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何提高校外青少年“活动课程”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是各级各类校外青少年教育课程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篇:课型设计论文范文

中职艺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实践导向课型应用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调整。

一、中职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普遍注重理论教学,出现理论课在前、实践课在后的状况,“从理论到实践”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个结构中,而且存在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践,往往感到理论知识很空洞、抽象,难以理解因而不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高端的技能,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需要再进一步学习职业课程。如果在学习理论之前,先给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学理论,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而且由于有了经验基础,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本文研究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应用实践导向教学,深层次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学问导向模式与实践导向模式

在中职教育中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育课程,即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划分,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属于专业课,是指由较为具体、实用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不可能处于同等地位,必然有所侧重,不同的课程模式必须在这种竞争中作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形成两种基本的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式,即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问导向模式和以实践过程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模式。中职艺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哪种导向模式比较适合?

(一)学问导向模式与实践导向模式比较

学问导向课程模式的目标是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发展理解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它的目标是“知”。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目标是形成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它的目标是“会做”。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理论型和技术、技能型职业的特征来看,培养理论型人才需要采用学问导向课程模式,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采用实践导向课程模式。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制作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新闻排版编辑、网页制作、图文印刷、动漫、游戏制作等工作的必备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典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为课程目标。因此,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应该以实践导向模式最为合适。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知识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知识是确定的、重复的、可教的,而实践知识绝非永恒不变,它因时因地而变化,具有更为强烈的变动性、灵活性、相对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是不可教的。亚里士多德描述了实践知识的特征:①其探讨的领域是可以改变的;②本质上不同于生产或制作的践行;③实践智慧的实行本身即是目的,使人趋善避恶;④实践智慧所考虑的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来说善的或有益的事;⑤不只是有关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关特殊事物的知识,经验在这种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中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平面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及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掌握目前最流行的ADOBE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ImageReady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践制作技巧,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操作软件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这些工具背后隐藏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图像编辑、平面设计编排能力,最终能够熟练运用软件进行规范化的、具有创意的设计,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同时,具有一定设计理念和创新思想,为适合在电脑软件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新闻出版、彩色印刷、艺术设计等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智慧技能,举一反三,而不是动作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设计公司或客户的要求,设计制作出相应的电脑作品,因而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应当是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合理选择。

三、实践导向课型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实践导向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实践导向课程的主要优势是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者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职业教育学校化所导致的学习与工作分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弊端。根据中职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和目标,如何设计该课程的实践导向课程教学过程?

(一)确定课程目标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新闻排版编辑、网页制作、图文印刷、动漫、游戏制作等工作的必备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典型课程,让学生“会做”“能做”,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为课程目标。

什么是技术实践能力?是指运用肢体动作、思考完成具体职业任务的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是以技术为内容的实践能力,有别于以设计为内容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失意者”,随着近几年招生分数的大幅度下降,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单纯的理论知识已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中职院校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技术理论知识的兴趣主要有三个来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知识的需要,它由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产生;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通过自己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则是希望获得长辈、老师的表扬而产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以及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把课程教学结构的顺序从“先理论后实践”变为“先实践后理论”。实践证明,这种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

卢梭和裴斯泰洛齐认为:“做”自身不是目的,而是扩充学习的一种方法,即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学习。学校和教师应布置情境,提供材料、工具或设备,让学生能自己操作、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规律,发现问题,得出答案,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演、旁观演示。中职学生要学习技术理论知识,必须以相关实践经验为基础,只有在与情境的联系中,其意义才能被完整的构建。但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对相关的工作情境的认知,缺乏实践经验。例如,广告设计专业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老师讲授如何设计制作广告海报,如果是以往传统的软件教学课程,教师就只是在学校机房,按照教材上的制作步骤进行讲演示范,之后学生跟随制作。而对于现在的广告设计公司来说,只懂操作软件的员工并不足够,还需要了解广告海报的设计制作流程。上述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使学生对专业或工种相关的工作情境、工作流程一无所知。这种学习可以说是“虚假学习”,学生看似记住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实践功能。

(二)实践导向课程组织实施

当今的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长期的“失败”经历已经使他们对理论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会感到这些知识离自己很遥远,不仅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先让学生从事一些实际的实践活动,尽快让他们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他们潜藏的学习兴趣,实践更容易让他们体验到久违的“学习成就感”,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代入广告设计公司员工的角色,设计制作广告海报任务就等同于公司接单。要使学生有代入的机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无疑,现代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就为学生的技能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中职学校办学的趋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在中职院校内建立实训中心,对实施实践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近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利用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点,建设“商业一条街”,其中包括“工艺美术设计(实训)公司”。该实训中心按照广告公司的设备要求进行设计,许多设备都是真实的设备,具备真正的生产功能。而且物质环境也是尽量模仿真实的公司空间布局,让学生在实训中心进行实践性学习时,更加能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的感觉。

