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导游词

2024-04-28

善化寺导游词(共7篇)

篇1:善化寺导游词

善化寺五龙壁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侧,原为兴国寺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五龙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有牛、马、蛇、兔、鹿、狗。狮、象、膜鳞、狡倪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中部宽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条四爪金龙,腾云驾雾,大有龙飞虎跃之势。正中一条金龙,为五龙壁之核心,龙头向前,龙尾摇摆,鳞光闪亮,别具风采。两侧各有二龙互相对称,中龙色泽稍淡,仿佛由天降下,正在兴云播雨。南北两侧游龙、龙身略呈卷曲,昂首挺胸,伺机腾飞上空;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拱支撑,两端置有鸦吻垂脊兽。

篇2:善化寺导游词

大雄宝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闪 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 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山门位于善化寺最前沿,也称正门,门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塑像。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

篇3:善化寺导游词

大同善化寺又称南寺, 根据善化寺从金至清的五通碑文1该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 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 (1112年) 寺院遭兵火破坏, 致使原有建筑“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 (1128-1143年) , 由寺院住持圆满大师住持重建。明正统十年 (1445年) , 大用和尚奏请藏经, 寺庙又重新修整。明英宗朱祁镇赐名该寺为“善化寺”。后经明清重修至今, 有记载的修葺已达9次2。

善化寺大雄宝殿内现存辽金时代的佛教共计三十三尊。正中为五方佛及弟子、胁侍菩萨造像共九尊。五方佛两侧为二十四诸天像, 沿大殿东西两壁分两组相对排列, 各十二尊。这些造像立于青砖台座之上, 主要以坐式和立式为主。

诸天在佛教中指的是护法天神如大梵天, 四大天王等, 具有一定的中国本土神话色彩。佛教中的诸天主要来自于印度文化中的信仰神, 这些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法的保护神。诸天作为保护神, 在佛教中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在佛教的宇宙观中, 有情众生所往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部分。三界中又包含众多天界, 每一天界中都有相应的天神。此外还有专职天神如日天、月天、地天、水天等。善化寺的二十四天包括:东侧依次一大梵天、二散脂大将、三日天、四韦陀天、五地天、六火天、七摩利支天、八持国天、九增长天、十鬼子母、十一深沙大将、十二焰摩天。西侧依次一帝释天、二伊舍那天、三月天、四罗刹天、五药草树林神、六风天、七辩才天、八多闻天、九广目天、十功德天、十一密迹金刚、十二水天3。

从现世遗存的造像看, 造像损毁的状况并不算严重, 有后世修补的嫌疑。二十四诸天有些造像的色彩脱落已经比较严重, 布满灰尘。有些则看起来色彩较为鲜艳, 疑似为后来人的赋色填加。不过, 造像本身的形体姿态以及面目表情等刻画的较为生动自然, 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诸天的身份。

二、二十四诸天的造像特征

二十四诸天总体上造型较为生动, 工艺精湛, 是辽金彩塑艺术的重要的代表作品。下面以具体的天神为例, 阐释二十四诸天的造像特征。

东起第一座为大梵天造像, 该造像通高为3.8米, 头戴天冠, 身着衮服, 双手相差相拱, 显得谦逊有礼。大梵天为印度神话中的神, 原本指的是宇宙的创造者。与湿婆、毗湿奴合称为印度教三大主神, 在佛教里主要为护法神。梵天作为统管三界的神, 在造像中常与帝释天一同出现。在唐代密宗里大梵天多为二臂或四臂。分别持以莲花、净瓶等物。唐代之后, 大梵天的形象逐渐汉化, 多为中年帝王形象, 服饰上也尽显雍荣华贵。

西起第一座像为帝释天造像, 该造像通高3.8米, 与大梵天相对应, 头戴宝冠, 左手结印, 右手只放在腹前, 衣着也较为华丽。帝释天原为古印度《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在佛教中为护法神。帝释天为统领诸天的忉利天4之主, 其形象也是逐渐汉化的, 唐代密宗中记载帝释天右手持杵, 左手握拳至内腰, 乘白象。唐宋之后则以青年帝王像或者后妃的形象出现。

西壁第二尊为大自在天造像, 该造像通高3.85米。头发为红色且竖直向上, 表情愤怒, 身有六臂, 分别持以金刚杵, 铃铛等物品。大自在天在印度教中是湿婆的异名, 被视为印度教的第一主神。神通广大且各种形象面貌较多。在佛教中被尊为“三界尊极之主, 因在三千世界中得大自在, 故称“大自在天”。

东壁第五尊为地天造像, 该造像通高3.85米, 为头戴宝冠, 配有璎珞, 身穿袈裟的女天神。左手下伸, 右手结印于胸前。地天又称“大地神女”。原为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大地女神, 职责为保护土地以及地上生灵。在佛教中, 她曾为释迦摩尼成佛作证明, 并且参与佛陀说法, 因此成为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地天的形象分男女像两种。该造像为女像类。

