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一年级教案

2023-03-25

教案环节内容/特点身体表演与空间互动+理论讲解将“空间尺度、限定与围合方式、光线、材料、建造、场地、结构”等知识点的认知与训练综合地介入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湘教版科学一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湘教版科学一年级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蚕宝宝的一生。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4人,分为11组,每组4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我们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7.播放课件:蚕宝宝的一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臵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3.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臵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臵。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3.观测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4.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5. 怎样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1.神奇的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3.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4.学生汇报。

5.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6.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

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7.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8.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21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2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23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3. 磁铁游乐场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 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 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 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

3.布臵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 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

24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4.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5.布臵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25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臵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26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27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8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4.昆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臵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

29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 .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臵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30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1.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 1 )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 ( 2 )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臵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臵,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臵不变; ( 3 )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 ( 4 )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 5 )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1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 6K 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1.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 5 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1.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32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4.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臵,保持眼睛的位臵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五.阅读指南车信箱

33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5. 光线与视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1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 .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臵。 3 .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 .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1.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1.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1.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34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1.我学习了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

35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3.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2) 反复尝试

4.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5.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6.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36

第二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多姿多彩的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置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置。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置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观测风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置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雨下得有多大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置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怎样预报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置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神奇的磁力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置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置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学生汇报。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

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置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1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22

磁铁游乐场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 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 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 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

3.布置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 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

23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布置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24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26

2. 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7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

28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 .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置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29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1.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 1 )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 ( 2 )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置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置,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置不变; ( 3 )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 ( 4 )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 5 )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 6K 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1.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 5 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1.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31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置,保持眼睛的位置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32

光线与视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1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 .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置。 3 .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 .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1.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1.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1.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33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我学习了实验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34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反复尝试

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35

第三篇: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四上科学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恐龙是大家最喜欢看的一种动物,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却早已不存在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会科学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恐龙的有关秘密,有没有信心把本学期科学学好?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

1 湘四上科学教案

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2 湘四上科学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

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 了解植物的器官 (

一、)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实验、观察、请教别人、查书、看电视或报纸、上网等等。

3、教师小结: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其中的一种——查阅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4、怎样查找呢?老师将其过程制成了录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了解这个过程吧。

5、视频播放,学生观看。

6、提问:老师怎样查阅资料的?

7、学生汇报: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 (

二、)制作资料卡

1、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时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进行概括)

4、怎样保管好我们的资料,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制作资料卡。

5、教师讲解怎样制作资料卡。

(

三、)布臵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卡。

1、活动要求:全班分12个组,每两个组负责一种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并制作好资料卡。

2、学生活动。

3、活动总结。

3 湘四上科学教案

(

四、)活动延伸 思考:资料卡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吗?下节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再研究。

2 根和茎的奥秘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 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1、 认识直根和须根。

2、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3、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臵。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 (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 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

4 湘四上科学教案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

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组装实验装臵。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臵,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2、神奇的叶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进行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2、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向科学家学习设计实验的智慧,学习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

5 湘四上科学教案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

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么植物的“食物”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二、学习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课件讲述海尔蒙的实验。(接受式探究) 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定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2、课件讲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与什么有关?

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使空气变新鲜,“污浊之气”是二氧化碳(讨论得出:查资料知道变新鲜的是氧气,氧气可使小老鼠生存。)

3、小结: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学到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1植物与阳光

1、过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2、观察树木向阳面与背限面的长势

3、提出猜测:植物生长可能与阳光有关?

4、设计实验:选两盆同样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阳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观察一周,每天测好高度,作好记载。

5、课后或回家做实验,下周同一时间将植物带来比较,交流。(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按要求摆放在相应位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每天做好记录。交待记录注意事项。)

3、神奇的叶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懂得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

2、探究植物吸收的水分在植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2、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3、学会依据事实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想。

6 湘四上科学教案

4、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

5、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珍爱那一片绿。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3、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趣味事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 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

一、学教导入

上周我们进行了植物与阳光实验的探究,现在,我们看看探究的结果。

二、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

1、交流:

2、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猜测一致吗?

3、课件补充:英根泰斯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光的实验。

4、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见书第7页倒数第二段)

5、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三、活动:叶的蒸腾作用

1、回顾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

2、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3、指导设计实验(课后观察)

4、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

5、借助课件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意义:降温、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溶解在水中的养料的运输。

四、布臵作业:搜集植物器官的趣事。(在单元复习课前进行交流)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动物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7 湘四上科学教案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请学生看单元页思考: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恣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么?

