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介绍

2024-04-21

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介绍(共11篇)

篇1: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介绍

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

很多史学家、李白专家似乎都没有研究过李白是靠什么生存的,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哪方面呢?只有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李白》里讲述了一些。李白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来的时候,带来三十万金,这个金到底是金子呢还是铜钱呢?不得而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个口无遮挡说大话的人,估计是三十万铜钱,金子不可能。不管是金子还是铜钱,两年时间被他败尽。主要是在金陵给了歌妓和食宿、饮酒作乐,以及干谒名门。

李白在公元726年,就是出川的第二年去过一次九江,会不会是去借钱了呢?因为他有个哥哥在九江一带做生意,去九江是肯定的,借钱与否不确定,因为有他好友吴指南死在江南一说,可证明李白去过九江。公元727年,李白生病,穷困交加,李白经孟浩然介绍,去了安陆,在安陆娶妻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李白属于是入赘。也就是说,李白酒瘾安陆十年期间,估计是靠岳丈资助生存。那时候,他没名,不会有所谓的润笔费。李白酒瘾安陆十年并未消停,公元735年,李白去过长安一次,因为认识了贺知章,名动京师。李白自此有了润笔费的收入,也可以白吃白喝了。

李白酒瘾安陆十年,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许家内部的争斗和裴长吏的造谣,追究他的身世,李白来到山东兖州。来到兖州定居,李白实际是投靠自己一个族弟,购有君阴田和房产。估计是许家分给的钱财和变卖白兆山的房子、宅院所得。李白妻子去世后,他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一个年轻的织女代养,自己去江南和浙江会稽一带漫游,结交道士吴筠。因为他在山东写了《嘲鲁夫》得罪了很多文人,被驱赶,他去南陵一带贩卖铜精,铜是冶炼仙丹的药材,也是打造兵器的物资。

当时是和平年代,卖铜炼丹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南陵,李白娶有一女,刘氏,刘氏估计当时有钱。不久,刘氏与人私奔。估计李白此刻断了收入。正在此时,李白奉诏进京,做了翰林待诏,做翰林待诏是有赏赐和俸禄的,小三年时间里,李白靠俸禄生存和饮酒、斗鸡、走马的.。李白被赐金放还,这个金也不知道是多少,有说三十万金,有说五十万金,估计不能少,皇上赐金肯定是大手笔。

李白用这笔资金在梁园与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细细考虑,似乎也是入赘,这样李白不需要花费多少金娶妻。那么李白的钱哪里去了?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游历江南,北上邯郸和幽州,带着妻子,估计应该有仆人跟从,会有不小的开销。李白不少诗歌是写邯郸歌妓的,由此可见,寻欢作乐没少花费金银。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名震天下,估计此刻的润笔费不会少。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误入永王府,做了幕府,被流放夜郎,估计一路的所花除了宗家赠予,就是沿路的文人骚客的接待和接济。李白被大赦之后,开始在江淮一带漫游,偶尔回庐山和豫章(南昌)与年轻的妻子相会。

篇2: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介绍

“诗仙”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也是一位充满了谜团的人物。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结了几次婚?有几个孩子?他靠什么收入来维持自己的漫游天下?文采超群的李白为什么在政治上却会彻底失败?他最终又是怎样死去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的故事。

说到李白,就不能不说到盛唐,人们喜欢用盛唐气象来形容那个恢弘浪漫的时代,而李白与他的诗,正是盛唐气象最典型的人格与艺术象征。李白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诗人。他的诗妇孺皆知,老少咸宜。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语言清新明畅,情感强烈执著!千百年来,正是这些言浅意深的杰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培育着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意。李白不仅是唐朝、唐诗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副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伟大的李白,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李白。在这个诗歌文化逐渐没落的.年代,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向这位永恒的“诗仙”致敬!

目录

01 李白出道之谜

02 李白翰林之谜

03 李白遭谗之谜

04 李白参军之谜

05 李白入狱之谜

06 李白家世之谜

07 李白交游之谜

08 李白收入之谜

09 李白信仰之谜

10 李白死亡之谜

分集剧情

李白遭谗之谜

李白的一生在诗歌上是一个辉煌的顶点,然而在仕途上,却让李白痛苦万分,他62年的人生是一幕离奇的悲剧。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然而在李白离开长安之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测和疑问,让喜欢李白的人们久久不能释怀,李白为什么要离开长安?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为什么没有重用李白呢?到底是谁向唐玄宗进了李白的谗言?

李白收入之谜

李白一生漫游四方,他巨大的经济基础从哪里来?是他的家庭本来就很富庶?还是李白自己会做生意?李白一生慷慨大方,他说“黄金逐手快意尽”,又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收入从哪里来?他到底有多少钱?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一生漫游四方,走过数不清的地方。他的经济收入也如同他的人一样,令人捉摸不透。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乡,出道漫游,据他自己说,在扬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意思是救济落魄公子,花了三十万钱。这三十万从哪里来?是李白从家中所带?还是李白有别的收入?后世的人们对李白的收入有不同的猜测。

李白信仰之谜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儒、释、道在这时都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道教被当时的统治者定为“国教”,在唐朝的皇家与民间大行其道。李白就是一位道教徒。他曾经专门接受道箓,是一个有文凭的道士。那么作为一名道教徒,李白是如何修炼的呢?

