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2024-05-03

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精选13篇)

篇1: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让我认识到了我们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教育上的种种弊端,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老师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刀枪,那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随笔就是手术刀。鲁迅先生用自己匕首一样的杂文做武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和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吴非老师则用自己“手术刀”一样的随笔,在和平的年代里,割着教育上的种种“疮疤”,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针砭教育时弊,涤荡教育天空,使之更蔚蓝,更纯净。还是看些例子吧:《官场陋俗进学堂》,向我们展现了官场上的种种陋俗,已玷污了校园这块教育的净土;《被折腾的龙种》则向我们展现了教育改革上的以“假大空”为主要内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时在做怪;《校园设计要大气》则向我们敲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警钟;《名校的反思》让我们看到了“名校”背后的真正故事。篇篇随笔如“手术刀”在痛割着教育上的种种顽疾,如警钟在惊醒着人们该怎样还教育一块净土。

读吴非老师的文章既痛快淋沥又发人深省,既追悔莫及又信心大增,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黑暗,又看到了教育的黎明。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德育工作中空洞的政治说教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那些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鲜活材料给孩子们以感染和熏陶,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在有流于形式的“假大空”出现,而希望每一个领导,每一位老师都能静下心来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再有所谓的“面子工程”出现,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照亮学生心中的明镜。

篇2: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还有从吴非老师用心书写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为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气而深深敬佩,对他充满思辩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绝!这股力量让我们思想徘徊者顿时猛醒,让那些不思进取者努力奋进!

读了这本书,有三个故事令我映象深刻

1、永不凋谢的玫瑰:也许,这是本书的第一篇,也许是钦佩其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模范”如是说

在我们教育界,有许多模范人物。他们,为了学生,可以不去医院看望被撞伤的女儿,可以不回家照料患病的妻子,可以不见即将离开人世的老父亲最后一眼,可以放弃最佳治疗时间等等。这曾经是令我们感动万分的。但作者却对此表示惊讶:这样的人怎么配当老师!他认为:一个人有这样的表现是很难理喻的。教育要铸造健全的人,可是这样的教师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他的情感是健全的吗?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换个角度看,教师不是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惜吗?不是没把亲生

父母的感情当回事吗?那么,试想一下,在这种缺乏人性的教育下,他所教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继续那样片面的宣传教师的忘我和无私,继续那样不恰当的宣传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吗?

老师们,请大家珍重身体,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3、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提出教师不跪着读书,不跪着教书的观点。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照搬全套的教师,又与录音机有何区别。任何人都不应跪着读书,教师更不能跪着教书。一个跪着教书的教师,不仅自己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书中写得好:“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

篇3: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书中提出教师不跪着读书,不跪着教书的观点。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照搬全套的教师,又与录音机有何区别。任何人都不应跪着读书,教师更不能跪着教书。一个跪着教书的教师,不仅自己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书中写得好:“语文教师不应当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对教任何课的教师都适用。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它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跪着教书》里,人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和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又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他所崇尚和实践着的理想教育。确实,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作者是长叹感喟、痛心疾首,忧心如焚的……如果说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拯救国人的灵魂的话,那么,人们能否说,《不跪着教书》就是作者高扬人文精神的理想,和呼吁教育归依正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崇高理念。

不可否认,全书很多篇,披露了人们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可以说,但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些,或者有人就是践行者,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

由此,就凭这点,笔者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作为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人们、对这个民族以及平民百姓所倾注的一片真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切呼唤。这感情深沉炽烈,甚至催人泪下,虽然他的表达看似平静甚至苛刻,但赤子的情怀,只要读了这部书,便随处可以触摸得到。尽管作者和共和国都经历了那一段令人反思的惨痛的历史。

在书的第二辑《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笔者再一次看到了教师“只要肯读书,就什么都好办”的观点。对于教师的地位为什么没能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等而言,教师已经成为不再读书的可悲一族。同样是睿智的话,还有“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三句话是作者认为评价一位教师工作的三句话,对笔者是有启发的。

