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填空

2024-05-05

心理学试题填空(精选6篇)

篇1:心理学试题填空

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备考知识

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汇编(一)

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填空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填空题是另一类重要题型,分为9道小题,每小题只留有两个填空,这是填空题形式的主要特点。从内容上看,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填的多是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填空题内容上的特点。

(二)填空题解题技巧

(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给你实际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

[例l]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______计划、课题计划和______计划。

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考试大

[例2]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主要有道德感、______和______等三种。同样的方法,这道题以道德感出发进行思考,答案应填“理智感”和“美感”。

(2)原理和规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突然一下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到个别,填出关键词。

[例1]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______,统一______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把规律只需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你想起关键词应是“活动和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

[例2]心理是______的机能;心理是______的反映。

用复述法,可立刻答出来,这儿应填的关键词是“人脑”和“客观现实”。

(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既不好命为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而这些内容又要求你必须掌握,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

[例1]综合课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应填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两点变为填空题。

[例2]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应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这些要点,同样可抽出两点命为填空题。这反映出命题的一种方式。考试大 填空题中的这类问题最不好回答,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要多加注意。

此外,凡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例3]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______和______的反映。答案:“概括”和“间接”。

[例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______和______。答案:“启发式”和“注入式”。

填空题要求只填两个知识点,这类问题正好符合这一命题要求。最后,课程中的重点概念也倾向以填空题方式来考察。考试大 [例5]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答案:总体系。

[例6]动机是一个人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发动和维持活动的______,是______的具体表现。答案:“内部动力“和”需要”。

凡此种种,有了这些知识,就有利我们形成较好的解决填空题的技能。填空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 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 自己的思想.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的过程.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法则所支配。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篇2:心理学试题填空

填 空。(25分)

1、汽车速度的 12 相当于火车速度,单位“1”是( )。

2、吨=( )千克 15分=( )时

3、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4. 16是20的( )%,20比16多( )%。

5、4÷( )= ( )10 = ( ):( )= 0.25 =( )% = ( )折

6、80的60%是( );( )的80%是60。

7. 在3:2中,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要加上( )。

8、在○里填上“>、<、=”

2.2× ○2.2 1÷ ○1 ×4○ ÷14

9、元旦期间,一家商场原价100元的毛衣只售85元,这种毛衣打( )折销售。

10、从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纸里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分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11、把一根2米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

每段是( )米,每段是全长的( )。

12、希望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60人,段考有120人及格。六年级段考的及格率是( )

13、我把3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3.25%,到期可得利息( )元。

篇3:中考完形填空试题评析及应考措施

一、注重基础, 在语境中学习运用词汇

在完形填空中要涉及到一篇短文及80个英语单词的选项, 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牛津英语教材中的单词, 单词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及做题的准确率。这就要求采取有效策略加强词汇教学, 突出词汇教学的重要性。第一, 注重语境教学法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以词汇意义为核心, 在语境中理解掌握词汇同时注重词汇的搭配及用法,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的中学词汇教学课堂生动有趣, 使学习英语的难点分散, 使词汇学习变得更容易。第二, 充分利用词汇构词法, 加强学生学习单词的效率, 初中有很多单词彼此间有联系, 只要运用构词法这些英语单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 例如:care (v) -careful (adj) -carefully (adv) ;luck (n) -lucky (adj) -luckily (adv) ;当然初中英语中学生接触很多词根, 掌握有一定难度, 教师教要有法, 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参与词汇教学活动中有效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 掌握重点词汇, 适当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及解题的准确率。英国语言学家Wil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e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ryed, without

二、重视文章结构, 加强语篇理解

中考完形填空通常是一篇具有教育性质的短文, 结构比较严谨, 完形填空是一种阅读题型, 初中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点, 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注意。首先,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在阅读中体验成功感,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其次, 阅读教学要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破解阅读的密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此基础上逐渐加大阅读量;中考时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效率, 保证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质量。但文中人为地设置了很多空格, 使文章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这就造成了对文章细节理解与大意理解上的障碍, 而完形填空的选项多数需要根据文章大意进行选择, 属于语境词汇题, 选题前需要考生跳过空格, 快速领悟文章主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就是指根据文章的主旨, 通过上下文暗示, 对整篇文章、整个段落或整个意群的整体文意的把握。为了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需要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浏览短文首段 (一般情况不设空) 、尾段、每段的开头与结尾, 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大意, 从而做到准确选词提高完形的得分率。然而, 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立足课堂, 课外适当延伸, 有的放矢, 加强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率。

