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活故事:车把式

2024-05-24

真实的生活故事:车把式(精选5篇)

篇1:真实的生活故事:车把式

“车把式”,别看这个头衔不显眼,但是能获得这样一个荣誉称号还真不容易。刘青被村里人称作“车把式”,他能获得这样的称呼,还的从他赶马车的点点滴滴说起。

旧社会,刘青他们家里养着三五匹骡马,他十多岁就开始放骡马。长大成人后,刘青赶着马车,倒土、送肥、拉庄稼……在长期赶马车的过程中,刘青从中总结出了好多赶马车的经验。他常说,别看赶马车这粗活,一般人是赶不了的。要想赶好马车,要想成为一个车把式,首先你的有胆量,你的善于和牲畜打交道,再凶悍再烈性的牲畜都得想办法驯服它,让它在你的指挥下,叫它头朝东,它不敢头朝西。要想让牲畜听你的话,一个是平时你要爱护牲畜,和它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次要有一定的驯服工具。驯服工具就是鞭子,赶马车的鞭子是有尺寸的:小鞭,连杆带挑三尺三,打下往肉里钻。大鞭,连杆带挑丈二八,打下往骨头里扎……每当提起赶马车的事,刘青都是带着种自豪的、洋洋得意的架势,滔滔不绝地向你叙述着赶马车的门道。

上世纪70年代,刘青给队里赶马车。当时全村四个小队共有八辆马车,刘青的马车是全村最棒的,最牛气的马车。刘青的马车不但能多拉快跑,而且从外表上看也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当时刘青的马车由枣红马驾辕,两匹黑马拉套。这头枣红马四六岁,个头高大,膘肥体壮,性格倔强,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近它,但是刘青却把它驯服的老老实实。那个时候村里人们娶媳妇全是用马车搬媳妇,赶马车的人谁都想揽下这份美差。因为搬媳妇既能吃几顿好饭,又能挣几盒香烟。但是,人们往往都用刘青的马车。到搬媳妇时,刘青用树枝和线毯在车上搭建上一个拱门式棚子,棚子上挽上些彩帘,再配上几朵大红花。经过这样一打扮,马车一下变成了一辆美观漂亮的轿车。车装饰好后,刘青把一串由20 多个大小不同的铜铃铛组成的(纕)装饰品,披挂在枣红马的屁股上。枣红马和另外两匹马的头上各吊着一个红缨穗儿,马车走动起来,铃声叮里当啷,红缨穗儿摇摇摆摆,特别的神气。刘青自己也打扮的精精干干,威风凛凛。当把媳妇搬回来走到村子里的大街上时,刘青一手拽着枣红马的缰绳,一手扬鞭。那清脆的鞭声配合上刘青那晃晃悠悠的架势,迎来了看热闹人们的齐声喝彩。

刘青不但车赶得好,他对马车上的各个部件以及拉车的绳线都掌握的一清二楚。车坏了自己动手修理,绳线断了自己动手连接。他的连接技术特别高明,有用“连牛块疙瘩”的,有用“对屁股疙瘩”的,有用“麻花疙瘩”的……经过他精心的整理,马车看上去经常是牛气嘎巴的。刘青使唤的马也与众不同,每一匹马身上经常是干干净净,油光闪闪。这全靠他平时的打理。只要有空,他就给马梳理皮毛,裁剪鬃尾。车的状况好,马强健,拉的多跑得快那就是必然的了。

篇2:真实的生活故事:车把式

那一年,村子里上演了一部电影叫《青松岭》。青松岭里有一个赶马车的人叫钱广。人们发现钱广这个人无论从家庭出生或者是赶马车的技术,太像刘青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叫刘青钱广。刘青听到大伙儿叫他钱广,不但不反感,而且还显出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在他看来,钱广在电影里虽然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他很佩服这个人,这也许是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吧——爱赶马车。确实,那部电影里钱广坐在马车上挥动着长鞭,配上那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的歌曲,显得特别的神气。刘青有时候也坐在马车上洋洋得意地哼唱着那首歌:长鞭哎那个一甩吔……叭叭地响哎……