西壁第七尊为大辩才天造像, 该像高约3.9米。头戴宝冠, 衣着服饰较为简单, 非中国本土化着装。有六臂, 其中两壁上举, 两句前伸持物, 另外两壁胸前合十字状。大辩才原为古印度的河神, 被尊为掌管语言艺术和艺术的神。后来成为佛教护法。他具有通辩的才能。通晓世间各种语言。大辩才天有两种形象, 一种为两臂天女像, 一种为八臂像, 善化寺该造像属于后一种造型, 简化为我们如今所见的六臂像。

西壁十尊为吉祥功德天造像, 该像高约3.72米, 身穿长袍, 双手捧巾置于胸前, 为天女像。功德天又称吉祥功德天, 在古印度神话中是毗湿奴的配偶, 在佛教中则成为鬼子母天得女儿以及护法天神。史料记载其形象为吉祥天女眼目广大, 形象安静, 头戴天冠等。此像对面为鬼母子天, 两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东壁第十尊为鬼子母造像, 该像通高约3.72米。头饰珠宝, 身着长袍, 双手交叉而立, 为后妃形象。在她左脚下方有一尊青面红发张着血盆大口、背负小孩 (头已毁) 的夜叉造像 (通高1.4米) , 即鬼子母行恶时的形象——古代造像者以他的矮、恶、丑来衬托皈依佛法后那高、善、美的鬼子母。这种对比手法在佛教殿堂内是极为少见了。鬼子母又名诃利帝母。在佛教中, 鬼子母原来是王舍城中专食人类子女的鬼母, 因生有五百鬼子, 因此成为鬼子母。后来受佛陀感化皈依, 并成为佛教护法神。鬼母子也常被认为是保护幼儿使妇女顺利生产的天神, 所以基本上都已儿童围绕天女的形象出现。

通过以上对二十四诸天中几尊较为特殊的天神形象分析, 可以大略总结出二十四诸天的造像特征:皆做立像, 手的姿势皆为佛教中的典型姿势造型。无论做男像还是女像, 皆为衣着华丽, 富有贵族气质。头戴宝冠, 装饰感较强。人物表情较为安宁, 符合佛教对尘俗的超脱境界。其中几尊表情较为狰狞恐怖的天神像是受其身份因素影响。相对应的东西造像在造像高度上基本对应, 几乎相差无几。人物造型准确而符合其特定身份, 对动态的处理有其戏剧性的一面, 常根据天神的身份故事展开对其动态的刻画, 惟妙惟肖。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我们所看到的二十四诸天雕塑形象, 和前代 (北宋时期) 的雕塑造像相比, 较之时代稍早的重庆大足石刻北山造像、四川安岳造像、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 就同样的彩塑形象做一比较即可了解, 尽管善化寺的彩塑二十四诸天在对人物的形象的刻画和北宋的彩塑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在从装饰性到写实性已经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开始根据具体的人物故事背景以及特定的佛教形象来塑造人物, 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相似雷同的面孔, 而是富有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衣着开始出现各种褶皱的纹饰而非只有装饰性的意义。不过, 由于善化寺地处于北方, 而且造像多绘以辽金时期, 局势动荡, 且工匠来源以及风格来源多有效仿中原的嫌疑, 但是在宗教彩塑上有此类大的突破已经非常值得称赞了。

三、辽金彩塑的时代特征——以善化寺二十四诸天为例

后梁时期, 北方的耶律阿保机创立契丹国, 后改国号为辽, 宋徽宗宣和年间, 辽为女真族的金所灭。契丹、女真早先受汉文化熏陶不多, 但是在之后的民族融合中, 开始互相影响5。在金统治的区域内, 文化方面还是以汉文化为主, 且在文学上较之南宋, 受理学约束少一些。佛教艺术在辽大的发展相对于北宋世俗化倾向还不十分明显, 但是很显然, 造像的作者很可能是在汉人雕塑传统中深受熏陶的, 因此这些作品依然呈现出传统中延续的面貌, 但是又极富时代特色。以下分别从它的文化融合性以及造像的写实性与精神性的角度来分析其时代特征

1. 文化的融合性

大同作为北方重镇, 一度做过都城, 在政治经济上都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战略位置显赫, 其经济文化状况相对于北方其他地方较为开放自由。文化上的融合是显而易见的。

宋代理学作为儒学的复兴, 既是对隋唐时期盛行的佛教、道教等崇尚虚无哲学思想的回应, 同时也是儒学对佛、道思想内容的一次重大吸收和重新整合6。“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经典的“内圣外王”的“八条目”之一, 对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的雕塑开始出现逼真性的写实风格, 这与理学推崇的“格物致知”思想不无干系。工匠通过对客观物体的仔细观察来得到真实对象的体貌特征, 并且不仅仅是描摹自然之物, 更多的是体察万物的“理”。尽管当时参与制作佛教造像的人大多为工匠, 但是整个社会思想使然, 他们也不免受到影响。工匠们怀着对宗教虔诚的热忱之心去创造天神形象, 自然是他们心目中最为完美的模样。中国古代的手工技巧,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 都是师徒制的, 徒弟跟在师父后面帮忙学习, 从个人的经验出发, 直接口传身教或者最为直接的技巧和经验。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地域风格。但是善化寺的二十四天彩塑属于辽金时期, 在文化上同属于汉文化的范畴, 原本可能会出现一定地域性差异的造像风格, 因为文化的融合性, 而使其同构在汉民族的文化中。金在相当程度上接纳了汉文化, 所以相较之南宋, 善化寺的造像技巧也不至于拉开太大的距离。这些彩塑或者为汉人匠人所制或者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辽金工匠所塑, 都是时代特征的结果。

