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花的种子

2024-05-07

经典散文花的种子(精选7篇)

篇1:经典散文花的种子

经典散文花的种子

花的种子

听说花鸟市场可能要关闭搬迁了,马上央对面的女生陪着去花鸟市场买了花种,兴奋未完就发现,冬天的黑夜来得太早,晚九点回到家,竟是没有勇气上楼翻土把种子播下,错过了一个温和适合成长的晚上;待得六点晨起,关掉尚未大声的闹钟,拉开窗帘想借光,却是浓黑一片,鸡鸣狗叫的显得特别单薄,依然未有勇气上楼摸黑翻土。洗洗刷刷天微明,上班倒是尤其的早,精神很好。

公车路过这个绿城的土地,总免不得被路边大片大片的颜色吸引,深紫青蓝粉红深黄纯白……薰衣草、福禄考、小角堇、蓝庭芥、矮雪伦,想看细细的时候,车子过去了;远远的,剩一些身影立于漫烂的花前显得尤其浪漫和渺小。东盟会展那段时间,路边的这些花可以称呼为夸张,美得夸张,处处是花,有绿色必然有花,花多于绿色:绣球是红色花团,“合合”架子上填满花枝,兰花安静在路边成点缀。最爱的是一种白色粉色相间,有高高枝条,清清爽爽的花,远远看,就希望能置身于中,仿佛会回去花季雨季浪漫,难免要想起白衣飘飘的年代这样的词儿。小学的时候读到老舍的《养花》,他描述的.那份乐趣总在脑子里面溜达,成了梦;培植这些路边鲜花的人们,会不会比老先生更多一份自豪感呢?

总是想象也没有用,终于买了康乃馨的种子,终于买了勿忘我的种子,在办公室等待中午过去,阳光多好啊,周六的时候请保持这样的天气多好啊。前段时间天阴风冷,顶楼茉莉花枝条光光的,一狠心带枝剪掉;三叶梅巨大地铺开在天空,全部是黑紫色的枝条,光秃秃的,剪掉大半部分;南瓜藤干枯了,拔掉拔掉……全部做完,皮肤破了手也有点疼,眼里所见的却还满是荒凉。枝条扫在一起,膨胀体积在我眼里就跟小山般,运到楼下我就晕了,一把火烧掉,飞灰溢满了整个顶楼,不知道其他的花草会不会看着特心凉。浇浇水火灭了,黑灰埋进土里育冬肥,看看三叶梅可怜的些许新芽,看看全部茉莉光秃秃的,看看孤单的玫瑰枝瑟缩的叶子,没忘记挖开他们的土给她们分点;仙人掌就免掉了,扶她起来还给我刺了个狠,那大颗的芦荟长势大好但是太丑,拿刀子切切切只剩下中间部分又挖个深坑种下去,不长好看点还切……最近看天气预报都是哪哪哪不正常下了大雪小雪,别殃及这个小城呀,保持阳光好天气吧,心情多好呀,也许这周六真的能把花种种下去,那过完年花就可以收花,答应了假使长好了送给对面的女生一束,长好了还可以送给其他人好多朵呢,过完年回来收到花,大家会不会特别高兴?……不对啊,土还没翻种子还没播下呢,从来没有种这些花种的经验,看包装的介绍,发芽和生长温度和这个小城的温度很吻合,阳光的好天气,要顺利啊。

真能种植成功,可以考虑明年买很多很多种子然后繁花满屋顶的盛况,多美。买花种的时候店长阿姨用白话对旁的阿姨说:“哎呀现在的年轻姑娘都很懒,都是玩玩的。我家那个小孩叫她种点花,她赶紧就跑一边去了。”掂量我听不懂呢,我立马说阿姨不要说我们懒么,这个花铲能便宜点不?阿姨果然很可爱,大概是被花鸟市场那么多美丽的花给熏陶的,花肥都送我了;看看她的脸上,亮晶晶的,她家种了多少花呢?

