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

2022-09-01

第一篇: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

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专题

复旦大学

【毕业去向】70余年来,已培养万名以上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其中数百人正担任重要新闻媒介和新闻院系的负责人。

中国人民大学

【毕业去向】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中,90%从事新闻工作或宣传工作;2%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8%从事其他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长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新闻学专业在新闻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向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主的新闻单位输送人才。

清华大学

【毕业去向】在毕业去向上,以攻读研究生(约50%)为主要出口,成绩优良的毕业生将免试推荐直接攻读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根据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基本都去往主流媒体、国家新闻宣传部门以及大公司等。

武汉大学

【毕业去向】新闻及影视专业毕业生可在新闻、宣传、出版部门及网络行业从事编辑、记者、主持及管理工作,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可在媒介广告部门、专业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工作;印刷工程专业及包装工程毕业生主要面向各自行业就业。

北京广播学院

【毕业去向】40多年来,毕业生遍布在国家级及各省、地市级广播电台、报社、广告部门,大多成为优秀记者、编辑、知名节目主持人、经营管理业务骨干;有的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在国外也有着他们活跃的身影。

厦门大学

【毕业去向】该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及党政机关、各类大型企业等。

黑龙江大学

【毕业去向】主要在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广告创意等工作,或在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工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

毕业去向】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有75%-80%被分配到北京、上海各大新闻单位,有的则成为派驻西欧、美国等地的驻外记者。

南开大学

【毕业去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报纸、期刊、互联网站等新闻出版机构和媒体、文化宣传部门及党政机关、各类大型企业等。每年都

有多名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并有多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暨南大学

【毕业去向】毕业生多被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关、广告等媒介组织和宣传出版等部门聘用。广告学专业主要为海内外各综合性广告公司(兼顾大型企业营销部门)、各级广告工商管理机构、各种媒介广告部门培养广告策划、设计与制作(侧重电视、摄影、广播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及文案写作)、经营和管理人才。

浙江大学

毕业去向】毕业生除报考或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以外,主要就业去向各省、市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广告公司、网站及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机关及文化宣传部门。

南京大学

毕业去向】南京大学的毕业生每年有1/3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其余学生参加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7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在北京及南京、广东、深圳、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

北京大学

【毕业去向】学院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主要是中央各新闻传播部门、中央和地方的各大媒体、信息产业界、外企、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或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

第二篇:新闻专业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图片社以及广告、公关、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新闻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文化传播、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一、 新闻学

1、报纸、杂志、网站、通讯社的记者编辑:从事新闻报道的策划、组织、采访、编辑制作、信息加工等工作.

2在书刊、音像、电子出版和网络等媒从事编辑、出版、策划、管理和研究等工作

3企事业单位宣传人员:从事企事业单位企业形象、企业理念、企业公关等的宣传工作;在各级政府,各类新型社会组织,文化公司,大中型企业,社会团体中从事文化的传播,经营, 管理等工作

4、基层信息传播业的创建及管理人员:

5、高校教师: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6、网络编辑: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

第三篇:新闻专业研究生就业热门职位

时尚杂志编辑

如果你看过电影《穿PRADA的恶魔》,那你一定会对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魔鬼总编米兰达记忆深刻。这位时尚杂志的女总编衣着光鲜,品位不凡,在上流社会中如鱼得水,引领时尚潮流。当下我国出版行业风起云涌,以《时尚》、《瑞丽》、《男人装》为代表的时尚畅销杂志受到万众瞩目,新的时尚刊物也纷纷加入竞争。可以预见,时尚杂志编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也会持续上升。

出版策划编辑

于丹的《论语心得》首次发行即创下近百万册的销售纪录;郭敬明的最新小说《悲伤逆流成河》首印量高达866666套;《细节决定成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再版16次;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不到一年,发行量已达20万册„„这些图书销售排行榜上的头版头条,与出版策划编辑在出版发行环节的创意策划工作分不开。2006年全国共新出版图书128578种,能够打造畅销书的出版策划编辑,自然成为我国出版业中最受欢迎的人才。

广告策划人

有人说:广告做得好,石头也能卖出钻石的价钱。此话虽有吹捧虚假广告的嫌疑,却道出了广告策划的重要性。高质量的广告作品需要高质量的广告人才,然而广告业作为一个靠智力打天下的产业,却面临人才缺乏的瓶颈,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广告策划人才更是紧缺。尤其是2006年允许外资广告公司全资进入我国后,像麦肯、WPP 这些世界级大广告公司登陆中国后大力招募本土人才,高层次的广告策划人更是抢手。广告也因此被称为最有“钱”途的行业。据智联招聘网的网上求职者的薪酬统计,优秀的广告策划人年薪平均在35万左右。