“现在的一线教师到了教育岗位,很快就钻营仕途,不愿意钻研教学,在他们看来,辛苦半生从事教学不如弄个小官做做。”或者“弄点钱花花”。做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潜心钻研自己的专业,不受这样的诱惑,《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给了笔者全新的启示:我一定能够抵挡住诱惑,做一位真教师。

平静的叙述也好,忧伤的感叹也好,甚至是愤怒的叱骂也好,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赤子对母亲和这个民族的炽热的情怀,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性的思考!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笔者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那么,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有希望了。当然,人们不应失望,因为《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人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笔者敢肯定,而且不止一个!

篇4:读书笔记(不跪着教书(吴非))

1.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乌克兰巴莆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他记录下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些硕大的玫瑰花,全体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观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的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的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的还孩子.”

2.把儿女教育的爱家庭、爱父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3.评价教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4.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门厅墙壁上几个大字: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

读书笔记(胡建军传)

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且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从学术反思到文化自觉是一脉相通的.

2.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要从教学反思真正走向教育自觉,需要架设的桥梁很多,而教育科研不失为诸多桥梁中的重要一座.教育科研的使命不是给教师增加人为的负担,而是在各种教育场景的天然实验室中注入一份鲜活与思想元素.这种鲜活与思想元素会帮助教师恪守对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培植教师的“方向感”;教育科研的使命不是逼迫教师挤出几篇研究论文,而是企图对作为成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催生一种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识使他们不至于在对权威的迷信和依赖中丧失自我;教育科研的使命不是制造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二元对立,而是期待赋予教师一种精神的不安分.这种不安分会逼迫他们始终不停地驰骋在思想的原野上.

——马维娜(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3.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教育问题„„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关注这些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

4.教育是良心工作,办好一方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方孩子.

5.增强八大意识:目标意识,引领意识,管理意识,整体意识,竞争忧患意识,过程意识,高效意识,岗位意识.

6.六多六少:多一点大局、少一点计较,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和谐、少一点纷争,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

7.每个学期结束,学校都要汇总“教职员工的建议”,看其质量和对学校的影响,专门设置金奖、银奖,予以鼓励.事实上,不仅是老师,职工也被这种热情感染,学校的保安也曾获过奖.

8.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师资,如何释放老师们的能力是关键!

9.什么是常规?常规就是不任意改变的规定!

10.不规定文科教师一定要早读坐班,但要讲究早读课效益.具体做法是:明确文科教师的规定性动作,强调文科教师前一天放学前必须到班把第二天早读的学习内容、任务要求布置好,并写在黑板上,到第二天早读下课前5分钟或是正课上课前的5分钟,进行严格检查.检查中侧重班级基础比较薄弱的8名学生.

11.学生作业量控制:必须少而精,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

12.周末两天怎么度过?

以试卷的方式让学生度过.只有这样,有试卷,有计时,学生才会有一种氛围,才会重视.其实试卷的内容也不复杂,就是本周所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知识点.

为了杜绝抄袭,每个星期一由学校出钱雇车,把毕业班的班主任接过来,在班级门口统一收试卷,然后教务处统一装订.当天晚上学校提供免费晚餐,老师们留下来批改试卷,之后张榜公布.为了防止学生在家作弊,毕业班的老师可以留下学生的电话,周六的时候跟家长、学生沟通一下.同时,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展览出比较优秀的学生试卷,希望家长看到后,能在家督促孩子,配合老师的教学.

13.教师教学拖堂现象:正如制片人和导演不可能允许演员超出规定时间演戏一样.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演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演完自己的“戏”,精彩与否要看自己在这45分钟里“表演”是否到位,但无论如何,拖堂是不可以的.

如果课时数增多,一方面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另一方面会导致课堂效益降低.课时数增多,教师每节课就不会认真备、认真上,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反而会产生低效甚至无效劳动.

