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2024-04-18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通用14篇)

篇1: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21.齿轮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又可以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利用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研究齿轮的作用特点,研究齿轮在机械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齿轮的相关资料、实物、图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科学记录表、收集关于齿轮的相关资料、各种各样的齿轮及其组合、白萝卜、细棍、支架、吹塑纸、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各种各样的齿轮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预设:圆形 边缘有齿 齿可以咬合有轴可以转动

师: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齿轮?

学生预设:自行车的车轮小闹钟电梯

师: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板书课题齿 轮学生齐读.师: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预设: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转动的速度,能改变转动的方向。

师:我们的猜测对不对那应该怎么办?

学生预设:做实验。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温馨提示:

1做齿轮材料要有一定的硬度

2齿轮必须是圆形的3组合在一起的齿轮齿的大小要一致

4齿轮的固定轴必须在中心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齿轮。

1学生动手做齿轮。

2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预设:圆形 边缘有齿 齿可以咬合有轴可以转动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板书设计

21齿轮

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篇2: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课标精神,重点体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齿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能用实验的方法对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记录不太重视。因此,在这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一方面让学生继续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实验研究,加深记录证据对科学解释的意义的引导。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

第 1 页 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可以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二)学习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与教学策略与模式:

《齿轮》一课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的设计思路,设计了四个大的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每个环节中都充分利用课件,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又有实效。

1.导入新课。

第 2 页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此处我设计了一副幻灯片,出示了各种各样的齿轮,引发学生回忆起生活中见到的齿轮。

2.学生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研究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此处出示一幅幻灯片,结合着学生对齿轮的认识,让学生明确齿轮的共性。

学生通过组合自己做的齿轮发现,制作齿轮的材料,组合齿轮齿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要求。此处我制作了课件,将学生的认识条理化。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我还设计了一组幻灯片。目的是对学生的探究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

3.巩固应用。

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拆开钟表,切实研究。此处出示课件,让学生明确打开闹钟该做些什么。

4.拓展延伸。

最后,我又运用课件出示了很多用到齿轮的机械,目的引发学生广泛思维,了解生活生产中很多地方用到齿轮。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个人制作齿轮、小组合作组装自己做的齿轮、合作实验研究齿轮的作用、归纳概括,第 3 页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教学环境:

1.演示材料:三球演示仪、手动发电机、小闹钟。2.分组实验器材:齿轮组件。

3.学生准备:胡萝卜、土豆、黄瓜、泡面塑料板、铁钉、小刀。4.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齿轮吗?

老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齿轮特点。

二、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展示自己做的齿轮。

知道了齿轮的特点,能不能自己做一些齿轮呢? 2.学生动手做齿轮。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自己做出了齿轮,想不想玩玩自己做的齿轮啊?小组同学把你们做的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自己做的齿轮进行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第 4 页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做齿轮、玩齿轮,发现小齿轮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做齿轮的材料不够厚不够硬,齿轮变形了,甚至碎了。了解制作齿轮需要的材料、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

三、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看来,做齿轮的材料和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齿轮行业在全球排名已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在齿轮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对咱们同学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今天,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研究齿轮的作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标准齿轮。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研究方案。(我们想用几个齿轮,怎么组装,转哪个齿轮,观察什么。都要汇报清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猜想,共同研究试验方案,从而明确自己要研究什么,怎么进行研究。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第 5 页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两人拿组装好的泡沫板展示,另一人持记录单解说,我们用几个齿轮,怎样进行组装,转哪个齿轮,发现了什么现象,我们认为怎么样。其他小组对我们的研究有什么看法吗?)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将自己的收获跟其他小组交流,让自己的研究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质疑,是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收获的检验。

四、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

(出示一个钟表)家里都能用到的钟表,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在同一根轴上,都是顺时针方向转动,需要用几个齿轮,怎么组合就能做到?

2.小组同学按照自己的猜想,利用手中的齿轮试一试? 3.拆开钟表,看看它用到得齿轮个数和组合方式和自己想的一样吗?为什么?

