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青岛版科学教案

2023-05-0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青岛版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一年级青岛版科学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1-2】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

二、初步认识“科学”。

1、今天学习什么课? 指定学生回答。

2、什么是科学?

出示图片:(彩虹、火山 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密? 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 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一、活动过程。

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

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

(2)教师做“小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3)教师做第4页中的水溶实验。 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二、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活动。

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反思: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 让学生说一说。

2、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师:现在我们开始玩自己手中的玩具。 学生动手玩一玩。 师:你能提出自己的小问号吗?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兴趣小问号,全部集体交流。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玩的高兴吗?有没有自己想要知道的小问号吗? 指定学生尝试说一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一、活动二:生活中,你有哪些“小问号”?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6页的图片。 师:你想知道什么?

多找几位学生根据图片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你有哪些“小问号”呢?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出更多的小问号,充分让他们表达想法。

二、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来到新学校已经四个星期了,你在我们的校园里面发现“小问号”了吗?

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课外实践。

1、观察蚂蚁。

2、玩踩影子游戏。

3、荡秋千。 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随时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板书设计: 《我的“小问号”》

问题→观察→办法→动手→解决

课 题

我的“小问号” 课 时 1 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装有磁铁的乒乓球、磁铁、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引发问题 教师做趣味实验:听话的乒乓球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将乒乓球放在纸板上,手拿磁铁在纸板后面吸引乒乓球中的磁铁,使乒乓球在纸板上爬上、爬下。同学们,你发现老师的乒乓球与你以前玩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问题。发现老师的球很听话。产生疑问。

二、探究活动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学生介绍自己的玩具。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交换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

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问题的总数。

4、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很重要。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飓风刮倒大树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列举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1、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用文字、符号、图案等记录自己的问题。

3、学生展示对问题的记录

小 结 学生分享收获。 板书 设计 我的“小问号”? 不听话---?-----听话 教学 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用眼看,用鼻闻,靠耳听声音。 用舌尝,用手摸,观察方法多。 3. 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 镜子 七巧板 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 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 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 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 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 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4、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教学反思:

4. 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 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 听声辩音比赛

(1). 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学生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学生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 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 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来体验闭着眼睛摸东西的感觉。 教学反思: 5. 摸一摸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能力。 2. 帮助学生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3. 培养学生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

1. 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2. 教师继续提问: 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 再摸摸其他物品 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 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学生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

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首先,我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激发学生触摸的兴趣,并明确从各物体获得的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摸摸物品,感知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相对的特征,进一步感受各特征。通过摸摸自己和摸摸教室里的物体,学生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然后,再以学生没有碰触过的物体、曾经碰触过的物品、看到的教室外的物体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经验。最后,我以游戏进行延伸,让学生通过触摸物体进行猜测,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印象。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一个词描述物体特征,但并不能自主地使用两个及其以上的词语描述。今后我会加强学生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6. 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习用鼻子、眼睛、嘴巴来辨别各种液体。

2、愉快的参与活动,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

1、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

2、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

3、气味较为浓烈的水果(苹果、柠檬、石榴)

4、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带盖塑料杯若干。 教学过程:

1、老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个问答比赛,你们想参加吗?”请学生尽快举手回答问题:

(1)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大象) (2)什么动物的鼻子像圆形?(小猪) (3)什么动物的鼻子最灵敏?(小狗)

2、把实验材料(苹果、柠檬、石榴) 放在桌上,让学生蒙住眼睛,闻闻气味。

3、请学生说一说刚才闻的是什么,然后摘下眼罩验证。

4、将三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放在桌子上,先请学生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请学生闻一闻,区分开水、酒精、白醋。引导学生发现鼻子对认知物体的作用。

5、将三种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放在桌上,提问:“我们除了通过视觉、嗅觉来辨别各液体,还有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通过尝一尝来辨别各种液体。

6、小结辨别物品的方法: 闻、尝都是在观察。 第三单元 玩中学

推小车,捏彩泥,玩中发现小秘密。 玩磁铁,分铅笔,我能解决小问题。 7. 玩磁铁 教学目标:

1. 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 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 3. 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U 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教学过程:

一、 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 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 2. 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

(1) 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 片磁铁、条形磁铁、U 形磁铁。 (2) 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 (3) 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3. 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 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

2. 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3.分享实验结果。

4. 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 应用。 8. 玩彩泥 教学目标:

1. 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 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 样式的花朵形状。

3. 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 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 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 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 ④让学生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2、 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 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 9. 玩小车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教学准备: 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 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 (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 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开来开去真有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 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4. 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 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10. 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 玩具到处都是; 生3: 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 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 (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 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 。(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第四单元 水

看颜色,尝味道,水的特点我知道。 小水滴,真奇妙,食盐遇它不见了。 11. 运水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 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 水是什么样的?"" 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 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 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

(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12. 认识水

教学目标: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有关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2、谈话:我们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12、认识水

二、认识水

1)、你们知道哪些水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

2)、你闻一闻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尝一尝什么味道? 板书: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

3)、出示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让学生分辨出来。 方法指导:一看二闻三尝

4)、出示书中插图。小明不知道水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帮帮小明好吗? 学生说水倒入桌上容器的形状。

5)、实验证明水倒入容器后的形状。

(老师演示将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学生观察水的形状。)

三、拓展活动:说说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 13. 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 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 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 (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 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三、拓展活动:

1、饮料可以冲着喝,知道为什么吗?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15.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16. 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 认识常见的几种削笔刀,并了解其用途。

2. 初步知道削笔刀的发展过程,感悟制造刀具的材料和工艺已经并将继续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选用合适的削笔刀更能提高削铅笔的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工具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教学准备:剪刀、菜刀、削笔刀、指甲刀、手术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刀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切割不同种类的物品,但外形也不相同。 二:问题与猜想

1、出示铅笔 这些铅笔没法用了怎么办?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师说:同学们真棒!知道的那么多呀!

