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OM出版物市场的初步调查

2024-04-15

CD-ROM出版物市场的初步调查(精选6篇)

篇1:CD-ROM出版物市场的初步调查

CD-ROM出版物市场的初步调查

本文是《小论多媒体出版物》的续篇。是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广州深圳的正版和翻版CD-ROM市场,若干制作或发行多媒体出版物的公司,IT专业刊物对CD-ROM出版物的个别介绍和市场调查报告。本文的目的是探讨CD-ROM出版物市场各领域(题材)的投资机会。对CD-ROM出版物市场调查及探讨投资机会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本文仅作初步探讨,对于别人已论述过的标题本文不再重复,仅推荐阅读之。

就市场表面形势看来,这几年CD-ROM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快速增长,加入这个市场的制作商和出版商越来越多,市场在膨胀(数字见上篇)。然而,一些背后的情况应该引起投资的注意,这个市场存在一些问题。

对市场的分类及简评:

这个分类仅就市场上常见的题材进行简单的分类,其中的数字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

1.中小学各科教材系列。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巨人公司、树人公司还有几个不著名公司,总共10家以上出品了同题材产品,都是综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巨制,并且大部分的风格相似。所以,市场上的这等阵势真是令潜在投资者眼花缭乱。

2.素材库系列。

这些图片库有些是面向美工的图库,有些是风光,名画、名车,人物、发型、时装之类的画册。市场上不下100种/系列。这种产品是图片的简单浏览,产品的开发的难度最低,并且,如果产品是尊重著作权的话,产品的主要成本是在版权费方面,并且不大可能是几十元的零售价格。

3.音乐教育系列。

这主要包括STEP BY STEP音乐原理教育(有5、6种),音乐专题欣赏(有几十种)。大部分的制作水平偏低,就象教科书那样沉闷。

4.百科/百科全书

市面上有中国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等,由一些原来出有百科全书的出版社出版,另外,MICROSOFT的ENCATA系列在市场有重要影响。这类产品由于制作者资金雄厚,资源丰富,所以产品的综合质量属最高之列。另外,市场上还有一些就某个百科常识专题所做的产品,比如说,植物、蕨类植物、亚马逊流域生态、物理学、中世纪历史、宇宙探险等。这些产品多以外国和台湾出品的为主,大多质量良好。而国内出品的大多数属于粗制滥造。

5.外语学习

就在市场上看到的而言,这类产品的种类占到1/4左右。大多数的制作水平都差不多,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组织结构的质量勉强可以。尽管如此,用CD-ROM学习外语显然比起传统的.录音带、唱片、录像带有优越之处,所以,市场上出现种类众多的产品在厮杀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这类产品中,以清华大学光盘制作中心的《大嘴英语》代表着较高的制作水平。

6.电脑学习

这类产品的代表有《开天辟地》、《轻轻松松学电脑》等,还有学习WORD,EXCEL,VB之类。这类产品的题材撞车情况与中小学各科教材系列的情况相类似。

7.文学

这类产品有名著集合、诗词赏析等,由于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这类产品有几十种/系列。各大知名出版社都有这类题材的光盘出品。另外,科利华的“一百本书”系列是业界做得比较大规模的。

8.期刊

这类产品有《读者》、《电脑报》、《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等报刊的衍生产品。

作为投资者应该注意的行业存在的问题:

低水平重复投入和选题大撞车(见‘软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之软件开发商)另外、互相抄袭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最明显的例子是以中小学教材为蓝本的系列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至少有10个以上的这类题材的系列产品,并且,软件的内容、组织结构和包装相似。

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教育部门、软件公司加入这一行的竞争。象北大方正、雅奇等成名软件公司都建立了相应部门投入这一行的竞争。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本人在《小论多媒体出版物》的一些关于行业入门门槛的观点在这里要修正一下,根据调查,众多的产品的出品并不会因版号问题而有麻烦,因为制作者可以随便找个出版社进行出版和发行的工作,打个比喻,制作者是书的作者,通过出版社出书,赚取版税而取大头,出版社仅扮演小角色。另外,尽管创业者比

[1][2]

篇2:CD-ROM出版物市场的初步调查

综观今年西南地区养鸡业市场反馈情况, 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并对2010年养鸡业行情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个大致预测, 以期能与读者朋友共享信息资源。

1 西南地区品种分布的大致情况

从今年养殖户存栏的情况看, 快大黄、竹丝鸡的需求量越见减少, 估计下一步养殖量还会萎缩。因为西南地区山区多, 脱温鸡市场仍然非常庞大, 而在成鸡市场上很少受关注的康达尔、882、黄杂鸡、黑康鸡等品种几乎占去了脱温鸡市场的大半份额, 考虑到这类品种最终出栏的成鸡也在占用终端消费市场, 虽然在育种上这些品种对育种公司青脚麻、乌皮麻的选育没有参考价值, 但在成鸡的销售上应注意这些品种所占有的终端市场份额。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看, 西南地区县级以上城市当前各品种所占消费市场的比例结构大致呈如下状况:青脚麻67%~72%, 乌皮麻5%~8%, 快大黄3%~5%, 竹丝鸡1%~2% (主要是西南公司出栏) , 黄麻鸡3%~5% (以柳麻、良凤花为代表) , 农户千家万户散养的康达尔、882等15%~18%。青脚麻养殖遍布西南地区各地, 养殖范围非常广泛;乌皮麻适应地方为川内的泸州、宜宾、雅安、眉山及云南、重庆等区域;快大黄、黄麻鸡见散养于川内的绵阳、新津, 重庆的碧山、万州及云南、贵州等地;康达尔、882、黄杂鸡等脱温鸡品种遍布于广大山区。从今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在主要饲养区和主要成鸡消费城市, 青脚麻几乎已成为垄断性品种, 而黄脚鸡却逐渐被边缘化, 甚至在四川的绵阳、新津, 重庆的璧山等养殖大区已基本退出市场。前几年成本较为低廉的黄杂鸡、黑康鸡因为自身质量原因, 在今年整体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遭到了市场的淘汰, 估计以后在市场中将难以流通。