第 6 页 【设计意图】明确了齿轮的作用之后,再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深化对齿轮作用的应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学知识是为了应用。

五、课后作业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齿轮,组装一个闹钟。看看哪个小组做得更有新意!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分小组进行评价,针对每个小组同学发言的积极情况,奖励小组笑脸。

2.在分组实验和拓展环节,老师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对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小组,教师评价,奖励笑脸。

3.在交流收获的环节,对于发表观点严谨、充分,能够质疑的小组,奖励笑脸。

篇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篇4: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消化,呼吸的过程,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了解大脑与神经的特征。

2.技能目标:会设计人体消化、呼吸的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食物到哪里去了》(1)复习人体的消化器官。(2)复习食物的消化过程。

(3)复习实验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4)复习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2、复习《我们的呼吸》(1)复习人体的呼吸器官。(2)复习人呼吸的主要过程。

(3)复习实验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4)复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3、复习《心脏和血管》

(1)复习心脏的位置、形状、结构。(2)复习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3)复习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意义。(4)复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4、复习《脑与神经》(1)复习脑与神经的作用。(2)复习人的各种神经中枢的职责。(3)复习脑与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凸透镜的作用、成像原理及成像规律;掌握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2.技能目标:会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凸透镜》

(1)复习凸透镜的外部特点。(2)复习凸透镜的作用。(3)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4)复习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照相机和眼睛》(1)复习眼睛和照相机的构造。(2)复习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3、复习《保护眼睛》(1)复习眼睛常患的疾病;

(2)复习近平视眼形成的原因(实验);(3)复习怎样保护眼睛

4、复习《潜望镜的秘密》(1)复习潜望镜的构造;(2)复习潜望镜的使用。

5、复习《神奇的眼睛》(1)复习高科技的“眼睛”;(2)复习电子胃镜;(3)复习望远镜的组成。

第三单元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复习

一、教学内容: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掌握与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掌握花的作用和果实的形成。2.技能目标:会解剖花、种子的结构。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种子发芽了》(1)复习种子的构造;

(2)复习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

2、复习《种辣椒》

(1)复习怎样浸泡辣椒种子;(2)复习种植辣椒的基本方法。

3、复习《植物的花》

(1)复习花的构造;(花的解刨)(2)复习花的分类;(3)复习花的标本制作方法。

4、复习《果实是怎样形成的》(1)复习果实的共同特征;(2)复习果实是怎样形成的;(3)复习辨认果实。

5、复习《植物的“分身术”》(1)复习植物的繁殖方法;(2)复习植物“分身术”的应用。

6、复习《生物繁殖新技术》(1)复习“克隆技术”;(2)复习“杂交水稻”。

第四单元 春夏星空复习

一、教学内容:春夏星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北斗七星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春季星空》

(1)复习春季星空的显著星座;(2)复习寻找北极星。

2、复习《夏季星空》

(1)复习夏季星空的显著星座;(2)复习四季的北斗七星;(3)复习星座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会做各种机械的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斜面》(1)复习斜面。(2)复习斜面的作用。(3)复习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4)复习生活中有哪些斜面及这些斜面的作用。

2、复习《杠杆》(1)复习杠杆三点。(2)复习杠杆的作用。(3)复习杠杆的作用实验。(4)复习杠杆在生活的应用。

3、复习《滑轮》

(1)复习定滑轮、动滑轮。(2)复习滑轮的作用。(3)复习滑轮的作用实验。(4)复习滑轮的应用。(5)复习“长竿游戏”。

4、复习《齿轮》(1)复习生活中的齿轮。(2)复习齿轮的作用。(3)复习齿轮的作用实验。

5、复习《自行车里的科学》(1)复习自行车的发展史。(2)复习自行车中有哪些科学。

篇5: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7.保护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眼睛近视情况;了解眼睛常患的疾病。以及怎样预防眼睛的疾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保护眼睛,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教学策略: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眼睛近视情况,交流预防眼病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认识眼睛常见病并会预防。

教具准备:视力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保护眼睛》

二、眼睛常患哪些疾病。

1.各小组交流。

2.全班汇总:近视、沙眼、白内障、散光、等。

3.交流这些眼病是怎样造成的?

三、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各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常做眼保健操;看书、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不要在强光、弱光下看书等。

四、拓展延伸。

五、查阅资料:

1.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为什么视力特别好?

2.角膜移植是怎么会事?我国每年有多少人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有多少人自愿捐献角膜?

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

篇6: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5.凸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凸透镜放大、聚光、使物体成像的特点,并会使用凸透镜。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与交流,热爱科学、喜欢科学的态度。

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本科目标。教学重难点:掌握凸透镜的特点,会使用凸透镜。

教具准备:放大镜、蜡烛、火柴、纸屏、支架、透明的玻璃瓶、激光灯。教学过程:

一、用放大镜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凸透镜》。

二、我们观察放大镜。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放大镜。2.指名说出放大镜各部分的名称。

3.小结:放大镜分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

三、凸透镜的作用。

1.各小组玩放大镜。并交流发现。

(注意:不要用激光灯照射眼睛;不要用凸透镜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2.在阳光下研究聚光性。

