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导游词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大报恩寺导游词范文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大家好!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们光临平武——报恩寺参加游览。我很荣幸能够担任您们的导游,陪同各位领略平武人文风光的神韵,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美丽而神奇的平武县城,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它集悠远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美绝伦的建筑、繁富瑰丽的艺术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平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西汉初年正式设置县级政区刚氐道,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西晋时始有平武之名,北魏孝武帝时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延至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改为龙安府,所以平武又称龙州或龙安。

报恩寺是由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奉旨修造的。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正式动工,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景泰三年(1452年)王玺死后,其子王鉴承袭佥事之职,与同僚薛公辅、李爵等多方集资,装塑点染,继续修葺。至天顺四年(1460年),历20年方全工告成。距今已有560余年历史。1956年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它坐西向东,其主体建筑布局在一条长300米的中轴线上,由东向西次第升高,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分为门前广场和前、中、后三进院落。由于规模宏大,其设计和主持施工卢禹、郭鼎等20余名工匠又是王玺从北京等地请来,因而其形制和气势都酷似皇城宫殿,故又有深山宫殿之名。报恩寺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其建筑还独具特色。它的建筑在风格上由宋、元向明、清过渡,体现了承前启后的特点。其单体建筑,既严格按照宫式手法建造,细部装修又灵活地运用了地方技巧,在建筑艺术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每座建筑不仅雄伟壮丽,各具特色,并且还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自创建以来,经受了1610年、1630年和1976年等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被中外建筑、地震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独具匠心的抗震建筑"。这座古老的寺院虽然全系木质结构,却不腐蛀,甚至不结蛛网,这又是一个奇迹。原因何在?它的用料十分考究。整座寺院,木村全部选用本地所优质楠木建成,此处仅有,别处绝无,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山门位于中轴张前端,是报恩寺的正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两侧连以八字形高墙,门上悬横匾一方,上书"赦修报恩寺"五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因为这是王玺请示皇帝,经皇帝特别批准而修建的,故称赦修。匾额周围镂空透雕云龙图案,立体感极强。山门外稍间内,彩塑两尊金刚神像。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廷金刚。山门内两稍间中彩塑"三头六臂"、"四头八臂"明王神像各一尊,头作焰发,手持法器,体形魁伟,相貌威严,令人望而生畏。山门前广场正中,有两座形制相同的石经幢。经幢原来是丝帛的伞盖状物,上书佛经,于佛前立杆悬挂。相传幢影映于人身,可以免除罪垢。山门与广场之间的三角形平台上,安置雌雄狻猊一对。狻猊身高3米,昂首蹲坐,左右对峙,姿态威武,充分显示了报恩寺石雕技艺的精湛。

穿过山门就进入了寺内第一进院落,三座单孔石拱桥并列其间,连接着山门与对面的天王殿。桥面呈弧形,中桥桥面铺砌团花图案的白色琉璃砖,两侧桥面嵌以青砖。桥身两侧均安装雕刻精美的石护栏。

桥北侧是钟楼。楼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总面积152平方米,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屋顶。正面檐下悬横匾一方,楷书"天音醒世"四个金字。钟楼脊梁悬挂一大一小两口铸铁钟,大钟重约5吨,小钟重约2.5吨。均为明代铸造,钟声宏亮,轻轻一击,便能声响数里。

钟楼西面有座小小方亭,内有水井一口,名曰"范公井"。此井为明代龙州宣抚司经历范辂所凿。范辂原任御史,因直谏犯上而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被明武宗贬为龙州宣抚司经历。此时距报恩寺建成已有70余年。他见寺内僧侣饮水困难,便慷概解囊,出资凿成此井。井成之后,寺内僧侣饮水思源,对范公十分怀念,便在井上建亭树碑,以为纪念。井深17米,设计考究,工程艰巨。水味香冽,四季浮泽如露。

跨过石拱桥,迎面就是天王殿。殿高13米,总面积269.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悬横匾一方,制作精美。四周透雕云龙纹饰,两旁圆雕托匾力士各一,造形极为生动。屋顶覆盖黑色琉璃色彩,随着早晚阳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华光四射,令人称奇。屋内装饰华丽,顶部120块天花板,绘制成"百花图案",各种花朵,立体感很强。全都保持了五百多年前的原貌。