在实训中心进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实践导向模式教学,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广告海报设计制作全过程——从客户要求(广告海报设计效果),到设计思路(海报设计过程),到打印输出(海报成品),学生都能了解清楚,学习效果和对软件的理解掌握更佳。实践导向模式是一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课程,工作即课程,课程即工作,正是这种实际的工作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从事的任务。

实践导向模式并非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要让学生按照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来学习理论知识,它把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作者:胡静

第二篇: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系列课型的三维设计策略

如何提高校外青少年“活动课程”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是各级各类校外青少年教育课程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高校外青少年“活动课程”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就必须要探讨基于“活动课程”的系列课型,因为“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是“活动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单元化、单元课型化”,课型是实施“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教学内容、技能技巧、活动方式”三个维度,探讨了不同维度课型的设计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系列课型三维设计策略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窗口,更是青少年学以致用的联结器、青少年陶冶情操的净化器、青少年开拓创新的推进器。青少年宫在校外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组织作用、培训作用。

校外青少年教育活动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即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的机会,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宫的教育品质,拓展时代赋予的巨大发展空间。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外青少年教育活动课程不同于基础教育的学科课程,它是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设计课程或随机课程。它是指以儿童的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由儿童通过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经验、培养实际能力的课程理论。

如何提高校外青少年“活动课程”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是各级各类校外青少年教育课程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校外青少年“活动课程”的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就必须要探讨基于“活动课程”的系列课型,因为“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是“活动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单元化、单元课型化”,课型是实施“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近年来,结合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少年教育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案例研究》和番禺区《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系列课型设计与评价的案例研究》的具体实施,本人作为少年宫主管教学教研活动的副主任和课题负责人,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从“教学内容、技能技巧、活动方式”三个维度,探讨了不同维度课型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教学内容”维度的系列课型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自主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可见,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首先是“激趣”。同时,还要启智、悟理、导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我宫自2006年开办以来,一直是按照教学内容来分类设计教学项目,同样,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基于“教学内容”维度的系列课型也可以设计如下:(1)美术类。教学内容:水彩画、水粉画、国画、油画、线条画、陶艺制作、书法(硬笔、毛笔)、叠纸、贴纸、剪纸、编织、钩织。(2)舞蹈类。教学内容:儿童舞、芭蕾舞、拉丁舞、现代舞、街舞、模特秀、民族民间舞(中、外)等。(3)体育类。教学内容:球类(篮球、足球等)、武术、跆拳道、棋类(三棋)、艺术体操、现代五项。(4)音乐类。教学内容:合唱、独唱、表演唱、作曲体验、各种音乐鉴赏(中外)。(5)器乐类。教学内容:管弦乐、打击乐、键盘乐器、合奏体验、弹奏体验、各种乐器鉴赏(中外)。(6)语言类。教学内容:朗诵、讲故事、演讲、小主持、戏剧角色表演。(7)文化类。教学内容:语文乐园、趣味写作、诗歌创作、小记者采访、数学游戏、英语游戏、辩论达人。(8)科技类。教学内容:模型(三模)制作、电脑机器人、科学小实验、特技飞机表演、电脑动漫设计、大自然万花筒、军事知识。(9)多元类。教学内容:学校传统、特色项目、民间特色项目、地区特色项目、脑力游戏、摄影、摄像、微电影、创客教育。

三、基于“技能技巧”维度的系列课型设计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基本上是动脑动口、动手动脚,运用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过程。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师上课主要采用的教学形式去设计。近几年,结合我宫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和“星儿精英”冬夏令营系列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通过组织快乐“大篷车”送教活动录像课评比活动,我宫按“技能类型”的上课形式,从肢体、语言、音乐、手工、综合等技能方面进行了系列课型设计和评比奖励,具体分类情况如下:(1)肢体技能类。舞蹈:儿童舞、民族舞、拉丁舞、芭蕾舞、模特秀、街舞等;体育:球类、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等各种体育项目。(2)语言技能类。文学:趣味写作、英语游戏、体验诗歌创作、语文乐园等;表演:小主持、朗诵、讲故事、戏剧角色表演、演讲等;其他:小记者采访。(3)音乐技能类。音乐鉴赏:欣赏中外音乐、器乐演奏;歌唱:表演唱、合唱、独唱;演奏体验:娱敲击打、合奏体验、小小指挥家。(4)手工技能類。工艺美术:剪纸、编织、绣花、钩织;立体造型:陶艺创作、叠纸、贴纸;绘画:版画、油画、线条画、水墨画;书法:硬笔书法、毛笔书法;操控:模拟飞行、火箭发射;手脑协调:变魔术、电脑机器人;动手组装:模型制作、电脑组装;科学小实验:有魔力的食物、纸船载重。(5)多元技能类。传统运动:划龙舟、舞狮、舞龙、花式跳绳、滚圈;民间艺术:客家山歌、杯花舞、粤曲;地区特色:茶文化、饮食文化等;棋类:三棋、超级脑力游戏;影视媒体:摄影、摄像、微电影、创客等。

