝店有30多家,网络销售总额约1 000万元。

1.8 生产经营主体有所创新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茶叶经营主体也在不断优化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化联合体成长迅速,己达50多家。

2 存在不足

2.1 桐城小花生产加工、营销标准及模式有待规范 茶园施用化肥、除草剂的茶农有所增多;茶叶加工作坊式较多,产品卫生、质量参差不齐。

2.2 茶叶市场存在鱼目混珠 包装生产企业大量生产通货包装,周边价格低廉茶叶仿冒桐城小花;有实力的营销企业外地采购,赚取价差,挤占桐城小花市场份额;还有关系茶、扶贫茶也让桐城小花质价不符。

2.3 桐城小花品牌影响力不强 尚缺产加销一体的扛牌型、带动型龙头企业。

3 桐城市茶产业“十三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茶叶“绿色增长、茶农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着力提质、稳量、强牌、增效,提升桐城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十三五”末,实现山区茶园总面积3 666.7hm2,总产1000t,茶产业总产值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 000元的目标。

3.1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要点

3.1.1 创建特色茶园基地 选择优质区域新建高标准茶园466.7hm2;优选当地群体品种和引进特色品种如“安吉白茶”,优化品种结构,缓解采摘“洪峰”,同时对当地群体老品种加以保护利用。

3.1.2 创新茶园管理模式 分层建设桐城小花特色基地。对海拔300m以上的高山茶园,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按生态有机模式管理,以手工采摘,以质(下转19页)(上接17页)取胜,保持桐城小花传统风格。对海拔300m以下的缓坡地和“茶下田”的平地茶园,培育机采茶园,按绿色食品标准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每kg干茶节省200元的采茶成本,以量取胜,缓解采茶工紧张矛盾,配套加工工艺,满足大众消费。

3.1.3 创新加工工艺 以市场为导向,丰富茶产品种类,除生产桐城小花绿茶,增加桐城小花红茶、桐城毛尖(类似天柱弦月)。对桐城小花绿茶增加整形(龙井的扁茶工艺)和高火提香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培训茶农掌握多茶类加工技术,合理开发夏秋茶;在茶园集中区域设立茶叶加工中心,建立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厂和茶青交易中心。推广电热和秸秆为原料的制茶设备,减少山区林木资源的消耗。

3.1.4 创新营销模式 “十三五”茶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市场拓展和营销上,以销带产,以销促产。一是以桐城小花商标成功注册为契机,加大桐城小花品牌整合力度,在包装模版设计上要突出桐城文化内涵。对桐城小花包装生产采用定额备案制,挤出仿冒茶的市场份额。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抱团发展。支持茶企组团进入合肥华夏茶博城设立桐城小花专营店。三是支持鼓励营销型企业在桐城茶区建基地,联系合作社、家庭茶场,重点培育以销促产引领型的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因势利导建市场,以现有12家茶叶经营店为基础,建立文城东路茶叶一条街。五是利用桐城电商产业园平台,加大桐城小花互联网市场建设,扩大桐城小花网上销售份额。六是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桐舒交界山峰风力发电路网通道,选择有条件的茶园建立观光茶园、自助体验茶园、定制认筹茶园,引导茶叶生产、茶文化、茶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拓宽多元化营销路径。

4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4.1 培育新型组织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着力培育茶产业领军企业。支持标准化茶厂建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带动性强、上规模、上档次的茶企;鼓励重点茶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有侧重的扶持社员达100户以上、规范动作的茶叶合作社,使每户茶农有组织归属感,通过合作社成员的自律和监督,规范桐城小花茶叶市场,提升桐城小花茶叶品质。

4.2 强化技术支撑 开展茶叶生产技术、营销技能培训,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完善桐城小花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推进茶产业发展。贯彻实施桐城小花茶地方标准、桐城小花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

4.3 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茶叶市场管理,维护品牌对外形象,支持茶叶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展评、展销、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在省级及以上报刊、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活动。通过内强质量,外树形象,逐步把桐城小花打造成安徽省著名品牌。

篇5:金刚台乡金刚台村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村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县壮大发展茶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强力推进茶产业,打造茶叶专业村,为群众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一)拥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1、生态条件好。我村地处大别山河南境内最高峰金刚台北麓,水源洁净,土壤肥沃,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优质绿色有机茶的自然生态条件。

2、茶叶品质优。我村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200-700米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病虫害少,所产茶叶具有香浓、味纯、耐泡、有效成份含量高,无污染的内在品质。

