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乡规划”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2022-11-2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乡村现有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 我们规划师往往用城市规划的手法谋划乡村, 而没有注重乡村自然和文化本底, 乡村作为生态本底, 规划师的职责应站在更高的立场和视角去规划乡村未来, 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冲突以及现实与未来的冲突。本文基于“原乡规划”的理念, 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基于“生产、居住、环境、文化”乡村规划景观要素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与方法,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 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复古乡村生活、经济和文化。

1. 什么是“原乡规划”?

早年台湾客家人对故乡大陆称为“原乡”, 指的是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 传承着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快速工业化过程中,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下, 传统错落大量被毁, 村民被动上楼, 城市化运动在乡村建设中的一种体现, 离复古乡村的味道和乡愁的味道日渐甚远。尽量保持原真记忆和原生态规划手法, 尽可能地因应自然、因应历史文化是原乡规划理论在规划中所强调的。乡村规划运用原乡规划的思想, 是拒绝乡村的城市化, 使乡村保持好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 是拒绝让城市病蔓延到乡村。原乡规划理论强调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在原乡规划理念的无不为, 通过规划表达了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关怀, 正视人面对自然的态度, 强调对原住民的生活的态度。【1】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通过规划唤醒文化意识, 尊重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 。

(2) 坚持自然生态本底, 以原乡居民和乡土文化为本, 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目标。

(3) 坚持原乡规划的座右铭:一切为了生活。原乡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乡村生活的更美好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4) 保持乡村原乡意境和乡愁, 适度控制建设规模。

2. 乡村景观要素的异化认识

乡村景观已成为日常生活以及学术表达中的一个基本词汇, 目前对景观的理解最全面当属地理学。【2】景观在特征上主要体现为:审美或视觉上的愉悦性、奇特性和丰富性;生态原真型;文脉上的整体性、延续性、真实性、传承性;体验与认知过程中的参与性、过程性、互动性。在乡村规划和建设实践实际操作中, 我们往往却有意无意地强调其中某一点或几点, 例如“生态原真性”、“参与性”或“奇特性”等,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了原乡的味道, 采用消费主义引导、刺激之下模式化、符号化的概念与形式, 导致乡村景观建设走入误区与弊端, 景观建设与乡村当前的真实需求和乡村生活内在的关联失去了联系, 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和表演”【3】。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 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规划师要研究乡村景观的要素, 要关注乡村景观要素与城市景观要素的区别之处?要让乡村景观真正服务于乡村生产、生活。只有厘清这些问题, 我们的乡村规划与建设才不会误入歧途。

3.“生产、居住、环境、文化”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构成

新时期乡村规划的重要目的是“记得住乡愁”, 把乡村拉回到真实的乡土环境之中。乡村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是由经济生产、居住生活、景观生态、文化生活 (神) 四个部分组成的, 能够服务于这相互依存的四个方面的乡村景观才是乡村应有的真实和质朴, 才是我们需要的乡村景观, 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生活, 也只有此我们才能够实现乡村“生产、居住、环境、文化”一体化有机统一。新时期乡村景观的核心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乡村性”, 不管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 也或是我们的乡村旅游, 保持适合乡村实际、乡土文化风貌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本底。将乡村性与村民主体融为一体的景观概念正是“生产、居住、环境、文化”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的具体体现。我们在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不需要额外的主观臆断或生搬硬造, 而是要挖掘与彰显规划村本身所具有的景观要素优势, 利用存在那个乡村的景观素材, 并把这些素材融入到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空间与系统之中, 让乡村原居民和外来体验者可到达、可感受。

4.“生产、居住、环境、文化”景观要素一体化下的乡村规划实践——湖北省随州市独山村为例

我们往往注重城市规划而忽略乡村规划, 也往往永城市规划的手法来开展乡村规划, 传统的乡村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完成城乡规划法编制要求, 大部分规划成果对指导乡村与建设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让规划委托者拿到规划不知道去做什么如何做。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总体指导思想下,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农村,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使得乡村规划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以湖北省为例, 湖北省农业办公厅于2013年5月21号下发了《湖北省“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住建厅下发了《湖北省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导则》, 以指导新时期村庄规划的编制。但无论是《意见》还是《导则》对指导具体的规划建设缺乏针对性, 与早前启动的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在行动落实上经验不足, 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在规划建设实践中长期的探索、创新和总结。新时期将以往乡村规划中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等诸多内容融为一体, 突破了以前分层次、分专项任务开展的规划模式, 更加注重乡村景观要素的要素和体现乡村景观要素项目的植入, 对复古乡村和乡村复兴具有就要的意义。

