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2024-04-16

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通用7篇)

篇1: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绪 论

官本位思想是把做官当做人生最高目标,以官阶的高低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扭曲的社会心理。现在的官本位思想来自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历史和经历,导致官本位只有在中国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严重腐化党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作风,导致上级的绝对领导,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同时造成中国公民参政意识薄弱,宿命意识严重。破除官本位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官本位思想的内涵

每个理论思想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官本位思想把做官作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特有的思想,接下来就通过官本位思想的概念及特点来深入解读官本位思想。

(一)官本位思想的涵义

所谓“官本位”思想,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都有了,或者就是以官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又可以称为官权本位,权本位,拜官主义,官权拜物教等。[1]官本位把官员作为社会的中心,这是与民本位截然对立的一种观念与意识。官本位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是封建腐朽思想的当代继承,是对现代以人为本观念的断然否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的重要体现。

官本位思想具有以下三点内涵:第一,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官本位具有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命是从,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第三,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甚至以官阶级别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二)官本位思想的特征

官本位思想是把做官当做最高目标的社会心理,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官本位思想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0年10月8日。

“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有的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视为既得利益,他们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人民更好地服务,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绞尽脑汁地追逐对公共资源利用的特权,谋取个人的利益。有些领导干部面对利益抉择时,把自己的小团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抛在了脑后。这种特权思想,都是官本位思想的深层次驱动因素。

其次,官本位思想是“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官本位意识在现实中也有制度支撑,主要表现在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中,上下级之间不是双向互动运行的工作关系,而是下级以上级马首是瞻,下级官员不质疑上级制定的政策是否正确,只负责执行,上下级之间也没有合理的交流和沟通。在这种单一行政体制下,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不是实践,不是是否有利于民众,而是官阶的大小。官员的意见成了判断正误、善恶的唯一标准,并且官员的级别越高说的话就越正确,对下级官员说来,对上级官员负责就是他们唯一的宗旨。

再次,官本位是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部分领导干部以仕途作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一切服从官级地位,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把“升官”作为事业有成的唯一途径。他们为了个人的升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所有手段,甚至伤害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他们实现了为官升官的目标,他们就开始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贪污和剥夺人民的利益。

最后,官本位思想作为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地位的社会心理,把所有职务职称、身份、地位都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高低,而不是以真才实学或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对公权力、官位、官员的盲目崇拜和敬畏的社会风气。

二、官本位思想的成因

(一)官本位思想的历史根源

从历史脉络来考察,官本位思想萌生于秦朝的“学而优则仕”。古代中国各种职业由贵到贱、由高到低依次是士、农、工、商,入仕为官成为人们的最佳择业选择。官本位思想成熟于西汉的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学说成为整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官本位意识就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官本位思想发展于隋唐科举制度。隋朝开始建立科举制度,到唐朝趋于完善,至1905年

正式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在这漫长的1300年科举考试中,形成长盛不衰、规模宏大的考官热潮。

(二)官本位思想的思想根源

官本位的思想根源是孔孟之道。孔子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人对天是不能违反的,君主帝王就是天的代表,是“奉天承运”来统治黎明百姓的,而黎明百姓是天生愚蠢的,所以要实行愚民政策。孟子则强调性善论,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按 儒家观念统治者是品德高尚的,在政体设计上就靠人治,不靠法治,依靠官员的德行,不要权力制衡,由此形成了两千多年的官僚专制体制政体。[1]

(三)官本位思想的经济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政权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权力。权力统治着财产,无产者同政治统治毫无共同之点。[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基础的主体,但是个别官员控制着公共财产,他们只享受公共财产带来的好处,却不对公共财产的损失、浪费、破产负责。当做官成为发财、暴富的捷径,官本位思想就慢慢开始滋生。

三、官本位思想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

从过去的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官本位思想始终影响着我国行政官员和人民群众,甚至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官本位思想阻碍我国行政改革

自1982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历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原来的各种弊端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就包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我国的官本位状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加大了全能主义政治的力度,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以来由全能主义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进程。

