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2024-05-07

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通用8篇)

篇1: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近日,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会同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共同组织专家组对“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进行验收。成为集团公司首家实现多实验室化验分析数据集中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化验分析数据资源共享,避免了同一采样的重复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从而为企业搭设了化验信息一体化管理新的平台,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基础数据支撑,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于2001年起步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3月完成了涵盖主要化工生产装置的系统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公司质检中心的重组,为化验室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条件。该系统结合公司实际的分析检验业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实施范围覆盖了公司质检中心炼油化验室、化工化验室、烯烃化验室和芳烃化验室。管理业务涵盖了石油化工的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成品和环保检测等检验分析业务。系统应用效果显著,促进了化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提高了试验室的管理水平、化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化验工作效率,提升了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该系统以试验室化验业务流程为主,实现检验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分析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样品分析、生产装置馏出口的合格率统计、产品合格证管理、不合格样品的处理跟踪、样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监控、实验室事务管理、检验成本核算、质量数据的集成、发布和共享等。实现了与中国石化质量管理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采用了多化验室集中式设计方案,形成多化验室集中式处理系统,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为建设一体化的大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经验;采用微软的“域”控制技术,实现了LIMS系统中全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统一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系统自动升级、防病毒软件自动升级以及系统应用程序的自动安装等,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使用方便。提供了灵活的用户配置、界面配置和数据分组等配置方式。同时可根据业务要求,灵活地进行报表处理。验收组同时建议公司对系统设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质量分析数据得到深入的挖掘和应用;完善现有数据备份机制,通过备份设备进行数据的异地有效保存,实现系统数据备份功能。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用户报告和测试组的测试报告,观看了系统演示,审查了项目文档。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可研报告和合同规定内容,同意通过验收。

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张明龙表示,扬子石化长期以来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在带动工业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扬子石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公司各单位要管好、用好这一平台,科学设置使用权限,发挥这一平台的最大效能;要加强人员培训,保证系统运行顺畅。

验收组组长、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表示,扬子石化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集团公司首家由分散建设走上集中管理的企业,为集团公司进行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样板。他希望扬子石化充分利用这一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数据支持。

10月25日

时近深秋,天高云淡,红螺园饭店内外到处是宜人秋色,从各地赶来的140余名参会代表及嘉宾陆续到达,在石化盈科相关工作人员接待下愉快入住。当日晚间,第二届MES分会理事会会议在红螺园饭店第二会议室举行,MES理事会成员共18人参加了会议。

第二届MES分会理事会会议

10月26日

上午九点第二届MES年会正式开始,由浙江大学的王树青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当天上午的大会主席由石化盈科总裁潘欣荣先生担任,下午由中石化信息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先生但任。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浙江大学教授王树青、石化盈科MES事业部总经理蒋白桦、首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强伟、浙江大学教授荣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王宏安、SAP的方案架构师宋科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石化盈科总裁潘欣荣 中国石化信息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

浙江大学教授王树青 首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强伟

晚上六点整,以ORACLE公司冠名的盛大晚宴在红螺园一楼宴会厅举行。晚宴前,与会领导和ORACLE制造业总经理李涛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晚宴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席间,参会代表们彼此交流了会议的心得与体会。

ORACLE冠名的晚宴

10月27日

第二天的会议在上午10点准时召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史海波、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国军、赞助商IBM和北大青鸟依次发表演讲,赢得现场听众不断的掌声。最后,由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主任李德芳对大会做了总结性发言。

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主任李德芳

会议结束后,会务组在收集了会议反馈表后发现,参会代表们对本届年会的满意度非常高,如下图所示:

篇2: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在高校实验室机房中,通常的文件资源共享方式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典型的组合是: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客户端采用WindowsXP,通过网上邻居或浏览器(http方式)访问。其存在的缺点是:(1)当客户端集中访问时,服务器端负荷激增,导致短时间客户端无法访问;(2)Windows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3)由于在高校中,每个院系都有机房实验室,且数量众多,因此对于购买Windows操作系统的费用是一个不小的开支。针对这些缺点,本文提出采用基于Linux操作系统,用samba文件共享和Wu-ftpd资源访问两种方式来解决高校机房中的文件资源共享问题。

1 Linux概述

Linux操作系统核心最早是由芬兰的Linus Torvalds 1991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上学时发布的,后来经过众多世界顶尖的软件工程师的不断修改和完善,Linux得以在全球普及开来,在服务器领域及个人桌面版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嵌入式开发方面更是具有其它操作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以每年100%的用户递增数量显示了Linux强大的力量。

Linux是一套免费的32位多人多工的操作系统,运行方式同UNIX系统很像,但Linux系统的稳定性、多功能力与网络功能已是许多商业操作系统无法比拟的,Linux还有一项最大的特色在于源代码完全公开,在符合GNU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的原则下,任何人皆可自由取得、散布、甚至修改源代码。

与其它操作系统相比,Linux还具有以下特色:

(1)采用阶层式目录结构,文件归类清楚、容易管理

(2)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如Ext2FS,ISOFS以及Windows的文件系统FAT16,FAT32,NTFS等