四、基于“活动方式”维度的系列课型设计策略

“活动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活动课程”是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活动课程提倡“在做中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满足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四类。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能真正感受到“在做中学”的乐趣,同时,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可以根据活动方式的不同从研学活动、训练活动、展示活动方面设计课型。例如,对于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课,若老师需要采用研学活动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为某一问题而组织教学活动可分类为研学活动类的项目研学课;为某种技能或技巧而组织的研学活动则分类为技能或技巧研学课。对于常规的兴趣培训课程,则根据侧重训练点分类为项目、技能或技巧训练课。每学期各学科的汇报展示课同样可以分为项目、技能或技巧展示课。具体分类设计情况如下:

通过近几年对活动课程系列课型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宫不仅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培养青少年儿童兴趣特长的培训项目和具有学科特色的冬夏令营活动课程,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活动课程,还为孩子们展示才华搭建了多种平台,组织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专题活动,真正做到了以活动育人,实现了“活动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单元化、单元课型化”的目标,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相关课型的评价策略,促进了整体培训质量的提高,得到家长和学员,社会和同行朋友的高度认可。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的活动课程已经被带到了100间镇、村学校,参与活动的孩子达6.6万人次,“流动少年宫”送教活动被广东省文明办确定为全省示范案例,还荣获了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项目评选一等奖。

今后,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构建符合我宫实际发展的活动课程体系,我宫将会继续通过活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开發和“课型与评价”的实施,以“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学科“技能技巧”活动课程、“快乐大篷车送教”活动课程、“冬夏令营”活动课程为平台,以系列课型为案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达成校外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达成教育的“知行合一”,发展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仅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同时在少年宫活动课型领域里还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大梅.校外教育的功能.内蒙古教育,1997,(08).

[3]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4]周长祜.校外教育特点、功能和资源整合.中国校外教育,2009,(02).

课题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01532937。

作者:谭红艳

第三篇:阅读教学导入课型摭谈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之一,很多人对它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的阐述与总结,都不乏精妙之见。

但是,很多时候,基于导人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的认识,我们可能只是关注于它的基本作用——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位作家的什么文章。也就是说,只是把它作为整堂课的开场白而已。为了把这个开场白设置得精彩,教师们在这一环节上或激情吟诵,或慷慨陈词,或乐声袅袅,或图片显示,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番苦心大都是为了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以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但这样的导入目的,笔者认为是缺乏战略意识的。大家只是把它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诸多环节的一个来看待,大家更注重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的作用来呈现,一旦这个环节结束,导入的作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即不再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强大作用)。尽管有人会辩驳:我的导入所营造的氛围及激发的情绪是弥漫和维持于整堂课的始终的!但事实上我们都明白,这样的氛围和激情在整堂课中维持不了多久。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不要只关注其形式上的创新,而应该从整堂课的战略全局意义上来深刻思考导入的设计,以充分借助这一环节来经营整个课堂。也就是说,真正艺术的导入应是基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纲领式的设计,是应该使其能时刻参与和控制整个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要体现出它全程管理的意义。惟有这样的导入,才能真正成为有效勾连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

下面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几篇文章的教学,试介绍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三种导入课型,以抛砖引玉。

