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2024-04-28

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共7篇)

篇1: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随着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传媒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据《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产业2006年的总产值约为4236.5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2.1%,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支柱产业。传媒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敞开了就业的大门。中华英才网2007年4月发布的“十大热门行业排行榜”显示,媒体出版/文化传播行业已成为我国热门行业新秀,作为我国传媒市场的新生一代,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极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形势普遍看好。

传媒业:“正规军”PK“特种部队”

传媒业对人才的吸纳不拘一格,无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出身的“正规军”,还是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种部队”,都在传媒业的舞台上各显神通,大展身手。但具体来说,他们之间仍有一些不同。

一般而言,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多数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是大中型媒体集团、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负责市场公关宣传、编辑刊物等);而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虽然没有完善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体系、媒体实践经验,但他们在本学科领域内的精深专业知识是敲开新闻媒体行业大门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学科背景或者某一方面的专业深度,但文字表达能力仍是基本要求。

通过对智联招聘网站上21家传媒行业的招聘事项的分析不难发现:

4家行业报(如《中国电子报》、《中国计算机世界报》)对应聘者的一般要求是,对媒体所在行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应聘行业媒体时,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完善的媒体技能有优势,而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优势在于其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若二者能取长补短,则最好不过。

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岗位的一般要求是,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既是专业要求,也是基本的职业素养,所以在应聘时,那些自身能力的证明(如发表的文章、社会实践经历、面试的良好表现)尤为重要。地域性媒体(如都市报、县市级电视台)单位招聘时,一般会优先考虑生源为本地的应聘者,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员工的地利人和优势。

在所调查的15家报业电视台中,传统职位(如记者/编辑、广告发行人员)与非传统职位(如媒介经理、管理等)的需求比例大约为5∶2。由此可见,随着媒介产业属性的日渐突出,媒体的校园招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岗位,对经营管理、法律、会计和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应聘者数字化技术的操作能力要求也提高了(如数据分析软件SPSS)。这些变化一方面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更多机遇。

尽管如此,作为文化产业,对信息资源的采集与整合能力永远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挑战下,应着意打造的能力也在于此。此外,提高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以及对某一行业有较深入的关注,都会对新闻专业研究生在求职时有所帮助。

主流就业去向

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有很多种,整体而言,目前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担当着“群众喉舌、新闻宣传”的主流角色,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传统媒体的类型多样,不同的传统媒体对人才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报业

2006年我国共出版各类报纸1938种,拥有报业集团39家,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量极大,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都举办过大型招聘会招兵买马。电子媒介强大的时效性迫使报纸媒体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着力于调查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因而对应聘者也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例如《经济观察报》要闻部招聘记者要求:“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采访突破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具有宏观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和调查性报道经验者优先。”

依据事业化程度强弱以及企业化经营运作的成熟度,可简略地把报业依次分为高端党报、机关报、行业报、品牌度高的报业集团、各地都市报。

高端党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每年的校园招聘名额有限,适合于重视身份认同、希望工作稳定的名校研究生。

行业报纸例如一些国家部门的机关报纸,其待遇有高有低,与所在行业的关联度较大。对某一行业有浓厚兴趣的研究生,可考虑加入。

总体来看,事业单位化的媒体虽然其待遇与地位有保证,但对于有新闻理想与事业追求的研究生来说,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尚需结合自身情况酌情考虑。

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报业集团,其待遇优厚(如《南方传媒》与《广州日报》的录用者一般能在3年内达到年薪10万左右),且具有较大的事业成长空间,当然由于名额有限,竞争程度非常激烈。如南方传媒2008年的校园招聘,据笔者了解,仅北京地区就有数千人投简历,有笔试机会者只有数百人,而真正录取才几十人。

其他区域性报业集团的待遇一般处于所在城市薪资的中上水平,尤其是一些在当地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都市报(如郑州《大河报》、四川《成都商报》、湖北《楚天都市报》),其待遇也比较可观。

应聘报业方向的研究生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招聘信息,而且应提前做好准备(实习经历、发表的新闻作品都会有所帮助)。多数报纸偏重于招收有知名报社实习经验且发表了一定新闻作品的应聘者。

广播电视业

据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预计2010

年广电从业人员比2006年增长10万人左右,电台和电视台的工作岗位一般有节目编导、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作为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要求从业者能够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熟悉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流程,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善于同听众、观众交流沟通。

目前广播电视业多采取市场化运作,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虽然各电视台招聘人数众多,但一般待遇较低,有较长的项目实习期,因此实践竞争压力比较大。适合真正对广播电视业有热情,并且在制播技术上有突出能力的研究生加入。

如果对广播电视业一贯有热情,建议在报考院校时有所选择,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在广播电视界的地位不容置疑,其广泛的业界人才网络以及固有的学科设置为个人投身广电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期刊业

