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24-05-16

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共6篇)

篇1: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首次预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3-05-14

5月8日,《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首发。该报告今年首次包括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三大部分。时间范围是从2015年至2030年。预测主要采用定量的组合预测方法。根据预测,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产值将会在5.1万亿至5.9万亿元之间,2030年则会达到20万亿到24万亿元之间。

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将全部超过10%,尤其是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将占地方生产总值的50%以上。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编者

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占GDP15%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87亿元,与2001年的832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7%。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6%。

海洋传统产业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海洋服务业增长迅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10%。而《报告》中预测,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44%、13.89%和15.49%。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预测将在17万亿

到19万亿元之间。

海南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将最大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预期高于同期地区经济增速。

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仍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全部超过10%。

这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海南省。到2030年,该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将超过50%,位居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之首,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26.12%。增幅排名前三的除了海南省外,其次为辽宁省,增幅为24.35%;江苏省位居第三,增幅达到18.8%。

在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中,天津市、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幅均小于6%,天津市为1.84%、浙江省3.78%、广西壮族自治区5.97%。

科技兴海基地将成重要模式

根据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6.13%、8.15%和12.96%。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近10年来海洋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整体年均增速超过28%。未来,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海洋资源和环境问题仍将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洋渔业预测

海洋渔业包括近海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加工业四方面。

根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海洋捕捞产值为127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716亿元。2030年,海洋捕捞业产值为73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413亿元。

2015年,海洋渔业服务业总产值预测可达304.96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产值将超过388亿元。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为1198亿元,2030年为1525.26

亿元。

■海水利用业预测

根据《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50万~3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我国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不断上升,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41亿元、39.62亿元、83.77亿元和172.06亿元。

■海洋船舶制造业预测

未来20年,中国海洋船舶制造业增加值逐年上升。2015年预测显示为3215.32亿元;2020年达到8740.8亿元;2025年为23248.72亿元;2030年则达到60160.5亿元。

篇2: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1-03-04 | 作者: | 来源: 国家海洋局网站 | 【2011年3月3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 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多个海上油气田投产,海洋油气业增幅较大;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均比上年有较快增长;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趋好和航运价格恢复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回暖;由于价格持续上行,海洋盐业仍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受经济回暖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积极影响,滨海旅游业出现了平稳增长;受惠于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及拉动内需政策,海洋工程建筑业也有较快增长;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强,我国海砂开采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海洋矿业全年增加值比上年略有下降。据介绍,公报以国家统计局批准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为依据,统计资料由国务院有关部门、11个沿海地区海洋和统计部门提供。为进一步提高公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国家海洋局还邀请了国内统计、海洋经济、宏观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对2010年海洋经济初步核算数据进行了审核。《公报》中海洋生产总值和各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011年,国家海洋局将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10年,国家海洋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选择5个沿海地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以进一步摸清各地区海洋经济“家底”。同时,还向有关综合部门申请,尽快开展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以初步实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动态监测、实时评估。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海洋局将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方针、精神,以及即将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着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为海洋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新闻发布会现场

第1/1页

*荐:好玩的!免费的!尽在百度游戏!

国家统计局2010统计公报百度一下返回搜索结果|百度首页

设置与反馈|原网页

篇3: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海洋经济增速整体减缓, 全年表现为“V”字型走势

与往年相比, 2009年海洋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总量增、增速减”的特征。2009年, 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 我国海洋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金融危机对某些海洋产业的影响已经显现。《公报》表明, 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可比增速8.6%, 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8.7%) , 增速较往年明显减缓, 与2008年相比回落3.3个百分点 (见表1和图1)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 比上年略有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部分海洋产业, 尤其是外贸依存度大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等产业, 均出现了增速回落、产品出口量减少等状况。其中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影响最严重, 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比上年减少2.4%。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 不仅在海洋经济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而且对海洋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十分显著。按照初步核算数据, 2009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及其拉动的相关产业对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约占四分之一强, 其负增长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海洋经济整体增速的迅速回升, 造成2009年海洋经济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局面。

