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

2023-01-22

第一篇: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

试论小学美术课的课型设计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小学美术课的课型设计

江都市仙女镇花园小学 朱红玉

小学美术创造课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和立体造型创作课等多种课业。创作课是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创作课不仅是“命题创作”,“记忆画创作 ”和“想象画创作”,还有很多种创作课型,提出来敬请专家指教。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 情节。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面对一辆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图,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这种课又叫临摹联想创作课。

借助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进行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第一种,设计成写生加添创作课。要求学生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

飞翔着和平鸽,教室前盛开着鲜花,操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做着各种课间活动。总之,可以通过联想把校园画的更美好;第二种,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园、未来的校园。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 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 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

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节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记忆创作课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出来。具体课型包括:

范图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临摹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范图,然后抛开范图进行默画。第一次默画不成,可重复进行。

实物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抛开实物进行默写。进行以上两种课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图象和实物要难易适度,默记的时间和次数适当。

情节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然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看一场电影,一个文艺节目,一种游戏,一个生活片断等,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作。

参与创作课——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活动结束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例如,亲自参加了一种游戏,或一种文体活动,或某种劳动,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

回忆创作课——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凭借回忆创作成一幅画。例如,在教室里让学生回忆再现某座建筑,或某种活动情节,或动物园中某种动物的形象。夏天,回忆再现冬天的景色和生活情节。

记忆创作课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形象记 忆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想象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是通过形象的或抽象的、实在的或虚妙的等多种表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创作出一 种新的形象和情节。

美术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儿童的或成人的优秀想象作品,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新的作品。例如,用儿童的想象作品《百果树》启发学生创作出《百花树》、《糖果树》等新形象。用成人的想象作品《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启发儿童创作出新的人物或动物造型。逐步使学生学会运用夸张、变形、浓缩、粘合、印象、感觉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创作出新形象。 文艺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富有想象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创作。如戏剧中的奇特形象与梦幻,科幻电影中的夸张与反常,音乐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与寓言故事,“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诗句等来启发学生创作出新的想象形象和情节。

自由想象创作课——启发学生打破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去自由的想象,随意的表现,任意的组合,创作出独特、离奇的新形象。可以创作成人到外星球生活,飞行走路,遥控干活。植物、动物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有生活、有情感。要教育学生明白,在想象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等等,一切都不存在了。幻觉、梦境、神话、传奇、现实、理想在这里都融为一体,使想象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梦幻创作课——让学生把记在脑海里的梦,或甜蜜的梦,或痛苦的梦,或真或假,都可以把梦中的形象或故事情节画成创作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或虚妙的幻想,无论是否能实现,都可画成画展示出来。

猜想创作课——教师设计一些问答题,谜语或画谜,要求学生不用口答,不用笔答,而是用绘画的形式解答。这种课型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例如,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用说,画在纸上给教师看。这样每个学生都创造一种外星人的形象。

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意,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 能力。

五、学科辐射创作课

学科辐射创作课是将美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创作课。

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作课——要求学生在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记叙文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好体材。我听过一节结合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的创作课。教师见同学们把篱笆墙画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知道同学们对“篱笆疏疏一径深”诗句的意思还不理解,于是让学生停下画笔解释诗词。当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一条小路的深处有稀稀拉拉的篱笆”,知道画错了,立刻修改画面。这样的课既考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认识、理解和记忆,又训练了绘画造型能力。

结合音乐教学的创作课——歌词精练优美,适合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听“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色彩画呀!音乐课用曲谱再现歌词的美,创作课用绘画重塑歌词的美,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画音乐也是一种好课型。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创作灵感。

结合思品教学的创作课——思品教学的八项内容,都是绘画创作的好课题。例如,集体教育方面的: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都是很好的创作题材。思品课是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创作课是让学生用绘画形式再现具体事例,创作课与思品课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人品,又能提高画品。

创作课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不但开辟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其它各学科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我们以绘画为例谈了五类十几种创作课型,同样也适合图案课、工艺课和欣赏课的创作课型设 计。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与实施

