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2024-04-21

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精选6篇)

篇1: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压力最大、任务最重、困难最多的一年,也是全市干部群众凝聚力最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排在全区前列,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城市路网、电网、水网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红岭片、三龙片、南岸片区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西江三桥、文化中心改造、新兴路综合整治、榜山休闲公园、市县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申请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全年新增绿地13.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18.4万平方米。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城乡清洁工程、打击市区非法占地违章建筑工作取得新进展。各县(市)和各建制镇城镇规划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率达40.1%,提高0.6个百分点。

功承办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我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打出了“医药梧州、医疗梧州”的新名片。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各类事故发生起数大幅下降。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障了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认真做好新时期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强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六届梧州国际宝石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扎实推进平安梧州建设,为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政策符合率均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控制目标。科技创新计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14个。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支出 16.13亿元,增长 19.9%;医疗卫生支出 6.78亿元,增长77.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5.61亿元,增长118.7%。教育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本科和本专科上线率排名广西第一,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走在全区前列。文化体育项目加快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5个农村篮球场建设。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有效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全年投入309万元,为6838户村民安装开通了卫星电视。

一年来,各级政府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工作督查,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国防动员、国资监管、国土资源、人事、统计、法制、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农机、供销、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海关、海事、通信、检验检疫、地震、人防、新闻出版、地方志、档案、扶贫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的这场重大考验中,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加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的主要体会有:必须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梧州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必须坚持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梧州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坚持把“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坚持把“抓住一个关键、确保两个稳定、实现三个突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把转变作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树立和弘扬真干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是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就一定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转机,不断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人大有力监督、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梧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推进困难,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还很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力度还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很大;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主要工作部署

实现今年工作目标任务,必须顽强拼搏,狠抓落实,乘势而上。重点抓好以下10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

切实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加强土地管理,优化用地结构,优先保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用地。探索农村土地市场建设,研究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利用现有存量土地。严格执行用地项目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依法保护耕地。

健全项目建设保障机制 巩固完善“五个一”的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四个非常”的举措,切实解决项目审批、征地、搬迁、资金、环评等项目建设实际问题,加强对重大项目工程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资金、采购等环节的督促检查,营造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推进项目的良好氛围,努力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

二、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加快工业项目建设 坚持以重大工业项目支撑优势产业。加快30万吨再生铜、神冠蛋白8亿米肠衣生产线、梧州松脂、联溢化工等72个续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燃料乙醇、30万吨再生铝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开工建设。建设再生资源利用、陶瓷、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医药、造船及船用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为百亿元、千亿元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振兴梧州老工业基地。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坚持把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动新增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技改项目“退城进园”,促进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以梧州工业园区为主体,打造医药、食品产业集群;以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为主体,打造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群;以梧州陶瓷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陶瓷产业集群;以长洲特种钢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特种钢产业集群;以塘源化工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化工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力争全市园区工业总产值达225亿元以上,税收达10亿元以上。

提高服务企业水平深化“服务企业年”活动,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7家以上,税收超亿元企业达7家以上。大力支持中恒集团、神冠蛋白肠衣公司、丰业集团公司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力实施质量兴梧战略,创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创名牌,再创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品牌和著名、驰名商标,推动日成林化公司、天鹅蓄电池公司、华虹股份公司、亿丰新宇公司等企业上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和商会管理,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展。

三、坚定不移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重点实施60万亩超级稻及综合增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237万亩,总产量达85万吨,增长0.7%。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砂糖桔、中草药、六堡茶、蚕桑、速丰林、软枝油茶等优势种植业,推进千亩中草药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千亩六堡茶标准化茶园和六堡茶集中加工区建设。加强砂糖桔黄龙病防控,加快产地市场和采后加工处理生产线建设。加快发展生猪、三黄鸡、养兔、网箱养鱼、养蜂等特色养殖业,推进优质畜禽水产品养殖规模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使用效益。努力办好第三届广西(梧州)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开展县乡公路建设大会战,推进县、乡、村客运站和便民候车亭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解决15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抓好以治旱设施建设和水毁农田水利设施修复为重点的一批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提高农村沼气的入户率。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林改勘界面积731万亩,林改发证面积589.3万亩,其中藤县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积极推行“农事村办”和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发放面。建立10个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中5个点列为市级示范点,力争新农村建设在乡村旅游、优势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四、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坚持新城区开发与老城区改造并重,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展相结合,加快建设整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现代气息浓郁的中心城市,实现城市规模大幅扩容,城市承载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形象品位明显提升。加快红岭三龙新城建设,重点推进路网工程、玫瑰湖景区、景观大道等项目建设,力争基本建成红岭三龙主干道路网。加快启动南岸新区开发,力争开工建设西江四桥,逐步把圣文园、八宝塘、下小河和长洲水利枢纽库区整体打造成为高尚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开工建设桂江一桥加固改造工程,加快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的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推进白垢村和河东片的危旧房改造。

加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加快把岑溪市建设成为副中心城市,把藤县建设成为中等城市,把蒙山县建设成为特色小城市,实现市区与苍梧县城同城化。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把新地、大业、塘步、太平等多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建设成为广西经济强镇。抓好以梧州工业园区、梧州港(赤水)工业区、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陶瓷产业园区、塘源化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小城镇规划,配套提升道路、管网、社区服务等设施,提升其承接和带动功能。加大推进土地流转、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切实放宽户籍限制,统筹引导农业人口到城镇就业和定居,鼓励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扎实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营造“大种树、人人种、年年种”的氛围,突出抓好城市建成区的绿带、绿道、绿岛建设,增加城市绿量,打造西堤路、火车站站前大道、红岭一二号路等几条城市主干道绿化精品;加强森林生态网络建设,重点抓好高速公路、铁路、国道沿线、西江黄金水道沿岸绿色通道建设以及城镇村屯绿化。大规模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按照“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碧水红瓦”的要求,城市风貌改造重点是改造“清水墙”,杜绝新的“竹筒房”,广泛开展小街小巷改造和小景点、小绿地、小活动场所建设;农村风貌改造重点是做好“路树墙、沟池场、文卫网,外加一栋小红房”的文章。加强农村建房规划,开展整村连片治理,改变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状。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继续加大“五乱”治理力度,树立清洁、整齐、美观的城乡新形象。