3、要对动物运动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从下面的游戏开始吧!

二、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

2、模仿动物的运动。要求: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模仿。 方法:每四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然后评比。

3、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稍作阐述。

4、将课前查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交流,补充动物趣事的表格。

三、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1、学生观看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要求:请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并比较其不同。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以禽鸟类为例启发学生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从中发现规律。

扩展至更多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通过游戏和看课件,了解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放学后,请同学们去搜集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8 湘四上科学教案

1、动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获取食物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的课件;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

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动物的食性。

二、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1、游戏:把一些写着动物,植物名称的卡片发给大家,看谁能更快地为卡片上的动物搜到食物。

2、交流:结合搜集的资料,向同学表达动物怎样吃食的?

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3、分类: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动物食性的分类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腐食动物

4、应用:课件出示动物中虎和植食动物兔子牙齿进行观察,再一次证实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三、拓展活动:爱护自己的牙齿。

1、观察动物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

9 湘四上科学教案

2、阅读教材P13最后一段,了解牙齿。

3、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4、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小结

1、知识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构造特征与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学习情况小结: 活动出色的小组:

搜集资料较好,交流得好的小组:

2、水族的公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2、能通过实验(或资料查询)探究鱼的身体结构是否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珍爱小生命。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鱼及鱼类的外形特征。

2、认识到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3、知道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毛巾、红墨水、滴瓶、注射器。

一、活动1 观察鱼

1、观察鲫鱼,找外表特征。

2、观看视频,找鱼类特征。

3、讨论特征与水中生活的作用。 鱼鳍:游泳

10 湘四上科学教案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二、活动2 研究鱼

1、再次观察,自主提问。

引出问题: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

2、讨论实验设计。

3、江报实验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你们准备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求:实验的时候请把实骤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研究报告上。

5、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发现

7、补充资料,加深理解,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入到了鱼体内,而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

三、拓展部分:

1、欣赏金鱼

2、拓展作业:搜集其其它水生动物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3、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自主探究哺乳动物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器官特征。

2、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据此开展更为深入地观察。

3、能根据观察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通过细心和深入观察获得发现所带来的乐趣。

2、意识到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它们的共同特征。

2、认识到乳头是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1 湘四上科学教案

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

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兔子吗?谁来说说?

2、兔子是否吃奶长大?

二、活动1 观察兔子

1、为了解决兔子是否吃奶长大这个问题,老师将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带进了课堂,让我们来观察吧。提出观察的要求:保持教室安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两个方面:兔子的外型;兔子的乳头和吃奶的过程。

2、观察后的情况交流。

3、归纳:兔子是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

4、还有那些动物也具有兔子这样的特点呢?(学生看课件)

5、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哺乳动物。:

三、活动

2、 哪些是哺乳动物

1、下面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学生根据资料回答) 海豹 蝙蝠 犀牛 青蛙 锷鱼 海豚

2、找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并说理由。

4、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

科学知识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

12 湘四上科学教案

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鸽子(活体实物)、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鸽子的羽毛和骨骼。

2、学生研究羽毛所需的放大镜、剪刀等工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

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 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 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5、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13 湘四上科学教案

2、在交流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3、能应用搜集的资料制作简报并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反思人类的过错,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分组分派任务,教师亦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

2、张贴学生简报的展板。

学生准备: 以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开一个交流会,了解珍稀动物的保护。

二、活动1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变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讨论动物减少的后果

3、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活动2 保护动物

1、了解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阅读指南车信箱: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没川县境内,是保护大熊猫的。 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制作保护动物的简报。

4、张贴简报。

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4 湘四上科学教案

1、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 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 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

科学知识

1、 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笛子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材料的不同或用于辨声的其它物品。

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 有的令人心烦意乱。 声音世界丰富多彩! 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间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 大小

高低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怕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

15 湘四上科学教案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16 湘四上科学教案

4、学生动手探究。

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2、气体发声实验。

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臵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

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

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

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 自制小乐器。

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

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17 湘四上科学教案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

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

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

一、导入

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1 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学生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体传播。

3、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汇报、交流、完善。

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18 湘四上科学教案

(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音乐贺卡(或收音机)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音乐贺卡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铃声)→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唯实的科学科学精神。

2、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教学准备:漏斗、胶管每组一套。

一、导入

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有人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制作了能听到人体内声音的听诊器。