殿内南北两稍间内置佛台,台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像高4米,胸宽1米,体态匀称,造型威武。左边两尊为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增长天王按剑挺立。右边两尊为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广目天王手托宝塔,多闻天王手杵宝伞。这四位已经完全汉化了的天王。

走出天王殿,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正面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大友宝殿,左右两侧北为大悲殿,南为华严藏。

先看大悲殿。殿高16米,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总面积369平方米。殿顶为黑色琉璃瓦盖面,绿色琉璃瓦剪边。东西两侧山花各拼装"群狮戏绣球"图案,嬉戏的小狮俯仰转侧,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天真可爱。檐下斗拱每层装饰各不相同,门窗装修古朴典雅,天花藻井制作考究全部绘制龙凤花草图案,构图生动,色彩淡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丰富多彩的斗拱,也是报恩寺一大物色之一。斗拱是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之一,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用。报恩寺除山门之外,其他木建筑均大量施用了斗拱,总数达2200余朵,种类达48种,变化无穷,装饰各异,被建筑专家誉为"斗拱博物馆"。

殿中置须弥座式石砌佛台,台上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一尊。观音像连台通高9米,全身贴金,赤双足,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头戴花冠,身披菁纱,璎珞垂地,体态柔媚,造型优美,高大匀称。观音正身躯干为一根巨大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一头四面,头顶重塑宝塔式的三面小头像,肩上的两只大手高举无量光佛,背后呈扇形密布着1004只手,每只手掌分别刻有一只圆睁的慧眼,分别拿着不同的佛门法器。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迭,与不遮掩,悬空排列成15层圆孤,宛如一株怒放的金色菊花,千姿百态,美丽壮观。此千手观音雕像国内罕见,为报恩寺一绝。

殿内壁上,塑有反映观音生平事迹的《香山壁记》。壁塑生动地记叙了观音由人到神的生平事迹。布局严谨,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情节感人。是不可多见的壁塑艺术精品。

我们再看与大悲殿相对的华严藏,其面积和建筑结构与大悲殿相同,殿内正中设置轮轮经藏一座(道教称"星辰车")。转轮经藏是用于藏经和供佛的佛门法器,它还象征佛教因果轮回。信徒将它转动一圈,犹如念诵"六字"真言一遍,可消灾除祸。转轮经藏自地面起通高9.5米,系楠木制作。其结构复杂,制作奇特,工艺精巧,雕饰繁杂。既是精致的建筑模型,也是出色的工艺品。藏体上各种神像、木雕彩绘、佛像经典,都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此转轮经藏为国内保存最好的一座,也被称为报恩寺一绝。

转轮经藏周围的四根大柱各悬泥塑蟠龙一条,龙身长约7米,遍体金甲耀目,筋骨突露,造型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怒目而视;有的引颈长吟,气势逼人;有的呲牙咧嘴,奋击长空。宛如活龙再现,大有离柱腾飞之势。报恩寺乃是群龙聚会之所。寺内柱额梁枋、天花澡井、脊饰瓦当,乃至香炉、匾额、钟纽等处,或雕或塑,或刻或画,到处都是龙的形象。传说有9999条之多,因而又被称为"深山龙宫"。此亦为报恩寺一绝。

现在我们来参观寺院的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及精华所在,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高19.6米,总面积571.2平方米。殿的左右两侧斜坡通道上,各有如意斜廊一重(俗名四不挨)。斜廊为四方柱支承大式卷棚顶建筑,建立在倾斜10度的斜坡上,不用钉栓,四周不挨任何建筑,还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独立。这在建筑史上堪称一大奇迹,为报恩寺所独有。