2 散养量降幅明显, 规模化发展比较迅速

今年市场行情变化比较难以预测, 散养户跟风养殖抵御市场风险的难度成倍增加, 因此今年单家独户散养量减少现象较为明显。与此同时, 认为养殖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的有识人士把资金投入到了养鸡业, 因此社会上模仿温氏模式的中小型一体化养殖公司日见增多。据初步调查, 在西南四省市, 四川、重庆两地社会一体化公司养殖量已接近温氏养殖量, 云南、贵州两地社会一体化公司的养殖量已远超温氏养殖量 (如重庆的特驱公司以希望集团为后盾, 不仅在重庆长寿区建设了存栏10多万套的种鸡场, 而且在重庆璧山、长寿, 四川广安, 云南安宁等地方分别成立了分公司;云南仅荔枝园公司月上市量就为80万套左右) 。这些一体化公司与温氏的竞争各有各的有利资源, 他们的长处在于经营比较灵活, 在养殖过程中只要见到销售行情较好, 各种饲养日龄的鸡都可以进行销售, 但不利条件是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种鸡场和饲料厂, 导致的后果是饲料、鸡苗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且直接饲养成本偏高。估计在今后一两年的竞争中, 各一体化公司为了保证鸡苗、饲料的质量稳定, 同时降低养殖成本, 修建或租赁配套的种鸡场、饲料厂是大势所趋, 这样的形势必将促使种鸡业、饲料业的资源进行新的整合。32009年社会散养存栏变化情况

因为今年市场行情变化难以琢磨, 以前常有的节气拉动成鸡消费的情况也不曾出现, 不论是一体化公司还是散养户都无法准确预估成鸡行情变化情况, 因而今年社会养殖的存栏变化情况不是非常明显, 赶时令、节气投苗现象比较弱化, 这一点从社会种鸡户引种情况可以得到验证。在前几年, 社会种鸡户引种基本集中在每年的2个阶段, 一是11月到次年1月份, 二是7月到9月份, 目的是尽量避开把产蛋好时节放在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之间, 因为传统上每年的3—5月份和6—10月份是散养户投苗的高峰期, 种鸡户都把产苗赚钱的希望寄托在这2个时间段。但今年情况反常, 脱温鸡市场在2—3月份短暂的兴旺过后就一蹶不振, 甚至从9月中下旬就开始萧条直至歇市, 导致苗价大幅滑落, 种鸡户亏损严重;成鸡养殖户在每个阶段都对后续行情不看好, 高价苗不容易接受, 总体存栏量呈大幅度下降形势。所以从今年商品苗销售情况看, 几乎没有明显的散养户存栏高峰期, 稍好的8—9月份也是因为市场苗量减少所导致的结果。近段时间对应春节投苗养殖户投苗积极性依然平淡。从目前形势看, 今年10月份至明年1月份社会存栏量相对春夏秋3季应减少60%以上, 原因是大部分孵化厂停孵, 而部分孵化出的鸡苗也差不多一多半的母苗要进行倒苗处理。以此推论, 相对应的是明年1月份至4月上旬出栏成鸡量较少, 成鸡销售价格应该有一个小高峰。

4 温氏品种与社会主要品种的对比情况

从今年代理商、养殖户反馈回的整体信息中可以看出, 他们一致认为温氏鸡苗养出的成鸡毛羽、鸡冠、脚色等特点他们比较满意, 长势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可以接受, 但希望与凤翔、新广、京陵、大发等拉近生长速度的差距。从云南市场几个大厂家的产品进行对比的情况看, 社会散养户认为温氏苗鸡的差距主要有下面几点:一是鸡苗质量稳定性有待改进 (可能与运输路程太远有关) , 某些批次的生产性能会出现明显区别, 如死亡较大, 生长速度偏慢等;二是苗鸡个体和均匀度客户投诉意见相对较多;三是生长速度有差距, 与凤翔比较, 在85日龄时 (云南普遍在85 d左右上市) , 凤翔公鸡均重在3.0~3.1 kg之间, 母鸡均重在2.6~2.7 kg之间, 温氏鸡公鸡均重在2.8~2.9 kg之间, 母鸡均重在2.2~2.3 kg之间, 公母鸡差距都较为明显;四是公母鸡本身生长速度差异比较大, 公母混养在出栏时体重差距至少在0.5 kg以上。但从四川、重庆两地温氏商品苗的销售情况看, 温氏品种的综合生产性能优势非常明显, 在今年大多数时候公苗销售价格比社会其他厂家的苗价高出1.0元/羽左右, 公司苗鸡养出的成鸡在毛色、冠头、脚胫、羽毛贴背程度等方面反映都比较良好, 75 d卖鸡时公鸡均重基本在2.5 kg以上, 部分饲养、管理非常好的养殖户能养出母鸡2.25 kg左右的均重。

5 青脚麻、乌皮麻品种选育方向

从市场对产品生产性能的需求情况出发, 笔者建议在青脚麻、乌皮麻的品种选育上应注意以下事项:

