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2024-05-24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精选6篇)

篇1: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浅谈中国的海洋战略与国家安全

09金融全英 陈绮娴 20090200925

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故乡,也是五洲通道和资源宝库。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海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国崛起之路就是走向海洋、经略海洋、控制海洋之路。因此已过的海权极为重要。下文将回顾中国海洋的发展史,在谨记历史教训的同时,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威胁与挑战,并为日后的海洋发展战略作出自己的一番展望。

关键词:海洋战略 国家安全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故乡,也是五洲通道和资源宝库。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代欧洲就有了海权思想的萌芽,人们从古希腊、迦太基、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中总结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19世纪末期,近代美国海权理论的奠基人马汉提出了海权思想,把争夺海权、控制海洋作为控制世界的关键,明确提出了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海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国崛起之路就是走向海洋、经略海洋、控制海洋之路。

辉煌与屈辱

中国是岛屿众多的陆海兼备的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是世界上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国家。从沿海地区居民大规模采拾贝类开始计算,中国海洋渔业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而利用海水制盐则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1405年~1433年,明朝郑和率领庞大的远征船队七次下西洋远航,“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是组织最为严密、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完善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充分表明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完全可以成为海洋的征服者!

中华民族虽然最早走向海洋,但并不具备海洋民族应当具有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近代中国备受列强欺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洋意识淡漠,海军力量薄弱,海防废弛。中国经略海洋的历史,既有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也有“禁海”政策的倒退;既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胜利,也有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的屈辱。1840~1940年100年中,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侵舰船1860多艘,兵力47万多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历史上中国人的海洋观和海洋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陆轻海,始终存在海防与塞防之争;航海技术先进,但航海的经济效益低下,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视大海为地理障碍和天然屏障,而不是把大海看作国际通道和资源宝库。以上种种问题,当然有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限制的原因,但海洋意识的缺失不能不说是最根本的原因。

威胁与挑战

海洋占“蓝色星球”地表总面积的71%,号称解决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第六大洲”。海洋既给人类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在面临可持续发展大课题的新世纪,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资源消耗加速,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在生存、发展及安全方面对海洋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海洋战略竞争主要是围绕着争夺海洋权益而展开,集中体现在争夺海洋岛屿和礁盘、争夺管辖水域、争夺海洋资源、争夺海上战略优势和争夺海上战略通道控制权等方面。

海洋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强盛,海洋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现实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实现统一的主要大国。危害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没有消除,祖国统一大业仍然任重道远。我海上主权和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我周边重要海区受到美日等国的战略遏控,海上战略通道受到多种安全威胁,西太平洋安全态势严峻——我国的海区处于半封闭状态,出海口处于“两条岛屿锁链”和西方军事强国“三线基地网”的军事高压之下,前出大洋容易遭到封锁、控制和监视,在地缘上处于不利的态势。美国基本上控制了西太平洋地区,并且在不断强化前沿军事部署,在关岛等战略要冲部署战略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等远程打击力量。同时,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大陆、周边海域的侦察与监视。2001年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和最近发生的美国间谍船侵犯中国领海事件,说明美国时刻没有放松对中国大陆的围堵遏制。美国仍在奉行扩张型和进攻型的海洋战略,极力拼凑“亚洲版北约”,马不停蹄地构筑针对中国的“全月形包围圈”。这种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都难以消除,成为国家安全的巨大隐患。

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海洋划界、海洋权益及岛屿归属问题上存在着争端,在有可能划归我国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有争议的区域达150万平方公里。中国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岛礁被侵占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以钓鱼岛和南海诸岛最为突出。中日在东海的争议,大陆架和钓鱼岛问题最为关键。南海问题的解决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南海争议最激烈、最集中的焦点在南海群岛。南海群岛总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方面一共拥有8个礁,越南占了29个岛礁,菲律宾占了9个岛礁,马来西亚占了5个岛礁。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海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超过1000口,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线中国一侧海域,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则执行“介入但不陷入”的政策,把南海问题当成牵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海洋作为天然国际通道,战时能否畅通,决定着海上战争的胜负;平时能否畅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美国在世界上选择了16个通航海峡和水道,作为控制全球大洋航道的咽喉要道。这些海峡和水道被封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到破坏和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航线主要有北行、东行、南行和西行航线。其中从我国东部沿海和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西行航线对我国来说尤具战略价值,堪称“海上生命线”。目前,我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我对外贸易额超过90%通过海运实现。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六成是驶往中国的,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我国80%以上的石油进口依赖这条充满变数的咽喉要道。但是,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一些重要海峡通道安全并不掌握在我手里,这些重要海上通道受到大国争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等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发生危机或战争时极易被切断和封锁。