第一,官本位的思维方式不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官本位的思维方式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夸大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认为世界既然是可知的,[1][2] 朱向东、贝清华:《官本位的成因分析》,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26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那么人类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认识就能达到对绝对真理的认识。这种对人类理性认识的夸大,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曲解,其中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但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承认绝对真理,但认为人类的认识只是不断地向绝对真理接近而永远不能达到绝对真理。所以人类对于各种规律的认识都是相对的,人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正因为人类理性认识的局限性,所以能力再强的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人民群众在需求上的千变万化的信息,因而也就不可能实现在这方面的计划。官本位思想所继承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实现全能主义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巨大障碍,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极为不利。

第二,官本位思想夸大领导者掌握信息的能力和判断力。长期的官本位习惯往往使我们的各级官员和人民不自觉地把官员看得高人一等,甚至把官员神化,他们认为只要当上官,就会变得无所不能,就能完全而准确地掌握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就能再各种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对领导者掌握信息能力和判断力的迷信,实际上是把人民的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和政治需求简单化。人民的社会需求是指人们的社会生活能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条件。人们的政治需求则包括作为公民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权利保障的需求,对政府决策参与的需求,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需求,对各种政治事务自由发表意见的议政需求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需求和政治需求都是通过无数个体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而且,这些千差万别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需求。按照官本位思想的思维,这些复杂的、不断变化的需求都要靠政府去满足,也就是政府包办。之所以要政府包办一切,是因为人们对于政府能力过分迷信,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政府能做,只有政府做了才放心。人们的各种社会和政治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而这一切又必须由政府包办,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政府机构的膨胀。

第三,官本位思想重视政府机关的力量而轻视社会自身的力量。具有官本位思想的人在面对人们的社会需求和政治需求的挑战时,只重视政府机关的力量和作用,而忽视社会自身的力量。他们看不到政府机关的局限性和社会自身力量的优越性。政府机关不但人力资源有限,其视野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难完满地回应复杂多变的人们的需求,而来自社会的力量,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本质是无穷无尽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萌芽和逐渐成长,我国的各种社会组织正在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股力量,事事都要由政府机关包揽。其实,政府机关的局限性不止于其力量和视野的有限,还会因为其特殊利益的存在而缺乏积极回

应人们需求的动力。政府机关的特殊利益就是各个单位的小团体利益。作为国家机关,它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如果追求小团体利益的行为普遍化,原来的职责就会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于是,为了给小团体带来更大的利益,他们会产生不断增加自己的权力的冲动,而这种冲动通常也被官本位思想所助长和巩固。因此,一方面各种行政机关不断地膨胀,而另一方面其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积极性却在下降。

第四,官本位思想重视领导的决策而轻视群众的参与。由于夸大领导者掌握信息的能力和判断力,在决策的问题上就只重视领导的决策,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参与。但是任何决策都会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于利益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群众自己。轻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官本位思想在决策问题上的重要表现。民主从操作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民对政府的制约,也就是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权力而存在的自下而上的制约权力,因此,民主的实质在于制约。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民主决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政府制定决策的过程通常是上级提出要求,下级提供材料,与广大群众没有直接的联系。人们连参与决策的机会都没有,制约和民主决策变为空谈。

第五,官本位思想过分强调对社会的控制。计划政治往往希望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单纯的同一性状态,即人们有着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一致的政治观点。为了实现这种单纯的同一性,就必须要强调社会控制。我们制定了各方面的同一性标准,并动用了我们的各种动员工具来按照我们制定的标准去塑造每一个人。但事实上,我们越是下大力气去塑造,人们越是会产生一种不愿意被塑造的摆脱心理和情绪。官本位思想造成了一种“官优民劣”的现象,官员都是优秀的、高明的,而人民群众则是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的。不能让他们知道的太多,不能让他们知道坏消息,不能让他们过多的接触外部世界,不能让他们批评官员等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与我们的行政改革的进步是极不适应的。[1]

第六,官本位思想限制人们自己对利益的表达。官本位思想既然强调社会控制,就会表现为对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不接受、不采纳,采取一种包办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方式。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们仍然相信政府可以最好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广大人民群众中每个人的具体利益要求是不同的,而且人民对于利益的要求会随着想法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可能由政府的计划来反映一样,人们千差万别且不断变化的利益要求也无法由政府代为表达。特别是政府部门产生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时候,政府就更无法体会人们对切身利益的感受了。