四、 探究与实践

1、你门还想不想知道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学生亲自体验(注意安全)

2、展示交流: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为什么? (使用转笔刀既省时、省力、又安全。)

五、拓展与创新

1、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举例说明。(计算器具、交通工具等)

2、师小结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第一章我们一起学科学 第一节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规范的方法记录科学结果。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白纸、水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 探究活动:

(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1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 (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 (6)教师讲观察叶子的方法。 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在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植物的叶子画下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仔细。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l.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第三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 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 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1 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

二、 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 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 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

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 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 ,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 感觉? 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 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 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 观察实验现象。

2、 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 象?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

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 , 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 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 回答 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 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2、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材料准备: 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1、出谜面

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

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 风的形成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是形成的?

学生交流实验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感受并讨论风形成 的。

三、 做风车

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个别上来 发散学生思维 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 学生学会做风车,并演示方法。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臵;说做风车的方法。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

四、 各种各样的风车

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在玩中调试风 ,体会风有力量。

2、 提出问题: 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学生 3 、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五、 巩固与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主回 让学生学会提 问。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 、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5 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6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 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

8 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3、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臵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 “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 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 、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 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

10 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 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10. 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 (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 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11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第四单元 土壤与动植物

小草根,土里扎,春来破土发新芽。 小蚯蚓,土里爬,土壤里面来安家。

12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3、愿意在观察土壤与植物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活动一: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图片

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二: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资料 。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二、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 ,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课后作业)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13 蚯蚓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

3、能在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过程中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在探究中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爱好身边的动物。 教学准备:蚯蚓图片、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观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征。

1、图片导入:小朋友们,图上有什么?(蚯蚓。)

师: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 (泥土里。)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师:你说的太对了。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呢? (蚯蚓的身子是长长的。)

3、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又圆又长,像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没有眼睛、鼻子、耳朵,也没有脚,它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时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

师:我们知道了蚯蚓的样子,小朋友,你们知道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蚯蚓生活在泥土里。)

师:蚯蚓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呢?(蚯蚓喜欢泥土里,因为泥土潮湿。)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1、师:我们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它对我们有没有什么作用呢?

(蚯蚓喜欢在土壤中钻洞,能帮人们松土,它是松土能手呢!)(它的粪便是好肥料,能使庄稼会长的壮。)

2、师:蚯蚓真了不起,它还有许多本领呢!用蚯蚓能干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蚯蚓还可以做中药为人们治病,解除病人痛苦。它还是鸡、鸭等许多小动物的饲料。蚯蚓还能做许多食品呢,蚯蚓饼干,蚯蚓罐头,蚯蚓菜肴等。

3、师:蚯蚓太了不起了,它的本领可真大呀!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教育幼儿如何保护蚯蚓。)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雨后去观察蚯蚓,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14 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和动物的关系。

2. 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3、在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的食品。可见它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二、提出主题,指出探究领域。

1、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生活在土壤中,是不是土壤中只生活着蚯蚓?

2、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结果.注意引导组间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三、寻找小动物

1、谈话: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我们要不要去找一找?怎么找,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活动:

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小番茄,自然长,人工做成番茄酱。 小挂钩,我设计,动手制作当巧匠。

15 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老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 教学准备:番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了解番茄:(展示图片)

番茄别名西红柿,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在蔬菜中素有“维生素含量之王”的美称。番茄美味可口,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食用方法可生食、熟食。最新研究表明,番茄中富含的番茄红素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等作用,番茄的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高。

2、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展示图片)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造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师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 教师小结:

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这样由人工加工制造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1、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 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人工世界,哪些属于自然世界。

2、请同学们在课余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并品尝,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及创新意识的情感。 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番茄 番茄酱 植物 自然 人工 家用电器 动物 世界 世界 通讯工具 山川 建筑物 河流 …… ……

16 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 能简单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3、 乐于表达、讲述在设计与制造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4、 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 教学准备:

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师:最近天气很热,老师带着帽子感觉有点热,放在桌上又怕脏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起来就可以了。 生2:有挂钩才能挂起来。

师:用挂钩挂起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小挂钩吧。

二、设计与制造

1、设计小挂钩(展示不同类型的挂钩图片)

师:老师找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挂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用来挂物体的。

师:如果让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挂钩,你们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先自由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再向老师说说你们的做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生1:我们组准备用铝丝做一个小挂钩。

生2:我们选择曲别针,用它做一个S形的小挂钩。

生:3: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W形的挂钩,可以挂更多的东西。 生:4:如果有更坚硬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就能挂更重的东西。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2、挂钩是有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属于人工世界的产品。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产品一般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才能投放到市场,供人使用。除了挂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产品)

第四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 、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5 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6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第五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 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

8 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3、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 “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 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 、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 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

10 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 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10. 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 (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 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11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上一篇:一年级部编汉语拼音上下一篇:玉米抗旱播种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