二、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1、学生阅读。

2、教师讲解: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

三、制作听诊器

1、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 材料:漏斗、胶管

2、用胶管试听心跳声音。

3、用普通的漏斗接上胶管做成听诊器。

4、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5、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9 湘四上科学教案

4、控制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声音方面的想法。

2、尝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声音的控制(放大和减小)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

2、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可以被控制。

2、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弦乐器、音叉及共鸣箱、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或减少噪音危害的录像或投影等、耳朵结构挂图。课前搜集的各种减少噪声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声音我们要使它变大,有些声音我们要尽可能使它减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活动1 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1、哪些情况下,我们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4页中的4幅放大音量的场景图,启发学生寻找放大音量的主要办法:与声源、传播途径、传播距离、人耳处等因素有关。

3、交流方法:学生交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的设想和办法。

4、亲身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5、总结提升;交流活动中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使声音变大的方法。

三、阅读材料:噪声

1、阅读

2、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意义。

3、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四、活动2 控制噪声

1、教材35页的5幅图中,用到了哪些办法来减少噪声?

2、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

4、师生共同归归纳减少噪声的途径或方法

5、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20 湘四上科学教案

4、 控制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比赛的形式探究隔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隔音材料。

2、保护听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一、复习导入

哪些声音是噪声?生活中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对于噪声,我们进行一次阻隔噪声的比赛。

二、隔音比赛

1、怎样使用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用什么材料?

2、明确比赛要求:

制定评价标准

制定初步隔音方案:(用什么材料,怎样组装)

制定实验方案:(展示、介绍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3、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三、拓展活动:保护听觉

1、课前搜集损伤听觉的资料。

2、课堂上交流。

3、做保护听觉的游戏。

4、教师小结:保护听觉的方法: (1)避免各种噪声。

(2)预防耳道感染。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21 湘四上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2、 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科学知识

1、 了解信息的作用。

2、 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的书籍、空白资料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

2、课件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

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1、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

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

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

6、布臵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22 湘四上科学教案

1、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 体验一些残疾人的不便,并能关心、帮助他们。

科学知识

1、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学生准备

资料卡、耳塞、布条。

一、教学导入:

课前,我们让大家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现在,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活动2 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

1、将搜集资料制成的资料卡出示出来。

2、展示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釆用全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式按照年代排列顺序分析,讨论资料卡呈现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点和缺陷,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4、讨论:信息传递的历史可分为哪几大阶段。

5、阅读指南车信箱:指导学生用指南车信箱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划分结果进行规范。

三、拓展活动,隔绝信息

1、过渡:同学们表现很好,我想奖励你们,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分组做塞耳朵、捉迷藏的游戏)

2、讨论: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

3、可见听觉、视觉上的信息对我们很重要,而有一些人—盲人、聋哑人他们都无法接收外界这方面的信息,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23 湘四上科学教案

1、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写密信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写密信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

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

二、活动1 写密信

1、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课件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

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

三、指南车信箱

1、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

四、搜集资料

1、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臵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二课时 活动 认识常见的标志

24 湘四上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在制作标志牌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2、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科学知识:知道常见标志牌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标志牌、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

一、认识常见的标志

1、这节课我们学习标志牌,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有各种标志牌的录像)

2、提问:你见到了几个标志牌?

3、每个标志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课件打出刚才所看到的标志牌)你都明白吗?(由学生一一讲解出每个标志牌代表的信息,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标志牌的特点

1、出示禁止烟火、禁止吸烟两个标志牌提问:这两个标志牌有何不同?

2、通过比较,总结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并体会颜色传递的信息。

三、设计标志牌

1、看课件: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想想应该用什么标志牌。

2、你能否为学校当中的小草设计一个标志牌。

3、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时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图案或文字。

4、学生设计标志牌

5、作品展示、评价

四、拓展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做一个标志牌,自己设计做后,并放在相应处。

3、电报与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5 湘四上科学教案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 知道电信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1、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

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1、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3、电报与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摩尔斯电码。

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

一、导入

还记得发明电报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做做”科学家”,也来发一发电报吧!

