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教书

2024-05-17

我在中国教书(精选12篇)

篇1:我在中国教书

我在中国教书

2006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来到了中国衢州.在这个全新的国度里,我从事了一份以前未曾做过的工作,同时也交上新的朋友.对我来说,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来到衢州时一直有些紧张和担心,而即将独自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让我尤其感到焦虑不安.此前,我曾经到过中国首都北京,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况:那时我是学生,与一大帮美国伙伴一起来的.一年半后的今天,我独自-人要生活在中国东部一个叫衢州的城市,并担起英语老师的职责.

作 者:艾丽莎・卡尔松 Alyssa Carlson 作者单位:刊 名:文化交流英文刊名:CULTURAL DIALOGUE年,卷(期):2009“”(4)分类号:关键词:

篇2:我在中国教书

我在成长——教书育人

上学的时候,总有个梦想,如果自己就是老师那该多好!被学生崇拜、被学生模仿,心里想一想都觉得美滋滋的。渐渐长大了,很多人就把那看起来不太成熟的想法抛弃了。而我却毅然地选择了师范专业,选择了教师生涯。只因为那小时候的小小情意结,总在心头萦绕。

确切的说,真正成为一名教师是在2009年9月份。之前,我只是一名任课教师,在我看来,我的任务就是备好课,上好课。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质”的改变。一年来的班主任生活,使我有了这样的感悟“在教师生涯中,没有做过班主任,就是一种不完美”。在班主任的身上,有着非常重大的责任。他不再仅仅是一名任课教师了,仅仅需要备好课,上好课就可以的。在班主任的身上更赋予着三十多个孩子及家长的信任。原来教师不仅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教书育人,四个字经常在耳边徘徊。经过一年的磨砺后,我深深地理解到这四个字的真正意味。教书与育人同在,但育人先于教书。教授孩子知识只会影响一时,而教育孩子做人却会影响一世。记得在教育杂志上看过这样一段话:“当我们每天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努力时,常常会忽略了很多更为重要的东西。一个孩子可以成绩不好,但不可以品行不正,可以不成材,但不可以不成人。当我们远离孩子,远离教学,远离成绩时,就会发现一些原本是生命必须却被掩盖的东西渐渐浮现出来。”我想,这就是一些与成绩无关的,但却与人生必

须相辅相成的一些品性与能力吧!

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在一年的班主任生活中,渐渐地把一周一次的班会课,当成一堂语文课去准备,开始时会有些稚嫩,不那么成熟,反反复复向老教师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渐渐成形。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让孩子去学会礼貌待人,时时刻刻将“微笑”挂在脸庞,将“谢谢”挂在嘴边;让孩子去学会诚信做人,知道“狼来了”不可学;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敢于同他人交往,现在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同学交往,将来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虽然,现在孩子们还小,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到老师的用意,他们会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向童话书里那样美好、灿烂,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老师才更应该以身作则,谦恭有礼、积极乐观、诚实淳朴的做好孩子的楷模。我相信,一定可以让他活得精彩,活得漂亮,哪怕他的成绩并不是很好。

作为班主任,也少不了组织班级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之前,要想好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什么,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在计划时,我会把握七个要点:发动、检查、评比、记录、总结、成果、反馈。发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检查孩子们的活动情况,评比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收获,记录孩子们取得的活动成绩,总结孩子们的优势与不足,将成果展示给孩子及家长,并反馈此次活动中应改善的问题,为下一次活动做好积累。

有了育人,也不能丢掉教书。毕竟当孩子成人之后,我们还要肩负着让孩子成材的重任。

教书,教之前,要确立明确的课标。从学生出发,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备好学生。落实三维目标,研读教材的每句每字,细备教材,备好教材。拓宽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实教学的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对于讲授的知识,可以稍带加工,利用问题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使课堂教学乐趣无穷。备好课堂的“六语”:导入语、提问语、评价语、讲解语、过渡语及总结语。备板书,把握“五要”:要有计划性、要有规范性、要有完整性、要有针对性、要有艺术性。备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知识的存在。做好二次备课,要有预案,要有教学中的记录,要有调整及课后的反思,使之成为切实可行的好教案。