大集体解散时,集体的牲畜全部分给社员们。当时分牲畜是以抓阄的方式来抓取。刘青盼着自己能够抓到枣红马,可是,他的愿望完全没有实现。当他看到枣红马被他人牵走时,抱头痛哭,泣不成声。没有马车赶,刘青像丢了魂儿似的,整天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后来,刘青掏大价钱买了一头骡子。这头骡子刚刚三岁,生的亭头亭尾,高大壮实,皮毛油光发亮。这头骡子驾在车上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耀武扬威。刘青看着这头称心如意的骡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刘青对骡子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除了精心喂养外,一有闲空儿就把骡子牵到大街上,站在人多的地方,边给骡子梳理皮毛,边向大家夸着自己的骡子:唉!这骡子!天下数第一!……听到刘青夸自己的骡子,一般人都奉承着说,好骡子,确实是一头出色的骡子,十里八村也选不出这样好的骡子。刘青听到大家的夸奖声,乐的眉开眼笑。也有些人专门调侃他,你的骡子再好也拉不动泰山。刘青气的一声不吭,用白眼翻着对方。以示反感……

篇3:真实的生活故事:车把式

关键词:真实故事,直观真实,表现性

一、“真实故事”的影视剧应有直观的真实

以“真实故事”为内容是指影视剧以古今中外确有的真人、真事或真实历史情境为原型进行创作, 让观众在观看了影视剧后有仿佛翻看了历史教科书般的“真实感”。影视剧的“真实故事”是相对于“虚拟故事”而言的。获得1983年奥斯卡金像奖八项大奖的《甘地传》就是一例。从符合甘地独特形象的演员的物色到血淋淋的运动场景的安排, 导演阿顿巴勒都力求真实, 影片像是历史的复原, 让世界人民重温了历史。

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约束要求“真实故事”的影视剧其创作首先就应当达到银幕的直观真实。真实感是观众产生认同的关键, “如果观众把模仿的动作……看成是自有其真实性和现实性的事件, 那么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就建立了联系”。这种直观真实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素材。影视剧创作的源泉是生活, 对影视剧来说, 生活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资源宝库, “生活中充满了各色的造型因素,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它们的眼睛。”[1]吴孟达在谈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时说道, 他演出的喜剧效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特别夸张, 但其实他也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表演的, 不是乱演, 有时感觉很夸张, 其实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事情, 只是大家意识不到而已。[2]

二、直观真实中的艺术张力从何而来

但是, 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绝不等于复制生活现象, 银 (屏) 幕的直观真实有它自身的艺术张力存在于其中, 这是其具有表现力的真实反映, 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

影视剧具有超越传统艺术的接近生活、摄录现实的真实性, 但这不意味着银 (屏) 幕就像这段生活的“流水账”。真实并不是生活的翻版, “在真实生活面前, 任何全知全能的尝试、表现都会显得十分滑稽可悲。”[3]影视是“现实生活的渐进线”, 它不断地向现实接近, 永远依附于现实, 但即使是连续摄录下的镜头也仍然是对安排好的场景的摄录, 是对现实的加工, 它不可能完整再现现实。“如果你把生活仅只看成你所看到的那样, 它就会变成毫无意思的东西。这就像是你拿着电影摄影机在斯特兰德大街或皮卡迪利大街上不停地摇着手柄走一趟, 然后把拍得的影片放映出来, 你说:‘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可是实际上一些人可能有着悲惨性的遭遇, 另一些人正经历着喜剧性的事情……看过这样的影片, 你会说:‘除了毫无意义地匆匆来去的人群, 我什么也没有看到!’”[4]

事实上, 在实际的“真实故事”的影视剧创作中, 观众所见到的故事已是被艺术处理后的“真实故事”, 每一个人物、事件以及画面都浸透着创作者的主观色彩。真人真事的原型在登上银 (屏) 幕后, 已经具有了不可避免的艺术表现性。

(一) 影视作为艺术的需要

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 影视作为艺术必然要从展现的故事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以作为对人们进行启迪的素材。而生活里的一切都搀杂着深刻的和浅薄的, 伟大的和渺小的, 悲惨的和滑稽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影视不可能把“生活流”完整地摄录下来, 并且在银 (屏) 幕上原原本本地加以展现。它必定是在一定主观意图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把捕捉到的最鲜活的生活场景, 利用影视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表现, 让观众在影视片中熟悉的故事、场景、人物、情感等直观真实里体会出生活的哲理。生活形态一旦被移入影视后, 就会成为一种特殊的形态, 而不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形态。中国内地第一部大型近代史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80年的历史, 剧中选取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 气势恢弘地再现了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弱积贫、人民饥寒交迫以及无数民族精英、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斗争和探索历史。