2. 造像的写实性与精神性

通过上文对二十四诸天造像特征的形式分析, 这里, 我们可以了解, 在汉文化为主体的辽金雕塑发展过程中, 世俗化的倾向是非常显著的。二十四诸天彩塑呈现出直率的写实风, 它的写实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造型观念的提高、技法的成熟, 也更符合于写实的观念。

无论在北宋和南宋, 经济的提高, 市民生活繁荣, 人们大多流于安逸和享乐之中, 所以宗教 (佛、道) 出现了一片繁荣, 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写照。但所带来的弊病是, 宗教失去了作为宗教而独有的严肃与深刻。苏轼说“人生如梦”, 人们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并非十分积极, 再加之当时政局的混乱, 心灰意冷之感也映照在当时的市民之中。南宋的偏安, 纸醉金迷、耽于欢乐, 两宋皇帝道百姓莫不沾染此风7。整个社会的世俗化的大走向已经逐渐消解了神性、伟大、尊严, 也不愿意接受此类雕塑作品, 转而出现的是一种戏谑和调侃, 并且逐渐延伸到雕塑领域。

北方雕塑不同于中原雕塑最鲜明的特点是, 北方雕塑的写实性与精神性。也许是技巧上的不够成熟与熟练或者是风格传入缓慢等原因, 在受到中原影响的同时, 北方雕塑特别保留了不同于中原雕塑的写实性与精神性。也许写实的技巧还没有十分高超精湛, 也不免流露出装饰性的因素, 但是在极力追求写实性的过程中, 此时的彩塑出现了一种趣味, 这种趣味不同于中原的讽刺和戏谑, 而更多是精神性的保留以及对宗教虔诚的热忱。比如我们在二十四诸天中看到的对不同天神性格特点的塑造, 以及面目表情的宁静与安详等等, 虽然较之中原还有稚拙之处, 正是这种稚拙感的生疏才弄巧成拙, 成为善化寺二十四诸天彩塑的特点, 也成为这一时期辽金雕塑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韦滨, 邹跃进著.《图说中国雕塑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2]徐克谦著.《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洪修平著.《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江苏教育出版社.

[4]金维诺著.《中国彩塑精华·大同善化寺》.山西人民出版社.

篇4:善化寺看碑

试图搜寻朱弁在17年后回归临安(杭州)的路径……

山西大同善化寺,坐落于较为繁华的市面内。周边楼房林立、山门前车水马龙。清晨,穿越人流熙攘的闹市,轻步入寺,烟尘、异味、喧嚣倏然远去,耳膜中融入的,是古柏枝叶间的柔婉的鸟啼和时而传来的风入竹之声。我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欲望、烦恼、忧思、失落渐渐被悠扬的钟磬音驱散,“放下得自在”的禅趣,像是名刹古井中汲取的清水,虽然无色、无味、无品牌、无包装,却让干渴者酣畅淋漓。

恰似众多禅林一样,善化寺在千百年风霜雪雨中也是几经磨难。唐开元年间,玄宗下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于是,善化寺前身——开元寺应运而生,当时光推移到五代后晋时,寺院改为大普恩寺,牌匾高悬之后,这里僧侣逐年增多、信众日渐密集、香火旺盛、景况空前。然而,阳光雨露之后总难免出现阴霾与风沙,即便是与世无争的寺院也未能免俗,辽末,战事频发,一时间烽烟四起,金兵攻陷辽“陪都”西京(大同),大普恩寺被洗劫、被焚烧,一时间晨钟暮鼓声断,刀剑碰击声起,青灯深殿、松竹弄影的佛门静地惨不忍睹:繁茂的古柏在厮杀声中折枝断腰,高阔的唐式建筑在烈焰焚烧中相继倒塌!