5.1 从整个西南地区成鸡销售市场的要求看, 鸡冠高大红润且直立, 毛羽红亮贴背, 脚色青黑且一致性好, 肉质紧匝, 尾羽长而翘是非常受欢迎的, 这样的品种不论是苗鸡还是成鸡, 销售价格均比同类产品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销售流通渠道也非常顺畅。所以, 选育的过程对这些特点不能放松, 特别是对毛色、冠头等外观性能的选育应特别注意, 防止反祖现象出现。

5.2 估计在今后一两年内西南地区大群饲养仍然会以快大型青脚麻、乌皮麻为主, 所以在选育过程应在在保证有外观优势特点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生长速度。

5.3 加强疾病净化, 提高苗鸡母源抗体水平, 有效增强苗鸡对外界的抗应激能力。

5.4 加强母系均匀度的选育, 尽量提高苗鸡的均匀度。

5.5 近两年生态放养鸡已有了一定份额的市场, 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特别适合生态放养的优质型青脚麻、乌皮麻品种, 从目前河南三高的固始鸡、四川大恒公司的优质麻、温氏的麻A等品种来看都还不能较好的达到市场要求, 应在脚胫、尾羽、体型上下工夫, 同时保持其冠头高大红润、毛羽红亮的特点。

6 生态土鸡在近一两年发展趋势的浅析

去年生态土鸡赢利较强, 致使今年发展生态养殖成为本行业的热门话题, 许多地方都兴起了包山养鸡的热潮。但饲养量一大起来, 销售价格就下降明显, 甚至在10月底11月初出现了与大群饲养鸡同样价格的现象。这说明在西南地区, 高档优质鸡的消费量仍然较小, 大量饲养的消费基础在近一两年还不具备, 建议散养户不可跟风大量存栏, 一体化公司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5%~10%为宜。从育种公司选育角度看, 引进优秀素材是必要的, 但不可存栏量过大。

7 2010年西南地区肉鸡养殖形势的粗浅预测

根据市场反馈回的各种信息分析, 明年不论是父母代种鸡养殖, 还是商品代肉鸡养殖, 形势相较于今年都不会显出明显乐观态势, 建议每月均衡存栏较为适宜, 扩大存栏量应非常谨慎。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7.1从最近两三年来看, 不论是苗鸡行情的变化, 还是成鸡行情的变化, 都已打破传统规律, 很难预测、掌握, 相对于赶行情的冒险, 均衡存栏能把握赢利的几率要高很多。

7.2虽然今年种鸡户几乎全线亏损, 但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从今年四季度了解的种鸡存栏量的情况看, 相对于今年没有明显减少, 同时一些一体化公司又新建了规模种鸡场, 这势必会造成明年的苗鸡产量多于今年, 在消费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 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将打压行情的好转。

7.3 2010年一体化公司的数量还将增加, 同时已有的也将继续扩大规模, 大量成批量的出栏一是会压缩散养户的生存空间, 二是相互之间的竞争在某些时间段会造成市场行情变化混乱, 这将进一步加大本行业运营的风险。在新一轮资源整合不完善的情况下, 行情将处于多变动荡的状态, 不利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变。

7.4 在国家逐年提高粮食保护收购价的情况下, 饲料成本将长期处于高价位状态, 养殖成本也将相应提高, 而明年成鸡消费水平估计不会有大的提高, 这将造成高成本低销售价格的双重压力, 逢到行情特别低迷期可能会出现高额亏损 (如今年5—6月份成鸡只有7元/kg左右的销售价格, 10—11月份混合苗0.5~0.7元/羽的销售价格) , 这样的情况出现很容易使整个行业都没有生机。

相关链接

2010年春季肉鸡价格可能震荡上扬

篇3:日本出版业市场情况调查

热词:日本出版市场 独特性 走出去

近几年,日本出版业的不景气似乎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有悲叹之,有扼腕之,然则其必定不会一无是处,还是值得深入分析挖掘一番。因此,笔者且将所见所感辅以实证,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日本出版市场整体情况

1.整体情况

目前,日本登记注册的出版机构约4000家,其中一半的出版社年出版图书低于10种,在出版市场上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与之相对,近年来大型综合出版机构强强联合、合并成立综合出版、娱乐集团,其市场影响力大大提升,出版资源集中化、垄断化的趋势引人注目。如小学馆、集英社和白泉社以其核心所在地命名,成立一桥集团。以讲谈社为核心,联合King Records、光文社、日刊现代、星海社,以其所在地命名为羽音集团。以角川书店为核心成立的角川集团,是出版界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以新潮社、Caoamix、大泉书店和Pico House为主成立的出版集团,等等。仅讲谈社、小学馆和集英社三社就占漫画出版市场份额的67%左右。

2013年日本出版市场销售额为1兆6823亿日元(相当于984.48亿人民币),连续9年低于上一年度销售额,只相当于出版峰值年1996年的63%。从出版品类别上看,图书出版7.791万种,销售额7851亿日元(相当于459.44亿人民币),连续7年同比下降;杂志出版3244种,销售额897亿日元(约合52.49亿人民币),连续16年同比下降。退货严重是日本出版界低迷的原因之一,2013年图书类出版物的退货率是37.3%,杂志类出版物的退货率是38.8%,与上一年比提高了1.2%。虽然2014年的出版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从前六个月的发展趋势看,与上一年度同月对比销售额都呈下降趋势,2014年度日本出版市场销售额的萎缩趋势已无法挽回。

2.市场价值

日本出版业连续多年低迷与少子老龄化、经济不景气和数字化的冲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以1.26亿人口的日本出版市场受众与13.7亿人口的中国出版市场受众相比,日本人均出版产品消费额高出中国8倍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出版先进国。早在19世纪后半期,为了培养适应工业化的人才,日本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行义务国民教育,国民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大幅度提升,为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沃土。根据2013年联合国人类开发报告,日本的识字率是99%,排名世界第23位,中国的识字率是95.9%,排名世界第69位。因此,日本出版业是我新闻出版对日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讲述中国观点、传播中国正能量、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