[1] 李景鹏:《官本位:行政改革的障碍之一》,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综上所述,官本位思想的存在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障碍,不彻底消除官本位思想,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会步履艰难。

(二)官本位思想侵蚀我国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指国家行政人员的意识构建、思维方式、价值观、态度以及一般人民对行政的整体价值意识。行政文化的建设与变革尤其是行政价值观念的变革,会影响政府行政的基础行为取向和行为模式,政府的行政行为本质上是政府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产物,即行政价值观念影响着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

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无论是在上层还是民间,都较之西方国家要强烈得多。作为封建文化的遗留,官本位意识与我国两千多年的皇权思想有关,封建统治阶级官贵民贱的思想长期主导文化潮流,逐渐内化为行政官员的一种整体心 理认同情绪。这种对官本位思想的认同对行政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1]

首先,官本位思想使整个行政过程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人治性。官本位思想和“人治”传统是相生相依、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即使在法律制度完备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因为官本位思想导致公务员只会依上级意志行事,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

其次,官本位思想导致权责分离,滋生腐败。官员是权力的实际运用者,如果他们没有认清权力的来源,在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下很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滥用权力,阿克顿勋爵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官员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不依法从政,只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对于赋予官员权力的群众置之不理。

最后,官本位思想导致我国行政官员办事效率低下。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行政官员衙门作风严重,文山会海,公文旅行,事无大小,层层请示,上级文件照抄照转,浮夸之风上行下效,做尽表面文章。[2] 我国历来注重身份取向,注重行政级别、权位高低和身份等级,过去将官员分为九品,现在将干部分为十五个级。这种行政文化反过来又为官本位思想提供肥沃的土壤,相互交织发展。官本位思想对我国政府完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实现依法治国造成巨大的观念障碍,特别是会给行政官员依法行政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官本位思想降低我国行政效率

[1][2]阮凤平:《有限政府的行政文化分析—兼论中国官本位意识的负面影响》,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宿玥:《论“官本位”思想对公务员实现依法行政的影响及纠正》,载《中共济南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现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秩序导向型还是发展导向型政府,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公共行政效率作为政府能力的表现,是衡量政府工作状况的基本综合指标。行政效率体现在行政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中,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有很多,诸如行政体制、行政关系、人事管理等等。

造成我国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存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复杂化,不仅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还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机构职能上,官本位思想造成了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机构之间相互推诿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疾,“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行事要牵扯到各大相关部门,行政效率就很难提高。

四、如何矫治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意识对社会的进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阻碍,我们要想办法来破除官本位意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可消除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

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摧毁官本位思想根基。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就是理想精神和价值原则,市场的运作就是自由平等的主体订立和执行契约的过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能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更是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成员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官不是发财致富且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官本位思想就会慢慢失去社会基础。

其次,深化政体内部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思想转变的主要途径。要做到还权于民,应有人民群众直接掌握的权力真正交由人民群众掌

握,让每个公民能够真正依法行使直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通过完善的制度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使其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

最后,全方位解放思想,提升官员政治素养。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政府官员的契约精神和雇员意识。“为人民服务”,既是一个行动口号,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公民雇员的工作和行为标准应该是也只是使民众满意,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决定力量。[1]

要纠正官本位思想就需要在广大公务员队伍及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民本位思想。实现从官本位思想到民本位思想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我国服务型政府,树立民本位理念具体来说需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与计划经济配套的是管制型政府;与市场经济配套的应该是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政治保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没有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实现由直接干预转向公共管理,把政府活动和政府行为规范到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的范围之内。尤其是“服务理念”必须扎根于政府官员及其公务员的脑海。在树立“服务理念”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弱化官位意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官员及公务员与普通群众只是一种社会的不同分工,并非是个人能力大小、作用大小的唯一体现,并非因为处在领导岗位后,各方面就强过普通群众。官员和公务员必须弱化自己的官位意识,在灵魂的深处去除官本位的腐朽思想,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小一些,把自己的地位放得低一些。保持同群众之间良好的关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前提。