三、重解题指导, 加强完形训练

根据完形填空考题的特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注重解题指导, 加强完形训练。初中学生在做完形时一般是看一题选一题, 做题不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 把握文章的主线, 就题论题, 不能瞻前顾后, 考虑选项局限性大, 因而失分率较高。因此需要在掌握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完形训练。首先, 严格进行完形解题步骤指导, 拿到一篇完形时要求学生先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大意, 一气呵成, 尤其是记叙文读完应能够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过程、高潮、结局了如指掌。其次,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 重点理解设空处的句子, 根据空所在的句子及段落所提供的语境进行选择答案。一般情况下每篇完形有几道难度较大的题, 干扰性较强, 词汇较容易混, 这就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考虑, 从文章整体意义、具体的语境、词汇的搭配问题考虑选出最佳选项。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先易后难, 有的完形在开头设置的题目较难, 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 做题没信心, 题目的回读率较高, 在较难的题目上纠缠时间过长影响了做题的速度。对于较难的题, 学生可以先做后面, 很多情况下后面文中会有暗示, 文章前后会有呼应。最后, 平时教学中在完成题目后给学生时间去阅读所做的完形短文, 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完形短文的特点、规律及完形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静思做题思路, 形成有效的做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志建.试题调研.2011, 7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杜志建.试题调研.2011, 7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王娜娜.探析中考英语阅读思维与解题策略.2011, 6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王娜娜.探析中考英语阅读思维与解题策略.2011, 6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篇4:三面围攻SAT填空试题

现行的SAT推理考试一共包括三个部分:分析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数学(Mathematics)和写作(Writing)。其中,分析性阅读包括两类题目,即阅读理解和句子填空。句子填空主要测试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对句子逻辑关系的分析和对词汇的准确理解三方面的能力。本文将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把握句子结构

在任何阅读类考试中,对句子结构的把握能力都是被考查的重点,SAT也不例外。ETS在SAT句子填空题的命题过程中会刻意地设置一些句子结构上的障碍,比如使用一些插入结构来分割句子成分等,这些障碍会干扰考生解题的思路,使很多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句子的结构不能准确把握,影响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快速把握句子结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获取句子主干,忽略一些附加成分,比如插入语、定语、同位语等,因为句子的核心信息一般会通过句子的主干成分来传递,而句子填空中与所填内容相关的大多是句子要体现的核心信息。因此,通过句子主干来分析空格所填的内容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请看以下示例:

例1:Irony can, after a fashion, become a mode of escape: to laugh at the terrors of life is in some sense to ______ them.

(A) overstate(B) revitalize

(C) corroborate(D) evade(E) license

在此例中,after a fashion是句子的状语,但是分割了can和become,所以容易让考生在理解句子的时候造成意群理解的割裂。因此,我们只需要把此状语忽略,句子可变化为:

Irony can become a mode of escape: to laugh at the terrors of life is in some sense to _______ them.

简化后,句子的意思变得更加明显,即冒号前表达的“讽刺是一种逃避的形式”这一意思在冒号后被重复,因此很容易看出空格要表达“escape”的意思,故(D)evade符合此推理,表达了“逃避、规避”的意思,为正确答案。

但是,并非所有非主干成分都可以忽略,因为有些句子的核心信息恰恰是通过定语、状语等非主干成分表达的,甚至有些题目会在非主干成分中设置空格。比如:

例2: Lee, who refrained from excesses in his personal life, differed markedly from Grant, who ______ notorious drinking bouts with his cronies.

(A) deprecated(B) minimized

(C) indulged in(D) shunned

(E) compensated for

在例3中,主干成分不能表达任何核心信息,而具体的信息都是通过两个定语从句表达的,而且,题目的空格也存在于定语从句之中。因此,如果我们完全忽略从句,此题将无法解答。从句子的主干“Lee differed markedly from Grant.”我们可以知道Lee和Grant具有不同的性格。第一个定语从句表明“Lee在个人生活中非常节制”,则第二个从句空格填上后就要表达“Grant在个人生活中不节制”的意思。所以答案(C)indulged in符合此推理,体现了“纵容、沉溺”的意思,为正确答案。

分析句子逻辑关系

除了句子结构的把握,在SAT填空题的解答过程中,对句子中和空格相关的逻辑关系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因为SAT考试是一种能力考试而非语言考试,所以对考生逻辑关系的考查也必然成为一个重点。笔者在对SAT历年真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后发现,SAT填空部分虽然对逻辑关系有所考查,但由于考试本身主要面向高中学生,所以逻辑关系非常简单、直接,而且所有逻辑关系必然有明显的词汇使之得以体现。SAT填空考试所涉及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修饰—解释关系、复指关系、对比关系,其中又以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占据的比例最高。在此,笔者仅以因果关系为例,对句子逻辑关系分析加以阐述。

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而在SAT填空部分的考查方式往往是句子给出原因或者结果,而让考生填充对应的结果或原因。比如:

例3:Since the island soil has been barren for so many years, the natives must now ______ much of their food.