近来中日关系的逆流也影射到日本出版市场上,部分出版物为反华人士和右翼势力所撰写,影响着和改变着日本主流人群的中国认知和中国观点,亟需反映真实中国、表达中国立场的出版物。

日本出版市场的独特性

1.出版物委托寄售制度和定价制度

与中国出版物销售市场一样,日本出版物流通系统实行的是出版物委托寄售制度,即出版社委托出版物流公司代销出版物,在一定期限内如果出版物不能销售,可以向出版社退货。但是,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出版社一般不会自办发行,而是通过出版物流公司向书店铺货,书店再销售给读者;读者是按照图书定价来购买图书,不会享受到图书折扣。在这一出版物发行流程中,各个流通环节的利润率在行业内都是固定、透明的。出版物物流公司的毛利润率是定价的8%,书店的毛利润率是定价的22%,纸张费用占定价的6%,排版和制版费用占定价的7%,印刷和装订费用占定价的7%,编辑费用占定价的3%,出版社的毛利润率是32%。出版社之间不会用提高折扣的方式增加图书的销售,出版物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出版物本身的内容设计和装帧设计上。

2.出版物流通市场被为数不多的出版物流公司所垄断

截至2013年5月,日本全国有书店14241家,大型连锁超市14家(7-11、Lawson、Familymart、Circle K、Thanks、Ministop、Daily山崎、Seicomart、白杨、Three F、Community Store、Save On、New Days、CoCo Store),其下属便利店53064家。此外还有销售力强劲的网络书店,如亚马逊和乐天等,它们是读者接触出版物的窗口。与遍地开花的书店和便利店相比,作为出版社与书店中介的出版物流公司仅有7家,包括日贩、东贩、中央社、大阪屋、栗田、太洋社和协和,而日贩和东贩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有一些小型的图书批发商,如面向书店的东武书籍,从事医学专业书籍发行的西村书店和锹谷书店,从事辞典、教科书和参考书发行的日教贩,以及面向书刊亭的东即等。

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出版物进入日本出版物的主流市场,日本出版社首先要争得日贩或者东贩对出版物的认可,承担出版物委托寄售的责任。日贩或东贩都设有对出版社的服务窗口,出版社要带上自己的出版物向日贩或东贩推荐。如果日贩或东贩觉得出版物有市场,则同意委托寄售,并告知出版社进货数量;如果日贩或东贩不同意委托寄售,出版社就只能自寻出路了。当然也有例外,就是对讲谈社、集英社、小学馆等大型出版社的出版物,日贩和东贩会全品种进货,进货数量由出版社和日贩或东贩的进货部门共同商定。对于漫画等热销出版物,日贩或东贩甚至会登门造访,商定进货数量和首印量。

3.漫画市场是出版界赢利的主力军

从出版类型和出版内容看,漫画出版是日本出版界的主要利润来源。漫画出版包括漫画杂志和漫画单行本。2013年,漫画出版销售额是3669亿日元(约合214.71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度减少2.6%;其中,漫画杂志销售额是1438亿日元(84.15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度减少8%;漫画单行本销售额2231亿日元(约合130.56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度增长1.3%。特别是讲谈社出版的《进击的巨人》系列更是漫画市场的佼佼者,2013年销售2045万册,销售额约88亿日元(约合5.15亿人民币)。

nlc202309040934

漫画市场的繁荣与日本人的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从12世纪开始,日本就有了漫画这种文化形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漫画更成为老少皆宜的文学形式。随着影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很多漫画被搬上电视、电影,更是引发一轮轮的漫画作品和漫画人物热,产生了人数众多的漫画迷。日本出版社也着意培养读者的漫画阅读习惯,按照年龄段和性别区分设计出一系列的漫画杂志。以讲谈社为例,以少年为读者对象的有《周刊少年Magazine》《别册少年Magazine》《Magazine special》《月刊少年Magazine》《月刊少年天狼星》等;以成年男子为读者对象的有周刊《YOUNG MAGAZINE》《MORNING》《AFTERNOON》《EVENING》,月刊《YOUNG MAGAZINE》《morning two》《good!Afternoon》等;以少女为读者对象的有《好朋友》《Friend》《别册Friend》《Dessert》《the Dessert》《ARIA》等;以成年女性为读者对象的有《KISS》《BE LOVE》等。日本漫画出版社的经年努力使得漫画在日本人生活中从玩具、点心发展为主食、空气,乃至人际沟通的记号。

中国新闻出版机构进军日本出版市场的政策建议

1.路径:买壳入市

近年来,中国出版企业对外投资注册成立出版社或者分公司成为直接进入海外出版市场的重要途径。然而,日本出版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社会分工也已成熟,存在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短期内几乎不可能为新进入的中资出版企业提供赢利的市场发展空间。如东贩和日贩处于垄断地位的出版物流公司基本不会代理发行中资出版社的出版物。事实上,一些大型出版企业自身也处于亏损困境,如2013年讲谈社书籍、漫画和杂志三大出版板块中,只有漫画一个板块是赢利的,其他两个板块都是亏损运营。

因此,买壳入市是进入日本出版市场的有效路径。通过合资和并购的形式,掌握日本出版企业的出版权和经营权,并利用已有的发行渠道进入日本主流市场。

2.工具:人气漫画

在出版物中要根据日本人的阅读习惯,善于以漫画出版为切入点,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漫画内容可以是日本人较熟悉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是《韩非子》《论语》《老子》等先秦古典作品。在漫画的形象设计上,熊猫、长城、长江、黄河、中华料理等都是日本人熟知的中国元素。漫画故事要吸引人重在情节设计,要有悬念,有救世英雄,人物有内心纠葛。人气漫画作品的炒作离不开映像化,根据日本出版界的经验估算,一部漫画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者动画片以后,其销售量至少可以增加20%。