大幻想主义者,闲闲没事酝酿周六的缓慢到来,带上一个浪漫感觉。

篇2:经典散文花的种子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

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

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

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

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

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

篇3:经典散文花的种子

一、在教材中感受传统文化

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 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学完《孔子拜师》一文后, 让学生搜集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 并在此基础上引“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故事”, 把故事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仁义道德加以传达, 让学生养成尊师爱师的好品德。《刻舟求剑》《坐井观天》《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成语。短短几个汉字, 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 一个故事, 一个典故, 一个道理, 让孩子知道学成语就是了解传统文化, 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成语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时时指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了解成语故事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 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或诵读成语, 或讲成语故事, 或用几个成语说一段话, 或说说成语带给的启示;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成语书画, 成语接龙讲成语故事, 成语手抄报比赛;我与成语演讲比赛, 我用成语作文比赛;我读成语读书笔记交流等。

二、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 由最初的甲骨文, 到后来的行书, 隶书、草书、楷书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世界上目前还在使用的唯一象形文字, 汉字之美是举世无双的, 作为老师, 首先要自己具备一定的书法造诣, 对汉字的演变要心中有料, 在低年级教学中要重视写字课, 每天上一节写字课, 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和正确的书写习惯, 在高年级要提倡学生学会对书法的鉴赏, 鼓励学生练习书法, 无论毛笔字还是硬笔书法只要坚持练习就好, 要倡导“写一手好字, 做一世好人”的人生理念, 要让中国的汉字继续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三、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

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古诗、警示的格言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食粮。俗话说:“经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通过读经典诗文, 积累了精美的诗词句段,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陶冶情操, 懂得谦虚、宽容、孝顺、诚实、守信的道理, 升华自己的思想。此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 选择《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郎朗上口的名句、名段让学生记忆背诵, 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 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 来了解什么是中国人推崇的品德。推荐一些中国的古典名著, 推荐如杨红樱、曹文轩、秦文君等优秀儿童文学家的作品让孩子们阅读, 开卷有益, 一本本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知识大门”,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认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平台, 而网络技术为孩子们搜集处理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

我们班开展“民风民俗知多少”“中国名著之旅”“书法”等, 这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中有《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民居》等文章, 这些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孩子跟随作者的笔触, 感受到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并结合课文的学习, 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 如, 节日服饰饮食民居, 运用学到的方法, 开展活动, 了解自己身边到的民风民俗, 并加以整理, 写成一篇篇习作。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弘扬民族精神, 了解传统文化的最佳机会, 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秋节时, 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实践调查中秋节来历, 人们的庆祝方式, 由中秋节想到的等问题, 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 搜集关于描写中秋佳节的文章或诗句, 学生通过查找知道中秋传说的故事“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了解到中秋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的制作精细, 馅料考究, 外形美观, 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 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在教室里营造氛围感受传统文化

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一张张古代名人的画像, 一位位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 墙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专栏”的一角, 这些字画名言都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 它们或揭示读书的意义, 或告诉读书的方法……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和黑板都会“说话”, 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之, 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们, 播下最好的种子, 撒下最好的养料, 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 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 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 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对传统美德的理解, 给学生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篇4: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篇5:心中的种子经典散文

也许那是一株花草,也许那是一棵绿植,你都会每天来观察它。因为从它被埋进土里的那一天,你就在悉心地期盼着,关注着。这颗种子不仅仅是埋进土壤里,更是埋进了你的心里,它未出地面时你焦灼,它拱出地面你担心,它枝桠稀疏你着急,它叶黄枝瘦你不安。它的生命已经与你的生命相通共融了。

一个人的心里,如果埋下善良的种子,它就会以善良的姿态面对你,你会感激一切适应种子成长的环境;如果埋下的是私心杂念的种子,得到的肯定是抱怨天地万物的不公。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境,善良的人心里会将逆境中的坎坷当做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克服和奋斗,不断地用善良的心态面对一切。

一颗种子在一个春天的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人一生中不断前行的缩影。心存善良才会笑对一生中任何经历。一颗种子的生长历程,不就折射着人一生的态度和归宿吗。

篇6:花的婚礼散文

等花开。等花落。等待花期,然后看它凋谢。

那一场盛放,为谁而开?

