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海底捞有感

2024-05-25

再读海底捞有感(精选6篇)

篇1:再读海底捞有感

我读海底捞

海底捞这本书讲是海底捞的故事,它的经营之道、管理之道、人才之道以及成功之道。海底捞的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奇迹,它是一种超强的执行力、服务意识和人性化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的体现。阅读过程数次感动,其中让我感慨最深的几点包括:

1、充分授权,(授权的标志是信任),如何让员工有归属感?

2、服务创新,“附加值”。

3、员工快乐工作的意义,是员工的幸福感和顾客的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4、管理艺术(受益)。

一、信任的力量,让员工更有归属感。书中说道:“对人的尊敬是信任,信任你的操守,就不会把你当贼防;信任你的能力,就会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你。人被信任了,才会有自认干,而信任的唯一标志就是授权。”在海底捞一个普通员工都有免单和送菜的权利,他给予员工的不仅仅是物质回报,更是一种信任与授权,让他们从这里收获到幸福感和成就感。正是因为海底捞对员工的信任,才有了这样大胆的授权,从而让员工把海底捞当做自己的家。把员工当人对待,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他们会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往往他们创造的回报不仅仅是你给予的,甚至会超出你的预期。所以,充分的授权,给予员工最大的信任,相信一定能打造一支具有超强凝聚力的团队。

二、服务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做的就是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尤其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做服务无疑最有竞争力,可是如何在服务上推陈出新,这就十分困难了。人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海底捞就是最好的案例。它能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上海立足,完全取决于服务的变态独特,他能够预先细心的体察到顾客等座的心情,设置出面积不菲的等候区,除了舒适的沙发和桌椅,还提供擦鞋、美甲、上网等免费服务。在很容易被忽视的卫生间,他能够提供最细致周到的服务,送纸、开水龙头、按洗手液,专人服务。这些点滴,可以说是海底捞口碑形成的基础。也是这些创新的服务,让海底捞连开数十家直营店并且三伏天也能满座。海底捞的服务无形中变成了其产品的附加值,使其在与其它火锅店相比较时,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更能抓住顾客的心。也因此,海底捞能在业界树立了最良好的形象,让大家提起海底捞就能想到他优质的服务。在海底捞,企业鼓励员工创新,如果员工的创意得到了认可和使用,公司会予以一定奖励,并以员工的名字命名该项创新。这就

让员工充满了存在感,大家会非常积极的去创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自然就会形成今天海底捞惊人的服务方式和理念。

三、员工快乐工作的意义,是员工的幸福感和顾客的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海底捞的成功还应还原到海底捞企业文化的根源,就是人性化。只有在人性化的办公环境下,大家才可能开心幸福的工作,而只有员工幸福了,才可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工作面对顾客。在海底捞,店长考核只有两个标准: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前者可以理解,而后者可能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其实,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海底捞的创建者张勇曾经说过,“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户是海底捞的基石,员工同样也是,如果没有员工的优质服务,就不可能留得住顾客,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调动起员工积极性,让大家变被动为主动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这样的工作才能高效完成。而创新和成就感最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所以海底捞的各项创新和各种比拼,就让员工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了目标和追求,他们的人生就更完整了。所以海底捞的员工总是满面笑容,充满活力,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在海底捞工作的员工不仅可以有好的福利待遇,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同时,他们也有着平等公平的晋升途径,海底捞的高管基本都是内部提升。在一个充满了希望的环境下,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团队,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幸福。

四、用管理的艺术造就企业。我觉得管理的艺术是海底捞精髓的所在,首先,海底捞的管理层都来源于基层,对所有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因此,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让他们对管理游刃有余。也因此,在海底捞客户满意度的调查并非采用常见的定量指标,而是采取定性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由经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门店,亲自观察客户是否满意。由此可知,海底捞的管理方面是有着非常扎实的功底,也确实是我们日常企业中所见空降领导所不能及的。其次,海底捞善于树立榜样,海底捞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内部提拔,像大区经理袁华强,小区经理谢英,还有杨小丽等等,几乎所有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现如今,他们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海底捞还设置了功勋和劳模,在海底捞,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普通员工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这样的案例,在海底捞几乎人尽皆知,大家于是有了一个目标,都

觉得只要我努力奋斗,我将来一定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就有了希望,最可怕的人就是有目标的人,有了目标他就会不遗余力的去努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氛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海底捞的这些成功典型,在员工的心中形成了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可估量,它既像一面镜子,又是一面旗帜,可以唤起无穷的动力。正如海底捞的员工对张勇像神一样信仰,一个领袖如果能在员工的心中形成不可动摇的形象,那么这个领导一定可以带领着他得团队一往无前,因为这是一个心无旁骛,目标一致的团队。员工把领导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大家怀揣着同一个理想,一起奋斗,这时候的力量足以摧毁一切困难。再次,雇佣员工的大脑。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特别在意流程、制度的规范化,很多没有上场实战经历的管理学家会觉得,海底捞应该先完善流程和制度,然后才能开店,这样就能保证海底捞不走样。然而“不在过程中生存,就在过程中死亡。”那些真正有效的流程和制度绝非事先设计可以做到,一定是在实践中边干边摸索总结出来的。海底捞也曾请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帮海底捞开发和研究火锅餐厅管理的流程和制度,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咨询公司能解决海底捞需要的流程和制度。这不是流程和制度本身制定难,而是人与流程和制度的匹配难,如果不进行有效监管,流程和制度将流于形式;可是过渡监管,又会让人变成机器人,只会按照流程制度执行,完全不知变通。在海底捞的经营理念中,张勇始终觉得让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其实相当于鬼用一个人的双手,而没有雇佣他的大脑。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机器不走样的重复同一个动作。而人最值钱的就是大脑,大脑才能创造、才能解决流程和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单纯的流程和制度下打造出的员工,必然学不会思考,也必然不懂得变通。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管理方式也必然会导致客户满意度的流失。

