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就业分析

2024-05-19

新闻学就业分析(精选8篇)

篇1:新闻学就业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 http:///

2013新闻学就业分析

文章来源:http:///

中国传媒大学高级课程进修班的新闻学专科表示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营遭遇低谷,从业人员一度饱和,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广阔的媒体领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不论是技术性人才还是运营或者管理方面,都存在庞大的人才缺口,面对庞大的毕业队伍,用人单位竟然痛呼天下无才!

如此,在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时代变革中,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碰到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遇!当初拳拳赤诚的新闻理想,在经过了四年的悬梁刺股后,却在毕业的关口碰得一头灰!那么,当今新闻专业的学子,到底是遇上了最好的年代,还是遇上了最坏的年代?或许,曾经的“无冕之王”,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书写“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定义!

一.新闻专业不再“专业”

“以前新闻专业的学生,有中文系的文笔,有哲学系的思想,还有美术系的艺术,几乎无所不能。而今新闻专业的学生,论文笔不如中文,论思辨不如哲学,论排版远远不如美术!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法律等专门领域,新闻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报道中捉襟见肘,难以胜任!”一些关于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如是写道。

先不论这种观点是不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颇,且看近几年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承认,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身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当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无冕之王”已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以及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媒体的招聘启示中,专业都写着一条“专业不限”的亲民告示。而在实际的录取中,新闻专业的靴子也正在逐渐失宠,广州电视台曾在2004年招聘的43个人中,只有14人毕业于新闻专

业。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新闻专业的学子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正逐渐受到更多青睐,尤其是经济、法律、政治等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由于其精深的专业知识而在工作中大放异彩。不少媒体单位在招聘中均表示,新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知识积累严重欠缺,虽然采写编排技术稍胜一筹,但这种技术优势往往都是暂时性的,所以,在长远的竞争中,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但不占优,反而深陷劣势。

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表面,在传媒领域的竞争中,新闻专业的学生正在逐渐丧失其专业优势,以致其只有技术,而无专业!

与此同时,当新闻专业的许多学生在难以进行专业对口就业时,纷纷被迫转向其他领域寻找工作机会。由于大学期间过于理论化的课程设置,新闻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更没有十分突出的实践经验,所以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范围仍然局限于文秘、行政助理等操作性工作,不得不在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领域,接受所有人的竞争!

坦白地说,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大片丧失了自己的生存领地,而且在公共的生存领地中,也沦落为十分边缘的危机地步!

二.扩招与滞后的双重危机

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在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发生严重脱轨。

高校新闻学专业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新闻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不少普通高等学校认为设置新闻专业是“投资小、见效快”,相继增设新闻传播专业,一些新办的民营高校、独立学院,也纷纷设立,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与此同时,新闻行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运作,不少单

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提出了“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新闻行业的这些变革状况,没有像其他行业随经济的发展岗位增多,反而有所抑制,所以对新闻专业的就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新闻专业在教育上,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均落后于媒介的变化与发展,大多数学校上新闻专业后,均将名校的相关内容全盘照搬。而其教学方式也只注重知识传输而缺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教育环节严重缺失,特别是新上新闻专业的学校没有相应的社会资源,完全依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造成不少学生大学期间没有到正规的新闻单位实习的经历。而且,不少高校的师资结构极不合理,新闻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的教育多是纸上谈兵。在这种条件下不少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剧了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现在新闻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够健全,无法根据现今市场的需要快速反应,培养所需人才,这是新闻教育的弊端。现在他们最想要的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长沙晚报《新闻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教育培养模式有待改变》一文中对当前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批评性意见。文章指出,高校在师资上应尽量去找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编辑、记者任教;新闻专业的在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深度,在博学的基础上也要专学,一定要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校期间

积极参加实践和实习,以提前适应环境,查漏补缺。

三.非专业的专业之路

当专业对口就业遇到瓶颈的时候,求变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面对已经饱和的新闻学就业市场,适时的转移自己的努力重点,以下职业方向可为广大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种就业参考。

(1)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2)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 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3)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

如果你是一个娱乐“粉丝”,那么一定听过“光线传媒”这个名字,它制作的《娱乐现场》节目总计发行达600个频道。光线传媒便是一个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其官方网站挂有常年招聘节目撰搞及节目编导的启事。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500余家。在电视栏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运52》《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等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前景非常广泛。