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完善住房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鼓励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规范发展住房二手市场,盘活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危旧房改造,开展经济租赁住房、限价房建设试点,切实解决好特殊群体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五、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合作,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

完善发展规划 围绕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部署,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港口码头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专项规划,以规划引导西江黄金水道科学合理开发,促进产业沿江集聚,重点布局内河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业,逐步形成分工明确、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推进全市50%的人口、70%的产业向西江沿线集聚,实现城镇与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西江经济带形成。

深化交通发展 围绕建设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交通布局,探索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重视城市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对接,努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全力推动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尽快形成交通体系主骨架。加强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工作,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步伐,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积极开通梧州机场新航线,确保航空客货运量稳定。

承接产业转移 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整合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主攻粤港澳,拓展长三角,围绕产业、依托资源招大引强,力争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确保招商项目合同履约率超过95%、开竣工率超过60%、资金到位率超过40%。

加强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珠三角,主动对接北部湾,推动资源共享、产业配套、交通对接、环保同治,把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成为生态、高效的“绿色运输大通道”。办好第七届梧州国际宝石节。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鼓励企业到东盟建立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加工基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基地。拓展与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沿江电子口岸平台建设,规划设立出口加工区,提高口岸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力争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范文网

六、坚定不移扩大消费需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商贸物流业 围绕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着力培育扶持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物流企业,重点加快中恒国际医药商贸物流基地等现代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建设,重点改造和培育两广综合市场、建材专业市场、装饰材料专业市场等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增强市场辐射功能和拉动效应。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新农村现代物流”工程建设。

加快发展旅游业 围绕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建设,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梦都美生态园、茶花主题生态园、体育雕塑主题生态园。提升骑楼博物城、龙母庙、历史文化长廊、石表山风景区质量,加快四恩寺、天龙顶、李济深故居、太平天国永安州活动旧址、袁崇焕故居等十大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加快江滨、国龙等五星级酒店和会所建设,鼓励和扶持现有宾馆酒店改造升级,全面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 “梧州三宝”即人工宝石、六堡茶、龟苓膏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深化与南宁、桂林旅游区和粤港澳旅游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8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达620万人次。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筹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出版发行、网络数字等产业。支持文化休闲健身、艺术培训等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挖掘岭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逐步打造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粤剧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市场体系,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创新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七、坚定不移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梧州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生产生活领域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支持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效益。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加工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实施市区饮用水源改造工程,加强浔江、桂江等江河以及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青山绿水,争创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狠抓工业重点污染企业治污减排,进一步强化企业污染减排的主体责任,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严格执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探索建立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治理恢复补偿机制,全面落实“一票否决制”,强化对污染源在线控制和监督性检测,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促进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市、县(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及其配套管网、燃煤锅炉脱硫设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梧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赤水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所有县(市)、园区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成使用。

八、坚定不移为民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七)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筹措3000万元,实施25个城乡风貌综合整治点的改造、小街小巷改造以及小绿地、小游园、小景点、小活动场所的建设。

(八)超级稻种子补贴项目工程 筹措600万元,全面推广超级稻及实施粮食高产配套工程。

(九)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工程 筹措320万元,建设农资配送中心,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十一)珠山公园和狮卧山改造工程 筹措1500万元,将珠山公园改造成为历史博物公园,将狮卧山建设成为市民体育休闲公园。

(十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 筹措 500 万元,对市本级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为群众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各位代表,为民办实事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一定全力把这些实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九、坚定不移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扎实开展平安梧州建设 贯彻落实自治区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体系,继续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调解”活动,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公安执法能力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重视和加强社区建设,不断增加对社区的投入,充分发挥社区在平安创建中的作用。完善应急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争创自治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突出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强化森林和公共场所火灾隐患的排查处理,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力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源头监控和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

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 积极开展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邻里等建设活动,争创一批自治区级先进典型。

加强国防教育和支持部队建设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驻梧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落实军人优待抚恤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十、坚定不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努力将学校建成安全最保障、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整合市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校布局,重点抓好梧州高中等一批中小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加大职业教育攻坚力度,整合市本级公办职业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支持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积极扩大就业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统筹做好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5.5万人。加强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集体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问题。进一步加大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加强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加强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推进人口计生体制机制创新,抓好“诚信计生”试点,推行婚检“一站式”服务,提高人口计划生育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和农村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活动,大力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加强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市人民医院,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红会医院综合楼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乙肝疫苗补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健康检查等工程。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加大扶持中医药发展力度,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医医疗、保健、科研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抓好其他各项事业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加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积极实施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强化国资监管、统计、审计、档案、编制、法制工作。加强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发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事业,支持发展红十字人道和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地震、气象、水文等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组织力量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科学谋划梧州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各位代表!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希望前所未有。面对全市人民的重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努力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效、便民、廉洁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工作干劲,倡导简政、高效、务实的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戒空、戒虚、戒假、戒骄、戒懒、戒奢。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和执行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四是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行政监督,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开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篇2: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今天,xx市物业行业工会联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成立大会,这是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可喜可贺!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向大会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xx市物业行业广大员工和积极筹备成立工会联合会的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行业工会联合会是为全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的一个组织,目的是维护行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xx市物业行业工会联合会是xx市物业管理行业的第一家工会组织,为xx市物业行业带了一个好头,为此,我衷心祝愿工会联合会成立之后继续发挥带头和榜样的作用:

首先,在上级总工会指导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物业行业工会联合会打造成制度健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活动经常的真正的工会会员之家,密切联系群众,上下沟通、左右协调,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切实反映员工的心声,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积极化解员工“急难愁盼”的事情,真正成为替广大员工排忧解难的“娘家人”、“贴心人”、“热心人”。