第二,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政府管理制度实现由传统管理转向现代管理,使政府职能的战略性转变落实到位。突出的是要明确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实行职能转变。“强化”,就是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就是要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转化”,就是要向社会组织转化政府的社会职能。

第三,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由统揽一切转向科学治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应在建规立制切实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规划和制定。政府还应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 [1] 张国均:《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理念》,载《领导论坛》,2009年第6期。

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搞好宏观调控工作,为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秩序。最为重要的是政府要更多地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完善政府的社会和市场服务职能。

第四,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政府机构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实现精干、廉洁和高效的有机统一”;政府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人民群众信任、拥戴和依靠的人民政府”。要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必须要精干政府机构,彻底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政府管理还必须要透明,让全社会了解政府管理、服务社会的计划、目标、决策及实施的具体过程,从根本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减少甚至消除腐败现象。实现政府管理透明,不能不特别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公开。[1]

综上所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按照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民本位思想必须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五、结语

官本位思想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官员和行政管理体制。官本位思想造成我国官员腐败,社会不公,人们的价值观因官本位思想而变得扭曲,并且盲目地追求公权力,继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怪圈,即“行政官员不为人民服务,致使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人民就开始积极追寻为官的道路,一旦逐渐掌握了权力,也开始追寻利益最大化,这样又严重影响了其他群众的利益。”因此,破除官本位思想迫在眉睫,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在广大公务员队伍及全体人民群众中普及民本位思想,使民本位思想深入人心。

[1] 徐秋华:《摒弃“官本位”争做服务者》,载《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李建华:《行政伦理学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论文类:

[1]罗德刚:《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探索》, 载《探索》,2004年第1期。

[2]叶战备:《论完善对权力的舆论监督中国行政管理》,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3期。

[3]齐秀生:《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载《文史哲》,2002年第2期。[4]张国均:《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理念》,载《领导论坛》,2009年第6期。[5]宿玥:《论“官本位”思想对公务员实现依法行政的影响及纠正》,载《中共济南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0年10月8日。

[7]朱向东、贝清华:《官本位的成因分析》,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26期。[8]李景鹏:《官本位:行政改革的障碍之一》,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9]徐莲梅:《浅谈传统官本位思想对公民意识的消极影响》,载《管理与财富》2009年第5期。

[10]赵辉:《官本位的危害及其破除》,载《共产党员》,2009年第11期。[11]徐秋华:《摒弃“官本位”争做服务者》,载《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1期。[12]阮凤平:《有限政府的行政文化分析—兼论中国官本位意识的负面影响》,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篇2: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以“官本位”思想为例

文化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次的界定,已为多数人所认同。“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本文以“官本位”思想为例,在“制度的”层次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史,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有“两教”,一是儒教,二是道教,在世界东南亚的儒教圈里,中国是核心和发源地。儒教在治人和治国上强调两方面,一是“以德”,另一个是“以礼”,简称为德教和礼教,“以德”就是以德规范人的思维和思想,“以礼”就是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内部是用“德”规范人的思维,外部是用“礼”规范人四肢的行为。

官本位是指这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小,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封建儒教和“官本位”的内在联系有两点:一是儒教告诉民众要崇官、敬官和做官,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导向,比如说“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后来才有了封建科举制度,才有了现在的考官制度。二是儒教强调官怎样治理社会和驯化民众,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必然体现是官治,而讲法治才能讲民主。体现了官是社会的主宰。

“五四”后至今为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主要是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同时受到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现代中国文化在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对“官本位”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因种种原因又难以消除其弊端。

篇3: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恐怕我们谁也没听说过“教育让领导满意”的口号,但我们的教育似乎就是让领导看的,领导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的是“老百姓的满意度”。事实上,地方官员的教育政绩就是拿家长满意来做衡量尺度的,然而,“教育让家长满意”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较难操作的评价手段,恐怕地方官员用“教育让家长满意”堆砌起来的教育政绩也一定程度上是在糊弄民众。

