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

2024-04-11

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共5篇)

篇1: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

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救助与打捞工程 2010-1

赵雷

学号:2220102212

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

摘要:在我国海洋力量整合之前,海上执法力量分散,重复检查、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执法效能不高,维权能力不足。2013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原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中国海监总队、原公安边防海警部队、原农业部中国渔政、原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同时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这是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然而,此次改革利弊如何,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国家海洋局 海洋力量 整合 效率

一、国家海洋局概况 1.1、国家海洋局简介

国家海洋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其最早,是根据1964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决议成立的;负责管理海域,制定相关政策。2013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原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中国海监总队、原公安边防海警部队、原农业部中国渔政、原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同时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

1.2、国家海洋局机构职责

(一)负责起草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海域涉及海域使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调查、海岛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草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海洋事业发展、海洋主体功能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岛保护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规划,推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

(二)负责组织拟订海洋维权执法的制度和措施,制定执法规范和流程。在我国管辖海域实施维权执法活动。管护海上边界,防范打击海上走私、偷渡、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和治安秩序,负责海上重要目标的安全警卫,处置海上突发事件。负责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外侧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的渔业执法检查并组织调查处理渔业生产纠纷。负责海域使用、海岛保护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海洋调查测量以及涉外海洋科学研究活动等的执法检查。指导协调地方海上执法工作。参与海上应急救援,依法组织或参与调查处理海上渔业生产安全事故,按规定权限调查处理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等。

(三)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海岸线和沿海省际间海域界线勘定工作,组织起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四)负责组织拟订海岛保护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按规定负责我国陆地海岸带以外海域、无居民海岛、海底地形地名管理工作,制定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五)负责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国家统一要求,组织拟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实施,制定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评价规范并组织实施,发布海洋环境信息,承担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工作,组织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六)负责拟订海洋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并实施海洋观测网规划,发布海洋预报、海洋灾害警报和公报,建设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

(七)负责组织拟订并实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拟订海洋技术标准、计量和规范,组织实施海洋调查,建立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

(八)负责组织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综合监测、统计核算、评估及信息发布工作,研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九)负责开展海洋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涉外海洋事务谈判与磋商,组织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等国际海洋公约、条约和协定,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

(十)承担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承办国务院、国家海洋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1】

二、国家海洋局重组改革 2.1、重组改革的方案内容

我国现行海上执法力量分散,重复检查、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执法效能不高,维权能力不足。为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必要整合海上执法力量。方案提出,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将进行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同时,方案还提出,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2.2、国家海洋局重组改革后的变化

在国家海洋局重组之后,其主要职责变更为: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2

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2】

三、国家海洋局重组改革后的效率问题

重组国家海洋局,集中相对执法权,意义十分重大。海洋局对海洋执法事务,进行属地化综合,可以解决不同部门职责分散、重复及飞机舰船重复购置、人员队伍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家海洋力量的运营效率,还能为国家节省大笔钱财,可谓一石二鸟。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海洋执法和搜救不同于陆地执法和搜救,投入大且事物相对分散,一次任务初级,如果仅仅完成单项任务,成本收益性价比不高,浪费很严重。很多国家的经验是,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这不仅可以和国际接轨,还可以解决领海权利的国际争端、为保护海洋战略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平时期主要进行海上演练和搜救任务,战争时期还可以作为一支强大的海军预备队,甚至直接参与到海洋战斗中,如此可以充分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为国家减少了许多冗杂的编制,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3】

不仅如此,想要更加完善地去保护我国海洋权利的能力,光靠地方政府和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路上执法力量的海洋延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组织海洋执法的“国家队”,以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更能够胜任间距的海洋保护和维权重任。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执法权集中未必一定有效。因为每一项执法,其实都是很专业的。在陆地上,很多执法权基本上都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中央层次成立陆地局,然后成立国家陆地委员会,来协调统筹整个陆地的执法。海洋也是一样的,把它变成一个省,没有必要,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省”地域太大,而且和陆地关系太密切,很难分割。把它变成一个局,集中所有的执法权,结果还是需要各个省来进行管理。海洋执法权相对集中之后,虽然管理上集中了,但海洋和陆地密不可分,依然需要陆地每一个地区的政府的强力支持,而这不可能都事事去找国家海洋委员会去协调。这和外交部很像,虽然相对集中力各个部门的外事和地方的外事,然而在全面开放的年代,各个部门和地方依然会有自己的“外交”活动。所以,海洋执法权集中虽然有利于国家层面开展海洋保护,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有可能因此削弱,因为这样的集中垄断了其他部门和地方的必要的海洋职能,恐怕会得不偿失。【4】

四、总结

在我国海洋力量整合之前,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管理特别是海洋执法力量分散,关于重复检查、效率不高等方方面面的议论很多,很多人都说是“五龙治海”,甚至是“九龙治海”。此次改革将众多的海洋力量进行整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诚然,在过去,我国海洋处于多个部门进行海上执法的状态。现在进行了整合,中国海警局的设立表明,我们国家在管理海洋、维护海洋权益方面,从体制上进行了探索和提高。同时,对于改变我国海上执法比较分散的状态也有重要作用。此前,我国的海洋执法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情况,海洋管理体制不成熟,导致海洋管理存在重叠和盲点,管

理比较困难。比如遇到渔业维权问题时,海监受限于执法范围,但渔政又出现执法能力达不到的情况,这样就可能出现盲点。成立中国海警局是我国在海洋机构设置上的突破,意义重大,在我国海洋管理历史上是个里程碑。在我看来,这只是我国海洋力量不断壮大、海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开始。