期刊媒体强调个性,市场定位“窄众化”,针对性强,一般要求记者、编辑兼具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力。相比573家出版社,1037种报纸,我国拥有9468种期刊的期刊业,无疑是吸纳新闻传播学人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的期刊分多种类别,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有4713种,哲学、社会科学类有2339种,综合类有479种,文化、教育类有1175种,文学、艺术类有613种,期刊业的繁荣发展,每年需增加数十万采编人员。时政类、财经类、时尚类杂志是我国杂志业的主流,此类杂志长期需要一批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记者和具备强烈个人风格的编辑来形成杂志风格,参与市场竞争。

总的来说,传统媒体,尤其是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为代表的“大牌”媒体,在人才引进上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应聘者的学历一般在硕士或硕士以上;不仅要求应聘者“采、写、编、评”等新闻专业素质过硬,更要具备法律、财经、科技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以适应受众需求分化的趋势;同时还要有深刻的分析能力和强大的策划能力,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来评论新闻、传播信息。

就业秘笈:在读研期间,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学科,可选修一些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产业研究等),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自己打造为复合型人才;同时尽可能进入强势媒体实习,有质量的实习经历不仅会使你得到应聘部门的赏识,也会打开你的视野,使你认清自己在媒体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扬长补短。

(二)新媒体

新媒体的“新”主要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包括网络媒体与其他新媒体(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

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据《中华新闻报》报道,2006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为336亿元,以腾讯、网易、新浪、TOM以及搜狐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门户网站,目前已占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份额中的28%。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体处在“发展进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如此,网络媒体行业急需大批通晓媒体和网络知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在远未

饱和的市场上抢滩登陆,打造未来数字时代的“传媒航母”。此外,作为朝阳产业,新媒体行业更需要市场高手来策划有效消费,因此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也大受欢迎。

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不像报纸期刊业“求精求专”的用人需求,其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

就业秘笈:读研期间,可多读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

此外,在学习与实践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市场嗅觉很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用人标准明显不同,其需求的专业方向也相对广泛。

(三)广告公司

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品牌竞争理念为人熟知。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商家对广告的投入从不吝啬。广告业因此被称为21世纪最具“钱”景的行业之一。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6年底全国广告经营额达1573亿元,北京广告行业平均月薪为5560元,广州和上海分别为5470元和5210元,属于高薪行业。目前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具备现代艺术、广告学、新闻学、传播学素质并在这些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人才,以及在电视、广播、报纸等拥有一定经验和人脉的从业者。拥有较强创意策划能力,能够很好领会客户要求,有团队精神,敬业奉献、思维敏捷的新人在该行业会很快脱颖而出。

就业秘笈:要想得到知名广告公司的入场券,你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绵绵不绝的创意想法以及专业的审美眼光,这些可以通过大量接触和欣赏不同的广告作品、参观各种艺术文化展览的方式来培养。此外,媒体实习的经历可以积累一定的业界经验和人脉资源。

广告公司高强度的工作,对于快速获取专业技能与积累业界经验是有所帮助的。总体来看,广告公司适合有优秀创意能力以及有此方向强烈的事业进取心的研究生。进入此行业的研究生,最好具备足够的兴趣与个人特长。

(四)媒介研究公司

媒介研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先进的研究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方法,为政府监管机构、全国各级电视台、电台、国内外的广告主、广告公司以及相关机构提供与媒体相关的深度研究和相应的各种咨询服务。目前我国该行业中的佼佼者有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VSC-SOFRES MEDIA,简称CSM),该公司致力于电视收视率市场研究,为传媒行业提供可信的、不间断的电视观众调查服务,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收视率调查专业公司。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媒介研究公司应运而生,媒介研究人才也因此走俏。

尼尔森媒介调查公司是国外知名的媒介调查公司,而网络媒体研究公司艾瑞在业界的专业地位也不容小觑。一般来说,媒介调查公司对应聘者的软件技能以及行业研究能力有较高要求。

总体来看,媒介调查公司是相对不错的就业入口,但若想在咨询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应注意

积累业界经验,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与完善的知识储备。外企对应聘者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就业秘笈:在读研期间,可跟随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受众分析等领域的导师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掌握各种定性、定量的媒介研究方法,学习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培养媒介研究思维方式。

(五)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公务员报考者。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主要倾向于去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及其他各级政府机关的宣传部、新闻研究中心、文化交流部、信息部等重要部门,从事对报刊和音像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以及新闻、信息宣传策划及公文稿件撰写等工作。

就业秘笈:公务员考试是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第一道门槛。要想取得好成绩,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关注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国际政治形势,认真准备国家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考试。此外,还应了解报考部门的工作性质,为复试做好准备。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唯一职业理想。

热门职位点击

时尚杂志编辑

如果你看过电影《穿PRADA的恶魔》,那你一定会对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魔鬼总编米兰达记忆深刻。这位时尚杂志的女总编衣着光鲜,品位不凡,在上流社会中如鱼得水,引领时尚潮流。当下我国出版行业风起云涌,以《时尚》、《瑞丽》、《男人装》为代表的时尚畅销杂志受到万众瞩目,新的时尚刊物也纷纷加入竞争。可以预见,时尚杂志编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也会持续上升。