其次,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打好基础,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工会联合会创建活动,加大工会联合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员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广大员工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企业与个人的各种关系,注重维护员工利益,切实做到使员工诉求有处说,意见有处讲,困难有处帮,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做出物业人应有的贡献。

再次,要教育引领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及时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落实到员工中去,把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为行业精神文明创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方面练好内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培育积极健康的良好行业风尚。要结合本职岗位,主动担当作为,把蕴藏于工人阶级中的无穷智慧焕发出来,让一切创新源泉、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彰显作为,积极做好有利于改革发展大局的事情,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经济运行受到一定影响情况下,物业人要勇敢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扬物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业主守护好“最后一公里”。要带头弘扬xx革命老区精神,传承优良传统、汲取不竭动力,让攻坚克难、奋发进取成为物业行业最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篇3: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现在, 我代表国务院, 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 请予审议, 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5 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 我国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 攻坚克难, 开拓进取, 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 万亿元, 增长6.9%,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粮食产量实现" 十二连增",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312 万人, 超过全年预期目标, 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 首次占据" 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 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 平均每天新增1.2 万户。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 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 快于经济增速。去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 新增4 万多亿元。又解决6434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扶贫攻坚力度加大,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 万人。

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国产C919 大型客机总装下线,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 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

回顾过去一年,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 是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去年世界经济增速为6 年来最低, 国际贸易增速更低, 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跌, 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 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冲击和影响。这些成绩, 是在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面对" 三期叠加" 的局面, 经济工作遇到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 需要远近结合, 趋利避害, 有效应对。这些成绩, 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0 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 个百分点的增量, 相当于5 年前1.5 个百分点、10 年前2.5 个百分点的增量。经济规模越大, 增长难度随之增加。在困难和压力面前, 全国各族人民付出了极大辛劳, 一步一步走了过来。这再次表明, 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

一年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 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加力增效, 扩大结构性减税范围, 实行普遍性降费,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3.2 万亿元, 降低利息负担约2000 亿元, 减轻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松紧适度, 多次降息降准, 改革存贷比管理,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扩大有效投资, 设立专项基金, 加强水利、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公路等薄弱环节建设。实施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工程, 城乡居民旅游、网购、信息消费等快速增长。去年还积极应对金融领域的多种风险挑战, 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二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不搞" 大水漫灌" 式的强刺激, 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 取消123 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 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 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

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一, 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营改增稳步实施, 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价格改革力度加大, 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 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稳定对外贸易, 调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 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出口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外商投资限制性条目减少一半, 95% 以上实行备案管理, 实际使用外资1263 亿美元, 增长5.6%。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80 亿美元, 增长14.7%。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 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 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 一带一路" 建设成效显现, 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 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聚焦提质增效,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意见, 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举措, 落实" 互联网+" 行动计划,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一大批创客走上创业创新之路。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针对工业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滑, 我们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近三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 多万吨、水泥2.3 亿吨、平板玻璃7600 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 多万吨。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各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公布自主减排行动目标, 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取得积极成果。

四是着眼开拓发展空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继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 四大板块" 协调发展, 重点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三大战略", 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制定实施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居住证制度,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

五是紧扣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在财力紧张情况下, 保障民生力度继续加大。推出新的政策, 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问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 万套, 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 万套, 农村危房改造432 万户, 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又增长10.5%。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拓展居民大病保险, 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低保、优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 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资制度。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1 件, 制定修订行政法规8 部。政务公开加快推进, 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建立重大政策落实督查问责机制, 开展第三方评估。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事故数量继续下降。推进食品安全创建示范行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有力维护了公共安全。

我们深入开展"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锲而不舍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坚决纠正" 四风", 严格执行国务院" 约法三章"。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处。

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集中宣示了我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 彰显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共护和平、共守正义的坚定信念!

一年来, 全方位外交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 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气候变化大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世界经济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欧领导人会晤, 启动中拉论坛。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 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 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 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 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 向全国各族人民, 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 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 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 表示诚挚感谢!

在充分肯定去年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看到, 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全球贸易萎缩等因素影响, 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 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投资增长乏力,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 严重雾霾天气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特别令人痛心的是, 去年发生了"东方之星" 号客轮翻沉事件和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 教训极其深刻, 必须认真汲取。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 有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 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 决不辜负人民重托。

各位代表!

2015 年是" 十二五" 收官之年。过去五年, 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我们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深化改革开放, 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一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 以上。三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 万公里, 其中高速铁路超过1.9 万公里, 占世界60% 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2 万公里。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建成全球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四是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6400 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4013 万套, 上亿群众喜迁新居。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 亿多, 解决3 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六是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经过五年努力,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 十二五" 时期的辉煌成就, 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创造力, 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二、" 十三五" 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草案) 》, 提交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 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 " 十三五" 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 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 年,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 万元提高到12 万元以上。届时, 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 万亿元,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 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 年, 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现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完成约1 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引导约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 年,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 年,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 以" 三大战略" 为引领,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 万公里、覆盖80% 以上的大城市, 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 万公里, 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 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深化改革开放, 构建发展新体制。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一带一路"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 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 年提高到10.8 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 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 万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 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 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做好" 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的重要阶段, 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科学发展, 妥善应对挑战, 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 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做减法, 又做加法,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 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 形成新的" 双引擎", 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建设共享平台, 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 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 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 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 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展望今后五年, 我们充满必胜信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人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三、2016 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政府工作,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 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加强民生保障, 切实防控风险, 努力实现" 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 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000 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4.5% 以内, 进出口回稳向好,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 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 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 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 有6.5%-7% 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 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 国际贸易增长低迷, 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 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 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 没有过不去的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 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 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 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只要我们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 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 一) 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 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 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 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 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5600 亿元, 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 中央财政赤字1.4 万亿元, 地方财政赤字7800 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 亿元, 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 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 也是安全的。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主要用于减税降费,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 从5 月1 日起, 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 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 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 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三是将18 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 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实施上述政策, 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 多亿元。同时, 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 加大对民生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创新财政支出方式,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该保的一定要保住, 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把适合作为地方收入的税种下划给地方, 在税政管理权限方面给地方适当放权。进一步压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规模, 今年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长12.2%。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依法实施税收征管。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对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较低的, 按法定程序适当增加债务限额。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 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 预期增长13% 左右, 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 左右。要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疏通传导机制, 降低融资成本, 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三农" 等支持。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发展民营银行, 启动投贷联动试点。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和法治化建设,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适时启动" 深港通"。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加强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扎紧制度笼子, 整顿规范金融秩序, 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 二)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 行简政之道,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 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 对下放的审批事项, 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 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家职业资格, 实行目录清单管理。深化价格改革, 加强价格监管。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全面推行"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 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及时公布查处结果。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 禁察非法, 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 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 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 互联网+" 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 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一批" 双创" 示范基地, 培育创业服务业, 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支持分享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 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 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 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厚植创新沃土, 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 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 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 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 积极稳妥处置" 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1000 亿元专项奖补资金, 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采取综合措施, 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 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