3、发展空间大。我村组组宜茶,户户产茶,发展空间大。无公害茶叶基地2400亩。

4、政策机遇好。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鼓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5、富余劳力多。我村有农村劳动力780人,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加之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基本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村茶叶基地面积达到3000亩,茶叶年产量45吨,总产值1500余万元。

2、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村不断引进“竹叶青”“乌牛早”等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认真学习种茶、制茶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名优茶比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30%,茶叶在全乡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已达到10%。

3、群众积极性高。从2006年至今,群众腾田种茶,每亩收入平均达到5000元左右,最高的地块可达12000元。目前,山上山下、田间地头种的全部是茶叶,并且全部是群众自发种植。

4、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我村通过优化、整合茶叶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村茶叶生产人员已达220人,茶叶专业加工大户10余户,建成茶叶生产合作社2个,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注册了“金刚碧绿”、“龙山碧芽”、“信阳红”红茶等一批茶叶商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地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全乡8.96平方公里,茶园面积仅3000亩(其中还包括部分零星茶园),茶叶原料生产不足,每到春茶上市,总会出现加工企业抢鲜叶、消费者抢茶叶的现象,由于面积小、发展速度慢限制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2、老茶地建园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不高。老基地茶园多是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茶园,很多茶园坡度大,土层薄,远离住户,茶园管理不便,抗灾减灾能力差,再加上受资金、技术、劳力等诸多因素制约,管理粗放,重采轻管、粗采滥制现象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出效益。

3、茶叶生产方式低。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有一家一户的茶农,有茶叶大户,也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组织形式多样,一是茶农,主要是自产自销;二是茶场(厂)+农户,主要是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金刚台乡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4、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缺乏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合作社实力不强,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设备落后,品种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各个茶场很多是作坊式生产,基本上各自为政,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比较低,生产加工标准不统一,企业不注重市场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管理,不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品牌保护,名牌产品产量小,销量少,对消费者影响有限。市场开拓和营销手段落后,产业链条还很薄弱,龙头带动效应还没有真正“舞”起来,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还很低。

5、资金短缺,阻碍了茶叶的规模化生产。受财力限制,对茶产业投入扶持力度还不够,专项资金投入少,茶叶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另外,很多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投入有限,影响了茶叶基地建设步伐,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三、发展趋势、竞争力分析及市场前景

(一)发展趋势

1.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增长。2.绿茶、红茶需求增长强劲。3.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4.茶叶综合利用明显增加。5.南茶北移趋势明显。

(二)竞争力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2.茶叶内在品质佳。3.区位优势明显。4.茶文化底蕴深厚。

(三)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如果按饮茶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7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3.15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人均年消费茶叶1千克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6.15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村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河南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培育和开发茶叶消费新群体为基础,以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和基地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优化茶叶生产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开发中、低端茶品市场,打造茶叶专业村。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2.市场导向原则。3.比较优势原则。4.科技支撑原则。5.集聚发展原则。6.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茶叶种植规模。到2015年,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60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000亩;春茶、夏秋茶产量比70:30。到2020年,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10000亩,春茶、夏秋茶产量比60:40。

——茶产业产值结构。到2020年,亩产值9000元,茶叶总产值1亿元。

——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2个,销售额超100万元的企业3-5个,省内知名品牌1-2个。——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到2020年,建成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个。

——茶文化休闲旅游。到2020年,建设投资额超1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1-2个。

——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到2015年,涉茶农户达到600户,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到6500元,占其纯收入的70%以上。到2020年,涉茶农户达到800户,占其纯收入的75%以上。

五、产业规划布局

(一)茶叶生产加工优势区域。到2015年,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60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000亩;到2020年,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10000亩,年产值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河口、卢店、朱裴店等村村发展茶园5000亩。

(二)茶叶交易优势区域。到2020年,建成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个。

(三)茶文化旅游优势区域。建设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馆、茶楼等,依托旅游资源,初步形成“吃农家饭、品农家茶”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农家游。

(四)茶叶主要消费区域。2011年-2020年期间,要以开拓潜在消费群体为重点,让河南人习惯喝茶,让河南人喝河南茶。

五、发展重点

(一)加强政策服务,及时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一是要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捆绑各类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各种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新茶园建设、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二是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茶农建立专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培育专业销售队伍,拓展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引导培育茶叶专业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严查假冒伪劣产品。

