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涎石症30例临床分析

2022-09-10

涎石症在三对大涎腺中以颌下腺结石最常见, 约占80%~90%。腮腺次之, 舌下腺极为罕见。涎石症可导致腺体功能降低, 甚至丧失, 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总结30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临床和X线片资料进行分析, 并就临床诊断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颌下腺结石。其中男性21例 (占70%) , 女性9例 (占30%)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5岁, 其中20岁以下1例, 21~50岁22例, 占总人数的73.3%。50岁以上7例, 占总人数的23.3%。病史最短5d, 最长8年。结石大小直经3~18mm不等。结石2个以上者5例 (16.7%) 。结石的发生均为单侧, 其中左侧9例, 右侧21例。位于导管内的颌下腺结石与导管走形方向一致, 结石大而光滑, 位于腺体内的则较小, 而且表面相对粗糙。结石的形态多样化, 以类圆形为主, 其中一例导管内结石为沙粒状, 30例患者中有8例 (占总数的27%) 曾进行血钙、磷测定均在正常范围。结石色淡黄, 少数为褐色。

主要症状:进食时腺体肿胀或肿大者28例 (93%) , 进食疼痛者25例 (80%) , 疼痛严重者3例 (10%) , 与进食无关者2例 (7%) , 双手触诊可触及硬结者25例 (80%) , 检查发现导管口溢浓者6例 (20%) , 伴发颌下腺炎者18例 (60%) , 经X线检出结石者15例 (50%) , 经病理切片确诊者1例, 经临床症状及手术探查检出者13例 (43%) , 自行排出结石者1例。

治疗:30例患者中除1例自行排出结石外, 其余29例均采取相应手术方法治疗。12例行单纯结石取出术, 18例伴发颌下腺炎症者同时行颌下腺摘除术。对炎症肿胀不明显者给予取石术后抗生素治疗, 同时配合物理疗法以保护颌下腺功能。

2 讨论

(1) 颌下腺结石的病因: (1) 颌下腺主要分泌粘液, 粘液找那个富含粘蛋白, 较腮腺分泌液粘稠, 钙的含量也高出腮腺分泌液的2倍。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分析, 结石是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或细菌分解产物为核心, 钙盐沉积于核心周围而形成[1]。因此, 在颌下腺中钙盐更容易沉积。 (2) 导管走形长而曲折, 在导管后部有一弯曲部, 自下而上存在一定坡度, 分泌液容易滞留。颌下腺导管口开口于口底, 较大, 极易受到损伤, 异物入侵也相对容易。 (3) 结石伴有炎症的患者临床检查多可发现管腔缩窄, 分泌液排出不畅等情况, 滞留于管腔中的涎液有利于其中的无机盐成分沉积而形成结石。 (4) 本组病例中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均较差, 牙石较多, 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率。另外本组病例中有一例舌系带过短的患者, 其口底自洁作用较差也是导致颌下腺结石发生的原因之一。

(2) 颌下腺结石的临床特点: (1) 颌下腺结石出现阻塞时, 患者自觉进食时胀痛, 出现排唾障碍, 严重者可出现针刺样剧痛, 并可放射至耳颞部。停止进食后症状缓解, 疼痛可自行消失。本组病例中有2例停止进食24h后症状才逐渐缓解。 (2) 颌下腺结石引起腺体继发感染者可反复发作, 腺体反复肿胀, 此时应警惕间隙感染的发生。 (3) 慢性颌下腺炎患者临床检查腺体较硬, 导管口有浓性粘稠样唾液流出。

(3) 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多数学者认为颌下腺结石的确诊主要依靠X线检查, 怀疑颌下腺导管前部结石可选用下颌横断牙合片, 颌下腺后部和腺体内的结石可选用下颌下腺侧位片。X线片检查时应注意阴性涎石的存在, 由于阴性涎石是钙化程度较低的涎石, 在X线平片上难以显示, 容易被忽视。唾液腺造影术对涎石的确诊也有一定意义, 但由于造影剂容易将涎石推向腺体内, 所以笔者不提倡使用。

摘要:涎石症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 以颌下腺最为常见, 腮腺次之。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特点, 本文收集了临床上30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涎石症,颌下腺,结石

参考文献

[1] 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195.

上一篇:建材质量隐患及其对策下一篇: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