出版策划编辑

于丹的《论语心得》首次发行即创下近百万册的销售纪录;郭敬明的最新小说《悲伤逆流成河》首印量高达866666套;《细节决定成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再版16次;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不到一年,发行量已达20万册......这些图书销售排行榜上的头版头条,与出版策划编辑在出版发行环节的创意策划工作分不开。2006年全国共新出版图书128578种,能够打造畅销书的出版策划编辑,自然成为我国出版业中最受欢迎的人才。

广告策划人

有人说:广告做得好,石头也能卖出钻石的价钱。此话虽有吹捧虚假广告的嫌疑,却道出了广告策划的重要性。高质量的广告作品需要高质量的广告人才,然而广告业作为一个靠智力打天下的产业,却面临人才缺乏的瓶颈,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广告策划人才更是紧缺。尤其是2006年允许外资广告公司全资进入我国后,像麦肯、WPP 这些世界级大广告公司登陆中国后大力招募本土人才,高层次的广告策划人更是抢手。广告也因此被称为

最有“钱”途的行业。据智联招聘网的网上求职者的薪酬统计,优秀的广告策划人年薪平均在35万左右。

体育记者

2008年北京奥运盛宴的临近,无时无刻不在挑动着中国传媒业的神经。据相关管理部门统计,采访北京奥运会的国内外媒体将盛况空前,预计新闻记者人数多达24万人,将比参赛队员多出近万人,超过历届奥运会。同时国家体育总局表示,中国的体育事业在奥运会的带动下将有一个持续的发展期。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未来几年之内,体育记者将成为中国媒体行业中风头最健的职业之一。

新闻发言人

SARS、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在一系列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业逐渐被大众接受。新闻发言人是官方的代表,一个成功的新闻发言人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准确无误地表明立场,维护政府或企业的公众形象。目前我国政府已建立完备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部分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医院、学校、金融机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正在筹备中。主攻公共关系、新闻业务、传播实务的传播学研究生在该领域将极受青睐。

篇2: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我曾经考研,考的就是传播学;我也曾经在这个论坛寻找过资料、信息、前辈的经验和大家的鼓励,我知道这是个充满了梦想和热情的论坛,多少年轻的学子在这里为了实现自己求学深造的梦想而努力。说实话,我不应该这样浇大家的冷水。但是,人人都曾年轻过,年轻的时候把很多事情都想的十分美好,但偏于简单;做什么事情都是满腔热情,但疏于理智的思考和实际的调研。摘自资料http://meilijingxuan.uz.taobao.com

我也曾是这样的人,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热情。直到,我在这个就业寒冬里被淋了个透心凉。我愿意用我的部分经验和求职过程中的感想来与大家分享,希望给这个论坛里所有想考新闻传播学,和已经考上,即将开始研究生生活的同学们一些心得体会,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很多弯路并不需要自己亲身走过,看到前头人栽了,你多多注意,别再摔跤,也是人生的收获了。

我想问,所有想考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你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或者我再具体一点,问一问和我一样是跨专业考新闻传播的同学吧,你为什么放弃自己的专业,来跨考新闻传播学?别简单的告诉我,是你心中对记者或者编辑这个职业有所向往,更别简单的告诉我,你为实现你心中的新闻理想而来。这样的人有没有呢?当然是有的。但是在我所接触的学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中来看,这样的人或许连10%都占不到。如果你属于这10%,那很好,我恭喜并羡慕你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我也祝福你能早日认清现阶段我们国家媒体行业的现实情况,并能一直坚持下去,成为一个正直的记者,或者,你会被现实蒙蔽眼睛,你发现这一行不如你想象中那么光明,但如果你能顺势而为左右逢源,我相信,这一行也还是很适合你干的。

那剩下的90%的同学,你又是为了什么考新闻传播?你是真的坚定不移的想毕业后在媒体里找你生存的空间么?还是,你和我一样,觉得这个专业“听起来”挺不错,我反正是要考研来逃避就业压力,或是满足父母心愿的,这个专业又不考数学,多好啊。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或者你潜意识是这样想的,那好,我的话,是说给你听的。摘自http://lekou.uz.taobao.com/

你知道吗?现在有多少大学开设了新闻传播学?别说一些综合性大学,某些以工科为主打的院校,还有众多的专科院校都有这个专业开设。这说明,每年有数量庞大的学新闻传播的孩子从学校出来,进入社会,要在媒体里找一个饭碗。而现在媒体究竟又有多少空缺的位置在等你?这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情况?新闻传播学类的学生,在社会的供求关系上,早已经是供大于求。这是我希望你明白的第一件事。我所在的学校,(我并非在炫耀什么,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是全国排名前十的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排名也相当之高。但是每年,我们院和法学院的就业率,都在惨烈竞争全校倒数第一的位置。一般来讲拉,我们院是要比法学院好一点的,法学院常年垫底,但是去年还是前年?新闻院勇夺第一。我想说明的是,不是这两个专业不好,我们学校的法学在全国来说也是鼎鼎大名。造成这种低就业率的原因,要从更深层次去找。今年的第二学期已经开始,现在已经是2月中了,我们院200多名研究生,到如今正式签约的可能不到40%,这个数字还算不错。但是你要想到,这是因为今年经济危机给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往年11月和3月都是招聘高峰期,但是从去年的招聘情况来看,我们大多对3月的这个小高峰不报信心,所以一般是手头有能签的就马上签,这个40%中有多少水分,有多少人实际上是拿了一个不甚满意的offer却不敢撒手? 我要问你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学这个专业,你想好你将来要做什么工作了么?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因为未来是怎么样似乎难以预料,我常常相信变化比计划快;但是这个问题又相当之重要,你马上要考研了,或者你马上就要来入学了,你进入到一个新的行当,你千万别对你的未来一点规划也没有。我来帮你分析分析: 1.进媒体,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们稍后再谈;