(3)具有可移植性,系统核心只有小于10%的源代码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其余均是采用C语言编写,因此具备高度移植性

(4)可与其它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98/2000/xp等并存于同一台计算机上

2 基于Linux的Samba文件共享及实现

要使用samba文件共享,首先必须安装samba服务器软件[1][2]。

2.1 samba服务器软件安装

在Linux中,检查samba服务器是否安装,可以通过下列命令进行:

根据结果,在安装光盘里找到没有安装的软件包,开始安装。

2.2 Samba服务器主要组件介绍

为了更好地使用samba文件共享,对samba服务器主要组件作简单介绍:

1)nmbd:Netbios名称服务器,提供Netbios名称服务和浏览支持,帮助SMB客户定位服务器;

2)smbclient:SMB客户程序,用来存取SMB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

3)testprns:测试服务器上打印机访问的程序;

4)testparm:测试Samba配置文件的正确性的工具;

5)smb.conf:samba的配置文件;

6)smbstatus:这个工具可以列出当前smbd服务器上的连接;

7)make_smbcodepage:这个工具用来生成文件系统的代码页;

8)smbpasswd:这个工具用来设定用户密码;

9)swat:samba的Web管理工具;

2.3 配置samba服务器

samba安装完后,只要把/etc/smb.conf这个文件里的Workgroup=XXXXX这个参数该为机房所在的工作组名,启动samba就可以运行了,但这根本不能符合我们的需要。必须对smb.conf文件进行修改来配置samba。Samba的配置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手工编辑这个文件,也可以通过linuxconf来配置,而且samba本身带了一个基于web的管理工具swat,使用901端口,安装完samba后,它会在机器的/etc/services的尾部加上一条:swat 901/tcp#Add swat service used via inetd在inetd.conf里填上: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键入http://youhostname:901/就可以进入swat对samba进行管理。本文介绍如何对smb.conf文件进行配置,以使samba成为一个符合需求的文件服务器。

下面是一小段的smb.conf配置代码

2.4 使用samba文件共享

Samba服务器配置完毕之后,接下来就可以使用samba,使用之前需执行以下步骤:

1)创建samba用户

#smbpasswd-a username(linux上已经存在的用户名)

2)测试配置文件

#nmblookup-B samba服务器名

假如没有回传的话,而且是用inetd启动Samba的话,则请检查inetd.conf中关于nmbd的设置是否正确。如果使用standalone启动的话,可能是在smbd或nmbd的地方加错参数了。

3)启动samba服务

4)linux和winXP之间的访问

A、查看samba服务器的共享内容。

B、在另一台linux机器上访问samba服务。

C、在linux机器上访问win2k/winxp

#smbclient//192.168.0.2/C-U win2k的当前登陆用户名

提示输入密码,

smb:>help(帮助),ls(查看)smbclient几乎就是ftp的变相,你可以使用dir看文件、get读取文件、put上传文件..,跟ftp没什么两样。

2.5 基于Linux的Wu-Ftp文件共享及实现

在文件共享连接时,除了使用http的方式连接外,也可以另外提供ftp服务供用户直接连线下载。事实上,ftp是个存在已久的服务,它的设计是用来传输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以避免太多的远端执行。如果要传送的文件比较大时,若以http的方式连线传输会占用一些网站的资源(例如可连线的人数),这时就要用到ftp了。ftp是一个以TCP/IP为基础的应用程序,所以一般的ftp服务程序都会以内嵌于inetd的执行方式。

ftp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服务器端的程序,一个是用户端的。在Unix上的ftp服务程序非常多,不同的操作系统所内建的版本也都不一样,其中最常用的最受欢迎的的是wu-ftpd[3][4][5],它是一个以效率以及稳定性为考量的程序。

1)安装WU-FTPD

如果没有指定安装目录,那么其执行文件默认会分别安装在/usr/bin和/usr/sbin中。

2)启动WU-FTPD

3)匿名FTP的设置与组织

系统安装了wu-ftp后,会建立一个特殊的用户ftp,并在/home目录下建立了一个ftpd目录,当用户以匿名登录上来时,将会自动定位于这个目录下。在这个目录下一般会建立几个子目录。

/home/ftpd/bin存放一些供FTP用户使用的可执行文件

/home/ftpd/etc存放一些供FTP用户使用的配置文件

/home/ftpd/pub存放供下载的信息

/home/ftpd/incoming存放供上载信息的空间

wu-ftp运行起来之后,可以通过/etc/inetd.conf文件来查看和修改。

3 结束语

高校机房中的文件共享与访问一直以来都是机房管理中的难题之一,本文首先对Linux操作系统的优势进行了介绍,用基于Linux操作系统,分别用samba文件共享和wu-ftpd文件共享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介绍并具体实现。实践证明它们能极大地促进高校机房中文件资源的共享与访问,大大地促进机房的管理和资料的共享。

参考文献

[1]Robert Eckstein,David Collier-Brown.Using Samba[M].Peter Kelly Publisher:O'Reilly Media Released,1999.