第一种课型——以学法指导为特征的导入课型

所谓以学法指导导入的课型,强调课堂教学的起始是学法导人,终点仍是学法导入,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围绕学法展开,每个环节都呼应这个导人。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作为高中学生的第一课(同时也是第一首词),能否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法有个良好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对学生未来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理应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诗歌鉴赏是需要学法积累的,以便尽力消减学生的畏难情绪,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树立信心。于是,我针对该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了从“人、景、情”三个基本点来鉴赏诗歌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型,整堂课以学法导人,主体环节分别围绕其中一个字来设计,串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学法导入。问题设计:面对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去阅读和鉴赏?请大家分别用几个字来概括。(从学生回答情况来看,能提及人、景、情三字,教师板书这三个字,然后明确此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析人。此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①词的作者(毛泽东)信息,重点是写作背景及创作此词的年龄,以切合本专题“吟诵青春”的编写意图。②辨析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明确写作原因、地点、心情、季节特征等。③探讨作品中其他人(群体形象),如“同学少年”、“百侣”等一批有志青年,关注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浪遏飞舟、指点江山、主宰沉浮”的形象,从而拓展主题的深度,明确作品不只限于毛泽东个人的壮志与抱负,更是上世纪20年代这批杰出青年的真实写照,也正因此,作品有了更深广的意义和厚度。

第三环节——赏景。此环节通过一个“看”字,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写景文字,从用词(色彩词、动词、数词等)、写景角度等方面人手,把握这幅湘江秋景图的特征和由此营造的意境。思考这样的景会引发出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四环节——体情。承上环节,赏析词“立而观景——借景抒情——深沉发问——哲理思索”的写作思路,从而把握词作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此环节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本课的教学环节及内容,强调“人、景、情”的诗歌鉴赏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种课型——以能力迁移为特征的导入课型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写景抒情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面对其他诗歌,学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学法知识和能力可能会成为思维定势而影响到实际的运用效果,从而产生失望和迷惑。为此,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方法是需要因材应变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的。如《相信未来》一诗的教学便是个可以借助的课例。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同为诗歌,《沁园春·长沙》是古典写景抒情诗歌的代表,而《相信未来》则是新诗(现代诗歌)的佳作,那么前面所学的“人、景、情”三字法能否适用本诗的鉴赏性阅读呢?

此问既是对新问题的质疑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学生自然会用这三字去尝试解读《相信未来》这首诗歌,并马上意识到其中“景”字难以落实,于是旧知识、旧方法自然会与新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此时教师再适时点出“意象”鉴赏法,便能水到渠成地走进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找意象、品意象中再自然带入“人”和“情”的探究与把握,整堂课的主体环节便自然展开,进而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总结时再略作加强,明确本诗的鉴赏方法变为了“人、意象、情”三字法。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面对新的文本时可能需要作新的调整,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文体特点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导入,显然也是基于该课型的教学目标和环节的整体需要而设计的,是能够宏观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的。

第三种课型——以高效解读文本为特征的导入课型

文本解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无法用统一的模式来操作。正因如此,教材的解读便成为了一门艺术,同时也造就了许多教材艺术解读和处理的大师。

文本解读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高中较初中而言,阅读教学的重点越发向个性化鉴赏要求靠进;另一方面,在考试限时的这一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对试卷上现代散文、小说等文本的阅读鉴赏必须要求我们的学生尽量做到省时、高效。因此,快速高效地解读文本便成了语文考试特别是未来语文高考决胜的关键。而面对试卷上的此类文本,惟有善于选好切入点,全文的思路、内容、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问题才会在解读过程中如“春风般扑面而来”。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抓住文题中“始得”一词,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如下几个关联性的导人问题:①文章作为一篇游记,以《西山宴游记》为题便可以了,为何作者要“画蛇添足”,加上“始得”这一如此“怪特(文中词)”的词?请大家从文中找找能解释这个问题的理由。②文中有几处写到“始”字的?③“始得”一词与文中哪句话有最直接的联系?依据问题,让学生先发现文章内容结构上的特点,即真正写西山之游的只是第二段,那么第一段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就自然浮出水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内容,明白虽然也写了游玩,但作者显然否定了这“始”前之游,那么“始”前游与“西山”游有什么区别,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这两种游的不同之处。在分析第一段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恒惴栗”一句的独特价值,明确作者的游玩心境,然后去对照第二段“西山之游”的心境,从而明白“西山”的“怪特”给作者带来的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用心便不难理解了。

当然,本课型只是文本艺术解读的一个案例,无法适用千变万化的文本。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的例子和方法的累积、体悟、实践,学生才可能历练出独立自主的个性化阅读的综合能力来。语文教师若能经常结合不同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艺术化、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构建起文本高效解读的能力和创新阅读的意识,高中阶段的阅读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在充满智慧和灵感的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笔者一直有要求自己在每个教学阶段都能确立一个新的思考点来进行实践和研究的习惯。在这一轮的高语必修一教学过程中,我就着重研究“导入课型”问题,不论得失,至少这是基于课堂问题的研究。这些阅读教学课型的实践与尝试,使自己对“导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杨文贵

上一篇:乡村治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自然哲学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