(二) 创作者表达意图的需要

导演创作影视, 不会是要单纯地再现客观现实过程, 他有自己的创作动机, 这是他的行动指南。而导演所操纵的工具看不到听不见的现实之外的任何东西, 导演借助撷取的生活现实表现出他的意图。他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生命冲动, 把对象从通常的环境中取出来, 又放进新的环境里, 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具有表现力的叙述, 其中的意蕴就形成对生活的超越。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走向共和》中所反映的情节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这一点, 我们在此无法尽述, 但可以肯定的是, 剧中事件的叙述与人物的刻画都带着编剧及导演的主观色彩, 李鸿章斯人斯事究竟该如何评判而这评判又是否恰当, 这些都带有了导演和编剧的主观想法。

(三) 观众审美的需要

观众是生活的亲历者, 他们花钱坐进电影院观看影片, 或是花时间收看电视剧, 并非是要重翻一遍生活的流水薄, 重历生活这样一个流程。他们是为了一定的需要, 不仅是消遣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审美的需要, 是要从精神上获得满足与共鸣的需要, 这就要求影视片信息能凸现生活的亮点。如果一部影视片表现的问题是观众想说的, 而影视片说的比他想象的更好、更强烈, 引起他的思索更多、更深刻、更独到, 观众就会热烈欢迎。“观众主要不是对模仿现实的动作, 而是对这种模仿在人性、感情和心理方面的吸引力做出反应。”[5]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真实的故事, 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自传。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作为一名单身父亲, 加纳一度面临连自己的温饱也无法解决的困境。在最困难的时期, 加纳只能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 一手提着尿布, 一手推着婴儿车, 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实在无处容身时, 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这样的地方过夜。为了养活儿子, 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他从最底层的推销员做起, 最后成为全美知名的金融投资家。这样些经历的累加, 让观众看到的现实的无奈和捍卫梦想的执着, 其中的感动与悲情, 既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又能给予观众启发。

真实故事在经过艺术处理, 被搬上银 (屏) 幕而具有了表现性后, 并不会失去“真实性”, 但这种真实已经成为不同于生活本身真实的“影像真实”, 它由作品诉诸视听的直观真实 (表象真实) 和透过直观表达的理性真实 (本质真实) 共同构成, 它们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素材。直接展现的空间影像虽然经过了制作人员有意图的选择、组接, 但它真实的生活场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受, 形成了一种感性的真实, 形同于生活, 使观众有走进生活的感觉。影视艺术有认识的作用。透过真实的影像, 人类认识和审美的能力和要求又建立起了物体和动作之间的联系, 给直观影像一种本质的秩序和逻辑, 它使人类不仅可以感觉到世界, 还能在这基础上认识世界。“这是更高层次上的真实, 是各种艺术乃至科学都要追求的真实”。[6]它不是客观影像的直观真实, 但却是与事物的表象一样真实存在的, 所以真实的生活表象扑面而来的同时, 它们内在的意蕴也会深入到观众的头脑中。

三、创作直观真实影视剧的方法

影视不是生活流, 因而我们就可以大胆地采用一系列艺术的手法、手段和技巧对于生活加以重组, 从而突破生活中的时空和故事限制, 展开独特的艺术创造。

(一) 选择拍摄、蒙太奇组织

自梅里爱偶然发现“停机再拍”的特技手法后, 几经发展达到格里菲斯那里, 中断和连续作为一种电影观念被确立下来并在影视创作中广泛使用。在《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 普多夫金说:“电影拍摄的方法, 不仅是把镜头前面所发生的事件简单地拍在胶片上而已, 而且是用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把这一事件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实际发生的事件与它在银幕上的表现是有显著区别的。”[7]

电影使中断和连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它使生活中原本具有的时空连续性在必要的情况下中断, 使原本中断乃至互不关联的镜头形成新的连续而具有新质。爱森斯坦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发展出他运用蒙太奇的风格——理性蒙太奇——选择故事连续的某个瞬间中断, 插入另一个能与前后的镜头通过冲突产生某种事先预定的抽象思想的镜头。在他的《十月》里, 爱森斯坦为了表达克伦斯基的狂傲和爱炫耀, 便突然中断叙事, 在克伦斯基的镜头后插入一只开屏的孔雀的镜头。他还把沿河大道的游行示威队伍和河上破碎的冰块顺流而下的镜头组合在一起, 以表现劳动人民的觉醒和摧枯拉朽的无穷力量。普多夫金常常利用一些富有意义的时刻使镜头戏剧化, 迫使观众对这些时刻更加留意。

