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2024-05-08

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精选8篇)

篇1: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乔发„2010‟21号

中共乔善乡委员会乔善乡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实施办法

各村(居)民委、乡直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4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人口发„2007‟104号)精神,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根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行业特点和涉农项目,进一步制定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以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切实稳定我县低生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充分认识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重要意义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体现各项惠农政策对计划生育群众的公正公平,是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各乡直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在惠农政策上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利益导向作用,促进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增强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二、明确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由政府统揽,各相关部门履职,制定和落实针对农村计生家庭的奖励、优待、减免、帮扶、保障、救助政策与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困难,探索建立全面的、长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激励机制,以此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转变;增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人口环境。

三、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为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理应得到重点扶助。各级各部门应当整合资源,在制定或执行相关惠民政策时,主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会商,逐步探索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体系。凡是惠民政策,计划生育家庭要优先享受,各项惠民政策按人均或按户落实资金时,对计划生育家庭要在平均基础上提高一定的补助标准。相关单位职责如下:

乡扶贫办: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

乡民政办:把农村中的独生子女贫困户特别是子女夭折、病残后又无生育能力的家庭优先纳入困难救济、慈善助学、安身工程建房,优先解决他们的生活、入学和住房困难,在安身工程建房工作中对计生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发展社会福利、农村社区服务事业中,优先照顾和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年满60 岁后,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可享受农村五保待遇;及时将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的“三结合”户纳入低保和医疗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治病困难。

乡卫生院: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区属卫生医疗单位减免门诊挂号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对农村未满16周岁的独生子女因病住院治疗的,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进行补偿。

乡林业站:在造林工作和发展经济林工作中,优先向农村计划生育户提供林业科技服务,优先安排林木采伐计划和植树造林、林下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等林业工程项目。乡妇联:要在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巾帼扶贫” 活动时,优先照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在春蕾计划、大龄女童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

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居民在户籍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施行计划生育手术免费;把应当享受惠农政策的计划生育群众,及时提供给各相关部门,并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四、确保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落实的工作举措各村民委、乡直有关单位要对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好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各项惠民政策。对于今后安排的涉农惠农项目,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逐年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好优惠政策。要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列入对各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内容,每半年和年终考核1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工作考评、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落实优惠政策不力的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

中共乔善乡委员会

乔善乡人民政府

2010年4月15日 词:计划生育 惠民政策 实施办法(共印20份)中共乔善乡委员会2010年4月15日印发

篇2: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一、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一)对象确认条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未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本市户口;现无存活子女或现存活一个子女(包括合法收养一个子女)被依法鉴定为三级及以上残疾;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申请当年女方年满49周岁。

(二)扶助标准。独生子女三级及以上残疾家庭父母400元/人/月;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500元/人/月。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含半边户)

(一)对象确认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本人为本辖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未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本人或配偶曾经生育,现存1个子女或者2个女孩;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申请当年年满60周岁。

(二)奖励标准:农村独生女孩家庭父母:1560元/人/年;农村独生子、双女户家庭父母:1080元/人/年。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三、农村独生子女四级残疾家庭扶助

(一)对象确认条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未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本人及配偶为本市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业户口;本人及配偶终身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且依法鉴定为四级残疾,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申请当年女方年满49周岁,年龄在60周岁以下。

(二)扶助标准。农村独生子女四级残疾家庭父母每人每月400元。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四、重庆市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参合补贴

(一)对象确认条件:享受国家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重庆市农村独生子女四级伤残家庭扶助政策的对象及其子女;享受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本人。

(二)补贴标准: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及其子女,个人参合资金由财政全额补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参合资金,财政补贴80%。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五、重庆两江新区城市独生子女四级伤残家庭扶助

(一)扶助对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本人及配偶双方或一方为本辖区城市居民户口;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育或收养子女;本人及配偶终身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且依法鉴定为四级残疾;申请当年女方年满49周岁;符合城市独生子女四级残疾家庭扶助的其它条件。

(二)扶助标准:城市独生子女四级残疾家庭父母4800元/人/年,直至亡故。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六、重庆两江新区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定额补助

(一)对象确认条件:本区户口,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育或收养子女;现无存活子女或现存活一个子女(包括合法收养一个子女)被依法鉴定为四级及以上残疾;独生子女父母其中一方年满49周岁。