新闻发言人

SARS、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在一系列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业逐渐被大众接受。新闻发言人是官方的代表,一个成功的新闻发言人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准确无误地表明立场,维护政府或企业的公众形象。目前我国政府已建立完备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部分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医院、学校、金融机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正在筹备中。主攻公共关系、新闻业务、传播实务的传播学研究生在该领域将极受青睐。

第四篇:经济类新闻就业前景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经济类新闻就业前景”。

众所周知,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事情的报道。新闻又分若干种类,如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今天我就经济类新闻展开浅述。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文种;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每个人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于是,财经新闻在我国飞速发展起来,财经类媒体也纷纷创刊,但财经报道由于 本身专业性很高,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格的财经新闻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像我们南京财经大学便开设了新闻学专业,并以财经新闻为发展方向。此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新闻出版单位.宣传文化机构.广播电视台.各类网站与数字媒体.大型企业集团.政府机构.跨国咨询机构.公关公司等从事经济新闻记者.节目主持.编辑.传媒与文化产业管理.媒介公关.企业新闻广告策划等工作。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

在我看来,经济类新闻毕业生就业优势还是比较大的。接下来我将从三方面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 按照现代社会对“专通结合”和“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需要,财经院校的

经济新闻专业不再走传统型通路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培养目标逐渐明晰化。

成功培养出的“复合型”.“应用性”.“外向型”的经济传媒人才,既具有

独有的经济新闻采编能力,能进入财经传媒.大众传媒工作,又懂得新型媒

体,如网络.数字电视.户外传媒等的市场运营知识,能基本应对WTO下的

跨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后的专业人才需求。此外,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

司在市场竞争和日常公共关系维护中,需要大批量的企业新闻策划传播与

传媒公关人才,而普通新闻学专业培养不出这方面的适用性人才,这便为

“复合型”的京津新闻专业学子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第二, 近年来,国内财经类媒体的迅猛发展,大众媒体日渐“经济化”,加上新兴

的网络媒体以及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使具有经济管

理知识结构与新闻核心业务能力的经济传媒人才格外紧俏。

第三, 现代传媒业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经济传媒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相对比较高,

这也导致近年来财经记者格外“吃香”。甚至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国内最

赚钱的十个行当”中,财经记者也名列其中。由于前些年国内大学里新闻

教育的缺位,造成了目前国内财经媒体的人才相对匮乏。因此。“复合型”

的经济新闻专业毕业生一亮相就深受媒体的欢迎,据统计,前几年上海财

经大学经济新闻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达到了100%。

但是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类新闻就业前景一片大好。因为高等新闻教育

发展过,快我国新闻学专业点已由1994年以前66个,迅速飙升至2005年的661个,其中1995-1999年增加58个专业点,2000-2004年增加335个专业点。2004-2005年新增202个专业点。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类新闻专业更是有越来越猛的发展劲头。经济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是本科生供大于求,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

从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媒体现状看,它们消化高校实习生的能力几乎临界极限。

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约2200种,期刊杂志8000多种,广播

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台。也就是说,我国拥有的新闻媒体总量在1.2万家左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高校教育的迅猛发展及新闻类专业的热门,目前仅新闻学专业在校学生已达到13万人,其中经济类新闻专业学生更是占了较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或方向的财经类院校不下十所,主要有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除了这些中央.省级财经类高校,一些市级经济类院校,甚至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开始设此专业。由此可看出近年来经济类新闻专业的过快发展,也可估算出每年该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数量。而且,经济类新闻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相对高,有极大部分毕业生无法达到要求。

针对此情况,我们经济类新闻专业的在校生更应高提高重视程度。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要有较扎实的经济与管理学.文学与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和外语等五方面的基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我们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财经知识和专业知识素养,也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过硬的文史功底和写作能力,要能以简练流畅.浅显生动的文字将经济新闻说清楚说明白。

综合上述内容,经济类新闻就业前景可谓是曲折与光明并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学子既要看到希望,又要提高重视,要不断学习丰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已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在这里我也祝各位学子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一帆风顺,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新闻 研究生就业

燕赵都市报讯 10月9日晚上,央视主持人柴静来到了清华大学的课堂,与众多学生朋友一起分享了记者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更有学生直接问道:“柴静,你幸福吗?”讲座持续了近3个小时,最后在学生的簇拥下离场。

原定于7点20开始的讲座,很早就挤满了人。在清华大学5教202室外的走廊中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讲座开始后,柴静特意向在走廊中听讲的学生表示了敬意。

在2个小时的讲座中,柴静一如往常,沉静而不失坚毅地叙述着自己在采访中的心路历程。今年36岁的柴静从19岁就开始在电台作主持人,后进入央视。2003年柴静在SARS病房采访,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她说自己20多岁就开始做调查报道,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回顾这些年的经历,她用电影《少林寺》中的一个典故:“和尚和记者都是需要能自持的行当”,来形容自己在记者生涯中遇到的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困扰。