东台市实验小学 倪荣荣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第一感觉就是: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教。其实,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在整个主题活动中,课堂并不是活动的主阵地,但教师的指导却始终伴随在学生左右。这时的教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

为了便于操作,今天向大家介绍主题统领下的几种课型的实施,即选题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实践活动课——中段指导课——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课——成果展示评价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了解这些课型的不同特点并掌握相应的指导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选题指导课

选题指导课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收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的课型。

选题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对于实践活动成果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题指导课的一般步骤:

(一)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主题生成和确定进行指导时,不论是依托社区资源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进入学习的角色。如临近清明,学生对过清明节的一些时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事先收集一部分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确定“清明探源”的主题活动。当然,在课程实施初期,主题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

1 选择,或由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可行、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指导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考虑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科学性、需要性和创造性。

(二)主题分解,产生研究课题。

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具体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进行归类,而“是什么”的问题往往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不作为学生专门的研究问题,而“为什么”和“怎么做”则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可作为学生在确定主题后的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对小学生早餐的营养研究”的研究,又可产生以下一些问题:我们每天的早餐中需要哪些营养;这些早餐食物从哪儿来;小学生吃早餐时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搭配;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才会使早餐营养均衡„„其中前面两个问题是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或者网络资料的查阅就可以得到答案,一般不单列为研究问题,可在解决后两个问题时一并解决。

(三)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主题确立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分组,可以是学生自行建组,也可以教师安排小组,还可以学生自行建组后的教师协调建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小组特色确定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等,以增强小组的气势和凝聚力。然后在成立小组的基础上,组员可以在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研究内容后,进行合理的分工。

二、方案设计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呢?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 学生自主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在小组内围绕活动主题,通过讨论,自主地进行活动策划。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导入”: 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用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的做法,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

“策划”: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

(二)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一次性制定出完善、周密的计划。因而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通过此过程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中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在此阶段中我们教师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计划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汇报”: 在此环节中,每组同学要将本组策划的活动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论证”: 在学生小组汇报后,全班师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完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全班讨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全班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小组好的做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仅提供一种做法和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活动主题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在制定、完善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制定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最好一一细化,以便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2.活动方案要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差,无法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指导教师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个方面对活动方案进行审视,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3.制定活动方案时,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协调任务。学生在组成活动小组后,在分配活动任务时,可能有时以喜好或者其他的标准来分,对活动的整体推进不是很有利,教师就应适时介入并予以关注,以“友情提示”为主。

4.指导实践活动“过程与方法”和活动要求等。

教师在学生完善活动方案后,要对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指导,比如:安全问题;学生遇到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困难时怎么办;每次

3 进行活动后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等等。要加强过程记录,以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对未来活动的再次计划。

(课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

三、实践活动课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当幕后指挥角色,或叫“导演”,其关键作用是“精心策划,积极引导、有效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组员参与,但绝不能替学生包办代替。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大量的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等活动。这里面就蕴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平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前,教师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如在学生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前,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商讨,确定活动范围,了解该范围内有哪些机构、单位,这里的地理状况,自然条件如何,要注意什么等。在进行实验、手工制作、生产劳动前,要对一些工具、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必要时,教师或指导者要预先实地考察,了解活动场地的一些安全防护设施配备情况,开展校外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的参加,同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家长的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协同教学。

(课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研究阶段)

四、中段指导课

所谓中段指导课就是指学生活动实施阶段,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开展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进行阶段性研讨和交流,促进学生实践活动不断持续、有效和深入开展的指导课型。中段指导课也可以称为阶段性成果指导课。

在这一阶段,我们教师也实现了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自己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起成长。

中段指导课的一般步骤: 1.引入中段指导课。 2.交流阶段性成果。

3.讨论下阶段开展研究的计划。

4 4 .指出进一步开展活动的注意事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段指导课这一阶段,指导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还有对资料作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指导学生之前,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3.要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4.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5.通过中段指导课,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6.指导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