3.目标:着眼未来

由于日本出版不景气,许多大型日本出版企业连年处于亏损运营的状态,因此,中国出版企业进入日本市场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政府也应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1 集英社在人流如织的秋叶原车站为DashX文库本做户外广告。

图2 从图书衍生而来的动漫明星商品,小学馆的“机器猫”和日本年度最惹火的动漫明星“妖怪的手表”当然要摆在动漫书店橱窗的最显著位置。

图3 在日本知名综合书店有邻堂的“新刊”专架,各家出版社为自己的图书制作的宣传海报、宣传板和宣传POP,还有读者做的留言卡装饰在图书周围,让人眼花缭乱。

图4 为了播放有关图书的影像资料,出版社不惜血本为书店配备视频播放设备。

图5 在距早稻田大学最近的JR车站高田马场,讲谈社为漫画《七宗罪》做户外广告。

图6 据说,小学馆美容杂志《美的》2015年第1期在同类杂志中销量领先的主要原因是附赠了这款美白面膜。

图7 为了庆祝日本长篇故事漫画开创者手冢治虫全集出版,丸善书店等知名书店设立“手冢治虫书店”等专架。

图8 讲谈社的健康保健类图书还要配上保健工具,这在健康保健类图书中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图9 漫画专门店animate除了卖漫画杂志、漫画单行本、动画片CD、DVD,还卖动漫明星标志的文具等动漫关联产品。

图10 在淳久堂书店的中国专架上,这两本书并列平面陈列,意味深长。

图11 书店的“嫌韩一角”。

图12-16 讲谈社“进击的巨人展”在上野森美术馆举行,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巨人粉丝。漫画原作的衍生产品带来的经济利润越来越为日本出版社所重视。

篇4:CD-ROM出版物市场的初步调查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在坚守学术阵地的出版前旨下,开创一条“走出去”的特色道路。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走出去”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在保证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提下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出版业天地;其次,与商业出版社一样面向世界,走一条国际化发展道路,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提升自己的实力。

转企改制使大学出版社摆脱了原有体制的束缚,真正进入市场,为“走出去”提供了保障。新的体制下相对于其他商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仍然拥有大学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宝库。

“走出去”的前提:牢记服务母体大学教学和科研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说: “离开大学谈大学出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是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传播知识,传承先进文化,推动学术发展,用社会的文化成果推动大学的发展。这一使命决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和主要任务是强化学术功能,淡化经济功能。转企改制只是从根本上改造了原来不适应市场生存的大学出版社的体制,当它们拥有了在市场上的“自主呼吸”后,会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纵观世界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大多都是依靠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自身的出书范围和特色。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就以出版计算机类书籍闻名;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语言版本,发行量很大。

“走出去”的途径:寻找针尖市场

对于中小规模的大学出版社,受到自身规模和环境所限,在近乎饱和的图书主流市场上很难有所作为。“见缝插针”式的针尖战略,寻找被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集中力量占据并形成专业化经营成为这类大学出版社的明智选择。这些针尖市场也许就或隐或现在编辑电脑储存的某一份作 者名单中,或者大学内部网站上某个前沿学术会议通知中。这需要编辑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思考、分析、发现并捕获。

这里以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例来进行解说。学术著作一般反映学科前沿,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专业性强、阅读面窄、读者较少而很难赢利,成为大学出版社的“鸡肋”。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往往需要做好亏本的心理准备,出版社不得已常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用赢利的图书的利润抵消亏损的方式出版该类书。目前数字化学术著作的出版似乎解决了这个困扰出版社多年的问题。但是,数字化学术著作也有一定的局限,图书市场还需要少量用于收藏、储存的传统纸质的学术著作。笔者认为在生产数字化学术著作的同时,出版附加纸质图书的市场是一个“针尖市场”,值得一试。

“走出去”的手段:输出优秀教材和学术专著

近年来,多家大学出版社制订了出版优秀的学术专著和教材的目标,注重原创性学术专著和优秀教材的出版, 力图打造精品,塑造出版社品牌。这些优秀的教材和专著,也应该是中国出版“走出去”,占据国际市场的一把亮剑。

在横向上,大学出版社应加强与国内大学和大学出版社的合作与交流, 具体可通过专家讲学、合作科研、学术会议、组建大学社联盟等方式,联合优秀作者、资源,开发优秀图书;在纵向上,通过国际会议、互派学者等措施达到国际合作,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共享。

大学出版社应根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书目》,出版并输出适合“走出去”的图书版权和实物产品。大学出版社也应“走出去”,参加世界各大书展,了解出版业动态、需求,抓住推广图书产品的这一良机。有条件的大学出版社,还应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在发达国家设置事业部等办事机构,深入开展合作事宜,融入全球化图书市场。

“走出去”的新趋势——进行数字出版和跨媒体出版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增长势头强劲,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我国数字出版已经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在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五大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外部环境为数字化图书的出版奠定了成熟的基 础。

面对图书出版业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大学社也应该加快出版数字化的步伐,开发数字化教育产品,加快出版流程,寻找新的赢利增长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出版社网站建设,建立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目前各个大学出版社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在出版社网站上,一般有宣传图书信息、在线购书、发布信息等功能。顺应数字化出版的潮流,大学出版社应该完善出版社网站的建设,增加电子书浏览、出售等功能。建立数字化版权交易平台,是传统发行渠道的延伸,大大节省了宣传费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大学出版社也可以与国内外信息服务机构及图书馆合作,制订个性化数字化服务方案,并在网站上设置链接,浏览者通过链接能进入信息服务机构和图书馆的网站浏览到该出版社的电子书信息。另外,通过网站读者留言也可以加强沟通,发现有价值的选题,满足读者购书的需求。