李白出道之谜

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居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逐渐被世人了解与熟悉。李白的诗飘逸隽永,气势豪迈,堪称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坛奇才,在政治上却失意重重。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出色的天才诗人,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又生活在政治相对比较开明的唐朝初年,大诗人李白怎么会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收获呢?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白翰林之谜

唐玄宗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充满政治渴望的李白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这一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来到了他日思暮想的都城长安。自以为是超一流政治家的李白认为,这回真的是要大展宏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留在身边,请教他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事实真的会像李白想像的那样吗?唐玄宗会如何对待这位不同一般的大诗人呢?

李白交游之谜

交游是一种书面语,意思是结交朋友,多用于古时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李白作为一位个性张扬的天才诗人,他的交游自然是十分广泛的。而人们对李白交游谈论最多的还是他与杜甫两个人的交往。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比李白小十一岁。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体则以古体、律诗见长,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然而杜甫在当时的时代,他的名气还远远不如后世评价得那么高,也远不如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诗仙”李白。那么这两位唐代诗歌史上的“双子星”究竟是怎样相识的?难道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李白有些瞧不起杜甫吗?

李白死亡之谜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招兵买马,李白就加入了李璘的军队。但随后不久太子李亨自行即位登基,当了皇上。永王李璘就成了太子李亨讨伐的对象,身在永王军队中的李白最终被捕入狱。后来在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帮助下,李白终于获得释放,开始在宋若思的府上担任幕僚。此时的李白真的是浴火重生,又看到了希望。但是他却又面临着一个更大的灾难,李白要流放了,他为什么要流放呢?

李白家世之谜

李白虽然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可是由于生前没有人为他树碑立传,李白自己也没有写过详实的自传,因此,对于李白的家世,至今仍存在着很多谜团。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着父亲迁居到了四川绵州。而对于李白的先祖究竟是谁?则争议比较大。李白自己说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创业君主李暠的后代,但唐代人向来喜欢攀附名门,冒充大姓,并以此为荣,李白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他到底真的是李暠的后代,还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冒充大姓呢?

李白参军之谜

篇3: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介绍

李白幼年时期生活在回疆(今新疆与俄罗斯交界处),因为回疆地广人稀,空旷辽阔。无垠的沙海,偶尔可以看见一株仙人掌、一片胡杨林外,几乎看不见人,那里的人们都住在有水的绿洲,性格自由、热情、奔放。李白受回疆人们习俗的影响,有着热情、奔放的性格,也有着自己细致的特性。他可以发现不为人知的奇特景观,用诗人独特的眼光洞察到别人所捕捉不到的美景、美物。像“日照香炉生紫烟,”3大家都见过香炉冒出的香烟,但是从没有人注意过经过太阳照射的香炉烟是紫色的。不知别的诗人有无写过类似的诗句,我只知李白通过自己洞察事物的独特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神奇的“大瀑布”画卷,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给人挥之不去的印象。那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此句让人们都向往瀑布。这就是李白本人所特有的魅力,他的诗歌大气磅礴,从不拖沓,像行云、像流水,充满了神奇的魔力。

唐朝诗歌繁盛,诗人也被造就出许多,李白称得上是群龙之首,“诗圣”白居易与他相比,稍逊风骚,杜甫的诗与之相比,又显得繁重拖沓,只要一读李白的诗歌,你就会心胸开阔,性情开朗,读李白的诗是一种美的享受,融入李白诗中,你将进入一种超凡的境界。这就是人们称他为“诗仙”的缘由。《梦游天姥吟留别》4一诗歌中,充满了奇特、怪异的想象,这种奇特怪异不是任何人都能感悟到的。李白将它写了出来,让每个世人去领会,领略,真是美不胜收。由此,诗人自由奔放、细致的性格都表现了出来,李白豪放,但并不糊涂,人们都说大气的人“马大哈”,我不这么看,只能说,有一些大气的“古代将军式”人比较马大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李白就是大气而又细致的人。他在大气磅礴下,又有着非常细致、柔婉的一面,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眷恋,无不说明他是个细致的人。

李白不仅诗词歌赋写得好,还怀有一身好武艺。武侠小说上常说武艺和琴、棋、书、画四艺都是相通的。我坚信这一点是十分正确的。这些技艺都需要人具有相当高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悟性好。李白的直觉和悟性都是很高的,就像他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精典之作,他的人也是风流潇洒,真是名副其实的诗如其人。精典的人物具有的气质是没有哪个人可以比拟的。他就是他,他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出类拔萃的才华,这些从他的诗中都能体会到。他的人表面孤傲、冷漠,但内心却是热情的,他从不攀附权贵,也从不嫌弃贫苦。他从心底厌恶这些“朱门酒肉臭”的豪门,他与争权夺利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那些阴谋诡计的小人用卑鄙手段害死忠臣贤士,两手沾满鲜血,却又堂而皇之地登上权力的“宝座”。李白罢官远辞,回到了自己亲爱的故乡,与妻子重逢,带着满心轻松和喜悦游遍全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传世的绝唱。到现在,李白的诗还是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爱不释手。