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进行信息处理和成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而开展的指导课。

实践证明,总结和交流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在团体中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价活动,必须以实践活动信息处理和活动总结为前提,因此,教师上好学生实践活动信息处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十分重要。

5 在主题确定和实践体验之后,活动进入了信息整理和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大致过程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果展示方案等几个阶段。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

用各种方法收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结果。整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评定,登记和统计,编制统计图表和统计检验。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总结。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能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

3.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提出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这个具体怎么撰写,会后大家可以自行到网上去查一下,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4.指导学生讨论并制定成果展示初步方案。

为了让实践活动成果有效地进行展示和交流,为主题活动评价提供依据,指导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本小组成果展示的活动计划。

(课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阶段第一次集中)

六、成果展示和评价指导课

成果展示和评价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而开展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并进行活动评价的活动课型。它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践中起着以下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为评价提供依据。 (一)成果展示和评价指导课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指导课的一般过程: 1.教师小结前阶段主题活动开展整个过程与研究情况。

6 2.导入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布置成果展示要求。 3.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展示课题活动成果。 4.主题活动的拓展延伸。

5.围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总结和评价。、 6.指导教师进行主题活动总结。

成果展示和评价课的指导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主题类型特点,指导学生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展示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有:主题探究(小课题研究)、项目与应用设计、参观与考察、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有: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也可以综合进行;项目与应用设计的展示形式有:作品或模型、小发明与小制作、设计图等;参观与考察项目的展示形式有: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调查报告、开讨论会或演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形式有: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2.依据学生特点,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要以交流、激励为目的,要依据学生特点,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通过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还有,对于同一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和活动反思。

3.依据材料特点,采用最优化的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的材料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有些学生的成果展示材料是静态的,如一篇体验文章、一幅绘画作品、一张小报、一件模型、一些观察日记等;而有的成果展示材料则是动态的,如一次口头汇报、一场辩论会或演讲会、一个演示过程、一次心得体会畅谈等。另外,成果展示的范围不同,采用的方式也可不同,按范围可分为对内展示和对外展示两种形式。对内展示是指向本组、本班、本校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的形式有班级辩论会、知识竞赛、制作展、墙报站、交流会等;对外展示是指向家长和社会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的形式有亲子展示、座谈会、宣传会等。 4.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成果展示和主题活动评价。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反馈交流的过程,是经验共享的过程,是调整深化的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或者置身事外,成为局外人,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商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呈现形式、串联方法、时间安排以及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从而提高成果展示活动的效益。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是综合实践

7 活动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质量,因此,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这一阶段来考察其他学生的表现,并为主题评价提供依据。

(课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第二次集中和第三次集中)

七、其他活动课型简述

除了每一个主题不同实施阶段的课内“常态化”指导的各种课型之外,根据实践活动方式不同,实践活动课又包括设计制作课、网络探究课、社区实践课等。另外,为确保所实施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派生出一些相关的辅助课型,如知识普及课、专题研讨课、方法指导课等。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来。说不定在三五年之后,在座的老师当中就能涌现出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军人物。

八、互动环节

如果请大家以“端午节”为主题,结合今天介绍的这六种课型,设计一节课,课型任选。你打算怎样设计呢?

九、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外活动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一方面,课堂只是学生活动的一个中转站,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合理、更科学。为此,教师应防止进入课程课堂化的误区。另一方面,课堂的教学和指导也很重要,它是保证课外活动不流于形式的基础。因此,教师的指导是有规范的,不能随意和放任。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样态非常丰富,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学科教学。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课型划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也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必然的选择。而且,课型处理应体现生活性与开放性、丰富多样和灵活实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课型进行变通与选择性应用。

最后,愿大家能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切切实实的发展。谢谢大家!