3.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指名说出发现了什么?(放大性)

4.指导学生做凸透镜成像试验,各小组交流其发现。5.全班交流凸透镜的作用。

小结:凸透镜具有聚光、放大、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放大镜,找一找。板书设计: 凸透镜

镜片、镜框、镜柄

篇7: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8: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二)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探究夏季星空及其典型星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与过程。

二、教学重点

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介绍自己在四季中观察到的星座的变化规律和自己观察星座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粉笔。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夏天来临,美丽的星空更加灿烂,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雄伟壮关的银河,而且还可以看到夏日大三角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景。新课讲解: 活动一:

1、让学生在全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如学生展示介绍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关星座的传说等问题充分地说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观察记录等。

3、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4、通过教科书上的资料卡及银河两张正面、侧面的图片进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学生搜集到的有关银河的图片、文字资料。

5、最后通过星空全图和相关资料、课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观察的星座在从春季到夏季所发生的变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还可以以此为依托交流有关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识,及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其他星座的传说,从而让学生对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活动二:

1、学生在小组内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来对星空及相关星座观察、记录、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观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觉、发现等方面的内容。

(1)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观察的有关北斗七星的问题,画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简图。

(2)秋季的仙后座、飞马座,冬季的猎户座、大熊座。(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鹅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和相关资料,来讨论、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选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变化记录,并给学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间。

3、进行全班形式的大讨论与交流,展示学生整理、总结出的星空和星座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与认识,以求全班同学认识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自由活动: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推测、猜想星空、观察过的星座及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轮回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猜测。

1、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2、证实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坚持观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拓展活动:

篇9: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小番茄,自然长,人工做成番茄酱。小挂钩,我设计,动手制作当巧匠。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老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番茄、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了解番茄:(展示图片)

番茄别名西红柿,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在蔬菜中素有“维生素含量之王”的美称。番茄美味可口,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食用方法可生食、熟食。最新研究表明,番茄中富含的番茄红素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等作用,番茄的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高。

2、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展示图片)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造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师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教师小结:

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这样由人工加工制造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1、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人工世界,哪些属于自然世界。

2、请同学们在课余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并品尝,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及创新意识的情感。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番茄 番茄酱 植物 自然 人工 家用电器 动物 世界 世界 通讯工具 山川 建筑物 河流 ……

…… 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能简单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3、乐于表达、讲述在设计与制造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4、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教学准备:

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师:最近天气很热,老师带着帽子感觉有点热,放在桌上又怕脏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起来就可以了。生2:有挂钩才能挂起来。

师:用挂钩挂起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小挂钩吧。

二、设计与制造

1、设计小挂钩(展示不同类型的挂钩图片)

师:老师找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挂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用来挂物体的。

师:如果让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挂钩,你们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先自由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再向老师说说你们的做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生1:我们组准备用铝丝做一个小挂钩。

生2:我们选择曲别针,用它做一个S形的小挂钩。

生:3: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W形的挂钩,可以挂更多的东西。生:4:如果有更坚硬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就能挂更重的东西。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篇10: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15.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材分析] 生物繁殖新技术不仅具有巨大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更有着无限美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门前瞻性极强的高新科学技术,有必要尽早揭开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早接触、多了解,真正地让孩子走进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视野,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目标。本课是在学生在认识植物繁殖、生命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个体、知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了解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信息。教材中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1: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教科书展示了学生交流资料时的活动场景,在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资料信息谈起。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提供了两个资料卡——通过小羊多利的诞生及死亡,告知学生克隆生物的一般培育过程和克隆技术的现状。活动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教材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举例,有助于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克隆技术,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基础。

活动3: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教科书展示的还是学生交流资料的活动场景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制作的孙悟空拔猴毛克隆猴的课件。

1.谈话: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变出了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吗?

2.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和孙悟空变小猴子一样的生物繁殖新技术呢? 3.生物有哪些新的繁殖技术?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用课件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克隆猴”的故事谈起,引起克隆技术的概念并进行交流,学生既不会感到陌生,又兴趣盎然。]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 1.你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信息。

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同学,要每个同学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2)全班交流。

(3)适时补充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

[通过分组和和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既能有自己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又能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史——克隆技术在植物繁殖方面的应用。1.除了克隆小羊外,人类还在其他领域也进行了克隆的研究,你们知道多少呢? 2.学生汇报交流。

3.课件展示: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史。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克隆在植物繁殖新技术领域的运用。(2)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己获得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应用。运用课件重点让学生知道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4.学习了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史,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给大家听吧。