几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一代一代吟唱着李白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经由祖辈传下来的精品佳作,也难怪我们会对诗歌着迷,尤其是李白的诗歌,至少到现在,我没发现有一个人说 :“李白的诗,写的不好。”这并不是搞个人崇拜,李白本人和诗歌确实有许多的研究和讨论价值。李白本人开朗、乐观,诗歌豪迈、大胆、夸张,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少见的,封建社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切都循规蹈矩,很少有创新意识,新思想、新发明的有志之士,就是有,他们不是被罢官就是被远放,那昏暗的官场总有一天会把这股热情、清新、富于创造的力量消灭,李白正是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所以辞官隐退,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好的诗歌创作机会,他游历了名山名水,古迹名胜,大好河山的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于是,一首首佳作应运而生,李白开阔、豁达的胸襟令人佩服。

篇4:诗仙李白的情爱世界

历史如烟,李白的情爱世界也只有在古人的回忆录中得以还原。李白的朋友,也是李白最大的“粉丝”魏颢(又名魏万),在为李白写的《李翰林集序》中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由此可见,李白一生先后跟四位女人结合。对于李白一前一后的两次婚姻,魏颢用了两个“娶”字;而对于李白人生中间的两次爱情,魏颢用了两个“合”字。这表明,李白前后的两次爱情,属于正式的婚姻。而中间的两次爱情,算不得正式的婚姻,用现代的话说,只是一种“男女同居”关系。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白的爱情是来得最迟的一个。李白出生于唐朝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后迁居四川江油。很小的时候,李白就显现出不同常人的天赋,在当地被称为神童。他5岁时读道教典籍,洋洋洒洒5000字,口中吐出,滴水不漏。10岁读诸子百家,15岁观奇书,被人们津津乐道。李白的武学也堪称一流,平生最爱习剑术,年纪稍长,便仗剑行走江湖,遍游蜀中名胜。25岁那年,李白离开江油,走入中原。这时,已是大龄青年的李白,才开始他的爱情生活。

李白的第一位夫人许氏是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家很富裕,能为他提供充足的跑官资金,再加上李白当时囊空如洗,就想依仗前宰相的政治背景,当了倒插门女婿。但令李白没有想到的是,许家是过气的官僚家庭,以前的关系网早已破败。他在许家10年,并没有捞到官做。李白自信才高八斗,不走科举道路,想把自己的名声做大,由官府保送(即“举荐”)。所以他出川后一直跑官,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遍寻诸侯”。我们可以猜想到的是,历来侯门深似海,或许是礼送得不够重,或许是被中间人克扣去,李白跑了好几年,千金散尽,仍然没有找到做官的推荐人。

虽然对于第一次婚姻,李白有着自己的算盘,但是他和许氏的婚姻还算是幸福的。27岁的李白第一次燃起洞房红烛,烛光下,新娘面如桃花。生活中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作诗为乐。李白度过了他一生中较为平和、快乐的一段日子。半年之后,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李白不舍其后,陪伴身边。许氏先后为他生下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 在古代,27岁已经是人到中年了。李白中年得子,自是喜不胜收。李白怜爱稚儿,曾寄诗二子:“ 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本该一家人和睦地过下去,然而,温柔乡没能留住李白的脚步,李白依旧四方漫游,登山临水,求仙访道,饮酒赋诗。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后汉时官居太常的周泽,常住斋宫,不近妻妾。李白便以“太常妻”来调侃年轻的妻子。可怜的许氏已经成了一个怨妇,心中的爱意越来越远。浪游他乡的李白和许氏分分离离过了整整十三年,这段世间姻缘最终以许氏的病故而结束。

与第二位夫人刘氏可以说是机缘不好、性情不合。刘氏乃平民之女,在事业上无法帮助李白,李白对她也是不理不睬,短暂婚姻,即成劳燕。第三位夫人姓名不详。该夫人生下儿子颇黎,4年后病故。其间,天宝元年,唐玄宗召李白入京,封为翰林学士。在安徽南陵的李白闻讯,欣喜若狂,烹鸡置酒,高歌取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得意的李白,忽略了如花娇妻的眼中哀怨,忽略了牵衣稚子的绻绻离情。

这里有一个“千金买壁”的浪漫故事不得不说。李白辞官出京后,与杜甫、高适相聚汴梁,三大诗人同登梁园吹台,饮酒赋诗。杜甫抒《遣怀》,高适歌《古大梁行》,李白则挥笔在墙上写下《梁园吟》。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侍女来了,站在诗壁前,反复吟诵,被那气势豪迈的诗情、游龙飞凤的书法深深打动。酒保看到白壁被涂鸦,举布要擦,被白衣女子拦下。她用千两白银,买下诗壁,留住了墙上的《梁园吟》。于是,以诗为媒,李白和白衣女子互倾爱慕,成就了一段千古姻缘。这位白衣女子大有来历,乃大家闺秀、梁园才女宗氏。宗夫人是个可爱的女子,她像李白一样喜爱诗文,平生笃信道教。他们俩在一起,可谓是志同道合,珠落玉盘。李白十余首“赠内”诗,除“太常妻”那首外,都是写给宗夫人的。

李白原意想和宗氏厮守终身,此时却发生了“安史之乱”,正在庐山隐居的李白,不顾宗夫人劝阻,投奔永王,要在拥兵勤王中建立功业。“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傥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诗中表达了宗氏不愿李白参军行武的情景。