总而言之,海底捞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给到员工的是一种尊重,是千金不换的尊严。作为员工,他们其实最需要的就是社会的认同感,海底捞正是充分理解并掌握了这样的心理,所以他们能紧紧握住员工的心。也正是这种尊严和信任,使得海底捞的员工能够将海底捞当做自己的家,当做飘泊异乡的港湾。同时,他的管理模式决定他能在强敌环伺的餐饮界异军突起,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篇2:再读海底捞有感

读完《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根本书,感受特深写这段文字,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首先,看完这本书让我彻底的被海底捞员工的精神折服了,为了公司他们可以不要自己的性命去和别人拼命,为了公司他们可以没有半点怨言的付出自己的所有资金,为了公司他们可以放弃和家人的团聚,为了公司他们可以去跳楼等等。试问在哪一家公司当中有这么忠实忠诚不要生命的员工(目前我没有见到)。真的当我看完第二章的时候我真的好想自己去到海底捞体验下。其次,我很羡慕海底捞的员工,羡慕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勤劳创造出了奇迹,创造了所有企业无法复制的海底捞。海底捞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文化比较低的人群,他们在海底捞种享受这“白领”的待遇,在海底捞享受着所有餐饮公司无法比拟的看待“被当做人看”,他们在海底捞享受着自己的权利,一个老板的权利。

再者,海底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在海底捞工作你首先要创新,怎么才能够创新呢?我觉得海底捞这本书中说的一句话很好,当你用心时你才可以创新,因为只有用心管理你的大脑时你的大脑才能去创新,你的创新才是无穷的,那么为什么要创新呢?只有创新企业才能进步,你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那么结合到我现在的工作中,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只有你用心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的去为了解决一个客户的问题而想尽办法,办法想尽的去工作,那样我们才有可能拿到成果。所以我觉得工作没有做好并不是工作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用心,没有去创新,我也坚信当一个人用心的时候是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功的。海底捞当中给我最为感触也是我以后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用一个“打麻将”的精神参与工作,我也相信这是很多人要学习的一点,当一个人能够运用“打麻将”的精神从事到工作的话,那么他们肯定是非常用心的一个人了,那么他们的前途更加是无限。

最后,我想给大家说一说海底捞你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呢?(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 海底捞的员工都把海底捞当成了家

在海底捞当中员工住的是和大都市中白领住的一样的房子,他们的家人享受这海底捞的“养老保险”。海底捞为员工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你可以去做“家长”的计划,只要你达到了做“家长”的能力你培养到了你能组建一个家庭的人了,那么你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

我记得书中说过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大概意思就是,家是最为能够刺痛中国人神经的一个话题,当有人如果侵犯了你的家的时候,你肯定是会和他拼命的。其实就是因为海底捞给了员工一个家的感觉,因此海底捞的员工都是在为家工作,那么谁会在为家工作的时候偷懒,不用心呢?所以,很多公司都去挖墙脚,挖海底捞的员工,可怎么也挖不去,就一个普通的服务员都挖不去。即使挖去了也不能达到他们的所想要的一切。

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经常看到很多人跳槽,其实当中很多的人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给他们的感觉找不到。

那么在此我有一个很大的疑惑,就是怎么样才能够让企业的员工能够拥有“家”的感觉呢?只是简单提供住宿,和晋升空间,看望生病中的你,给家人福利吗?我觉得不应该只是这一些,应该还有更多的一些东西。但我不是很明确。

二. 海底捞的信任(张总的魄力)

在海底捞当中张总有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信任员工信任到100万以下的开支他从来都不签字,服务员都有给客户免单的权利。

许多的企业都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那么在海底捞中,所有的人能够将张总看做是“神”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张总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错了员工也会照章行事的。可是在现在的企业中很多企业都是说非常信任莫莫莫员工,信任老板,可是都做不到。一 我个人认为就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度不够,二 就是老板给员工的放权(很多企业是做到了“放权”,可真正到了决策的时候还是老板,因此员工觉得得不到尊重),所以就被大家认为是疑人了。

三. 海底捞的管理

海底捞的管理当中有个就是晋升的机制:员工的晋升必须从基本的服务员做起,当中还有一个开店的要求,就是只有你培养出来了符合开一家新店的人数以后你才可以开新店,你才可以带领下一个店长。

我觉得这个就非常的好,你要去管理别人,首先你得知道在那个岗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必须从底层做起来,你才能够让别人信服于你。另外要是我们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那么我们规模扩大了,我们的服务就要变质,那么我们就要流失客户,我们就要失去客户的信任,所以,我觉得这两点是海底捞非常好的一个体制,也是一般的公司学习不来的东西。

那么在现在很多的求职者中,我觉得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去一个公司面试,就想从事管理的工作,可是你熟悉公司的文化,你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吗?你熟悉那一块是要特别要注意的细节吗?不知道的,一切都不知道,那你怎样能做到合格的领导者呢?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虚心,认真,踏实的做事,从基层一点一滴的做起,相信只要你是金子在那都会发光的。

四. 学习者学习的是什么

其实这一段文字是黄老师自己的看法,我非常的同意这一点,所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们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去海底捞学习,他们学习什么呢? 学习管理,可是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呢?