此次重组改革不仅意义深远,还十分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我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保持战略发展节奏的举措,同时也是对海洋争端频发的一个回应。由于近年来我国海洋争端频发,海洋执法应对不足,改革后,客观上能提高海洋执法力度和效率,更好地维护海洋权益。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本质上要靠科技和经济发展。就拿当时比较热门的钓鱼岛事件来说,由于当时我国海洋力量混杂,各种活动都需要纷杂的手续,许多申请都很难快速地解决和实行。故而许多科学家赴钓鱼岛进行科学研究的申请迟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钓鱼岛周边海洋环境的研究和发展。而相比之下,日本不仅批准这些科研活动,还大力鼓励其科学家到那里去做科学研究,因此日本研究钓鱼岛的论文很多,而我国则是寥寥无几。所以,很多科研人员希望国家海洋局在改革之后能够更多地支持和鼓励这些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如此,在另一方面,如此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国家海洋委员会主要是协调统筹的作用,因为我国的涉海部门有很多,国家海洋局属于主体部门,其他还包括农业部、交通部、环保部、科技部等十几个部门均涉及海洋管理。从海洋生态保护方面讲,海洋生态的破坏可能不仅仅是海洋自身因素,也可能是沿海陆地的生态破坏造成。在环境监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环保部门“不下海”、国家海洋局“难上岸”的问题,所以两部门的协调尤为重要。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当发生一个卫生事件时,中央会设立一个食品安全小组,涉及医疗、工商、市场管理、公安等多个部门。国家海洋委员会承担的是类似功能,涉及海洋管理、建设、规划、战略发展时,需要一个更高的部门统筹协调。把不同部门的责、权、利进一步整合,更好地进行海洋的综合管理和开发。所以说,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符合我国国情,这是我国海洋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海洋机构的改革是有机地统合,而不是机械地整合,海洋和陆地有不同的水文特征,出现管理上的交叉是常有之事,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机构来统筹协调。在其他国家,涉海部门往往也有多个,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方式,有整合一起统一管理的,也有分散管理的。按照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设立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委员会,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5】

中国海警局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单从形式上来看,它只不过把之前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进行海上执法,总体会保持行政执法、公务执法的职能。而美国的海岸警备队、日本的海上保安厅、韩国的海上警察厅有军事化的特点,属于海上警察部队,它们有时担任军事执法的职能。所以,从力量上来讲,两者还是没有可比性。但是,中国海警局接受公安部指导,边防海警的加入,对于海洋巡航执法的力度的确会加大,毕竟边防海警属于武装力量,巡航的船只上会配有武器,海警具有一定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而这只是我国海洋力量发展的第一步,这支队伍任重而道远。

还有一点,此次改革还有利于我国海上搜救体系的完善和搜救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名救捞人,我十分高兴。而对于是否应该将海事局和救捞系统统一划归新的国家海洋局的领导的问题,我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等重组改革后的国家海洋局真正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在大 4

家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改革后的成果之后,在考虑这个问题。否则,如果一次性将所有的相关海洋力量统一合并,可能会造成机构庞杂不利于管理的混乱局面。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我国的海洋事业一定会日新月异,更加繁荣昌盛!

五、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so.com/doc/5336404.html>.【2】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3】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海洋出版社.2013-05-01.【4】高昆.对我国周边国家海洋执法实践的研究及启示.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0-06-10.【5】李成义.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9-11.5

篇2: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

[关键词]海洋问题 和平方法 国际法 海洋战略

[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4-0057-11

由于众多的主客观原因,包括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技术和海洋装备落后、海洋地理环境相对不利等原因,我国积累了较多的海洋问题。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力度加大,我国面临的海洋争议日益突出并趋于严峻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基本具备经略海洋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条件,我国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力度和频度也进一步提升,需要保护的海洋利益增多,相应地海洋问题冲突或纠纷也增加。此外,国际社会对我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布局存在一些误解和误判,也导致解决海洋问题的难度增加。在目前阶段,为维护和确保我国海洋权益,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特别紧要。对这些突出的海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与完善海洋法制特别是海洋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也事关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

一、中国面临的突出海洋问题概要

从管辖海域及海洋权益看,我国面临的最突出的海洋问题是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

第一,东海问题。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东海问题仍无明确界定。即使在中日外交部门于2008年6月18日公布的《中日关于东海问题的原则共识》(简称《原则共识》)中也没有明确其内涵。一般认为,东海问题包括岛屿归属争议、海域划界争议、资源开发争议和海上执法争议。其核心是中日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俗称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争议。

为解决东海问题争议,经过多次磋商和谈判,中日外交部门达成《原则共识》,目的是在东海尽快实施共同开发和合作开发制度,以实现资源共享。由于理解和认识不一,再加上无法消除中日东海划界原则的分歧和对立,故《原则共识》搁置了东海海域划界争议。例如,《原则共识》指出,经过认真磋商,中日一致同意在实现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法律立场的情形下进行合作。《原则共识》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未能对钓鱼岛问题作出安排,这是日本否认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否认“搁置争议”共识的存在致使钓鱼岛问题长期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关键原因。2012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国有化”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的行为或措施,试图向国际社会显示其实际“管理”或“管辖”,力图在今后可能的国际司法实践中获得“有利”的要素。这与美国偏袒日本的言行和表态一道,增加了中日解决钓鱼岛问题的难度。