(二)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茶种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的原则,通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改造低产、低效、低质的“三低 ”茶园,改植换种等措施,适度发展新茶园,巩固提升老茶园。辐射带动其他村的宜茶大田,缓坡山地无性良种新茶园,延伸生产区域。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适合我乡种植的茶树良种,特别是要大力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收益好的无性系茶园,提高优质茶的比重。

(三)充分利用资源,深度开发产品。一是大力扶持茶企业进行夏秋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加大红茶产量,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产业经济的增长。二是大力发展茶旅游业。通过充分挖掘、收集和整理山区古朴浓郁的民间茶艺,结合利用现有的茶园、茶厂等载体,把茶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特色旅游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金刚台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建立茶叶市场,健全营销网络。一是逐步培育茶叶市场,建立茶鲜叶市场。在主产区建立茶鲜叶交易市场,一方面为散户茶农解决茶青销路问题,避免加工企业压价收购,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让加工企业不再走家串户地进行收购,减少收购环节,确保茶青的新鲜,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扶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三是鼓励支持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茶叶专卖店、连锁店,形成完整的茶叶销售网络,提高我乡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篇6:贵州茶产业规划发言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物品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 品牌化成为企业间产品差异化的方式之一。在贵州茶园面积的逐渐扩大, 茶叶产量不断增加, 茶叶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背景下, 对于贵州茶叶该如何增加其市场竞争力成为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的研究方向。在茶叶产业品牌化建设方面, 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 在国际化路径方面, 学者王劲松, 段佳认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黔茶品牌是增强贵州茶叶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上, 安亚军通过贵州茶园面积、产量与产值、出口情况、产业研发和产业示范园区等方面数据分析得出, 贵州省茶叶产业在缺乏大品牌支撑的背景下, 通过组建一批茶业集团的方式培育贵州茶叶品牌有利于贵州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在茶叶产业品牌建设过程中, 学者孙志国从品牌保护方面强调, 对贵州的茶类进行地理标志的保护能够培养贵州的茶叶品牌, 从而提升贵州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贵州省茶叶产业的带来的收益。在产业带动上, 胥思省则认为通过整合贵州旅游资源, 创建贵州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不仅仅带动贵州生态旅游业发展同时对茶叶产业品牌化发展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4]。可以看出, 学者们认识贵州茶叶品牌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并没有较全面的展开品牌建设的讨论, 因此有必要从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对贵州茶产业品牌化建设分析。

SWOT分析法 (也叫态势分析法) , 由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经常被用于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5]。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现有的茶叶品牌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考虑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 进而对贵州茶叶品牌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贵州茶叶品牌SWOT分析

2.1 茶叶品牌的优势分析

2.1.1 品牌数量多, 品类全。

贵州拥有悠久的茶树种植历史, 早在唐代贵州所属的思州、播州、夷州、费州便是中国主要的茶产区, 所产的茶叶随着丝绸之路远销欧洲等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贵州的茶叶品牌也得以大量的出现与发展, 当前地区内的茶叶品牌中, 有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为首的绿茶品牌;以“遵义红”为主的红茶品牌;“正安白茶”为首的白茶品牌;“凤冈锌硒茶”为主要品牌的有机茶;还有“余庆苦丁茶”等品牌。多样的茶叶品牌的出现为贵州茶叶品牌发展提供了选择与协调发展的条件, 为茶叶品牌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品牌发展空间大。

在经济发展方面, 贵州地处我国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茶叶产业建设较晚, 虽然所产的茶叶内质优质, 但是由于错过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品牌建立黄金时期, 使得贵州茶叶品牌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市场价值。随着政府对贵州茶叶品牌的重视, 贵州的茶叶品牌正在稳步发展。地区内茶叶品牌价值连年增长 (见表1) 的同时, 梵净山翠峰茶, 余庆苦丁茶, 凤冈富锌、富硒茶, 石阡苔茶, 都匀毛尖茶, 正安白茶等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4-2016。注:表中“-”指该品牌在该年没有进行价值评估。

2.1.3 现有品牌带动力强。

都匀毛尖, 贵州茶叶品牌中的佼佼者, 在2016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中以23.54亿元位列第12位, 荣获过多项茶叶相关荣誉,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绿宝石, 隶属贵州贵茶公司旗下, 贵州重点建设品牌之一, 2013年绿宝石通过了欧盟400多项严格检测, 在德国两大高端连锁百货超市成功上架。如今绿宝石已经远销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凤冈锌硒茶, 凭借其有机品质和富含锌硒特色, 不仅获得了国家级金奖五十多项, 同绿宝石一样通过欧盟的严格检测远销国外。这些品牌为贵州茶叶走出贵州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2.1.4 品牌营销渠道正在完善。