14.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15.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5.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保罗·郎格朗(法国教育家)

16.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

17.我们可以昂扬,但不能张扬;我们务实,不能浮躁;我们可以骄傲,但不能自满. ☆多做少说,你的一句话也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多说少做,你的许多话也会就被别人轻视. ☆人生没有返回键和删除键,所以应慎用确定键和保存键.

读书笔记: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

1.放手——做一个“旁观者”,鼓励——做一个“支持者”,牵手——做一个“合作者”.

2.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型的教师才能教导出智慧型的人才.

——叶谰

3.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篇5: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挑灯拜读完一遍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 —— 《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 “ 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 “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

肖川博士指出: “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所以教师要有 “ 心 ” :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篇6:《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在这三尺讲台上还没有站稳脚步,教学经验还不足,甚至偶尔会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以至于失去自己的方向,有时候还会对课堂失控,这一直是我在摸索中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想了想自己,好像就是在跪着教书,这就勾起了我想读这本书的欲望,书发到手里,我就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摘要,对照了一下自己的现状,感觉这本书就是给我自己写的,完全是自己的写照。

在我已经看到这些文章当中,有几篇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第一,就是“永不凋谢的玫瑰”,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校园里摘下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说是为了向生病的奶奶证实自己没有撒谎,当老师见到时问它为什么摘下这多花儿时,孩子的回答让我也感动了,它说:“奶奶不相信我们学校有朵最大的玫瑰花,我拿回去让她看看后再还回来。”于是作者摘下了两朵,一朵是送给这个天真的孩子的,一朵是送给他的妈妈的,感谢他教育出了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进步;真正的真善美、人性[本文来自]的善良纯真,绝不是用所谓的道德观去抹杀孩子们原本善良天真的心灵。其实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有这样一朵散发着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它也让我思考,如果是我们,碰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我们大部分老师都会去严厉的斥责这个小女孩,说她没有爱护花草树木。其实我们就是这样扼杀了孩子的天真纯洁,让他们成了呆板的受教育者,他们的天真在逐渐的消失。

第二篇就是“做最出色的老师”,“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是吴非老师在上海一个小学的门厅墙壁上看到的,是这个学校的一位老师亲笔所写,是的,我们平时总是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去做一名出色的学生,该怎么怎么做,事实上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是不是一名出色的老师,有没有严格的要求过自己,而我们教师要做到出色,就应不断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教师要出色就得学习,就得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读书,而且要不跪着读书。吴非老师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有了好书的滋养,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篇7: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拜读完一些 篇章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看到《母亲教我的歌》时,我的内心又深深地受到启发了。作者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总会首先学习父母的态度。由此让我想到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我是位年轻的妈妈,怎样才能做个称职的母亲,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亲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这本书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读着妈妈这本书。年轻的妈妈在不知不觉地写着这本无字的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只有孩子最清楚。

“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做父母的,如果真的爱孩子,那么从小就要往孩子心里播撒下爱的种子,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爱是什么?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第一篇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中的小女孩,怀着爱的情感、用爱的眼光看世界,她发现了美,并想把美与生病的奶奶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美。苏霍姆林斯基及时抓住了一个爱的教育环境,适时地保护了孩子一颗爱心。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是起主导作用的,想要改善家庭关系的紧张、不和谐,首先要改变自己;想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就要先提高家长自己的素质。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么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一些家长却一味地指责孩子,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做父母的也应该想到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个现实,也使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带来变化。首先,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惟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不少孩子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其次,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还有,是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今天的孩子是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变化的时代,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

篇8:《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翻开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在“序”中他如是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对于这句话,相信很多教师都是认同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小学生的眼里,甚至于“神”一样的存在。孩子的眼睛都是紧随教师而移动的,我们必须站直了,孩子才会跟着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所以我们不能“跪着教书”。