[2]沈立等.Samba Black Book.Samba技术内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牛英杰,唐学军.构建高校网络资源FTP传输站点[J].实验室科学,2007(3).

[4]wu-ftpd安装配置说明[EB/OL].

篇3:消除“信息孤岛” 实现资源共享

一、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在建设全省综合数据库一期工程时,我们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早的10个厅局(即:省工商局、省审计厅、公安厅、省经委、民政厅、省统计局、地税局、省技术监督局、省发改委,劳动社会保障厅)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各单位数据库建设情况;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可提供数据源列表;数据共享的权限和方式;数据库存储方式;业务系统数据库应用情况;业务系统的接口开发情况;对其它单位的数据需求;对综合数据库的预期显示效果;以及对全省综合数据库建设的建议等各个方面。调研结果是:(1)部分单位已经建立了自身内部相对完整的业务数据资源体系,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便于数据的分析、统计和计算,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各单位数据定义、存储标准,以及数据字典,甚至数据关联关系,均采用国家部委的有关标准,这些标准不尽相同,这给各单位数据交互和共享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3)在各单位目前掌握的数据资源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仅企业名录数据一项,就存在多个数据库,且各数据库内容均有不完整之处,且存在垃圾数据。

由此可见,我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同样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孤岛”问题造成了电子政务信息的重复输入和多口采集,影响了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并最终造成了政府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能力落后现状。

二、黑龙江省“信息孤岛”问题产生的原因

黑龙江省“信息孤岛”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标准太多,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形成。目前,电子政务相关标准非常丰富。仅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级标准就达800多个,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标准。标准过多、过泛给政府部门和相关厂商带来了很多困惑。对众多标准加以统一和规范,是解决标准滞后与过多、过泛的唯一途径。二是对电子政务本质及全局性、创新性、风险性认识不足。一些政府部门把全局性的电子政务项目视为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延伸,仍停留在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专网水平,对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缺乏足够考虑,缺少对业务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三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强化了部门利益。对于跨部门共建的大型电子政务项目,由于共建单位的协作关系和工作模式不确定,资源共享和互连缺乏硬性规定,导致许多部门在建设方法上自觉或不自觉的强化了部门利益。四是基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我省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公共数据中心等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一些部门网络系统建设,造成各部门信息化缺乏统一电子政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了纵强横弱管理格局,弱化了全省对电子政务的总体布局和整合能力。五是投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多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运作模式单一,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同时由于项目建设、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使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举步维艰。

三、我省消除“信息孤岛”的优势所在

黑龙江电子政务也是从OA、政务信息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务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省消除“信息孤岛”是有很大优势的:一是不断完善的政务外网。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精神,在省电信网络体系之上,建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政务外网覆盖省市县三级网络,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实现了每个单位只需建设一个局域网、通过一条物理线路联接实现纵向及横向的全部通信需求。我省政务外网实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检委、省法院和93家省级委办厅局的互联互通;地市平台、13个县市政府及地市委办局之间互联互通。县级平台实现了64个县政府及县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最新统计,全省政务外网省市县三级节点单位1893家;二是应用建设不断地推进。我省现在开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协同办公系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系统,政务信息系统等多项应用;全省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完成数据交互平台建设以及与其它系统的整合工作;建设了全省综合数据库,能够实现为省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依据的综合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有效的整合,实现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三是有领导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一个具有管理水平、技术开发能力、平均年龄在30左右的一支电子政务建设人员队伍。综上所述,目前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消除“信息孤岛”的两种参考方案

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首先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实现数据层面的集成。共享或者合并来自于两个或更多应用的数据,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等,这是实现信息共享最基本的需求。二要实现应用系统集成,使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相互调用信息。三要实现用户界面集成(界面重组),它将原先系统的终端窗口和PC的图形界面使用一个标准的界面(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使用浏览器)来替换。一般的,应用程序终端窗口的功能可以一对一地映射到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面向用户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表示层。四要实现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并通过流程把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这是最理想的层次。

现提出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及建立共享数据库平台两种方案。如下图所示:

(1)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

为改善政府形象,保证政府政务流畅,我省依托省政府网络平台,建立了一个“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推出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使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与政务外网相联,通过该门户网站可以进入电子政务的各个子系统,将各个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专项系统紧密整合在网站上,两个门户共享数据中心中的公共数据库资源,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交换。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各职能单位在各个不同的计算机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并配置数据库系统对行政服务业务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起以信息交换为中心的集中式实时管理和分布式非实时管理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省应把“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定为:通过规划和建设网上应用服务,全面引入国际通行、国内领先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打造出独特的服务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民本行政的优秀品牌,从而形成高附加值政府资本和政府品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2)建立共享数据库平台

黑龙江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条件,目前全省省直有六十几个委办厅局,多数已经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如:工商、统计、审计、公安、地税等行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企业信息、个人信息、行业信息等宝贵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历史性原因,各个行业的数据相对封闭,同时有大量的重复信息资源以及同类的信息资源内容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等弊端。比如同样的企业信息,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局,各自拥有各自的企业信息库,同时没有统一标准的企业信息代码,导致数据查询和核对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其他政府单位或公众若想了解可公开的部分企业信息时相对无法确定信息的准确性,而这样的原因又导致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上出现偏差,在领导决策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性。