第二,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主要包括南沙岛礁领土争议及海域划界争议。南海问题的显现和升级有多种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区域制度的实施及其缺陷的因素,还涉及域外大国关注的所谓航行自由及安全方面的“利益”。因此,南海问题十分复杂,解决也相当困难。一般认为,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应确定中国南海断续线(或U形线)的性质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从中国南海断续线出台及成形的背景和意图看,中国政府公布南海断续线的主要目的是宣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

国际社会针对南海断续线的性质问题,主要存在四种学说:历史性水域说、历史性权利说、海上疆域线说、岛屿归属线说。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中国对南海断续线内的所有岛、礁、沙、滩等拥有主权,对南海诸岛附近海域也拥有主权;不同之处在于对南海断续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存在差异。但这些学说在证明中国于断续线内水域有效行使或持续地行使过排他性的权利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应为岛屿归属及资源管辖线。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断续线内所有岛、礁、沙、滩、洲的主权属于中国;第二,中国可选择部分南沙群岛采用直线基线划定群岛水域,但在群岛水域内应不妨碍其他国家的过境通行权;第三,中国对南沙群岛内的上覆水域、海床及其底土等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至于海域的范围,应根据海洋法制度和基于历史权利下的水域确定,以体现对资源的管辖;第四,在中国内水以外的海域,其他国家继续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从断续线的性质具体反映到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看,线内水域具有两种类型,并因来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且它们并不矛盾,可平行存在。第一类为海洋法制度下的水域;第二类为基于历史性权利下的特殊水域。这两类水域的法律地位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度性规范和中国的国内法规定。

二、中国处理突出海洋问题的基本思路

海洋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关系中国核心利益的维护和确保,也事关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及祖国统一大业,因此必须合理有效地处理和解决。

(一)解决东海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应让日本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所谓的国家间争端或争议,从常设国际法院审理马弗罗提斯和耶路撒冷工程特许案(Mavromamat Palestine Concessions,1924年8月30日)的判决内容可以看出,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或事实上的某一方面存有分歧,或在法律观点或利益上发生冲突的状况。据此判决,对照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及事实,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之间是存在争议的,日本无法否认。为此,日本政府应尊重事实,与中国政府展开平等谈判,以求合理解决。

nlc202309022140

其次,确认存在“搁置争议”的共识及其效果。尽管“搁置争议”内容并未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文件中出现,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换文两天后,邓小平副总理于1978年10月25日在日本记者俱乐部针对钓鱼岛问题的回答,表明两国政府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存在约定不涉及钓鱼岛问题的事实。同时,日本政府未表态予以否定或反对,可被认为是默认。它既具有补充条约内容原则性、抽象性的缺陷的作用,也具有解释性的作用和效果。此后,日本政府也是依据这一方针处理钓鱼岛问题的,包括“不登岛、不调查及不开发、不处罚”。换言之,“搁置争议”对缓和钓鱼岛问题有一定的效果及作用。

再次,应让日本停止对钓鱼岛周边海域实施非法“警备体制”及其他非法活动。中国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以及将领海基线和海图副本交联合国秘书长备案等动作,初步完善了钓鱼岛周边海域的领海制度,并实施了常态化的巡航制度。但为了管辖日方的非法损害活动或有害行为,包括驱赶渔船、登岛调查、跟踪监视等,我国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制,尤其应制定管辖海域巡航执法管理处罚条例、领海内外国船舶无害通过和有害通过制度规范等。同时,鉴于两岸针对海洋问题的法律立场相近或相似,因此应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进程,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共同保卫钓鱼岛领土。

为此,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尊重事实和国际法,并倾听国内学者及前官员的正义之声,与中国政府展开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包括利用现有各种双边对话及协商机制。例如,利用中日战略对话机制、中日海洋问题高级别磋商机制、中日副外长级对话机制、中日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换文谈判机制等机制,综合协商处理包括钓鱼岛问题在内的中日海洋问题争议,使其不影响中日关系大局,并共享资源利益。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政府依然具有利用和平方法合理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意愿,但也不应放弃发展海上军事实力的机遇。特别是,现阶段的海洋问题情势启示我们,我国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时机已经到来,应整合力量加快完成和实施,包括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规划、展开研讨,以完善海洋体制和机制,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我国主动处理海洋问题的时机将消失,被动局面无法改变。

(二)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必须首先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家间存在的争端,这是各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和义务,得到多数国际法条约、区域制度性规范的明确肯定,如《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3款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79条。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也得到联合国大会1970年10月24日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的确认。我国于2003年6月28日批准加入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2条(基本原则)第4款规定,缔约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的基本指导原则,其中就包括存在意见相异或存在争端时应利用和平方法解决的原则。我国与东盟十国于2002年11月4日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4款规定,有关各方承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可见,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符合国际法和相关区域制度的原则和要求,同时也是各国必须遵循的义务。和平方法包括政治方法(或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

第二,利用法律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存在障碍。利用法律方法包括国际法院管辖国际争端,必须得到相关方的同意。同意的方法包括事先对《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作出选择性声明,采用应诉管辖(forum prorogatum)方法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尽管菲律宾于1972年1月18日作出了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声明,但其对与海洋管辖权和对陆地领土有关的争端条款作了保留。换言之,菲律宾针对与海洋管辖权和陆地领土有关的争端,不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其他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和中国均未就《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作出选择性声明。也就是说,在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上利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规定由国际法院管辖判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困难很大。