谁知永王在争夺皇位中失势,李白卷入这场意想不到的政治斗争,身陷囹圄。此时的宗夫人焦急万分,上下奔走,诉说陈情,李白终得赦免。李白曾在狱中写诗,说宗夫人像蔡文姬向曹操求情那样营救自己。“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从狱中出来的李白彻底告别了官场,从此也一蹶不振,对个人、国家的前途很灰心,重新过起了飘零江湖的流浪生活,写诗喝酒成为他生活的主角。李白的这段情感逃离是早就注定的,在古代文人心中,男儿当是文能朝中治国,武能马上安天下,个人情事实是再小不过的事情。离开宗氏,李白的心是纠葛的,宗氏对他深沉的爱让他难以忘记,他被宗氏在他危难之际的援助和不离不弃的情感所感动;而不与宗夫人分离则更痛苦,在他的心目中,永远不愿意让宗氏看到他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而天生的性情,又注定李白要远远离开。逃避是他唯一的出路,来自于他内心的呼唤,也是大多古代文人墨客在失败面前的选择。

但李白的情爱生活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唐玄宗荒淫到公然将儿媳纳为自己贵妃的“脏唐臭汉”年代,李白也难免唐时文人的风流病。他也饮酒狎妓,倚红偎翠,但从不留情。诗人的时光就在交织着失意、痛苦和来也容易去也容易的快感中逝去。被后人骂得最多的《东山吟》,说他和三百年前的东晋谢安比妓。“携妓东山上,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篇5:诗仙李白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李白的故事。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色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篇6:诗仙李白的凄凉晚年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

背后的故事:

如果要评选一位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人,那一定非李白莫属。特别是那首《静夜思》,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李白是公认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因此被诗人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虽然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但李白的晚年却非常不幸,满满的曲折与坎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55岁,这一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强盛的大唐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多人的人生因为这场叛乱被改变。比如杨玉环,比如王维,比如李隆基,当然也包括李白。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逃往蜀地。中途,唐玄宗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七月,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永王李璘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勇士为兵,任意补设郎官、御史等官职,打算趁乱割据,占领金陵称帝。李白就是在这个时期受永王邀请进入他的幕府。在李璘手下,李白写了《永王东巡歌》为李璘称帝造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抓。虽然李白的很多熟人都站出来为他求情,他也写诗向肃宗表忠心,但仍旧被判流放夜郎。这一年他五十七岁。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李白也在赦免当中。经过几年的辗转漂流,李白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年他六十岁。但是,他并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遇赦后他穷困潦倒,一直靠朋友、熟人的接济过日子,经常往返于宣城、金陵两地。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六十一岁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当时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自知康复无望,便在病榻上把尚未整理完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李阳冰在《太白草堂集序》中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李白)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

一个写了很多很多满是浪漫色彩诗歌的诗人,晚年却过得如此凄凉,毫无浪漫可言。这让我想到我非常喜欢的演员、去年去世的罗宾·威廉姆斯,一个专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人却长期受到郁郁症的困扰,最终自杀身亡。

也许人们觉得命运对李白实在太不公平,便有人给他编了一段非常浪漫、传奇的经历,告诉人们李白其实不是病死,而是“捉月”而死。话说李白在当涂县的时候,有一个晚上,喝酒之后,泛舟江上,只见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面上。李白以为月亮从天上掉了下来,异常惊喜。便从小舟上纵身跳进江中,想要捉住月亮。诗仙李白因此溺水身亡。还有人专门建造了一座“捉月台”来纪年这位伟大的诗人。

篇7:诗仙李白的“恋月情结”

摘要:李白,一生佳作无数,在他许多的诗歌中,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寄情明月赋诗章”。在流传到现在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327首之多的写到。一轮明月,在这些诗歌中,无不了包含了诗人真切,丰富的思想感情。细细欣赏李白诗中的“月”,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独成一派的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还可以增进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理解。继承传统文化,只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创造未来,可以延续中国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此,我们更应当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对诗仙李白的诗歌做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字:李白月抒发情感意义

诗仙李白的诗歌,独成一派风格,因其拥有丰富,浪漫的主观想象,雄伟壮丽的形象体系和恢宏大气的夸张手法等鲜明的特点,可以流传千百年,屹立于中国诗歌史上。而明月,通常就是李白诗歌经常歌咏的对象,于是清代文学家叶夔就曾经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李白寄情的这一轮明月,永远明亮,高悬于长空,分明是诗人那颗坦荡高洁,恃才傲物的心灵的象征。

一,“恋月情结”是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

明月,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就是民歌以及无数文人骚客的歌咏对象,他们或触景生情,感发志意;或寄情于景色,借景抒怀。例如早在《诗经.陈风.月出》就说:“月出皎兮,美人缭兮”,在这里,以皎洁的明月喻比美人的娇好容貌,惟妙惟肖,令人叹绝。又如在汉代的一个五言古诗中,也寄托于明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叙写游子由月引发思乡之情,其情其境,又使人感伤不已。到了唐朝,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成功的描写了春天江畔上的月下美景,融合了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从而成为千古的绝唱。在诗中,描摹从月升到月落的整个过程,随着景色的不断变化,于是就有了自然地驰骋想象,从而抒发情感。总的看来,它就像一首月夜幻想曲,对宇宙的无限,人生的短暂的思索,对人世间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心理描写,深刻而细微,却又哀而不伤,于是我们在阅读时,因其美而忘其苦,感受到一种奋发的力量。难怪闻一多先生也在感叹“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情画意,清幽感人,可以随有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超越呢,唯独李白。