如果是艺术,艺术你怎么能学的会呢?

如果是科学,那管理者岂不都应该是MBA毕业者了,可是现实中又有几个管理者是MBA毕业者呢?

所以,管理应该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他就有自己独特的的创新,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感情,所以,你别人怎么去学习你都学不会别人的管理风格。

除了这些感受之外呢,我还有一点心得体会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么就是张总的考核标准。他不是考核利润而是考核:一客户的满意度,二是考核员工的积极性,三是考核干部的培养。其实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考核也就完全达到了利润的考核,员工积极了那么客户就满意了,干部培养的多了那么公司的规模也就扩大了,所以我觉得其实是通过这三个考核标准去实现利润的考核。

那么我就觉得我们公司的考核制度:我们应该去考核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一、意向客户,二、拜访量。其实也是一样的,只有我们的意向客户,拜访量考核达标了,那我们的业绩也就出来了,所以是通过这两方面的考核达到业绩的考核。

杨宝刚

篇3:说说海底捞

核心竞争力——差异化服务战略

用管理学教授黄铁鹰的话说, 火锅行业是最没技术含量, 最没有市场准入, 最不需要关系, 从业人员素质最低, 竞争最充分的一个行业。说白了, 这个行业谁都能做, 谁都明白, 但想要成功也绝非易事。

1994年,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四川简阳经营首家火锅店时就发现一个秘密, 那就是“如果客人觉得吃得开心, 就会夸你的味道好;如果觉得你冷淡, 就会说难吃, 服务会影响顾客的味觉”。那么什么是好的服务?就是让客人满意。什么是更好的服务?就是让顾客感动。怎么让顾客感动?就是要超出顾客的期望, 让他们在海底捞享受到在其他餐馆享受不到的服务, 于是当顾客想吃火锅时, 才会想起海底捞。

在火锅行业的味道、菜品、价格、服务员着装, 甚至店铺装潢布局等都可以模仿及抄袭, 而唯有差异化服务是无法真正模仿的。去过海底捞的顾客都深有感触, 他们除了能品尝美味火锅之外, 还能享受到最完美最“变态”的服务。海底捞除了提供免费擦鞋、免费美甲、免费上网等附加服务外, 在就餐过程中, 顾客还将享受到服务员的超值服务——他们为顾客提供防止手机被弄脏的手机套, 为女顾客送来头发扎带, 为戴眼镜的顾客奉上擦眼镜的绒布, 为小孩子配备专用的隔热碗, 为喜欢吃蛋羹的老人送上一碗热腾腾的鸡蛋羹, 为一对大热天来吃火锅又无意间提到想吃凉糕的情侣, 迅速购买并免费提供一份凉糕……这就是海底捞基于每位顾客独特需求而提供的差异化服务。几乎从你跨进海底捞火锅店的那一刻起, 你就能体会到海底捞服务员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和贴心服务。

如果问任何一名海底捞员工, 你为什么这么热情、这么仔细地为顾客服务呢?他一定会微笑着说, 只希望您能再来我们海底捞。这种员工发自内心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及行为是怎样培养的呢?换句话说, 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差异化服务是如何形成的呢?

核心价值观——赢得员工之心, 才能赢得顾客的心

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核心价值观。海底捞的核心价值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把员工当家人一样看待”。正如海底捞掌门人张勇所说:“我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 你对人家好, 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 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海底捞为员工提供住宅小区单元房作为宿舍并配备专职阿姨打扫卫生;为领班以上员工的父母每月定期发放养老金, 让员工父母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对优秀员工和管理干部进行不定期家访, 了解员工家庭情况, 慰问员工父母及其子女等。为每位员工提供公平的职业成长平台。海底捞所有管理干部除了工程总监和财务总监之外, 都是从最底层的服务员、门迎做起的, 所有人机会均等, 只要你勤奋、敬业、务实就能不断获得成长及发展机会。正如黄铁鹰在《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中所说:“海底捞不按资历和学历, 只按能力的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

海底捞绝大部分员工都来自农村, 他们大都家庭贫困、毫无背景、受教育程度低, 但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 也渴望获得信任、尊重和欣赏;他们有着靠自己双手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海底捞最大程度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 最大程度满足员工用“双手改变命运”的渴望。海底捞授予所有一线服务员为顾客赠送菜品、打折甚至免单的权力, 只要员工觉得有必要, 他就可以自行决定向他所服务的顾客赠送一道菜品、打折甚至免单。人被信任和适度授权, 就会产生责任感, 有了责任感, 才会有工作积极性, 才会主动在服务客户时寻求创新, 才能以创新打造真正的差异化服务。

海底捞员工在工作中发明了吃火锅时防止手机被弄脏的手机套, 发明了豆花架, 发明了方便上菜的万能架, 发明了小酒精炉, 发明了给儿童使用的隔热碗, 发明了切豆花工具……这些点点滴滴的创新, 单独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 可是一万多名海底捞员工天天主动思考怎么创新, 天天主动思考怎样更好地服务客户, 那可就相当了不起了。