考虑到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均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因此需要考虑利用国际海洋法法庭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可能性。自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来,我国一直未选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7条规定的有关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方法。为此,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规定,我国于2006年8月25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书面声明。声明指出,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第1款第(a)、(b)和(c)项所述的任何争端(即涉及海洋划界、领土争端、军事活动等争端),中国政府不接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第二节规定的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换言之,中国对于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海洋争端,排除了适用国际司法或仲裁解决的可能性,坚持有关国家通过协商谈判解决的立场。当然,也不排除我国撤回上述声明并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处理海洋争端的可能性。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第2款规定,根据第298条第1款作出声明的缔约国,可随时撤回声明,或同意将该声明所排除的争端提交本公约规定的任何程序。由于中国已排除将涉海洋划界、领土和军事活动等争端提交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的可能性,如果中国不撤回上述声明或不同意接受规定的程序,则国际海洋法法庭处理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可能性就不存在。

总之,利用法律方法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存在一些无法消除或克服的障碍,无法适用。在相关方无法缔结仲裁协议处理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情况下,仍只有将希望寄托于政治方法解决。这也正是我国坚持利用政治方法或外交方法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本质所在。

nlc202309022140

第三,坚持利用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尽管利用政治方法(谈判、调查、调停、和解等)是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必要方法,但由于南海问题争议涉及国家主权和重大利益,相关方很难作出让步和妥协。因此,利用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或局限性。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明确提出解决南沙争端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尽管有明确的国际法依据,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4条第3款和第83条第3款,但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未得到普遍接受。换言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或方针运用于南海特别是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时,依然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东盟一些国家缺乏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治意愿,难以启动;东盟一些国家并未现实利益需要,因为它们已大力开发南海的资源;南海争议涉及多方、特别是争议海域难以界定,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上述因素的综合,导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或方针遭遇冷落,未受到尊重。

从国家实践看,2004年6月30日生效的《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2005年3月14日中国与菲律宾和越南签署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是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具体成果。2011年7月20日,中国与东盟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共识,也为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政治解决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2011年10月11日中越两国缔结的《关于指导解决中国和越南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和2011年10月15日发布的《中越联合声明》,均为两国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南海争议问题提供了政治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双边制度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缓和与逐步解决南海问题争议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国际社会应予以积极支持而不是反对和指责。当前,针对南海问题争议,重要的是在相关国家之间缔结在海洋低敏感领域(如海洋环保,海洋科研,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的合作协议,以增进国家间的共识,并为缔结临时安排和最终解决南海问题争议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这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的相关制度性要求和原则。

三、中国应对突出海洋问题的路径及保障措施

为实现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成功转型,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我国必须合理地处理和解决诸如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等突出海洋问题。为此,我国应以当前突发性海洋问题为契机,重点加强国内法制建设,加快完善海洋体制机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基本法。这是国际社会合理有效应对海洋问题的基本选择,也是多数国家的普遍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国也不例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和政府应对海洋问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针对国际国内海洋情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和政府针对长期以来海洋问题政策的合理提升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第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位及步骤。建设“海洋强国”无疑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应符合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骤应是渐进的。具体可分两步走,即区域性海洋大国或强国和世界性海洋大国或强国。这种分阶段实施的步骤,也符合我国的基本特点尤其是“三不变”的基本特征,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布局及位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内容置于我国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具体要求体现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最重要的是体现了陆海统筹、集约使用、全面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为此,我国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应全面加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政治安全建设、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管理(或社会)建设,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之目标或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三,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涵及具体指标。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容描述可以看出,国家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为发展海洋经济,手段和措施是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以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提是急需解决我国面临的如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这样的重大海洋问题,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并保障实施海洋及其资源开发的安全环境,从而实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建设“海洋强国”的分阶段目标。

国际社会并不存在“海洋强国”的具体指标及基本特征,也无统一规范的“海洋强国”的定义或概念。尽管如此,鉴于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海洋自身的特点,对照综合规范海洋问题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和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拥有构建和完善海洋制度及体系的高级人才队伍,先进的管理海洋问题或事故的能力,以及强大的海上国防力量。在上述指标中,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技术保障,也是增强海洋开发能力的重要支柱;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目的之一;高级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涌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依托和重要力量;管理海洋问题或事故的能力,是实现国家对海洋问题综合管理的重要条件;强大的海上国防能力,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依托。总之,这些指标紧密关联,不可分割,应该全面规划和合理部署,共同推进和整体提升,切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否则,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将受阻或延误。

第四,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作用及保障制度。依据国际国内海洋问题发展情势,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国国内针对海洋问题政策的汇总和深化,也是我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及贡献,对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以确保和维护共同利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也是我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整合国家力量全面推进和实施。而保障“海洋强国”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制度是,应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确立国家海洋政策的法律(如海洋基本法),以及制定和实施海洋基本法规范内容的海洋基本计划。目的是完善和强化国内海洋体制机制,补正海洋领域的要素和缺陷,以高效合理地应对和处置海洋问题,确保“海洋强国”目标的顺利实施。这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主要海洋大国应对海洋问题的成功实践路径,我国必须尽快借鉴和实施,以改变国际、区域关于海洋问题制度的缺陷及弊端,提升国家应对和处理海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当然,进一步正确地宣传和阐释我国的海洋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及交流,也十分重要。

结束语

国际、区域海洋情势启示我们,为应对和处理突出海洋问题争议,我国应重点加快国内海洋问题体制机制建设步伐,以适应国际、区域和双边关于海洋问题的制度性缺陷和弊端,改变我国应对海洋问题的被动局面,进而确保我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经略海洋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海洋权益,实现“海洋强国”目标。