大殿装修颇为繁富。殿内地面墁以黑色琉璃方砖,砖面浮雕浅刻,画面以云纹、灵兽为主,构图生动,技法高超。殿内后槽,筑有面阔3间的高大佛坛,坛上端塑三尊主佛。佛像连台通高7.5米,中间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迦叶诸佛),右为未来佛(弥勒诸佛)。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头戴宝冠,阔面方颐,鼻高耳垂,身披袈裟,前胸袒露,肩宽腰细。三尊塑像全身著金,双目俯视,微笑欲言,显得肃穆而又慈祥,各自结跏跌坐于仰覆莲花宝座上。佛像背后,各有泥塑贴金莲瓣背屏式背光一道,高约8米。上面以瑞云、灵兽、大鹏、蛟龙排成图案。边缘为火焰纹,制作复杂精巧,富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殿内供桌、香炉、木鱼等制作无不精巧,工艺绝伦。释迦牟尼佛前,供有"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一道。这是王玺及龙州汉番官民,向皇帝"祝延圣寿,报答皇恩"的标志。左右墙壁上是珍贵的明代壁画——"十二圆觉"像。

转到三世佛塑像背面,屏壁上还有一堂面积125.3平方米的壁塑。壁面采取泥塑、悬塑、壁画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三大士"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情景,造型极其生动。壁面共分3铺(组):中间一铺为南海观音菩萨,她头戴花冠,肩披轻纱,袒胸露怀,面相清秀,眉目传神,左手抚膝,右手屈指于胸,下乘独角麒麟,身后饰以波涛滚滚的海水,周围并有善财童子和韦驮侍奉;左边一铺是文殊菩萨,她面相文静秀丽,体态娇柔、窈窕,乘坐青狮,前后并配以供养陪侍和驯狮人;右边一铺是普贤菩萨,他面目端庄,肘悬衣带,下乘六牙白象,周围也配以信士、供养人和驯象奴。整个"三大士"周围都衬以林立的假山、浩淼的云水。山中又缀以花草竹木、龙狮虎象、善男信女。身躯硕大的"三大士"凌空高悬于"梵天佛地"之中。古代艺术家们突破了一般寺院塑像的常规,赋予了塑像以鲜活的生命力。连"三大士"皮肤的弹性、眼睛的顾盼、肌肉的纹路,都表现得形象逼真,真可谓"夸张适度,益真其美"。给人以呼之欲出、百看不厌的感觉。外国友人称之为"中国的维纳斯"。

步出大雄宝殿后门,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座宽敞幽静的庭院,这是寺内第三进院落。庭院西端是高大雄伟的万佛阁,院中的南北两侧,有两座造型奇特的碑亭。

两碑亭均为16柱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建筑,亭高15米。南北对称,结构一体。两亭之间,有古柏两株,枝繁叶茂,夹道耸立。亭树相映,蔚为壮观。亭内各有石碑一通,分别矗立于巨大的背上。传说它是龙之九子中的龙大,力大无穷,被派来驮碑。碑身用云雾墨石制作,通高665厘米,宽113百米,厚42厘米。碑首浮雕云龙,高120厘米。北亭碑正面刻"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的御笔圣旨,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南亭碑正面刻皇上准修报恩寺下属14处小寺院名称,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记"。这两通碑是研究报恩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处于寺院中轴线末端的万佛阁,是报恩寺最高、面积最大的一座建筑。阁高24米,总面积572.5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为30柱5开间三檐四滴水楼阁式建筑。装饰华丽,雄伟壮观,在建筑学、力学、工艺学及抗震等方面都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是集建筑、雕刻、泥塑、壁画艺术为一体的艺术之宫。

进入阁内底层,迎面是一座长长的佛坛。正中彩塑如来佛讲经说法佛像一尊,佛像、莲台通高5.5米,左右两侧又塑"十大高僧"立像,像高3米。他们凝神静听,若思若虑,表情多端,容貌各异殿中佛坛前面尊官人塑像,为修建报恩寺的主人王玺、王鉴父子之像。他们左右侍立,恭听讲经说法,神情十分虔诚。

殿内佛坛前这座石雕圆香炉,是报恩寺各殿石雕香炉的代表,是精品中的精品。香炉通高1.8米,共分6层,上面刻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伎,千层百瓣的奇花异草,活蹦乱跳的群狮,还有张牙舞爪的云龙,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整个香炉造型新颖,玲珑剔透,精巧别致。