二、活动 发电报

1、学会发电报:

26 湘四上科学教案

(1)了解“莫尔斯电码”:发电报最早用的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了解译码本:游戏中的译码是用2个数字表示,实际的用4个数字表示。 (3)掌握电报的流程:编码—发送—接收—解码 (4)学生游戏(按45页的译码本练习发电报)。 a、先按“莫尔斯电码”进行“滴”“哒“的时间把握 b、训练0—9 10个数字的把握。

C、训练译码本中的单个字。 用译码本中的字组成句子,将它发给你的伙伴。

2、用其他方式发“电报” (1)用握拳表示“.”,伸手掌表示“一”。 (2)用手电筒亮表“.”,灭代表“—”

(3)讨论用其他方式发电报,拓展学生思维。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渗透现代数字通讯工作原理。

4 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 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互联网,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络。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课件出示相应场景)

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27 湘四上科学教案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1、课件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臵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

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1、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

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1、课件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1、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科学研究

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

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 情感态度价值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28 湘四上科学教案 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

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

二、活动 烧开水

1、定性观察。

(1)明确实验目的 (2)认识实验装臵

(3)动手前的提示 :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第二课时 不翼而飞的水

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29 湘四上科学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

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通过蒸发跑到空气中去

2、知道通风、加热等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 学生准备

水 无盖玻璃瓶与有盖玻璃瓶、记录笔。

一、导入

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

二、活动2 悄悄逃跑的水

1。学生解释在常温下水慢慢干的现象:

沸腾时水少了是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了,水慢慢地干了,水是不是也变成水蒸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2、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水(水槽)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及记录笔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方法填在P52的实验记录表中):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同一地点,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瓶内水的变化。

3、学生组装实验,然后将装臵摆放在教室的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求学生定时观察并做好记录,下周再在课堂上来做实验总结。

4、总结: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汽,这种现象叫蒸发。(补充填好实验记录表)

5、填表:

沸腾 蒸发 相同点 水 水蒸汽

不同点

1、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发生

1、在常温下发生

2、水迅速变成水蒸汽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汽

三、拓展活动: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1、同一件湿衣物,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学生看P52的图) 明确:毛巾挂在打开的窗口干得比较快,因为打开的窗口通风。 晴天的裙子比多云天干得快,因为晴天太阳大

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请说理由。

3、要减少水的蒸发,你又将怎样做?

30 湘四上科学教案

2、飞回来的小水珠

科学探究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

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和小水珠的事实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认识水蒸汽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 知道云、雾、雨、露是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

3、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实验变量。云雾的成因的探究。

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1号培养器倒入热水没有水珠。 2号培养器倒入冷水有水珠。

7、结论: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8、进一步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若让对比的实验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最后我们能顺利地得到实验结论吗?

三、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1、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2、我们来造“雾”

根据P55方法教师演示。

3、认识雾的成因。

4、雾的形成与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飘浮在高空

四、布臵作业:

课后探究露的形成。

31 湘四上科学教案

3、结冰了

科学探究

1、会测量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冰点)0℃。

2、能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取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知道冰、雪、霜、雾淞等都是水的固体形态。

2、认识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3、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教学重点:水的冰点。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大烧杯、试管、水、温度计、金属筒、碎冰块、食盐、湿毛巾。 课件:冰、雪、霜、雾淞的图像资料。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冰、雪、霜、淞的图像资料。提问:你能对这几种结冰现象进行描述吗?

2、我们还知道自然界有哪些结冰现象?

3、学生交流。

二、活动1 我们来造冰

1、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1)提问:从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

(2)继续提问: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学生回答说0℃会结冰时,教师反问: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说明问题)

(3)自由讨论:我们怎样模拟这种环境?(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获取的现象重现)

2、按P57方法做实验,看一看水在什么温度下才会结冰。 (1)在杯内放入冰块,并测量冰的温度。

(2)在杯内加入食盐,测量冰、盐混合后的温度。

(3)将盐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要求: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实验的记录表

3、汇报实验中测得的温度。

4、结论:水在0℃会凝固成冰。

三、拓展活动:探究霜的成因

32 湘四上科学教案

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这是怎样形成的?

1、猜测: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变成的。

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地球上的冰雪世界—南极与北极。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科学知识

通过分析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学习用具:“朋友”对对碰的游戏道具。

一、导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二、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1、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

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臵,并说明理由。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33 湘四上科学教案

三、活动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说一说: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从哪里来? 地下的水从哪里来? 天空中的水从哪里来? 植物的水从哪里来?