责任编辑:张春

篇3:地球的力量——海洋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大海的力量。只有亲身来到这里,你才会完全体会到大海的浩瀚。地球四分之三被水覆盖着,所以我们称之为蓝色的星球。水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星球的一个特征。它遍布整个地球表面,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海洋已经存在约40亿年了,它雕刻着海岸线,改变着气候变化,控制着生命本身的命运。

海浪不仅仅是带泡沫的白色水体,也是理解大海伟大作用的关键。正是因为大海与众不同的能力,带动了星球上的能量。

即使最大的浪也来自远方,常常是一阵微风引起的。首先不过是几个涟漪,这些涟漪就像是风帆捕捉着强大的风力。慢慢地涟漪渐渐变大,变成了海洋深处的涌动。

但是,这不是水在移动,不过是能量。一个冲浪者站在板上,等待着捕捉海浪,奇怪的是:海浪向后推动,冲浪者却没有跟着向后。海浪只是涌过来,拱起水面,冲浪者跟着上上下下,实际上海洋只是在传送海浪的能量。这种能量运动非常高效。如果没有陆地挡住去路,它可能永远进行下去。浪尖一往无前,直到发生不可避免的现象,浪尖翻转形成了碎浪。最大的浪拍打下来,力量可以达到4吨,拍打在你的胸膛上,如果周围没有水来吸收能量,那将是致命的(图1)。

(1)有着巨大能量的海浪气势磅礴

海洋还会捕捉一种更巨大的能量源:制造潮汐的能量,来自我们在太空中最近的邻居。随着地球在月球下方旋转,月球的重力吸引着海洋中的水。但是月球不总是独自发挥作用。

这种现象可以在南美亚马孙盆地的河流与大西洋交汇的地方看得很清楚。当大西洋的大潮涨起,涌入漏斗状不断变浅的河口时,变成了强大的涌浪。涌浪逆流而上,时速达到40公里。它涌入内陆几十公里,撕扯着沿途的河岸。这种巨浪驱动的水每分钟有40万立方米。那是尼亚加拉大瀑布流量的4倍。引力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到底有多大,由此可见。当涌潮与海上的巨浪同时产生时,产生的破坏是惊人的。高潮把巨浪拍向悬崖峭壁,惊天动地。这就是刻画了各大洲海岸线的力量。数十亿年来,陆地和海洋的这种对抗,成就了今天的地球面貌。1200万年前,海岸线与今日完全不同。虽然悬崖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岩石玄武岩形成的,但是这么多年,大海袭击了每条脆弱的海岸线。只剩下最坚硬的岩层,就是所谓的海蚀柱(图2)。但它们也将被慢慢地磨掉。

(2)海浪将海岸悬崖最坚硬的岩层磨成海蚀柱

在英格兰的东海岸,悬崖已不过是松散的土壤,这是大海在仅仅3年里破坏掉的。

在过去的500年里,海岸已经向后退了1公里。破坏海岸线,不过是大海伟大力量最显著的表现。海洋对我们星球的影响,更多的是以微妙深奥的方式进行。它们改变着气候,将氧气输送到大气层。在海洋表面以下,是一片独一无二的洋流体系,这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良性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45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它不过是一个融化的地狱。没有水存在,但是创造水的成分都存在,在地球形成的时候,它们被紧紧压在了地球里面。第一次火山爆发的时候,第一股爆发出来的气流中就有蒸气。等到星球冷却下来就形成了云,接着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一次暴雨,下了好几千年。第一片河流形成后,开始注满我们年轻地球上比较低的区域,创造出第一片海洋。

但是据分析,即使是这次无穷无尽的倾盆大雨,也只不过造成了我们今天海洋的一半水,其他的水都是从外太空来的。

这是2005年拍摄的一颗彗星,直径大概有6公里,和其他彗星一样。它是由岩石和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当它撞进地球表面的同时,超过2.5亿升水,冲进了太空(图3)。

(3)当慧星撞入地球表面时,将数亿升水洒向太空

在地球形成的时代,它受到了成千上万颗这样的彗星撞击。撞击一旦完成,据分析它们会将一半的水,释放到我们的海洋。

自从40亿年前海洋开始形成,海洋中的水量差不多一直没变。但是海洋本身不断变化着,随着大陆移动了几百万年,新的海洋会出现,有的会消失。这些都发生在很长的时间跨度里。

在东非,今天我们能看到新海洋的诞生,一个漫长深邃的裂缝,位于埃塞俄比亚叫阿法尔洼地的地方,这里将是地球下一个海洋形成之地(图4),2005年陆地突然被一次巨大的地震裂开了口子,附近也有类似的裂缝和断层,在沙漠里连绵几百公里。

(4)这样的裂缝和断层就是下一个海洋的形成地

这是一个被分裂的大陆,也许再经历几百万年,最终这些裂缝会遍布全大陆。地壳上的3个大板块会分离。随着时间的流逝,沙漠里的一个小裂缝,就会变成一个新的海洋。

总想控制直布罗陀海峡,这是人类短期的视野,因为如果你统治了下面的海浪,就会控制地中海和广阔的大西洋中间唯一的通道。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直布罗陀海峡扮演过许多不同的角色,因为地中海几乎没有生物生长。太阳的炙烤导致地中海失水,因为蒸发而流失的水,是它从河水和雨水中得到补给的3倍。虽然只有14公里宽,但是它能够确保地中海获得大西洋的补给。如果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那么整个地中海就会干涸。这种事发生过。

百万年前,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相撞,关闭了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被隔绝,渐渐蒸发干涸。