(二)补助标准:伤残或死亡独生子女父母600元/人/年,直至身故。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七、重庆两江新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独生子女死亡或残疾的家庭增发扶助金

(一)对象确认条件:本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独生子女死亡或残疾的家庭。

(二)补助标准:独生子女父母20元/人/月。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八、重庆两江新区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

(一)对象确认条件:户口在本区5年以上的农村居民、城镇无业居民,符合政策生育且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从未获得过2.5元/月、5元/月或300元/人的一次性奖励,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已年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父母。

(二)一次性奖励标准:独生子女父母300元/人。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九、重庆两江新区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一次性补助

(一)对象确认条件:本区户口,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的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其中一方年满49周岁。

(二)一次性补助标准:独生子女父母500元/人(丧偶的补助健在方1000元/人)。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十、重庆两江新区独生子女丧偶家庭一次性补助

(一)对象确认条件:本区户口,独生子女父母一方丧偶,健在方年满49周岁且在60周岁以下。

(二)一次性补助标准:独生子女丧偶家庭1000元/户。

(三)申报所需材料及对象确认条件具体解释到所在(村)社区咨询。

申报时间

2018年1月1日——2018年1月31日到户籍所在村(社区),当事人填写申请审批表、提交村(居)委员会。

篇3: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赖副厅长指出, 2013年, 我省医疗、生育保险工作在全省医保系统的共同努力下,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加强精细化管理, 提高制度运行质量, 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在全国先行建立困难企业职工参保补助办法, 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基本实现参保零上访;二是全面开展居民大病补充保险;三是在全面使用药品目录编码基础上, 先行建立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 规范耗材管理, 该项工作影响广、难度大, 得到部领导的肯定;四是在全国先行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实时刷卡结算基础上, 建立全省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平台, 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便捷的转移接续手续;五是出台医保基金先行支付管理办法, 规范基金先行支付, 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

赖副厅长要求, 全面落实2014年医疗、生育保险各项工作。一是巩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 实现2014年城镇参保1290万人, 其中职工715万人。二是稳步提高待遇水平, 落实好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 研究完善个人账户使用办法, 继续做好居民大病保险工作。三是强化基金安全监管, 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基金按时足额征收, 应收尽收, 建立稽核队伍, 力0大稽核力度, 全力推动全程智能化监控管理。四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要全面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库、科室库, 完善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强医用耗材管理;进一步强化就医导向管理。五是提升优质服务, 狠抓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人性化建设, 全力打造"管理高效、经办便捷、服务贴心、运行阳光”的服务体系。六是在医改中积极发挥全民医保的基础性作用。七是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工作。

篇4: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关键词: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1—0107—06

江苏是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地区,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老年型社会的加速来临,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问题日益被提上重要日程。如何给众多为计划生育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人制定完善的政策,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养老服务,最大限度地解除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在全社会养老中的重要性

1.计划生育家庭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贡献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江苏城乡尤其是城市绝大多数家庭响应国家号召,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省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o和3%0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只生一个孩子的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74%,独生子女达到1200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从1996年的12/11‰下降到2010年的9.7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6年的5.53‰下降到2010年的2.85‰。根据胡平等人关于中国劳动妇女与计划生育的研究报告,如果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女性结婚平均年龄为23岁,生育年龄为24岁,那么到2011年,当年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年龄已达到或超过60岁,正步入老龄阶段,面临养老的现实问题。重视这批牺牲了传统养老资源并为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的计生家庭,使其在养老阶段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江苏省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2.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在全社会养老中的比重大

作为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地区,江苏计划生育率高,老龄化的程度也高。据江苏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民政厅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完成的一份关于江苏省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报告,江苏省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3年,已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仅高于全国0.64个百分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高出1.22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高出1.88个百分点,2009年则高出3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扩大。与全国相比,江苏计划生育程度高,计划生育家庭占全社会家庭的比重较大,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在全社会家庭养老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做好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工作,就基本上解决了全社会的家庭养老难题。据预测,上海市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考虑到江苏城乡人口各半的特点,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应该有60%-70%左右为独生子女父母。目前,苏州已面临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高龄人口空巢化的严峻形势,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有131.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0.7%,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占老龄人口家庭的比重达84%。这也说明只要做好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全社会养老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比非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难度大