6年后,一个春阳朗照的清晨,这里走来一位足蹬芒鞋、身披袈裟,慈眉善目的长者,凝视着眼前的残垣断壁、满目荒凉发下宏愿:为弘扬佛法,定要让古寺重振雄风。这位长者转身而去后,带领众弟子走遍大江南北,说法化缘、筹集善款,一心建寺。不久后,一些工匠和信众在高僧的感召下纷纷走来,或修复殿阁,或捐赠钱物。一连15个寒来暑往,都在为古寺焕然一新而不懈努力。试想,那时宋金战火未息,兵匪四处为患,无功利目的、无官府资助地修复一座古寺,其工程谈何容易!好在佛法无边、众志成城,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在破敗的大普恩寺旧址上,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揭开帷幕,容光焕发地呈现在众多香客面前。到了明代,这座历经千般磨难的名刹高悬起“善化寺”的金匾。

追怀至此,我看到见证善化寺苦乐年华的石碑——朱弁碑(金碑),继而想到朱弁其人。

号“观如居士”的朱弁,是朱熹叔祖,没有多少史料记载他的文才业绩,也没有多少后人记得他的坎坷平生,但是,从碑文字里行间上品味,我总感觉他是值得一写的古人。我走入一间静室内,泡上一壶明前茶,轻轻翻开《宋史》,从不多的字里行间里,看到这位南宋婉约派诗人的文才与气节。环顾四周,我似乎看到这位“ 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的南宋太学生坐在静室书案前,专心书写大普恩寺在经历“烽火三连月”时,由一片废墟恢复本来面貌的过程。只见他时而悬笔沉思,时而仰头长叹,宣纸上,感触万千、叙事生动的文章散发着墨香缕缕。

寺院碑铭,大多在殿阁之前。而被书法家、文学家、碑刻艺术家们誉为“碑文绝唱、刻工绝妙、书法绝世”的朱弁碑(金碑)却静静立于供奉“华严三圣”的三圣殿里。中外来宾、善男信女,神情专注、目光凝重地端详着古碑,追忆着文章被宋代文学家、画家晁说之称道、被金兵拘禁异国他乡10余年、撰有不少爱国诗章的南宋使节朱弁。

史料的文字在我眼下伸延,柳枝的绿韵在窗外低垂,读史思人,遥远的时空渐渐被拉近……这位有才华、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不忍看到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观如居士”,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自愿请命出使金国,向金国悍将粘罕陈述战与和的利弊,那天,被宋高宗授为修武郎的朱弁,轻装简从,从临安(杭州)一路走来,冒着皑皑白雪踏入金国的西京(大同)。同一天晚上,在金兵大帐里,传出朱弁朗声力劝金国将领“平息战火、两国互不侵犯,于国于民皆有利”的铿锵之语。那夜,金兵帐外冬云密布,寒风呼啸,北国雪花大如席。

嗜杀成性的粘罕,居然喜爱上这位用句不俗、表述能力极强的宋使,力图以高官厚禄诱惑朱弁,却遭到朱弁严词拒绝,而后,以刑具威胁、以饥饿折磨朱弁,毫无结果。最后,金国首脑把这位“宁死不事金”的宋史扣留在西京(大同)17年。10余年里,朱弁除了开馆教书,讲述儒家之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古寺中度过的。在与圆满大师交谈中,在大家齐心合力修复古寺的热烈气氛里,他感到释怀,感到欣然,感到和谐二字的分量和力度。名刹重现之日,当圆满大师委托他撰写碑文时,他当即应允。于是,由朱弁撰文、南宋书法家孔固书写、当地碑刻名家刻文,记载了大普恩寺创建初始到遭逢劫难,及至千百名信众重修的过程。在三圣殿,我看到众多读碑人在导游悦耳的解说下,大多为名刹坎坷经历所感动。

我站在善化寺高处,手搭凉棚遥望南方,试图搜寻朱弁在17年后回归临安(杭州)的路径,然而已不可能,高耸的建筑物,密集的楼房早已把视线遮挡。记得史料简单记载了朱弁的结局:鉴于金国没有和解诚意,朱弁回国后,曾力劝宋高宗恢复中原,结果得罪了权臣秦桧,最终郁郁而终,官至奉议郎。

我在蕴蓄木香气味的殿阁间和散发着清香的古藤下漫步,思潮起伏,想起那偏安一隅、畏敌如虎的南宋小朝廷,所作所为让后人谈起来很不舒服,幸好留下的不仅仅是哀叹,也留下了不少名词佳话,岳飞、李清照、陆游留下豪壮的词句,辛弃疾与陈亮留下“鹅湖之辩”铿锵之音,在金国陪都一座古刹里,也留下一座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古碑,留下值得慨叹的名人逸事,总算让读史者在一阵悲凉后感受一种气势、一番豪情,也算是得失互见吧!