一旦地中海与大西洋被隔离起来,海洋在2000年内就会干涸,只需要两个千年,就能将地中海那么大的海洋变成沙漠。

你可以在西西里岛地下1公里处,发现这个震撼事件的影子。水从地中海消失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盐了。上百万,上亿吨。由于量太大,西西里西部的盐矿,每年能挖出50万吨盐,据分析在未来100万年里,它们仍然能够继续保持这个产量(图5)。和其他海洋一样,地中海大部分的盐都是从河水而来。

(5)海水消失后剩下大量的盐

但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蒸发,消失的地中海留下的并不只有盐。这是一个晶洞,这些巨大的白水晶,有一米多长(图6)。海水从上面流下来,遇到了下方的热水形成了这些水晶,在这个富含矿物质的混合地带,还长出了些像手指的硫酸钙。

(6)海水结成的巨大水晶

地中海的海平面下降,露出了这片地质精华。实际上这片海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曾消失过很多次,不仅影响这片海洋的地质,同时还导致了居住在这里的生物的进化,海平面下降后大象会在原来的海床上闲逛。但是海平面一旦上涨,它们就必须到高地上避难,这片高地就成了西西里岛。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在一个遥远的山洞里,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大象的化石,但和如今地球上的任何大象都不一样,将它的腿骨和现代的非洲大象相比,你会发现,这头西西里大象仅有山羊那么大(图7)。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象进化成了小的动物。

(7)图组:(7-1)西西里大象的腿骨(左)和现代非洲大象腿骨比较示意图

(7-2)复原的西西里象如同山羊那么大

盐矿,水晶洞,还有矮象,这些都是大海在面临灭绝的时候所造成的出乎意料的结果。

但是海洋并不仅仅是蓄水池。随着大陆移动要么灌满水,要么干涸。它们对于地球来说,对于生命本身的存在来说都很关键。因为海洋底下有一群生物,它们被称作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比针尖还小,但它们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从太空中看。不列颠诸岛旁一大片的海域,被无数的单个浮游植物染成了绿色。这种现象被称作水华区(图8)。

(8)被浮游植物染成绿色的海域被称作水华区

这些水华区出现在世界各个海洋里。浮游植物数量巨大,这些小的有机体,不但是海洋生物营养的主要来源,它们还帮助地球上的动物呼吸,浮游植物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它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将二氧化碳和阳光变成能量来维持生命,同时释放非常重要的副产品——氧气。

它们制造的氧气充满了海洋和大气层。氧气对于所有动物来说都很重要。在大海里,浮游植物制造出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气,大概相当于世界上森林和丛林加起来的数量。

但是制造氧气只是刚刚开始,海洋对于地球所有生物的巨大影响在于它具有最伟大的力量——巨大的洋流。洋流将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都连接起来。洋流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带来滋养生命的养分和氧气,带来改变气候的热量。

同时,海洋是巨大的蓄热池,热量都来自太阳。利用热感摄像机可以揭示海洋的温度,让你看到热量如何分布:海洋的热量不都存在于赤道上。海洋洋流网络会将热量分布到地球各处,有一股洋流对于英国非常重要,它带来加勒比海的暖水,将之带到不列颠诸岛,它就是湾流。跟着湾流运动的空气,从大海上获得了热量和温度,这些岛是第一个充满温暖湿润空气的地方。热带的植物和异域的动物在岛上都可以生存。

热敏摄像机显示出英国南部水域发着温暖的橘红色的光。但是在大西洋同样纬度的地方,绿色和蓝色说明加拿大周围是冰冷的水域。

大气和海洋,共同作用改变着气候。说到传送地球的热量,海洋洋流才是最大的动力,这意味着如果海洋洋流发生变化,将对世界天气造成巨大影响。

在太平洋,每过几年就有一股温暖的洋流,从西向东流。可以看到红色和白色区域(图9)。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厄尔尼诺现象。它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它给南美洲带来倾盆大雨,淹没曾经干涸的沙漠;而在太平洋另一边,在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却是完全相反,那里缺少湿气,遭遇严重干旱。

(9)热敏摄像图显示的红色白色区域就是臭名昭著的厄尔尼诺

仅仅改变着一个洋流,地球气候就要遭遇几个月的无序。为了全面了解,你需要潜入海洋深处。

最近科学家才得以探索这个奇特陌生的世界。他们发现了在海洋深处的另一个洋流系统,它被称为是大洋输送带,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之一(图10)。它和表面温暖的洋流联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系统。

(10)海洋深处的大洋输送带(示意图)

表面流动的温暖洋流和海洋底部较冷的洋流组成的输送带连接了整个地球。它将氧气,养分和热量运输到世界各地。寒冷的北边海洋表面水体下沉,与深海洋流混合,最后沉入海底。就是这些下沉的水维持着整个输送带,在全世界流动,它向东流,深入海床,直到在热带温度增加后,它又上升完成循环。如若没有南北两极冷水下沉,大洋输送带就会崩溃。如果真是那样,海洋就不再有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就变成停滞无生命的死水。大洋输送带大约需要一千年的时间才能绕地球走一圈。一路上传输大量热量,食物,氧气,控制着整个星球的良性运转。如果它出错了,地球上的生命将会遭遇严重后果。它曾经发生过,导致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体的死亡。这次灾难发生在2.5亿年前,是恐龙出现在地球之前的年代。

随着地球温度不断升高,海洋温度也升高。两极的冷水无法再下沉,大洋输送带这个关键联系被打破了。当海洋洋流停止运动,海洋就变成了坟墓。

位于意大利和奥地利北部边境的多洛米蒂山区。2.5亿年前,这片地区还在海底,这里有一层薄薄的黑色岩石。是由几十亿海洋生物的尸体堆积而成的(图11)。这种岩石只在洋流停滞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这说明,海洋传送带的崩溃导致了海洋生物的灭顶之灾。