家庭小型化、微型化的趋势,加大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难度。根据全国老龄办调查,1982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1995年为3.7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约29%。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四二一”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四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相比之下,非独生、多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困难要明显少于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多的家庭,有利于增加对老人的生活供给,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2010年8月,笔者一行对江苏盐城、南通的农村养老情况做了部分问卷调查,结果是中老年人普遍对将来的养老问题比较忧虑,但计划生育家庭对于养老的担心程度明显高于非计划生育家庭。其中,表示“养老生活来源难以保障”的计划生育家庭比例为79.5%,非计划生育家庭则为61.5%;“担心老来没钱治病”的计划生育家庭比例为85%,非计划生育家庭则为44%;“害怕老来无人照料”的计划生育家庭比例为75.6%,非计划生育家庭则为45.1%;“担心老来孤单”的计划生育家庭比例为66.5%,非计划生育家庭则为25.7%。根据有关部门2009年的统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人均收入绝对数基本上在2000~5000元之间,其中2000~3500元占52.4%,3500~5000元占23.8%,两者之和占总数的76,2%;而非计划生育家庭的人均收入绝对数处在2000~3500元的比例占42.1%,处于3500~5000元的比例占47.4%,两者之和为84.3%。这说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非计划生育家庭。

二、江苏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面临的突出矛盾

在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时,许多人口学家就提出关注由此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及相关的老年保障问题。30年过去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早已成为江苏社会普遍的现实,政策之初所指的“将来”也越来越近,当初所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变成现实,在所有与养老相关的问题中,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更显突出。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第一难”将逐步转化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第一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计划生育家庭属于“未富先老”类型,养老缺少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国际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分析,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收入一般都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只有1000多美元,江苏也就在2000—3000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江苏的计划生育家庭绝对属于“未富先老”类型,这在世界上尚没有先例。截至2009年底,江苏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321元,2010年初又上调了10%,江苏人均每月至少要增加132元,另外,加上向退休早、基本养老金水平相对偏低人员的政策倾斜以及向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增发,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468元。许多老人坦言,退休金的上涨幅度赶不上物价,并且害怕物价继续上涨,在养老方面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不少养老的烦恼。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老龄化来得太猛,许多计划生育家庭对养老既无充分的思想准备,更无充分的物质储备。这些年,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也无足够的准备,养老金筹措不足、发放不到位等,也反映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困难。

2.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城乡不平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尤其复杂

江苏省60岁以上人口城乡在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上存在明显差异。以笔者2010年对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为例,城市老年人在每个收入水平上的人数百分比都和农村老年人存在差异,月均收入水平在500元以下的城市老年人人数百分比要比农村老年人少34.1%。经计算,城市老年人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003元,而农村老年人平均收入水平为607元,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高396元。城市老年人目前的经济状况要好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中入不敷出的人口比例比农村老年人少14.1%,略有积余和有较多积余的分别多8.59%和5.51%。在收入来源构成上,江苏城市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于退休金,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则主要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供养。

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构成差异明显,直接导致城乡老年人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在养老模式上,城市老年人倾向于依靠退休金养老,农村老年人依靠子女养老。从精神层面来看,近年来农村外流劳动者不断增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外出务工经商的行列。这一方面使得作为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子女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保证家庭养老资源的正常供给,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形成“空巢”家庭,完全无法实现家庭养老,甚至老无所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意识的冲击,年轻一代的价值观、道德水平、对父母的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这对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冲击极大,虐老、弃老等现象的层出不穷就是例证。

3.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养老方式相对单一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各地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金筹措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养老缺少认真细分,养老模式比较笼统。比如,独生子女在父母身边的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独生子女不在父母身边的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老年父母身体比较健康的宜采用什么样的养老模式,身体差的如何养老?不同文化差异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有何特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养老有什么具体要求?是不是所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对象都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能否做到?不同收入水平的计划生育家庭如何养老,出现丧偶或丧子情况的计划生育家庭如何养老?等等。现在各级政府办集中养老的敬老院比较多,投入也比较大,但真正选择集中养老的计划生育家庭甚少。同时,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民间资本介入少,全社会重视程度低。