当前贵州茶叶品牌正通过多种方式走出贵州。在品牌宣传方面, 相关的茶事活动、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媒体、高铁广告等形式的宣传早已展开, 通过宣传让消费者了解贵州的茶叶品牌。与此同时, 贵州还在全国32个省份开设了贵州茶叶品牌旗舰店、品牌形象店、茶叶品牌专卖店等实体销售店, 并且与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联手进入超市销售系统。在网上销售方面, 当前不仅在淘宝、京东等商场开设了特色品牌馆, 同时建立了贵州茶叶专卖的“黔茶商城”。

2.2 茶叶品牌的劣势分析

2.2.1 品牌意识较晚, 管理不足。

对现有的茶叶品牌建设相关文件为2014年的《贵州省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规划 (2014~2016) 》, 而此时一系列的其他省份茶叶品牌早已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在贵州对茶叶品类进行宣传与建设时, 消费者早已能够对相关的茶叶品类进行品牌联想。在品牌管理方面, 地区内经济发展较缓慢也导致了贵州茶叶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及思维方式相对落后, 进一步阻碍了贵州茶叶品牌的管理发展的步伐。

2.2.2 地区内品牌特色不够突出。

贵州作为绿茶的黄金胜地, 地区内有众多绿茶品牌。但是从市场整体看, 市场中的绿茶品牌却早已是“红海”。与省外其他茶叶产区也在积极培育地区内的茶叶品牌相比, 贵州在品牌知名度较低, 且品牌建设的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绿茶打造地区品牌特色比较难。其次, 在茶叶的品类方面, 贵州拥有绿茶、红茶、花茶、锌硒茶及苦丁茶等系列的茶叶品牌, 丰富的品牌加剧了地区内茶叶品牌及品类特色不够突出的现状。

2.2.3 现有的茶叶品牌价值低。

随着贵州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建设, 当前贵州茶叶在产量及茶园规模上均为全国之首, 但是相比之下贵州茶叶品牌的市场价值却并不理想, 从表2可以看出, 虽然贵州茶叶产量大, 但在全国茶叶品牌价值排名的前20位中贵州茶叶品牌价值仅占4%不到。在2016年位于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中的贵州茶叶七个品牌总价值为87.58亿元 (见表1) , 相比于位于榜首的福建安溪铁观音品牌60.04亿元的价值, 贵州的茶叶品牌价值上仍逊色很多。

注:表中的“-”是指在本年度, 榜单前20为没有该省的茶叶品牌, 下同;2016年茶叶品牌中浙江的西湖龙井没有在榜单中。

2.3 茶叶品牌的机会分析

2.3.1 茶叶品牌市场需求较高。

在茶叶的需求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食用纯天然的食品。贵州天然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发展进程, 使得贵州自然独特的生态环境受到保护, 使得贵州成为我国唯一高海拔、低纬度、无污染兼具的茶区, 所产的“干净”茶不用清洗便可直接冲泡, 能够符合我国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2.3.2 品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扶持。

茶叶作为贵州省第三大经济作物, 也是贵州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早在20世纪50年代贵州的茶叶生产就列入了全省农业生产总体规划。2014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针对贵州的特色优势茶叶产业再次做出了战略部署, 出台了《贵州省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规划 (2014-2016) 》全面的制定了贵州茶叶的发展方向, 强调通过打造品牌系列、支持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及营造品牌环境等方面, 对贵州茶叶品牌发展进行重点品牌引领、公共品牌跟进方式, 进而促进企业集聚进而构建黔茶品牌系列。

2.3.3 已经开展品牌联合与创新。

素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重点产茶县的贵州凤冈县。在2015年7月28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达成了“东有龙井·西有凤岗”合作共识, 并签订了框架协议, 同年10月在西子湖畔举办了“东有龙井·西有凤岗”品牌文化交流论坛。至此, 贵州凤岗的茶叶与西湖的龙井茶联合, 进行茶叶相关的交流与联系, 共同打造两地茶产业品牌。而在品牌创新方面, 贵州的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和福建的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正山堂·普安红”贵州红茶品牌, 该公司以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为宗旨, 旗下有金骏眉、银骏眉、正山小种等八大红茶品牌。通过与正安堂公司的合作, 从资金、技术、人才及加工等方面为普安茶叶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2.4 茶叶品牌的威胁分析