2.进高校当老师。这,未尝不是一条路,特别在前几年。可是最近几年高校已经扩张到了极限,有多少学生就会配备多少老师,老师的编制已经到了顶。所以,单凭研究生的学历,想进高校,是越来越难。前几年我们院研究生有三分之一去了高校,最近几年急剧下降,今年签了几个,不过都是那种专科院校。想必未来要进高校,更是难于上青天。不过别着急,你一定要进高校也不是不可能,看第三条;

3.读博。博士生总比研究生有优势,如果你是专注于做学问,搞研究,读博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劝你千万别用像现在这样用考研逃避就业一样,再次用读博逃避进入社会的恐惧。研究生,难考(相对而言),容易毕业;博士,容易读(特别每个学校都有报送的指标,和你的导师商量就是),相当相当的难以毕业。再次奉劝,如果你不是致力于学术,并且拥有一定的天赋,别读博;

4.公务员。也是不错的一条路,但是多难啊,这个我不多说了,自己调研去。而且,你是否真的适合,真的愿意去做公务员?问你自己。

5.出国。这个也行。但不是人人都能走的路。而且传播学比新闻学容易出国,相对而言。6.企业。这也是大头,而且现在有逐渐取代第一条,成为新闻传播学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的趋势。企业里与新闻传播对口的职位也不少,如内刊编辑,企业文化专员,网络编辑,营销策划,媒体关系等等。但是这个也有个很大的隐忧。就是这类职位都不是企业所必须的,企业经济效益好时,愿意在这些岗位上有所投入,但万一情况有变(如现在的经济危机),这些可有可无的职位将成为第一波受冲击的对象。

好了,你找到你的位置没?怎么,你还是觉得可能媒体是你比较向往的地方?好吧,我再以我和我众多同学的经历来说一说。

如果你要去媒体工作,请千万在各个假期多多实习。自己有关系,老师有关系,一定要用上这些关系,不管如何,混进去再说。没有哪个媒体愿意养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慢慢教你,没有哪个媒体招聘时会要一个简历上空空如也的人。

当你进去实习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好像媒体不是那么难进嘛,你发现身边的实习生来了又去,一波波没个止尽。这说明什么?媒体需要人啊。

是的,媒体需要人,但是它不需要那么多在编的员工,它甚至连发工资的合同工都不需要那么多。它每天、每周的工作任务,单凭在编员工,是绝对完不成的,但是怕什么?不是有这么多像你这样的免费劳动力么?你不干?呵呵,没关系,上面说了,新闻传播学学校供大于求,自然有人抢着干。如果你要进媒体,请做好在这家媒体至少实习1年的心理准备,这一年,你没工资的,还有自负食宿。而且,即便这样,你也不一定能进得去,可能你自己的实力有所不逮,又可能人家比你有关系啊。那怎么办?大好的找工作的时光已经耗在这里了,那就只能继续耗着挖。运气好,单位会和你签合同,一年一签。想要一个正式编制?呵呵,如果你没有过得硬的关系,还是少点幻想多点实干吧。

不过话说回来,我得承认,有人没有关系,只凭本事,确实熬出头了,编制、社会地位、薪酬福利都很不错。这些人我由衷佩服,我觉得他就是那种我所谓的有坚定的新闻理想的人。心存远志,又能吃得苦,耐得住,他们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应该的。但是你呢?你心里没有非做新闻不可的理想,你能放弃毕业前一年找工作的大好时光,在北京或者广州呆一年?没有工资的哦,还要自付食宿,最关键的是,你看不到出路。我明白你,你不怕苦,但你怕前途未知,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对吧。

好,再来说说那些签了合同的媒体从业者。可能我了解的情况不是太全面,以致失去客观。但我现在说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例。我曾经实习的某个单位,是家党报。(都市报钱或许多一点,但是辛苦的多)这个记者姐姐是体育线的,当时正值奥运月,累死累活,在分赛场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每天发稿,然后我听见她问另个姐姐:这个月工资会不会有5000啊?——这是在北京啊,还是奥运月啊。平时稿件肯定更少,不知道她能拿多少。你愿意吗?