4.1 村庄总体层面:将生产、生活、生态纳入一个整体的结构与框架

独山村规划编制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将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居住生活以及经济生产纳入到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之中, 根据独山村现状资源特点和周边用地条件整体结构为“一轴四片区”, “一轴”即功能发展轴:以府大公路为中轴, 串联综合服务区、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区、传统农业生产区和采摘体验区等四大功能组团, 成为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导轴线。四片区:综合服务区, 打造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丰富山体景观, 为后续城郊休闲观光旅游积淀基础。充分发掘核桃的药用、保健、工艺、环保价值等, 研究开发核桃加工新产品, 延伸核桃产业链。规划恢复独山寺历史风貌, 引进小轮车新型竞赛项目并申报国家小轮车培训基地。同时利用国家小水利工程优惠政策, 恢复独山村“千堰之村”的历史风貌, 营造山体和水库水景观于一体的自然环境, 打造周末休闲度假胜地。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区, 是独山村对外的门户, 规划充分发挥近邻区域中心村大堰坡的区位优势和地势相对平缓的土地资源特色, 以现代规范化的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为依托, 集鄂中北区域植物名胜、自然风光、民俗工艺、花果苗木和现代农业成果为一体, 打造宜居、宜游、宜乐、宜购的都市农业园区休闲空间。传统农业体验区, 张家冲农耕历史悠久, 传统农村风貌保存良好, 保留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融入随州更久远的农业耕作文明, 修缮南北门明清时代的古民居, 对该区域的现有农村住宅进行包装改造。采摘体验区, 是入独山村的第一印象。引导种植产品多样化的经济果林, 即能让农民增产又能满足随州让随州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采摘游玩一种休闲度假的方式和习惯。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精心设计村域景观要素的空间序列。

4.2 人居环境引导:让景观要素回归地方风土, 平衡游客与村民的关系

依据独山村的地形地貌和产业发展特点, 规划结合现状居民点布局进行整合, 主要依托道路两侧交通条件比较好的村落, 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对现状建筑

及未来新增建筑进行合理布局, 以满足满足独山村未来产业发展以及迁湾并点对居住用地的需求。另外独山脚下为新建居民点, 力求按独山村未来都市休闲游憩服务中心来打造。在满足村民居住需求的同时, 能够作为农家乐的接待服务中心和独山村村民的创收中心。村委会所在地为老居民点的改造和完善。张家冲传统农业生产区域的村宅根据发展需要改扩建, 其它区域的村宅一律不准翻新, 新建村宅必须进入选址居民点及规划整治村落。规划对独山村既有场地与建筑进行改造, 例如村域入口、中心村、道路两侧等地方。规划从村民日常生活以及乡村既有的风貌出发, 充分利用本土景观要素, 采用地方作法以及最小介入的改造策略, 提升独山村景观质量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 让这些景观要素深植于乡村风土以及村民日常生活之中。

4.3 局部景观的整改:将生产与经营转化为景观, 使之融入日常生活

农业产业化使得独山村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核桃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 规划在提升核桃产业上创新思维, 重点延伸核桃产业链:第一产业 (核桃种植) -第二产业 (核桃产品深加工) -第三产业 (创意产业、盆景制作、核桃展销、、采摘体验餐饮服务) 。规划提出乡村乡村空间与功能要从单一的居住功能或产业功能向产业、居住、服务、展示、文化等综合型的方向发展。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 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 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5. 结语

作为规划师, 对于乡村景观要素的发展方向、定位与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时期在乡村规划编制中, 我们应时刻警醒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不去一味的追求“新、奇、特”、“美丽如画”, 拒绝照抄照搬既有的城市规划的规划手法及城市景观要素的处理方法, 深究规划村庄的本底的场景和资源特色, 恢复乡村本土环境, 挖掘乡村文化民俗, 将乡村景观要素重新拉回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的综合体系之中。

摘要:“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原乡规划”的理念, 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基于“生产、居住、环境、文化”等乡村规划景观要素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与方法,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 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复古乡村生活、经济和文化。

关键词:原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景观,平衡发展,规划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城市发展研究, 2011.10

[2] 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城市规划, 2012 (36) :10

[3]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

上一篇:对课堂气氛的认识与实践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