4.社会从福利和慈善层面考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多,从制度保障层面考虑的少

近些年来,江苏虽然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越来越高,但福利性、慈善性安排还不少。有的是给计划生育家庭一些救济或补贴,基本上不具有制度性保障,不解决长远问题。如,江苏省推行的计划四年(2009—2012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其缴费比例是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15%,其中个人缴纳12%,县级财政补贴3%。对农村计生家庭夫妇参保,政策则可调整为个人只需缴纳5%,政府负担10%。此项补贴旨在给农村计生家庭夫妇以眼前的实惠。江苏从2004年开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中超过60周岁以上夫妇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养老金,使他们“老有所养”,到2009年,江苏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720元,这样一对计划生育家庭夫妇每年可以领取1440元补助,但相对于上涨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区区1440元对于原本务农且收入不高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夫妇来说是杯水车薪,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与日前提出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体面”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5.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金的缴纳不够合理,影响到养老的公平性

多年来,在养老金的筹措方面,江苏基本上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全国也是如此),即个人交一点、企业筹一点、财政贴一点的办法。具体的做法,就是个人交得多,财政就贴得多。如果个人不交,财政就一分钱不贴。这在养老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筹集养老金,多方面调动参加养老的积极性是有利的。但是这对全社会所有计划生育家庭,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问题,也并不能解决全社会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那些收入水平高的人群交的养老金多,获得的财政补贴就多,养老享受的条件就好;相反,收入低的,无收入的,交不起养老金的,就较少获得甚至得不到财政补贴。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不同人群中,有些人养老金收入几乎与在职人员收入相当,其养老金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养老需要,还可以养活家庭其他成员。这样,既存在着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财政资金的浪费,还存在着应该享受养老补贴的家庭失去养老权利的问题。

6.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养老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使得这部分家庭处境艰难

据笔者调查,近几年来,随着当初执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进入养老行列,一些特殊困难家庭养老陷于窘境。具体有这样几种情形:①现有的民政部门的救济、补贴不足以满足计划生育家庭最基本的养老需求,据笔者保守估计,现在南京一个养老对象,最起码的生活消费,每月至少在400元以上,如果光靠微薄的救济或补贴,将难以维持;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对象处于老弱病残状态,由于没有养老保障或者医疗保险,连感冒都难以承受,加之不断上升的物价,这样此类家庭必然处于无力养老的困境;③子女无可靠收入来源,或者丧子的孤寡老人,养老十分困难。还有其他情形,比如老人生活难以自理的家庭、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住房紧张居无定所的家庭等,“老无所养”的矛盾非常突出。可惜,对于特殊计划生育家庭遇到的困难,社会各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江苏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也处于关键的矛盾凸显期。这个时期,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会十分突出,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必须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放在非常突出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弥补过去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准备的不足,另一方面,集中多方面养老资源,迎接形势严峻的老龄化社会加速来临的挑战和考验,尤其是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难题。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目标,将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融入社会大养老之中,并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构建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的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服务模式,回报计划生育家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满足不同收入、不同阶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需求,努力推动养老事业与经济社会、人口计生工作协调发展。江苏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方面宜遵循如下几条主要思路。

一是工作重点战略转移思路。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战略重点的转移,将人口计划生育转到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上来。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强调的是生育的计划性。随着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控制人口的难度将让位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难度,过去控制生育水平是“天下第一难”,现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将成为“天下第一难”。因此,各级政府、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置于头等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是特惠制养老思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江苏是“未富先老”的地区。一方面,政府没有足够的养老准备,难以对所有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都提供充足的保障;另一方面,尽管过去多年里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快,但大多数计划生育家庭缺少养老的充分储备。这就决定了江苏省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提供的养老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可以面向所有计划生育家庭,但并不保证所有家庭。该项养老保障政策是特惠制,而不是普惠制,即主要针对相对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而非所有的计划生育家庭。

三是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思路。在本质上,养老资金的价值来源属于剩余价值范畴。它可以是过去剩余劳动的积累,也可以是现在剩余劳动产生剩余收入的分配。一个人在劳动年龄阶段,他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不仅为了现行消费,还包括为养老所做的积累。从社会角度分析,全社会总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中,既有劳动者处于劳动阶段的消费,也包括劳动前阶段(即成为劳动力之前的阶段)不具有劳动能力者的消费,还包括过了劳动阶段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和老年丧失劳动能力阶段的消费。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个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收入有不同的来源,处在不同的水平上。有些养老人群有过去的积累;有些人群本身有较多的收入来源,比如子女的收入较高,养老能力较强;有些人群既无积累,现在收入也较低,自身养老比较困难。而政府既缺少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所做的收入储备,现有社会总收人中也无法全部满足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收入需求,甚至需要通过寅吃卯粮透支未来。面对这样一种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现状,必须采取多渠道筹措养老资金的思路:一是计划生育家庭本身的养老收入,二是政府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专项支出,三是发动社会民间资本、慈善机构投入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等等。当然,在这个意义上,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对象就不能对政府有太多的依赖,政府不应该也做不到将所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全部兜底包下来、保起来。