[通过了解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史,学生对高科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课后的研讨学习做了铺垫,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活动三: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1.世界上有克隆人吗?人能克隆吗?说说你的理由吧。2.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师引导并小结: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来的人只能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他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从在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克隆技术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教师要学做学生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的看待问题。]

三、自由活动——“生物繁殖新技术畅想会”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了解了克隆方面的新技术,你一定会有好多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

根据课堂上掌握到的信息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展开相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了高潮,给学生想说的机会,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既展精彩智慧,又感肩上责任重大。]

四、拓展活动

课后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利用课后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综合整理资料、分析加工信息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篇11: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一周学前教育

第二周1、食物到哪里去了

2、我们的呼吸 第三周3、心脏和血管

4、脑和神经 第四周5、凸透镜

6、照相机和眼睛 第五周7、保护眼睛

8、潜望镜的秘密 第六周9、神奇的眼睛

10、种子发芽了 第七周11、种辣椒

12、植物的花

第八周13、果实是怎样形成的14、植物的分身术 第十周15、生物繁殖新技术

16、春季星空 第十一周17、夏季星空

18、斜面 第十二周19、杠杆20、滑轮

第十四周21、齿轮

22、自行车的科学 第十五周23、未来的交通工具

第十六周研究与实践制作车辆模型调查家乡的种植业 第十七、十八周复习与机动

第十九、二十周复习与机动

篇12: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57人,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生命的奥秘

细胞 我从哪里来 人的一生 我像谁 生物繁殖新技术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火山 地震

各种各样的矿物 地表的变化 做一块卵石

第三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摆的秘密 钻木取火 通电的线圈

(一)通电的线圈

(二)无处不在的能量

7课时

7课时 8课时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5课时 太阳家族 神秘星空 探索宇宙

第五单元

科技与能源

3课时 生物的启示 开发新能源

研究与实践 3课时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 我的科学学习历程

七、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制定教学计划; 三月份:

1、学习《新课程理念》,写出心得体会;

2、加强实验教学 四月份:

举行校级公开课; 五月份:

观看优秀教师讲座; 常规教学 六月份:

篇1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那位同学勇敢的到前边来试一试?老师给他找一个对手,现在大家猜想一下谁会赢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赖依生存的美丽星球,它的名字叫什么?有一位老人却这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从科学的角度,你对这位老人的这一句话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吹牛,他有那么大的力气吗? 生:他是怎么撬的呢?

生:为什么要用足够长的杆子?)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他是怎么撬的?)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模拟实验

(1)让我们体验一下,怎样来撬动物体呢? 请同学们利用自备筷子,文具盒,橡皮,试试如何撬动物体?

(2)汇报实验结果

你是怎样撬动物体的,说说你的发现?

2、科学知识。(课件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1)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 杠杆)

当用杠杆撬动物体时,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位置叫做重点。

(2)师: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刚才我们撬物体时这三点的位置,尝试改变橡皮的位置,撬动时感觉都一样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把你们的体验结果记录在<表格1>内。

学生汇报

小结:咱们的体验是否准确呢,我们今天就借助另一种工具来进一步研究----(3)出示杠杆尺,每个小组组装杠杆尺,并调节平衡。看那个小组行动最快。

3、探究性实验:(1)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方案: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老人使用工具是杠杆。

为了便于研究老人撬动地球的奥秘,我们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的钩码代表被撬动的地球,而这个位置是什么?谁能指出杠杆尺的支点在哪儿?力点呢?为了准确表示老人用力的大小,我们把右边挂上的钩码代表撬动时老人用的力。(撬地球的三种状态)

(2)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实验过程中,不要再调节调平螺母。

〃确定在左侧挂几个钩码来代替地球。在活动中,可以改变地球的位置。〃每次实验,可以改变杠杆尺右侧钩码的位置及数量。〃注意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4)整理数据:

通过实验我们收集了这么多的数据,请同学们按数据分析提示在备注栏用相应的符号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的数据,用☆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的数据,用Δ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的数据,用〇勾画出来;

小组内观察对比两边的钩码数,参照表格1,是否与你们的体验一致呢?如果一致,证明我们的体验完全准确,如果不一致,小组一起分析原因。

(5)展示交流,教师利用教具展示,总结杠杆的规律。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就省力;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就费力;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就等力。

同学们对杠杆的使用技巧研究的非常准确,想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他这句自信的名言,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杠杆可以省力的原理!