中断和连续相统一的蒙太奇画面组接, 使两幅画面并列组接在一起, 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冲击。影视的这种表现的自由使影视更逼近生活, 更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和艺术的震撼力。

(二) 凸现矛盾冲突

这是影视借自文学戏剧的惯用的手法。在坚持原型真实的基础上, 一方面, 影视剧可以直接选用真实的故事中富有戏剧性的生活素材, 构成戏剧性冲突, 形成巧妙的戏剧性情节安排;另一方面, 影视作品, 可以从看似平板无突起的生活流中去撷取反映本质的素材, 进行合乎生活逻辑和原型本质特征的艺术加工, 利用已经发生的事创造可能发生的事, 制造悬念, 形成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 造成强烈的视听和心理冲击, 达到创作的意图。从观众的欣赏接受层面来说, 它们又加深、强化了观众对作品的认识。前者, 如《列宁在十月》的开头, 直接运用原来的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实。十月革命前夕, 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堡, 他扮装成火车的司炉, 在临时政府士官生的反革命武装搜查的恐怖气氛中, 巧妙的躲过检查, 回到彼得堡领导武装起义。后者如《于成龙》, 第20集写于成龙赴任两江总督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捉拿鱼壳, 斩杀庇护恶贼、滥杀朝廷命官的皇帝外甥喀礼。喀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这集故事却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而虚构的电视真实部分, 这段戏写得一波三折, 悬念迭出, 险象环生, 精彩之至, 是全剧最见“戏味”和“情味”的一段紧张而热闹好看又动人的性格冲突戏, 也是最能体现冲突本质的社会冲突戏, 是极富于戏剧性的大手笔, 大场面。[8]

(三) 凸显细节

生活中除了大喜大悲之外, 许多细微之处潜藏的意蕴也值得回味。真实故事在搬上荧屏后, 不仅在情节安排上要有戏剧化的突起, 而且要能通过细节激发观众的情绪。如果把情节比作骨架, 那么细节就是血肉, 是生命力的所在。许多成功的影视作品使观众欣赏情绪达到极致的往往是凸显的细节。《任长霞》中的许多刻画任长霞这位人民公仆的细节, 在影片中展现时间很短, 但留给观众的记忆却长久无法抹去。细节可以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细节可以让观众体味到人物、事件的最深处。细节深入到了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细微之处, 追索了生活的底蕴, 丰满了观众印象中的生活。

(四) 同期录音的艺术处理

根据创作的需要, 对影视剧的声音进行艺术构思、创作、处理, 使之成为鲜明、生动、具体、真实的声音形象, 从而达到视听艺术的整体完善, 形成影视剧强烈而又深刻的视听效果。如今, 影视的同期录音不仅被影视的创作者所接受, 更多的是由于它对声音的还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细腻、深入, 越来越被广泛的观众所认同和喜爱。由于同期录音过去一般主要是对剧中人物对话进行录制的侧重, 对拍摄现场整体声音环境的采录重视不足, 而未能达到同期录音的真正境界。人声 (对话) 是影视剧最重要塑造声音形象的手段, 但是, 同期录音更应在保证人声录制的同时, 注意录制好其它现场声, 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这是提高同期录音水平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电视剧《红旗谱》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恢弘气概的大型长篇革命历史剧;人物多、场景多、实景多, 给这部戏的同期录音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同期录音的创作过程中, 它注重了处理拍摄环境与虚实取舍、大型群众场面与主要人物声音、人物对话与现场动效、主题人物转换与声音比例的关系。例如, 在拍摄剧中主要人物朱老忠带领农民起义军冲杀陷阵的大场面戏时, 我们对朱老忠使用了无线话筒做以辅助保证, 在对整个场面的录音话筒的安置上, 首先不丢群众强烈声音的音量和音色, 然后对朱老忠的运动线路, 做了多点录音话筒的配备, 这样使群体与个体的声音, 很好地有适当比例地进行了较成功的录制。

相比其它艺术, 从摄影摄像到画面构图、音响光线的运用, 影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表意方式。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影视创作要能充分调动影视的语言优势, 用真实的故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用艺术的创作让观众产生共鸣, 形神兼备, 以完满地实现编导的创作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洞天.电影导演.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北京.185页