导致互联困难的一个原因是接口问题。过去强调的是垂直信息化,如税务、海关、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均是从中央到地方垂直布局的。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互联则遭遇接口不通的尴尬。共享数据管理系统引入,将各职能单位的数据库从逻辑上和物理上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综合管理并使用,可实现有效数据信息的共享,加强各职能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并为领导决策,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

共享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使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准确程度得到一个质的提升。能给政府的管理者在决策分析和监管监控等方面带来革命性进步,并且可以优化数据信息,为各个相关的职能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利用方式。将以往需要沟通和协调若干次才能取得的信息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查询并利用,大大提高了各职能单位的办事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标准的统一,垃圾数据的减少和准确度的提高,更加保证了各职能单位的工作质量。共享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最终解决电子政务系统存在的大量共性问题。保护已有投资,利用现有系统的资源和业务实现基础;提供广泛的适应性,支持多种业务处理模式,支持多级业务管理模式,支持大业务量的问题,并能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适应快速变化,特别是机构设置及部门职能的改变引起的业务流程的变化。即应用系统要具备灵活多变的体系结构,需要重新编码的部分越少越好,大部分变化通过配置管理来实现;适应不均衡发展。即应用系统的规模能够实现动态变化,发展快的地区和发展慢的地区都能正常使用,彻底解决深层次问题。

五、完善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是消除“信息孤岛”的首要任务

政务中心将完善综合数据库建设做为消除“信息孤岛”的首要任务,目前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前期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主要工作目标是: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建议全省各厅局一把手主抓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积极配合省政务中心完成全省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以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召开专题会议,请各单位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参加;通过文件的形式统计各单位能提供的数据、需求的数目录,由我中心统一整理、汇总,形成综合数据库的资源目录,并就资源目录征求各单位意见;梳理我省目前各专业数据标准,逐步制定综合数据库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议成立我省标准化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

2、增加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综合数据库前期工作中只有分类、统计和查询功能,还没能实现深入的统计分析功能,不能有效地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依据。下一步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挖掘、对比、分析后得到有效数据信息,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辅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

3、力争解决采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全省综合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已进入数据采集阶段,尽管在数据采集工作中得到了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壁垒现象、技术人员匮乏、数据内容不统一等问题。下步要组织人员深入各厅局,做好协调工作,力争解决上述问题,争取早日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篇4:加快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一要立足当前实际, 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顶层具体化设计。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十年发展规划”) 就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做出安排。要从国家层面应在“规划”基础上, 加快顶层具体化设计, 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减少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 减少教育投入的浪费。

要明确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十年发展规划明确要建立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 同时, 又提倡教育资源建设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以前, 地方和学校鼓励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去年, 天津市牵头组织召开了有陕西、甘肃等七省 (市、自治区) 代表参加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合作交流会议, 与会代表对优质、好用的信息化资源的需求都非常迫切, 对地方和学校建设资源的主体责任都感到不明确, 既怕工作落后, 又怕经费浪费。因此, 急需从国家层面明确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任务主体。

要明确信息资源建设工程的具体时间节点。十年发展规划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对地方和学校的指导性很强。但是, 由于规划时间跨度较长, 地方和学校更需要具体的、操作性的安排。

要尽快制定教育信息化资源标准。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为教学服务, 它应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便捷性。当前, 由于教育资源标准缺失, 使用资源行为管理缺位, 致使一些低质资源在教学中使用。因此, 资源建设应尽快推出标准。

二要遵循实用原则, 贴近教学、贴近课程开发和建设适用资源。

十年发展规划将“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就资源的价值而言, 实用性最为重要。缺乏实用性, 资源就失去价值。因此, 开发和建设对教学有用的、科学的教育资源特别重要。

要贴近师生开发和建设资源。教育信息化将渗透教学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成为机构教学活动和师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本工具。要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出发, 从满足教师教学的维度和学生便于接受的维度, 开发便于演示的资源。

要贴近课程教材开发和建设资源。信息化资源与课程教材相配套是最具实用性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特别需要与教材相匹配的资源。

三要树立开放理念, 多方式、多途径扩大信息技术资源。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其不断优化的需求、更新的需求、拓展的需求等都决定它不能“一劳永逸”;由于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化资源建设就应适应其开放性的特点。

要树立开放建设资源的理念。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出现, 世界就在“一张大网”之中。因此, 建设资源应立足国内、着眼世界,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组织区域交流, 择其优者为我所用。要着眼已有资源, 做好整合提升工作。经过几十年发展, 国家、地方、学校都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源, 这些资源如加以整合提升, 都会成为优质资源。

要多途径、多方式扩大资源建设成果。资源建设要实行“政府引导, 多方参与, 共建共享”策略。政府应加强标准的引导, 以标准规范资源开发建设;加强资金的引导, 以项目促建设;加强市场的引导, 引导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参加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建设工作格局。

四要适应教育发展, 建立信息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教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活动, 信息化的发展又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资源建设应走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建设的道路, 形成多方建设、人人分享的局面。