3、学生观察图:你能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第6单元 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 我们这样搜集信息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搜集、整理信息”的经验,使学生能相对系统地认识“搜集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搜集信息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意见。

2、意识到信息搜集和处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白纸(各组一张)

学生准备:学生把本学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致分类的整理。

一、教学导入 交流:本学期来你们搜集到了哪些资料?说一说这些资料获取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二活动 搜集信息经验交流会

1、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知道本期来,我们在搜集信息方面收获不少,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交流。 小黑板出示交流的方面:

(1)我们曾经搜集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信息的? (3)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4)我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34 湘四上科学教案

要求:请按小黑板上的要求,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你们把小组的经验都写在一张大总结记录表上。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概括和整理,并评出搜集信息最多的小组和经验丰富的小组。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和汇报我们知道:

(1)搜集信息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一种有效途径。

(2)搜集到的信息可以给我们的研究以帮助和启迪,但并不是都可靠的,有些需要我们再次通过实验等手段去验证。

(3)搜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有釆访、查阅图书资、实验、现场观察等等,根据途径的不同,可靠程度也不一样。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科学研究

1、能根据相应的研究主题,选择和运用搜集资料的各种方法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知识

知道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了解科学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各种猜想,意识到生物的生存,包括人类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

教学准备:各种有关恐龙的图片或资料。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恐龙的视频动画)。你认识这一种动物吗?

2、很久很久以前的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后来却灭绝了……

二、活动1 搜集恐龙的资料

1、看了刚来的动画和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2、刚才大家提了许多的的问题,我们就来通过查找资料研究,“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

3、讨论:你可以到哪些地方通过哪些方式搜集到恐龙的资料?

4、展开资料搜集活动:带学生去电脑室从因特网上查找资料。

5、召开辩论会;

(1)课件播放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作的猜测。 (

2、)刚才大家搜集了资料,就你们组掌握的资料,请你说一说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注意,理由要充分哟。

3、各组对自己的发点发表看法,并适时对其他小组观点提出质疑。

三、布臵作业

以你们的观点为主题,围绕主题搜集证据,出一期手抄报。

35

第四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科学三年级下册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臵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科学三年级下册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科学三年级下册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三年级下册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

科学三年级下册

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课后反思:

4. 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科学三年级下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科学三年级下册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科学三年级下册

1.

多姿多彩的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臵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课后反思:

科学三年级下册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臵。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三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科学三年级下册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三年级下册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3. 雨下得有多大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三年级下册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课后反思:

4. 怎样预报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科学三年级下册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科学三年级下册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1. 神奇的磁力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科学三年级下册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3.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4. 学生汇报。

5.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6.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

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课后反思: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

科学三年级下册

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7.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8.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

科学三年级下册

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1

科学三年级下册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课后反思:

2. 磁铁游乐场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 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

22

科学三年级下册

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 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 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 3.布臵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 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23

科学三年级下册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5.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6. 布臵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

24

科学三年级下册

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臵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5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2. 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26

科学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臵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27

科学三年级下册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28

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 .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臵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课后反思: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29

科学三年级下册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1.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 1 )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 ( 2 )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臵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臵,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臵不变; ( 3 )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 ( 4 )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 5 )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30

科学三年级下册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 6K 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1.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 5 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1.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课后反思:

4.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31

科学三年级下册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臵,保持眼睛的位臵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课后反思:

5. 光线与视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32

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1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 .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臵。 3 .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 .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1.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1.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1.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1. 我学习了实验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33

科学三年级下册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

课后反思: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 设计实验方案

34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3. 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2) 反复尝试

4. 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5. 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6. 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课后反思:

35

第五篇: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恐龙是大家最喜欢看的一种动物,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却早已不存在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会科学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恐龙的有关秘密,有没有信心把本学期科学学好?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 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 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

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

了解植物的器官

(一.)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实验、观察、请教别人、查书、看电视或报纸、上网等等。

3.教师小结: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其中的一种——查阅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4.怎样查找呢?老师将其过程制成了录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了解这个过程吧。

5.视频播放,学生观看。

6.提问:老师怎样查阅资料的?

7.学生汇报: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

(二.)制作资料卡

1.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时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进行概括)

4.怎样保管好我们的资料,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制作资料卡。 5.教师讲解怎样制作资料卡。

(三.)布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卡。

1.活动要求:全班分12个组,每两个组负责一种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并制作好资料卡。

2.学生活动。

3.活动总结。

(四.)活动延伸

思考:资料卡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吗?下节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再研究。

2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

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

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

(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

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

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3.神奇的叶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进行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2.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向科学家学习设计实验的智慧,学习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

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么植物的“食物”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二.学习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课件讲述海尔蒙的实验。(接受式探究)

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定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2.课件讲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与什么有关?