好了,冷水泼了这么多,如果你已经读了这一行了,你该沮丧了。

也别沮丧。任何一个不景气的年头,也会有高薪的职位在招聘;任何一个不好就业的专业,一样有优秀的人才被众多企业抢着要。哪怕是今年这样的年头吧,腾讯开出13万年薪招聘应届生,武汉地区中选者寥寥无几,其中一个就是我们新闻院的美女;移动,电信,银行系统,也还是从我们院要走了一批优秀的人。

所以别沮丧,天生我才,一定会给我个适合的好工作。哪怕是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我的同学们,我也觉得是还没有出现合适的机遇。机遇靠你自己把握,你的人生,你自己规划。

如果你要去媒体,请一定、务必多多实习。媒体又分很多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一般来说,他们的实习还是很不一样的,请选好你要走的路,一步步走下去。我哪个去了腾讯的同学,先后在南方都市报、瞭望周刊实习,虽然最后没有做媒体,还是凭这些实习经历打动了hr。

如果你要去企业,你也还是要多实习,但可能重点就要有所偏向了,特别是你应聘的不是专业对口的职位时。我一位去了阿里巴巴的同学,本科学的也是新闻,但她就是凭着在一家外企不到半个月的财务方面的实习经验,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还有许多外语出色的同学,也能用这样的优势,结合专业,获得理想的工作。

好了,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写到后来都困了,有些言不及义。希望这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毕竟,对多数人而言,考研最终还是为了就业,为了工作。如果能在考研的时候,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当有更深的认识,我相信是有益无害的。

篇3: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毕业生,就业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研究近年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笔者认为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集中, 导致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待就业毕业生增加;三是大批量扩招导致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上升超过社会上新闻传播行业的岗位需求, 导致人才相对过剩;四是本科生真正在传媒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多集中在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 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吸收大学生的数量有限, 所以, 就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而言, 大部分毕业生集中在私企或民企的广告公关行业。

二、影响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社会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 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各个传播单位不断整合, 推陈出新, 市场的竞争加剧, 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互融合, 使得用人单位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员工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 而且还要有完成任务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多青睐经验丰富、人脉广的毕业生, 忽视应届毕业生敢于吃苦、可塑性强的优点, 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2. 唯学历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 新闻传播类专业应该好就业。而实际上, 新闻传播类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相关资料表明, 不少新闻媒体单位更青睐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 对于二本普通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毕业生寒窗苦读十几年, 却因本科“出身”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二) 高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 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 具有时效性强, 观点、技术、手段变化快等特点。跟国内一流大学相比, 地方院校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 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更新相对缓慢;专业授课侧重于对新闻理论知识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 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紧跟时代发展, 紧密联系实际, 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2. 实践资源相对匮乏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全国的新闻传播专业的生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习资源都相对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等几所高校, 对于普通二本高校而言, 由于受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学校只能依靠社会资源来提高实践能力。我国除一线城市新闻传播行业发达外, 大部分地区的新闻传播业发展相对滞后, 为学生提供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实习机会少, 以致毕业生在应聘时, 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岗位所需的要求。

(三) 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影响

1. 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部分毕业生将新闻媒体、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理想的求职单位, 只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在择业时忽视了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看重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资待遇, 而缺乏岗位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准备, 使得毕业生首次签约率偏低。

2. 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毕业生在大学期间, 不了解新闻传播专业的真实情况, 对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关注度低, 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结合起来, 缺乏全面职业生涯规划, 找工作时准备不充分、目标不明确, 以致最后找到的工作往往同自己的所学专业、个人兴趣不挂钩。

三、应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 加强职业发展教育,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大学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大学生毕业即面临择业期和职业发展期。因此, 应从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开始, 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注重学生“个体谋生价值”的同时, 也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价值”的培养, 通过主题教育、学生媒体、网络课堂、个性咨询等方式,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关心民生, 胸怀天下, 放眼世界。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 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 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摆正心态, 客观定位, 选好目标, 多些务实, 少些浮躁,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结合自身特点, 扬长避短, 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二) 明确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 应充分关注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 立足实际情况, 着重考虑如何适应现代媒体的需求, 依托学校背景, 突出特色, 以采、写、编、评的新闻能力培养为主, 以电子媒体技术能力培养为辅, 加大学生新闻实习实践活动的力度。传播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新闻传播学类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 新闻传播类专业必须依托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 优化课程体系, 开设传播技术类课程、改革实践类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人, 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 加强软硬件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实践中, 高校一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有计划地加大新闻传播实验室投入力度, 如成立摄影技术实验室、观摩审片实验室等, 使学生在校内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 高校应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刊物为平台,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学用新闻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以实现新闻知识学习课上和课下、理论和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结合。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师不具备新闻从业的经历、缺乏实战经验, 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为此, 高校应遵循“引进来, 走出去”的原则, 一方面引进资历丰富的记者、编辑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同时邀请业界资深媒体专家或新闻人来学院举办讲座, 以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学院教师到各种新闻媒体单位和知名院校进行锻炼和进修, 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 加强校企合作, 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

当前, 大量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坚持留在大中型城市, 造成县级媒体和文化产业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基层媒体专业人员紧缺与大量传播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作为毕业生的重要输出单位, 为了给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多渠道地提供出路, 地方院校应树立大传播就业观念。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让学生到企业办的媒体中进行实践;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 实现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五) 积极引导毕业生注重实践、提升素质、把握机会

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来讲, 应充分利用寒暑假进入新闻媒体单位实习, 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丰富实践经验。择业时, 端正求职意愿, 充分把握机会, 适时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 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翔, 禹菲.“新闻专业热”背后的就业问题[J].青年记者, 2009, (13) .