在中国,许多学生、教师与官员同聚一处集会的公开场合,大会主持人的致辞往往开门见山就是“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尽管这样的集会其主要受众是学生,学生是主角,但致辞排位上的次序决定了学生是最不起眼的来宾。这种礼仪式的致辞多多少少衬托出学校教育其首先要让官员满意。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影子。大喇叭里传出的这种领导优先学生置后的排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敬客卑主观念的影响。但从学校育人的角度而言,这恰恰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君不见一些学校地震逃生安全演练的现场都设置了领导通道。地震还未来尚且要让领导先走、地震果真来了不还是让领导先走吗?君不见上级领导三天两头莅临学校检查工作,折腾学校全体学生天天打扫卫生,只要领导满意了,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到家了!鸣呼,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和教育,我们在学校教育的路子上更看重的是领导的脸色。领导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念,使得我们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不称为学生而是考生,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是教育而是考试!

诚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但是,学校教育其功能主要是育人的,所有的工作都是要围绕“育人”而进行的,而检验育人工作的成败优劣高低应该由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说了算。把育人当做培养考试的机器,把培养考试的机器当做换取领导的政绩,继而拿这种冠冕堂皇的政绩又从老百姓的身上攫取“人民满意”、“家长满意”等至高荣誉,为自己的脸上擦脂抹粉,显然是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和规律。

篇4:“官本位”思想的法理思考

关键词:“官本位”思想;招摇撞骗罪;国家机关公职人员

D926.3

一、“官本位”思想的含义及历史表现

对于“官”的定义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周礼.王制》一书中:即王者之制禄。”唐孔颖达疏曰:“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士,则谓之职。因而,相应的官吏官僚、官宦、官员等都是专指担负国家官职的人员。在古代,官员是朝廷设立的为朝廷治理朝政管理百姓的。通过官对“民的统治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易经系辞下》所说的“百官以治”。 所以“官”这个字逐渐引申为对有政府职务的人员的称呼。①“官本位”并非古代的词语,而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个经济学的专用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即以黄金为价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官本位”思想则是一种“以官为本”,把做官看作人生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并把是否为官以及官职大小作为标准来衡量人们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可以说“官本位”思想反映了我国从古至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古代上至权贵下至百姓都会把当官看作一种人生目标,而且能否让自己位居高官之地作为衡量自己成功的第一标志。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如何划分职业,结果有何不同,但有一点所有划分都是不谋而合,那就是无一例外地把“官”放在第一位。②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更是看出人们对于“官”的向往。在封建时代的专制统治之下,对于“做官”不仅仅象征了权力、金钱、荣誉而且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价值及在家族中的地位,上至自己的列祖列宗,下至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会为家族中曾拥有一个官员所自豪。黎明百姓在这封建社会则会被称之为贱民、草民、奴才,是愚蠢、落后、下贱的代名词,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下层,毫无权利可言,但他们看到并知道了自己与“做官”者的差距。无力反抗的他们也就最终认同了“以官为尊,以官为贵”的价值理念。在这样社会思想之下,也就造就了人们对于“官”不仅拥有着无限的向往,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畏惧。

二、招摇撞骗罪的定义及历史演变

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根据《刑法》第279条的规定,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损害国家机关形象、威信和正常活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在我国的古代,统治阶级具有无上权力,任何冒犯统治阶级利益的人都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打击。冒充公职人员的就是一项古老的犯罪,早在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官员历来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达到选拔官员的目的。他们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通常是集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这种特殊的权力地位使他们决不允许有任何人去冒充官员,对冒充者也会予以严厉的惩罚,但是正因為这种特殊的权力地位,就会使一部分人铤而走险冒充官员去获得利益。在我国唐朝时期,《唐律》共十二篇,第九篇即为诈伪律,《唐律·诈伪律》中就有“诈假官”和“诈称官”的罪名。明律、清律沿袭了“诈假官”、“诈称官”的规定:“凡诈假官、假与人官者,斩,”“若无官而诈称有官,有所求为,或诈称官司差遣而捕人,及诈冒官员姓名者,杖一百徒三百”。③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假冒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立法机关一直十分重视。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国家机关威信和信誉的代表,也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必然会对国家机关威信和信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也会损害其他各方面的利益。在新中国成立后,立法机关对于假冒公职人员的犯罪,1979年在刑法出台规定了“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1997年修订新刑法后第279条将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欺骗的行为规定为招摇撞骗罪。