从全年看, 海洋经济呈现出先抑后扬的“V”字型复苏特征。2009年上半年, 海洋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显著, 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仅6.9%;下半年, 国家和沿海地方积极应对, 出台多项政策措施, 促进了海洋经济总量继续稳定增长, 一方面在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 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 海洋风电、沿海港口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多部沿海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刺激了沿海区域板块经济的迅速回升, 为海洋产业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 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随着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 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趋好, 以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为代表的产业逐步摆脱金融危机阴霾, 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均呈现出回稳的发展势头, 海洋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并从整体上拉动了海洋经济的回升态势。

注:1.2005-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可比价速度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可比价速度来源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2005-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及可比价增速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9》, 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及可比价速度来源于《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主要海洋产业企稳向好, 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2009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各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速度, 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分别拉动海洋生产总值1.8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对海洋经济的总体回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海洋工程建筑业——受经济刺激政策拉动明显, 增速位居榜首

2009年, 随着“四万亿”资金的逐步落实, 对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沿海多座跨海大桥和港口改扩建工程相继施工, 如青岛胶州湾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跨海桥梁, 潍坊港、烟台港、北海铁山港、防城港等港口改扩建工程项目, 这些海洋工程项目支撑着海洋工程建筑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也使海洋工程建筑业成为2009年增长最快的海洋产业和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之一。《公报》显示, 2009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58亿元, 比上年增长31.9%, 增长速度高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

由于海洋工程项目施工周期一般较长, 且多数项目刚刚开工建设, 2010年将延续工程施工进度, 预计2010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海洋交通运输业──金融危机影响凸显, 全年负增长

金融危机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影响最为严重。2009年,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港口业务量增速明显放缓, 部分港口出口货物量呈下降趋势, 航运运价下跌明显, 航运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 以及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逐渐减弱,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企稳回升, 全年呈现出一季度探底企稳、二季度逐步回升, 三季度以来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指标逐月递增, 但增长幅度尚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截止到2009年底,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9.1亿吨, 同比增长8.2%, 较去年同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 082万标准箱, 下降5.8%, 较去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公报》显示, 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 748亿元, 比上年减少2.4%, 成为唯一负增长的主要海洋产业。

伴随着2010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渐趋好, 出口航运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温, 总的来看, 金融危机对海洋交通运输业行业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步减弱, 积极因素正在逐渐增多, 加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即将召开, 会议所带来运输需求的大量增长将为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注入强劲的动力, 预计20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恢复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长势头。

海洋油气业──供需价格双重影响, 量增值减

2009年, 我国加大了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在渤海海域成功获得渤中2-1、秦皇岛29-2和锦州20-2北等一系列新发现, 与此同时中海油的渤中28-2南油田, 番禺30-1气田、锦州25-1南、曹妃甸18-2等油气田也相继在年内投产, 大大促进了海洋油气产量增长。但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受到全球原油供需市场动荡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双重影响, 特别是自2009年初油价的持续走低, 导致我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大大缩水, 增速明显回落。《公报》显示, 2009年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748亿元, 与上年相比, 现价增加值减少了280亿元, 但受价格影响可比增长仍达到8.5%, 增速回落了13个百分点。

预计2010年,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必将带动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 国际油价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 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 新发现油气田的逐步相继投产, 总的来看2010年我国海洋油气业整体形势看好。

滨海旅游业──国内旅游需求增长较快, 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我国滨海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优势产业。2009年,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投入的增加, 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相继实施, 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步趋好, 我国国内旅游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国际旅游迅速回升。据初步核算, 全年滨海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千亿元, 同比增长近9%;滨海国际旅游收入近1.4千亿元, 同比下降近2%。

我国滨海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的特点, 直接或间接影响百余个细分行业。因此, 滨海旅游消费对我国海洋经济相关产业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 成为2009年对我国海洋经济拉动效应最大的主要海洋产业, 初步核算表明, 滨海旅游业对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拉动了1.8个百分点。