(4)线下刊物编辑

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因此,不仅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比较有专攻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最有优势。

(5)企业刊物编辑、记者

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但这需要从业者知识面较广,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比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招聘媒体策划、采编人员时,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招聘执行主编时,则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

背景。

中国传媒大学高级课程进修班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掌握的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果不学习,自己终将被淘汰,所以希望广大人民,尽可能的提升自我。

篇2:新闻学就业分析

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奔波周旋于各大新闻事件中的传媒记者,在“无冕之王”的桂冠下,开始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亮点。在网络上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列。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二、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

如果你是一个娱乐“粉丝”,那么一定听过“光线传媒”这个名字,它制作的《娱乐现场》节目总计发行达600个频道。光线传媒便是一个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其官方网站挂有常年招聘节目撰搞及节目编导的启事。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500余家。在电视栏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运52》《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等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前景非常广泛。

四、线下刊物编辑

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

因此,不仅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比较有专攻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最有优势。

五、企业刊物编辑、记者

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但这需要从业者知识面较广,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比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招聘媒体策划、采编人员时,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招聘执行主编时,则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背景。

篇3:新闻学就业分析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为新闻媒体输送从业人员,新闻媒体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新闻院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重要依据。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传媒业传统的规范、价值观和社会角色都受到了挑战。借用克里斯滕森的说法,这是一个颠覆式创新时期,需要重新审视新闻业某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在新的媒体生态中,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闻内容价值降低,而用户关系价值增强的情况下,对新闻教育该怎样作出调整?反思这些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指向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双创”内容,以提高毕业生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新闻教育需要创新创业导向

随着新兴媒体的壮大,新闻传播主体日益全民化,媒介载体日益个人化,传播手段日益社交化,[2]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果所有新闻院系都致力于以媒体需求为导向,势必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张昆教授针对国内70%的新闻传播毕业生走上非媒体岗位的事实,表达了当前新闻教育仍强调专业对口,束缚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想象力的担忧。[3]以媒体需求为导向的新闻教育不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构想新的新闻实践,而是强化传媒业既有的规范和理念,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国外的新闻教育界已经并提出了替代性思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模式。[4]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率先进行了尝试,致力于培养“能够创新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或自主创办新媒体项目的创业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奈特数字媒体创业中心主任吉尔莫也将他们的人才目标描述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能,以及传媒经济学和产品开发、经营和营销等知识,并理解新闻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闻教育的“双创”导向既强调信息内容生产,也强调社会服务;既强调专业性实践,也强调反思性实践。借用经济学上的隐喻,“双创”教育是以新闻的需求侧为导向,强调满足新媒体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双创”教育促使新闻学子思考当前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去创造新的实践取代现有的实践。

二、“双创”导向下新闻教育的目标诉求

“双创”导向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综合既有文献,新闻专业的“双创”教育有以下目标诉求。

首先,“双创”教育不是着眼于新闻业的当下或过去,而是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吉尔莫指出,当前新闻业的经济结构造成了经营上的保守倾向,经济收入上的考虑妨碍了业务变革,对新闻业的未来缺乏远见。[5]

市场对新闻学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一是对传统媒体工作技能的要求;二是对新媒体职业技能的要求;三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一种要求,新闻院校只需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采写编评等传统业务技能;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二种要求,除了注重一般性报道技能的训练,还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工作技能、跨学科知识,注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三种要求,需要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超越了技能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要求新闻教育有质上的飞跃。

其次,“双创”教育不只强调传媒学子的自主创业,更强调推动传媒创新。当下,传媒业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新媒体组织和机构纷纷崛起,它们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展开竞争。创业是一种追求变革的活动,创业者是“致力于追求变革的特定群体”,创业精神是“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的过程”以及“发生在既有组织内部或外部的创造、更新或创新行为”。[6]

对于创业者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闻报道机会,也带来了经营机会。新闻报道机会主要是指发现被大众媒体忽略了的细分受众的需求,包括提供环境、教育、地方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信息。经营机会主要指创建能够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网络社区,除了获得广告收入,也能向社区用户直接销售产品和专门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收取会员费、组织活动和获得赞助等。“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让他们不仅胜任在未来媒体组织内部的创新要求,也能顺应新传播格局下自身职业转型的挑战。