讲座中,央视的“你幸福吗?”的调查屡次被提及。柴静认为这种提问方式是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里感受的行为。但是她也提到“主动即自由”的观点,认为央视虽然受到体制束缚,可是作为一名记者仍然有能够发挥的余地。

也有好奇的学生向柴静提问:“柴静,你幸福吗?”聪明的柴静没有透露个人的感情生活,是用胡适的一句话来回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今年武大研究生招生比本科多54人,华中科大多152人

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10年翻番,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专家忧心质量 本报讯(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牛奉高)记者昨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获悉,该中心刚刚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 2012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7704人,已超过本科生7650人的招生计划。华中科技大学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7652人,本科生7500人。北大清华两校的研究生总数已超过本科生,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0.61:1。2013年,全国高校的这一趋势还将扩大。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当年全国高校共招收研究生26万人,今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则达584416人,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 扩招还使得高校原本不“富裕”的师资捉襟见肘。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就已属较高水平。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负责人邱均平说,我国研究生教育最当紧的是控制规模,提高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现状也很担忧,他说,“本身我们研究生质量就在下滑,再如此扩大规模,质量还将进一步下滑,甚至会超出我们的估计”。

缓解本科生就业难,还是为追求研究型大学? 本研比例倒挂 高校也很无奈

研究型大学,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水平有多高

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

这些多高校扩大研究生规模,是为了缓解本科生就业难,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高校出现本研比例倒挂现象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从2003年开始,熊丙奇就开始关注研究生扩招现象。

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一时,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

熊丙奇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 从去年的毕业人数来看,北大、中科大、清华等10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人数,都超过了当年的本科生毕业人数。其中,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人数比本科多3300多人,中国人大、中南大学多出2800多人,北大多出2500多人。这就是说,至少3年前,这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就超过了本科生。

武大2002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只有4000人,此后增长很快,2006年4800人,2007年4900人,2008年5000人,2009年5900人,2010年6100人,2012年招生规模达到7704人(硕士生6140人,博士生1564人),而2012年本科生招生规模才7650人。

2012年,华中科大研究生招生规模7652人(硕士生6210人,博士1442人),本科生7500人。而武汉理工和华中师大硕士生也发展很快,今年的招生数量分别是3730人和3130人。

北大清华两校的情况比武汉高校更严重,研究生总数早已超过本科生,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0.61:1。

有的导师一人带30个研究生

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得高校原本不“富裕”的师资捉襟见肘。

近几年来,媒体频频见报,称一名教授带十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有些学生一年也没见过导师几回。“一个人带这么多学生,怎么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来。”

有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2009年,全国在校博士生24.63万名,是1999年的4.56倍。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北大、浙江大学、武大、华中科大等6校在内,每年招收研究生规模在6600以上,这意味着,这些高校研究生在校规模超过2万人,其他万人规模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数。

这么多的学生,那么师资力量如何?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属较高水平。

一直以来,武汉大学在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规模。目前,博士生导师1290余名,硕士生导师2680余名,相比国内其他高校,师生比例算不错的,但面对如此多的研究生,也还有些吃力。

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2—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2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6名。

硕士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自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佐证这种尴尬: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负责人邱均平说,我国目前有30多所985高校自我定位为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之分,来源于国外。随着我国本科生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我国985高校渐渐加快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邱均平说,我国有几所大学是国际上承认的研究型大学,虽然这还没有定论,但我国的研究型大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些高校,以为研究生规模扩大了,就是研究型大学了,其实相差甚远。”对高校一味追求规模的做法,熊丙奇也不以为然。

质量下降该“刹车”了

面对研究生大扩招,熊丙奇发出警告:本身我们研究生质量就在下滑,再如此扩大规模,质量还将进一步下滑,甚至会超出我们的估计。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负责人邱均平说,我国研究生最当紧的是控制规模,提高质量。“有些导师招得太多了,有些资深教授,一届就带

5、6名博士,10多个硕士生,几届下来都有一个班的规模了,他有那么多精力吗?”

邱均平还对“官员博士”现象进行了批评。相比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质量更堪忧,高校为了争取所谓的社会资源,不惜为一些官员大开绿灯。 “高校如此扩张研究生规模,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熊丙奇质疑高校的做法。但他同时认为,有时候学校也很无奈:社会评价高校的“好”与“坏”,往往会看它有多少个硕士点、博士点。

他建议,高校应尽快去行政化,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将办学权力交给学术委员会,由专家教授来办学,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学校来。“研究生型大学,不在于它的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它的水平有多高。”

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牛奉高 (武汉晚报)

上一篇:小兔运南瓜教学反思下一篇:学校安全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