2010年, 我国刺激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 滨海国内旅游仍将是我国滨海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中坚力量;与此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继续趋好, 2010年我国又将迎来两个重要的国际盛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滨海国际旅游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洋船舶工业──危机反应滞后, 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2009年, 国家《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使海洋船舶工业逐步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高新技术船舶建造能力, 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水平, 但增速放缓。沿海地区海洋造船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些大型企业迅速崛起, 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造船完工603万载重吨,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380万载重吨, 江苏新时代造船公司257万载重吨, 三个公司的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29.2%。另外,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也取得了突破, 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和3 000米深海铺管船建成交付, 其技术数据和制造周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空白;首艘3 000吨级小水线面综合考察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等新产品的成功交付, 都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科考船研发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尽管2009年海洋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但是从主要指标来看, 造船完工量虽保持增长, 但增速放缓;手持订单量略有下降, 但变化不大;新船成交量受全球船舶订造需求大幅下降影响, 明显下滑。由于造船行业生产周期较长, 对金融危机反应具有滞后性, 新承接订单的明显下滑将对今后2至3年船舶生产带来影响, 因此海洋船舶工业受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保稳定、调结构将是未来五到十年的海洋船舶工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海洋电力业──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 增长潜力巨大

2009年, 受国家和沿海地区鼓励清洁能源开发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国家出台的四万亿元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动, 我国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实现增加值12亿元, 比上年增长25.2%, 成为2009年增速较快的主要海洋产业之一。沿海地区的海上风能利用的趋势逐渐增强, 许多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相继运营投产, 成为我国海洋电力业发展的热点。如, 我国首座、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首批3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首批海上 (潮间带) 风力发电机组 (2台1.5兆瓦) 的成功并网发电 (江苏如东县) ;山东沿海区域大型风电场项目正在建设。我国海洋电力业由浅近海域到海上风电的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也使得我国海洋电力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 随着近年来沿海大批风电场建设项目的相继竣工投产, 以及国家对海洋电力等战略型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以海洋风电为首的海洋电力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好, 将成为海洋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对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繁荣地区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存差异, 长三角经济区呈现负增长

《公报》显示, 2009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12 015亿元、9 466亿元和6 614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7.6%、29.6%、20.7%。

2009年, 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都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以长三角经济区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2009年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不仅比2008年相比回落了2.5个百分点 (现价) ,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也减少了2.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 在长三角经济区, 上海一直占据半壁江山, 海洋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在50%左右, 可以说上海海洋经济对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经济具有非常大的牵动作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上海市海洋经济增速出现负增长, 降幅接近20% (现价) , 进而影响长三角海洋经济总量出现回落。另一方面,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长三角经济区主导海洋产业之一, 多年来, 该产业增加值占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合计比重均处在40%左右的水平, 高于环渤海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最大冲击。港口业务量增速明显放缓, 部分港口出口货物量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较2008年减少10.7%, 加之航运运价下跌, 航运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2009年长三角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缩减较大。

金融危机源于国外, 因此越是对外依存度高的海洋产业和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越严重,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 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将会逐步实现全面复苏, 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经济也将走出低谷, 反转上升。

2010年发展展望

2009年, 面对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海洋经济以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走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2010年将是海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 同时也是海洋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 世界经济正逐渐复苏, 对外贸易形势日趋好转, 我国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也在逐步增强, 国家和沿海地方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将为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但是, 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 未来海洋经济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篇4:发展海洋经济:中国需要学习什么

从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看,中国仍然处在海洋经济产业链的中低端,属于这个领域的追赶者。为了践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首要的任务就是认识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厘清中国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向领先者学习哪些经验。

全球海洋经济的重要特征

世界经济发展到21世纪,其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带来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逐渐显现,陆域资源的枯竭和发展空间的萎缩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未来。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海洋成为人类争夺资源与发展空间的最重要的战场,海洋经济开始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

海洋经济的概念已提出了30余年。最初的海洋经济概念局限在生态和资源领域,随着海洋经济地位的提升,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跃进,海洋经济的定义也不断得到扩展和完善。

目前普遍认可的海洋经济概念分为狭义海洋经济、广义海洋经济和泛义海洋经济等三个层次。狭义海洋经济是指以开发利用资源、海洋水体和海洋空间而形成的经济;广义海洋经济是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条件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的制造业等;泛义海洋经济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包括海岛经济和沿海经济。