三、“双创”导向下的新闻教育转向

“双创”导向的新诉求要求对新闻教育的侧重点作出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关注供给侧转向关于需求侧

“双创”导向要求新闻教育关注新闻的需求侧,即以各种形式消费和参与新闻活动的受众、企业组织和社区人群,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经济上的分析,也需要传授学生如何对产品销售对象进行分析。创业不是纯粹的经济概念,它既关系到经济生产,也关系到文化生产。创业活动在创造社会资本的同时,也需要获得社会资本的投入。创业活动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它要求关注用户体验,预测他们的需求,并从中发现创新的机会。考虑到传统新闻市场的下滑以及商业性新闻供应的增加,新闻教育需要从关注内容的生产和供应,转向关注用户需求和传播效果。只有让用户从新闻中获得更多收益,才能确保新闻业持续发展。

(二)从体制性关系网络转向社会性关系网络

对于记者来说,要想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需要与各种信源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些组织机构出于工作原因,也会主动与记者打交道。总体而言,记者的信源很大一部分是可预测和惯常化的。因此,在以媒体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下,新闻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记者如何收集和制作信息,而不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与不同类型信源的关系。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求记者与信源以及其他同行记者之间有职业性互动,但是这些互动是体制性结构所要求的,不一定是出于记者主动作为。

创新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与合作伙伴、支持者、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关系。用“双创”理念指导新闻教育,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来理解和发展社会关系网络。教师要传授学生如何建立与专家、指导老师、协作者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网络,让他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高效、自主地获得丰富的信息来源。在网络化环境中,培育和发展体制性关系网络以及非正式的社会交往网络,对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

(三)从重视习惯积累转向重视工作反思

虽说记者的日常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程式化的。突发新闻事件往往没有明显征兆,记者们的日常事务也非常繁杂。为了应对不可预测性事件,记者们往往借助某些例行程序来管理他们的工作。这些与正式或非正式例程相关的知识,构成了学生们新闻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些例程的反思也需要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们反思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传统的新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高难度报道任务所必需的习惯和技能,而“双创”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从经验和反思中学习和总结的方法。数字媒体传播时代,记者们过去的很多工作习惯已经被颠覆,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思考什么是行之有效的新例程。“双创”教育强调要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反思,而不仅仅是积累工作习惯,这种反思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应对环境变动的挑战。

(四)从培训技能转向鼓励创新

新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在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能力的训练。不论媒体技术如何发展,这些基本技能都是从事媒体工作所必需的。在“双创”教育中,学生需要尝试新的报道形式、写作风格和合作方式。在反思中大胆尝试新的行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不进行大胆尝试,就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

除了尝试新的新闻报道实践,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尝试改变记者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例如,从新闻信息的记录者转变为解决社区问题的推动者、调解者和参与者。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已经受到了批判,而尝试新角色将有助于在实践中产生多种创新。

创业活动不仅仅是指媒体的经营方面,创业思维可以运用于新闻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如何与公众打交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的形式和记者的新角色。这并不意味着现有新闻课堂上传授的技能和方法失去了价值,而是强调新闻教育者在培养和评估这些技能时,需要设定新的目标和策略,努力更新学生们的观念。

四、“双创”导向下的新闻教学改革

在“双创”理念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的课程模块需要有新的内容,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新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新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能力。新闻院系一般将介绍媒体如何运作以及媒体运营目标、行业发展概论,或是基本学术理论之类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在只强调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的人看来,这些课程几乎都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学生们在掌握基本业务技能之前,不需要学习媒体理论导读或媒体概论之类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们只能在业务技能实践中,片面理解新闻学。

“双创”理念能够解决这种目标上的模糊性。通过了解新闻的多种形式、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生们能够对新闻媒体服务公众的原因及方式有更明确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有助于他们自主得出对新闻传播目的的理解。只有学生们产生了主动追求职业理想的意愿,新闻教育者才能激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激情、想象力和好奇心。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新闻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是指采写编评等业务类课程。学生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期末考核的成绩表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要求的日益多样化,用传统方式传授的技能课程问题越来越多。飞速发展的媒体技术使教师难以及时掌握行业所需的最新技能,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传授相对过时的技能,又会降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优秀学生在入学后选择转专业。“双创”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更具建设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重要的新闻工作,这些方法包括在线辅导、网络课程和翻转课堂等。在这些新型教学手段中,学生需要养成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与教师的线上和线下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基于课程的业务技能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业务能力的责任意识。