核心管理举措——激励为主, 监控为辅

海底捞对下属店铺及员工不考核利润、不考核营业额, 甚至不考核成本控制, 只考核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及干部培养情况。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海底捞掌门人张勇认为, 其实稍有商业常识的干部和员工, 都不会不关心成本和利润。你不考核, 仅仅是核算, 大家都已经很关注了;你再考核, 关注必然会过度。而靠服务取胜的这根“定海神针”则掌握在海底捞一线员工手里, 只要培养出合格的员工及干部, 只要海底捞员工用心为顾客服务, 营业额自然就会提高, 利润自然就有保障。合格的海底捞员工标准是什么?标准很多, 原则就一条, 必须是不怕吃苦的好人。

怎么管理这些员工呢?海底捞实行激励为主, 监控为辅的管理举措。比起靠数字报表管理店铺, 各小区经理、大区经理等干部更重视现场管理 (俗称“巡店”) , 现场发现问题, 现场解决问题;不忽视制度、流程的作用, 但更重视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海底捞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鼓励员工创新, 海底捞还以员工名字命名某项创新成果, 给予员工成就感, 以提升员工积极性。海底捞员工在每天的总结会上都会讲述自己一天的成就, 他们实际是在暗自比拼——比拼创新、比拼态度、比拼服务精神, 这种氛围形成了海底捞员工创新服务的企业文化。顾客要求是多样的, 因此服务也必须追求差异化, 这些制度流程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只能依靠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创新精神。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说:“高瞻远瞩公司在理念方面实施严格的控制, 同时提供广泛的作业自主性, 鼓励个人首创精神……”

顾客满意是海底捞核心竞争力充分必要的条件。而海底捞之所以能赢得无数顾客的心, 是因为它能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特点, 采取最适宜的管理举措。“把员工当家人一样看待”, 尊重及信任员工, 向一线员工合理授权;鼓励师徒传帮带, 老师傅向新员工传授服务经验及技巧, 关注新员工成长;实施亲情化管理, 为员工提供家一样和谐温馨、互帮互助的工作环境和住宿、就餐条件;为员工实现梦想、改变自己命运提供公平的舞台。海底捞上至经理, 下至店长、领班等都是从海底捞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辛辛苦苦干起来的, 他们也是海底捞员工最生动的励志榜样;海底捞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好于同行, 但海底捞的顾客就餐人数及员工工作强度也高于同行……

篇4:海底捞,还能捞多久?

海底捞火得不得了,甚至出现了“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海底捞了”微博狂潮,但是,仔细审视海底捞的运作模式,却会发现其存在着三个管理上三大悖论:第一,海底捞至今为止尚未建立标准化(高度同质化)的制度与流程。这可以说是连锁经营的头等大忌,结果却能复制成功;第二,海底捞的工作远比其他餐饮店辛苦劳累,但海底捞的员工能够激情四溢、乐此不疲地对待一份单调、繁琐、强度巨大的工作,甚至为捍卫门店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第三,海底捞近乎奇迹般的成功是建立在广被诟病的人治基础上的。海底捞的内部管理充满了人治色彩,很多重大决策以及日常的经营管理往往是凭着各级管理者的个人意见来决定,其中不乏意气用事的成分。公司的日常管理也大量采用“责骂下级”的方式来开展。而且,最令人没法接受的一点是海底捞竟然不考核门店的利润!

回答复制悖论,要从中式火锅的品牌连锁红火现象说起。简化产品种类以及服务的顾客自助化这样一种“麦当劳模式”是西式快餐的成功秘诀,肯德基、麦当劳均将量化管理做到了极致;但这一套在中餐领域各大菜系都是很难行通的,唯独中式火锅可以部分引用量化管理经验,从而大规模实现连锁品牌经营。海底捞成功的直接经验在于,实现了定性化复制,多项优质服务可以在多个连锁店同步实现,并往往超过顾客预期,打的就是服务牌和口碑牌。海底捞令火锅乃至餐饮行业其他业态、品种形式同行咋舌的员工免单权,以及赋予大(小)区经理、店长等不同层级员工的其他自主决定权,从结果上来看與丰田的现场管理体系相近,激发了各级员工的参与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对顾客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厂商让利体系,海底捞赋予员工自主权力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对顾客不同形式的让利,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顾客对店家暴利的观感印象”。

激情悖论,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的现象相悖:海底捞员工工资与其他同行薪酬水平相当,却更有服务的自觉与激情。在海底捞出现这种看似相悖的情况,源于海底捞为员工提供了超越预期的激励(这与海底捞向顾客提供的服务超越预期相似),包括妥善周到的衣食住行安排,以及完善的晋升体系(有多个基层员工晋升到高级经营层的示范案例)。同样,许多管理学者或自认为在管理实务很有一套的企业家无法理解的海底捞人治悖论,也并不违反管理科学,因为管理科学除了广为人知的科学原则外,还涉及心理学层面的互惠原理。

颇值得玩味的是,三方面经验也恰恰暴露出海底捞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海底捞向员工提供的后勤安排既然制度化、日常化,也就逐渐与员工预期持平,无法再带来惊喜,反而可能因为地区、分店管理人员的个别疏忽触发不满,更不会再因为享受到相比其他餐饮企业员工更好的后勤服务而始终甘愿高强度劳动付出。另外,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当海底捞的学习者、模仿者也开始像海底捞那样优待员工后,水涨船高,“相对剥夺效应”发挥作用,开始反过来削弱海底捞的对比优势。这样,也使得海底捞更难满足员工的预期了。事实上,海底捞已有一些在职、离职员工就此在网络上提出强烈不满。更大的问题在于,海底捞早期做大扩张带来的草根员工、农村子弟快速晋升的神话,当今已经无法再现,示范案例的“成功无法复制”。长此以往,员工自然离心离德,对以往可以忍受的铁腕管理,也会表现出不配合。