篇3:我在中国教书

一、文化差异背后的共性:普世价值

法国动画电影 《我在伊朗长大》, 改编自旅法伊朗籍漫画家玛赞·莎塔碧的同名自传体绘本小说, 该动画电影于2007 年上映, 顺利斩下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动画以传统二维手绘进行创作, 采用了以黑白为主要基调的颜色展现, 通过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关于一位9岁伊朗女孩的成长故事。全篇以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的人民起义、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几大历史性事件作为背景, 以一个伊朗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各个时期社会变动与人民的生活, 浓缩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伊朗人民所遭遇的苦难。

当今国际社会谈论起伊朗, 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充斥着宗教狂热分子、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等负面形象的国家, 然而许多伊朗人正在通过文化交流的途径努力向世界传递真正的伊朗。正如同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传播人性之美, 玛赞·莎塔碧也同样试图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伊朗, 她的作品向世人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人们不应该仅因为少数极端分子的作为而对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做出评判, 在这个国家, 同样有在各种暴政中丧命、被迫背井离乡、受到压迫与遭遇苦难的百姓。玛赞·莎塔碧希望世界能够真正看到伊朗这片土地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伊朗个体。《我在伊朗长大》以伊朗人的视角, 讲述了伊朗所发生的故事, 即来自于不同的文化, 它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大受欢迎, 其根源还是这部动画片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在那个战乱迭起、政权更替频繁的国度, 在原教旨主义对于人性的打压下, 依然保持自尊、忠于自我。这是影片传递出的人文关怀, 这是全人类共通的普世性价值。

人类在不同社群之间普遍存在着文化差异性, 它们往往作为地域性或者文化性的表征而出现, 例如不同的语言、饮食和风俗习惯等。然而, 在剥离表象之后, 裸露出来的却是文化核心内容的一致性, 这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共性——共同的道德准则、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都规范其人民对于盗窃、谋杀等行为将遭受刑罚。人作为个体, 投射到全世界, 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性——生、老、病、死、贪、嗔、痴, 对人性的探讨是艺术作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动画作为麦克卢汉口中的热媒介, 可以扮演文化交流的中介, 通过活动影像承载最核心的文化行为, 即便剧中所表现的是异国他乡的元素信息, 剧中人又讲着不同的语言, 影像依然可以通过角色的动作、表演将关于人性的故事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因为这才是具有普世价值、能够唤起全人类共同情感的内容。因此, 中国原创动画片要想走向世界, 首先应当在关注层面及思想内涵上具备普世性价值, 这往往体现为一种内在的人文关怀, 往往能引起不同文化群体观众的共鸣。

二、将普世价值寓于差异化的文化表现形式中

《我在伊朗长大》 展现给世界的是中东文化, 告诉世界一个真正的伊朗。影片毫不忌讳地展示了伊朗巴列维王朝的人民起义, 伊斯兰教的革命、原教旨主义对人性的打压, 然而在这些沉重主题之下却是以对人性的关怀为磐石。整部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是以女主角玛赞在法国机场回忆童年至成年在伊朗与奥地利两国生活的故事次序而展开的电影情节, 影片一开头在出片名和演职人员名单的背景动画中始终有一朵茉莉花在飘荡, 导演在此设立了全片的调子。茉莉花象征着忠贞、纯洁与尊敬, 片中玛赞的外婆始终在强调“永远保持自尊, 忠于自我。”在那个战乱迭起、政权更替频繁的国度, 女主角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始终保持自尊、忠于自我, 做一个在道德准则上有操守的独立、自由的女性, 如同茉莉花带给人的诸多美好品质一样。

《我在伊朗长大》 在剧作结构上从三处情节点下手, 完成了女主角在多元文化影响、自我身份认同困扰之下的人格重塑, 即便在原教旨主义的狂热之下依然保有自我、忠于自我。影片传递出的人性之美是世界性的, 为全人类所共享, 是普世价值, 它包装在中东文化与西方文化混合的动画表现形式之中, 既向世界展示了伊朗, 又能激发全球观众对于人性的深思。

而中国动画缺少自有风格, 需要摆脱一直处在日本或者美国动画风格夹缝中的生存现状, 努力探求艺术形式与人文情怀的互补, 基于东西方普世价值的故事内容表现中国的文化符号, 这是艺术创作形式与内容的博弈, 使动画的核心理念能够被全世界所接受, 表现形式又具有中国化的特征, 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