(11)当年在海底的这层黑色岩石是由几十亿海洋生物的尸体堆积而成的

但是事情还没完。板块运动造成海床升高形成了山峦。奇怪的是,接下来陆地上的生物居然步了海洋生物的后尘。这个时期在地质史上叫作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海洋中缺氧怎么会导致陆地生物的灭绝呢?答案似乎隐藏在深深的海底。这里是纽约州的绿湖。科学家认为,这里的湖水隐藏着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线索。在水下20米这个深度,水从富氧变成了无氧。当氧气的含量降低,你会发现一个没有任何生命存活的死气沉沉的世界。水停滞的时候就渐渐产生毒性很高的二硫化氢气体。你看到水变成了粉色(图12),这说明水中毒性很高。

(12)毒性很高的二硫化氢让湖水变成美丽的粉红色

在这个湖中,二硫化氢被困在了湖底,但是在2.5亿年前,这些富含硫的水质上升到水表面,进入到大气层,从而使毁坏从海洋一直延伸到陆地。随着二硫化氢浮出海洋,几乎所有与之接触的动植物都会死亡,大洋输送带失灵导致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消失。

大洋输送带失灵导致的后果提醒了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有多么依赖于健康的海洋。

今天,海洋面临着新的威胁。

我们现在往大气层里输送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会提高陆地上的温度,导致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海洋。

位于南太平洋的帕劳小群岛能够让我们看到即将会发生的景象,这里的海洋生物对海水的微弱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看看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对海洋的影响。

海洋变化能让一个动物种群受到巨大威胁。

金色水母生活在大面积的盐水湖中(图13),这片湖水差不多和海水是隔绝的。水母对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1998年 ,该地区海洋温度升高了将近2℃,听起来不算过,但是对于这些水母来说就是灾难,据估计有2000万只死亡。只是2℃,就可以让整个物种消失。

(13)图组:(13-1)金色水母(13-2)湖中有成千上万的水母

幸运的是,这只是由于当地温度发生短暂变化造成的。一旦海水降温水母就会恢复。但这是个残酷的警告:如果世界的海洋因为气候变化继续变暖,后果将会是什么?

地球的海洋很容易遭受另一个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威胁,可能要比温度升高更严重,那就是海洋酸化。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过去,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很慢,所以海洋有时间适应酸度的增长。

可今天人类往大气层输入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海洋已经跟不上了。它们的酸化速度超过了过去几百万年。

第一个受难的生物,就是组成巨大暗礁的珊瑚(图14),水酸性太大,它们就无法形成骨骼。如果海洋以目前的速度酸性化,珊瑚将最终从海洋中消失,其他依靠珊瑚存活的生物也会消失。

(14)多姿多彩的珊瑚丛

但是海洋酸性化可能引起比珊瑚死亡更大的影响。珊瑚死亡只是一个开始,浮游植物也会受到海洋酸性化的侵害。从长期来看,这会威胁到地球主要供氧源,威胁着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整个平衡。地球的健康和海洋的状况密切相关,这些改变都可能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篇4:传承海洋文化,整合海港资源

关键词:海港资源;幼儿教育;生态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创设具有丰富本地文化内涵的教育环境,为幼儿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奠定基础。我园吸收海洋力量,依托周边海港教育资源,以自然生态为活教材,根植本土,海纳百川,将幼儿游戏视角投向海洋文化,以“体验渔家生活,建设海港家园”为抓手,将海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全力打造幼儿生态游戏课程,全面助推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聆听稚音,捕捉亮点

游戏是联接幼儿与材料的载体,是幼儿体验生命的渠道,幼儿教师为幼儿创设生态游戏,引入“海洋资源”,设计“百家争鸣”的生态游戏,给幼儿制造与生活的“邂逅”,让幼儿在生态游戏“玩中学”,幼儿自由玩耍,发挥“奇思妙想”,需要教师聆听稚音,现场捕捉,思维碰撞,启迪智慧,引导幼儿领悟“游戏”真谛,葆有幼儿天性,让“海洋文化”在生态游戏中绽放。

如,在我园中操场宽阔的空间中,幼儿利用园区内黄黄的沙子、黑黑的泥巴、各种贝壳、蟹壳、海螺、芦苇秆、茅草、种子、树叶等资源,利用大型碳化积木、木板、木条、纸箱、纸盒,并收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辅助,自己搭建了“海港新城”,还以“我是小导游”的角色身份,玩起了“蛎岈山快乐游”游戏,展示了华夏第一龙桥——蛎岈山栈桥的风采。此外,幼儿教师利用小树林、菜园、草坪、渔家工具创建角色区,幼儿可以在里面开工厂,黑黑的泥巴变“巧克力”,可以开小吃店,变成外地孩子喜欢吃的馒头、面条等;还可用开礼品店、礼品包装、礼品运送等游戏。从幼儿在生态游戏中的表现看,幼儿非常喜欢“海洋”生态游戏,他们沉浸于其中,自主自创,能够很好地走进“海洋资源”,走近“海洋文化”。

二、情绪感染,情感共鸣

生态游戏,让幼儿处于“海港资源”游戏环境,与游戏情感撞击、共鸣,展示幼儿生命,是幼儿共进、共享的乐园。在幼儿生态游戏中,教师利用海港资源打造的生态游戏环境,创设生态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与海洋生态的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萌发幼儿内在情感,启蒙幼儿心性,让幼儿畅游于“海洋文化”。