篇5:扎寺伦布寺导游词

大殿建于19,由九世**曲吉尼玛主持修建。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佛殿全为石垒砌,接缝密实,庄严肃穆。整个佛殿分四大阶梯状,层层收拢高出。每层顶角各卧雄师一尊。上部殿檐系缀铜铃,殿堂以铜柱金顶而装饰,气势雄伟壮阔。

强巴佛蹲坐在高达3.8米的莲花基座上,面部朝南,俯瞰着寺宇,佛像高26.2米,肩宽11.5米,脚板长4.2米,手长3.2米,中指周长1.2米,耳长2.8米,是臣型雕塑行列中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铜塑佛像。

;铸造这尊佛像,由此及110个匠,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共耗黄金6700两、黄铜23万多斤。佛像眉宇间白毫镶饰的大小钻石、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1400多颗,其它珍贵装饰为数更多。

1985年至1989年,十世**大师为五至九世**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叫“扎什南捷”(吉祥的天国)。四世**的灵塔,在七十年代重建在原五世**的灵殿里。

一至三世**的灵塔祀殿没有修建在扎寺。一世**曾任甘丹寺第三任池巴(住持),圆寂后灵塔修建在甘丹寺。二、三世**生前任恩贡寺(今日喀则江当乡)池巴,圆寂后其灵塔均修建在恩贡寺。

四世**罗桑曲吉(1567——1662)的灵塔十分豪华,这要归功于他对扎什伦布寺的重大贡献,扎寺初建成时,当时只有大经堂下面一层。规模不大,僧人也不算多,四世**时,大经堂扩建到三层,并修筑了其它经堂,这也是扎寺最大的一次扩建,它对于弘扬佛法,传教授义,扩大扎什影响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经过历代**的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四世**活了94岁。由于他对扎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僧徒们为纪念他,建造了这座豪华的灵塔殿堂。这座灵塔殿堂,用了四年零一百三十天时间,于公元1666年建成,灵塔高11米,花费黄金2700余两,白银3.3万两,铜7.8万斤,绸缎9000余尺,此外,还有珊瑚、珍珠、玛瑙、松耳石等共7000多颗,色彩缤纷,荣耀华贵。

五至九世**合葬灵塔殿“扎什南捷”,从开工到1989年元月22日举行开光大典,历时三年零八个月,总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为33.17米,其中灵塔高度为11.52米。塔身镏金以银皮包裹,遍镶珠宝,雕饰华美,造型庄严,踏内装饰也非常考究,数目繁多。五只就是半产已故、五至九世**遗骨,分装在5个檀香木盒内,安放在灵塔的宝瓶里。灵塔正中安放着九世**曲吉尼玛的铜像。大殿四周墙壁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著名高僧业绩的壁画。

修建这灵塔,得到了中央以及西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世**大师生前曾说:“扎什南捷的建成,是藏汉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是西藏广大僧俗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藏汉民族团结的象征”。

释颂南捷是第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灵塔祀殿。大师生前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89年元月28日,他在日喀则视察期间圆寂。为了表达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对**大师的缅怀之情,在大师圆寂后的第三天,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在扎什伦布寺修建大师遗体灵塔祀殿,供人们瞻仰朝拜,缅怀他爱国爱教的业绩。

篇6:南台寺导游词

寺庙的第二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天王殿,一种是弥勒殿,但我们南岳在这里却有点“搞特殊”,虽名天王殿,里面却既供奉四大天王,又供奉弥勒佛。大家看,在殿中央一脸笑意、和蔼可亲的那尊佛像就是弥勒佛了,他的原形就是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在弥勒佛的四周,分别是分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东方手持琵琶的那位叫持国天王。持国天王负责尽职,琵琶代表着中道,我们知道儒家讲中庸,其实佛家也讲,弹琵琶不能太慢,慢了弹不了,也不能太快,快了弦会断,所以主持工作,分配任务时要小心,既不要拖泥带水,也不能操之过急。这是持国天王告诉我们的。南方是增长天王,增长什么?增长学问、智慧、才艺、能力,我们要时时促增长,天天求进步啊。他的手中拿的是一柄出鞘慧剑,慧剑斩烦恼,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先斩烦恼,这是增长天王告诉我们的。再看西方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广目天王要我们多看,多闻天王要我们多听,因为只有多听多看才能舍己之短,取人之长啊,看广目天王的手中!一条龙!龙是什么,龙代表着变化无端,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要看清楚,才能从容应付。多闻天王拿的是伞,伞是用来遮盖的,防止污染的,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受污染。这就是四大天王,时刻提醒我们: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不仅仅是少几柱香就可以得到佛法照护、万事大吉了。我们看到,在弥勒佛的背后,还有一尊菩萨,那叫韦陀菩萨。

说这么多,大家可能有些奇怪,原来佛门有这么多讲究啊!有些还蛮有道理的嘛!确实如此,任何东西都是两面的,佛教产生、发展了这么久,也一定有许多积极的,有益于世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学会取舍。

好了,走出天王殿,我们来到的就是大雄宝殿,大家看,在殿中央供奉着三尊佛,中间那尊是释伽牟尼佛,左边的是阿弥陀佛,右边的是药师佛,四周形态迥异的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十八罗汉。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两尊佛像,左边的是石头希迁和尚,右边的是伽南菩萨。不仅是整个佛教有阶段之分,菩萨之间也有自己的等级,大家一定知道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吧,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峨嵋山,他们分别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大乘佛教中,这四位菩萨就是有次第之分的。地藏菩萨首倡的是“孝”,孝敬父母,孝敬先祖。而一旦把孝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区别,没有差异,就是慈悲了。慈悲是谁倡导的,观音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人们经常念到的,传说在你遭受苦难时只要念这一句,观音就会现身为你解脱。佛经上说“慈悲为本,方便为怀”,看,用来形容观音是再贴切不过了。但佛经上接着又说了一句,“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慈悲是需要智慧的文殊就是智慧的象征。那普贤呢?他所提倡的是实践,们拥有了智慧,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要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呀,不然有什么用呢?大家看,四大菩萨就像一栋楼房,是一层层的堆砌起来的,所以我们既要学习地藏的孝道,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大愿大行,又要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层次、关系,楼房要稳要高,不是只要其中的某一层就可以办到的。