(A) deliver(B) import(C) produce

(D) develop(E) utilize

这里,since体现出两个分句之间为因果关系,并给出原因为“土壤很多年来都很贫瘠”,而空格所要填的内容就是“由于土地贫瘠而导致的结果”,即“当地人在土地贫瘠的情况下还必须获得食物”。因此,(B)import所表达的“进口”就非常符合这种因果的逻辑关系,所以为正确答案。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其他的几个选项都不能和“土地贫瘠”构成因果关系,因而不是正确选项。

例4:Given the ______ state of the published evidence, we do not argue here that exposure to low-level microwave energy is either hazardous or safe.

(A) inconclusive(B) satisfactory

(C) definitive(D) immaculate

(E) exemplary

例4和例3有一点差别:即在例4中,句子给出的是结果,而要考生填的是原因。由于结果是“我们不能断定暴露在低水平的微波能量下是有害的还是安全的”,所以原因中所表达的“公开证据的状态”一定要能导致后面阐述的这一结果,即证据是不够的。因此,答案(A)inconclusive符合此推理,体现了“非决定性的”的含义,为正确答案。

例5:Certain animal behaviors, such as mating rituals, seem to be ______, and therefore ______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hanges, food supply, or the presence of other animals of the same species.

(A) learned...immune to

(B) innate...unaffected by

(C) intricate...belong to

(D) specific...confused with

(E) memorized...controlled by

例5比前两个例子更加复杂一些,它既没有给出原因,也没有给出结果,两个部分都需要考生选择填入。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通过两个空格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判断,即构成“因为空格一,所以空格二”的逻辑关系。此外,例6还要求考生抓住主干信息来解题。句子可以简化为:

Certain animal behaviors seem to be ______, and therefore _______ external factors.

可以看出,therefore体现了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故(B)innate...unaffected by符合因果关系,即“因为某些动物的行为似乎是天生的,所以它们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正确答案。

实际上,通过几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SAT的填空题中,逻辑关系的分析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步骤。换句话说,SAT对考生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的考查是非常重要和明显的。因此,熟练掌握句子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及含义的分析和推导方法,是考生在复习SAT填空部分解题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准确理解词汇

要想在SAT考试中获得高分,仅仅依靠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对逻辑关系的分析是不够的,考生还需要对题目中涉及到的词汇进行准确地理解,否则即使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分析对了,答案仍可能选错。

几乎所有的SAT填空题都要求考生对相关词汇有准确的理解,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同学来说,应该尽早养成勤查字典,尤其是英英词典的良好习惯。在准备SAT考试的过程中,笔者建议考生最好准备一本Merriam 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即通常所说的《韦氏大学词典》,因为这是ETS官方指定的考试用词典,SAT考试中所有的词语释义全部来源于该词典。甚至,有一些题目就是将《韦氏大学词典》中某个词汇的释义稍加修改而成的。

例6:Like martinet, Norman ______ his subordinates to ______ rigidly to the rules.

(A) disciplined...adapt

(B) constrained...adhere(C) coaxed...refer

(D) accustomed...object(E) coerced...demur

此例中,如果考生能对martinet这个词有准确理解的话,答案会很迅速被选出。在《韦氏大学词典》中,martinet的解释为:(1)a strict disciplinarian;(2)a person who stressed a rigid adherence to the details of forms and methods. 很显然,(B)选项所表达的意思正好符合martinet在词典中的解释,故为正确答案。

篇5:外企英文填空笔试题

.sell out, more than,come true,take off ,the price of,land at ,dream abpit,go to sleep ,fly to ,take photos.1 The airolane( )Dalian Airport twenty minutes agou2 My uncle( )Beijing yesterday3 The little boy was hungry ,sohe( )4 The CD is very popular It has already ( )5 it s a fine day Let s go and ( )outside6 It s a nice bag Whats ( )it ?7( )two thousand studengte took part in the sports meeting last Sunday8 What a hoy it is !You d better ( )your coat9 Ididn t ( )until midnight yesteday10 I can t believe dream ( ) Iwonthe game