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是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 中国制造+ 互联网", 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 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落实加速折旧政策, 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 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放宽市场准入,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建设一批光网城市, 推进5 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今明两年, 要以改革促发展, 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一批, 重组整合一批, 清理退出一批。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 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让国有企业瘦身健体, 增强核心竞争力。

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 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 严肃查处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的行为, 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 促进各类企业各展其长、共同发展。

( 三) 深挖国内需求潜力, 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度扩大需求总量, 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 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 破除政策障碍, 优化消费环境, 维护消费者权益。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鼓励线上线下互动, 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完善物流配送网络, 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活跃二手车市场, 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 增设免税店。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 产业亟需改造升级, 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今年要启动一批" 十三五" 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 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 万亿元, 再开工20 项重大水利工程, 建设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 亿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继续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基金,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 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 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用好1800 亿元引导基金, 依法严格履行合同, 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建立健全" 人地钱" 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 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 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 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 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 促进" 多规合一"。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 公里以上。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打造智慧城市, 改善人居环境, 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 十三五" 规划, 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 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制定国家海洋战略,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建设海洋强国。

( 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毫不放松抓好" 三农" 工作,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 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连续增产, 为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也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 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原则, 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保障农民合理收益。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 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 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 万亩, 这件事一举多得, 务必抓好。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 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 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田水利、供销社等改革。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增加深松土地1.5 亿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 万亩。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保障财政对农业投入, 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引导带动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 万公里, 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 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 万人以上, 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坚持精准扶贫脱贫, 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 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 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 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 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 五) 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 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 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 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使" 一带一路" 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 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 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促进外贸创新发展。面对外需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 要多措并举, 遏制进出口下滑势头。一要加快落实和完善政策。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 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严厉打击骗取退税。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 实现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应保尽保。二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 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 海外仓", 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三要优化贸易结构。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文化对外贸易。进一步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四要推进贸易便利化。全面推广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五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紧缺能源原材料进口。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放宽投资准入, 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 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内陆和沿边开放模式, 打造新的外向型产业集群, 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我们将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中国要始终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商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 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加强亚太自贸区联合战略研究。我们愿与各方一道, 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共同构建均衡、共赢、包容的国际经贸体系。

( 六)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强力推进, 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 重点地区细颗粒物 (PM2.5) 浓度继续下降。着力抓好减少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减少散煤使用, 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快淘汰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燃煤锅炉。增加天然气供应, 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扶持政策,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 减少直接焚烧。全面推广车用燃油国五标准,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80 万辆。在重点区域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 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 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 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 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 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继续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行动起来,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 七)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 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 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 万人, 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 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 增加稳就业资金规模, 做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完成2100 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 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 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 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健康是幸福之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 政府加大投入, 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 亿元, 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 元提高到420 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 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等改革。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在70% 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 元提高到45 元, 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鼓励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为了人民健康, 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 和8%。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 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用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倡导全民阅读, 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健康网络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 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 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改进信访、人民调解工作,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促进社会平安祥和。

生命高于一切, 安全重于泰山。必须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 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 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做好地震、测绘、地质等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 严格监管执法, 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八)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重任千钧惟担当。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 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 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 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坚持依法履职, 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 利用好网络平台,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使群众了解政府做什么、怎么做。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廉洁履职,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加强行政监察, 推进审计全覆盖。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 铲除滋生腐败土壤。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 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

坚持勤勉履职, 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 主动作为、善谋勇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 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 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 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的辉煌成就, 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

上下同欲者胜。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 在建设资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财政沉淀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 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 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落实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支持政策,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 加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力度, 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认真落实侨务政策, 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不断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向心力。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的一年, 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落实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 严密组织日常战备和边海空防管控。加强后勤保障和装备发展。稳步推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 部署展开军队规模结构和政策制度等改革。提高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推动重要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走出一条新时期鱼水情深的军政军民团结之路。

各位代表!

我们将全面准确贯彻" 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发挥港澳独特优势, 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 促进港澳提升自身竞争力。我们相信, 香港、澳门一定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 坚持" 九二共识"政治基础, 坚决反对" 台独" 分裂活动,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文教、科技等领域交流, 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年交流。我们将秉持" 两岸一家亲" 理念, 同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 共享发展机遇, 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各位代表!

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办好在我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推动世界经济创新增长, 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加强与各主要大国协调合作, 建设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与地区国家持久和平相处、联动融合发展。深化南南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合法权益。建设性参与解决全球性和热点问题。加快海外利益保护能力建设, 切实保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安全。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 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懈努力!

各位代表!