中国动画生产机构与境外动画制作单位, 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创作动画, 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磨合出新理念, 创造出既具有跨文化艺术语言又展示中国特色同时蕴含普世价值的动画作品, 由中影与日本Madbox工作室合拍的动画电影 《藏獒多吉》, 以及中、德共同投资的 《熊猫的故事》都是成功的案例。

三、总结

篇4:我在中国教书

来到衢州,我发现这里的一切与家乡迥然不同:第一,最明显的要数天气了,这里的冬天温度不低,感觉很暖和,也不大能见到下雪;第二就是食物了,可能是山区的缘故,这里的菜都非常的辣;第三,也是最让我感到惊讶的还是这里的学校,衢州二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住校。我真不敢相信一个中学的面积会有这么大,我在美国就读的大学也不过如此啊!当我第一次踏进教室上课时,才发现这里一个普通的班级差不多有60位学生,相比之下,美国再大的班级也就30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涌入教室,我不禁有点慌了手脚。

基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开始暗暗怀疑,我可能永远都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可是,仅过了几个星期的时间,这些疑虑已不复存在,我甚至觉得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我不仅没有在校园里迷路过,而且开始喜欢一日三餐吃米饭,平时还经常到中国老师和学生那边去串串门,很快,我就交上了不少朋友。

来衢州之前,我想这样一个小地方可能没有第二个外国人,当地也应该没有人会讲得好英语,对于不会说汉语的我来说,那时真担心自己会没有朋友而在这里孤独地生活六个月。事实上,我在这里马上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批朋友,他们是学校里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们。慢慢地,衢州不再让我感到害怕与不适,我开始经常自己单独出去走走,在我接触的人群中,有商人、警察、其他学校的老师以及被称之为“老外”的朋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者正在努力学习英语,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幸运。我在衢州结交了一群真诚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周边的人越来越融洽,与某些朋友间的情感之深甚至超过了在美国早就认识的朋友。真让人难以置信,这么快我就和他们打成一片,难分难舍了。虽然我们在极不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但我们还是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闲聊电影,侃谈音乐,高论时政,总的来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并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有太多的不同。

那时候,我的朋友设法让我体验接近真实的中国文化。因为我不会说汉语,所以跟那些不会讲英语的朋友进行交流受到限制。不过那些懂英语的朋友都乐意当我的翻译,他们领我去街边的小饭馆,让我品尝当地特色的美味佳肴;他们领我去乡下,让我体验农村居民新的生活方式。从朴实的人们那里听到一些迷人的故事,甚至在购物时有朋友帮我讨价还价,他们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我免去了独自出游的种种麻烦。

我逐渐习惯目前的生活方式,依恋这里的人们,如今,离开衢州成为一件很为难的事情。我不能想象回国后不能看到这一切。当我即将离开浙江回美国时,我的心情很复杂,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并重温旧梦固然令我兴奋,但想到离开中国的朋友,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见面时,我又感覺十分的不安。同样,我为自己言语的笨拙,不能很好地表达这段人生历程与体验而沮丧。

今年,当我带着回忆再次被邀请重返衢州时,我不由欢呼雀跃,是朋友间的友谊促使我回来相聚。我决定这次一定要住满一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使得一切都很有趣,也让我时时可以尝试、接触和看到许多新事物。然而,当你刚喜欢上一个地方,却在一周后发现它已荡然无存,被另外的建筑取代时,真是有点令人恼火。我在美国的一年间,衢州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又多了许多新的商店和饭馆。然而,不管街道有多大的改变,我与当地朋友们的友情长存。我是一些商店、饭馆的常客,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几乎每次出去,我都会碰到认识我的人,而那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对我的频频微笑,更使我觉得我是衢州的一员,而不是一位过客。