建立研发和维护资源的专业团队, 为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随着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教育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因此, 各地各校资源研发和应用设备维护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教育资源建设的团队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制定鼓励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政策。教育资源建设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市场提供, 都需要政策的支持。因此, 应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启动市场参与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育系统骨干投入建设的作用, 调动学校在应用中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篇5: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1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有可供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以一定的标准、规范对档案信息资源加以集成。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加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运用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首先,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集成是整个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础,它要求在确定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将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数据以基础数据为标准进行转换,形成可以直接被系统使用的数据或过渡数据。在数据转换时,要充分注意数据库的扩充和更新能力。其次,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集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集成,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集成,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集成,实现对外提供利用服务的档案信息资源统一从档案管理中心提取;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前端控制集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最后,开展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政府先进的技术、其对档案部门的投资及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构建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体系,达到档案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共享。

2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在现代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克服了时空限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进程成倍加快。因此,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新技术的运用不可缺少。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在坚持标准化原则、安全原则、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结合实际情况,高起点地购置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扫描仪等相关设施设备,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其次,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在软件环境建设上,档案部门要坚持自己开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软件的先进性,又要顾及软件的兼容性,使软件环境既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又具有较高的程序设计技术及操作使用水平。最后,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环境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关键的“神经系统”。在进行档案专业网站建设中,不管是内网还是外网的建设,都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兼容,并且,要使用方便,从而形成能够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体系。

3变革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式

不管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还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实用、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这将是今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全方位满足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自由的各种需求。

变革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式,要从传统的服务模式走向网络平台。各档案馆要将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放在网上,开展档案馆主页服务,并突出地方特色和馆藏特色;建立方便、简洁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开展多种方式的档案信息检索服务;灵活采取实时解答、E-mail等多种方式,进行档案信息自由的数字咨询服务。此外,变革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式,要积极采取一些新的方式。如,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这种共享服务模式,有利于各档案部门集中精力去做好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内容的开发,有助于增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各地档案部门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篇6: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构想

一、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通过中国期刊网网络调研得知, 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首先是由图书情报学界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马费成教授强调信息资源共享应该包含资源建设和服务协同两重含义, 强调从硬件共享到软件共享, 从资源共享到服务共享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共享理念的一种进步与发展。资源共享是一种保障体系建设, 而服务共享是发展方向。两者的关系是保障与延伸的关系。有关学者普遍认为, 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共享成功的重要保障, 纯粹强调资源建设而忽视服务共享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资源共享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用户服务方式的一种改进。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档案馆在信息时代满足利用者需求, 体现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高校档案馆的必由之路。档案学界将信息资源共享理论运用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领域, 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研究成果与档案信息特殊性相结合, 发展了共享理论在档案学中的适应性, 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色。档案除了自身固有的特性外, 还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 如流动性、整合性、目标导向性等, 因此这就决定了档案自身蕴藏着的极大价值, 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发挥作用。档案部门必须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共享程度, 让档案信息在最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为社会创造最多的财富与价值, 强调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但是, 档案学界往往忽视了共享的另一层涵义, 即共享不仅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可共用的共同之处, 更在于强调研究对象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多种个体差异的共存与互补, 决定了共享的意义与实现的条件。不具体了解个体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与特点, 协调差异, 是难以寻找到实现共享的有效方式的。

因此, 正是因为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具有信息的属性, 又有其自身的个体特性, 各个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也具有各自的特色, 这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是在有效整合馆藏档案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管理, 运用网络技术检索传递档案信息, 实现各高校间共享可以公开化的档案信息资源。

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1. 客观上具备了共享的条件。

在高校, 档案信息是校园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部分的校园网已建设并开通。另外, 处于高校中心工作的教学、科研工作, 其基础环境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便于人们以互联网交互式的信息形式从网络信息形态获得档案信息, 从而带动了教学、科研等档案信息基础环境的改善, 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2. 思想上有共享的认识与渴求。

高校是知识生产、传输、利用的一个综合载体, 学校师生及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极大的积极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05年6月30日, 中国网民已达到1.03亿人, 宽带用户半年则增长到了1020万。上网的计算机数达到了4560万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档案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了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文件在现行文件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以纸质文件为现行文件主导介质的思维模式应转换到主导介质是电子形式的思维模式。

三、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构想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不仅仅是技术基础建设工作。高校要做到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其间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比如认识问题、管理体制问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问题、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问题、法律法规问题、人员素质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等。下面笔者就以上主要问题做些对策性的探讨与构想。

第一, 打造科学管理的平台。此平台主要包括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观念体系、协调组织等“软件基础”。目前制约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主要因素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如果管理水平能迅速提高, 那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共享理念体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我们应该逐步确立资源优势理念和公共文化理念。所谓资源优势理念是要求档案工作者明白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资源的涵义和作用, 理解“信息成为资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信息的管理”。着眼于现实, 从战略的高度自觉加强档案资源的存储、加工、传递和共享工作, 并且在资源优势理念作用下充分发挥高校档案资源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创新中的巨大潜能。在档案走向大众、档案与“休闲”牵手的趋势中, 档案公共文化理念将日益凸显, 并逐步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档案工作者应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审视档案在公共文化中的重要性, 树立公共文化理念, 将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社会的文化事业框架中, 为全面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扫清观念障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是组织协调。高校档案馆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的影响, 网络建设参差不齐, 标准化水平低。虽然许多高校档案馆已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但缺乏馆际合作的行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自愿行为, 协调组织机构的组成必须能够体现共享各高校的利益, 同时协调组织机构的组建程序, 也要体现自愿互利的原则, 循序渐进, 避免一刀切。