三、“官本位”思想为招摇撞骗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官本位”思想作为封建意识残存至今,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转型期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使的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加之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在封建遗毒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包夹之下,逐渐让部分人产生了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利益的想法。

在招摇撞骗案中必然会有一个行为人,如果把案件定义在招摇撞骗罪中那么行为人必然是一个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也即是说:行为人必然会为自己伪装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以达到自己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想通过假冒国家公职人员即官员来达成目的呢?那是因为“官本位”思想在行为人的生活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公民处于对国家公信力的信任,国家公职人员的公信力在公民的理解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而相对的官职越高的人在民众心目中权威性就更强,说话做事也就更令人信服。在当今社会“官本位”思想仍然不可忽视,一方面“做官”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做官”所用权力带来的灰色收入也十分可观。同时“做官”还可以为自己的亲属朋友带来实惠,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做官”的人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于是对于自己没有能力却想通过特殊手段——“求助于官员”来获得非法利益的人找到了捷径。相对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和市场,使的某些行为人看准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自己冒充国家公职人员来为自己获取非法所得。对于行为人来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其深刻的意识到“做官”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因为行为人知道民众对于官员都拥有很大的向往和敬畏之心,“做官”也是很多民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之一,哪家的人有“做官”后所带来的改变是他们所羡慕的,多数的民众心目中对于那些在国企事业单位中任职的人,也总会被他们换算成官职在在当今官阶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即便是一个知名的教授在很多人眼中也不比一个乡长的社会地位高。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民众逐渐进入了误区,总认为只有通过攀权贵关系才能为其达成目的。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也就为招摇撞骗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招摇撞骗罪的成立是“官本位”思想的当代表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招摇撞骗罪于1979年写入到了刑法之中,而后在1997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招摇撞骗罪的存在证明有部分人仍会触犯相关法律,并适用于此种法规。招摇撞骗罪的成立是建立在冒充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进行非法的利益获取追求,两者缺一不可,才能构成招摇撞骗行为。冒充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进行非法的利益获取两者之间拥有着客观的联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手段,是为后者的成功所服务的;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目的和期望。但是如果行为人处于满足虚荣心去冒充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身份和职称进行炫耀而没有追求非法利益所得时,便不会构成招摇撞骗罪,但是即便没有构成招摇撞骗罪,但是他满足的虚荣心仍是建立在“官本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基础上的。在行为人的心目中只有自己成为官员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存在,这种病态的想法让行为人把做官当成人生的最大目标,也是最大价值的体现。不管行为人最终是否有通过假冒国家公职人员进行非法利益所得,但是想“做官”并假冒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足以证明了“做官”在他们心目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这些想法行为都是“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所以从招摇撞骗罪的成立上可以看出“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的影响仍然存在。

结论

“官本位”思想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代的因素,从招摇撞骗罪成立中也只是反映了“官本位”思想当代表现的一个方面,“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为招摇撞骗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招摇撞骗罪也恰好印证了“官本位”思想的表现,但对于招摇撞骗过程中的行为人还是受害者来说,他们都是“官本位”思想的受害者。怎样消除“官本位”思想,这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加强人们思想认知的同时也要健全法律法规。让人们对“做官”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人们不再去盲目病态的追求虚假的人生目标,也让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能够切实成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

参考文献

[1]张平治、杨景龙:《中国人的毛病》,中国社会出版社,第88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142

篇5:克服官本位思想

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这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不走好群众路线,就会使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产生当官做老爷的思想。走群众路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执政的问题。如若抱着我是一个“官”的思想,去走群众路线,必然会与群众产生相当的距离。一阵风的过场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能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一摞“从问题到问题”的材料了。如若把自己思想中的“官本位”思想克服掉,真正抱着我是一个人民群众服务公仆,为群众办事的公务员的思想,那么,这个群众路线,就会走得很有感情,很实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困难就会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中,并想方设法逐步解决。