另一方面,海底捞服务方面的持续创新变得越来越难。海底捞之所以有如此美誉,是因为顾客享受到了“超于预期”的优质服务。但是,当那些曾经让顾客惊喜不已的服务细节变得习以为常之后,惊喜就悄然消失了,所谓的变态服务,就成了常态服务。顾客会觉得这是我理所当然应当享受的服务,而不再心怀感动了。更有甚者,顾客会理直气壮地主动提出“无理”要求,做出“无理”的行为。比如,有的顾客在买单时,会把调料台上的水果全部打包带走。服务员觉得不妥(海底捞的利益明显遭受了损失)。但这些老顾客早已知道海底捞的服务策略,就会“据理力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在海底捞应该享受的待遇。店员如果不主动提供,顾客还会主动索取,甚至就此闹出矛盾。

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的梦想是:“我要把海底捞开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国火锅第一品牌。”但是海底捞没有采用吸纳风险投资,加盟扩张等可以使其更快扩张的方式,因为张勇觉得,这样也许可以让海底捞做得很大,却很难让海底捞做的很久。面对现在的规模,张勇其实充满了忧虑。“我常常感到危机四伏,有时会在梦中惊醒!以前店少,我自己能够亲自处理,每个店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干部情况我也能了若指掌。现在不行了,这么多店要靠层层的敢不去管,而有些很严重的问题却不能及时发现。所以,我总担心,我们几十年的心血就会毁于一旦!”

张勇的担心很有道理,梅特卡菲定律指出,人际网络的价值与网络成员个体数量的平方成正比。由此。随着网络组织内个体数量的增长,其间的人际关系复杂程度呈平方增长,自然,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呈平方增长。

一方面,为了应对扩张,海底捞主动开始了制度化的探索,比如引入绩效考核、晋升考核等。这些制度化的措施作为标准的化身反过来又对人治形成了冲击。标准一旦确定下来,并要求所有的员工严格执行,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制度化的管理。而制度化管理与人治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竭尽全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条定性的规则,如果蜕变为一条条具体而微的细则(定量的规则)就预示着人治的混乱。人治的混乱最坏恶果就是导致激情的散失。

此外,要想复制扩张,海底捞就必须培养出足够多的胜任管理者和胜任员工,然后充分授权给他们。虽然为此成立了海底捞大学,等和和麦当劳等不同,海底捞复制的是服务,是激情。技能是可以培训的,但激情是不能培训的。有激情的员工是任何大学都培养不出来的。这才是张勇真正的忧虑所在。

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将管理大致视为一门量化的科学,海底捞式的人治化管理,更多的是将管理视为一种艺术。

管理不仅仅是科学,管理也不仅仅是艺术。海底捞式的人治化管理,已经将管理艺术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要实现企业掌门人张勇所提出宏大开店计划并长久平稳发展,必须在制度化管理和人治化管理中找到平衡,健全制度管理。

这么说是容易的,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世界级的难题。海底捞如何才能捞的更久,捞得更大呢?

海底捞,从服务价值向均衡价值升级

文/蒋云飞 容纳咨询顾问机构董事长,国内著名战略与管理专家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非常欣赏并且认同海底捞在服务价值上的诸多创新,因为这些均是从顾客利益出发的,一切以顾客消费体验为核心,可以说,抓住了本质。包括人性化及更加丰富内容的等位区(水果、小零食、游戏、涂指甲、擦鞋等等),热情的服务,对顾客的细致关怀,这些当然是海底捞当前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很多顾客选择去海底捞消费者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服务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价值正在同行不断同质化的追赶中消减,同时也在顾客不断高涨的期望中变得平常,因此,我们不禁要问,海底捞是不是只要做好了服务就能一劳永逸的健康、快速成长呢?服务创新随之带来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极致要求是否能令所有的连锁门店一致呢?如何才能解决好规范化管理与团队文化建设之间的平衡?

对于海底捞,当前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服务价值的过度传播和放大已经令消费者聚焦,作为餐饮业最核心的价值产品本身的价值反而成为次要因素,这恰恰值得企业去反思和修正。由于服务的突出,很多去过海底捞的消费者会说:服务挺好,但是菜品很一般!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一种不良的口碑效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断传播,会造成消费者对海底捞价值的单一化认识,必将带来巨大的危害,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必须思考的战略性命题。即海底捞必须重塑价值,从服务价值向均衡价值的升级。事实上,海底捞的菜品应该说处于同等企业的同一水平甚至略高的水平,但是因为顾客对服务价值的突出体验,忽略了产品体验,而海底捞在产品研发、产品塑造、产品价值推广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第二:海底捞的服务价值创新乏力,而企业规模化扩张急需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因此在管理导入与原有的人性化管理的变革成为当前的焦点。如何处理好这种变革,如何做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平衡是海底捞的最核心要解决的企业命题。

第三:海底捞品牌升级与品牌重塑的需求。事实上,一个企业发展的非常顺畅,品牌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甚至企业成为争相模仿和学习的模范的同时,恰恰是企业最高风险的时候。当前,媒体、个体消费者、行业对海底捞模式的过热关注反而是一种潜在的风险,这对于企业在品牌升级、建设、传播、重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海底捞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甚至出现了一些专家、消费者开始站在对立的立场来审视海底捞。这些对企业其实是很好的警示,也需要企业特别关注当前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