二,诗仙笔下“月”的情感

面对长空的明月,或阴或晴,或园或缺,而李白面对皎皎明月寄情明月赋诗章,抒发情感不同,作用不同。

2.1抒发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总所周知,哙炙人口的《静夜思》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思乡。除了这首以外,表现思乡的还有很多,如《太原早秋》里的“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里的“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诗人以清新俊美的峨眉山月代指家乡,并且亲切地称呼为“君”,把家乡比喻为月亮,把月亮与家乡当作人来称呼,从而使家乡有了一个活泼美丽的载体,一个感情深挚的物象,抒发了对家乡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中的月,不仅让人思乡,而且千百年来,成了故乡的代表,比如在诗歌“与人万里长相随”,照沧海、照黄鹤楼、照长安陌、照秦川,直至诗人返乡,“归时还弄娥眉月”。诗中所表达的对明月的感情,超过了《静夜思》中的观月思乡。

2.2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与苦闷

李白“授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伺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样由于受到杨贵妃的阻止,唐玄宗终于还是放弃了给李白官职的打算。李白明白自己也无法被帝王所容纳,只能自己独自的离去。奸臣当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自然使得李白心情异常的沉重,难以排解。这在他的诗歌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万里浮云卷碧海,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一轮孤悬夜空,放射着凄冷寒冷的明月,正是处于小人当道、谤言蜂起的污浊社会,仍坚持清高操守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又如《古风》中“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塑造了光明峻洁的鲁仲连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追求。这两处明月,或直接比衬诗人的自我形象,或间接比喻内心的理想追求,异曲而同工,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由于不被现实理解,李白只好把他的心灵向大自然敞开,以明月为知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成为诗人倾诉内心苦闷、解除内心烦恼的知心朋友,显得亲切可爱、温柔感人,闪现着人情美的光华。

2.3以明月在载体忆古抒怀

在诗歌中,李白已经点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由此可见,借明月忆古抒怀,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在《苏台览古》中“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找吴王宫里人”,在诗中写了古人当年的事,却昔日歌舞场,今天成了荒台,于是联系到当时唐玄宗的所为,其中借古讽今的味道就不难体味了。类似的诗歌还有,“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应念投江客,空余吊屈悲”,虽然时隔千年,李白对屈原的才华情操极为仰慕,对屈原的身世不幸感到叹息:“屈平辞赋悬明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对屈原辞赋的评价,如同屈原在《涉江》里所说的,“与天气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而当年楚王寻欢作乐的台榭则早已颓废只留下荒丘。又如“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意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峨眉憔悴没胡沙。生令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王昭君故事的想法。在以上的诗歌中,诗歌的感情流露情切,爱憎分明的情怀强烈的表现出来。

2.4借“月”描写戍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古以来,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战争是强加给贫苦百姓身上的苦难,难以摆脱。由于戍边征战,有多少的男儿与妻子,儿子别离,背井离乡。一轮明月照九州,自然也就为古今往来咏叹戍边战士思乡的寄托,并由此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篇,但是李白也不例外。《关山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首先以“明月出天山”描绘了西北塞外的景色,就写到了“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乡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当然在面对戍边问题上,李白也有自己积极的看法。他就高度的赞誉汉代的名将霍去病,“骏马似丰飚,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骠姚”,从此可以看出来,李白并不否定戍边生活的艰苦,“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

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但李白肯定了征战了将军,战士,以自己的艰辛换取了国家的安定,于是联想到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长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天的长空张高悬皎洁的明月,却不见有人来赏月。千家万户都传出了赶制冬衣的声音,其实也就传来了万户千家源源不断的思念,远在边关的情人。但愿有朝一日能永久平定骚扰边境的敌人,这样的话,身边的亲人就不用再远征。

三,李白“恋月情怀”的意义

李白诗歌涉及到月亮的,有327首之多,而且其中的许多诗,在境界上极为阔大壮观,也典型地反映了诗人的性格特征,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在李白的咏月诗里,诗人他那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得到了自然真切的表现,尤其是那飘逸不群的谪仙气质,更被发挥得酣畅淋漓。比如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中“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所描绘的阔大、纯净的湖面,渺远、美好的传说,如画的情韵与境界,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由于李白的吟咏,月和酒已成为他的象征。酒自然是诗仙李白的象征。而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他那“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传说,他的数量众多、个性鲜明的咏月诗,使得月亮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李白的“恋月情怀”所表现出的巨大人格力量、个性魅力和艺术特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宋代苏轼、辛弃疾、张孝祥等人的咏月词,在想象的丰富奇特、境界的开阔恢宏、艺术手法的圆融高妙以及句法特征等方面,就与李白的咏月诗异曲同工。下面就举例说明: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又在《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宋代苏轼在著名的《水调歌头》因其磅礴的气势,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流传千古,而且在其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排空直入的奇崛问法、“起舞弄清影”等句表示自己顾影自怜、足以见到他收到李白极大的影响。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对月境的摹写,可以说是深得李白咏月诗雄奇阔大美的神髓。其得李白咏月诗之妙者有三:其一,在词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句,描写了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自然景象,其境界浩渺开阔颇类李白咏月诗;其二,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可谓深得李白咏月诗空灵晶莹、超拔高洁之神韵;其三,在词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等句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遭遇偃蹇却光明磊落,驱遣天地万物、尽挹西江的豪举,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张扬个性、超尘绝俗的凛然风骨,确与李白一脉相承。所以,有学者说:张词既学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兼容李白诗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影,表里俱澄澈”等句,描写了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自然景象,其境界浩渺开阔颇类李白咏月诗;其二,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可谓深得李白咏月诗空灵晶莹、超拔高洁之神韵;其三,在词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等句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遭遇偃蹇却光明磊落,驱遣天地万物、尽挹西江的豪举,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