第三篇:8、哈尔滨49中的武器:五种课型教学模式和解题本

师德承诺、岗位大练兵、学情分析、集体备课、师徒结对、校本研修、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翻阅着哈尔滨49中提供的材料,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交谈,总是感觉这个学校和记者以前了解的其他学校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些招数大家都在用,为什么哈尔滨49中能够脱颖而出?一所10年前留不住骨干教师,留不住优秀学生的薄弱学校,如今能够连续多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师德先进集体,成为教育部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单位,他们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绝招?

冯华校长和49中的老师们说,我们有五种课型教学模式和解题本。

五种课型——将课堂教学常规明细化

“五种课型就是新授课、试卷讲评课、实验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我们对每一种课型都进行了研究,总结概括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49中科研主任胡涛老师解释道。

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这五种课型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那就是:新授课——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归纳提升;试卷讲评课——试题分析,评重讲难,变式演绎,系统综合;实验课——设疑激情,猜想探究,实践论证,反馈评估;复习课——辨析建构,质疑解惑,整理升华,反思转新;综合实践课——方案说明,方案展示,合作交流,总结评价。

当然,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更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新授课的“创设情境”环节是这样规定的:

环节一:创设情境。

原则:对象突出针对性,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

方式:

(一)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交流情境,为新知引入铺路。

而试卷讲评课则对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了详尽的规定:

1.研读试卷——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批改,并做好试卷分析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教师命题的依据是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所以,教师应吃透教材,研究教参,熟悉课程标准。吃透试卷内容,了解命题特点、考查范围和试题难易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等。

2.统计、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共性的典型错误,首先要广泛地收集错误,并进行归类整理,如审题不清出错、复习不足出错等。分析错误生成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对症下药。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3.确定讲评目标和重点——根据试卷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目标和重点内容,一堂课突出解决两三个问题,重点讲评部分试题。

4.布置学生自行改错——改正因马虎、考虑不周、瞬间思维停滞而造成的错误;对那些确实因知识结构残缺而造成的错误要做上标记,课堂上质疑问难。

5.选编巩固性练习——主要针对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试题进行。

为什么要对每一种课型进行这样具体的规定?胡涛解释说,这主要是为了让新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规范,少走弯路。很多新教师工作热情很高,但毕竟是新手,不熟悉课堂教学。没有这套规范的时候,即使有老教师的指点,他们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经过自己的摸索才能慢慢入门。现在有了这样一套详细的教学指南,新教师等于直接踏上了教学的正轨,不用自己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少做了很多无用功。

这五种课型教学规定会不会成为教师教学创新或者发挥自己个性的一种束缚?胡涛说,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规范必不可少。以前课堂教学常规比较笼统,缺少可操作性,很多是教师自己经验的积累,属于跟着感觉走。现在将五种课型教学模式明确化,明细化,这是有效教学的需要。

魏成和张晓波两位英语备课组组长说,五种课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他们已经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更为具体的以听说为主的英语课的教学模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学情。物理备课组长李臣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的物理课也在不断变化,有时因为知识难度等原因,新授课就只有“探求新知”这一环节,并非每一节课或者任何教学内容都要完全机械地按照规定进行教学。

解题本——无招胜有招 功到自然成

1997年,冯华来到哈尔滨49中任校长。当时,学校在学区30多所初级中学中排名倒数第二。“新老教师青黄不接,青年教师有文凭但没经验,教学能力欠缺。我到学校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冯华回忆道。

经过两年的思考和准备,冯华确定了学校发展思路——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以师生发展实现学校发展,并制定了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的教师发展系统培训工程,“解题本”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之所以要每个老师准备一个解题本,就是想以解题为切入点,通过解题提高教学能力。”冯华说。于是,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几乎每天都会经历的非常普通的教学行为,在49中就有了特殊的作用。

数学教师苗绘介绍说,49中解题本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9至2001年,目标是提高教师解题能力,解题内容为理科每日5道题,难易比例为2∶2∶1,并总结出题目的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文科为材料信息收集。