在企业发展上,本人给海底捞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从服务价值向综合价值的升级。

作为一家餐饮企业,海底捞当前在店面选址、环境建设、运营管理、文化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服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海底捞的确做到了领先。但是不得不说,在产品的创新、菜品的研发等方面还需要战略性的考量,投入精力进行建设。要知道,许多餐饮企业即使服务创新缺乏,但是菜品的出色依旧可以吸引回头客。菜品是餐饮的核心和本质,这一点,海底捞应该象服务创新一样,把产品创新作为长期战略,不断发展,成为另一个核心价值点,只有这样,才能持久成长。

第二:管理升级与文化建设的管理标准化

作为连锁型的餐饮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是必须要做到的,这不仅仅是企业规模发展的基础,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一个餐饮企业只有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才能降低出错率,确保食品安全。要知道,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核心命脉。在企业采购管理、运营管理建立绝对严格和标准的制度是必须的。那么同时,如何保障企业的活力和人性化呢?这一点就是在店面部分和消费者接触部分的管理创新了。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和管理弹性的建设是海底捞的特色管理部分。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制度是死的,但是人是有活力和思想的。当前海底捞最大的问题是要把文化建设的工作标准化。为什么海底捞的张勇先生感到压力很大,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文化建设缺乏标准化管理,还不能完全放手,必须依靠灵魂人物推动。因此,在未来,培养领导者、培养接班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规范化文化建设推进应该作为海底捞企业领导者最核心的任务来抓。

第三:重塑品牌的价值

在当前盛名之下的海底捞,如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随着产品创新的推进,把企业的复合价值及品牌的全新内涵传递出去非常重要。

降低公众的期望,自己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下来,回归普通餐饮企业的本色,反而有利于海底捞的成长。企业应该建立完善公关部门、规划企业的品牌传播、科学合理的引导公众和消费者,避免为企业经营背上更加沉重的负担。

同时,作为一名管理咨询的从业人员,我也希望我们的专家、公众、消费者、媒体给海底捞更多的关爱,为其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海底捞并不完美,海底捞还在前行,我们应该给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企业以支持。只要这个企业发生的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一切都可以改善。

海底捞需建立具有市场认同力的经营生态圈

文/陈江 北大纵横高级副总裁

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海底捞是成功的。海底捞火锅刚出现时,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尝试了一下,确实感觉到很多欣喜,那一阵已成为和朋友们吃火锅的不二选择,并且推荐给了很多朋友。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现许多如小肥羊、金鼎轩等餐饮公司也开始学习海底捞的一些做法,海底捞对我的吸引力开始下降了。近期,如果吃火锅的话,海底捞仍是我主要选择之一,只是不唯一了。

从管理咨询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海底捞,则需要更长时间来判断其成功与否。企业的经营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一个时间周期内的稳定和平衡,我把它称为企业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包括圈内和圈外两部分。这个圈子里,核心成员包括了股东、管理层、员工、供应商、顾客,圈子外层则包括了潜在成员,即投资者、职业经理人、职业人群、厂商、消费者。当核心圈子越稳定时,则潜在者进入圈子的可能性越大,圈子也会越来越大,企业就会越做越盛。圈子里的成员们,如何平衡呢?要看付出与所得。股东投了钱是需要回报的;经营层参与了创业,需要高于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回报预期;员工投入了自己的劳动,需要有不低于市场价值的回报;供应商提供了产品和服务,需要给予相对的合作机会和价格回报;顾客付了钱,当然希望有高性价比的服务。

海底捞初期的成功,在于改变了行业的规则。在海底捞的模式下,提供了较其它店家更高的服务标准和更多的服务内容,比起其它店家来说,实际是创新了产品和服务,从而找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顾客不但消费了食物,还消费了更多的服务。同时,在价格与其它火锅店相比不高的情况下,实际形成了一种相对于其它火锅店家的价格优势,相当于降低销售,或者说是给了顾客赠品。这种促销手段在初期配合更好的服务应该是促进了顾客的消费,所以海底捞火了。因此,市场创新加上促销,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

海底捞的这种模式,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包括员工培训、员工薪资、员工待遇、员工数量等。这里,既有股东的利益出让,也有经营者的利益出让,当然在创业感召下,也有员工的利益出让。但这种模式,如何能够长期发展和生存呢?

海底捞有了初步的成功,能不能成为长寿企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当务之急海底捞需要进一步清晰自己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好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建立起规范的连锁经营管理体系,扎扎实实地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变人治为法治,形成标准的程序和标准,将原有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因素规范和传承发扬下来。同时,海底捞还需要进一步明晰股东、经营者、员工、供应商、顾客之间的价值规则,使之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进一步内化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准则,真正形成海底捞经营生态圈中具有市场认同力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来的海底捞,必然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回归企业本质,管理预期

文/黎亮 仁达方略董事长助理

所谓“变态”,也就是说不属于常态,也很难以常态去理解。当“变态”成为海底捞服务的代名词的时候,媒体的聚焦效应加上国人的从众心態,海底捞注定成为一种现象,从营销的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阶段性的成功。

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变态”往往只有一种宿命——成为常态。这主要源于两种方式:1、变态主体退化成常态或消亡;2、随着整体社会环境进化,当前的变态成为一种常态。关于海底捞还能捞多久的话题,其实就是他终究会以何种方式、如何转化为常态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回归企业的本质来思考和探索。

服务是海底捞的核心价值,但是,热情服务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理行为,必然面临着艰难的挑战。