生产原创性新闻报道通常被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技能,很多新闻课程都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新闻教育也要重视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例如,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等。这些原本不是新闻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在“双创”教育中则非常重要。

(三)专业拓展课程教学

新闻院系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专门方向的拓展性课程,是让学生做好进入特定类型媒体就业的准备。随着网络媒体用人需求的增加,新闻院系也增设了与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对于很多新闻院系来说,如何在媒体融合环境下重新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以媒体用人需求为导向的新闻教育,强调按既有媒体组织中的部门岗位设置来训练学生的技能,所开设课程需要反映媒体编辑部的组织结构和传媒行业的业务流程特点。“双创”教育对方向拓展课程的安排则更加灵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选择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而是要重新确定方向课程的重点。

方向课程教学一般以制作作品为中心,学生们先是模仿专业记者们的作品,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特定类型的内容。“在做中学”正是教学医院模式所主张的,并且已经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双创”新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重新定位生产和实践要素。该理念要求根据社区和个体需求选择内容生产。传媒创业活动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需要为信息需求方提供服务,并持续与社区开展协作。这对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时间安排高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财经类院校已经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两种策略:一是将创业教学重点从强调对大公司管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能力,二是从应对创业挑战视角开发教学工具包和模型框架,再将它们运用到案例研究中。这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新闻教育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一方面用创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用学生的创业活动反过来推动教学改革。

用“双创”理念指导新闻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以用户为中心,从最终用户的视角去构思主题、包装和产品,而不是简单模仿专业媒体机构的产品。让学生不但熟悉各种用户调查方法,而且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到他们的内容生产中。这种理念在强调内容供应的同时,也强调用户的需求。

(四)实习实践安排

专业实习实践是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传统媒体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新闻院系安排学生到报社、电台、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在教学医院模式中,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被安排到主流媒体实习。其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则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指导,提高业务能力的空间较小。

按照“双创”理念重新设定新闻教育中的实习计划,有助于解决当前实习制度中的缺陷。例如,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出版内容,使自己成为传媒竞争的参与者。

以“双创”为导向的新闻院系,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多种形式的传媒创业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资助,确保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体验。为了鼓励学生反思实习实践活动并分享心得,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案例,并将其转化为指导今后新闻实践的宝贵经验。

(五)传媒素养教学

越来越多的大学将新闻教育确立为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内容包括传媒素养和新闻业务技能等。传统的传媒素养教育只是针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或公众,培养他们使用媒体助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双创”理念中的传媒素养内涵更加丰富,包括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的社交网络而应该掌握的新能力,如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这些新内涵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

有学者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比较低,这与创业者缺乏新媒介素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数字媒体素养也亟须纳入新闻教育课程体系。新闻专业学生与非新闻专业学生共同学习传媒素养课程,有助于打破传媒业的行业隔阂,提高记者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程度。公众已经逐渐成为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交性实践,而不是专业记者所独有的活动。

(六)教学资源整合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一直强调新闻采编业务要与经营活动分离,记者不必过问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造成学生在主观上忽略商业技能的学习。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给传媒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也对新闻传播教育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界和业界同样需要应对高速变化的环境,新闻教育者和记者们的角色都需要改变。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从原来的信息把关和传递模式转向对信息的聚合和策展模式。网络课程的普及,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因此,新闻教育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角色,观念更新是推进新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双创”教育除了师资方面的要求,还需要三种必不可少的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资源和商业资源。新闻院系不仅要加强学校内部的跨学科资源共享,还要积极寻求与社区以及愿意推动“双创”教育的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

五、结语

与严格的专门领域新闻报道技能训练相比,新闻“双创”教育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双创”一词并没有包含传统新闻教学的全部内容,但是一项显而易见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新闻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闻人才,新闻院系也希望培养学生对传媒工作的激情和学生实现新闻理想的能力。不论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如何,“双创”教育依然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寻求真理的基本技能,并超越了学界和业界、技术和理论主导之论。新闻院系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新闻教育模式,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可能性。

摘要:当前,高校新闻教育主要以媒体用人需求为导向,新闻院系与媒体的无缝对接被认为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随着传播生态的改变,传统媒体市场份额和用人需求逐渐减少,新闻专业毕业生以非传统方式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比例越来越大。新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课程教学需要面向市场作出适时调整。本文解析了新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诉求和目标转向,并探讨了“双创”导向下新闻课程改革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闻教育,转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创新创业能力将成为评价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18/c_1119238289.htm,2016-07-18.