整体而言,全球海洋经济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公共性、复合性与开放性。海洋水体具有流动性、连续性和贯通性,海岸带、海区和大陆架连为一体,不可分割,这就决定了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只能归属国家和公众,海洋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同时,海洋不同水层存在不同的资源,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开发,海洋经济具有复合性特征;而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边界的不确定又决定了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

高度的政治化与国际性。世界各国海洋意识普遍增强,世界海洋权益争端日趋加剧。在不断加剧的竞争中,现代全球海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其整体状态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体相似。在目前的全球海洋经济格局中,美国一枝独秀,在诸多海洋经济指标中占据领先地位;英国、挪威、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等是第二集团,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前三国甚至在很多层面甚至优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等国在某个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高风险性。与陆域经济相比,海洋经济具有更显著的高风险特征。自然灾害是海洋经济面临的巨大风险;海洋经济的政治安全风险高;海盗活动始终构成安全风险;海洋经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海洋经济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风险。

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特征。海洋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多变,这就决定了海洋经济对技术的要求比陆域经济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海洋经济的技术密集性特征更强,海洋高新技术在现代海洋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各国在以海洋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海洋高新技术上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成为现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现代海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产值大等特点,成为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到国民经济体系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已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513万人。海洋经济整体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四方面优势

一是中国海洋实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张。随着东西方海洋行业实体经济的此消彼长,二者的总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集装箱港口竞争力从1994年之后明显提升,目前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集装箱港口大型化的主体。2013年,深圳、广州、香港;上海、宁波;天津、青岛这三大城市体系集装箱吞吐量占当年世界前25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逾45%。而伦敦等已经无法承载海洋实体经济,其2013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甚至没有排入当年世界前20强。

二是中国海洋经济的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了各国在世界海洋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决定了各国在全球海洋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多年持续高额的海洋科技投入,使得中国在海洋油气开发、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深海开发等海洋科技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创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是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国家海洋局则在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经济调控体系等方面做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夯实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

四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全球海洋经济中心明显向亚洲转移。全球海洋经济中心的兴衰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息息相关。20世纪末期,全球经济中心逐渐呈现向亚洲等新兴地区和国家转移的趋势,这为亚洲地区成为海洋经济新的中心创造了历史机遇。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世界新的航运中心、造船业中心。

其次,欧美经济体对海事企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对海洋产业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标准更加严格,其对海洋产业的风险权重较高,计提的资本金也是按照全球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在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船舶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欧洲对海洋经济的严格监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这对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

nlc202309041313

再次,传统的欧美银行业并没有足够重视亚洲客户。金融危机后,为了保证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欧美很多从事海运金融的银行收缩了亚洲业务。这为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及金融服务提供了重大契机。

仍处在产业链低端

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大支柱,但整体而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处在产业链低端,未来改进完善空间巨大。

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是自上而下的,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中国的产业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多是遵循自上而下的格局,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而产业自身则处在政策讨论中的弱势地位。甚至因为部分产业是国有企业主导的,国有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者,因此产业政策框架是一个“组织式”的。同时,产业运作方式多有行政色彩,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没有一个国际海洋服务中心。尽管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一,港口国际集装箱居全球第一,但航运主导且运输主要是由国内企业驱动,并没有成为一个国际中转站和服务中心。上海港货物的国际中转比例只有约10%,而新加坡是60%,其他国际航运中心最低水平也有40%。能否为其他国家提供转运服务是该港口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国际化中心将引领产业积聚与发展。

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初步。海洋服务业是为海洋经济提供保障服务的产业。从大类别上讲,它可以分为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和海洋社会服务等三个门类。高端海洋服务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等特点。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初步的,在法律、金融、保险、咨询、设计等领域仍然较为落后。

知识产权保护等软件建设不足。中国目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而海事工程等设计工作需要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让伦敦、奥斯陆等地的知名设计公司无意来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其他软件建设,比如法律、经商环境、人才、生活环境等,也都是重要的软件基础。

风险管理机制缺乏。中国海洋经济及海洋金融整体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处置仍然不完善。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是非常专业性且国际化的,其融资需求规模巨大、资金占用时间长、投入周期长,如果没有完备的风险处置机制,将无法有效应对海洋产业的景气循环周期。比如,对未来现金流的估算是非常困难的,而融资成本又是多变的,即使在景气较好的海洋工程领域也可能因为技术问题引发金融方面的风险。从行业的风险看,需要关注融资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运营风险等。

中国应该向海洋经济强国学习什么

在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上,美国整体实力最强,但其海洋经济发展更多是其经济第一强国的体现,而新加坡、挪威、英国等经济体的海洋经济发展则独具特色,在特定领域甚至超越美国。他们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呢?