力量与能力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经略海洋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支柱是海上力量。国家海上力量不是指单纯的军事力量,而是指国家拥有的用于开发利用和控制海洋的整体实力,包括海上运输船队、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渔业捕捞生产船队、海洋资源开发作业船队、海洋医疗救护船队等,其中最核心的力量是海军舰队。目前,我国是世界两大海洋运输国之一,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五,集装箱出口居世界第一,远洋渔船1700多艘,已经初步具备了海洋大国的“硬件”实力。经略海洋要求国家利益拓展与维护利益安全的能力应同步发展,国家海上力量的使命任务与国家利益需求相适应。中国的海上利益在哪里,中国的海上力量就必须到哪里。建设以海军为主体的强大海上力量,充分发挥海陆兼备的地缘优势,无疑是中国维护和利用战略机遇期的必然战略选择。

海军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等任务。海军是唯一能够跨越国界、显示国力、完成国家使命的军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边建边战,在东海、南海等地屡战屡胜,取得了许多海战的胜利。在1988年的“3·14”海战中,海军官兵果断抓住战机,灵活机动,勇猛顽强,给入侵者以沉重打击,一举夺下6个礁盘,在南沙群岛获得了宝贵的立足点和支撑点,为今天南海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基础。2008年12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印度洋亚丁湾海域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迈出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远海的关键一步,通过完成国际义务体现了战略远见和国家意志。目前,经过60年建设和发展,中国海军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2009年4月23日,在中国海军建立60周年之际,中国海军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展示了人民海军建设的新成就,标志着人民海军走向未来的新起点。

篇2: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编者按:今天出版的《求是》杂志2012年第2期发表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的署名文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文章深入阐述了对我市实现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战略思考和格局谋划。本报今予以全文转载。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港口区位优越,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把以宁波——舟山港海域为核心区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宁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的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历史跨越。

一、完善集疏运网络,推动贸易物流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交易为重点的贸易物流和金融信息服务,是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和港口物流发展基础良好,拥有77个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2010年实现交易额2000亿元,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各类物流企业5000多家,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但与国际先进港口城市相比,我市贸易物流在总量规模、辐射范围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完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为依托,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集疏运体系。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在推进甬台温高速复线、构筑市域“一绕五射”公路网、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同时,着力发展海铁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加快宁波海铁联运集装箱中心站和港口支线建设,提升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功能;同时,加强与长江沿岸和国家铁路干线城市合作,开通到江西、安徽、四川等省的集装箱班列,切实增强面向长三角和中西部的辐射功能。二是积极构建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现有市场基础和海铁联运优势,提升液体化工、塑料、钢材、镍金属、船舶等交易平台,加快建设铁矿石、进口煤炭两个交易平台;新建一批煤炭、钢材、铁矿石等交割仓库和储运基地,引进一批大宗商品国际运营商、贸易商和期货经纪商等服务机构,带动发展现货即期交易、远期合约交易等功能业务。三是加快拉长港口物流产业链。积极开展进口业务,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商贸型、增值型物流。在推进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为重点的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广覆盖、高时效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港口信息互联共享和港口业务的协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航运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四是加强航运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航运、贸易、金融等服务企业,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洋培训等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航运结算、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创建发达健全的港口金融服务环境。

二、加快港口工业转型,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临港工业是海岸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成功之路。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造船和能源等行业为支柱,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但在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世界先进港口的产业发展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我们要坚持临港工业择优发展,按照国家战略和规划定位要求,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符合绿色环保标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高的产业,提高临港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二是推进高端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带动力强、进口替代型的临港制造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重点推进镇海炼化扩建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一体化、台塑宁波石化一期后续和二期等石化产业项目,吉利汽车20万辆整车、沃尔沃10万辆整车等汽车项目和中船集团宁波基地等造船项目,统筹处理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带动水平,努力建成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有影响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三、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在海洋经济竞争中的成败。目前,宁波市已将海洋高技术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30%以上、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70%以上。一是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攻关,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依托宁波大学等在甬涉海院校,支持设立海洋综合性研究机构,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研创新服务基地,构建海洋基础研究平台、高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应用平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集聚。三是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六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浙江造船二期、三期扩建和三星重工扩建、中策动力船用柴油机等项目,加快宁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象山东南沿海、杭州湾新区、国电北仑穿山半岛等风电场项目。同时,进一步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规划建设石浦水产城等一批水产品加工区,探索发展主要渔货远期合同交易;积极争取发展邮轮产业,带动提高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

篇3: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一、21世纪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战略意义