如,我园创设的“海浪码头园”生态游戏,幼儿对码头是既熟悉又陌生,幼儿生长在海边,对码头有生活经验和感知,但是生活中幼儿和码头接触很少,又存在陌生感。我园为幼儿再现码头场景,让幼儿在“海浪码头园”内可以自由玩耍出海捕鱼、沙滩挖宝等游戏活动;体验渔民织网、制作海洋食品等渔民生活游戏;开展海防、海上运动、我是小海军等海洋主题游戏;幼儿可用梯子、轮胎、包装箱、独轮车、滑轮、自行车等自创海上、陆上交通工具开展码头游戏。幼儿在“玩”生态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慢慢熟悉“海港”环境,对“海港”游戏产生情感,迁移到“海港生活”,对“海港”产生依赖,爱上“海港”,成为幼儿认识、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亲临体验,实践感悟

在生态游戏中,幼儿以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对游戏进行回应,表达自己对游戏的理解。在幼儿互动的生态游戏教学中,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从生态游戏中积累经验,促进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究游戏情境,丰富生态游戏内涵,多元幼儿表现,幼儿在体验生态游戏实践中,感悟“海洋文化”,传承“海洋文化”。

如,在“海贝风情园”生态游戏中,幼儿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开展生态游戏活动,开展“渔民生活我知道”“海洋生物大调查”“海洋文化环保创意(贝壳、蛎岈壳、鹅卵石及废旧材料)等”,展示渔民的出海、撒网、捕鱼、丰收的生活和爱海护海公益活动,对大班幼儿的实践探索能力有很好锻炼,也增强幼儿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让幼儿通过生态游戏,了解关于海洋的很多知识,亲近海洋,感受生命气息。幼儿在本真“生态游戏”中,能够体会海洋生活,捕捉海洋文化,丰富生活体验,有机结合游戏、海洋、生活关联,让幼儿徜徉游戏,实施海洋文化教育,传承海洋文化。

我园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整合海港资源,创设幼儿生态游戏,更新教育理念,将“生态”与“体验”相融引入游戏教学中,开展海港体验生态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海洋文化”内涵的游戏活动,把握幼儿生态游戏中的“海港”脉动,渗透海洋文化教育,在生态游戏中聆听稚音,捕捉亮点,情绪感染,情感共鸣,亲临体验,实践感悟,释放幼儿天性,启迪幼儿心性,发展幼儿个性,让幼儿汲取海洋灵气,传承海洋文化,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5:我观中国海洋力量整合问题

关键词 约瑟夫·奈;软力量;硬力量;挑战

一、软力量的提出

软力量一词最早由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见之于《谁与争锋》一书中,用来驳斥当时盛行的美国衰落论。对于软力量的含义,约瑟夫·奈这样解释道:“什么是软力量?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威逼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软力量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简而言之,软力量就是一种吸引力。

软力量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前国际形势一些新发展与新趋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权力”等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今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国在处理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不再是冷战思维。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在传统的力量政治世界中,典型的问题是谁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能赢。在信息世界中,政治‘可能最终依赖于谁的故事能赢’”。

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软力量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西方文化潮流的席卷之下,尤其是我国对对此可能产生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更法回避这场软力量的竞争,

1、“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日美等国家出于地缘政治、争霸世界的需要,刻意制造了这样的一个假想敌。这种威胁论不仅制造了地区的紧张气氛而且离间了中国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挑起其他国家对中国正常的军事防备、经济发展产生戒心。东南亚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往往把崛起的中国看作一头大象,老是担心它会踩毁自己的草坪。这种软遏制,相对于冷战时期的应遏制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丑化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

2、价值体系面临的冲击

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价值观的惯用手法是将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普世價值”推向世界。如今,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以及“价值观”正作为与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相辅相成的称霸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他们借自由、民主和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外衣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挑动其发生动乱,引起社会动荡,阻碍他国经济的发展。上至苏联东欧剧变,中亚的颜色革命到最近的阿拉伯之春,无不显示出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瓦解之真实意图。

3、传统文化的遗弃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国内的政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精神信仰危机、公民道德缺失、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利益分配不均、邪教势力抬头与泛滥等社会问题,从而导致了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下降。

4、技术创新能力欠缺

软力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硬力量一样,随着资源以及各种构成要素的不断变动而变化。特别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多数的资源(如信息技术、大众传媒等)还是掌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像美国那样掌握最新前沿技术的国家,必然会借此宣传他们的价值观,达到渗透和颠覆别国内政的目的。另外技术创新能力的底下,还会阻碍一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丧失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吸引力。

三、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上述情况下如何解决我国软力量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1、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更是享誉国内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至东欧、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只不过是近代以来随着国力的逐渐衰退,中华文化的影响逐渐在下降。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会因为中国国力的衰落而消失。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2004年3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 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也相应制定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加了对中国的好感。

2、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来处理国际事务。同时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依据。这些使中国在外交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尊严,逐步改善了国际关系。随着中国总体实力的上升,除了中国国内民众的生活大有改善,而且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和数额更大。中国在对外援助上更是坚持互利互惠、平等往来,在一来一往中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自身特色的模式。

3、对我国政府来说,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度,打造责任制政府、法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另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在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在道德建设方面,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文化建设方面,文化是软力量的根本,任何软力量的建构都要有文化的言说与支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只有国内是一片和谐景象,对外才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翟泰丰.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发挥优势扬长避短[N],中国政协报,2007年7月26日版

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9日版

上一篇:运管稽查工作经验材料下一篇:永恒的民族精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