阁内楼上楼下的壁画,满绘壁画,面积达328平方米。画面内容为"护法图",人物高达3米。有神情温肃的"帝君",也有凝目欲语的"玉女",还有张口怒目,威武雄壮的"金刚力士"。各种人物高低错落,左顾右盼,周围再衬以云天缥缈的背景。颜料以朱红色为主,服饰间描以金线,色泽鲜艳,内容丰富,为明代壁画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楼上有楠木整雕而成的7座佛像,佛经上称为"七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合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楼座四周设置回廊,游人可以凭栏远眺,尽情欣赏古寺佳景和小城风光

各位朋友,今天的报恩寺游览即将结束了,欢迎您及您的朋友再来平武游览。祝愿大家生活愉快。

第二篇: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阳光旅行社的导游王静茹。大家可以叫我小王。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徐师傅。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个六朝古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灵谷寺。

 景点概况: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 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1分钟)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的灵谷寺风景区。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灵谷寺原来的地址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今天明孝陵所在地。南朝时,梁武帝买下了那块地,为高僧宝志修建了一所开善寺,也就是最初的灵谷寺。后来朱元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下旨把寺迁到了这里。

朱元璋赐名为“灵谷禅寺”,并且亲自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当时灵谷寺寺僧千余名,占地五百亩,可谓盛极一时。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蒋介石成立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筹备委员会,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寺庙上建立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灵谷公园。

 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

1.“万工池”名称及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北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2分钟)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绕过万公池,前面是原阵亡将士公墓入口的正门,这是1928年用钢筋水泥筑起的一座三拱文武方门,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上面施以彩绘,顶上盖有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喦(yan第二声)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所赠。(方门两边还各开亦拱门供车辆通过,东侧门额上提松涛,西侧门额上提泉韵。)

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纪念牌楼前。纪念牌楼为一座五门十一脊的钢精水泥仿古牌楼,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斗拱托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正中横额上刻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左右门额上均装饰有瓷制国民党党徽,中间夹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牌坊前有一对石兽,名为貔貅。传说中是黄帝作战时冲锋在前的石兽,是勇猛的化身。这对石兽是陆军第十七军赠送。(放在牌坊前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容革命烈士像貔貅一样勇猛;二是用这样的神兽来为革命烈士守灵;三是纪念北伐时成立的貔貅团)

 无梁殿:1.建造时间、规模和特色

2.内部陈设:中拱佛台、四壁所嵌的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2分30秒)

过了牌坊,我们便要去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经过这一道花木扶疏的小径,眼前的这座建筑便是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量殿。

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无量殿,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寸木根钉,也无梁椽,所以又俗称“无梁殿”。 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钵式喇嘛塔。

现在我们进入正殿参观,正殿原来供奉着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西边大势至菩萨,中为无量寿佛,东为观音菩萨)。我们眼前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民国国歌,右侧是民国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

四周墙壁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着北伐阵亡将士的姓名。采用的“代表葬”的方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的呈报名册,共计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人。

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馆名由前国民党要人陈立夫书写, 展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7年北伐成功共22组场景,塑造了孙中山、宋庆龄、黄兴、周恩来、蒋介石等57位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一幅近代史画卷。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号公墓、松风阁: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的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和名 (1分钟30秒) 从无梁殿后门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就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大小墓穴共1624个,其中入葬了淞沪抗战中128位烈士,暗喻淞沪抗战的时间是1932年1月28日。草坪中间有一个圆形花坛,中植一棵大桂树,俗称桂花王。圆形花坛及十二根放射形的砖格象征着国民党党徽;草坪一道围墙象征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的旗边,靠北强有一对碑柱,分别是地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整个图案设计成青天白日旗覆盖下的公墓。这种设计独具匠心。

现在我们面前的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挂有“松风阁”的匾额。松风阁外有回廊,内为走马楼式的楼梯,(登楼临轩,能够听见万株黑松发出的阵阵松涛声,所以得名“松风”,可谓是名副其实)。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蒋介石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之后无法恢复,现在已变成茶室和小卖部。(前方广场上还有一座石鼎,鼎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大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所赠送。)

 灵谷塔: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 3.塔基座的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2分30秒)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原来这里就是明代灵谷寺修建的宝公塔原址,民国时期造公墓时,因不合时宜,便将宝公遗骨与塔迁移到西侧的密林中。