[2]高燕.推进教学改革, 增强新闻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J].理论界, 2009, (6) .

篇4: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本期所涉及专业在就业方面的共性是就业面广,多数就业领域相互有交集。它们对口的领域主要有五块:

第一,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等。主要就业岗位有记者、主持人、编辑、摄像、策划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重视文笔水平,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工作记者比较辛苦,因为信息要求时效性强,需要每天不定时段地采集更新,工作时间比较不固定。电视媒体待遇较好,但竞争激烈,如今门槛基本上提高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足够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

比起电视台、报社的高门槛,众多门户网站是吸纳大量编辑、记者的好去处。各类门户网站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采访权,但有一些非正式性的采访,也需要派出记者亲自采访。多数编辑干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要学会整合信息、制作专题,重新梳理文字内容等。例如起标题就是一项技术活,网站对标题的长度有一定标准,一般短标题不超过7个字,长标题不超过14个字(也根据网页页面设计安排),多了折行少了留白都影响美观。所以要做好网络编辑也是需要磨砺的。相比大型媒体的高收入,网络编辑、记者的收入就缩水了一大截,但是作为新人就业积累阶段的锻炼还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导演、编剧、灯光、主持、服装等岗位多招艺术类专业人才,对口专业为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照明设计、灯光舞美设计等专业,感兴趣的同学需要提前考虑艺术类专业的报考。

第二,广告媒体。广告的覆盖领域之广超乎大家的想象,它的渠道不仅有电视、报纸、广播,还延伸到网站、手机短信、公车和户外屏幕等,几乎你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都能成为广告的载体,只看广告人如何应用,所以广告的发挥空间非常大。

广告媒体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设计类的专业。广告重在创意,所以目前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都对负责创意构思工作的广告文案工作者求贤若渴。广告创意可以说是一项近乎“残酷”的脑力压榨劳动。广告界有句名言:“没有好创意?那就去死吧!”有些偏激,却也是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的生动写照。

如果你并非是妙笔生花或是创意天马行空的人才也没关系,广告营销是出售广告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广广告媒体的影响力来刺激广告客户,以增加他们的投放欲望和投放力度。懂得营销的广告人更明白客户的需求,也更容易做出客户满意的广告,他的价值在广告媒体中也举足轻重。

第三,出版行业。包括到出版社去做图书编辑,到杂志社做刊物编辑和做专栏或版面编辑等。出版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在业内却有很严格的细分工,所以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让自己的知识更专业和有针对性。

第四,影视制作。这方面工作待遇良莠不齐,有不少影视拍摄和后期加工的公司,专门接电视台的外包栏目,电视台负责出制作费,制作公司看菜吃饭,从中赚取差价。这些工作技术性强,需要多动手锻炼,熟悉各种摄录、剪辑和后期软件,手上的功夫越出色,待遇就越好。还有一些是专业的摄影、婚庆等工作,专为新人拍摄婚庆典礼等外景项目,比较辛苦。

第五,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组织。每个政府机关都需要担任文职宣传工作的写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肚子里学识丰富,能说会写,也多为这些单位所青睐。所以想要安定的、不太奔波劳累而又体面的工作的同学,就需要在大学阶段锻炼好自己的笔杆子啦。

篇5: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随着传媒业迅猛发展,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新闻传播专业也越来越受到考研学生的青睐,同时也吸引着一部分同学跨专业报考。但一般而言,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多数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是大中型媒体集团、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但是否上述企业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也就生的唯一选择呢,为让报考新闻传播的同学了解以后就业前景,下面有聚英厦大考研网对新闻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做简单分析。

方向一: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首选。

1、纸媒

如今我国各类报纸已有几千家,但真正说得上有实力的报业集团却不过五十家,其中以人民日报、南方报业等为代表。近年来,受到电子媒介强大的时效性压力,报纸媒体不得不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着力于调查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因而对应聘者也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采访突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具有宏观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和调查性报道的能力。虽然传统报纸要求不低,但鉴于部分报纸为事业单位的身份,依然能够吸引名校研究生的加入。事业单位化的媒体虽然其待遇与地位有保证,但对于有新闻理想与事业追求的考研学生来说,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尚需结合自身情况酌情考虑。

2、广播电视台

出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首选,而且据数据统计,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就是说每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目前广播电视业多采取市场化运作,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虽然各电视台招聘人数众多,但一般待遇较低,有较长的项目实习期,因此实践竞争压力比较大。