发展模式选择:新加坡

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中国最应该学习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模式。

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具基础性的前提。新加坡采取的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方式,是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融合的典型模式。政府在促进海洋经济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促进开发性资金利用、促进官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一定意义上,新加坡的成功在于政府的支持。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促进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最有效模式。由于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仅靠市场,部分新兴领域会缺乏基础的发展促进机制;仅靠政府,部分新兴领域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支撑体系。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的有效需求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缺少的二元条件。特别对于追赶者,政府与市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或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好方式。从其他经济体的海洋经济发展看,暂时没有其他方式比政府与市场的融合模式更加有效。

新加坡政府在主导海洋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世闻名。从目前看,政府在制度层面的推动已经使得新加坡在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的发展方面占据了优势,毫无争议地成为亚洲地区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的中心。

产业发展布局:挪威

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中国最应该学习的对象是挪威。“统筹规划+找准定位+重点布局”的产业发展战略,使得挪威成为全球海洋经济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附加值最高和竞争力极强的海洋经济强国。

挪威的海洋产业集聚由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组成,而且其产业集聚具有完备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实现了海洋经济产业完全聚集的国家,从而确保挪威成为了全球海洋产业集聚最为先进的国家。挪威海洋企业之所以能长期牢牢占据全球海洋产业的制高点和前沿领域,与挪威政府的海洋战略指引和战略定位密不可分。

挪威在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在于形成了海洋产业的社会化,是历史固化型、知识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的结合。挪威政府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在符合透明度原则和国际规则的条件下,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加强对研发的支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积极促进海洋经济再定位与新发展,确立了油气、海工、设计和国际合作等优势领域。

在具体布局上,挪威的海洋经济实行重点布局的策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油气开发、海洋工程、船东和船舶经理人、保险、融资、设计、交易所、船级社等领域。

海洋高端服务业:

英国

从海洋经济来看,英国的实体经济虽已衰落,但是伦敦海洋经济的服务业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从航运业和航运物流业看,英国伦敦并不是国际海运中心;但从航运服务业看,伦敦是世界上最强的国际海事金融中心。2012年伦敦为全球提供了近40%的船舶经纪服务,而纽约和新加坡则仅为14%和7%。伦敦的船东保赔协会为全球提供了62%的海事保险业务。伦敦商业银行为全球提供了400亿美元的船舶融资,约占全球份额的10%。

伦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法律和金融、政府和海事行业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上。一是英国有丰富的海事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海洋法律体系,伦敦海事仲裁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2012年间,伦敦海事仲裁协会裁决了全球650件海事纠纷案例,香港仅裁决了136件案例,纽约仅裁决了100件案例,伦敦的优势非常明显。二是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更是全球海洋金融中心,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问题处置系统。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城市,伦敦有利于航运公司就近使用由世界一流金融业者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伦敦作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资金在这里聚集、配置,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集聚,金融与服务的可得性及完备性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伦敦致力于在海洋金融领域形成一个完备有效的问题处置体系。三是伦敦海洋经济与金融产业具有强有力的行业协会支持。伦敦海事促进署拥有120多家机构会员,基本囊括了伦敦从事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的主要机构。伦敦海事促进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nlc202309041313

市场化运作机制:挪威

市场化运作是挪威优势得以发挥的基础,而市场化改革恰是中国需要深化的重要领域。比如在出口信贷方面,挪威遵循的是经合组织(OECD)规则,使得其政策在OECD及全球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虽然OECD规则可能不尽完美,但毕竟是一种国际化的规则,更容易获得肯定,因为这种规则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在与OECD沟通中,可能认为自己不是OECD国家而不需要遵守其规则,但市场化的精神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挪威市场化运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了全球化和竞争性框架条件。政府的目标是支持海洋产业的全球市场化运作,以防范补贴和税收竞争,改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经商环境。采取的措施包括:促进海洋产业竞争性和海洋产业部门条件的可预测性;保持和改善海员的净工资系统;强化挪威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挂方便旗的国家的地位;制定一部新的海事劳工法律。