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使空气变新鲜,“污浊之气”是二氧化碳(讨论得出:查资料知道变新鲜的是氧气,氧气可使小老鼠生存。)

3.小结: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学到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1植物与阳光

1.过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2.观察树木向阳面与背限面的长势

3.提出猜测:植物生长可能与阳光有关?

4.设计实验:选两盆同样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阳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观察一周,每天测好高度,作好记载。

5.课后或回家做实验,下周同一时间将植物带来比较,交流。(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按要求摆放在相应位置。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每天做好记录。交待记录注意事项。)

3.神奇的叶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懂得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

2.探究植物吸收的水分在植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2.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3.学会依据事实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想。

4.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

5.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珍爱那一片绿。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3.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趣味事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

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

一.学教导入

上周我们进行了植物与阳光实验的探究,现在,我们看看探究的结果。

二、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

1.交流:

2.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猜测一致吗?

3.课件补充:英根泰斯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光的实验。

4.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见书第7页倒数第二段)

5.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三.活动:叶的蒸腾作用

1.回顾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

2.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3.指导设计实验(课后观察)

4.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

5.借助课件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意义:降温、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溶解在水中的养料的运输。

四.布置作业:搜集植物器官的趣事。(在单元复习课前进行交流)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动物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请学生看单元页思考: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恣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么?

3.要对动物运动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从下面的游戏开始吧!

二.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

2、模仿动物的运动。要求: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模仿。

方法:每四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然后评比。

3、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稍作阐述。

4.将课前查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交流,补充动物趣事的表格。

三、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1、学生观看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要求:请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并比较其不同。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以禽鸟类为例启发学生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从中发现规律。

扩展至更多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通过游戏和看课件,了解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放学后,请同学们去搜集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1、动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获取食物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的课件;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

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动物的食性。

二.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1.游戏:把一些写着动物,植物名称的卡片发给大家,看谁能更快地为卡片上的动物搜到食物。

2.交流:结合搜集的资料,向同学表达动物怎样吃食的?

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3.分类: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动物食性的分类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腐食动物

4.应用:课件出示动物中虎和植食动物兔子牙齿进行观察,再一次证实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三.拓展活动:爱护自己的牙齿。

1.观察动物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

2.阅读教材P13最后一段,了解牙齿。

3.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4.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小结

1.知识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构造特征与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学习情况小结:

活动出色的小组:

搜集资料较好,交流得好的小组:

注:此教案是借鉴田老师的。

2、水族的公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2.能通过实验(或资料查询)探究鱼的身体结构是否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珍爱小生命。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鱼及鱼类的外形特征。

2.认识到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3.知道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毛巾、红墨水、滴瓶、注射器。

一.活动1

观察鱼

1.观察鲫鱼,找外表特征。

2.观看视频,找鱼类特征。

3.讨论特征与水中生活的作用。

鱼鳍:游泳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二.活动2

研究鱼

1.再次观察,自主提问。

引出问题: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

2.讨论实验设计。

3.江报实验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你们准备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求:实验的时候请把实骤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研究报告上。

5.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发现

7.补充资料,加深理解,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入到了鱼体内,而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

三.拓展部分:

1.欣赏金鱼

2.拓展作业:搜集其其它水生动物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3.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自主探究哺乳动物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器官特征。

2.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据此开展更为深入地观察。

3.能根据观察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通过细心和深入观察获得发现所带来的乐趣。

2.意识到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它们的共同特征。

2.认识到乳头是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

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兔子吗?谁来说说?

2.兔子是否吃奶长大?

二.活动1

观察兔子

1.为了解决兔子是否吃奶长大这个问题,老师将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带进了课堂,让我们来观察吧。提出观察的要求:保持教室安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两个方面:兔子的外型;兔子的乳头和吃奶的过程。

2.观察后的情况交流。

3.归纳:兔子是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

4.还有那些动物也具有兔子这样的特点呢?(学生看课件)

5.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哺乳动物。: 三.活动

2、 哪些是哺乳动物

1.下面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学生根据资料回答)

海豹

蝙蝠

犀牛

青蛙

锷鱼

海豚

2、找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并说理由。

4、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

科学知识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

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鸽子(活体实物)、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鸽子的羽毛和骨骼。

2.学生研究羽毛所需的放大镜、剪刀等工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

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

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

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5、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2.在交流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3.能应用搜集的资料制作简报并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反思人类的过错,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分组分派任务,教师亦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

2.张贴学生简报的展板。

学生准备: 以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开一个交流会,了解珍稀动物的保护。 二.活动1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变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讨论动物减少的后果

3.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活动2

保护动物

1.了解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阅读指南车信箱: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没川县境内,是保护大熊猫的。

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制作保护动物的简报。

4.张贴简报。

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 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 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 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

科学知识

1、 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笛子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材料的不同或用于辨声的其它物品。

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

有的令人心烦意乱。

声音世界丰富多彩!