四是多模式养老思路。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家庭状况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养老需求,决定了需要采取不同的养老模式。这一方面可缓解政府养老的困难,另一方面可满足所有计划生育家庭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这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模式,比如家庭养老、集中养老、亲友集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满足。

四、江苏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政策建议

针对江苏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据新时期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工作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供参考。

第一,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领导机构。对现有的计划生育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调整,成立由省分管领导负责,主要由省人口和计生委、社保厅、财政厅、发改委、卫生厅、民政厅等参加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领导小组。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关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配合,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运行机制,确保计生家庭养老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设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专项基金。在“计划生育关怀基金”的基础上,设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死亡家庭的养老帮扶行动。

第三,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重点放在特殊困难群体。针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面临“未富先老”的实际,在政府层面上,除了加强全面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外,应该突出弱势群体,将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作为政府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重点,制定倾斜性政策措施,确保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能有基本的保障。迄今为止,“个人出一点、企业交一点、财政拿一点”的养老保障政策主要照顾了富有家庭养老的利益,满足于养老资金筹措,财政的养老保障支出主要用在了富有家庭身上,越是困难群体,却越得不到必要的养老保障,被排除在社会养老保障大门之外,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建议对年龄在65周岁以上和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且无经济来源的农村和城镇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由政府财政设立的养老基金出资养老;对独居、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并且经济比较困难的老人,由其子女提供一定服务费用,通过政府给予部分补贴,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向这部分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实行居家养老;积极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成立计生家庭居家养老服务站,利用社区娱乐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法律咨询中心、志愿服务室、家政服务部、健身活动场地等服务设施,为计生家庭老年人提供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平台。具体来讲,是组建三支队伍:一是综合服务队,具体承担辖区计生家庭养老服务工作和服务人员管理,协调政策落实等工作;二是志愿者服务队,发动共青团员、党员和助老义工组成志愿者,免费为计生家庭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三是专业服务队,为计生家庭老人提供免费送水换气、缝纫修补、家电维修、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服务。

第五,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领域。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有偿服务”的养老模式,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条件优越、服务功能健全的并非以盈利为目的养老机构,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吸纳养老人员,满足特殊困难群体以外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服务需求。比如,发展“老年人爱心餐桌”、“送餐上门”、“日间照料室”等服务项目。

第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已经存在的老年服务进行产业化、职业化的改造和创新,在老年人得到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同时,在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养老产业,即“夕阳”产业。主要经营项目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养老服务和护理,范围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照料服务、卫生保健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在目前,这类服务应该成为江苏老年产业发展的重点。第二类是养老机构和设施,范围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住宅等房地产和相关设施的开发。第三类是老年产品和用品,这是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而研制和生产的,包括老年日常生活用品、老年医疗保健产品、老年金融保险产品、老年旅游健身产品等,从长远来看,这类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第四类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培训和咨询,范围主要是“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内容,以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还有老年护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项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和医疗护理等基本需求方面,今后随着养老条件的逐步改善,健康保健和旅游娱乐等也会成为养老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苏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服务产品的供给也较为有限。今后,建议江苏将养老产业列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政府应当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

篇5: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一、政策落实情况

1、全面实施、兑现国家、省、州法定的计生奖励政策。目前享受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人数73xx人,享受农村和城镇伤残、死亡特别扶助人数493人,奖特扶累计发放资金730万余元;计划生育三级以上手术并发症特扶人数16人,按不同级别发放到人;县(市)属以上企业退休职工(含央属、省属)计生一次性奖励人数2500余人,20xx年至今累计发放资金近900余万;农村独女户实行高考加10分,双女户中考加5分的政策性照顾人数逐年递增,仅20xx年享受高考加分的221人、中考加分1559人。