第二, 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做好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工作。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共享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成了“无源之水”。对于各个高校档案馆来说, 加快档案资源建设, 首先把好档案收集关, 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 既要内容全面, 又要注意特色, 既要注意当前需要, 又要兼顾长远利用, 保证库藏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 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做好贮备工作。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优化传统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 比如建立名人档案数据库。其次, 积极建成一个全国高校系统档案目录中心。全国高校系统档案目录中心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打破地域、全宗的界限, 将反映同一职能活动的高校档案信息从不同的全宗、不同的高校档案馆集中起来。全国高校档案目录中心的建立也将进一步促进各高校档案馆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促进各高校档案馆自身档案目录信息资源库的逐步完善, 也将提高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录中心可以在线阅读、开放档案目录直接下载、电子邮件咨询等服务方式更便捷更生动地服务用户。具体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例如, 美国档案与文件署 (NARA) 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建成了档案信息导航系统 (NAIL) 。通过NARA的档案信息导航系统目前能检索到200多个档案馆 (包括10个总统图书馆) 的数字化档案。

第三, 加强安全意识, 处理好开放与控制的关系。开放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网络式的合作是建立在多方基础上互动式交流。在合作中要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联合主动提供自身的信息资源, 同时以辩证的方法处理开放与控制两者的关系。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控制方面, 具体说来就是在档案公布与利用时, 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在不发生侵权行为的前提下进行;要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受侵害;积极采取权限设置、个人身份鉴别、防火墙、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等技术性措施和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运行中的监控管理等管理性措施, 提高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总之,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之后, 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增加了, 信息开发不再受馆藏档案资源的限制, 高校档案馆可以根据特殊需要, 选择开发课题, 从本馆和其他馆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新的共享理念会大大推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发展, 也会引发新的问题, 比如频繁馆际档案借阅利用的利益分配及费用承担问题、技术统一和标准制定问题等。期待档案界同仁们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共同努力探讨。

摘要: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承载着高校各项活动的大量信息。

关键词: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马费成.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情报学报, 2005 (6) 第24卷第3期:281.

[2]柯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档案天地, 2006 (6) :23.

[3]胡小琳.论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上海档案, 2003 (5) :66-68.

篇7: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关键词:高等院校 信息资源共享 顶层设计 技术构建 推进保障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51-03

一、引言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的关键,信息化提升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共享和管理协同。然而,我国高校的层级组织结构和纵向职能划分等因素阻碍了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制约了高校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有很多异构信息系统,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这种情况不但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和开支耗费,更重要的是导致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信息不对称,造成管理漏洞和效率低下。本文以信息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构建模式、技术标准、推进机构、推进措施和资金保障等方面为着手点,研究高等院校职能机构的各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按需共享的实现策略与方法。将网络互通、平台互动与信息共享的标准建设作为信息化首要目标,从整体优化和全局共享的角度着眼,力求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协调机构和推动机制。跨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避免信息采集和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切实提高各个职能机构的协同工作效率。

二、跨部门信息共享的研究现状

美国政府的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是全世界的模板,其成功经验得益于其顶层设计方法——联邦政府信息构架(FEA)。[1][2]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在全网互通和信息共享的高度上,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标准、实现目标和推进机制。FEA是一个为了改进跨机构及整个政府工作而开发的基于业务绩效的框架。因此其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绩效管理为驱动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3][4] 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联盟国家则采用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GIF)的架构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E-GIF方案侧重保持现有信息平台,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实现互联互通。[5][6][7]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其策略是总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而英国是由联邦国家组成,其思路是制定统一网络访问标准,实现各个联邦国家的信息互通。政府运作体制的不同决定了两国不同的信息化建设策略。FEA模式和E-GIF模式基本上可以代表国际信息化建设的两种主流策略。

中国高等院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目前也面临着信息难以整合的困境,完全可以借鉴国外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的经验。管理体制的差异决定着我国不能照搬美国或英国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而是充分吸收它们的优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之路。本文将顶层设计的理念贯穿到高校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过程中,顶层设计方案分为技术构建模式和推进保障模式两部分内容。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构建模式包括信息资源的梳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等;信息共享平台的推进保障模式包括信息化推进机构、推进措施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

三、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构建模式研究

本文将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构建模式分解为三个层次——信息整合层、信息资源层和应用平台层展开研究。如图1所示。

1.信息整合层的建设

各职能部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的根源在于它们信息资源的格式不一致、语义不统一、更新维护的差异性等原因,造成信息资源难以统一使用和按需共享。针对此问题,要遵循顶层设计的理念,按照信息资源的梳理、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建设等三个步骤来进行规范跨区域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维护,达到整合信息资源的目的。