2.加强“数字化+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大学出版社拥有精干的出版专业队伍,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出版社与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总是存在人才与业务的无法对接。一谈到数字化、国际化,出版社的编辑、发行员了解很少;信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网络信息化专业人士,对出版就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既懂出版,又熟悉信息化的复合人才。大学出版社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通过与信息服务单位的联系互动,聘请信息专业化人士举办讲座的形式提高出版从业者的数字化意识与能力。这种新型复合人才在大学出版社的出现,能够进行数字化深阅读的内容开发,提高数字化产品的市场契合度。

3.按需出版

大学出版社出版许多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如外语类小语种教材)时十分忐忑,对它们的“命运”无法掌控:赢利,亏本?社会效益显著,受人冷落? 如果按照传统的出版方式,假如印量太小,成本核算又极不划算,于是这些供大于求的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成为大学出版社图书库存的“主角”。

按需出版(POD)又称绿色出版, 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并兴起的一种出版方式。它是按照读者、作者和出版社的需要,在图书印制环节采用特殊的数字排版、印刷工艺和发行路径而出版图书的方式。按需出版节省了图书印制流程制版环节的时间,突破了传统出版方式的印数限制,利用网络发行图书大大地降低了宣传费用,并实现了图书的“零库存”。它适用于印刷量小、发行量小、有较大出版投资风险和更新速度快的图书。也可以说,按需出版与学术专著是大学出版社的“最佳搭档”:一方面, 这种出版方式解除了增加图书库存的担忧和负担,提高了营销效率;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和学者“出书难”的情况也能得以改善。

4.规范数字化图书的版权管理

数字化图书已经成为图书出版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然而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也渐渐显露。数字化图书的版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著作权的网络权和传播权引发的纠纷不计其数。尽管200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但是关于数字化图书出版还有一些规定尚未涉足的混乱境地。在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 出版社有义务和责任按照国际惯例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数字化图书的著作权。这是一个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但各个出版社的经验或者教训也许会成为未来立法参考的依据。

如何在学术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

转企改制后,中国大学出版社的性质与身份从含糊不清走向明朗化。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离开母体大学的庇护,与积累了丰富市场经验、实力相对雄厚的商业出版社同台竞争;也是一个极大的机遇,把最先进、前沿的学术思想从高校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如何在学术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它的解决需要出版社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合力。

美国政府将美国大学出版社定义为非营利机构,减轻了它在经营中的压力。它们可以专注于学术出版,不受追求商业利润的干扰。欧洲的大学出版社也以非营利自称,但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却赢利颇丰,很多商业出版社只能望其项背。“学术著作也畅销”不是神话,“长尾效应”也绝非偶然。从上可知,学术与市场的平衡点是遵循学术出版规律,开发适应市场的学术著作。再来看看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做法。

1.成本定价策略

对于学术专著和读者群很小的图书,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过精确的成本经济预算控制成本,同时采用成本定价保证收回必要的成本。也许这类书中的某些种类会畅销,也许某种书会滞销,但无论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有效规避了风险——至少不会亏本。

2.阶梯版本策略

对于一些具有较高社会效益而没有出版基金的图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另一个做法是首先推出定价较高的精装本,配合专业的营销发行策略,打进专业图书市场;一年后,推出准精装书; 随后出版平装书;最后出版廉价书。凭借良好的声誉,当精装书出现的时候, 人们只是意识到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当半精装、平装书出现的时候,人们的心态停留在是否选择购买的犹豫不决中, 最后当廉价书出现,认识到其价值的人群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总之,书被卖出去了,问题不是买和不买这么简单。只要掌握市场规律,适销对路,需求不旺的产品也能占据巨大的市场。

篇5:对CMMB用户市场的初步研究

CMMB技术的出现以及整个体系一路高歌猛进, 关键是这项技术有庞大的需求作为支撑。研究CMMB的发展, 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需求研究清楚了, CMMB发展的诸多关节点就更容易打通。CMMB的需求涵盖甚广, 上至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宣传事业的需求, 中至广电系统、科技系统、制造业系统等行业部门的发展需求, 下至广大用户的信息获取、内容消费的需求。其中, 公众用户的需求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需求源泉。因此, 在CMMB全力起飞的阶段, 对CMMB用户市场的研究, 就变得必要且紧迫。

对于CMMB公众用户的需求研究, 是一个持续性的研究课题。从2006年的CMMB系统需求和业务需求规划阶段到2008年的奥运试播阶段, 再到2009年的全面试商用阶段, 对CMMB用户市场的需求认识在不断发展, 不断清晰。

2006~2007年:规划期需求预判

2006年, CMMB还处于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链架构的阶段, 整个系统没有社会性应用。当时对于用户市场的需求, 只能根据经验分析和趋势研究, 进行预设和拟合。当时, 整个工作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就是CMMB技术体系在系统功能上, 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广播电视视听服务的个人化、移动态接入。这就在传统广播电视固定接入、群体阅听的消费形态外拓展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在整个社会系统流动性加速和个人主体性提升的新形势下, 个人化、移动态的信息获取成为一个规模巨大、潜力巨大的需求蓝海。CMMB服务这个市场, 切入这个市场,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理论上应该是有需求的。在撰写《CMMB系统需求和业务需求白皮书》时, 我们对于这个需求的预设是在CMMB系统应用的5年内能够发展过亿的个人用户。在2006年, 这是一个相对大胆的预设, 对于这个预期, 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有对传统广播电视内容质量的怀疑, 有对CMMB技术性能的怀疑, 有对CMMB商业模式的怀疑, 有对广电系统产业整合力度市场营销能力的怀疑……