篇4: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6。“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6.07亿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96提高到48.296,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96,能耗强度下降4.896,是近年来最大降幅。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96,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96,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这份成绩单的确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坚定了我们奋勇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等措施,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分别高4.2和0.7个百分点。同时,完善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扎实推动重点改革。制定并实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得到加强。存款利率和汇率浮动区间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沪港通”试点启动,外汇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展。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铁路、电力、油气、通信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们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3万公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进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成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继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如期完成。加强雾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指标超额完成。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水路、民航、管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网改造稳步进行。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经过多年努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沿线亿万群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支线客机飞上蓝天。

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l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97%和14.1%,残疾军人、烈属和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96以上。

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扩大到三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达到1300多个。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升级。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南京青奥会。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我们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有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源头防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去年云南鲁甸、景谷等地发生较强地震,我们及时高效展开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积极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有效防控疫情输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事故持续下降。着力治理餐桌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我们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法等法律15件,制定修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38件。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政府重大决策和政策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法律援助范围从低保群体扩大到低收入群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行业协会商会等四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我们严格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惩处。

我们狠抓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督查,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建立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

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立和国际规则制定。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我们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各位代表!

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一、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篇5: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 2010年1月19日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市 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力做好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创和谐的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及时把握经济动态,坚决执行上级决策,务实采取应对措施,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了全市经济回升复苏,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好于预期。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增长11.4%,总量和增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内需有

— 1 — 效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4亿元,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3亿元,增长19%;旅游总收入830亿元,增长13%。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总产值达到2.37万亿元,增长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1%。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增加值增长14.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31.3%和35%;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7.5%;新增备案创业投资企业18家,增加注册资本27.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16.7%。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均实现较快发展。

(二)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超过27亿元。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列入中国科学院序列,新增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42家。我市被批准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行列,常熟成为国家教育部首个“蓝火计划”试点城市。实施新一轮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38个,8人入选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29人进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13.2%和96.7%,我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验收,国家知识产权局苏州专利代办处获准设立,太仓被认定为中

— 2 — 德合作基地知识产权保护区。落实产业振兴计划,制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4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成为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实施名牌带动和技术标准战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3件。注重培育地标型企业,百强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江苏沙钢集团成为全省唯一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落实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及九大专项计划,完成服务业投资1656亿元,增长24.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5.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花桥国际商务城、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苏州科技城等重要载体,新增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5个。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太湖文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太湖水底世界海洋馆等项目顺利建成。旅游业全面提升计划抓紧实施,6个镇、村进入中国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行列。

(三)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确立23个改革先导区,出台了三年实施计划、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及住房臵换城镇商品住房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框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3 — 强化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市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县级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行政审批项目和1996年以来经济类政策文件清理工作进一步开展。新增上市公司4家,募集资金37亿元;发行企业债券4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地方金融平台,市区设立首期2亿元的再担保基金。金融生态建设成果显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辖区金融生态达标县(市)创建“满堂红”。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市容市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由年初的3557亿元增加到4359亿元。

(四)开放型经济企稳向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014.5亿美元,其中出口1140.9亿美元,分别下降11.8%和13.4%,但降幅逐月收窄,占全国、全省的比重有所上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增长1%,引进了一批具有总部经济业态的项目。我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接包合同额14亿美元,执行额8.7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93.5%。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逐步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庆典活动顺利举办,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成功召开,国家又在五个方面给予园区先行先试政策。张家港保税港区一期通过封关验收,昆山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准设立。积极开展对外投

— 4 — 资和外经合作,中方境外投资额达到3.2亿美元,增长53.6%,占全省的30.3%;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4.4亿美元,增长18.9%。加强外事友好交流,新增友好城市2个,总数达到41个,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以“台湾江苏周”为标志,对台工作全面深化,昆山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建设进程加快。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409亿元,增长23.6%。加强南北挂钩合作,苏州宿迁工业园开发建设实现“三年打基础”的既定目标,各类共建园区进展顺利。高质量超额完成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年度任务,以及对口支援西藏林周、陕西榆林、重庆云阳等工作。

(五)农村发展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粮食夺得高产丰收,建成78个千亩以上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万亩以上的达到14个。新增高效农业15.5千公顷、设施农业3.7千公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新添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402个。全市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6.5亿元,增长24%。粮食直补、水稻价外补贴和良种、农机、农资购买补贴等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的领域和规模继续扩大,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5家,总数达到18家,累计注册资金35.4亿元。新建“三大合作”组织309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超过90%,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到56%。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认产权发证工作,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超过700亿元,村均集体收入增长14.7%。建

— 5 — 成“粮食银行”72家,入行农户5.1万户。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张家港、太仓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新建扩建农民集中居住点860个。新增农村公路60公里、汽车客运站25座,改建公路桥梁90座,新辟农村公交班线15条。发展公共事业,加强环境治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坚持规划先行,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抓紧制定,京沪高速铁路苏州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市域轨道交通、医疗卫生设施、户外广告等规划编制完成。各项工程大力推进,苏州火车站北站房如期完工,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和长途换乘综合楼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加快施工。常昆高速公路、苏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318国道苏州段改建完工,227省道吴江段改建基本完成。太仓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基本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进入施工高峰,2号线开工建设。北环快速路延伸工程进展顺利,一批城市道路改造、景观照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继完工。平江、沧浪、金阊新城完成道路、河道、绿化等工程60项。海洋泾引排、永昌泾口门等工程顺利竣工。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812公里,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抓紧施工。“无线城市”加快建设,3G网络工程积极实施,宽带互联网用户突破150万户。人防转民防工作有效开展,新增人防工程59.4万平方米。地震应

— 6 — 急救援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逐步增强。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市区建成3个公交换乘中心,新增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401辆,公交2号快线投入使用。