海洋战略是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统领国家海洋事务全局的总体方针和策略, 它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制定和实施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 既是顺应全球开发海洋大潮、建设海洋强国、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也是维护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举措”。[1]

1. 海洋重要的政治意义

海洋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海域面积广阔, 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 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事实表明, 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与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民族独立及经济繁荣息息相关。海权与海洋权益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 各国都高度重视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峡、港湾的控制权, 如果哪些国家掌握了这些海洋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就会自然而然的提升了该国在世界上的政治话语权, 所以海洋地缘战略能够决定海洋国家的政治力量。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强国, 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2. 海洋重要的经济意义

广阔的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 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 海洋运输量占全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的90%;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 有15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 经济社会活动十分活跃。”[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急剧增长。“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2005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达到3.1吨, 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6%。”[3]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 进口原油大部分来自中东, 需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洋运输通道来运输, 这一重要国际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

3. 海洋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 随着海洋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 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 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的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 而且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 海洋对于国家的安全显得格外重要。从相当程度上来说, 100多年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频频从海路侵略、掠夺中国的历史。欲维护中华民族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抵御外敌的入侵、避免历史的重演, 要求我国必须打造一只强大的海军作为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增强国防实力、建设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捍卫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 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顺利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我党海洋战略思想在党前几代领导集体海洋战略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总体来说, 十六大以来我党的海洋战略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以后三个阶段。

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思想

2002年11月, 中共十六大隆重召开。在大会报告中, 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重大战略。4个月后的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 “实施海洋开发”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几个月, 同样的表述先后在党和政府重要报告中出现, 国家最高决策层把海洋开发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3年5月, 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制订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 管辖海域广阔, 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海洋产业,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对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4]这一纲要也成为了我国首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从此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有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规划》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海洋区域开发原则和海洋产业布局, 以及相关支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措施。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有“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专门一个小节, 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 维护海洋权益, 保护海洋生态, 开发海洋资源,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思想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召开。十七大报告对海洋开发战略做出了具体安排, 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思想, 把海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第十七条写道:“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5]

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发展有了全面的理解和部署, 实现了重大战略思维的转变。2012年6月1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16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1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 希望两院院士积极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 对两院院士提出了几点希望, 内容包括“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 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 保护海洋航运安全, 开发深海资源”。[6]

3.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十八大以后, 党的海洋战略思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做了“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十八大政治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概念的明确提出, 说明“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纳入国家大战略中, 海洋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海洋强国战略”。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在国防白皮书中得到了体现。“2013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首次设立‘维护海洋权益’专节。中国海上维权执法力量进行了整合, 并开始以中国海警的名义活跃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国海军有针对性的海洋维权实战训练越来越多”。[7]

2014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 要坚持陆海统筹, 全面实施海洋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大力建设海洋强国。[8]这是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的概念,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三、十六大以来我党海洋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1. 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战略的内容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了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随即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3年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的海洋战略思想, 党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与时俱进, 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地位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中国东海和南海领海争端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认识海洋问题、思考海洋出路敲响了警钟。”[9]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专题, 这还是10余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共85次集体学习的首次, 体现了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

2. 海洋战略注重全局的宏观规划及陆海统筹

十六大以来, 我党的海洋战略思想始终注重海洋战略全局的宏观规划, 力求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实施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

特别是“坚持陆海统筹”战略作为重要内容载入了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标志着党中央对海洋的认识及海洋战略思想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继续秉承战略全局的宏观规划和陆海统筹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正如学者刘中民所说, “平衡陆海两个发展方向始终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同时也要求国家决策者拥有高超的战略统筹智慧”[10]。

3. 海洋战略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和构建和谐海洋

目前中国海洋权益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 围绕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海洋通道安全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为此, 在海洋军事和安全保障、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比以前更为重要和紧迫。中国一贯主张维护海洋和平、倡导构建和谐海洋的思想。2009年在我国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 以共同维护海洋持久和平与安全。2014年6月, 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20周年特别会议上, 中国代表王民表示,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倡导构建和维护和谐海洋秩序。[11]构建和谐海洋是我党海洋战略始终不渝的目标。

结论

十六大以来我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 适时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 需要全党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欲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不仅要有政府宏观的海洋战略规划, 还要有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必须在广大群众中不断强化现代海洋意识, 大兴海洋文化, 拓宽、加深群众对海洋的全面理解, 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打牢思想根基。只有这样, 在党的海洋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历荣, 陈湘舸.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J].求索, 2007年, (7) :33-36.

[2]2014年能源进口创近十年新高对外依存度逼近60%.[EB/OL].http://www.gmw.cn/ny/2015-01/21/content_14590647.htm.