如今,开放的中国每年都在吸引无数的外国人来旅游,比如在北京会登长城、参观紫禁城,在西安会观赏兵马俑,在上海会逛外滩,也可以住进中国的豪华酒店,享用中国高级饭店的美味。所谓的深入中国的探索也无非是匆匆穿过了几条北京的老胡同罢了,他们回家可以向家人和朋友炫耀的也只是些所见所闻而远非原汁原味的中国。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这里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永远不是你坐着观光车,透过车窗玻璃能够看懂的。只有深入其中方能细品其味,食其所食,劳其所劳,买其所买,聊其所聊,而这些正是那些匆匆过客所没做过的。

第一次来衢州我觉得不会有第二次了,可是当我看到这里的人时,我又觉得我不可能就这样离开。我深信我会再次来到这里,而重返这里也将不是我的最后告别。衢州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因此,我定会在不同的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里,来看我的故乡,故乡的朋友。毫无疑问,这里将会不停地变化着,但有一点我更确信不疑,那就是衢州与雷德温的友谊永远存在!

篇5:教书育人,共筑中国梦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一种憧憬和渴望,梦想是一种动力,梦想是一种愿望。“中国梦”是一个代表中国人的铮铮铁骨的梦想。为民族复兴,几代人前仆后继!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今天的中国,奥运梦、世博梦,美梦成真;潜海梦、飞天梦,梦圆海天!

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很荣幸的站在这儿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师梦。小时候,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关爱和教诲,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我也要做一名黑板的耕耘者。如今,我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默默告诉自己,我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不是一个演员,但是教室就是我的舞台,学生就是我的观众。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所以我梦想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课堂上学生的思索、领悟和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珍惜我的工作。把它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一种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追求。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上,我们的使命更加神圣,责任更加重大,梦想也更加轻舞飞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爱。它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不是出自个人的需求,而是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具体体现为教师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学生而献身的热忱。

一、爱学生就是爱祖国

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仅仅利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从深层次上看也是教师对祖国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的具体反映。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教师应把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刻地表现在对所有学生的关心爱护上,因为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有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教育爱才会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教师才会把个人的政治信仰化为爱的实际行动,用宽阔的胸怀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爱心的哺育下茁状成长。爱在平常的心态中升华,升华的爱中蕴含着教师的政治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对每个学生都要公平、公正

我们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学生的家庭地位、经济状况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私人关系有重点地关心,有选择地爱护。因为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需要关心和爱护。只有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体现教育爱的伟大、无私和公正。客观地说,学生在感受教育爱的过程中是非常敏感的,从教师的眼神、语气、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在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

三、给后进生多一点关心爱护

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赋予具体的爱,尤其对后进生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护。因为人们往往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容易,爱某方面比较后进的学生困难,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进步的精神动力。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时侯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比较起来,我的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在他上课的时候,我的眼神总往外啾,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后进,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他们当中同样会涌现出苏步青、郭沫若等驰名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教育爱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她),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四、要多了解学生,加强心理沟通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加强了解,不知他们的所想所思,盲目甚至糊涂给予爱护关心只能是表层的温情,而深入不到学生的心田。爱向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小溪,而是相互传递且可以四处传播的海洋。多了解学生,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才能赢得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支持,教育爱才能得以具体的体现。

篇6:教书育人 共筑中国梦征文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教育繁荣之梦是中国发展希望的梦,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与支柱,教书育人,共筑中国梦,需要大力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无比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催生强大的工作激情动力,无私奉献,共筑美好梦想。如何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职业,不会让人产生理想和信念,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否强烈,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发挥。荣誉提升道德,责任催生自律;荣誉启发智慧,责任激励热情;荣誉坚定信念,责任鼓舞勇气;荣誉孕育责任,责任成就伟业。

理想信念是立身处世的基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物化,角色意识模糊,宗旨观念淡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念名利化及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息息相关,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的动摇是教师荣誉感动摇的根 本,信念的滑坡是教师责任感滑坡的命穴。因此,增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师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有利基石。

二、坚持以身作则,提高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贵为人师,以己为先,以身作则,正己正人,树己树人,至圣先师孔子,就非常重视“为师”之道,提倡以身作则,其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以“以身立教”贯彻一生,终成“万世师表”。教师是社会的模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强师德,塑师魂,才能更好地正人、树人,才能使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加凸显。