(七)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继张家港之后,常熟、昆山、太仓又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绿色社区76个、绿色学校99所。推进石湖景区北大门及滨湖绿带、三角咀生态公园二期、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绿化景观、城市道路绿化综合整治,以及莲池湖公园、西塘公园、白洋湾生态公园等绿化工程建设,市区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和沿湖沿江生态绿化、山体宕口复绿等工程,建成苏州高新区太湖湿地公园等生态绿地,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和常熟沙家浜湿地公园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高新区大阳山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140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我市通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考评和国家园林城市复检。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270亿元,增长13.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开展东太湖、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苏州项目,严格防治蓝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1.3万吨,苏州福星、娄江、城东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完成主体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加大,太湖、阳澄湖保护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 7 — 50%,其他地区达到30%。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一期工程、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控制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推动清洁公交体系建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9天。基本完成数字环保一期工程,建成环境信息系统。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国土资源保障发展的能力继续增强。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节能项目,实现节能152万吨标准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1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20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完成年度目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1.3。

(八)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扩大,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8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装备水平全面提高。苏州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新增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三星级普通高中全部通过省级复评。创建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三星级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面落成。素质教育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在2009年高考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取得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新增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各县级市、区均建有老年大学。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加快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全面建成并实行属地化管理,在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苏州美术馆

— 8 — 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主体结构封顶,新建市图书馆分馆6座,各县级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镇(街道)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均设立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通过国家验收。《顾家姆妈》、《我的天堂》、《流动的花朵》三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二三,起步走》获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青春跑道》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吴江“区域文化联动”获全国第三届文化创新奖,《七色花》栏目获全国优秀少儿广播栏目一等奖。全市联动举办第四届苏州阅读节,我市被评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苏州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平江历史街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0处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区被命名为国家重点公园,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太仓海运仓遗址入选全国古遗址类重要新发现。新一轮《苏州市志》抓紧修编,《苏州史纲》出版发行,市档案馆新馆开工建设,吴江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苏州年鉴》获得第四届全国年鉴评比特等奖。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示范化建设,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相城区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示范区。江苏盛泽医院建成使用,市中医医院迁建和市肿瘤诊疗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 9 — 严格防治甲型H1N1流感,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监测管理,开展高危行为干预,有效防止了传染病传播。实施母婴阳光工程和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开展新一轮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实行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降低群众药费负担。推进农民健康工程,50%以上的镇达到苏州市农村卫生现代化总体要求。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改造、新建社区(村)世代服务室948家,开展第三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整治,深入实施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建立公益性0~3岁早教点91个,我市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市。抓好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全民健身工作迈向长效化,成功承办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重大赛事,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苏州运动员实现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参赛成绩三项新突破。妇女儿童事业保持率先发展,拥军优属工作取得新成绩。

(九)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分别增长10.3%和10.2%。18项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新增就业13万人,8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95%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85%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37万人,培训及鉴定高技能人才8500人。扶持自主创业,创业孵化基地增至70个,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达到1万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8.5%,社会保障

— 10 — 基金征缴率巩固在99%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9%,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生和少儿医保门诊补助政策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380元和每月260元,共计向9万名困难群众增发一个月低保金。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1.5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8.3万人次。新增养老床位2227张,在全省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9个,为18周岁以下的听障人群免费配发助听器,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通过国家中期检查。社区建设成果显著,成功承办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张家港、太仓、昆山市和平江、沧浪、金阊区,以及4个街道、6个社区被评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5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向2565户居民发放租赁补贴,对申请住房保障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市区完成18个老住宅小区、185条街巷、202幢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1.8万平方米。新增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25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122亿元。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行药品分级分类管理,开展远程动态监控,建成吴江、吴中2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改进价格监管,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我市价格监管服务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

(十)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抓好市民文明素质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苏州人融合等工作,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以及“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等教育实践活动,苏州进入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第一方阵。学术研究成果涌现,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依法治市,法治苏州建设再上新水平。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我市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市。法律援助覆盖面持续扩大,“关爱民生法治行”等法治惠民活动受到群众好评。做好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成立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出台了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平安建设全面加强,我市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五连冠”,太仓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称号,常熟、太仓、昆山被评为全国平安畅通县(市)。市区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机动轮椅车专项整治效果明显。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妥善处理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教育、执法三项行动,全市挂牌整改重大隐患649项,投入整改资金11.8亿元,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超过99%,张家港、昆山、太仓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注重

— 12 — 听取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4件,颁布政府规章3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开展行政指导,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有效化解了行政争议。提高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及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超过9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开发应用电子监察综合系统,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坚持厉行节约,公车购臵及运行、会议、公务接待、出国出境等费用均按规定实现下降。加大审计力度,注重绩效审计和审计成果转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提高。我市审计工作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共办复人大议案1件(见附件一)、代表建议178件、政协提案363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各位代表,2009年,苏州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实现了新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克难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和关心苏

— 13 — 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苏州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进出口脱幅明显,企业效益恢复缓慢,财政增收难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仍然较多;市民“口袋”还不够丰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惠民利民工作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苏州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一年。当前,宏观形势总体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我们要忧患于心,自信于心,奋勇拼搏,全力以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率先”不动摇,立足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继续深

— 14 — 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在增加有效投入、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奋力开创“三区三城”建设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新跨越。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0。

在新的一年里,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经济增长,加快转型升级

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高度重视基础设施投入,提高高精尖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力争总投资超过4180亿元的220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960亿元以上。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改造拓展城市商圈,建设特色商业街,发展社区商业,促进城市消费。深入推进“万

— 15 — 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活动,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继续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升级。对接上海世博会,全面提升旅游业,着力打造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旅游品牌,加快建设苏州古城、环太湖、环阳澄湖和沿长江四大旅游集聚区,创建金鸡湖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和平江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区,扩大旅游消费。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电网四大产业跨越工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地标型企业。积极创建国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市,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促进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以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房地产、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和各类服务业重点项目。扎实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构建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用足用好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各类企业的创新主动性。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社会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体围绕高新技术

— 16 — 重点领域和传统产业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支持在苏高校、科研机构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全面启动科技镇长团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实现科研优势与生产优势的融合互动。建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所一期、二期工程,力争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级验收。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其他各项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加速引进和集聚创新型、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继续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打造常态化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苏州人才工作品牌。