第二阶段是2001至2003年,目标是提高教师归纳整理能力。学校要求教师提前将所要教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解题。“专题同步解题”的举措有效地把解题本和平时教学结合了起来。

从2003至今,解题本的目标发展为提高教师的综合创新能力,凝聚教育智慧。解题内容为解中考题,解综合题,解答后按难易程度及知识点分成A、B、C、D、E、F六级,并给出试题框架分析、试题评价、试题反思,鼓励做一般性改编和策略性改编,形成各个专题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现在,49中的“解题本”已经实现了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备课活动中,解题本已成为老师们个人备课形成初案的首选材料。同时大家把解题本中的典型问题融入集体备课之中,做到有备而议,使集体备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从解题本中精选例题,配备习题,组织课上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训练的效率。“现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深感注重平时积累的好处。”苗绘老师说。

“多年的实践证明,解题提升了教师的内功,增强了课程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老师们获得自信的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业务副校长赵伟国说。目前,49中已建成相当规模的网上题库、文本题库、课件库、课例库,真正做到了校本资源共享。许多老师针对平时教学,引入解题本思想,在学生中开展“每日一题”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收效很好。

领导有方——教改出成效的重要保证

很多学校的教改,在经历了初期的轰轰烈烈之后,就悄无声息,无疾而终。有的学校领导不甘心,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教改,但经常是别的学校很有成效的措施到了自己学校最终落了空。这是为什么?49中的教改为什么进行得这么顺利?

“措施没人检查当然要落空了!”外语教研组长王菲老师快人快语,“给学生布置作业,老师改与不改效果是不一样的,学校的教改也是如此。”

据王菲老师介绍,老师写的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校长冯华都要亲自批阅,不合格得重写。副校长石滨检查同样不含糊,老师们上交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她连错别字都能给你挑出来”。

在49中,教师的教案本、听课本、解题本、作业批改情况,备课组每周要检查,教研组长每月检查。学校实行“推门听课”,评课标准就是五种课型教学模式。如果听课时发现问题,一段时间后领导还会再次检查。每个月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所有检查情况都会在大屏幕上滚动播出。

学校的改革基本都是行政命令式的,先做起来,发现问题再调整。可不要以为在49中当老师很压抑。相反,很多教师夸奖冯华校长脾气好,从来不发火。“她有足够的耐心等你进步”。一位熟悉学校发展的教师告诉记者,冯华校长之所以到49中两年以后才开始教改,除了调查分析、思考对策之外,很大原因也是在等待,等待最佳的教改时机。冯华的这份耐心的确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解题本”这项工作开始实施时,完全是由学校引领。由学校布置好解题数量和形式,老师们按要求去做,学校在学期末进行阶段考核和评价。被动接受总会有些许的消极情绪,但由于学校的有效管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解题带来了教师视野和信息量的扩大,有效地避免了教学训练的盲目性。慢慢地,大家不再视解题为负担,解题演变为老师们自身的需要和乐趣。而且老师们已不满足于解成题,他们更放眼于将题目重组加工,编制新题,自主命题。冯华当初设想的以解题为切入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已经实现。

积极鼓励教师学习提高的冯华,自己就是一个擅长学习的校长。她多次参加全国和省里的校长培训,自称是“在培训中成长起来的校长”。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冯华只要在学校,总会亲自给老师们做培训,每次一个话题,时间也不长,15到20分钟。就在记者到学校采访的前一周,冯华在网上看到一位农村教师写的教学叙事,觉得非常好,就以此为范例,给全校教师上了如何写教学叙事一课。“听冯校长讲课比自己看书效果还好,因为她经过消化、整理了,给我们的都是最精华的东西。”一位年轻教师表示自己已经对冯华的微型培训有了很强的期待。“守着这样一位校长,你能不好好学吗?”王菲说。几位青年教师也表示,在49中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都想上进,唯恐自己不努力学习跟不上同伴。