而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来的比学生晚,走的比学生早,纪律性差;有的教师把教学当成学校的事,漫不经心,懒懒散散;有的教师工作不灵活,机械重复,人云亦云,缺乏个性特色。这都是缺乏以身作则精神的现实体现,严重影响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认感。总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做社会的“世范”,也要做好学生的“师范”,“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 之以行,持之以恒,用自已的实际行动,显教师之荣誉,示教师之责任,以身作则,正己树人,为共筑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做好榜样示范,提升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榜样示范建设。先有大师,后有大学;先有名师,才有名生。每年教师节,武安市都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们进行表彰,目的是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弘扬名师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名师团队,进一步提升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是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努力发挥模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名师为榜样,学名师、当名师,教好书,育好人,知荣辱,担责任,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使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得到具体得升华。

四、严格业务能力,强化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是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业务能力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严 格教师业务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形成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教育科研的飞速发展,教师过去掌握的知识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而不少教师往往自满于自身的一点文化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曾经的教学业绩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或者被层出不穷的教育科技新产品弄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不能跟随潮流,不想学习使用新设备的技能,干脆倚老卖老,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渐渐丧失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心。因而,教师的再教育再学习再培训,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让教师们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同时看到自身的不足,体会到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重拾信心,再鼓干劲,不断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篇7:教书育人共筑中国梦征文

中国梦

--一个教师的中国梦

人生如船,梦想如帆。每个人都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拥有了梦想,我们才激情飞扬;拥抱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有的人梦想能有一套宽倘的房子,有的人梦想能走出国门周游世界„„而我的梦再平凡不过了——做一名人民教师。

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但这却是我选择的职业,也是我毕生的梦想,所以我要倾尽全力来实现我做一个好老师的梦想。

毕业之后,我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一名教师,来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记得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看到的是学生们脸上那种松了口气的表情--可能是老师严肃的表情看太多了,换了一个新来的年轻老师他们都觉得很放松吧!调皮的、捣乱的、甚至还有自己造字为难我的,让我有点招架不住的感觉。毕业信誓旦旦作一个“温柔老师”的誓言己被抛在脑后,决定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于是,在我教书生涯的第一星期,发怒成了我课堂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大声呵斥没完成作业的学生,怒目注视听课不专心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新内容的学生。一场暴风雨似的发泄过后是一阵阵内心凉凉的失落。这时那些好老师的形象依稀在自己心头浮现,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小弗郎士的老师韩麦尔,还有我们的老师孔仲尼,他们跨越国

界,他们穿越古今,像暗夜里指路的明灯。可我呢?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学习成绩有些差强人意,但他们有的却是班级里的“劳动能手”,同学们眼中助人为乐的“热心肠”,父母心中懂事的“小大人”。谁能说他们不是个好孩子,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故事中的老和尚清楚地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孩子们对老师是宽容的,只要你对他们付出过爱心,那么你曾经的冷言冷语,暴跳如雷,他们都可以原谅,一如既往的崇拜你、爱你。所以,老师更应该对学生宽容再宽容一些,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有利得多的。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

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忽然想起当年看的那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只因老师离去前交代过:“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这样一句话就能使之如此坚定执着地寻回每一位辍学的孩子,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数量和自己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让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面对眼前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我们做不了莎莉文老师﹐做不了藤野先生﹐做不了韩麦尔,做不了孔仲尼。但我会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让学生多一份善良,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智慧,多一份爱国情怀。同时也圆了自己的梦----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

作者简介:马翠芬 38岁 中学一级教师 1998年8月至今任教

于兴安学区中学 担任语文课教学

通讯地址:石家庄市藁城区兴安学区中学

篇8:读书:不为教书,赢得教书

回忆起来, 很有意思, 我的读书之门是父亲为我开启的, 教书之路又是母亲给我指引的, 我至亲至爱的父母携手成就了我读书与教书的人生。

父亲是一家国营单位的会计, 业余时间就爱看书。他经常到厂图书馆借书, 读后就往床头一放, 再去借另一本。他并没对我说过一句阅读是多么重要, 是多么有趣的话, 只是用他的行动向我传递读书的乐趣。慢慢地, 父亲读过的书都自然落到我的手中, 成了我的“掌中宝”。从那时开始, 我读到了《上下五千年》, 读到了《杨家将》《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国演义》, 一个个英雄的故事, 读得我热血沸腾, 心潮澎湃。