思念的人不懂,被思念的人不知,花儿只给心爱的人看。

所以它很努力地绽放着自己每一片花瓣,舒展自己每一根筋络,直到没有力气。

花的心事有谁知,花的.嫁衣为谁而披?

恨只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所有爱恋化作了东流水。

看破红尘万物,看透儿女情长,终逃不过情字一劫。

那是所有花朵最痛的秘密。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

如果有如果,那可不可以下一场思念雨,让他知道,这场思念有多无声,有多细致,有多苦涩,有多厚重,有多深刻。可不可以将心里的泪水流干,让泪化作相思雨,让我天真地以为下过雨就会是晴天流过泪就会有人疼惜。

如果注定不可能,那可不可以从来就未曾遇见,从来不曾知晓,就变作两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一生都不会相逢。可是我遇见了你啊,我怎能不心动,怎能不心痛,怎能不心酸?当你气宇轩昂地从我面前走过,那一刻,我的心低到了尘埃里。为什么?如此卑微,如此小心地仰望着你,你却从来不给怜惜。我也是花儿,我的翅膀薄如蝉翼,你却只用脚来踏,让我粉身碎骨,我还在所不惜。

花开花败,只为卿。

花的婚礼,期待一个期许和一个未完成的诺言。

没有永远的美丽,却有不变的誓言。

山盟海誓,生生不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篇7:藤花的散文

春天是花的季节,樱花开了,李花便开;李花开了,桃花再开;桃花开了,梧桐花开……好像整个春天都被花儿所占据。更不必说油菜花、梨花、桔子花……它们就这样你追我赶地把春天充溢。

我这里要说的是一种藤花。

走出学校大门,左边是山坡,右边即是一片藤林。蓊郁的树木与青青的竹叶将校园大道履盖得密密匝匝,给老师和学生镶成一条漂亮的绿色通道。在树木的支撑下,无数根荆棘之藤蜿蜒而上,再从树叶顶端披挂下来,像是一道宽大的绿色瀑布,又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我并不觉得这是一幅美丽的景致,而美的是它们所开的花。

我把这种花就随便叫藤花吧,其实我并不知道这种花的名字,只因为它长在长藤上吧了。藤花与梧桐花好像是同时开的,刚开的时候只有几朵,万绿丛中只有一点“白”。花的大小如一枚一元的硬币,五六瓣左右,白的没有一点杂色。过了几天,花慢慢得多起来,起先不经意的一朵,变得成群结队的了,分成了很多个小组,比赛而开。

我还是没有被它们的花色所经意,有一次,许多同学从校园里出入,手里擎着一束白色的藤花,我才在想,藤花是不是已经开完了!我快步走出校门一看,原先的`小组开放,已经变成一个整体,花挤着花,花重着花,许多藤花都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被压在图层后边,只露出陆离的一瓣。还有的被挤下了地,铺了一层花地板,从前的一张“绿瀑”已完全变成了“白瀑”。如白天里的镜子,又如夜晚柔和的月色,花的墙,花的街市,足以打动我的心!

我慢慢地移动脚步,把这条“花街”逛了一遍。想学同学一样,采一束带回家,可我没有采花的习惯。我的心似乎被一种美好的东西所包容,但突然又消失。在我印象中,这些藤花似乎很美,但它们始终也是要凋谢的,这种感觉就像日本人感叹樱花,感叹生命的短暂一样!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而藤花又是我们的国花吗?不是。

而且藤花不是有名的花,因为根本没有人给它命名,没有人注意到它,即使它开在皇宫荒废的院落里,也不会被定为国花。它不像玫瑰那么耀眼,不像桃花那么粉红,不像菊花那么缤纷,它只是白色,白得没有一点杂色,它只能开在道路两旁,给其它花儿让路。

从今天起,你就叫藤花吧,你有名字了,是我亲自给你取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典散文花的种子】相关文章:

丁立梅经典散文《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04-20

经典美文散文04-08

散文经典范文05-17

名家经典散文07-31

经典散文朗读07-31

经典散文欣赏07-31

前缘经典散文04-09

光阴经典散文04-12

经典原创散文04-14

孤独经典散文04-15

上一篇:园长课程领导力之我见下一篇:安监总局确定煤矿安全攻坚七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