人民群众对大道理的认识,往往是从小道理开始的。比如说:昆明市道路反复开挖围挡施工,建筑工地漫天飞扬的尘土,运渣车辆到处抛洒渣土等问题,如若能从群众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想想,走走群众路线,不要怕麻烦,认真去抓问题的解决,去抓问题的落实和监督,人民群众一定会鼓掌欢迎的。

我的观点就是,要走好群众路线,就要放下官架子,拿出办实事的样子,不要让群众的问题悬着,一定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始,用一个公务人员的良好心态去办实事,这样才能走好群众路线。

汇报人:xiexiebang

篇6:破除“官本位”思想从我做起

所谓“官本位”,就是指一切皆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荣、以官职变动作为行为依据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文化。“官本位”自古有之,流传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当前,推进酒店发展和个人成长必须防止和克服“官本位”思想带来的影响。

一、“官本位”的主要特点

“官本位”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官为荣”,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不仅一些做官之人洋洋自得,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官员的身边之人也是“自觉不凡”。“我爸是李刚”等。“官本位”思想蔓延开来,树立起的就是一种“一切向官看”的错误社会导向。于是乎,某些官员也就越发得意,有恃无恐,作风更加独断,行为更加乖张,有的甚至直接走上贪污受贿的深渊,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而官员的“身边人”也可以利用其手中的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长此以往,党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必然地受到损害,失掉的是人心,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二、作为酒店领班如何防止和克服“官本位”思想 首先作为一名党员要深知“官本位”的思想是和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彻底违背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的公仆性质。对于各级官员来

说,公仆二字应该突出一个“仆”字,首先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从而才能够想清楚自己在什么位置,这个位置该做什么,就不会产生“官本位”思想和由此产生的所谓“优越感”?

其次作为酒店领班是沟通领导和属下员工的桥梁是兵头将尾,一名优秀领班,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硬的业务技能、优秀的心理素质。涉及到方方面面,概括其要点,就两方面,外树形象,内看修养。外树形象。所谓形象,即一个人精神风貌。酒店的工作主要是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精神风貌,会使客人和属下员工有如沐春风的愉悦感,并以此来感染客人和属下员工,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员工有归属感。良好的精神风貌,包括整洁的服饰、优雅的举止、不俗的谈吐、良好的沟通能力、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超前的思维力。内看修养。修养的修炼,包括心态的调整、业务知识的钻研、目标的制定。第一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留心处处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上级领导学习、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向下属学习,向书本学习。总之,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学习,如海绵吸水,又不断融会贯通,为己所用。第二,要不怕挫折。碰到困难,要树立起这样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坚信,没有跨不过的坎。第三,要有积极心态。消极的心态会毒害一个人的心灵,会影响一个人行动力,甚至会使一个人的行动力彻底消失。

所谓积极心态,说白了,不抱怨工作、不抱怨生活、不怨天尤人,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第四,要有感恩的心态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按照酒店员工手册和岗位职责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要起好模仿带头作用,任何事都要想在前冲在前,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树立以公司为家精心持家思想,把工作当事业干的意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酒店经济效益。

BXJDZWT

篇7: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防止和克服“官本位”思想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谐音。为了调查了解我区干部队伍中的“官本位”思想情况,我们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成立了调研组,从7月27日到8月3日,用7天的时间,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深入到5个乡镇街10个区级部门对100多名干部的“官本位”思想进行专题调研。

一、“官本位”思想的表现、危害和形成的原因

1、“官本位”思想的表现。“官本位”思想是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其实质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荣,一切为了做官。在我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的意识支配下,部分领导干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部分干部对工作明哲保身、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专做表面文章;为求个人升迁,热衷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三是部分干部不愿意到事业单位工作或任职,害怕丢掉公务员身份。

2、“官本位”思想的危害。通过对“官本位”在现实中种种表现的分析,其本质上是“权本位”、“钱本位”,对社会、国家和人民贻害无穷。“官本位”思想必然强化社会“官尊民卑”的等级观念,人为地分出高低贵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使社会更加不和谐。长此以往,必将窒息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压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思想解放,阻碍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进程,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因此会严重地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消磨人们的意志,挫伤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

