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绘画”向雅俗共赏的转变——任伯年画中吉祥图像

2023-02-26

论及中国传统绘画,上追魏晋,下至明清,避不开的永远是“士族”二字。自魏晋开始,封建政策进一步确立士大夫的地位及权利,直至明清封建文化已发展到巅峰,期间的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中一直占有主导作用,士大夫阶层一直把持着艺术、文学领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或是士大夫中的一员,亦或是依附于士大夫。有着这一背景的存在,中国传统绘画大多是意蕴深远,曲风高雅,以自诩文人的眼光去影响创作,因此中下层社会难以去理解欣赏,此时的艺术只是“高雅者”的艺术。

随着明清的到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文化及其审美意识逐步生长,使得民众对艺术的需求不断扩大。此时的艺术不单单服务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也为市民阶级审美所引导,在此渐变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出现了“杨柳青、“桃花坞”等多个年画制作中心,也出现了“扬州八怪”这样的艺术新潮,文化创作指向开始由上层社会向市民阶级靠拢。艺术的审美标准不再单单是士大夫所标榜的“曲风高雅”,而是参杂着“雅俗共赏”这一大众审美眼光而发展。直至清末民初,出现了融合文人传统与大众审美,传统笔墨与金石意蕴于一体的“海派”。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不再局限于文人思想的禁锢转而描写民间喜闻乐见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通过融汇西方绘画和民间艺术中的色彩及一些大众化的题材达到创造新气象面貌的效果,其中传统吉祥图像在“海派”绘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派中的传统吉祥图像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及其在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来的吉祥寓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具有另一层意蕴的吉祥图像作画方式并且在封建社会后期如此流行?这就是需要我们深层挖掘的。

艺术的变化必然离不开受众群体的影响,当艺术受众群由高层次文人逐步向中低层市民转变时,受受众群体文化修养,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必然不再是那种需要深厚文化功底才能读懂的艺术收藏品,而是悬挂在寻常百姓厅堂中的装饰品,因而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创作方式等等方方面面都会随之而改变,艺术由“高山流水”一类向着“福禄寿”之流转变,从需要观者“体会意境”向着作者“直抒其意”变化。如何向市民阶层“直抒其意”,高高在上的士大夫文化是做不到向文化尚低的市民阶级解释其意的,要想把画在当时的新兴阶层中卖开,必须要放下文人的“架子”,面对面的与受众体对话,告诉他们自己家中挂的是什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书”,因此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大量的“三阳开泰”、“松鹤延年”一类受市民阶级所喜爱的作品。其寓意美好,画风大方明了,笔墨老辣,色彩出挑,与传统文人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又深深扎根于传统传承之中,不得不说这是艺术发展的极正确方式。

艺术受众群体极大的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若是观者不能读懂作品意蕴,即使是“阳春白雪”之作也会变得曲高和寡,相反读者能了解作品内涵,那么即使是“下里巴人”也会变得熠熠生辉。在此影响之下作品表达其内涵的方式也由内敛含蓄变得通俗直白,传统图像的使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更容易得到满足。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蝙蝠、葫芦常被取义“福禄”用于作画之中,相似的还有“洪福齐天”、“松鹤延年”等等,这样的绘画寓意形式在“海派”绘画中并不少见,市场对于绘画发展的指向作用可见一斑。

随着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的增长,市民阶级对艺术需求的日渐扩大,传统绘画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此时,融合文人传统与民间艺术的“海派”开始兴起,这一批画家将传统水墨技法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画面雅俗共赏,其画面中不乏赋有吉祥寓意的图像表达方式,即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又通俗易懂,直抒祝福,为当时社会普遍喜爱。谈及“海派”,不得不说作为“海派”前期巨擘的任伯年。

任伯年有多幅“三阳开泰”寓意的作品存世,以“羊”寓“阳”,表达画中的美好祝福,任伯年所作“三阳开泰”,以其中一副为例,一羊以干笔淡墨皴出全身,轻松自然;二羊用湿笔浓墨侧峰全染其身,笔墨到位,浓淡适宜,与前羊的松淡之貌形成对比;第三羊于两羊之后,笔法与一羊相似,较之一羊加之赭石,笔墨虚化,略避前两羊之锋芒。三羊承三角之势,相互呼应、遮挡,三羊之后有水仙,双沟染色,钩法流畅,色偏花青。画面最后,也是最高处,设一巨石,笔墨流畅圆转多变化,以圆笔为主,略染石青、石绿,并留有空白,整块石头用水圆润,用墨深疏到位,用笔老辣流畅。画面最下方色小面积水仙一丛,赭色草地于三羊脚下。整幅画面雅俗自然,即又不失艺术品味,又能使人联想到吉祥的寓意。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载体作用不单单呈现在文字上,同样传承于图像之中,甚至图像的载体历史比文字更为久远。随着封建文化的发展,文字权利掌握在上层士大夫手中,而图像权利大部分也同样被士大夫阶层所把持着,封建早期的绘画多为统治者服务,到了中期,例如拿北宋末年来说,繁荣的艺术领域依然是被士大夫阶层所占有的,直至明清,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民众才开始加大这种对审美精神的需求,然而底层民众文化修养有限,对于士大夫所喜好的艺术并不能完全理解,需要一种载体去给予解释作用,“吉祥图像”无疑是好方法之一,发展到清末,耳熟能详吉祥语句不少都被画家以艺术的修饰表现在作品之中。“海派”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

“雅俗共赏”在任伯年的绘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松鹤图”,蕴意着对年岁的美好祝福,其中一幅,红顶白鹤于前,笔迹简淡,松于其后,笔墨泼辣连贯,姿态奇古,松下夹杂紫藤,白紫色的藤花使得整幅画画面生动活泼,无疑是一幅精品。

像上述作品中以吉祥图像去表达画面意蕴,并加之传统技法,表现出雅俗共赏的风貌的绘画,在清末民初并不少见,受着当时社会市场的影响,传统绘画产生了不同于前代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变化,让市民阶层更为喜爱艺术,也使得艺术家对艺术“雅俗”的观点有了新的转变。

“海派”的兴起不是一时、一人的作用,而是整个社会时代的力量推进,艺术是时代的艺术,不能深知这个道理必然被大环境所淘汰。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传统绘画大多是意蕴深远,曲风高雅,画家以自诩文人的眼光去影响创作的,因此中下层社会难以去理解欣赏,此时的艺术只是“高雅者”的艺术。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对于文化需求的扩大,绘画开始向着“雅俗化”发展,任伯年绘画中体现的吉祥图像亦是“雅俗化”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传统绘画,市民,雅俗共赏,吉祥图像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研究下一篇: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