二是加强了市场准入、双边合作和市场推广。挪威政府通过世贸组织协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船舶协定和与其他重点海洋国家的合作,积极寻求国际市场准入、竞争和可预测性的框架条件。

寻找重点突破口:新加坡

如果说英国、挪威等成为海洋强国具有特定的历史机缘,那新加坡成为海洋强国则与政府的产业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紧密相关。新加坡作为追赶者,通过确定重点突破领域,全力提升重点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从而确立了其在全球海洋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新加坡结合内外需求、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作为传统的港口和英国的老海军基地,新加坡首先发展贸易和航运;其次借助附近国家的油气资源和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油气产业及设备;再次顺应海洋开发的大趋势,积极发展海洋工程。同时,新加坡融合国际金融中心多项功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形成较为健全的海洋金融子行业。针对目前周边国家的竞争,新加坡还将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或将挑战挪威。

新加坡认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于新兴领域,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新兴产业。新加坡吸取香港的经验教训,认为海洋经济不能只着眼于维护传统优势产业,必须着眼于新兴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往往可作为战略性产业。新加坡是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方面的典范,在新兴海洋经济门类中不断走向前列,其海洋工程、海洋油气、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海洋经济课题组成员,该课题组成员何帆、卢瑾、王永中、肖立晟、冯维江、李远芳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篇5: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随着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经济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近年来的最高点10%;之后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经济地位得到巩固。预计后期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2003-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海洋经济平均增速超过20%。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已经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前瞻认为,在“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效益,向海洋要空间”的背景下,2011-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增速仍将维持在20%以上。

海洋经济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前景和效益非常可观,但同时也应警醒,开发海洋时应遵循保护重于开发的原则,否则将为人类招来无穷祸患。本报告在分析海洋经济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及解决思路,是各地政府、各地海洋局及其研究机构、海洋经济细分产业企业准确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及总体规划;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细分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机遇;海洋经济法制建设情况及完善策略;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现状及提升策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海洋经济开发与保护问题、环境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针对海洋经济细分产业企业经营情况及发展机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分享了国际海洋经济强国成功经验。

篇6: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根据大会的安排,我介绍一下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面临的形势,首先先看一下今年1-10月份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中央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系列的政策作用下,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来看发展还是良好的,运营质量也在稳步的提升,产业体系可以说更加完善,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是生产增速稳中有升,从1-10月份发展增速来看,增加值增长都是在10%左右,10月份16.1%,11月份累计数据也是16%,整体速度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9%,投资保持了高位增长,今年1-10月份投资完成情况,1-9月份完成了去年全年的总量,比去年全年高出10个百分点,全国增速上浮3个百分点,新开工的项目发展非常迅猛,增幅超过70%,新开工项目的整个占比占全部投资的40%以上,电子器件、电子元件、计算机是投资的主要行业,出口拉动作用在继续减缓,今年整个出口增长在逐渐下降,十月份比今年年初下降了18个百分点,对行业贡献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内需市场波动非常明显,内销产业的增速达到了30%以上,在整个行业比重有50%,对整个行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整体出现下行,压力在加大,到了九月份我们实现利润4%,10月份全行业利润是2.4%,就是一直在逐渐下降。比年初的增幅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整个行业的亏损企业也依然严峻,亏损面不断加大,达到21.1%,亏损额同比增长64.2%,全行业的利润率3.6%,比全年同期下降了2.4%。

今年主要特点有几点:一是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从行业情况来看,像基础行业增长比较快,增速居行业之首,比重提高2个点,通信行业回升速度最快,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10多个百分点,电子设备行业是效益最好的,他的利润率接近7%,比行业整个利润率高出4个百分点。产品情况来看,产品升级加大,趋势比较明显,平板电视占比超过了80%以上,3D是销售的热点。像笔记本,3D手机,占比重有大幅度的提升,电子产品的能耗标准也在明显的提升,像产业规模都在迅猛增长。