张扬个性、超尘绝俗的凛然风骨,确与李白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朱箴元.《寄情明月赋诗章》,[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篇8:诗仙李白的历史故事

据说李白母亲生他的前一天晚上梦到了太白星,所以给他取字太白。李白10岁的时候就通晓诗书,长大后在岷山隐居。州郡长官以他有道而举荐他,但他没有应举。李白喜欢纵横之术,对剑术也很感兴趣,想当个游侠,为人重义轻财,乐善好施。后来他到任城居住,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一起在徂徕山隐居,成天喝得大醉,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到会稽游玩,和吴筠交上了朋友。吴筠应召入京,李白也跟了去。他到了长安后去拜访了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诗文后,感叹道:“您是从天上贬到人间的仙人啊!”贺知章认为李白才华惊人,在唐玄宗面前屡次提及。唐玄宗也爱好文学,就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和他谈论天下大事和诗歌文学,李白为此献上了一篇赋。唐玄宗曾赐给李白食物,并亲手为他调羹,可见玄宗对他的宠爱。过了几天,唐玄宗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一天,唐玄宗在沉香亭闲坐,忽然心血来潮,想要听李白为他填词而作的歌曲,马上下令召李白入宫。当时李白正在街市上和别人喝酒,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派去找他的使者生拉硬拽地把他弄进了宫,到了宫里李白还醉着。皇帝命侍从用清水给他洗脸,好容易才让他清醒了点。李白问清楚唐玄宗让他来的原因后,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了3首《清平调》,辞藻华丽,言简意赅,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唐玄宗拿到歌词后爱不释手,认为李白确实很有才华。唐玄宗对李白越来越宠爱,几次专门召见他赴宴。有一次李白陪唐玄宗喝酒喝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当时的权力大得没边,连太子见到他都很恭敬,一般的亲王都叫他“爷爷”,唐玄宗也把他当兄弟看待。他听到李白居然让自己给他脱鞋,气得七窍生烟,可唐玄宗当时也喝多了,笑眯眯地同意了李白的请求。高力士没有办法,只好跪下来给李白脱了鞋。

杨贵妃也很喜欢李白的诗,经常吟诵不止。有一天杨贵妃正在吟诵李白的《清平调》,高力士在一旁插话了:“娘娘觉得这首诗很好吗?”杨贵妃说:“当然了,这诗实在太美了!”高力士指着诗中的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对杨贵妃说:“这首诗是形容娘娘您的美貌的,可他居然用赵飞燕来比喻娘娘,这不是骂您吗?”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长得虽然很美丽,但生性阴毒。杨贵妃听高力士这么一挑拨,认为李白把她当成赵飞燕那种女人,心里很不高兴,从此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每次想提升李白的官职,杨贵妃都会从中作梗。

李白知道自己得不到唐玄宗身边人的好感,他的政治抱负也难以实现,越发狂傲不羁。他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交好,成天在长安酒店狂饮,并称“酒中八仙”。后来李白请求让自己辞官回家,唐玄宗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了。

李白走到并州的时候,遇见郭子仪,对他的外貌气质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犯了法,正要被拉去斩首,李白找到当地官员,免了他的死罪。

安禄山造反后,李白到处流浪。永王李璘请他当了自己幕僚,后来李璘起兵,李白知道他心怀不轨,赶紧逃走了。李璘造反失败后,李白也被牵连了进去,论罪当杀头。当时郭子仪已经成为唐朝举足轻重的大将,他听说李白出事以后,赶紧上表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李白这才免去一死,只是被流放到夜郎。

一天晚上,李白在江边的一条小船上喝酒,喝醉后把江中倒映的月亮当成真月亮,趴在船边想去捞,结果不小心掉进水里淹死了。但民间都说李白是被江里的一条大鱼驮到天上去了,他不是太白金星转世吗?所以人们宁愿相信他回到了天宫,继续写他那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去了。

李白受南朝诗人谢朓影响很大,他特别喜欢谢朓隐居过的青山,所以他也想在那里终老一生。他死后被埋葬在龙山,后来范传正去祭奠他的墓,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寻访李白的后人,只找到他的两个孙女,她们虽然流落民间,但言行举止还保留着大家风范。她们哭着对范传正说:“爷爷一直想去青山,现在他被埋在龙山,这不是他的本意。”范传正就将李白的墓迁到了青山。他还想把李白的两个孙女改嫁给士族青年,可她们说自己已经和平民成亲,不愿意改嫁。范传正为她们的节操所感动,下令免去了她们丈夫的徭役。