(1)高校信息资源的梳理:在整个学校的范围内,对所需共享的信息资源进行全盘摸底,梳理出信息资源的目录。然后确定哪些信息资源应该在全局范围内共享,并将其按照不同的信息主题进行归类,例如人事信息、教务信息、学生信用信息、教工信息等等。

(2)高校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顶层设计的重要技术,它是指站在整个高校的高度上制定采集、存储、使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目录内容,确立信息资源的管理标准,运用元数据信息的定位和发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可以记录该高校的所有信息资源,实现基于网络的、以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为特征的信息库。要根据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明确各个数据条目的采集、维护、更新和使用制度。要遵循“谁采集、谁维护、谁更新”的原则,全面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并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3)高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是顶层设计的重要技术,它用于支持跨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是由一系列交换结点组成,它们依托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通过设计一致的信息交换协议,实现跨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交换。

2.信息资源层的建设

信息资源层是经过信息整合层对信息的清理、转换、集成后加载到相应的主题数据库中,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在该层的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信息资源的“主题特征”和“逻辑特征”。

(1)数据库的主题特征。信息资源经过梳理后,将每类信息从各个不同的应用系统中抽取出来,按照不同的应用门类形成相应的主题数据库,通过网络从下层数据源中定时地抽取、更新、维护和管理主题数据库中的信息。

(2)数据库的逻辑特征。主题数据库的构建、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不一定需要对实际的底层信息源进行抽取、转换和集成,在大范围内进行海量的数据清理和物理集中是不现实的。各个职能部门可以按照跨区域平台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标准来规范信息采集、使用和维护,在本部门内实现信息资源清理和转换,在逻辑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期在现有的网络布局下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3.应用平台层的建设

信息资源上层是应用平台的建设。在不同区域的、同类的信息应用系统上,由于建设标准的差异、应用需求的差异,产生了大量异构的应用平台,严重阻碍了跨部门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应用。本文提出两种针对性的方案以解决该问题。

(1)接口标准的建设。针对各个部门已经建成的应用信息系统而言,重新按照一致的标准来推倒重建多数系统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例如,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就属于这类情况,这些系统有很多的重复功能,但平台的差异性却很大。本文认为,应用平台的顶层设计方案应该尽量保持原有系统的功能与特色,应该倡导建立平台协同的接口技术标准,或者使用中间件技术来实现跨部门应用平台的互操作功能,在降低执行成本和实现互操作功能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2)应用平台的延伸。在整个高校范围内,很多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已经建立并运行。新的信息系统应该在这些已有系统上进行功能扩充,强调应用系统平台的延伸性。该模式既能在整个高校范围内避免信息平台的重复建设,避免异构信息的产生,又可以提高跨部门管理协同的效率,堵塞管理漏洞。

四、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的推进保障模式研究

推进保障模式是技术构建模式的软基础,是实现技术平台的前提。本文将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的推进保障模式分解为三个方面——信息化推进机构、信息化推进措施和资金保障机制展开研究,见图2所示。

1.信息化推进机构的设置

跨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化推进机构作支撑。目前多数高等院校仅设立信息中心负责协调和管理,机构推进的力度也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借鉴美国联邦政府、英国政府的信息化推进与整合经验,提出适合中国高校的信息共享平台的推进机构设置及其主要职能。

(1)信息化推进机构的组成。由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是克服区域信息孤岛、消除部门利益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协调和推进。办法是成立实质性的高校信息化工作小组,成员是由校长和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在战术操作层面则成立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负责信息共享平台的具体推进工作。

(2)信息化推进机构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平台技术标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顶层设计方案的制定和推行,这需要推进机构与IT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充分地科研合作,以共同制定科学的顶层设计方案;二是负责信息化的规划审批工作,即站在总体的视角下进行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坚决杜绝重复建设项目的立项,在全校范围内达到信息资源和平台的优化配置;三是要协调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对接,推进基于共享信息平台的系统建设和应用。

2.信息化推进的主要措施

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要面临很多障碍,包括部门职能定位、规章制度方面、人员差异等诸多因素。没有从整体高度和顶层角度的管理制度,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是无法构建的。本文借鉴美国推进联邦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策略,以绩效机制作为顶层设计的推进方案,设计适合我国高校的绩效管理机制,将其分为绩效评估机制和绩效评控机制两方面展开研究:

(1)绩效评估机制。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引入绩效管理措施,按照高校总体信息化布局和顶层设计的要求进行,第一,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视其是否遵循全局性信息资源共享原则和信息应用平台协同的原则,以此评估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合理性;第二,对具体的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主要以是否重复建设为核心指标,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

(2)绩效评控机制。是指跨部门建立统一的绩效评估办法和控制机制,将绩效管理制度作为所有职能部门共同遵守并贯彻执行的制度。使绩效评估机制能够真正地发挥目标导向性作用,产生推进顶层设计目标的驱动效应。