[2]时磊英.超级配角吴孟达.中国广播影视.2001年11月号上半月版

[3]胡滨.巴赞电影美学思想掀起的“新浪潮”及启示.当代电影.1984年第2期.98页

[4]B.日丹.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北京.363页

[5][美]约翰.霍华德.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北京.222-223页

[6]胡滨.巴赞电影美学思想掀起的“新浪潮”及启示.《当代电影.1984年第2期.98页

[7]颜纯钧.电影的解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北京.28-29页

篇4:真实的生活故事:隔壁老王

这个五十岁不到的男人,头发却长得吝啬,“四周铁丝网,中间篮球场”,让人觉着衰败萧瑟;再加上身体有一部分率先富起来,中部崛起,傲视其他地区,走路如孕,整体看来,颇有些颓废老态了。

下午四点多,“川之味”里没有食客, 老王常过来坐,也不住地瞟吧台。老板娘正低头算账,安排晚上的生意。我和其他几个伙计在这时候事不多,是老王的忠实听众,常听这个鳏居男人讲些奇闻轶事。

早些年老王做泥瓦工,天南海北的跑,干水磨石的活。他还出过国,到尼日利亚、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都做过事,是真正的“磨洋工”。凭着到处打工的积蓄,他很早在这小城买了房,还出租门面,“川之味”就是老板娘租他的房子。进城没几年他老婆就得病去世,他再也不外出了,买辆小货车做点事,慢慢拉扯大了两个孩子。

我们这些伙计平时端着笑容侍候食客,脸部肌肉僵硬。只有老王来了,讲些有枝有叶、有文有武、荤素搭配的故事,才可以真正放松。老板娘因为前几年离婚了,独自一人打理“川之味”的生意,很少有心情听他说话。但也偶尔过来听听,老王见了,越发讲得起劲。

最有趣的是“七天也是八天,八天也是八天”的故事。廿多年前,老王在甘肃做事。那时他老婆还在农村,在家带两个孩子。他大半年没有回家,工地又在僻远荒凉的地方,别说女人,连个雌性动物也见不着。老王自是想老婆到了一点就着的地步,实在忍不住就挂电话家里,算计好路程,说是第七天就可以到家。

当年交通不算便利,转车麻烦,路途又遥远,尽管老王怀着一颗火急火燎想老婆的心,七颠八簸,紧赶急赶,但还是在第七天凌晨到的家。

他老婆开了灯,把老王迎进了门,接着又去灶上忙活了。她知道男人的秉性,急性子想着回家,又舍不得钱,肯定没吃。老王心里刺挠,急着想亲热,他老婆却递上了脸盆、毛巾让他洗洗风尘。他接过来,眼睁睁地看她做吃的去了,也没一点法子。

厨房里叮当响,香气弥散,两个孩子都被吵醒了。见了老王,撒了欢蹦起来,左亲右抱,高兴极了。她老婆把吃的端上桌,一家人欢欢喜喜,说说笑笑,很是热闹。等再开了门,天已大亮。左邻右舍的都来招呼,他自己东家走动,西家串门,絮叨絮叨,一天一晃就过了。

我打趣地问老王,你们什么时候亲热的。老王长叹一声,对我说:“唉……阿晨,我是想着早一天,结果还是第八天。七天也是八天,八天也是八天,好多事,急不来的。”众伙计看着我,哈哈大笑。

在没有老婆的日子里,老王迷恋酒。他经常到这“川之味”里喝酒,在下午四点的时候。他寻思这时人少,既不影响生意,又有机会接触老板娘。一进门就喊我:“阿晨,老样儿!”我就拿了一小瓶“郎小二”,一盘“三丝黄瓜”给他,他慢慢喝起来。如果没有见着老板娘,就一定会问我:“阿晨,你家老板娘呢?”

大概是喝酒和拉货的缘故,再加上健谈,好结交,老王认得很多人。他总是介绍生意到店里来,老板娘嘴上不说,心里却是知道的。有一回,老板娘跟我说:“阿晨,老王这个人看着粗糙,其实也……”我打断了她的话,急急地说:“是啊,是啊。”“我都没说什么,你说什么是是的?”老板娘白了我一眼。

老王表哥的孩子结婚,老王就撺掇婚宴在“川之味”办的,二十多桌。那天,菜上了十二三道菜的时候,老王在座位上大叫:“表哥,怎么只有八道菜?”一桌人面面相觑,狐疑不定。

他表哥是个实在人,赶忙跑过来:“莫急,莫急,还有菜,还有菜。”还一个劲儿的赔笑:“人多客多,招待不周,怠慢了怠慢了。”