2、我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不断推进。近几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农村独生女及其家庭实施奖励扶助等优先优惠的通知》(恩市政发[20xx]58号)、市卫计局《关于落实计生独女户新农合补偿政策的通知》(恩市卫计发[20xx]3号)、恩施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实行对2010年10月1日后落实绝育手术对象奖励办法的通知》(恩市人口组发[20xx]xx号等文件)。各职能部门根据计划生育职责出台了对计生家庭优先优惠帮扶政策,如民政局对计生双女户、独生子女户特困家庭、计生手术并发症对象优先纳入低保并提高标准救助,广电局出台了对农村独女户在安装有线电视减免初装费,人社局、妇联、工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不断整合,尽职帮扶。

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人群覆盖不完全,政策执行不公平。目前我市对国家、省、州出台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国家对西部地区配套奖扶资金按要求已全部落实到位,其中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关于落实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07]11号)对县属以上的企业,由地方筹资奖励的对象已逐年按标准兑现,但是县(市)属以下企业退休人员(指街办、乡办企业)、乡镇办非农户口及城镇无业居民这部分人群,省委、政府要求地方资金解决,由于地方财力限制,没有同等享受到计生奖励政策,群众反响非常强烈,经常上访,导致政策执行不公平,社会矛盾较大,严重影响计生利益导向工作的深入推进。

2、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指独生子女发生伤残或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扶助金偏低。当前,部分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生活困难,自今年1月1日起,按国家政策规定城市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全年扶助金调至4xx0元,农村家庭独生子女死亡全年扶助金调至2040元,城市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全年扶助金调至3240元,农村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金全年调至1800元,按现在的物价水平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生活保障存在严重不足。同时按国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部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20xx]41号文件精神,要加大经济扶助力度、做好养老保障工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开展社会关怀活动,但在目前我市计生奖励人群没有实行全覆盖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国家的要求。

3、原出台的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农村独生女及其家庭实施奖励扶助等优先优惠的通知》(恩市政发[20xx]58号)涉及面太窄,需要修订和完善,优先、优惠政策太多,没有“真金白银”,导向作用不明显,落实力度不够。

4、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知晓率不高。

三、工作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为了更进一步完善和整体推进我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建议:

1、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人群全覆盖。对市(县)属以下企业退休人员(街办、乡办企业)、乡镇办非农户口及城镇无业居民(男60岁,女55岁),按市(县)属以上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3500元的标准同等享受计生奖励,促进社会稳定。经初步摸底,今年达到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按县属已上企业退休标准奖励,城区三办270余人、加上乡镇非农户口共计300余人符合奖励条件,需要资金约1100000元。

2、全面统筹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提高扶助标准。经统计,全市失独人数约500余人,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扶助扶金标准;在养老保障方面:给予参保缴费补贴、优先安排政府投资新建的养老机构、发放护理补贴等;在医疗保障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在社会关怀方面:对生活贫困、住房困难的城镇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申请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要优先给予安排;对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对符合条件、有收养意愿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其收养子女等。

3、建立稳定合理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投入机制,要合理确定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方案,使稳步增长的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大多用到为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的服务和奖励方面。

篇6: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

(国人口发〔2004〕39号)

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市)人口计生委:

现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奖励扶助对象的具体确认条件。有关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解释以该通知为准。

二○○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的有关规定,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

一、关于“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一)“农村居民户口”特指在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试点省(区、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从是否属于农业户口、现户口登记地址是否在村委会;是否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否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界定。

(二)丧偶现无配偶的,以本人户口是否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进行界定。

二、关于“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应按以下条件掌握:

(一)奖励扶助对象范围为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在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前,没有违反本省(区、市)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的夫妻。

(二)界定夫妻生育子女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以其生育行为发生时,所在省(区、市)的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为依据。

(三)生育行为发生时,所在省(区、市)尚没有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数量的,以其后所在省(区、市)第一个规定生育数量的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为依据。

三、关于“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一)曾生育子女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二)合法收养子女(含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后,现存子女合计数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三)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再婚前后生育子女的现存数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夫妻。

(四)生育子女送他人收养,该子女现存活的,应计入现存子女数。

(五)奖励扶助对象不包括双方均未生育的夫妻。

四、关于“年满60周岁”

奖励扶助对象年龄的认定应以其本人身份证的出生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2004年的奖励扶助对象应为2004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60周岁的人员。