篇9:我与诗仙李白的奇遇700字

刚走到客厅,我连忙跪下,并对李白说:“小弟愿拜您为师,请诗仙收下。”李白看到我,吓了一大跳说:“哪里冒出来的人?”看着李白从沙发上跳了起来的表情,我连忙笑了,对他说:“我刚从床上醒来,原先怀疑您是否是李白,如今见到了您,才知道您就是诗仙李白,请您收我为徒!”李白说:“好吧!看你那么真诚,我就收你为徒吧!”“耶!太好了!”我兴奋的大叫起来。接着,我带着李白去参观了一下我们家,又带着他去了楼下的小花园。李白看着我们现在各种各样的新东西,好奇得不得了。一直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我看着李白刨根问底的样子,心里一直在默默地笑他,“真是少见多怪。”“已经中午了,我们赶紧回去吃饭吧!”我对李白说。我们一起在饭店宴请李白。饭桌上,李白夹一个菜,就问一个菜,让我们都没法安心吃饭,但是我心里其实可高兴了!因为唐朝有名的诗仙李白,居然也有不懂的问题需要问我。

下午,我带李白去了厦门的鼓浪屿,一旁的路人都在那说那个小孩子好有福气啊!还可以,跟李白并排走。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反复看了很多遍,还看不够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李白说:“诗仙,今晚,您就睡在我们家里吧!”可是李白却摇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今晚必要归家了,已经三年没有归家了,钱不够,所以不能回。这时我对李白说:“诗仙,您不用着急,因为在我们这里,一张机票就可以把你送回故乡。”回家以后,我立刻买了一张从厦门到碎叶的机票,听老师说李白的故乡在碎叶。在上飞机的时候,李白对我说:“再会!”

我对李白说:“诗仙!再会!”

篇10:诗仙李白在山东

李白(公元701~762年),有“诗仙”之誉。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次年,其子伯禽在东鲁出生;再次年,许氏夫人卒。天宝四年(公元742年),李白又在东鲁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直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已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这时,李白已在东鲁寄家长达23年之久。东鲁何处

对于李白曾寄家东鲁这一点,学术界是无太大争议的,因为对此李白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述,如《寄东鲁二稚子》《送杨燕之东鲁》《赠武十七谔并序》。至于李白在东鲁的具体寄家地,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寓家任城(今济宁)”。如清人朱骏声的《唐李白小传》一书中载,李白“已而去,之齐鲁,寓任城。”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亦曰:“太白,之齐鲁,寓家任城。”以后的李白年谱与论著中涉及此问题的亦均袭此说。

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李白在东鲁的居家地点是兖州。西北大学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一书中对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的注释中即指出:“沙丘,在兖州城东门外,即李白寓家之地。”这种说法的根据还是李白自己的诗文。李白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一诗中,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鲁中沙丘城:“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1993年泗河枯水季节,人们在兖州城东南一里许之泗河内出土一石碑,碑文中有“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等文字,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兖州在北齐时就有沙丘城之称,从而揭开了沙丘的具体地点之谜,为李白寓家兖州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1994年8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兖州召开“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一致认定兖州是李白在东鲁寓居之地。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迁家东鲁、而且一寄就是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当时李白有许多族亲在山东:其中六叔李在任城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为主簿,从祖李之芳在济南任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兖州)任都督,几个族弟(如李幼成、李令问等)当时也都在山东做事。李白到东鲁是投奔亲友,这一点看来不用怀疑。齐鲁游踪

李白将家人安置在兖州后的16年(公元736-751年)间,他或为访友,或为揽胜,几乎走遍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足迹所至相当于我省现在的四十余县。李白在齐鲁大地的游踪,从他的诗文中就可理出个大概。

在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在来东鲁的途中,第一次行经汶上,并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一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此外,李白还作了《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一诗:“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此外,李白过兰陵(今枣庄),留下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过,这首诗的广为流传,还要归功于前些年被兰陵酒厂用在兰陵酒的广告中。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泰山”,作《游泰山六首》,为泰山增添了一道奇逸迷人的景外之景。

在济南游历期间,李白曾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济南历城一带的湖光山色:“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一);“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面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二);“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其三)。据专家考证,在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又名“莲子湖”)。从李白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李白的这三首诗是描写鹊山湖现存的最早的诗篇。结交杜甫

天宝三年的初春,李白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的美名放逐出宫,途经洛阳时,巧遇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二人一见如故。是年秋天,二人再次相遇于梁宋,而后在商丘一带又遇到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彼时三人皆处怀才不遇之境,甚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三人一起漫游梁宋,他们同登单父(今菏泽单县,当时属于宋州)古琴台怀古、走马孟渚泽射猎,把酒论文。杜甫后来在《昔游》、《遣怀》等诗中分别述及了这次交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第二年秋天,李白、杜甫同游曲阜、邹县,李白在曲阜作《大庭库》:“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二人还一同到鲁城北访范居士,留下一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中写道:“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杜甫赋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郡后,还曾在饭颗山头有过一次偶遇,为此李白曾作《戏赠杜甫》相戏谑:“饭颗山头逢杜甫,头

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亦以《赠李白》作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年深秋,杜甫要西入长安,李白在鲁郡东尧祠亭上为杜甫设宴饯行,二人最终在石门分手。为此李白曾有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二首。前诗曰:“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飚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后诗云:“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以后,二人再未能重逢,但二人在此期间结下的深厚友情却使二人难以忘怀。在分别八年之后,李白曾作过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思念之情:“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留诗百首

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的诗文。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谗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 府山水粉图》、《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等诗也是作于山东。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雁过留声