一方面,从公司内部考虑,受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影响,面对不断提升的员工需求及不断缩小的晋升空间,海底捞能否合理处理这个问题是关系其服务价值持续创造和创新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受习惯化的消费者期望值不断提高和竞争对手跟进策略的双重冲击,海底捞服务的“变态”程度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持其市场持续创新能力是其面临的另一重大考验。

其实这两大考验其实是一个问题,即内外部“预期管理”的问题;在不改变固有战略的基础上,海底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明确企业使命,合理管理消费者预期。

从理論上来讲:人性贪婪,消费者的预期永远无法满足。“超越预期”固然重要,但作为经营性企业而言,明确而清晰的承诺才是企业的立业之本。一口吃不出胖子,在海底捞成为现象之后,经营者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巩固而不是冒进式创新。

首先,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家和管理层在界定和传达企业使命(或“价值承诺”)时一定要清晰而明确,避免歧义和误导。从海底捞官网的企业简介还找不到明确的“企业使命”(或者说“价值承诺”);在这种情况下,“超越预期”很容易将消费者带入误区,消费者成为被宠坏的小孩。

其次,消费者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是要追求绝对优势,而是追求相对优势。在海底捞现有的服务已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想清楚什么是我们可以明确承诺并一定会做的?什么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突破的?在作出明确的取舍之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清晰的向社会传递这些信息,合理的去管理和引导消费者的预期,是解决上诉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在清楚定义了什么是我们明确承诺一定会做、什么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突破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精心培育创新和突破的土壤,建立并不断完善完整的价值创新体系,帮助我们不断实现我们的追求和突破!

二、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合理管理员工预期。

众所周知,海底捞的服务优势源自内部员工的服务热情,而如何维持员工的服务热情是海底捞的另一大难题。

为员工的父母寄生活费,给员工子女提供免费学校、为员工及亲属设立了专项基金……为员工提供超越预期的“惊喜”式后勤服务和关怀来激发员工热情,可以说海底捞当前的成功源自文化体系建设的成功。但是,笔者以为:“热情的激发靠激励,但热情的保持靠的是企业价值观塑造和基于企业价值观的习惯养成。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海底捞必须由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管理。”

一方面,海底捞向员工提供的后勤安排已然制度化、日常化,也就逐渐与员工的预期持平,无法再带来惊喜;另一方面,随着海底捞的逐渐成熟,海底捞早期做大扩张带来的草根员工、农村子弟的快速晋升空间愈来愈小,示范神话必将落幕;最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跟进策略导致的“相对剥夺”效应必将显现,反过来削弱海底捞的对比优势。

其实,这不仅是海底捞发展过程中迟早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管理的发展规律。即:从人的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这就如一层窗户纸,不捅破,永远在里面绕,一旦捅破则必然打开一片新天地。

据了解,为应对扩张,海底捞已然开始了制度化的探索,比如引进绩效体系、晋升考核体系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是在建立和健全这些制度时,必须以一贯的企业文化为指导核心,将前期文化成果合理融入制度之中,同时融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使命,在保持文化不走形的基础上进行宣贯、教育和落实,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和调整的过程,只有真正的完成这个过程,海底捞才能最终从文化建设阶段过渡到文化管理阶段。

三、大企业要有大思维,构建企业系统竞争力;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跳出大企业的五指山;以“反木桶理论”成功的海底捞不管从盈收还是规模来讲,今天的海底捞已非昨日的海底捞,单一的优势难以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加强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如何明确规划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合理构建和完善系统竞争力是海底捞必须面对的另一重大命题。

张总的忧虑根源在于其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思考创业、发展与守成的问题。

其实,优秀的企业如微软、IBM、GOOGLE、GE……,他们已不只是个人的事业,而是全世界的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因此,张总不应忧虑和彷徨,而应适时调整创业者心态,塑造企业家思维,相信文化和制度的力量,让海底捞成为行业的标准和表率,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进步的主力军。

若能如此,我相信海底捞还能捞很久、很久……

海底捞,应学会坚持和低调

文/李宏旭 正略钧策咨询顾问

海底捞的模式,在笔者看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模式:通过人性化和亲情化管理好了农民工出身的企业员工,通过充满热情的真诚服务感动了国内顾客,通过传帮带和有效授权管理好了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现代化的配送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确保了一流的产品交付;在这些成功要素当中,最为核心的是其对服务的重视和卓越的服务精神,这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从本质上来说,海底捞的成功靠的是长期以来坚持下来的这种企业文化。依靠企业文化来管理,实行无为而治,在管理流派上属于道家。

海底捞目前发展中的困扰正是这样产生的:企业需要扩张和进一步的发展,按照国内外企业的一般实践来看需要建立起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制度管理,也就是说要引入法治,走法家之路。法家和道家在管理理念上本身就是冲突的,在面对人性恶的假设前提下一个采取的是“堵”这种强制的纠正方式,一个采取的是“疏”这种基于自然之道的处理方式。“海底捞”的成功正是用道家思想管理好了农民工出身的员工,但用法家的方式必然会造成这些员工的不适应,带来企业文化的冲突和企业基因的混乱。由法家到道家不难,法治思想的坚持就会形成企业文化,走向道家;但由道家到法家就会比较困难,特别的是企业文化已经形成而且非常强势的情况下,会带来激烈的冲突。

篇5:读海底捞有感

我很久没这么认认真真的能像现在这样看完一本书了,不得不说《海底捞 你学不会》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让我对服务行业的管理方法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并不是用管理学的术语侃侃而谈,而是用一个个小故事集锦到一起再加上作者黄先生的所感所想,让人不仅仅被吸引的忍不住读下去,而且能让人产生共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能这么畅销,因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语言、真实的感想是最能打动读者的。