老板娘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老王的身后,白了一眼老王说:“什么七道菜八道菜,不就是没有九(酒)吗?是我们疏忽,拿了饮料,酒忘拿了。就你好喝,就你聪明!”老板娘一顿数落,大家哈哈大笑,老王反倒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腊月里的一天,老板娘叫住我,说:“阿晨,店里要去进点山货,你去问问老王,看他愿不愿意去拉。”我打电话老王,老王乐不可支,满口答应了。

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老王这破货车,拉了满满一车山货。有土鸡蛋、干竹笋、土猪肉、野兔子,还有活蹦乱跳的鸡、鹅、鸭子等。许是收的货扎实,老板娘心情愉悦,兴高采烈地和坐一排的老王说话。老王自是更高兴,破货车开得更颠了。我坐在第二排,听后面鸡鹅鸭的合唱,插不上话,心里想,下回是铁定不来了。

当山影树林呼呼往后倒退的时候,我看到了对面刺眼的灯光,听到了老王的惊呼:“完了!完了!”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老王坐在床边,看着我醒来,笑呵呵地说:“没事了,你没事了。”我问老板娘怎么样了,老王说:“不大严重,在隔壁,就是头撞破了。”

老王向我讲了事情经过:那天下山,土路狭窄,为了避让上山的车辆,他选择了将车撞向山嘴。侧翻后,他自己仅受了点轻伤,我是划伤手部脸部,老板娘的头撞破了,似乎有点轻微脑震荡。至于山货,是真正的鸡飞蛋打。活的乘黑夜逃遁山林,无处搜寻;不会动的,也残破不全。更不堪的是,许多都被机油汽油污染了。

不几天,我出院了。看见老王时,他正往医院里送鸡汤,我笑问:“老王,老板娘这回损失大了,看你怎么赔?”老王抱着保温瓶,嘿嘿一笑:“确实赔不了,那只有以身相许了喔。”

大年初一,老王在家里打电话给我拜年。寒暄后,我问他和老板娘进展怎么样了。电话那头的老王压低声音,故作玄虚地说:“七天也是八天,八天也是八天,急不来的。”

但是,我在电话里分明听到了熟悉的老板娘的声音:“就你聪明!快点,递个盘子过来!”

篇5:真实的农村生活回忆故事:拣粪

那时候, 刚刚分产到户, 屯子里家家户户都养牛 。 各家的牛到了冬天都散放着, 白天牛各处的走, 就各处的留下粪便。牛留下粪便最多的地方是场院, 因为那里有打完场留下的大堆小堆的谷草头、桔杆儿沫,它们可以在那里捡吃的,吃饱了再来一觉。 白天它们的粪便不冻,所以也没有人去打扰它们,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夜,粪便冻得比较结实了,人们就早早的起来拣粪。谁起得早,谁就拣的多,我们家在村子里起的最早,只要爸爸一喊我们就全都起来。

其实,在家里我是最小的一个,又是个女孩儿,没有人想让我跟他们一起起来去拣粪,我只不过是去凑个热闹。奇怪! 那么冷的冬天 ,我居然不贪恋温暖的被窝,而是喜欢和哥哥姐姐去拣粪。 我们起来以后都戴上妈妈亲手缝制的棉手套,再戴上棉帽子,拉上爬犁,爬犁上放一个大得足以能同时蹲下我和姐姐的大筐,再每人拿上一把铁锹,哥哥再带上一把镐头,好了,我们就出发啦!当然是先直奔场院,那里是牛粪最多的地方。去的时候是姐姐拉着爬犁,我和哥哥分头查看哪里有牛粪,路边也会有零星的牛粪。到了场院,我们就分头寻找牛粪,天还不太亮,我们得低着头仔细的寻找,每当我看见黑乎乎的一大堆的牛粪,就会兴奋的大喊大叫, 因为我弄不动,就使劲的喊哥哥,哥哥用镐头一刨就下来了。等到别家孩子来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已经拣了满满的一筐,这个时候的我们总是得意洋洋地往回走。

一个冬天几乎都是这么过的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的农村也没有几家养牛的了。 一到冬天, 到处都是打麻将 看小牌的 , 人们都养成了一个猫冬的习惯。 村道上也很少有牛粪的影子了, 各家的责任田里也都上足了化肥, 人们吃的各种东西里 ,因为,人为的激素和化学的东西越来越多, 所以, 各种各样奇怪的病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有利有弊的高科技时代。

作者|赵迎华

上一篇:执行部长竞聘材料下一篇:父母的爱高考满分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