适合真正对广播电视业有热情,并且在制播技术上有突出能力的研究生加入。如果对广播电视业一贯有热情,建议在报考院校时有所选择,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广播电视界的地位不容置疑,其广泛的业界人才网络以及固有的学科设置为个人投身广电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期刊

除上述两个热门传统媒体外,期刊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期刊媒体强调个性,市场定位“窄众化”,针对性强,一般要求记者、编辑兼具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力。

结合以上三个行业分析,它们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无不涉及多个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在读研期间,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学科,可选修一些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产业研究等);同时尽可能进入强势媒体实习,有质量的实习经历不仅会使你得到应聘部门的赏识,也会打开你的视野,使你认清自己在媒体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扬长补短。

方向二:新媒体策划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是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

1、新媒体

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这也是刚毕业的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最热衷进入的行业。作为朝阳产业,新媒体行业更需要市场高手来策划有效消费,因此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

2、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不像报纸期刊业“求精求专”的用人需求,其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读研期间,可多读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此外,在学习与实践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市场嗅觉很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用人标准明显不同,其需求的专业方向也相对广泛。

3、其他

另外,像广告公司、新闻发言人、媒介研究公司、时尚杂志编辑等也是新媒体行业中较受毕业学生欢迎的行业。但这类公司可能对同学们在个人特长方面有更深的要求。以媒介研究公司公司为例,它需要我们在读研期间,有跟随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受众分析等领域的导师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并能掌握各种定性、定量的媒介研究方法。总的来说,这几类公司,必须要求学生有前期实习的经历。

方向三:行业编辑

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素养的编辑、记者,有些人群虽然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编辑职业,也许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如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但他们同样需要具备简单新闻传播知识,上述行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网络编辑

拒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虽然人数众多,但随着互联网的更深入发展,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尤其是跨专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

2、影视制作编辑和企业内刊编辑

其次是影视制作编辑和企业内刊编辑。随着电影、娱乐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如果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非常广泛。

篇6: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如题,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打算考研, 但不知道考对外汉语还是新闻传播学,哪个更好考,就业前景更好?

[打算考研, 但不知道考对外汉语还是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更好?]

篇7:新闻传播学就业概览

随着社会发展与传媒环境变迁,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的评判标准与岗位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为了及早让学生厘清发展方向, 明确毕业年的阶段目标, 为有不同发展方向规划的同学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以生源地、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月收入支出情况以及个人消费情况为背景材料, 对学生就业行业领域、岗位适用技能、岗位评价标准、个人发展目标、薪资水平等多维度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通过编制《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以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新闻学五个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此次共发放27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 有效率85.56%。

1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

1.1 就业、升学选择上, 升学占比升高

2016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经历连续两年下降后首升达177万人, 比2015年增长7%, 部分省市甚至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升学选择的逐年上升意味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更多同学选择升学延缓就业压力,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据问卷显示,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占44%, 选择就业的占41%, 选择考公务员占比7%, 选择留学占比4%, 而选择创业占比4%。若把考研、留学都归于升学范畴, 则升学占比48%,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 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毕业的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往往会通过考研的方式再深造, 一是出于专业学习深造、以名校为求职敲门砖;二是通过以考研为跳板转换今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若把公考、创业也归于就业范畴, 则就业占比为52%, 仅略高于升学人数, 就长远而言, 就业问题仍然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就业地域选择上, 二三线城市居多

在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目标城市”的调查中, 考虑返乡在乡镇及县级市发展的占比3.2%, 在地级市发展的占比35.5%, 在省会城市发展的占比46.2%, 在北上广深发展的占比9.7%, 另外还有5.4%的学生另有其他考虑。出于传媒专业背景, 更多学生趋向地级市以上城市发展, 选择在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发展的居多, 在地域上规避生活压力, 近10%的学生选择北上广深的国际都市生活挑战自我, 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

1.3 就业行业选择上, 专业就业预期不多

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在求职上有多重路径, 但能够坚守专业梦想, 对“会根据专业所学进行就业选择”的提问中给出肯定答复的只占36.8%, 持不确定态度的占45.3%, 持否定态度的占16.8%。随着传媒经济的发展, 当前传媒行业前景看好, 艺术与传媒类学生迎来了良好的就业机遇。经调查, 在被调查的231人中, 仅有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本专业, 可能将来不会从事相关工作, 97%的学生热爱本专业, 尽管将来可能不一定从事相关工作, 但依然对专业有着极大热情。

1.4 就业影响因素上, 薪资与升职是重点

在“就业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的调查中, 出于工作待遇考虑的达28.4%, 出于工作城市考虑的达27.4%, 出于就职公司或单位实力考虑的占比15.8%, 出于工作环境、自身能力考虑的均占比12.6%。就业中, 工资水平与发展前景一定是首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出于工作城市与生活发展环境的整体考虑, 公司或单位综合实力、团队氛围环境和个人工作能力次之。而在薪资水平的预期上, 初入职目标薪资4000元以上的占比较少, 说明学生对自身工作经验和能力有清晰认识。而在入职五年后的薪资预期程度上, 目标薪资水平有了大幅上涨, 较初入职时上涨2000元左右, 可见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成长上有信心。