虽然,寺中供奉的佛像有时很多,但佛家讲究主伴圆融,佛代表的是性德,菩萨、罗汉代表的是修德,他们都是本性、修行中的一部分,但大家应该注意,佛都是圆满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篇7:三平寺导游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三平风景名胜区朝圣、旅游。三平风景区是闽南宗教旅游胜地,地处漳州西南方向,距离漳州47公里处。这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风景怡人,不仅是朝圣胜地,更是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在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处于平和、龙海、漳浦三县接壤处的三平山九层岩下,距漳州市区47公里,距平和县城30公里。三平寺始建于公元845年,距今已有1162年的历史,为晚唐高僧杨义中所建。据传,唐武宗实行灭佛汰僧政策,佛教遭受严重打击,原驻锡于漳州半云峰下“三平真院”的义中禅师,为逃避劫难,率其门下僧众顺溪而下,历“三险三平”到三平山创建三平寺。义中禅师在此普渡众生、教化村民、为民治病并圆寂于此。这里因此成为闽南著名佛教圣地。每年腊月新春,是闽南粤东、港澳台和东南亚、欧美及海外侨胞前来旅游朝圣的鼎盛时期。三平寺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善男信女到此朝圣旅游,年游客量逾50万人次。

三平寺座北朝南,北靠狮子峰,南坐笔架山,百丈漈、东接大柏山、西邻九层岩。义中禅师选择山势如游蛇下山称“下水蛇”的蛇穴,依山建寺。寺前一箭之遥有一状如神龟向上爬的龟山,称“上水龟”,龟蛇南北相望,天生宝地。

各位朋友,端坐在正前方的就是广济祖师玉雕像。广济祖师是唐代高僧,俗姓杨,名义中。唐宣宗皇帝敕封他为“广济大师”也称为“广济祖师”。民间尊称他为“三平广济祖师”。这尊广济祖师像采用汉白玉雕成,身上披的袈裟是鎏金的,显示了金玉满堂,主要掌管我们人间的“福、禄、寿”。佛教有“借花献佛”的典故,献花是给佛子最好的礼物。大家可以借此机会给广济祖师献花许愿,我想广济祖师一定会保佑各位来宾的“心想事成、好运相伴”。

广济祖师雕像后的“有求必应”四个大字是由厦门书法协会会长陈秀卿女士所题写。背面是九龙照璧图,长15米,高6米、厚1米。壁面上有九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蛟龙浮雕.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现在我们踩的是石制莲花蒲步道,莲花是吉祥物,象征各位来宾可以踏着莲花把吉祥带回家,广济祖师保佑各位来宾进步高升,财运亨通。在我们左右两边是十二生肖石雕,每尊石雕底部题写着每种生肖天性,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们各自的秉性都是如何。两旁分别是假山放生池和石经幢。石经幢上题刻有佛教的经典大悲咒和小悲咒。