慢慢品读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里面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对照现实,这情况确实存在。曾几何时,我们都有着一样的经历。我们既想改变,但又怕因为改变而耽误了孩子的成绩。结果就是,为保万无一失,我们继续沿着老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从这本书里我意会到了教师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还有“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有思想、不盲从且很自信的人,这样才能引领学生一步步迈向更高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否则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我常常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思想必将会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算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在书中,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说得很好!读书能增长见闻、积累知识。有了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常言道:“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我们必须时刻能为孩子续上“一杯水”,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要“不跪着教书”,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所以,就算我已经进入不惑之年,我依然会坚持读书和不断学习。有了知识,我们还要有勇于创新的胆量。顺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东风,我要学会稳中求变,勇于创新,做一个有思想、有个人风格的教师。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也要不断改变,顺应时势,适应潮流。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篇9: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不要跪着读》读后感

重新翻开还在读大学时买的无非老师的这本书,读到不要跪着读这一章节时又一次有很深的触动!   尤其是当学生今天发现教科书上的错误时,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质疑貌似权威性的读物着实需要勇气!   什么是教师?难道指的就是“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吗?作为教师,许多错事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的,想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错的`时候,这会让学生笑话。因为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教学的,他就直接地把错误教给了学生,教师对学生将“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如果教师不敢于培养学生怀疑精神,未免是叶公好龙。所以,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这也是对自己和学生负责!   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篇10:《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精选

我对这本书的感觉真的可以用“贪婪”来形容,可能是工作一年以来一直感觉自己很忙,根本就没时间好好的阅读,现在一定要好好恶补一番。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也许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很难捉摸:教师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呢?

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老师这份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但是,一直以来,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吴老师也在书中提到,现在的老师是对课本,对参考书是顶礼膜拜的,记得在我记忆中听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神,放的屁都是香的,意思就是说老师的话都是真的,而老师的话大多来自于书本,今天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在课堂中,也不乏有一些照本宣科的,缺乏的是教师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培养驯良的思想奴隶,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丧失了对思考的精神,能靠他去“立人”吗?作为教师,应当时常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吴老师的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比喻非常生动形象,现实中,教师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同时,吴非老师还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话虽说简单,做好的还需花一定的功夫。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觉得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然学生听了两三年也说不出对这个老师上课的印象。其次,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说实话,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很难,讨厌也很难,毕竟这是最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的知识点梳理,机械记忆,这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这种思维,理科适用,学习语文同样也合用。从课本出发,学习阅读课外的名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现在的学生家长,包括大部分老师也是持这样的观点的。关键学生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吗?如何做呢?老师要有表率作用——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的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有一年由吴非老师出的一道作文题,我同样深有感触。现在所谓的美丽,都被外表的光环罩住了,真正的独立的思想者鲜有所闻。而吴非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充当思想者的角色,他在本书中不仅仅“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还“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纵观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接受学生礼物,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篇11:《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是减负增效提质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的真正,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及时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1、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不打无准备之仗。通过备课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有效,教学手段科学,教学重难点突破有法。为此,我们要用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节课,可谓课上40分,课前几倍功。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我们要静下来,潜心去研究,去对比,去熟悉。要反复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资料,吃透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编写意图、目标意义做到成竹在胸。教师要充分认识班里的每个学生,可以采用侧面打探、与学生谈心交流、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等手段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弄清每个班的团体差异和特点,然后再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法,以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班级差异准备有差异的教学材料,针对学生差异准备难易不同的习题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是创建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的,是教师在全面思考教材、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再在教法体系中优选出符合本班学生或某个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的目标。事实上,不管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要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和学生互助学习为原则。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也应该是积极的,要结合实际,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科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多动手做实验,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多用投影片、挂图等。尽管准备好这些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能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轻松的学习,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

2.高质量的上好每一节课,是增效提质的关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但备好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自己,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个要点:一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二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且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三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四要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五要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就可事半功倍。课堂上有了教师及时有效的导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学,减负增效提质就成为可能。

篇12: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篇13:不跪着教书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

上学期学校给每位青年教师发了本蕾玲老师的《教师的幸福资本》,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想:自己也做要一名幸福的教师,如何做到?人家又是怎么做的呢?我想从中找到答案。一直觉得,幸福应该是人生始终不变的追求,而天天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我好像很久没有幸福的感觉了。利用假期,重温了《教师的幸福资本》,边读边为书中各位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们的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道法自然,给了我一个向往的方向,不断使我品味做一个教师的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找寻?