3、“官本位”思想存在的主要原因。“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社会存在甚至盛行,决不是一时的显现,而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一是干部任用制度不完善是““官本位””形成的体制原因。近年来,我区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工作民主化程度显著提高,重实干的用人导向初步形成。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二是干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官本位”形成的外部原因。对干部的监督,主要是纪检部门,干部与干部,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干部与干部之间,碍于情面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群众对干部怕报复,不敢行使监督权。监督力度的欠缺不强,容易滋生腐败。三是公务员收入稳定和环境宽松是“官本位”意识强化的动力诱因。在现存的分配体制下,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条件是中等偏上的,而且比较稳定,有国家财政作保障,工作一般都比较轻松。正因为待遇优厚有保障,“官本位”思想比较盛行。

二、我区在摒弃“官本位”思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方面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中央“5+1”文件作为干部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扩大民主、走群众路线为基本方向,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为目标,防止和克服“官本位”思想,努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推行了干部选拔首提名责任制。为了拓宽识人选人渠道,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我们在认真调研和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出台了《首提名责任制实施办法》,从源头上解决“带病提拔”问题。近年来,全区共推荐近期可进班子的正、副科级后备干部300多名。2008年,区委提拔任用的62名干部均是按首提名责任制形式推荐的后备干部中选用的。由于实行首提名责任制,各单位推荐的干部人选素质普遍比较高,使用以后各方面反响很好。

二是实行全委会差额票决。按照中央“5+1”文件的要求,我们从2005年起在干部任用工作中,积极推行了区委全委会差额票决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在乡镇换届和班子调整过程中,围绕配优配强乡镇街班子,对乡镇街党政正职人选实行民主推荐、全面考察、充分酝酿、常委会的研究基础上,对乡镇街党(工)委书记、乡(镇)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全面实行差额票决,进一步扩大了干部任用工作的民主,形成了竞争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实施公推公选任用干部。2003年来,先后5次对区级部门、乡镇街和区属事业单位的缺职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32名。另外,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积极开展公推公选干部工作。在公推公选区工业局、商贸局局长时,我们请全区正科以上领导干部参与;在公推公选金台医院、中山医院院长时,请医院全体职工参与。这种做法,将评价干部的标准和尺子交给群众,让群众在干部任用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利于强化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促使当选的干部用自己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行动赢得更大的信任和支持。通过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工作,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得到及时提拔使用,也为我们发现并储备了一大批有较大潜力的后备干部。

四是积极推行干部任职承诺。我们在区级班子换届后,调整区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时,让新任职的区财政局局长、交通局局长、招商局局长等5名区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作任职承诺,并全程录像。会后,将承诺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赠予本人家属1份,组织部留存1份,目的是为了请干部家属经常提醒,帮助组织监督。在干部履职期间,我们将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部分干部进行评议视察,对照本人承诺,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通过这种形式,促使领导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公开承诺,自觉树立廉政、勤政意识,增强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项工作的推行赢得了各方面的认可和赞许。

五是加强干部监督。坚持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区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前,区委组织部都要提请区纪委、计生局等有关部门对拟任用干部做出廉政和计生鉴定,对廉政和计生鉴定有问题或不过关的干部一律不用。坚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先后对16名担任过主要领导的干部在离位变动以后委托审计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对其他干部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坚持诫勉谈话制度,对3名在考核中民主测评票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科级干部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并对其进行了诫勉谈话,在全区产生了较大反响,使大多数干部受到了教育。

三、摒弃“官本位”思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对策

遏制“官本位”意识,让“民本位”成为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促进“民本位”观念的推广和强化。

1、建立竞争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这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把“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并配套完善起来,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从而使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使优秀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促使机关干部在思想上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超跨感。

2、建立激励机制。要激活干部的工作热情,始终保持事业需要的良好精神状态,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一个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要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对干部进行考核,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和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对考核不称职或平时工作表现差的,采取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措施。以此来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使干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多为群众着想,更加务实工作。

3、建立退出机制。“能上难下、能进难出”是目前干部任用中的一个难题。要在重视思想观念上引导和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干部的任期制、聘任制、试用期制、辞职辞退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优化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建立退出机制,能让干部在思想上树立起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促进干部自觉做好自身建设。

上一篇:好词好句作文摘抄下一篇:【爱家爱党爱社会】团日活动 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