前面是三门四柱大牌坊,上面“三平寺”三个大字是由已故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字体秀丽苍劲。“入如来”、“出解脱”,它的意思是说“把您的烦恼带进来,广济祖师将把您的烦恼带走”。来到这里朝圣的人们都愿意抽签,据说广济祖师的签有“一签解千愁”的效果,人们常说:“签灵不灵,可以当场应验,准不准过后便知”。大牌坊左右两边两头石象分别象征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其实大象在佛教中常常被看成是佛的化身。左右两边分别是侍郎亭、尚书阁。侍郎亭是为了纪念唐朝吏部侍郎王讽与广济祖师一段深厚的情谊而建,原为山房,主要为王讽进山休息之用,后改建为亭。尚书阁是为纪念历史上对三平寺做出突出贡献的潘颜两位尚书而建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三平寺的山门。三平寺有“三奇”“三宝”。第一奇是三平寺建筑特色,一连三进的古朴殿宇“三殿半”,内山门兼做天王殿,其深度只有其他寺庙天王殿的一半,俗称“半落”。整个建筑是沿蛇形山脉倚山而建。因为三平寺地处蛇穴,后面这座山是蛇山,这种沿蛇形建筑的建筑方式,在佛教史上是非常少。现在我们来到天王殿,如果不注意观察以为这里是山门,其实这里就是天王殿。左右两边分别是四大天王的浮雕,分别是东、西、南、北四大天王,代表风、调、雨、顺,保四季平安。两旁柱子上挂着“梅岭禅灯照八闽,潮州法乳抚三平。”对联,这对联是闽南佛学院教授田光烈先生题写的。为什么我们的天王殿只盖了半殿,相传广济祖师初次来到三平曾参禅在“毛人”洞口。当地居住着畲族和蛮族土人。因为他们全身长着毛,被称为“毛人”和山鬼。这群毛人看到有僧人来到,就非常反感,想将我们广济祖师撵走,广济祖师曾三次被抛入百丈瀑布(距离这里有三公里的龙瑞瀑布)。广济祖师都安然无恙,这群山鬼被我们广济祖师的道行所折服,愿意为广济祖师建寺庙,请求大师闭目七天七夜。当广济祖师闭目五天五夜时,听到这些“毛人”“山鬼”艰苦劳作的声音于心不忍,就将眼睛睁开,顿时佛光四射,把这些山鬼吓跑。当时广济祖师看到寺庙大体已建成,唯山门未就,天王殿只造了一半。所以我们寺庙从唐朝以来一直延续这种三殿半建筑模式。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殿大雄宝殿,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鼓楼。三平寺第二奇,是寺庙没有一个和尚。这里有一个悲壮的故事,30年代红军游击队在三平寺周围活动,寺中和尚将香火钱大部分资助红军革命活动。有一次,游击队员在三平寺被包围,托广济祖师的福,游击队员化装成和尚使国民党官兵无法辨认逃脱敌人的围剿。但是,也给庙中和尚带来一场灾难。寺中的和尚全被杀害。从此三平寺就再也没有和尚了。

笑脸向我们迎来的这尊弥勒佛,也称为布袋和尚。世人曾这样描述他“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因为他笑迎八方来客,很多人说他主要从事接待工作,所以供奉在主佛的前面。身后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右两边分别是他十大弟子当中两位弟子阿难、迦叶。前方两侧是护法将军和韦陀。

相传弥勒佛自己有一个庙,韦陀自己也有一个庙。弥勒佛笑迎八方来客,香火很旺,但是他做事比较马虎不擅理财,所以寺庙的效益不太好。韦陀做事比较严谨,香火没有那么旺,理来理去还是那么点钱。佛祖看到这个情形,说道:“要不然就把他们供奉在一起,弥勒佛专门从事接待工作,韦陀专门管理财务”。在其它寺庙可以看到弥勒佛身后供奉是韦陀。他们都是供奉在天王殿。有些香客来三平寺,以为寺里没有供奉韦陀,其实不然,三平寺里韦陀是供奉在大雄宝殿,一直在监督寺庙里弥勒佛的财务。这也是三平寺与其他寺庙不同的地方。大雄宝殿左右两边供奉着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作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护卫。两柱上题刻对联:不尽祥云高百丈,无方法雨注三平。殿前这尊“万年宝鼎”,重4000斤;这对石狮,雕工精细,形态栩栩如生。释迦牟尼像后供奉是观音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善财童子、龙女。观音菩萨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人的苦难都予以拯救,并能消除人们的烦恼,即有非凡怜悯心、博爱之心,所以美其名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大雄宝殿的西侧奉祀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夫人种氏及其儿女、部将等。香客点燃香烛拜“开漳元祖”,祈求百业兴旺,仕途高升。

第二殿是祖殿,这殿供奉是三平寺的主神三平广济祖师,这一殿是广济祖师生前居住的地方。端坐在正中间的这尊三平广济祖师佛像是采用樟木雕成,是从宋朝保留下来的文物,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佛像最主要特色是四肢关节都能活动,非常灵活。这尊佛像是三平寺三宝中其中一宝。据史料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漳州曾发生一场鼠疫,因当时缺医少药,死伤无数,当地老百姓听说三平广济祖师很灵验,就请这尊广济祖师出巡到漳州镇坐三天三夜,鼠疫竟奇迹般地消失了。广济祖师左右两边分别,是广济祖师的两大侍从蛇侍者、虎侍者。传说这蛇侍者是专门抓小偷,虎侍者原是后山虎林虎精,因经常残害当地老百姓,广济祖师欲将他降服,老虎精也早有耳闻广济祖师法力无边,经广济祖师的劝导,这只老虎精愿弃恶从善当广济祖师的侍从,保四方平安。相传这一带有老虎,在80年代之前,每年都来三平寺一次,见此老虎乃大吉大利之兆。祖殿的正上方悬挂一块匾“樟花献瑞”,这里有一个典故:相传广济祖师为坚持学佛率领一干多僧尼,沿着漳浦马口花博园小溪流,也就是我们寺庙左手边小溪流的下游,涧溪渐进,一天他们在河里净身的时候发现有樟花回旋,广济祖师断定有樟花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去处,于是他们寻找到了樟花源头,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乃选三平山之蛇穴宝地为址,坐北朝南,倚山而筑,寺庙前低后高,结构匀称,山势之状如游蛇下山。院之前方一箭之遥有一其状如龟的小山峰,谓之“上水龟”,与寺的“下水蛇”南北相视,天成龟蛇呼应之妙景。广济祖师通天文地理,阴阳变化、。我们三平寺就在这“上水龟,下水蛇”之间创建。祖殿左右两边悬挂八幅图是广济祖师的生平。