青年数学教师吕静告诉记者,学校规定了教师每学期的听课数量,像她这样教龄3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要听课60节,3年教龄以上的20节,备课组长30节,教研组长40节。一个学期要听课60节,是不是任务太重了一点?吕静说,她们一般都能超额完成,因为在学校“听谁的课都非常受欢迎”,师傅还会主动邀请徒弟去听课。

同行是冤家,这句古老的谚语至今在很多学校还能得到验证。很多学校的领导更是在想方设法挑起并加剧教师之间的竞争。49中的老师们关系这么融洽,难道他们没有利益冲突?青年教师李明珠说,学校老师的工作量是与奖金挂钩的,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与老师的奖金挂钩。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冯华就不怕老师们不求上进、误人子弟?几位青年教师的想法相当一致:虽然教学成绩与奖金不挂钩,但教学质量分析是要公示的,哪怕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大家也会认真工作把学生教好。更何况,学校还有冯华这样一位不断鼓励教师成长的校长。(茅卫东 刘汶莉)

2009年02月15日中国教师报

第四篇:正确认识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金沙中学李 炳 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段文字明确的诠释了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教学评价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为教师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正确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教学评价中,都应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取向,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迅速提高。

评价具有甄别与选拔的显性功能。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目前我国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政策。以往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是相悖的。显然,所有的入学儿童不可能都考入大学,最终只有大约10℅的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而90℅以上的学生留在基层成为普通人。所以,不管是哪类学生,不管他将来怎样,眼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位学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尖子生更尖,但是,不能让差生更差。否则,只培养几个尖子生,又怎能称之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又如何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所以,要更新教学评价观念,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评价理念强调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倡导“每个学生都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评价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能使学生对自身建设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反馈要迅速,要及时,要准确,要客观。学生完成一项学习活动后,都迫切希望快速得到评价,得到反馈。如果反馈过慢,就错过了最佳时机,评价就不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评价具有激励功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评价信息的反馈会引起学生的不安情绪和焦躁感,这种心理倾向被教育心理学家称为“测验焦虑”他在评价反馈之前和之后都存在。但中等程度的测验焦虑,具有积极的动机作用。学生的练好表现与学习成果一经确认,将激发更大的动力。因此,应当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和作业批改中要把握好分寸,评价要恰到好处。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成就,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防学生产生骄傲情绪。对优秀的学生要多评价缺点,有利于抑制他自满情绪的滋生,以增强其不断完善自我的思想意识,使其更加积极上进。对差生要多评价优点。

关于语文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有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自我评价法、问卷法、成长记录法。其中测验法是教师常用的方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除了测验法外,口头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课堂45分钟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对,有错,有好,有差,有的时候教师一时难以作出正误的判断。所以,教师要有很强的及时评价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课堂上,除了教师评价外,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时,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客观准确;既要有鼓励性,又要有批评性;既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以上仅是纸上谈兵。下面举一个例子:

这学期期中考试现代文阅读《古人读书不易》有这样一道题:我国古代书籍由 “编”、“卷”、“册”可见书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有的学生答:“经历了由重到轻、由大到小、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与答案“经历了由竹简到木牍再到帛书和纸书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但是学生回答也是对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教者不能否认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讲评时,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回答尽管与答案不同,也是正确的。只是角度不同,你能从表面现象认识到实质,把我得准,认识深,更表现了你的智慧。

我认为这样评价,即是充分的肯定,又是积极的鼓励,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其他学生也受到启发,从教师的评价中也学到认识问题和评价的方法。 如果一口否定了这个答案,那效果肯定是相反的。那样不仅仅是错误的否定答案那样简单,而是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也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机会。

第五篇:语文教学新课型初探

浅谈语文教学课型改革

通海县第五中学

徐巧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从学生驾驭语言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也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我们重视教材教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学法的探索,却缺少进行语文课型改革的尝试。单一的课型,难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成了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为此,笔者试图对现有课型加以发展、改造,构建语文教学新课型,对语文教学课型改革做些有益的尝试。