三、拓展延伸,创新应用

1、认识变形杠杆。(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

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天平、称、跷跷板、汽车的雨刷)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在使用中,为了更省力或更方便,经常对它们进行改造,这也是一种创造、发明。

A: 有的力点、支点、重点三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B:有的需要两根撬棍组合在一起。

C: 有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小棍那么简单。

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2、杠杆在生活中应用:(1)分组研究:

咱们同学自备了一些工具,它们运用了是杠杆原理吗?如果是,找一找它们的支点、重点、力点三点的位置,判断一下它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把你们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格3内。

教师巡视指导:(2)成果展示:

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研究报告单(必要时携带实物)汇报结果。(3)教师适时提问:人们为什么会设计费力杠杆?(比如火剪是为了防止脏手或烧手)

3、人体中的杠杆

不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的许多活动也会用到杠杆,我们的前臂就是杠杆。

4、课堂小结:

在愉快的探索活动中,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篇14: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教材P70~7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哪个传热快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能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能够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

3.能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

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

难点: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要素,开展对比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勺、木勺、金属勺、烧杯、热水、蜡烛油、计时器、感温油墨、铜丝、铝丝、铁丝、加热架、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希望热传递得快一些,比如用锅做饭时;而另一些情境下又希望热传递得慢一些,比如手握锅柄时。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的选择通常会不同。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0~71跨页图片。)这些厨房里的用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预设:铁锅、钢勺、金属漏勺传热快,木勺、竹筷、木铲传热慢。)

3.揭题: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哪个传热快。(板书:哪个传热快)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厨房用品图片,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在传热性能上是否有差异,从而导入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传热比赛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大小相同的木勺、塑料勺、金属勺。)如果同时将这三种勺子插入热汤中,一段时间后,哪种勺子的勺柄更烫手?(预设:金属勺的勺柄更烫手。)那木勺和塑料勺的勺柄比较呢?(预设:塑料勺的勺柄更烫手;木勺的勺柄更烫手。)

2.过渡:大家都认为金属勺传热最快,但对于木勺和塑料勺的比较,就有了不同的猜想。看来我们需要用实验进行验证。

3.提问:我们可以把三种勺子放到同一杯热水里来比较它们传热的快慢。那么勺子应该怎么放?(预设:勺口放在水中同一位置。)通过什么现象比较它们传热的快慢?(预设:在勺柄上均匀涂上蜡,根据蜡熔化的快慢来判断;在勺柄上涂上感温油墨,通过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预设:倒热水时要沿着烧杯壁慢慢倒,以防热水溅出烫伤;不要摸装有热水的烧杯和浸在热水中的勺子。)

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小结: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不同,金属材料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像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等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探索二:比较铜丝、铝丝、铁丝的导热性能

1.提问: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本领很好,是不是所有金属的传热本领一样好呢?(预设:不是。)铜、铝、铁三种金属中,你们认为哪种金属的传热速度最快?(预设:铜的传热速度最快。)

2.过渡:事实是否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接下来,我们将选取铜丝、铝丝、铁丝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提问:如何比较这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呢?(预设:将三根金属丝的一端固定在同一热源处加热,另一端涂上蜡,然后比较蜡熔化的速度。)用蜡的熔化来比较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预设:金属的导热性能都比较好,用蜡的熔化来比较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差别不大。)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预设:用感温油墨,观察颜色的变化,现象会比较明显。)为了实验的公平性,还有什么其他因素需要控制的吗?(预设:金属丝的粗细和长短。)

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小结:不同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不同。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强弱顺序为铜>铝>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材料勺柄的传热能力,使学生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的初步概念,并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再通过比较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使学生知道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也不同。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小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的导热性能较差。在常见金属材料中,又以铜的导热性能为佳。生活中有时需要利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来传热,有时又需要利用导热性能不好的材料来阻碍传热。

板书设计

4.6哪个传热快

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材等

热的良导体:铜、铁、铝等金属

导热性:铜>铝>铁

教学反思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但对于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只有比较模糊的认知。因此,本课从学生常见的厨房用具引发“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吗?”的思考,并通过先预测后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不同,并建立“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再通过测试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深化学生对“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不同”的理解,并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圆满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54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材料适合做餐桌上的碗垫的是()。

A.蜡

B.橡胶

C.不锈钢

2.下列物体的设计是为了减慢热的传递的是()。

3.如图所示,铁锅的手柄是用木棒制作的,这是因为()。

A.木棒的传热能力强

B.木棒的传热能力弱

C.木棒不能传热

4.在下列三种材料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情况下,传热最快的是()。

A.金属

B.塑料

C.陶瓷

5.下面最适合做电熨斗底部材料的是()。

A.塑料

B.不锈钢

C.木头

参考答案

上一篇:硅微机械陀螺仪结构中的电容分析下一篇:非理性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