母亲是一位民办教师, 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尤其是她在笔记本上的那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年教师节, 我还在师范读书, 母亲把她刚得的一本教师节纪念册送给了我。爱不释手之余, 我拿起笔, 学母亲的样儿在手册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下一行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此, 我的人生道路就一直有这么一行小字陪伴着, 一路走来, 无论鲜花与掌声, 无论荆棘与坎坷, 它很坚定, 我也很坚定。

就是这样的情结, 牵引着我, 萦绕着我, 既有对父母深恩的感念, 也有对读书教书的感怀。父亲, 母亲, 读书, 教书,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有意义的事, 就因“书”而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每每捧读着一本本书, 内心深处都会涌动着一丝柔软的情愫, 淡淡的, 久久的, 散发出醇香。

读书, 不为教书

醇香的当然不只是记忆, 还有书中蕴存的味道。我读书, 是循香而阅, 因趣而读, 沉醉其间, 流连的绝没有半点功利。

为了教书, 我当然要读一些专业书籍, 读教育学, 读心理学, 读《于漪与语文教学》,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读魏书生的《乐在民主育人中》, 读李金初的《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读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 你们好》,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这类书读了不少, 但那只是我读书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只读专业书, 鲁迅先生曾把它比作“和木匠的磨斧头, 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 我深有同感。书籍就如生活中的阳光, 是七彩的, 单取一色, 实在单调, 只有博观约取, 才会厚积薄发。因此, 我从不赋予读书过多的使命, 更不单纯为了教书而读书, 我有我的读书原则:有缘就读, 喜欢就读, 能给我启发就读, 绝不读令我痛苦的书。

我读克里希那穆提, 读他的诗意哲理。从他那清新灵动的语言中, 学会了悟, 学会冥想, 学会学习, 学会教育, 也学会了解自我, 唤醒智慧, 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用清纯的爱去爱别人。

我读季羡林, 读他的朴实无华。他那真情质朴的文字犹如一面镜子, 不仅映出他那淳朴恬淡的人生, 也光照我的心灵。那静谧绵远的赤子情怀给人诗意享受, 引人镜像反省。阅读中, 我仿佛在陪他一路行走。

我读散文, 读冯骥才, 读傅佩荣, 读毕淑敏, 读周国平……

我读传记, 读《曾国藩》, 读《周恩来》, 读《纳兰词传》, 读《傅雷家书》……

我读杂志, 读《读者》, 读《散文》, 读《人民教育》, 读《小学语文教师》……

有时, 是一个雅致的书名勾起我的期待;有时, 是一页精美的封皮吸引我的眼球;有时, 干脆是一个朋友般的名字, 微笑着邀我小憩小聚, 沏上一杯新茶, 袅袅的, 飘溢着清香, 沁入我的心田。

我随心所欲地享用, 俯拾皆是智慧之花, 闻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 自己的人生也随同这些高贵的生命逐渐舒展、绵延……

读书, 赢得教书

我如痴如醉地从书中汲取营养, 放下书本, 仍保持着那份自信、快乐和诗意。这些智慧的文字, 常让我萌生灵感与顿悟。

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 读书, 不为教书, 却能赢得教书。

我向余秋雨学习构思与设计。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如同一个精美的课堂, 起承转合, 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旁征博引, 一唱三叹, 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堂不也如写诗作文般讲究起承转合吗?“起”要三言两语, 引人入胜;“承”要紧扣目标, 渐入佳境;“转”要欲罢不能, 高潮突兀;“合”要课虽有尽, 余音绕梁。每每品读余秋雨的美文, 我的脑中都会闪现课堂情境, 想象那如诗文般美妙的课堂。

我向克里希那穆提学习掌控与驾驭。他的“活在当下”与王崧舟的“教在当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生活完全是由关系构成的”, 主张要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我们课堂所倡导的主体性, 不也主张从和谐师生关系、培养主体情境入手吗?课堂上, 教师少讲, 学生多学, 鼓励他们去观察, 去聆听, 去注视, 去思考,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行动中学会学习。