一、现行语文教学课型存在的不足。

“讲读课型”和“串讲课型”这两种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型,仍是主宰现今语文课堂的主要课型。这两种课型存在着很多弊端,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极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弱。教师侧重于讲,学生侧重于听、记,即使提问也是按教师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的,整个课堂秩序井然。这样的课堂虽然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知识传授到位,但枯燥乏味、了无生机,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听一讲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个配角罢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

1 为什么“讲读课型”和“串讲课型”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到了现在还会被众多的语文教师采用呢?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有些教师仍然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看得很重,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深,学生才能提高;只有教会学生考试,才算是对学生负责任。殊不知,这严重压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天性,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严谨,容不得学生有“离经叛道”的言行。他们怕脱离了自己,学生不能正确的学习,不能把握住所谓的学习重点,不能把文章分析的透彻、深入。他们对学生的那些“奇怪见解”,往往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们很看中对课堂的把持,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三,有些教师是因为惰性严重,善于照本宣科,为了方便省事,因而选择这两种课型。这种因惰性而做的选择,是最不好的,是应该坚决剔除的。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这两种课型毫无可取之处,这里分析它们的弊端,主要是想说明要想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语文教学课型改革的依据。

大凡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语文教学课型改革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科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课型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一)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 当今社会各种新兴事物蓬勃发展,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更迭,技术的创新„„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学生现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很难满足他们将来的发展需要的。他们将来要生存、要发展、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都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来武装头脑,而这些知识是我们教师现在不能教给他们的,是需要他们将来自己去学习、获取的。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他们培养成学习型、创造型的人才。基于这一观念,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课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实现学科教学目的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讲读型”和“串讲型”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笔者认为,要完成这一目标,语文教学课型应该不拘一格,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教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三)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需要。

当代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爱独立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渴望展示自我。他们讨厌被动的接受,讨厌一成不变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课型要灵活多样,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3 性。

(四)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适应多样化教材内容的需要。 现行语文教材(苏教版)内容十分丰富,每册书分为三大板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三大板块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即使同属一板块的内容,学习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九年级的专题就分为三种类型:探究式(《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言语实践式(《广告多棱角》);体味感悟式(《我心中的语文》)。因此,要充分体现各个板块的特点,达到各个板块的要求,就必须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不同语文教学课型来与之相适应,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新课型构想。

(一)阅读课。就是教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去独立地读文章,对重点语句圈点勾画,反复品味,最终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阅读课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书评课。学生读书常常会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或为精彩的情节所吸引,或对好词佳句赞不绝口,或产生喜、悲、痛、恨等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种种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就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欣赏课。欣赏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美妙的诗歌,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篇情节跌宕的小说,都是适宜学生欣赏

4 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朱自清的《春》、《绿》,鲁迅的《孔乙己》等文学作品都是能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的。

(四)演讲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就是动口。演讲课则是培养学生动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一定时间安排选题,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五)表演课。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话有个性,有矛盾冲突。对于这些课文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排练表演来达到理解消化的目的的。戏剧,如《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选场等可以通过表演来完成。有些小说则可先改成剧本,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再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窗》等。

(六)讨论课。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钱梦龙说:“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在教学某些课文时,教师先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七)展览课。就是定期将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作文本等在班级展台上进行展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八)竞赛课。当今社会是竞争型社会,只有成为竞争的强手,才能成为开拓型的人才。要想成为竞争强手,就必须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举行朗读竞赛、书法竞赛、作文竞赛等

5 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九)示范课。教师对某些课文进行抛砖引玉式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类似课文的学习方法和备课方法,然后指定学生讲解此类课文。这种课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可锻炼他们的运用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新课型并不局限于笔者所列举的这几种,笔者所谈的只是个人对于语文教学课型改革的思索,相信未来新型语文课型会越来越多。但是,不管如何改革语文课型,都应该抓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中心不放,完成好素质教育交给语文教学的任务,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上一篇:面试常见问题回答技巧下一篇:民生档案工作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