两年过去了, 2008年, CMMB系统在奥运前全面启动试播, 经过对半年来系统应用效果的持续调研, 我们得到了第一手的市场反馈数据, 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2008年:试播期调研发现

2008年, 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6个奥运城市建立了CMMB用户调研固定样组, 对样本用户接触使用CMMB服务的行为、意愿与态度进行了持续跟踪调查, 主要发现如下:

1) 总体态度

总体来说, 试播阶段, 用户对CMMB服务普遍持肯定态度, 47.8%的用户对CMMB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48.9%的用户对CMMB服务表示“比较满意”。具体到CMMB的播放清晰度和信号等多项指标, 用户都有很高的满意度。

2) 用户规模

从中央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各方披露的数据综合来看, 2008年CMMB在试播阶段短短半年时间内, 发展了超过120万的用户。这其中有奥运会的特殊影响, 但从用户启动的速度和规模看, 这是一个非常抢眼的成绩。

3) 用户构成

从用户结构看, 男性为主, 占全部用户的68.12%;用户普遍较为年轻, 八成用户年龄在15~44岁之间。试播阶段, CMMB用户主要由两类群体构成:一类是高端用户群体, 主要包括政府官员、奥运人士 (运动员) 、传媒界 (广电系统内部、媒体记者) 、高端商务人士 (礼品赠送) , 这类群体的规模在10万左右;其余用户为普通民众, 其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占规模较大。从用户构成看, CMMB涵盖了丰富的社会阶层, 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分布的的基本特征, 是一项普适性较强, 涵盖面很广的大众化媒体服务。

4) 时间特征

从用户使用CMMB服务的时间特征看, 呈现出服务接触率高、日均收视时间长、收视时段分布与传统电视趋同三大特征。

奥运试播以来, 样本用户经常使用CMMB收看电视节目, 近六成用户“天天收看”, 超过98%的用户“每周会看”。传统电视培养起广大用户的电视收视习惯在CMMB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甚至有所加强。

从日均收视时长这个指标看, 奥运会期间, 样本用户日均收视高达160 min, 奥运会后, 收视时长有所回落, 但也保持在日均80 min的较高水平。

从收视时间分布看, CMMB全天收视分布呈现出4个波峰:早上7点至8点是第1个收视高峰;第2波收视高峰出现在中午12点至1点;而晚上7点至8点形成全天最高收视高峰;晚间9点直11点出现全天第4个收视高峰。这样的时间分布与传统电视的收视时间总体走势大致相同。

5) 场合特征

统计显示, 从用户使用CMMB的场合看, 户外场合收看CMMB的用户比例明显高于在家里收视的用户比例, 达71.1%, CMMB随时随地的收视特征非常突出。而在家中, CMMB逐渐成为用户身边的另一台小电视, 用户在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都能使用CMMB收看电视节目, 收看方式变得更加机动、灵活, 并且能够解决家庭中争电视的问题, 满足家人不同的收视偏好。收视场合灵活多元, 是CMMB的突出优势, 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电视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6) 内容偏好

试播阶段, 播出内容都是整频道平移传统电视节目。调查显示, 用户对于传统电视节目是愿意收看的, 其中, CCTV-1、CCTV-5、CCTV-新闻和地方一套是用户收看最多的频道。在节目类型上, 电视剧电影类、新闻资讯类、音乐综艺类、体育类节目收视频率较高。在对新增内容的偏好上, 用户对于天气、交通、股市等信息服务以及个性化定制内容存在较高的预期。

7) 终端特征

对于CMMB终端偏好的调查显示, 通信手机是用户接受意愿最高的终端形态, 用户普遍希望CMMB能够成为手机的一项标准配置。从终端价格接受度看, 调查显示, 400元左右的USB电视棒产品是目前用户最容易接受的终端, 而对于CMMB手机终端, 2/3的用户表示可以接受1 000~2 000元的价位, 与目前市面上主流手机的价格相当, 而车载GPS、PMP、MP4等其他终端, 由于附加了CMMB功能, 价格虽然偏高, 但同没有CMMB功能的同类产品相比, 仍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8) 支付意愿

在业务资费问题上, 大多数用户都能够认可CMMB免费与付费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超过95%的用户愿意为CMMB服务支付合理的费用, 其中半数以上的用户表示可以接受的花费为每月10~20元。另外, 由于对电视频道、信息服务的需求多种多样, 用户普遍认为应该提供多种灵活的资费方案、合理的频道、服务打包方案以供选择。

综合试播阶段的用户反馈, 可以形成这样几个基本判断:1) CMMB服务确实启动了广大用户个人化、移动态的信息获取需求市场, 前期用户反应热烈, 为正式商用大规模发展用户注入了信心;2) 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影响力不可小觑, 在当前中国市场, 是强力牵引用户收视消费的重要因素, “随时随地、清晰流畅看电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卖点;3) CMMB功能与通信手机的结合非常重要, 终端快速规模化和用户规模的壮大是关键的举措;4) 向用户收取内容收视费是可行的, 用户存在支付意愿, 但在具体操作上, 需要考虑时机和打包定价的策略。