[2]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60-61.

[3]张昆.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J].今传媒,2010(9):14-17.

[4]沙玛,克里斯曼.公司创业领域中的定义性问题[J].创业理论与实践,1999,23(3):11-27.

[5]曹爱民.西方新闻理论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5.

篇4:新闻学就业分析

这是继1998年以来,就业问题第二次被评为年度十大经济新闻。就业问题为什么再次被大众所关注呢?为了了解个中原由,记者采访了参加评选的经济学家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研究员。

莫荣解释说,刚开始参加评选时,就业问题并没有被列入候选条目。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把就业问题提上去参加评选,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自己也前后反馈了四次意见。在评选中,经济学家们更宏观地关注经济问题,企业家则关注自己行业内的重大经济问题。如在评选中,企业家关注三峡工程发电的问题,还有人关注“首富”的问题,并且第一次评选时,“首富”的问题还被评上了。但是,后来大家还是感到“首富”的问题虽然是一个经济事件,但并不是一个宏观的经济问题,因而最后没有选上。

莫荣分析说,就业问题这次之所以入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领域的十大问题之一。二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003年我国就业领域的大事确实很多。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业专题;5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就业问题;6月份,专门开会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8月中旬,召开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座谈会;10月份,中央再就业工作督查组下去督查再就业工作。还有一个最大的背景是2003年年初,中央第一次把新增就业、控制失业作为年度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到11月份的时候,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实际上,去年完成这个目标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是因为有“非典”影响,尤其是它对服务业、第三产业冲击很大,恰恰影响了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就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50%。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策比较到位,目标完成情况比较好。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本的背景是,2003年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好,有8.5%的增长率。三是从中央到地方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的结果。

据了解,这样的年度经济新闻评选已经连续进行了10年,就业问题这次再次被选上,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对此,莫荣分析说,第一个意义在于我们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报人们,还是把就业问题放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上来考虑的,就业问题对经济事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二个意义是大家认识到就业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对经济有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比较大的影响。第三个意义是表明大家对中央政府抓就业、抓民生的举措予以高度认可。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抓就业,但就业问题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到底难在哪里呢?莫荣解释说,第一是“难”在中国有近13亿人口。这个量是难以想像的,因为英国只有六七千万人口,整个欧洲的人口还不到中国的一半,我国就业总量比较大。即使我们做再多的工作,就业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加上在目前总量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我们的产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的门窗已找不到配件,因为已经没有厂家生产类似的东西了,它已经被更先进的产品替代了。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可能就会失去岗位,他的素质就可能不适应现代化的进程了。这就出现了下岗失业的问题。

篇5:新闻学就业分析

本人江西人,本科读的是英语。也是思考了蛮久才跨专业考了新闻学,之前也听说过新闻专业就业的现状不大好,但还是考了。考的是广西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因为听说广西大学新闻学历史也很悠久,有一定实力,也相对好考。现在马上就要开学了,对于自己的选择究竟正不正确仍然疑惑。有谁知道广西大学新闻学的情况么,毕业主要是做什么类的工作?虽然可能不多,但有没有学生毕业了也进了媒体的?新闻学整体的就业情景究竟如何,真的都没办法进媒体工作了么?谢谢了。

[广西大学新闻学的就业前景、新闻学整体就业走向]

篇6:新闻学就业前景简介

新闻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职学习者;2、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者,旨在提高个人业务素质者,均可报名参加进修班学习;3、申请硕士学位者,须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

新闻学在职研究生收费并不统一,贵一些的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费都是30000元左右,而华中科技大学学费在18000元,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但是学院知名度没有人民大学高。

篇7: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

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二、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