最兴奋的, 还是在课堂上。

我借助《围炉夜话》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与学生交流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我借助《冰心儿童散文选》繁星永照、春水长流的语言和学生共同品味真诚的爱心;我引学生走向《老人与海》, 与学生探寻《宝葫芦的秘密》。学《江畔独步寻花》后, 我带学生走近浣花溪, 探访杜甫的春天;学《花之咏》时, 我与学生走进纪伯伦的作品与生平, 增进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我与学生通过博客写书评, 写读后感;利用读书会推荐新书, 交流体会;开展诵读会背诵经典, 积累语言。我们常常融合在一起, 投入地对话, 共同感受着思想与思想的交锋, 情感与情感的碰撞, 在交锋、碰撞、感悟中达到思想的共鸣, 心灵为之升华。书香弥漫在我们师生之间, 我们一起阅读, 共同分享, 相互信任, 彼此欣赏。我用读书赢得学生, 赢得学生的课堂当然是好课堂。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 在书里获得了生活乐趣, 职业乐趣。读书, 不为教书, 却让我真正赢得了教书。

篇9:我在迪拜教书法

后来,上大学,工作,出国打拼,生活的压力早已尘封了自己对书法的喜爱。偶尔提起笔来也只当它是失意寂寞时的天使,或是精神疲惫时的慰藉。放眼望去,在当下物欲横流节奏快速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超脱世俗纷扰静下心来深究书法。每每看到人们提笔忘字的尴尬情景心里总会生出一种必须为书法传承做点什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6年4月开始,我怀揣着感恩敬畏的心情担任了阿联酋中华文化中心首期书法班老师,古色古香的教室面对着全球著名的7星级帆船酒店, 现代与古代文明就在这里遥相对话。面对年龄不同背景各异的书法爱好者,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打破书法课先讲楷书的常规,满怀深情地和学生们一起沿着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在千姿百态的书法时光隧道里穿梭。

秦始皇统一六国颁布“书同文,车同轨”,命丞相李斯创立小篆。我的课从小篆开始讲解,雄伟霸气的石鼓文,屹立千年的泰山石刻,“关关雎鸠,在水之洲”的诗经画面,激起海外游子极大的民族自豪感。承前启后奇碑卓绝的汉代隶书中,我着重介绍了端正朴茂的张迁碑,肃穆超然的礼器碑,秀逸多姿的曹全碑。讲到楷书四大家时,我论述了书法的幽深文化底蕴和人格修养的紧密关系,柳公权的刚直不阿,颜真卿的大气磅礴,欧阳询的精益求精,赵孟頫的博采众长。讲到天下三大行书之冠的王羲之时,我引导学生欣赏飘若惊鸿惊若蛟龙的《兰亭序》,体会颜真卿极度悲愤下挥就的《祭侄文稿》,领悟苏东坡忧郁寂寞感叹人生的《寒食贴》,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典故,一个个感人的名人轶事,一段段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加上每堂课千百次的临摹学习,同学们的文学水平和书法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班里有一位年仅5岁的小朋友,每次2小时的课实在坐不住,除了不停地问一些大人想不到的问题,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去洗手间,但是当他情绪上来认真写的时候,一撇一捺已经有模有样。来自小尾羊餐厅后厨的韩利文是班里最用功的学生,整天脸上挂着厚道幸福的微笑,听到颜真卿《祭侄文稿》创作时悲愤难耐气吞山河的背景时,她眼里充满泪水从此主攻颜体。被人称为高富帅的两位青年才俊张涛和张之硕,聚精会神笔歌墨舞的照片传到微信圈后让许多人赞叹不已。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信息,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她完美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外,更主要的则是书法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和指导的因素。这是书法的灵魂,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DNA。

学生们都盼望着接下来的草书课,草书也是我最喜爱的字体,因为,草书纵任奔逸,狂放不羁,点画狼藉,龙蛇飞动,气势万千,可以尽情挥洒人的无限情思,草书作品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的完美结晶。

俗话说:书法是“易学难精”。历来书家都是文化素养与书法造诣比翼双飞。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时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他人不能及的就是苏轼高雅的文气。远古走来的中国书法是一条看得见的血脉纽带,串联起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书到深处是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我期盼,越来越多的国人拿起笔来进入这个让人自豪着迷的墨韵世界,传承弘扬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精神遗产。我相信,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延绵不断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学领域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责编 凌 云)