经济结构变化比较显著,外资规模扩张在增强,内资贡献率在日益的突出,首先我们从

整个规模的情况来看,占整个行业规模超过70%以上,利润的规模超过60%,但是税金的规模在40%以下,所以说内资增速规模,增长扩张明显增强对整个国家的贡献却不如内资企业。从税负率的情况来看,像内资企业目前税负率是达到了3%,外资企业的税负率只有0.7%。

产业融合发展已成定局,软件产业始终保持高位增长,十月份,十一月份达到了32.8%,同比增长也是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占整个信息产业的比重也接近了20%,软件服务占比占整个软件产业比重达到20%以上,支撑传统工业提升竞争力的作用在日益的突出,产品智能化程度也在提升,目前许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推进制造执行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实现了生产过程信息化的管控,使多品种的产品同时排产和混线生产,提高了柔性生产水平,大部分企业中90%应用了ERP,70%以上都应用了自动化设计生产。

从区域情况来看,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潜力得到了加快释放,产值增速超过了50%以上,高出行业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中西部的占比,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接近两个百分点。

第二是重大领域运行态势发展良好,重大专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3G通信加快发展,十月份3G用户超过了一亿户,3G用户对整个移动电话新增用户的渗透率超过60%,国产的CPU、液晶B代线都在加快应用和量产,还有像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都取得了明显成果。信息化水平迈出了新的步伐,9月份超过了五万亿户,互联网接入的企业收入增长4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比05年增长了3倍,大众商品已经是转型升级重要途径,三网融合的步伐推进,网络覆盖面发展良好,信息服务质量日益提升,像IPTV用户活跃度达到75%,移动视频的用户也在不断的增加。

那么对于今年的整个形势预计,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处于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全年增加值依然保持在16%的水平,产业收入和出口,投资的增速依然保持两位数以上的水平,软件收入在30%的高位增长。

目前整个产业的外部环境,这种制约在日益加重,首先国际制造业布局在加快,我国的加工地位也在面临着挑战,从2001年情况来看,我国最低工资水平是东南亚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另外像我们国家现在传统地位优势弱化,外商投资优惠政策逐步减弱。另外像周边国家也在不断的加大吸引力度,包括引资的政策优越程度要比我们国家好得多,因此现在一些密集型的产品,特别是外资产业,加大向东南亚的转移,我们国家产业转移的外迁风险逐渐加大,我们国家加工大国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第二,发达国家限制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在不断的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在这个同时,它又在施加更大的压力扩大进口,但是在施压扩大进口的同时,加大对进口的限制,特别阻碍高端技术产品向我进行扩散,对我们国家企业的海外出口投资,以及并购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包括更加苛刻的审定,限制我们国家的发展。对我们技术创新的政策也表示不满,而且泛用WTO的规模,限制我们国家产业升级的步伐。

第三,外需结构性萎缩加剧,外贸摩擦升级,从欧美市场上看,美国的债务违约风险和信用等级在下降,欧洲国家债务恶化,从边缘性的国家逐渐向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向银行体系扩散,虽然债务恶化得到抑制,但是市场信息依然还是非常脆弱,引发国际市场持续大幅度的振荡的风险依然存在。

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这个复苏的动力依然比较弱化,首先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到目前为止居高不下,欧美国家在9%以上,虽然美国在十月份的时候,失业率已经降到9%以下,变成8.9%了,但是整体仍然在高位,还有一些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产业,仍然没有真正的形成,那么像流动性的现金导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了这种制约,还有像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速,全球PMI,从9月份以来已经降到50%以下,连续三个月一直在低位运行,欧洲的PMI已经降到46.4%,美国的新订单指数出现了下降,像这些都预示着未来经济放缓,9月份的时候还有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有可能再进一步放缓。

目前国际上的干扰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加,像国家资本的无序流动,大宗商品频繁的价格震荡,投资贸易保护,包括汇率的干扰等等,特别明年又是许多国家政治大选年,政治上的动荡必然带来经济上的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所以整个明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在增加。