篇7:惠民政策

个人所得税制度制定于1980年。为适应城镇居民收入和基本生活支出增长的新情况,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人所得税法作了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扩大高收入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范围,减轻了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负担,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解决农民工问题

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涉及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一系列善待农民工新政策。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农民外出务工的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输出输入地、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全社会理解、关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大环境正在形成。

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推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教育收费。“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取消农业税

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历来十分重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终结了。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

近年来,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形成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我国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就业援助和服务、社会保险补贴、控制企业裁员等多个方面,既较好发挥了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体现了政府在就业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中央财政新增4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将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为加快西部地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自2004年起,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为此,中央在4年间将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2004年7月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分别与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重签署了“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省长们立下“军令状”。

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200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加快安全饮水设施建设,今年再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春运火车票价不上浮

铁路春运实行浮动票价,是按照经济学理论使用价格杠杆来实现均衡运输的一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产生了削峰平谷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2007年1月铁道部宣布,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浮,这是铁路部门继2006年春运实行临客票价不上浮后,推出的又一惠民政策。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称,“2007年铁路春运客票价格不上浮,铁路因此需要多承担近3亿元的成本。”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针对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转发《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健全廉租房保障,规范和改进经适房管理,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养老保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自2005年起到2007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将从714元提高到963元。2007年8月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有关政策。会议确定了解决养老金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今年和今后三年的养老金调整工作作出了部署。2008—2010年,国家还将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人民币,设立国家奖学金,资助45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各地执行。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预计年底前将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低保金发放到户的工作目标。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城市低保资金补助力度,由2000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亿元,覆盖人数由2000年的400多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十六大以前已决定开展试点工作,2005年卫生部提出扩大试点,2006年1号文件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提高补助标准。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将得到缓解。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

师范生免费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项政策结束了1997年以来我国大学招生并轨后师范生收费教育的历史。《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

篇8:惠民政策考验决策智慧

免费高速通行, 却造成了猝不及防的“全国大拥堵”。作为惠民之举, 是想让广大的小车主及乘客们享受到实打实的甜头, 而且起到刺激假日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等诸多效果, 真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引发了长假期间小客车们的“高速总动员”。既然国庆长假期间对小客车已经实行了高速免费, 那这发卡还有什么意义?明知道国庆期间特别是高速免费之后, 车流量会明显增加、极有可能造成高速公路的拥堵情况, 为何有关部门提前就没有一个相关的应对措施, 而非要等问题爆发之后再“见招拆招”?

以全民出行刺激消费, 也的确给一些地方经济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 这个假期之火爆程度, 再次验证了“黄金周定律”刺激居民消费的经济模式。以全民出游为载体, 以跨界消费为主要方式, 一场全民旅游消费引爆这个难得假日。然而, 当全民愉悦的旅游消遣变成全民“受难”时, 也再次让世人看清了靠“假期游”刺激居民消费这个健康经济体制下的怪胎真实面目。诚然, 一个新的惠民政策的出台, 必然会引发诸多的连锁反应, 也必然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发生。但是, 作为一个专职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机构, 面对着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一定的预见性, 进而导致配套措施“不配套”、应急预案成了“无预案”等管理短板的出现, 让本是一件令民众“皆大欢喜”之事产生了诸多的质疑和不快。

作为“高速免费”这样的惠民举措, 大巴乘客与小车乘客都是社会一员, 也同样会为拉动假日经济出力纳税, 那为何免费的对象却只是“顾小”, 而忘掉了出行乘客中的大部分呢?同时, 作为拥有私家小车的人来说, 本已是社会阶层中的强势群体;而作为大巴乘客的普通民众, 相比之下却是弱势群体, 如此“顾小忘大”之举是否有失社会公平?

这些年虽然我们的公共财政和公共财富, 呈现了空前富裕状态, 而与此同时, 公共服务与公共福利投入, 却显得相对滞后。毋庸置疑, 生活、竞争的压力之下, 民众十分渴望完善的公共服务, 来调节生活节奏, 释放自身压力, 分享发展成果。旺盛的民生需要与公共福利的现实窘困形成尖锐的矛盾, 一旦出现“免费大餐”, 民众的激情得到高度点燃, 才形成了这种“井喷状态”。这是我国“公共福利饥渴”和公共品的供给不足的重要表现, 结果给民众带来的不是舒心而是不满和焦虑。

上一篇:高二文科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全奖罚措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