3.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保障在信息共享平台过程中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充足的资金保障是成功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的必要前提。然而如何合理地配置信息化建设资金,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重点问题。本文将信息化资金的主要应用领域分为基础建设资金和绩效奖励资金。

(1)基础建设资金。是指为学校信息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建立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确定应用平台的技术接口标准、设计统一的行业平台标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决定全局信息化标准,应该投入专向的基础建设资金进行支持。

(2)绩效奖励基金。主要是为了配合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对于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合理、遵循顶层设计理念的部门要给予资金倾斜,支持规划方案的实施与建设;对于那些支持全局信息共享、信息平台通用的具体项目也要给予配套的资金奖励。总之,要以资金奖励机制来配合绩效推进机制的贯彻实施,体现绩效的激励作用。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最具号召力的国家发展策略,事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范围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是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工作的战略举措。本文使用顶层设计的理念来推进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首次从信息化推进机构、信息化推进措施和资金保障机制三个视角展开研究,为高校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机制支持。其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构建模式,以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管理组织机构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为前提,设计了切合实际的顶层设计方案,为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方法支持和技术方案;然后提出了信息共享平台的推进保障模式,在管理机制层面探索了推进顶层设计方案的保障措施。?筅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G. Reddick A two-stage model of e-govern-ment growth: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U.S. ci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1(2004)

[2]Charles Kaylor, Randy Deshazo, David Van Eck. Gauging e-government:A report on implementing services among American.ci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8 (2001) 293-307.

[3]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E-Government Strategy-Simplified Delivery of Services to Citizens [R/OL]. http://www.firstgov.gov Feb. 2002.

[4]Strejcek,G.,Theil,M. Technology push, legislation pull?E-govern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34(3),2003,305-313

[5]Salem J., Joseph A.,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interests in e-government:a look at the DOE’s PubSCIENCE[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 2003,13-27

[6]Devadoss,P.j., Pan,S.L., Huang,J. C. Structurational analysis of e-government initiatives:a case study of SCO[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34(3),2003, 253-269

篇8:扬子石化化验室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当前, 在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 解决看病难的社会问题, 医院应重视信息化管理, 让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医疗信息, 实现医院信息资源的共享, 促进医院的信息现代化。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适应了社会对医院的要求, 也是医院服务核心竞争力优势之一。医院的信息化有助于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互联网时代, 医院应扩展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 使医疗服务都能提升信息化水平, 这样就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医院要重视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临床医护人员与患者提供便利的服务。

2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应用与发展

由于医院面临着患者就医的压力, 特别是患者要求对医疗服务流程改善, 这些在借助于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效果。而临床的医护人员也得益于信息化建设, 在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后, 方便地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2.1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应用

根据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要重点加强医院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普及程度, 完善临床信息服务系统。由于病人各种生命体征指标和医学图像的存储及传输网络化, 使临床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要通过对医院的医疗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建设, 增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效率, 方便医护人员的信息化检索, 提高医疗诊断技术, 减少医疗事故出现的概率。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应放在电子病历及医嘱管理、财务管理、医疗数据分析等方面。医院应将电子病例为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2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协同医疗奠定有力支撑, 对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评价。伴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扩展到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 这样就使医院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再局限于时间与空间, 这对边远地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 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了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医院应加强对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引进, 培养相关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3 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

3.1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重点领域

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 更要重视医疗信息化资源共享, 这样才能建立医院医疗的良好信息生态, 才能使医疗信息智能传输和即时共享, 医院的业务流程不断得到优化, 医疗卫生信息得到最佳利用, 也使得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类医院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差距比较大, 要加强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 充实临床医学知识数据库, 规范和标准化建设医疗信息数据库。医院医疗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应重点侧重于门诊优化流程实现门诊患者综合信息共享、医疗临床信息实时共享与医院管理信息共享与反馈, 构建区域体检信息系统, 为医院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共享。

3.2 医院信息化集成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为了提高医疗信息化使用的效率, 拓展信息化管理到临床及其医疗活动, 实现医疗的集成化管理, 增强医院的信息化处理质量, 医院创建信息化集成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信息化集成平台改变了人工操作的工作方式, 实现了医院信息数据的快速和准确的应用管理, 也能够避免医院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孤岛现象, 真正将医院内外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共享, 节省了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医院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构包括了系统数据层、系统支撑层、系统软件层、系统用户层、系统应用层。它们使得医院的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能够使医院的信息化资源与临床应用与其他系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 也使得医护人员与其他人员操作简便, 还能提高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4 结论

通过对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行探讨, 得出医院要在信息时代重视信息化建设, 完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这样才能使得医院满足社会对其医疗服务的需求, 也才能使医院获得良好的发展。医院各部门要提高信息化水平, 医院全体员工都能够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 研发适应医疗服务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平台, 规范和标准化医疗数据信息的集中采集、传递、处理以及储存, 这样就增强了医院的信息化共享程度, 方便医疗信息与数据的交流与沟通, 这样提高了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必须要重视医院管理的顶层设计, 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支持,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实现医院的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薇.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12) .

[2]瞿鸣浩.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发展及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2) .

[3]贾建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2) .

上一篇:依赖杂文随笔下一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