(二)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金融体制,探索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注重发挥先导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商品住房。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围绕建设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发展壮大金融业。支持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银行、保险和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引导股

— 17 — 份制商业银行增设县域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优势上市公司再融资。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型民营企业,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发展行业协会,做好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等试点工作。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和扩大开放型经济的领先优势。切实加强新兴制造业和服务外包、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业领域的利用外资,重点引进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项目,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总部,提升苏州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中的地位。继续落实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增加优势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创建省级、国家级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促进内外资企业对接合作,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率和增值率。跟踪服务境外重点投资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带动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推动开发区率先从开放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全力将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张家港保税港区、昆山综合保税区、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集聚

— 18 — 区、创新型经济的示范区。拓宽中新合作领域,提高中新合作水平,全面增强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型、创新型的新城区。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争取设立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吴江综合保税区和太仓保税港区。优化大通关体系,促进贸易便利化和物流业发展。加强对口支援和南北挂钩合作,推进援建项目和共建园区建设,完成四川地震灾区援建任务。

(三)加强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功能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高标准编制东太湖地区总体规划、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尹山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完善城市商圈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苏州火车站公交换乘中心综合楼,启动高铁新城一期和沪通铁路苏州段工程。确保锡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30省道吴江北段改造任务,改建227省道常熟段,开工建设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完成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实现全线贯通,抓紧建设2号线。建成北环快速路延伸工程,开工建设苏福快速路和高铁快速路,改造修建一批城市道路。加快沿江港口和运河码头建设,建成投用太仓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续建张家港复线船闸工程,推进苏南运河航道改造升级,整治杨林塘太仓段三级航道。建成苏州综合客运枢纽汽车站、苏州汽车北站一期工程、— 19 — 昆山城北汽车站,建设金阊新城客货运枢纽。推进沙洲电力二期、常熟电力扩建和特高压输电等工程,建成500千伏苏州东输变电设施,新建500千伏常熟南输变电设施,实施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建设“数字城市”,扩大无线宽带和3G网络覆盖面,加快信息化进程。完成横山自来水厂迁建和苏州高新区第二自来水厂扩建任务。增加水利投入,增强抗灾能力。新增人防工程50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加快平江、沧浪、金阊新城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争取尽早启动。围绕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的目标,实行精细管理,加强环卫保洁,整治市容环境,实施景观照明提升工程。改进城管执法方式,注重联动配合,提高违法建设的发现率和拆除率,严肃查处无证设摊、偷倒垃圾、运输车辆抛撒、乱停乱放车辆、乱贴乱设户外广告等行为。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巩固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机动轮椅车专项整治成果。

(四)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度重视被撤并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功能定位,优化配臵资源,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升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优化整合,促进保值增值,增强村级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构建富民强村长效机制。坚持现代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生物的功能定位,落实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扩大适

— 20 — 度规模经营,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高标准农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标准化技术,开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确保产业安全和生态安全。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保障粮食供应。办好“粮食银行”,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等服务。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实施河网水系畅流工程和圩区达标工程。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以上、汽车客运站25座,开辟农村公交班线10条以上。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管理,完善农村卫生保洁体系。推进村庄绿化、沿河绿化、大型片林示范区、湿地林带营造等工程,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000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5%。

(五)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

加强水源地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治,建设各县级市第二水源地,构建多水源保障体系,抓好蓝藻防控和后续处臵,确保饮用水安全。全面推进东太湖、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延伸拓浚走马塘,做好国控断面、省界断面水质达标工作。完成苏州福星、娄江、城东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工程,开工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450个,敷设配套管网800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5%,太湖、阳澄湖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他地区达

— 21 — 到40%。进一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整治工业废气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发展清洁公交,在城区设立高污染车辆禁行区。严格控制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认真执行环境评价准入制度,严禁新上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削减排放增量,降低排放存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注重畜禽粪便循环利用。争创环保示范街区,新增一批省级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全力创建生态市,力争全面达到国家标准。推进三角咀生态公园三期、环古城风貌保护三期、胥江河景观带、石湖景区等重点绿化景观工程,提升城市主次干道、苏州火车站地区和平江、沧浪、金阊新城的绿化水平,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开展阳澄湖、昆承湖生态修复,保护湿地、山体和野生动植物。编制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狠抓节能降耗,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测和能源审计,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监管。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树立零排放企业典型。建设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建成一批绿色工程、绿色建筑。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倡导节约、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六)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社会进步

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组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和评选表彰,举办“迎世博、— 22 — 讲文明、树新风”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市民公共行为礼仪教育。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好未成年人校外实践基地和社区公益性活动阵地。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征信系统,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倡导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社会风尚,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贯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做好双拥和优抚安臵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配臵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切实履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府责任。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评选“苏州教育名家”。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所、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启用市实验小学新校,建成苏州评弹学校新校,建设市盲聋学校新校,改造苏州中学校舍,增设新城配套学校,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教育E卡通工程。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实现村以上四级全覆盖;完善图书馆网络,实现镇以上三级全覆盖。建成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筹建中国太湖博物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更加注重保护历史街区和各类重要历史遗存,加大投入力度,深度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吴国都城考古

— 23 — 研究和王陵调查勘探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机制,加强吴文化研究。建成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苏州展厅,展示古城保护与更新成果。建设市档案馆新馆,继续修编《苏州市志》,启动编纂《苏州通史》。精心承办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大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世博主题论坛、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和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会暨制作人年会。加强政策扶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处臵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有序防控甲型H1N1流感。建成市中医医院,加快建设市肿瘤诊疗中心、吴中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金阊新城医院和苏州科技城医院,基本完成明基医院一期工程,改建市立医院本部门诊急诊楼。继续开展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对在职参保女职工进行妇女病普查,加大母婴阳光工程和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实施力度,健全急救体系。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人均筹资标准达到400元左右。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市民健康水平。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争创全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加快体育基本现代化步伐,积极备战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和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配套工程。