现在的灵谷塔是1931—-1933年建造的,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优美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塔身九层八面,高61米,在塔的四个门楣上,前门有(陵园管理处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题有(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傅焕光所书写的)“有志竟成”以及东西门上分别题有“成功”、“成仁”的篆字。底层外壁上刻的“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蒋介石所书。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台基上的丹陛石,雕有“日照山河”图。

下面请各位团友朋友跟随我一起登上塔顶,欣赏钟山美景,感受灵谷松风。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扶梯,直上九层,共有台阶252级。在塔内2到8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内部共有28块碑,2到4层的内壁上刻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草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辞;5到8层的内壁上,是国民党元老吴稚辉的篆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登临九层,没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赏景,有高瞻远瞩之意。在此凭栏远眺,心旷神怡,可以尽情欣赏远山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万松参天”的旨趣。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 东线(其他)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2分钟)

下面请团友朋友们随我一同参观灵谷寺东线景区。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庙前大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元文宗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

寺内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里面有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团友,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

正背面是谭延恺墓碑,他曾任原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陵区是融墓园和山水亭台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

在原第二公墓旧址上,我们看到的是邓演达烈士墓,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倒蒋,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解放后由农工民主党在这里举行了安葬典礼。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

 西线(其他)

1.宝公塔及三绝碑 2.志公殿及宝志简介 3.西部的三号墓址等 (2分钟)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灵谷寺的西线景区。灵谷寺西侧有宝公塔,志公殿,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现为工艺品销售部。(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实为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飞来剪是起重的铁件,成叉状。)志公殿内有宝志大师的塑像,这位才是当年灵谷寺真正的主人。宝志是什么人呢?很多朋友不一定熟悉,但是说起济公和尚,大家就都不陌生了吧。相传宝志大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还能预知凶吉,通晓未来,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号称菩萨皇帝的梁武帝将大师奉为上宾,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大师为师。大师圆寂后,梁武帝把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修了一座宝公塔,来安放灵骨。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沧桑!

(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实为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飞来剪是起重的铁件,成叉状。)

志公殿后的这座覆钵式小塔,就是南朝时期的宝公塔,历经转迁与破坏,现在仅为一象征物。塔前原有一块石碑,上有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颜真卿的书法,人称三绝碑。此碑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制时,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额上写了“净土指南”四个字。现在此碑被置于志公殿。

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当年戴笠飞机失事后就被国民党埋葬于此,今天这里已成为一片草木茂盛的密林。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

第三篇: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便来到了灵谷寺,灵谷寺的原址位于现在的明孝陵所在地。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5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和尚圆寂后,在墓前建造了五层琉璃宝塔,称“志公塔”。此后不久,就改为开善寺。南朝时期叫“开善道场”,唐代称为“宝公院”,明初称为蒋山寺。1381年,朱元璋为建明孝陵,降旨迁寺,并亲自赐名“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时寺僧千余人,占地500余亩,可谓盛极一时。灵谷寺建成之后,遭到了数次较大的破坏。1928年,当时的灵谷寺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北伐胜利后为纪念牺牲的战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灵谷公园。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入口。前方有一面积数亩的水池,叫放生池。初建时,朱元璋曾前来巡视,他觉得这地方太空旷,缺少景致,于是派了万名军工挖成了这座水池,所以又名万工池。

万工池北侧便是灵谷寺的山门,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叫文武方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庑殿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原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成了“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咢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原是肃顺墓遗物。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由钢筋水泥构筑,顶覆绿色琉璃瓦。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北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匾额两边刻有梅花图案,嵌有瓷制国民党党徽图案,瓦当上同样有国民党党徽图案。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兽,名叫貔貅。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异常凶猛,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

各位游客,前方这座巍峨的殿宇就是闻名中外的无梁殿。它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4米,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殿内还有砖砌的券洞,五间三进。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 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这北伐阵亡将士姓名。采用“代表葬”的办法,以师为单位 ,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呈报名册,计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名。