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间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

大小

高低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怕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4.学生动手探究。

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2.气体发声实验。

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

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

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

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

自制小乐器。

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

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

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

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

一.导入

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1

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学生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体传播。

3.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汇报、交流、完善。

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音乐贺卡(或收音机)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音乐贺卡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铃声)→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唯实的科学科学精神。

2.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教学准备:

漏斗、胶管每组一套。

一.导入

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有人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制作了能听到人体内声音的听诊器。

二.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1.学生阅读。

2.教师讲解: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

三.制作听诊器

1.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

材料:漏斗、胶管

2.用胶管试听心跳声音。

3.用普通的漏斗接上胶管做成听诊器。

4.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5.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控制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声音方面的想法。 2.尝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声音的控制(放大和减小)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

2.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可以被控制。

2.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弦乐器、音叉及共鸣箱、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或减少噪音危害的录像或投影等、耳朵结构挂图。课前搜集的各种减少噪声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声音我们要使它变大,有些声音我们要尽可能使它减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活动1

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1、哪些情况下,我们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4页中的4幅放大音量的场景图,启发学生寻找放大音量的主要办法:与声源、传播途径、传播距离、人耳处等因素有关。

3、交流方法:学生交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的设想和办法。

4、亲身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5、总结提升;交流活动中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使声音变大的方法。

三.阅读材料:噪声

1.阅读

2.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意义。 3.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四.活动2 控制噪声

1.教材35页的5幅图中,用到了哪些办法来减少噪声?

2.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

4.师生共同归归纳减少噪声的途径或方法

5.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4. 控制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比赛的形式探究隔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隔音材料。

2.保护听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一.复习导入

哪些声音是噪声?生活中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对于噪声,我们进行一次阻隔噪声的比赛。

二.隔音比赛

1.怎样使用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用什么材料?

2.明确比赛要求:

制定评价标准

制定初步隔音方案:(用什么材料,怎样组装)

制定实验方案:(展示、介绍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3.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三.拓展活动:保护听觉

1.课前搜集损伤听觉的资料。

2.课堂上交流。

3.做保护听觉的游戏。

4.教师小结:保护听觉的方法:

(1)避免各种噪声。

(2)预防耳道感染。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2. 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科学知识

1. 了解信息的作用。

2. 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的书籍、空白资料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

2.课件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

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1.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

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

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 6.布置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1.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 体验一些残疾人的不便,并能关心、帮助他们。

科学知识

1.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学生准备

资料卡、耳塞、布条。

一.教学导入:

课前,我们让大家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现在,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活动2 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

1.将搜集资料制成的资料卡出示出来。

2.展示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釆用全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式按照年代排列顺序分析,讨论资料卡呈现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点和缺陷,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4.讨论:信息传递的历史可分为哪几大阶段。

5.阅读指南车信箱:指导学生用指南车信箱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划分结果进行规范。

三.拓展活动,隔绝信息

1.过渡:同学们表现很好,我想奖励你们,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分组做塞耳朵、捉迷藏的游戏)

2.讨论: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

3.可见听觉、视觉上的信息对我们很重要,而有一些人—盲人、聋哑人他们都无法接收外界这方面的信息,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写密信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写密信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

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

二.活动1

写密信

1.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课件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

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

三.指南车信箱

1.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

四.搜集资料

1.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置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二课时

活动

认识常见的标志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在制作标志牌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2.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标志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标志牌、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

一.认识常见的标志

1.这节课我们学习标志牌,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有各种标志牌的录像)

2.提问:你见到了几个标志牌?

3.每个标志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课件打出刚才所看到的标志牌)你都明白吗?(由学生一一讲解出每个标志牌代表的信息,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标志牌的特点

1.出示禁止烟火、禁止吸烟两个标志牌提问:这两个标志牌有何不同?

2.通过比较,总结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并体会颜色传递的信息。

三.设计标志牌

1.看课件: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想想应该用什么标志牌。

2.你能否为学校当中的小草设计一个标志牌。

3.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时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图案或文字。

4.学生设计标志牌

5.作品展示、评价

四.拓展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做一个标志牌,自己设计做后,并放在相应处。

3.电报与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 知道电信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1.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

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1.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3.电报与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摩尔斯电码。

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

一.导入

还记得发明电报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做做”科学家”,也来发一发电报吧!