如果你是一个娱乐“粉丝”,那么一定听过“光线传媒”这个名字,它制作的《娱乐现场》节目总计发行达600个频道.光线传媒便是一个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其官方网站挂有常年招聘节目撰搞及节目编导的启事.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500余家.在电视栏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运52》《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等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前景非常广泛。

四、线下刊物编辑

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

因此,不仅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比较有专攻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最有优势。

五、企业刊物编辑、记者

篇8:新闻学就业分析

一、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供求及培养现状

1.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社会的需求

广播电视新闻的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 但却存在着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很多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接受的主要是新闻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学习启蒙, 而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非常缺乏。专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媒体市场的需求, 存在着就业压力过大的潜在因素。而先天就具有市场基因的独立学院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办之初, 就高度关注媒体市场的人才需求, 在如何培养出能真正与市场对接的实践型广播电视新闻人才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它们能从独立学院的定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三本学生的素质出发, 利用自已灵活的办学体制, 与新闻实践部门密切合作, 在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且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从人才需求状况来看, 地方的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网络传播等领域迫切需要一批既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 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传媒专业人才, 所以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有着较为广阔和乐观的就业前景。

2.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独立学院明确地将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定位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既又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 符合媒体人才市场的需求, 又符合学科的特点。按照国际惯例,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的范畴, 学科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学要培养实践型的人才, 而且独立学院的定位和生源的特点就决定

黑龙江刁姗姗王馨

中常常可以列举一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 如果直接解决不行可以想办法间接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 可以考虑去探讨不可能性等等。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保守性, 同时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运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 (或多个) 对象的特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找出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 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引出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新的结论不但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知识技能, 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在讲授《工程材料》课中关于混凝土配合比这一节时, 仅需要对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过程及计算上做详细的讲解, 而对轻混凝土及防水混凝土就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讲解, 因为他们的计算过程大同小异, 只是在拌合物的含量上有所不同, 它们之间有相同的特性。因此, 上课时只需抓住一种类型进行讲解, 其余交给学生运用类比法去分析、归纳和总结,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真开展好实验、实训演练等实践性教学课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更能激励和训练创新思维。为此, 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课中, 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和创造的机会。如: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检验, 其实验方案、仪器的准备、实验步骤等内容让学生进行初步拟定, 然后由教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另外, 在做混凝土强度试验时, 可以从水泥强度、水灰比、骨料质量及养护温度等主要方面让学生掌握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这些都能显著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多向性、发散性和跨越性。

四、营造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氛围

1.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教师以教材和课堂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2. 转变传统的评价原则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评价意识和手段还停留在考试与个别测验上。把评价当作纸笔测验的同义词, 很少考虑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而考试试卷仍具有强烈的主观随意性, 考试的内容还是重记忆、轻思维。这样的考试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呆板, 简单的死记硬背教材内容, 而不能将更多的经历和时间用于获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上, 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3. 不断提高教师创造性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所体现出的言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风格, 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这样的素质。而这样的素质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广大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创造教育观并且自觉地表现为良好的教育行动。教师要敬业爱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积累渊博的知识,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不断地创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4. 借助现代科学, 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创造活动的开展更能激励和训练创新思维。为此, 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中, 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和创造的机会。这些都能显著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多向性、发散性和跨越性。

时代需要创新教育,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教育。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创新教育, 把它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 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来。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 了独立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与综合院校的精英教育即培养研究型人才明显不同, 以东北农业大学的成栋学院为例, 05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考研率平均只有5%, 其余85%的学生都在本省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但是从人才市场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普遍反映来看, 是存在“上手快, 后劲不足”的缺陷, 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普遍反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 大力推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虽然它具有投资大, 见效慢的缺点, 但它的长期效果巨大, 必将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势下, 确定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及本学院的特殊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二、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计划缺乏整体设计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多以零散、无序状态呈现, 学校大多没有将专业实践教学完整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其实践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往往是以某门实践课程或者课程的实践部分等形式体现。在实践过程中, 与教学不对接甚至游离于常规教学之外的项目任务对常规教学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十分明显。另外, 无计划地请媒体从业人员来校内对学生开展专业讲座也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没有从专业教学与技能整体培养的角度去规划。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这个投入不足包括师资、仪器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传播技术更新快的高科技事业, 广播电视新闻课程的教学和科研, 必然要与这一高度发达的技术“接轨”, 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独立院校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 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 目前使用的录音、录像等器材, 大都是早已被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淘汰或者是年代十分久远的产品。设备的老化带来了传播观念上的滞后性和盲目性, 以致学生分配到单位后, 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广播电视新的传播技术。