2009~2010年:商用期需求启动

进入2009年, 中广移动提出了CMMB全面商用, 年度发展1 000万用户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否激进, 各方争议颇多。笔者认为, 从用户需求的存量空间看, 1 000万用户不是过高的目标, 但如果考虑需求之外的影响因素, 如全国、省、市三级一体化运营体系的成型磨合进度, 广电、电信两个行业部门的合作程度, CMMB基础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和均衡度, 这个目标的达成就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笔者估计:2009年CMMB用户规模比较可能处于500~800万之间。低于500万, 整个CMMB产业链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是一个用户发展的底限值。

从现在的推进看, 广电系统年初采购终端达到100万台, 这100万台终端变成100万的用户, 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 这对于广电系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 另外400万的终端消化及用户转化, 笔者认为有必要借助两股力量, 一是传统终端渠道厂商的积极参与, 尤其是二级城市的终端渠道力量。还有一股力量是重组后的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借3G的快速发展趋势, 做好3G终端的CMMB模块搭载, 发展3G换机用户。这是今后两年发展用户的两个营销重点。

业务上, 要把基本电视转播业务做好、宣传好。现阶段, CMMB正处于第二阶段规模试验的起步期, 业务体系和服务体系是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我们认为, 把成熟的传统电视业务平移好, 把网络覆盖工作完善好, 把优秀的电视节目清晰流畅地让用户收看到, 就是决定CMMB明年下半年正式商用能否快速启动, 打开局面的杀手锏。明年, 新的业务应该研发, 但不是主流, 可以试验, 但不必着急普及。在一个业务市场的起步阶段, 过多的功能诉求会加大用户的认知负担, 会增加市场教育、宣传推广的成本。

从业务体系角度看, 把“随时随地看电视”这个需求放大宣传出去, 把“随时随地看电视”这个功能扎扎实实做好, 是明后两年最重要的业务建设工作。2010年, 有世界杯、世博会、亚运会3项重大公共事件发生, 把电视转播业务做好, CMMB的内容同样会非常有看头。

对于新业务, 推送业务 (个性需求+内容定制+广播配送) 值得关注, 这项业务做好了, 是一个成长性很高的业务市场。2009年, 这项业务需要解决好平台建设、内容规划、产品集成和终端适配的问题, 真正要达到商用的水平, 应该是2010年的事了。

在CMMB商用业务的资费设计上, 建议谨慎推行。所谓谨慎, 主要是看服务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商用, 关键是网络覆盖的水平。在资费上, 要设定单频道的基准价, 转播的单频道以1~3元/月的单价为宜, 7个频道全部打包的费用包月不宜超过15元/月。同时, 定价要考虑地域差异, 可以先单城市试点, 再经验推广。

2009年是CMMB商用元年, 有人给予厚望, 有人冷眼观望, 整个CMMB军团真正进入了市场这个开阔的战场。

商用, 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化的过程, 是产业链协作、体制磨合、供需磨合的调适过程。市场化的速度、市场的规模很重要, 但最重要是市场化的质量, 核心是支撑商用的基础设施、基本业务、基础服务的质量。质量控制得好, 到2010年, 速度就会提上去, 规模就能放量。所以, 回归CMMB商用的基本问题, 解决好基本问题, 是2009年的关键。

篇6:新闻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研究

1 总体特征

市场结构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化的特异性及产品进入市场标准等因素决定。市场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市场的竞争程度,是分析市场结构与格局的衡量方法。产品化的特异性是指在同一个产业链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商品的内容、质量不同,供消费者选择,是典型的非价格竞争方式。而出版产业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直接反映了市场的饱和程度。现阶段,产业链的成熟程度在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市场集中度低、产品的个性化内容少、产品出现的重复率和复制率较高,甚至存在侵权现象,无法形成特色优势。这使得整个产业链的出版机构竞争力不强,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另外,进入市场的壁垒过较高也是导致市场集中度不高的因素之一。进入市场的标准提高增加了产品市场投放的成本,不利于购买力低的消费者,进而制约了新闻产业市场的发展。

2 发展趋势

过去由于经济体制落后、文化意识薄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强,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因此,形成了以新闻产品为主线的报刊、杂志等产品。建国初期,也成立了国有出版社。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和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单一的新闻报到,使新闻出版社的竞争日益加强,开始出现并购的现象。因此,出版社都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定制不同的新闻版块,拓展除时事新闻以外的内容。目前,新闻产业作为一种媒体媒介,能更全方位位地反映国家大事,并作为一种沟通互动平台拉近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 优化路径

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实现产业组织的优化、升级已成为当下我国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3]。但不管是通过组建出版集团以提高出版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还是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都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因此,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淡化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强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真正改善图书出版的环境,进而将出版业做强、做大。新闻产业链的优化首先要加强市场规范化机制管理、普及新闻版权的法律、建立内容的审核机构,保证出版产品的质量。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督力度,避免有损新闻产业形象的不法现象发生;支持产业良好的企业;宣传和推进文化创新意识;培养企业的产业市场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新闻产业市场蓬勃发展。

摘要:新闻出版产物是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直接表象之一,能够将信息传播共享,并具备实时性、真实性的特点。目前,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市场经营规模集中度较低、产品进入市场门槛过高、产品多样性不足。随着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市场经营规模的集中度稳步提升,产品特色成为抢占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此外,市场边界趋于模糊,进入市场的门槛标准逐步降低。因此,优化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可以有效的管理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创新制度,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和战略联盟来提高新闻出版产业经济效益,建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基于此,笔者主要对新闻出版市场的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优化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科学规范市场管理。

关键词:新闻出版,市场结构,总体特征,趋势,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陶喜红.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总体特征、演进趋势及优化路径[J].中国出版,2010,4(20):48.

[2]赵锦兰,易靖韬.图书出版产业结构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J].财贸经济,2010(5):26.

上一篇:买新车签合同注意事项下一篇:在2010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动员会上的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