(七)实施民生工程,保障安定和谐

— 24 — 继续增加民生投入,认真办好惠民利民的10个方面35项实事(见附件二)。积极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就业援助,深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网络,组织8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5万人。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提高城乡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原享受生活补助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重残人员和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的生活救助(补助)标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探索分类救助新模式,努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鼓励社会捐赠,支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筹建市社会福利中心。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发展养老服务业,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开展残疾人康复和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争创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加快建设进度,组织供应廉租住房1280套、经济适用住房5100套,基本解决城镇住房保障对象的住房问题。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新增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15万人。市区完成130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60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和80条街巷整治任务,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0万平方米,启动整治改造36个城中村,实施1.8万户天然气臵换工程。加强住房物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公交优先,优化公交布局和管理,建设苏州汽车南站公交枢纽站,市区新增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500辆,新辟公交线路10条。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完

— 25 — 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收费)采集公布系统。升级改造城乡农贸市场。深化消费放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全国消费放心首善之地。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构筑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确保饮食用药安全。大力建设法治城市,重点抓好依法行政、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建设市民法制教育中心。争创全省、全国“五五”普法终期先进单位,开展法治建设先进镇(街道)和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加大法律援助和法治惠民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注重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组织指导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推动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健全大防控体系,建设“平安苏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基础建设,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治理车辆被盗、整治娱乐场所等专项行动,加快完善治安监控系统。强化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安全保卫,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保障国家安全。抓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苏部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大调解机制,层层落实信访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和社区矫正工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建立基层应急体系,增强处臵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对高危企业、职业危害和中小企业的监管督查,严防事故发生。

(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水平

— 26 — 完成本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逐步理顺部门职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政府立法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深化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改革试点工作,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完善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跟踪反馈机制。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力争做到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到位,部门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整合服务资源,努力实现“一个号码对外,一条热线全管”。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深入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集中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完善电子监察综合系统,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规范和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与范围,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持续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对政

— 27 — 府投资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推行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三责联审”制度,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推广绩效审计。倡导和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机关事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出国出境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发展意识、廉政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6: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安排部署我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刚才,**同志宣读了《****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同志宣读了《关于印发<***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强调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出发,做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2008年,国务院首先进行了机构改革;200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完成;2011年9月27日,经地委编制委员会审定,****批复了我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并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为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地委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地域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政府职责,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通过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二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目的是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实行大部门体制,不是简单的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和简政放权,而是要通过对职能相同或相近机构的归并,实现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行,从而解决职责分工过细、职能交叉重叠、协调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影响政府运转效能的突出问题,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三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市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困难和压力仍然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探索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通过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更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根据地委、行署《塔城地区五县二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我市制定了《***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方案》和《实施意见》已明确提出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我们要严格按照要求,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精心组织,稳妥实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四项。即: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权责关系、优化

组织结构、严控机构编制。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机构改革当作目前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机构改革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把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市委编委办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市政府各分管领导要按照分工,一如既往地抓好各自分管的工作,督促分管单位、部门按时制定、上报本单位的“三定”规定。

二是要进一步严格机构编制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严格程序、依法办事。要严格按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执行,对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不得突破规定的限额。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依法管编、从严控编观念,带头控制编制,根据部门职能调整用好现有人员。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程序,对于机构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优化和干部素质提高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要把政府机构改

革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人用人的环境,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

四是要进一步细化措施抓好落实。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涉及改革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将这项改革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新组建单位的领导班子要按照“先到位后理顺、先运转后完善”的原则,迅速进入状态,抓紧开展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原则出发,科学合理确定部门职责和内设机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没有涉及改革调整的政府部门也要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内设机构和职能,更好地转变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能。

三、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总的要求是:立即启动,全面推开,快速交接,尽快运转,确保全市工作大局稳定,确保各项工作持续、有效、快速发展。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工作,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一是严明工作纪律,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是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单位、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要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机构编制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严禁在机构改革期间突击进人,严禁转移、私分公有财产和突击花钱,严禁隐匿财产和假造债权债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严防保密文件材料泄密,自觉增强纪律观念,严格落实责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和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防止和杜绝各类违法违纪现象,对违反纪律和政策造成损失的,要严肃追究;对借改革之机私分和侵占国有财产,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的,要严肃查处,确保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走形、不变样,以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确保工作正常高效运转。在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中,有的部门要进行撤并整合,有的部门不再保留,这是完善市政府管理体制的现实需要。希望各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一定要以事业为重,服从大局,正确对待,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精神理解好、执行好。要严格

按照《***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研究新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问题,配合机构编制部门做好“三定”工作。同时,新机构正式挂牌运行之前,原领导班子成员要继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各负其责,特别是“一把手”要尽职尽责,正常抓好工作,保证业务工作不出现空档,确保不因机构改革而影响当前的工作。新组建的部门领导班子确定后,要尽快到位开展工作,特别是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等整合组建的部门,摊子大,任务重,要抓紧挂牌组建。机构没有大的变动的单位,要重点做好职能的合理划分和定编定岗工作,通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三是做好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随着机构的调整变化,部分同志的工作岗位也将发生一些变化,这是改革的必然,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部分同志的调整安排高度重视,按照善待干部、利于工作的原则做好安置。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自身的进退流转,自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带头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间断。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深入细

致地做好工作,确保每一位同志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要及时掌握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问题,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干部思想稳定、机关秩序稳定。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人人理解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

四是做好工作衔接,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在机构改革工作中,要确保当前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决不允许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决不能因为机构改革而影响工作的开展。要以机构改革为动力,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来检验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要处理好机构改革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开展政府机构改革与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机构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当前,各单位、各部门要****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战略部署,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关注民生、和谐稳定、创先争优等工作,加强同自治区、地区对口部门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注,确保全市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强势推进。

上一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革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