广济祖师来到三平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广济祖师把先进佛学文化带进来,在这里习禅,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调解原住民与汉民之间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第二件是原先这一带土著民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生产力十分低下。相传广济祖师来到三平,发动山民开垦良田、开山造路、兴修水利、建造家园。同时又派人向他们传授中原先进的桑麻耕织知识和技术,发展当地经济;第三件是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四面环山,湿气较重。当地土居者多患恶性疟疾等传染病。因三平地处偏远山区,缺医少药。以往一旦瘟疫流行,则死亡无数,百业萧疏。广济祖师以精湛的医术,无偿为当地老百姓治病,并将医术传授给他们。又教山民习武强身,御暴安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济祖师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尊可敬的高僧,将他供奉起来,也就是现在崇尚的三平广济祖师。祖殿左右两边两小殿分别供奉“监斋爷公”、“地藏王菩萨”。这一殿是广济祖师生前的厨房,从这幅对联不难猜出这尊神像身份:斋素清调生瑞云,监席筵宴规有道。相传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广济祖师即将圆寂,交待一些事情,这位忠心耿耿的厨师声言要跟随广济祖师一起西行。广济祖师说:“你是一位厨师,平时荤腥不戒怎么能随我西行”。厨师答到:“我自侍奉大师以来,守戒持素早已皈依佛法。大师若是不信我可以当众自剖,看我的血流的是红的还是白的,五脏六腑可有半点荤腥。” 厨师拿斧自剖流白血,以示其诚。广济祖师被他的忠诚感动,嘱众僧供奉他,就此这位寺中厨师成为寺中神,这在佛教中是前所未闻的,请看柱子上对联: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广济祖师崇尚南宗,南宗提倡“顿悟”精神。会不会成佛不在于你修行多久,而在于你的领悟能力。广济祖师从那时候起嘱咐,以后供奉广济祖师的供品,必须经过这位厨师的检验。因此,三平寺从唐朝以来,一直有从左边拜上去的习俗。就是为了让这位厨师检验百姓朝拜广济祖师的供品。

最后一殿是塔殿,这殿的基座比祖殿高2米,整个建筑是仿宫廷建筑。这殿的特色是大殿正中央有一口古井,井里有有一口缸,广济祖师圆寂的时候他的肉身就镇坐在缸里面。广济祖师的真身镇坐,是三平寺中的镇寺之宝。人们常说三平广济祖师灵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广济祖师肉身镇坐,法力无边。有诗云:法大无边龙虎伏,道高有象鬼神惊。其二是三平寺这里的风水地理好,人杰地灵。大家看屋顶,这是中国建筑特色之一——藻井,这藻井呈八卦结构蜘蛛网状,这是没有用一根铁钉而是全部用榫卯构造而成,具有通风、美观作用,并且蕴含着五行以水克火之意。藻井顶端有佛教标志卐字符。广济祖师身后供奉分别是蛇侍者、虎侍者。

塔殿后面是广济祖师衣冠冢。这尊浮雕半身像,俗称石公,相传是广济祖师真容。刻工淳朴古拙,有龙门石窟风格,是辟邪镇寺之物,起着“石敢当”的作用。这是三平寺仅存的唐代文物,这堪称我们三平寺第三宝。沿着虎爬泉台阶拾级而下,我们来到广济园(百草园)。这里是广济祖师生前种中草药的地方。左手边是素菜馆。右手边这尊是广济祖师的石雕像。威严耸立的石柱分别是虎蛇柱、龟蛇柱,这种石柱在中国佛教寺院是非常少见的。一般中国佛教寺庙雕刻石柱是龙凤柱。据说这里神蛇(俗称侍者公)经常会缠绕在柱子上。侍者公很有灵性它有时爬到床上与人共眠;有时大人出门耕作小孩放在椅轿里无人照管,它就在四周游来游去保护小孩安全。来到三平寺的香客若是遇上灵蛇是吉祥的征兆。灵蛇不会咬人与人和睦相处,堪称三平寺的第三奇。

各位来宾,三平风景区景点介绍就到这里。广济祖师保佑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事事顺心。

平和三平寺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义中大师其人其事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于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著名古刹三平寺的今貌

创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国著名古刹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来,由当地政府和海内外热心者投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著名古刹三平寺的布局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着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著名古刹三平寺的风景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着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著名古刹三平寺的作用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善化寺导游词】相关文章:

灵谷寺导游词04-11

兴隆寺导游词04-17

广胜寺导游词04-28

普乐寺导游词04-29

灵崖寺导游词04-24

宝光寺景区导游词05-04

台北龙山寺导游词06-06

大报恩寺导游词范文06-08

迎江寺-振风塔导游词04-10

石空寺石窟导游词04-30

上一篇: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总结下一篇: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