[3]宁吉.充分认识海洋的战略意义.[EB/OL].http://www.hprc.org.cn/gsyj/yjdt/zdgz/201011/t20101101_114626.html.

[4]国务院关于印发海洋经济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56.htm.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文)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28/content_21216295_4.htm.

[6]胡锦涛在中科院第16次、工程院第11次院士大会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2-06/11/content_2158332.htm.

[7]贾秀东.中国发出海洋维权最强音.[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8/04/c_125112395.htm.

[8]李克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40305/101618410928.shtml.

[9]郭玉华.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战略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 2014年, (9) :19-22.

[10]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太平洋学报, 2013年, (8) :74-83.

篇4:亚太主要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国家海上安全环境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处海上空间各要素之间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客观状况,通常包括海洋战略区内自然地理状况和国家间政治、军事、经济相互作用情况。海上安全环境是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的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之一。从历史上看,海上安全环境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历经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变大的过程。明代以前,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陆上方向,海上安全环境总体稳定,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影响有限。从明朝开始,倭寇与欧洲殖民者不断骚扰入侵,中国开始面临海上方向的安全威胁。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从海上入侵中国,中国海防危机频发。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海上门户洞开,海上安全成为国家安全软肋。海上安全环境恶化,成为中国一步步地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海无防的屈辱历史宣告终结。但是,海上方向仍然是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和威胁的重要方向,海上安全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比较紧张,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禁锢着国人的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艰苦的外交努力,海上安全环境得到了重大改善,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而,制约和影响海上安全环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洋,决定了海上安全环境的稳定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影响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内外因素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21世纪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海洋世纪”,海洋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进一步增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围绕海洋利益展开的竞争和斗争也更为激烈。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面临着同样问题。其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96年对中国正式生效后,中国可管辖海域范围扩展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乃至200海里至350海里的外大陆架海域,海洋权益较为集中的近海海域,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依托。中国在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北冰洋等也享有相应的权利,需要进一步维护。再次,随着中国深度融入世界,数条通向贸易对象国和资源能源产地的海上战略通道需要保持畅通,不断增大的海外投资亟待保护,海外侨民利益也需要呵护。国家利益所涉的海外区域,已成为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解决内涵日益丰富、范围空前扩大的海上安全诸课题,事关21世纪中华民族的兴衰。

然而,受海洋地理条件局限和复杂历史因素影响,中国近海海洋利益频频遭到侵犯,并在特定时期诱发不同程度的海上问题,而在远海,中国安全利益风险增加,挑战和威胁前所未有。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海上安全的筹划已不能囿于近海区块,而应瞄向更广范围;不能囿于眼前目標,追求短期效益,而应面向未来发展,谋求长远利益;不能短视局部,而应着眼全局,谋取未来。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谐世界”理念,高举“和谐海洋”旗帜,推进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安全观,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念来指导战略筹划和具体行动,成为中国迈向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紧迫要求。

篇5: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

前言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

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二、综合国力不强

中国自古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几乎消耗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财富。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又是我国失去20年的发展机会。而同时期的欧亚各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实力对比中处于下风,而薄弱的国力又不能支持昂贵的海军建设,这就进一步降低我国威慑周边国家保护我国海域的能力。

三、外交政策不当

长期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面对海上的各种争端,我国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策,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较弱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政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当南海各国无视中国利益,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南海油气资源做出实际开发,并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情况下,我国还坚持这样的方针只能使南海问题更复杂,也使得以后解决南海问题的成本更大。

四、外国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甚至西化、分化中国的目地。而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有意引进西方国家的势力以抗衡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恶化。

而面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各种恶化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我认为我国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层面上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来突破我国面临的海上困境。

一.提高海洋意识,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

面对当前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至于如何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全面关注和深入报道东海和南海争端,引导国人对我国海战略的思考,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二是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宣传和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提高学生们的海洋意识;

三、国家应整合和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有争议海域的维权执法力度,并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使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执法有法可依;四是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全面的海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和保护国内企业对我国东海、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保护我国渔民在相关海域的海洋产业。

二.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国内矛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向来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全面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三是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改革,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要强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立法,提高民族的向心力。

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我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主权,我国应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武止战。一是要加强军事思想研究,探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法,使我军形成完整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二是加快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武器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尤其要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的远洋作战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四.完善和调整外交政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篇6: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军理论文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015级视觉151班xx号 张宁煜