从全球产业布局来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增速比较突出,占整个全球的比重是在50%左右,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新增量的贡献度却超过了70%,这些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促使了发达国家要加紧战略布局和掌控世界的欲望。从技术布局上来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抢占技术发展制高点,移动计算在新一代技术中,是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流,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三大架构,比如像苹果形成了一个IOS的架构,谷歌和摩托罗拉形成了Andiro的架构,微软形成了微软操作系统,牵头人全是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将在下一代的移动通讯当中占据制高点,控制整个市场的掌控力。从产业布局来看,发达国家工业化率在进一步的显现,像美国近期投资了几百亿以上的项目,包括加大发展电子工业。从战略布局上来看,美国加大了推行TPP战略,这个战略海湾自贸区的战略,美国为什么要加大推进这个战略呢?其实是要搭建一个跨太平洋经济融合的一个平台,把控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从而也是对我们中国制衡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也是想通过这个平台的打造,进一步的遏制中国影响在亚太地区的持续的扩大,从而美国在东南亚整个亚太地区的形势的影响,全球经济的结构的变化,应该说对我国外贸发展走出去战略,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新的难度。

今年以来,我们整个外贸形势来看,出口是在逐渐的下滑,而且是没有达到这个预期,而且贸易的摩擦也在不断的增加,包括汇率的波动对我们整个产业非常大,因为我们外商投资超过70%以上,国际市场特别是外汇升值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前段做了一个研究,外汇和我们生产费用成本的关系是在1:4的关系,人民币升值一个点,对我们影响是4个点,对我们生产成本费用提高是4个点,所以整个对我们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明年我们认为这种形势依然会更加严峻。

国内来看,成本优势减弱,产业升级困难不断增加,产品比较优势减弱,原材料的价格,今年到九月底电子生产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如说像铜、锡价格上涨了10%,劳动力成本逐步提升,今年已经有13个省份在去年30个省份的基础之上,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这13个省平均上调幅度是22.8%,今年一些企业新招工的成本增加了30%-50%以上。

产业升级难以短期见效,资金投入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见效周期长,像国内企业惯性的经营方式和思维方式难以很快转变,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市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竞争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转型升级更加迫切,一方面是单纯的产品竞争在不断的向产品加软件和服务的竞争模式发展。另一方面竞争规则改变了,竞争对手改变,原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企业联盟和联盟之间的竞争,包括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还有发展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的环境仍然需要改善。

2012年整体形势的展望不容乐观,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像我们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提升,企业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从今年来看实现了双重下降,政策和市场的叠加因素导致产业的增速下降,这种因素也比较明显,另外从先行的指标来看不容乐观,十月份全国的发电量同比下降11.2%,环比下降13.8点,发电量是工业最好的先行指标,从环比和同比都出现了双双下降。电子投资类增速比年初下降了30个百分点。整个中国PMI的指数连续三个月下降,11月份已经跌破了50%,这是一个标志,50%以上经济发展是比较过热,50%以下经济出现了萎缩。所以11月份我们已经跌破了11个点,新订单指数降至47.8%,企业新订单出现了下降,所以这个趋势不容乐观。

2012年电子行业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在国家政策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明年还会继续保持平稳趋缓的态势。外销受国际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仍然是波动性发展更加突出。总体发展,我们认为外需不如内需,这是一个大体的趋势。

最后,就当前明年工信部政策取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主要有三个方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应对当前困难的重要举措。首先研究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建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畅销机制,制定鼓励技术创新成果加快应用,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加大技术改造的专项基金的力度,以此应对金融危机。明年国家将投资200多亿元,来支持十大行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一,这个技术改造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明年进一步推动这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要把原有的支持十大项目拓展到变成所有的工业和通信业的领域。

第二,加大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优化中小企业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升级改造加快转型,特别减轻小微型企业税负负担,使把今年小微型企业税收减半这个支持力度扩大范围,同时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小型企业的融资平台的建设。

第三,加快理顺制约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放开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建立有利于创新导向的政策体系,要理顺自愿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要加快解决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障碍,明年大概趋向这么多。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记录下一篇:管理工程学院物流技术与设备结课作业国内外汽车起重机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