用适当词语的适当形式填空,首先要知道这些词组是什么意思,其次要结合语境,填出适当形式,

1(landed at)2(flew to f)3(dream 。。。。。)4(sold out)5(take photos)6(the price of)7(More than)8(take off)9(go to sleep)10(come true)

sell out是卖光,卖完。

more than 不仅仅 ,多于。。。,超出

come true 实现,成为现实,成真

take off 起飞;脱下;离开

go to sleep去睡觉

fly to 飞向。。。。

take photos 照相

the price of 指。。。。的价格

land at:使登陆,使靠岸。。。

篇6:心理学(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旁宗岳1908译日本小泉著《教育实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教材廖世承1924出版《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高教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实践性原则⑷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组织适应性。人的心理包括四个层次: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及心理的物质结构。7.高等教育心理学有三种类型的研究:基础的科学研究、外推的基础研究、应用水平的研究。

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测量法(5)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6)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

1.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2.兴趣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倾向性品质。美国哈弗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3.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或愿望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学习意志是指个体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能力。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

4.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得动力特征。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5.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六种性格特征: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

6.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7.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在交往中关系的深度、密切度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构成。

8.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美好事表示肯定的一种表达。第三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教师的劳动内容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2.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表现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3.威信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其他人的一种影响力。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它是有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所决定。4.职业成熟是指人的心理品质、性格特点和个性行为形成了一个与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系统。

5.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在观察处理某种情绪状态的另一个人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

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和模式,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等。7.盖兹达等人综合考察大量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好教师具有的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其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调控。

第四章:学习理论

1.人类区别与动物的学习特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以语言为中介,具有积极主动性。2.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水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二)学习结果: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智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的性质和方式分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三)学习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学习或者行为习惯学习。3态度指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4.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最有名的实验室饿猫开迷箱实验。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创立于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

论。

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是指在机体反应后,通过呈现积极刺激增强该行为出现的反应概率;负强化是指在机体反应后,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增强该行为出现的反应概率。

6.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过程、动机过程。

7.发现法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所有形式。(P124)

8.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含义: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9.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1)有意义的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包括:类属学习,也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纳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总括学习,也称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10.加涅是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的代表性人物。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的加工系统:感觉登记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预期和执行控制系统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高度重视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发并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

第六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复述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或将注意力维持在信息上所进行的重复过程。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倒摄抑制。。2.所谓最优是指能够较好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活动,做到张弛结合。

3.可用性缺陷是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这一策略。产生性缺陷是指个体不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呈现出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将要学习的材料更抽象、概括、综合,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学习材料相联系。它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或桥梁。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2.在学习及其迁移中元认知有两种:即有关自己原有知识的思考和有关如何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3.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可以分为本质特征的相似性和非本质特征的相似性。

4.定势又叫心向,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时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

5.学习心态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具有动力性的特点。

6.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1.智力智能也叫认知智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得心智操作(如解答算术题、分析句子成分)。动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而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如走路、游泳)

2.问题解决的策略一般包括两类: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策略,对所有能够实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逐个进行尝试。启发式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的方式帮助问题解决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捷径。问题解决的评价包括对结果的分析和对过程的分析。

3.心理定势指个体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固定化认知操作模式,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关于心理定势最著名的是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4.功能固着:是指个体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者某些惯常用途后,很难发现该事物其它用途的心理特点。酝酿效应指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暂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转而从事其它工作,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反而可能会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指个体从其它事物或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人们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1.评价量表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技术,通过量化所观察的信息,可以迅速、简便地获得概括化的信息。2.站在公平无私的立场,排除一切推测和先入为主的想法,这是轶事记录法的基本点。

3.分半信度是指用分半法估计所得的信度系数。同质性信度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4.以测量为代表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工具是否稳定是测量工作成败的关键。

5.内容效度:就是测验用的测题对整个测验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预测内容的范围(2)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3)制定评定量表。校标效度:反应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根据获取校标资料时间的不同,校标效度又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结构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结构效度的确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提出理论假设;(2)依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3)用逻辑的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

第十章:大学生德育心理

1.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一般称为品德的理智特征。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爱慕、憎恨、喜好或者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一般称为品德的意志特征。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的结晶,是品德内化的标志。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习惯化的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高表现形式。

2.道德行为最成熟的标志是达到慎独、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表现为学生品德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坚定性和一贯性。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2024年党支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总结(最新)下一篇:三年级期中考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