1.5 就业稳定性上, 离职是为寻求发展

在对“离职原因”的调查中, 因领导工作风格的占比7.8%, 因同事负面影响的占比9.6%, 因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占比13%, 因薪资水平达不到预期的占比7%, 因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的占比53.9%。艺术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 人员流动性大, 尽管高校出身学生有着随性、自由、文艺的特质, 但离职多为寻求岗位能力上的锻炼和个人发展上的层次提升, 薪资、领导、同事等次要干扰因素影响不大, 尚属理智。出于学生性格、态度与目标的原因, 用人单位应对职员进行合理得当的再教育, 以公司或单位文化聚人心。

2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观分析

2.1 家庭经济、家庭观念并非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出发点

除有7.4%的学生对家庭月收入情况不是很关心或了解外, 学生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比39.8%, 有52.8%的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4000元以上。而在对熟知家庭月收入的学生调查了解中得知, 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比达78.9%, 而家庭日常开销集中于2 001~3000元和3001~4000元段位的居多, 占比都达到了36%, 这说明大多数家庭尽管能够满足学生在校的生活开支, 但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般。

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除个别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月开支在500元上下, 学生月消费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 高消费现象不多, 说明很多学生能够管控自己的日常开支, 做到有计划有调配。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常出于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进行求职就业, 家庭收支情况一般不会成为左右其对自身未来规划的决定性因素, 在对未来就业规划问题上, 学生自身意愿掌握更多主动权。

北方人出于“家本位”观念, 个人和家庭对未来生活环境的寄寓往往围绕家庭生活出发, 但传媒行业岗位在三线、四线城市发展机会不多, 就业相对困难;一线城市知名媒体相关单位或传媒公司对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也非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可胜任的等, 就业供需矛盾还是较为复杂的。

2.2 高校专业实操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传媒产业创造话题、甚至引领潮流, 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 传媒产业的内容制造与技术更新也是快速的。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与实操技能的跟进并不会如此快地跟上行业现实更新速度, 高校专业教学永远是有待更新的, 因此在专业课程讲授与实操技能教育上, 高校应跟紧时代步伐, 更注重内容更新与技能锻炼。

3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就业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的办学, 受当地区域传媒行业思维的影响, 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当今媒体环境和市场发展宏观的考量, 而不应只满足区域发展目标。帮助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探索就业路径, 于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是有意义的。

3.1 扎实提升就业指导课实用性

作为素质类通识课程的就业指导课, 应在概念解释与操作应用上为学生讲授实用性内容, 如加强简历写作、五险一金、三方协议、报到证等就业手续, 人事合同与档案, 单位性质、劳动法, 模拟面试等方面的讲授, 一方面分解辅导员就业辅导压力, 一方面专家专题专讲, 加强学生就业认知和观念意识。

3.2 促进专业教育与业界双向互动合作

在地方性高校的艺术与传媒类专业教学上, 因以地方区域内生源为主, 立足当地传媒产业环境, 在促进学生对口就业上, 应着力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互动合作。一是在专业教学与就业指导上引进业界名师, 完善教学师资队伍上的“双师型”建设, 为学生做好各类型公司部门的“岗前培训”;二是与地方传媒公司及媒体相关单位签订实习基地或共建实训平台, 促进学界业界双向人才交流, 为服务当地媒体等企事业单位做好人才储备与输出。

3.3 拓宽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就业口径

地方性高校以服务和支持当地行业产业发展为办学目的之一, 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窄, 发展空间受限, 高校有责任为学生开拓就业市场, 拓宽就业口径, 创造就业机会。通过承接知名企业校招、校园宣讲会、联合举办就业招聘会等活动, 将知名单位“引进来”。另外, 广泛搜索知名企业招聘信息, 做到及时有效地针对性发布, 鼓励学生“走出去”。

3.4 鼓励支持学生立足专业进行创业

近年来, 大学生创业意愿逐步增强, 其投身创业有想法有热情, 加之国家和高校政策支持, 尽管艺术与传媒类学生因录播制作硬件设备造价不菲, 但创业群体的数量较之以往也有了量的明显提升。区域传媒行业发展有局限的同时也说明有潜在市场, 高校办学在培养乙方的同时, 更鼓励学生做甲方, 通过立足专业进行创业实践, 在不断积累中将艺术传媒梦想实现。

摘要:为了解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与选择, 笔者在今年上半年对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类、新闻与传播类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主要结合河北省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对学生在就业行业领域、岗位适用技能、岗位评价标准、个人发展目标、薪资水平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7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经过对231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可知,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在就业选择上, 以四线城市以上级别城市为就业目标城市, 以本专业就业为主, 以薪资水平为导向, 以高流动性为特点, 创业比例不断攀升。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就业调查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 [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

上一篇: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合同下一篇:高中语文话题作文“执着”写作导引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