殿内还设有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原为五方殿遗址,供奉五方五智佛,民国时期为阵亡将士第一公墓的墓地。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及1932年上海淞沪抗战的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共有大小墓穴1624个。现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造这座公墓时,采用了西式的背向数百米长的半圆形围墙,弧形起伏,类似于中国的太师椅形状,颇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原公墓现改为花圃,种植银杏、桂花、牡丹、月季、腊梅等,中间有一株金陵桂花王。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这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绿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风阵阵。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原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现为茶室和小卖部。穿过松风阁,可以看到一只石鼎,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赠送的,鼎壁四周刻有“铭鼎垂勋”四字,意为烈士功绩流芳千古。

各位,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石塔,是公墓中轴线上的终点,名灵谷塔。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古典楼阁式建造,塔高61米,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有石雕“日照山河”图案。塔身九层八面,绿色琉璃瓦楼檐,每层回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

现在就让我们登塔参观,大家请看,正门横楣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后门额刻的“有志竟成”四字为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傅焕光所书,在外壁四周,还有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4字。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共12块。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共16块。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

(东线):

过了灵谷塔,我们便来到了灵谷寺。灵谷寺是在原明灵谷寺龙王殿旧址上重建的,规模较小。庙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大门门楣上有于右任写的“灵谷寺”三字。殿后院的“大遍觉堂”中供奉着三藏法师的顶骨舍利,是我国佛教界的至宝。

灵谷寺的东侧有八功德水,古书记载刺水有八种功效,故由此而得名。水池正北路边是一座“灵谷深松”碑,这座碑是谭延闿的墓碑。谭延闿,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墓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等人设计,借原有山水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布置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墓园,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八功德水东北面,坐落着邓演达墓,这里原是二号公墓旧址。邓演达,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1957年11月29日邓演达殉难二十六周年,中国农工民主党及江苏省各界人士为烈士举行了安葬公祭典礼。邓演达墓坐北朝南,墓包为半球形,墓前竖有一块花岗石墓碑,整座墓园异常庄严肃穆,环境十分幽静。

好了,各位游客,灵谷寺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西线):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天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在宝公塔的南面,有一三开间小屋,叫作志公殿。原来殿内供奉着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多次维修,现已成为工艺品销售部。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它是明代建塔时的起重之物。另一件双龙石,现已不知所踪。

在志公殿的西南处,原是第三公墓墓址,原有墓穴2268个,现在已经废弃,种植了大量桂花。

游客们,灵谷寺的讲解到此结束,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第四篇:江苏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20_年)。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江苏灵谷寺导游词,欢迎大家参阅。

江苏灵谷寺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_x。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0_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着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江苏灵谷寺导游词2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_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江苏灵谷寺导游词3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_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江苏灵谷寺导游词4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_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_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20_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20_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江苏灵谷寺导游词5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改名为灵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20_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现址复建。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12座佛寺,包括栖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500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界。数百年间,屡有修茸,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辟,作诗赐宝。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0_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国民党部队官兵的遗骸,每逢纪念日都有祭祀活动。

第五篇:灵崖寺导游词

略阳县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崖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甫阁颂》也在寺内。 《甫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灵崖寺景观

因《甫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的。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因此,群众就讹传“蔡邕撰并书”的《甫阝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

【范文网】

但历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隶释》,明·赵[山函]《石墨镌华》,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以及朱剑心《金石学》等确认:析里桥甫阝阁颂为仇靖文,仇绋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详。~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江神庙的民俗博物馆

江神庙的民俗博物馆位于略阳县城环城西路,主要负责江神庙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以及全县民间艺术和民族习俗和研究与开发等。

博物馆所在的江神庙,有名“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占地近2千平方米,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戏院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江神庙是古代船帮聚会和祭祀的会馆,按照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依地势高差而建。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细部装饰注重木雕板绘,外观华丽。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价值。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报恩寺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报恩寺风景区导游词04-18

报恩寺范文05-15

太平报恩寺范文05-21

方干的经典唐诗《题报恩寺上方》04-30

善化寺导游词04-28

广胜寺导游词04-28

普乐寺导游词04-29

灵谷寺导游词04-11

兴隆寺导游词04-17

宝光寺景区导游词05-04

上一篇:地产城市综合体范文下一篇:档案室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