二.活动

发电报

1.学会发电报:

(1)了解“莫尔斯电码”:发电报最早用的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了解译码本:游戏中的译码是用2个数字表示,实际的用4个数字表示。

(3)掌握电报的流程:编码—发送—接收—解码

(4)学生游戏(按45页的译码本练习发电报)。

a.先按“莫尔斯电码”进行“滴”“哒“的时间把握

b.训练0—9 10个数字的把握。

C.训练译码本中的单个字。 用译码本中的字组成句子,将它发给你的伙伴。

2.用其他方式发“电报”

(1)用握拳表示“.”,伸手掌表示“一”。

(2)用手电筒亮表“.”,灭代表“—”

(3)讨论用其他方式发电报,拓展学生思维。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渗透现代数字通讯工作原理。

4 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 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互联网,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络。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课件出示相应场景)

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1.课件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置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

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1.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

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1.课件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1.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科学研究

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

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

情感态度价值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

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

二.活动

烧开水

1.定性观察。

(1)明确实验目的

(2)认识实验装置

(3)动手前的提示 :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第二课时

不翼而飞的水

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

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通过蒸发跑到空气中去

2.知道通风、加热等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

学生准备

水 无盖玻璃瓶与有盖玻璃瓶、记录笔。

一.导入

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

二.活动2

悄悄逃跑的水

1。学生解释在常温下水慢慢干的现象:

沸腾时水少了是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了,水慢慢地干了,水是不是也变成水蒸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2.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水(水槽)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及记录笔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方法填在P52的实验记录表中):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同一地点,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瓶内水的变化。

3、学生组装实验,然后将装置摆放在教室的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求学生定时观察并做好记录,下周再在课堂上来做实验总结。

4.总结: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汽,这种现象叫蒸发。(补充填好实验记录表)

5.填表:

沸腾

蒸发

相同点

水蒸汽

不同点

1、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发生

1、在常温下发生

2、水迅速变成水蒸汽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汽

三.拓展活动: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1.同一件湿衣物,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学生看P52的图)

明确:毛巾挂在打开的窗口干得比较快,因为打开的窗口通风。

晴天的裙子比多云天干得快,因为晴天太阳大

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请说理由。

3.要减少水的蒸发,你又将怎样做?

2.飞回来的小水珠

科学探究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

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和小水珠的事实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认识水蒸汽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 知道云、雾、雨、露是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

3.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实验变量。云雾的成因的探究。

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1号培养器倒入热水没有水珠。

2号培养器倒入冷水有水珠。

7.结论: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8.进一步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若让对比的实验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最后我们能顺利地得到实验结论吗?

三.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1.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2.我们来造“雾”

根据P55方法教师演示。

3.认识雾的成因。

4.雾的形成与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飘浮在高空

四.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露的形成。

3.结冰了 科学探究

1.会测量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冰点)0℃。

2.能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取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知道冰、雪、霜、雾淞等都是水的固体形态。

2.认识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3.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教学重点:水的冰点。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大烧杯、试管、水、温度计、金属筒、碎冰块、食盐、湿毛巾。

课件:冰、雪、霜、雾淞的图像资料。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冰、雪、霜、淞的图像资料。提问:你能对这几种结冰现象进行描述吗?

2.我们还知道自然界有哪些结冰现象?

3.学生交流。

二.活动1 我们来造冰

1.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1)提问:从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

(2)继续提问: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学生回答说0℃会结冰时,教师反问: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说明问题)

(3)自由讨论:我们怎样模拟这种环境?(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获取的现象重现)

2.按P57方法做实验,看一看水在什么温度下才会结冰。

(1)在杯内放入冰块,并测量冰的温度。

(2)在杯内加入食盐,测量冰、盐混合后的温度。

(3)将盐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要求: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实验的记录表

3.汇报实验中测得的温度。

4.结论:水在0℃会凝固成冰。

三.拓展活动:探究霜的成因

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这是怎样形成的?

1.猜测: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变成的。

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地球上的冰雪世界—南极与北极。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科学知识

通过分析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学习用具:“朋友”对对碰的游戏道具。

一.导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二.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1.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

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水蒸汽

(气态)

(加热)

(受热) (遇冷0℃以下)

(遇冷)

(遇冷0℃以下)

上一篇:新补液室护士年终总结下一篇:系统集成项目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