2.4.1 市场中茶叶品牌竞争激烈。

首先, 通过对浙江大学CA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对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研究报告的整理, 得到2014年至2016年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20位各省拥有的品牌数量 (见表3) , 可以看出福建和浙江两个省份所拥有的茶叶品牌在数量上遥遥领先, 安徽、河南、四川、陕西和湖北等省份也在市场中维持本省茶叶品牌市场地位。其次, 随着国际化进程与网络销售的兴盛, 国外的茶叶品牌也顺利的进入到国内市场中, 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中茶叶品牌间的竞争。

(单位:万个)

注:2016年的榜单中没有浙江的西湖龙井。

2.4.2 茶叶品牌购买意愿不强烈。

贵州茶叶品牌已通过宣传及实体店建设, 而为了解当前市场中消费者对贵州茶叶的关注、了解及购买意愿的情况。以淘宝行业相关搜索词中, 通过表现消费者的关注度和搜索度的“全网搜索热度”和一定程度上反应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了解及购买程度的“全网搜索人气”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见表4) , 贵州省内茶叶重点建设的四大品牌无论是搜索热度还是搜索人气上, 均比行业内其他地区的品牌低很多。其次, 在现有茶叶品牌市场已经较成熟, 且更多的人愿意去选择国外的相关的产品品牌的情况下, 贵州茶叶品牌想要获得消费者青睐比较难。

3贵州茶叶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贵州现有茶叶品牌的发展的swot分析进而得出以下四种品牌发展的战略。进而根据贵州茶叶品牌的特点, 为贵州茶叶品牌发展的提出对策建议。

3.1 加强纵向一体化, 完善与市场渗透的发展型战略

在拥有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背景下, 贵州茶产业品牌发展已经实施了一定的发展战略。在市场开发方面, 贵州茶叶品牌的实体销售点店与网络销售店已经开展。在产品开发方面, 能够与较知名的茶叶企业合作开创新的茶叶品牌。一体化发展方面, 与其它地区的知名茶叶品牌联合的行业间横向一体化品牌发展。为了提高贵州茶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及竞争力, 在现有发展战略培育与维护的基础上, 可以对重点建设品牌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建设与发展。使得茶叶品牌生产过程相互衔接, 进而加强产品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与销售中的服务保障。同时在品牌拥有一定市场的基础上, 进行市场进行渗透发展战略, 可以针对消费者偏好的包装类型进行产品包装设计, 从而增加消费者及对产品需求的数量, 提高现有市场销售量。

3.2 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扭转型战略

当前贵州茶叶品牌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而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及相关人才的引进能够为地区内品牌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想法与意见, 全面提高地区内茶叶产业工作人员的整体意识。通过人才的集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对贵州茶叶品牌建设, 进而增强现有品牌的市场价值。与此同时, 贵州拥有天然的茶树种植优势, 及大面积的有机茶叶园区, 在打造地区茶叶品牌特色方面可以通过结合自然生态的环境, 打造与众不同的天然茶类弥补现有茶叶品牌的地区特色不足。

3.3 营销创新、产品研发、服务提升等多元化战略

贵州茶叶产量以位居全国之首, 但是消费者对贵州的茶叶品牌认可度仍较低, 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首先, 可以借助品牌渠道的建设与品牌宣传, 增强消费者认可度并以消费者体验品牌营销形式为主, 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去尝试贵州茶叶品牌。其次, 在现有茶叶品牌的企业中进行以茶叶为原料的饮品、化妆品、工艺品等产品研发, 如湄潭县红茶酒的开发, 不仅能够增加地区品牌的消费者数量, 同时能够提高贵州茶叶的知名度。最后, 通过对现有茶叶品牌的营销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产品销售中服务质量, 进而提高消费者对贵州茶叶品牌的好感度。

3.4 构建地区品牌特色稳步发展的防御型战略

贵州茶叶产业已经成功的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茶叶品牌发展建设方面, 稳步的发展及建设现有茶叶品牌为首要。其次, 充分把握及发挥贵州自然环境的优势, 增强地区内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 以不用洗的“干净茶”作为贵州的特色, 满足市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让贵州的茶叶以品质打动消费者, 以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劲松, 段佳.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家, 2012 (10) :85-86.

[2]安亚军.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4, 42 (11) :279-282.

[3]孙志国, 王树婷, 钟学斌, 等.贵州茶类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11 (6) :2434-2436.

[4]胥思省.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1) :17783—17784, 17812.

[5]赵鹏旭, 李若凝, 张亚兵, 等.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2) :203-207.

上一篇:成立督查组的通知下一篇:在全县救助贫困大学生善款发放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