篇10:我在中国教书

不知不觉,走上教师已有一年之久,这一年,三尺讲台,成为了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牵肠挂肚的地方,它是神奇的,它能让我们含辛茹苦的教书育人梦在一代代飞翔的学子身上实现,能够让我们的感人肺腑的动听传说在一年又一年的教室中流传。

平日里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教育的意义已深深触动了我,我体会到的是教育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教育的伟大,体现在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方向。然而在当学校教育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时,教育又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

篇11:我在中国过新年日记

我从年初一收到的第一个红包开始,妈妈就叫我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会长出越来越多的红包,我就把每次收到的红包都放在枕头底下,越放越多,我心里暗暗的笑,我希望正月十五马上就到来,因为到了十五号就可以拆红包了,但是我又想十五号不要那么快的到来,因为我就可以收到更多的红包了。

正月十五还是到来了,我很兴奋,早上起来,我拿开枕头一看,OH,MAY GOD!一大堆红包在我的眼底下,像小山一样!我高兴极了,赶紧搬到厅里的桌子上面,我慢慢把它们分开,小封的一堆,中号的一堆,大个子红包又一堆,我把它们整齐的放好后,就开始拆红包了!

首先我打开小封的,哗,一百块啊!想不到小小的红包装了一百元钱,我就赶紧拆另外的红包,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和五元的,我心里甜滋滋的,然后继续把中号的喝大个子红包都打开了。一大堆的钱出现在我的眼帘底下!然后我又把钱分类,一张张叠起来,哦!一共有一千一百五十元!在中国过年收到这么多得红包真高兴啊!

篇12:我在中国过新年日记[大全]

一天终于结束了,你有什么总结呢?因此我们要写好日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在中国过新年日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中国过新年日记1

“嘭嘭嘭”一阵爆炸声把我吓醒了,我从床上弹起来:“妈妈!发生了什么事了?”我妈妈就冲进房间说:“孩子不要怕,今天是春节,乡下的人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你赶紧起床收红包吧!”我高兴极了,马上起床穿衣服。

今天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院子里盛开的鲜花鲜艳夺目,花香阵阵,鱼池里的鱼无忧无虑的游来游去,它们多快乐啊!

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年,以前我都是在澳洲生活,过年都是在家里开派对,周末在唐人街舞狮。澳洲的天气跟中国相反,所以是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没有办法穿中国的又厚又红的传统服装。

当我刚穿好唐装,突然听到大厅有人叫我,回过头来,看到姑妈手里拿着一大叠红包朝我笑着,我赶紧双手合十大声的说:“恭喜发财,祝姑妈身体健康,马年大吉。”我刚接过姑妈给的红包又听到后面叫到:“森仔,新年快乐!”我转过身一看,原来是大伯爷,我就对着大伯爷高声说:“恭喜发财,生意兴隆,马年赚大钱!”我又多了一个红包啦!我跑到妈妈的面前说:“恭喜发财,马年天天开心快乐!”妈妈也笑着给了我一个红包。

妈妈说,如果我把收到的红包放在枕头底下,就会长出越来越多的红包,我赶紧跑去房间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然后回到大厅,大厅热闹起来了,到处都听到人们的笑声,我不停地说:“恭喜发财!”那些红包也不停地来了,有阿姨的,大伯的,爷爷的,堂哥堂嫂的……在中国过年真高兴啊!

我在中国过新年日记2

我从年初一收到的第一个红包开始,妈妈就叫我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会长出越来越多的红包,我就把每次收到的红包都放在枕头底下,越放越多,我心里暗暗的笑,我希望正月十五马上就到来,因为到了十五号就可以拆红包了,但是我又想十五号不要那么快的到来,因为我就可以收到更多的红包了。

正月十五还是到来了,我很兴奋,早上起来,我拿开枕头一看,OH,MAY GOD!一大堆红包在我的眼底下,像小山一样!我高兴极了,赶紧搬到厅里的桌子上面,我慢慢把它们分开,小封的一堆,中号的一堆,大个子红包又一堆,我把它们整齐的.放好后,就开始拆红包了!

上一篇:教官的爱作文650字下一篇:营销师考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