【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海洋政治格局中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准单极霸权结构,中国则长期被排斥在“多强”之外。冷战后全球政治危机相对消解,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心由生存利益快速转向发展利益,海洋竞争加速。对全球海洋利益的争夺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促使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的中国不得不通过重返海洋来克服长期以来的陆权局限。同时,走向海洋是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海洋经济体制、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和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大国复兴”的攻坚阶段和实现海洋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在海上崛起,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开始得到重塑,并努力摆脱传统大陆意识禁锢,不再以陆地为本位看待海洋。中国已经正式确立了开放型的海洋观,全面启动了海洋方向的利益拓展工程,将海洋利益纳入国家经济规划、政治规划中,指明了海洋文化建设方向,积极推动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形成、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陆权局限 战略机遇期 海洋文化建设 利益

海洋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依然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秘密;海洋国界的无形和海运方式的廉价与便捷也使海洋成为了人类交往的通途。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利益范畴,海洋战略则属于基于军事安全的国家发展规划范畴。海洋战略由海洋权益诉求驱动、由海洋权益框架塑造,是对海洋利益的识别、确认、衡量排序、相对取舍和对获取模式的设计确定。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技术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大陆国土和海洋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总揽海上方向健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是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战略。

在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损害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相结合原则。海洋战略应当成为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具体落实和准确体现,因此必须立足于为我国的国内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对外开放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一前提下,其核心依然是基于“全面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政策方向,避免中国卷入任何战争或是重大军事冲突之中。在维权、维稳与发展之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政策平衡点,具体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在相对微观的维权层次,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执法与外交手段平行。其次,在相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对宏观的维稳与发展层次,中国将“在维护自身固有海洋权益的同时,愿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伙伴关系”。

二、是海权与陆权相配合原则。海权与陆权均衡发展是中国海洋战略的独特战略背景。中国的海洋战略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当为陆权的进一步崛起服务,而不是独立、游离于陆权需求。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根基与根本锚定点。“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它本质上是一种兼顾陆海的陆海权复合型战略,对于协调中国西部和东部发展、实现陆地和海洋资源的“无缝链接”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陆海统筹”战略思想已向陆海高度互动发展,也决定中国海洋战略应当服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大局。

三、是国家利益与国际正义相结合原则。中国的海洋战略以维护本国的涉海国家利益为底线目标和基本范围,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中国并不寻求通过掌控海洋来主宰世界,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型海洋强国,而会成为开明型海洋强国。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海上崛起。其含义是,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将权力和利益延伸至海洋空间,对海洋资源及其它海上事务的管控程度提升到海洋强国乃至超级海洋强国应有的高度。它不仅是强调一种技术性、空间性领域的崛起,而且是中国的整体崛起在海洋方向的一种表现,与陆上方向的崛起一起构成中国全球崛起的空间维度整体,是从海上方向对中国国家崛起的一种描述和界定。

中国海洋战略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成为主要的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与全球海洋军事强国,通过优化和改善现行国际海洋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国和其它国家共同良性发展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海洋霸权,实现国际海洋事务民主化、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能,造福人类整体。

当前,中国正在形成独一无二的海洋战略优势,在陆权保护与支撑下拥有巨大的海权潜力。中国应当倾尽所能地实现这一潜力,控制理应属于我们的海洋空间以及尽可能地利用海洋各类资源,即中国的“政治海权”和“经济海权”都要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得到满足,且利益的诉求和获得或应得到国际法上的稳定确认,或应得到国际社会较长时期的普遍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海洋战略核心任务正是中国的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两位一体”有机交融的战略。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有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缓解土地的压力,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解决水荒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生活空间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营海洋,利用辽阔而宝贵的海洋国土,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重大的新增长点,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部、第三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产业将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源。海洋经济对于陆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率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断言,开发海洋区域具有科技、经济、社会的三重价值,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内在要求,在社会进步中能够发挥自身高与新的技术优势,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协调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更高,而且要求经济腾飞与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协调,科学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提高海军作战能力,将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岛礁归属、海域划界三大海洋挑战,解决中国的海权危机,维护蓝色国土的安全和完整。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地区一定要争取拥有局部的优势,这对震慑日本、安顿朝鲜海域局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任何企图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将是中国政府所不允许的,必将受到中国的严厉谴责。对于我国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动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维护安全、稳定。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周边安全,为中国的崛起创造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

通过海洋科技战略的构建,可以使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海洋探测、监测、监视、预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导航、定位、情报、通信、安全、救助等技术体系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并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并行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通过海洋教育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加强国人的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改变过去的重陆轻海的理念,使海洋的价值得到认同,使中华民族由远海的民族变成亲海的民族。加强海洋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分别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复兴和发扬海洋文明,使海洋文明成为未来中华新文明有鲜明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使海洋文化的外延大大扩展、内涵进一步更新。

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还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总之,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

上一篇:一道应用题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关于描写清晨的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