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写到: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幸福人生的实现,不仅需要社会环境的保证,也是对主体心性的考验。幸福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总是离不开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

教师的幸福,其本意也是教师身心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教师从自身的教育职业中所收获的满足和愉悦。

“教师”这种职业对我们教师而言,我想其幸福意义有二:首先,教师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通一员,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手段,教师有从职业中获取物质利益的需求。对教师而言,物质幸福感源于能否获得与教师对社会的奉献相等值的物质利益,只有在付出与回报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教师才可能产生对物质幸福的认同。其次,教育承载着社会和个人的理想与期望,“教师”是面向未来的特殊职业。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的教师,其幸福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教师是具有较高身心素养的“智者”、是人之师,他们在育人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精神上的愉悦是其幸福的主要来源。对我们教师来说,精神幸福的重要性要远甚于物质幸福。

古往今来,有多少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淡泊名利,甘于坚守三尺讲台,就在于他们从教育职业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当然,个体精神上的幸福同样受制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对教师而言,其精神幸福并非是心灵的独舞,而归根到底来自于其工作的教育环境。有人说,做教师要学会孤独。是的,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没有与成年人打交道时的思绪万千,没有生意人的炯炯慧眼。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品味和感受学生们成长变化的点滴,体验学生们成功的快乐。我想这不应该叫作孤独,而是享受独处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与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提高我们教师的幸福感则是伟大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如何抗拒“审美疲劳”,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在这个假期中,我从《教师的幸福资本》这一书中找到以下一些答案:

一、教师要有对职业的挚诚

幸福的教师要有对职业的挚诚。对教师职业的挚诚成就了幸福和优秀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学生。这就是那种身上洋溢着永动的活力,能给课堂带去无穷的变化、趣味和快乐的老师。例如:窦桂梅老师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永正老师更是热情奔放,课堂上与孩子一起或歌或舞,让学生感到他不是老师而是益友。对与这样的老师交流,我感到自己的课堂都充满活力,我会为看到学生们的笑脸而洋溢幸福的感受,也会为学生们信任的目光而兴奋。

二、教师要欣赏职业角色,多关心学生内在的心灵。

马克思曾经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鳖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最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其本意在于说明人是有意识的,而这种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当你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感到厌倦的时候,问题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你的内心。所以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职业角色,多关照内在心灵,应当看到,当你仁爱地工作时,你就会与快乐为伍,如果看到别人是一朵牡丹,那我们即使是一朵小菊花也会绽放得很美丽。

其次,我们要把职业作为一个时时存在真情的职业。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学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学生的爱会促进教师幸福感的形成,也是满足教师幸福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把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将他们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们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社会,许多学生都不会忘记这样的一份情感。公式定理可能已经淡忘,但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那份情谊却永远难以忘记。

三、提高职业境界,做幸福的教师。

幸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阳光的心态,虽然你的学生可能听不懂你讲的知识,但他还是在瞪着渴求的眼睛在倾听你的说教;虽然你批评了一个学生,但当你们相遇时,他仍然在彬彬有礼地向你问好。所以有人说,教师是上帝派来播撒阳光的人,教师的精彩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培育了千差万别的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样看来,身教是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提高职业境界,你会感到到处是阳光,你会把逆境当作机遇,你会把失败当作阶梯,你会把奉献当作幸福。

四、要理解幸福的主旨。

幸福既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幸福是体现自身创造力和价值感得到实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后产生的感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上一篇:镇武装部部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看雪》的教学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