在火锅行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海底捞能鹤立鸡群的确是件让人惊讶的事,但也是让人心服口服的事。它的细致化服务,为宾客服务的热情,为宾客所想的周到,小到会为排队的客人免费擦鞋,为散发女士准备橡皮筋,为客人手机准备手机套等等,这些小细节是我在其他火锅店甚至是餐饮店见所未见的。同是做服务行业的我也感到汗颜,他们的细致也太细致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细致入微的服务往往最能打动顾客,赢得顾客的信任。

除了细致的服务以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勇说的一句话“顾客的定义应该被更为广义的解释——包括员工在内”。我很吃惊他把员工同顾客放在同一高度,如果说顾客是上帝,那员工自然也是,也就是说员工和顾客的事才是最紧要的。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海底捞的员工为何工作的那么真诚与热情。张勇对待他们就像家人一样,给员工住公寓而不是地下室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给员工父母寄补贴,还探望员工的父母。这样的以情感人,自然地,员工对待海底捞就像自己家一样,试问为家做事谁不会一心一意?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自然对你好。在物欲洪流的当今社会,我觉得,中国人的信仰除了钱、权,那就是家了,这种家的信仰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不管是广大基层员工还是高管领导,没有一个不是不想家能更好的。张勇的管理的确独树一帜,对员工像家人一样的管理方法,在如今市场竞争差异化战略中显得格外突兀,但不得不说,他的仁义体恤让他赢得了员工的心,也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心。

我很感动并被深深折服的是,海底捞的员工有90%多的都是农民工,他们学历低阅历也很狭隘,但却凭着自己的双手和质朴真诚的服务在海底捞不断进步。数字看不懂,大家帮着教;电脑不会,店里出费用培训;生病了,有大家关心照顾;从店长、领班到员工大家都是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大到海底捞的副总经理杨晓丽、大区经理袁华强,小到各个分店的店长,他们都是从最基层服务员做起的,他们用实例向人们验证了“双手能改变命运”的真理。海底捞,这里没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有的是张勇说的:天赋平等的人权和尊严。

篇6:读《海底捞 你学不会》有感

恩施支行 李倩

在去年年底的小贷工作会议上面,蒲行长向我们推荐了《海底捞 你学不会》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海底捞,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我在心里猜测,难道是一种海鲜,或是一个服装品牌,又或是一门新兴的事物,总之联想了很多,好奇心驱使我赶快买了这本书。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海底捞是由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创立的火锅品牌,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现海底捞已在全国范围内开了七十一家直营分店。我突然间觉得海底捞好神奇,并对于海底捞产生了各种的想象,恨不得马上跑到海底捞一探究竟,所有对海底捞的热情和喜爱都融化在了《海底捞 你学不会》这本书里。

在《海底捞 你学不会》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张勇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是他带领着海底捞辉煌了这么多年;感受到了海底捞艺术化的管理模式,激发了每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感受到了海底捞员工非凡的职业精神,他们用双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鼓舞着我,而我不是像张勇那样人人敬仰的高层领导,我也讲不出海底捞那高深的管理策略,作为村镇银行一名普通的员工,我能够学习的就是海底捞员工勤劳勇敢的职业精神,善良乐观的职业态度,不断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什么是职业精神,海底捞一书的解释就是:“把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做的比任何人都好,一个有这样精神的人,即使你看不起他的职业,你也不能看不起他。”在海底捞,传菜人员有一个美称——飞虎队。顾名思义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菜送到客人桌上。飞虎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快如飞,猛如虎。他们个个脚步轻盈,健步如飞,两手各托一个大托盘,装满了菜,举过双肩,身如轻燕,稳稳当当,每当客人多的转不开身时,他们一躬身,不到两秒就钻到前面了。飞虎队员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每天行走不少于10公里,随时都要小跑,脚气几乎是他们的职业病。在海底捞,很多岗位的工作都不亚于飞虎队,一工作都是12 个小时以上,全身都是酸痛的。他们从不抱怨,踏踏实实工作,一做就是很多年。什么是职业精神,这就他们是对职业精神最好的诠释。

比起他们,我感觉到很惭愧。试试用他们的职业精神来工作,我的业绩也一定会翻翻。仔细想想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我将在从存款和贷款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以存款为基础,发展客户群。存款是银行的根基,银行的发展壮大也都是以存款为核心的。吸收存款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会继续坚持在亲戚朋友中发展存款客户,宣传我行的存款优势,利用我行网上银行全国跨行转账免费和银行卡全国任意银行取款免费的优惠政策作为切入点,对所有的客户做好认真耐心的各项金融服务,明确他们的需求和目的,为他们合理的规划理财,让他们成为我们银行的受益者。虽然目前我已经开发了很多优质的存款客户,但我也感觉这种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只要我不懈的努力,很多优质的客户会源源不断的到来。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努力坚持,一直不断的宣传,发扬海底捞员工的职业精神,我一定可以把存款做的更好。

二、做优质贷款,降低资金风险。虽然贷款的客户很多,但我还是要擦亮眼睛,辨别客户,不让一个优质客户流失,也不做一笔不合格的贷款,在合规合法的条件下执行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每笔贷款都能顺利收回,保护银行的资金安全。

上一篇:软件学院工作总结下一篇:新西兰留学签证的四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