在齐鲁大地上,那些早已闻名遐迩的自然名胜因为李白而愈发有名,而诗仙李白足迹所至也皆成景观。青莲阁位于兖州城东泗河西岸金口坝(旧尧祠遗址、今铁路医院院内),是为纪念诗仙李白在兖州寓家二十余载而修建的。阁为砖木结构,三间二层楼阁式,硬山顶,前面设廊,内设木质楼梯地板。初建年代已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圮。清道光年 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阁内奉祀除李白外,还配祀有李白的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此事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古迹》有载:“阁在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以祀谪仙。”

青莲阁于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茬苒,风雨侵蚀,青莲阁渐呈颓败趋势,阁顶部分塌落,椽檐朽损。1996年,兖州市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并立碑纪念,使这座纪念诗人的古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

太白楼原名“太白酒楼”,其前身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贺兰氏酒楼。据史料记载,李白来东鲁后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的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在诗人去世99年后的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人沈光过济宁,慕名登贺兰氏酒楼,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其文末云:“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有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益,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太白楼是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建筑在高约4.5米的台基上,连同台基,通高20余米,共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诗仙自唐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始至乾元二年迁家楚地止,他在山东寓家长达23年,他自己也先后在齐鲁大地漫游十六载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儿子伯禽在此出生,女儿平阳在此长大,夫人许氏在此去世,后妻在此续娶,留传千古的诸多辉煌诗作在此创作,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在此建立„„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一生与山东紧密相连,东鲁堪称他的第二故乡。而李白对东鲁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并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他对东鲁的这种深厚故地之感。天宝八年,诗人在漫游金陵时,曾写过一首题为《寄东鲁二稚子》的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并肩。双行桃树下,扶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也正是由于李白与山东的这种亲密感情,《旧唐书·李白传》、《南部新书》、《谚周诗话》等历史典籍中才误将其称为山东人了。

篇11:诗仙李白之谜

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因为在浮生若梦之外,还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在中国人心中,李白是自由的象征,不仅是他的诗酒傲王侯,而且是他身上那种天性的自由,所以他的诗歌能得到历代人的喜爱,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李白身上。人总是喜欢自己身上所缺少的品质。

这种品质表现出来就是超凡脱俗,对世俗社会的规矩不屑一顾,所以贺知章一见之下即称他“非人世之人”。尽管唐代是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但李白仍然异于常人。少时即观览百家之书,击剑任侠,手刃数人,学道求仙,后来并受道,成为一个道教徒。但道士的身份仍然束缚不了他,他欣羡先秦士人,尤其是纵横家,渴望的是立抵卿相,平步青云,甚至一匡天下。虽未参加科举而被征召入京,授供奉翰林,后又被玄宗赐金放还,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际遇。

根本的原因是,李白身上有着不同民族的血脉。据学者考证,他生长于来自西域的胡化家庭,祖上谪居中亚碎叶,数代人居于丝绸之路上,血缘与文化基因均因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而与中原人不同,时人称其“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便是一例。

李白的亲情较为淡薄,王琦注《万愤诗》:“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又曾入赘两位故丞相家,婚后即出门浪游。李白遵从西南蛮族或突厥的剔骨葬习俗,友人卒于洞庭,李白将其葬于湖侧,数年后又前往洗削,负骨而行,葬于鄂城。这一切都表现了李白与儒家思想的疏离,也即与时代的疏离。在社会秩序更加理性化的唐代,他追慕的却是“凤歌笑孔丘”的先秦隐士,是庄子笔下的大鹏。

庄子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无待”或天然的自由,这种精神在先秦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经过魏晋后期玄学从利益出发的改造,庄子的绝对自由被理性化、生活化,转换为郭象“各当其分”的自由,亦即放弃无法满足的欲望,乐天安命。自汉至魏晋,士人中一直弥漫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强烈意识,到了唐代,最终还是靠佛教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唯有李白没有接受这个新的观念世界,他最大的烦恼依然是生命的短暂,《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人类无法解决超越的生死主题。

因此,李白的及时行乐是有关存在的答案,不是仕途坎坷的牢骚。对他来说,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旅馆,不是一个家园,所以他没有多少亲情观念,只有人人都是旅伴的抽象观念。然而,唐代早已不是士人可以平视王侯的时代,这造成了李白晚年的政治失误,被长流夜郎;唐代诗歌也不再充满对生命短暂的形而上哀叹,而是对社会历史的关注,这造成了李白的非现实的高蹈。在这个意义上,李白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束,杜甫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李白的天真恰恰是诗人的本性,他就像一个无邪的青年去看这个世界,其苦恼不属于具体的日常生活,却又是本质的、无解的,显示出未受理性摭蔽的自然人性。那首令贺知章叹为“泣鬼神”的《乌栖曲》,以“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结束,吴王夫妇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一无所知,从而唤起幻想与真实之间反差的悲叹,就与汉魏咏史诗、唐代怀古诗的理性精神迥异。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尽管浮生若梦,仍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慰藉。

李白最好的诗歌是乐府、歌行和绝句,古体诗的自由形式使他能充分驰骋想象,唐人已称其诗“格高旨远”,有“飘然之状”。任意的夸张和偶尔的散文句法,使得其诗歌有汉大赋的气势,而以单句为基本单位的诗歌结构,又使得其情绪如湍流千回百转。他的近体诗也不受理性的平仄束缚,同样多用单笔,很少跳跃,追求“天然去雕饰”。这要比炼句、对偶更考验一个诗人的创造力,“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其想象和意象的感受力都无可企及。

上一篇:销售助理的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护理科研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