3.实践技能缺乏多元综合

不同媒体之间既有各自的传播特征, 也有共同的传播追求。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理应在强调个性追求的同时, 发挥独立学院的综合优势, 对具有共性的专业实践应予以观照。而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在实践过程中, 往往是不同专业之间相互割裂, 难以形成共同的实践平台, 实践项目的综合性更多地停留在理想状态或者是简单化的组合状态。同时, 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多体现出实践教学基地的单一化。这种单一化培养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全面、媒体平台过于狭窄的现状, 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就业压力背景下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1.大力推进“2+2”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和文理渗透原则,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独立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可将“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原则上前两年主要是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 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两年之内完成与广播、电视、新闻有关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后两年主要是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 也就是在最后的两年中完成实习与毕业设计, 以成栋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 后两年主要是在校内电视台进行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

2.实现能力训练分流、彰显个性, 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后, 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有所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 成栋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对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纸质媒体、影像媒体、网络媒体是三个可供学生选择的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具体要求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而以前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显得过于笼统, 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也感觉到困惑, 报纸、广播、电视等都要学, 但是没有一样精通, 成了典型的“万斤油”, 真正到了求职的时候, 当面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要求时, 他们会感觉自己因没有专业强项而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大学二三年级寒、暑假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定位进行初步的新闻实践, 强化对所选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理解,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方向的不同, 大三的时候学校统一组织专业实践,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也是检验学校前两年教学成果及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好机会。专业实践经验及实习作品都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 有助于体现出他们的专业优势及个人的就业优势。

3.通过仿真实训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以实践项目为导引, 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 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 学生模拟就业。以成栋学院艺术与传播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 校园模拟传媒机构, 准市场化模式运作。通过产、学、研、培相结合, 使以校内传媒载体为平台, 构建开放式实践模式。艺术与传播系与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合作了一档早间新闻类栏目《生活早上好》, 这是国内首个以大学校园为平台与电视媒体合作制作的一档新闻栏目。这档栏目就是一个通过校内电视台这个校内媒体进行的仿真性实践项目。数字化的采、编、播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学生就像电视台的记者一样, 每一天都要走出校园采访社会新闻, 写稿、编辑。当然, 由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限, 还需要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新闻稿件进行把关, 但是这些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恰好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所以, 校内实践基地要营造实训基地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工作环境, 按照企业管理来经营, 在设备配置、环境氛围和管理模式上与真实的就业环境基本一致, 仿真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训练氛围, 把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与市场诉求相结合,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4.不断新建人际性实践基地以适应就业需求

从培养的人才流向看,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传媒的全面知识和技能, 以及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 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和新媒体介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策划创意与媒介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有潜在的毕业生需求的文化传媒公司、中小企业的策划部门、地方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 可以设定为机动和柔性的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不拘于本地而可在本省的其他地区布点, 灵活方便, 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这种实习基地可以辐射到全省, 这种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实践基地不需要太多的教学经费投入, 如果合作成功, 企业得到所需要的人才不需再培训, 拿来就能用, 既节约了资金, 又提高了效益, 学生找到工作, 学校提高了就业率。这样, 可以把学生的就业与用人单位人才的选拔统一到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如果有多次成功合作的这种实习基地, 就应强化相互的联系和管理, 以免由于企业承担实习任务而长期处于利益缺失和疏于管理状态而有可能终结合作关系。

当然, 我们在注意提高学习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注意学生“软实力”的提高。“软实力”是最近几年的焦点词汇。对于今天严峻的就业挑战, 我们的大学生无疑只有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软实力”包括的核心要素通常有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目前, 招聘单位既要看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看求职者的“软实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以职业传播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人际传播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体现出职业传播者应有的品格和素养。独立学院应高瞻远瞩,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把提高学生“软实力”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德龙.建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 2009 (6) :187.

[2]蔡亮慧.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商界, 2009 (10) :364.

上一篇:很美的十封信,写出了你的心声美文下一篇:语文段落——开头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