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诉处理典型案例

2023-05-23

第一篇:证券投诉处理典型案例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方法

1

中国xxxx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会计核算办法(暂行)

1.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本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稳健发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5〕第7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5年第3号)以及本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本行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通常情况下,本行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同时也作为贷款服务机构代收证券化信贷资产本息。

第三条 本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标的信贷资产本息需同时完全证券化,不存在部分转让或剥离利息的情况。

第四条 本行信贷资产证券业务的标的信贷资产自证券化日前一结息日至证券化日的应收利息为本行应收利息,证券化后借

2

款人归还本息时,应先归还本行的应收利息。

1.1.2 第二章 基本核算原则

第五条 根据信贷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情况,或根据对信贷资产的控制程度,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分为三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账务处理方式:

第一类业务:本行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

当本行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时,终止确认该信贷资产。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本行当期损益。

第二类业务:本行保留了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当本行保留了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时,不终止确认该信贷资产,将转让该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确认为负债。

第三类业务:本行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3

当本行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时,根据是否保留对信贷资产的控制权分别进行处理。

(一)本行放弃了对该信贷资产控制的,在转让日终止确认该信贷资产。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本行在转让日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

放弃对信贷资产控制是指本行与该信贷资产实现了破产隔离,而且按照信托合同约定受托机构能够单独将该信贷资产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第三方,且没有额外条件对该项出售加以限制。

(二)本行仍保留对该信贷资产控制的,在转让日按本行继续涉入该信贷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本行继续涉入该信贷资产的程度,是指该信贷资产价值变动使本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本行主要采用保留次级债券、提供担保等方式继续涉入证券化资产。

第六条 本行所有证券化日前的信贷资产应收利息享有优先偿还权,在借款人归还贷款本息时,应先归还本行的应收利息。

第七条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存续期内,本行可根据业务

4

实际情况对标的信贷资产中的部分资产进行置换,也可以根据本行业务实际需要,对剩余的部分进行清仓回购。

1.1.3 第三章 科目及账户设置

第八条 新增“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科目,核算和反映在本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因提供信用增级(如持有次级证券或提供担保等)而保留部分风险并对资产形成部分实质性控制时,信用增级所覆盖的继续涉入资产。按照证券化产品的期限设立明细科目:

01 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

第九条 新增 “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继续涉入资产对应的负债。按照证券化产品的期限设立明细科目:

01 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

第十条 新增 “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且本行保留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全部的风险和报酬情况下,从受托机构收到的对价。

第十一条 在“代收本息”科目下新增“代收证券化受托贷款本金”、“代收证券化受托贷款利息”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贷款服务机构时代收的贷款本金和利息。

5

第十二条 在 “其他营业收入”科目下新增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收益”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由于转移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大于其账面金额时取得的收益。

第十三条 在 “投资收益”科目下新增“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留存的资产支持证券产生的利息收入。

第十四条 在 “单位中间业务收入—单位代理业务收入”下开立“信贷资产证券化服务收入”专户,核算和反映本行作为证券化贷款服务机构因受托管理证券化资产的行为而收取的管理费。

第十五条 在 “利息支出”科目下新增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利息支出。

第十六条 在 “其他营业支出”科目下新增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损失”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由于转移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小于账面金额时产生的损失。

第十七条 在 “其他营业支出”科目下新增“资产证券化交易费用”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对外支付的中介费、律师费、审计费等与处置贷款相关的费用。

第十八条 在 “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本金”、“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应收利息”等科目下分别开立“资产支持证券”专户,用于核算和反映本行在信贷资产证券

6

化交易时本行持有的次级证券。

第十九条 在“投资风险准备”下开立“资产支持证券减值准备”专户,核算和反映本行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中持有的次级债券计提的投资风险准备。

第二十条 新增 “信贷资产证券化受托贷款本金” 表外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贷款服务机构时受托管理的证券化贷款本金。

第二十一条 新增“应收代收利息—证券化受托贷款应收未收利息”表外科目,核算和反映本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服务机构代收受托贷款利息时,因借款人无款支付而形成的欠息。

1.1.4 第四章 本行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机构的账务处理

第二十二条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发起时的账务处理。

本行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时,根据业务类别进行账务处理。

(一)第一类业务:本行转移了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会计分录为:

1.信贷资产转移 7

(1)本行收到的对价大于标的资产账面价值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借:相关应计利息科目(如有,上一结息日至证券化日应收利息)

借:贷款减值准备(如有)

贷:相关贷款科目

贷:相关利息收入科目

贷:应收利息(如有)

贷:其他营业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收益

同时,付:应收未收利息(如有)

(2)本行收到的对价小于标的资产账面价值

(分行)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借:相关应计利息科目(如有,上一结息日至证券化日应收利息)

借:贷款呆账准备(如有)

借:其他营业支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损失

贷:相关贷款科目

贷:相关利息收入科目

贷:应收利息(如有)

同时,付:应收未收利息(如有) 8

2.本行购买次级债,但未保留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

(分行)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成本

或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利息调整(如有)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二)第二类业务:本行保留了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三)第三类业务:本行既未转移也未保留标的信贷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根据是否对标的信贷资产保留控制权分别进行处理。

1.本行转让了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会计处理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的会计分录进行处理。

2.本行通过持有次级债的方式,保留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针对标的信贷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的会计分录进行处理,同时本行将次级债作为本行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处理,并根据持有次级债券公允价值确认本行继续涉入资产和继续涉入负债。会计分录为: 9

(1)本行取得次级债

(分行)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成本

或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利息调整(如有)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2)确认继续涉入资产和继续涉入负债

(分行)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次级债券公允价值)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次级债券公允价值)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次级债券公允价值)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次级债券公允价值)

3.本行通过提供财务担保的方式,保留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针对标的信贷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的会计分录进行处理,同时本行登记继续涉入资产和继续涉入负债。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其他营业支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损失 10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担保金额与信贷资产账面价值孰低者)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担保金额与信贷资产账面价值孰低者)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担保金额与担保合同公允价值之和)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担保金额与担保合同公允价值之和)

第二十三条 本行对外支付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费、律师费等相关交易费用。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其他营业支出—资产证券化交易费用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第二十四条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存续期内的会计处理。

(一)第一类业务

1.贷款客户于还款日归还本行的应收利息。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相关应计利息科目

2.针对持有的次级债进行利息计提。会计分录为: 11

本行根据次级债的预期收益率进行利息计提:

(分行)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

根据协议约定,次级债利息可分次支付或到期支付。本行收到利息时: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3.针对持有的债券进行减值准备计提。会计分录为:

投资风险准备计提或冲回(如有):

(分行)

借或贷:其他营业支出—投资风险准备金支出

贷或借:投资风险准备(资产支持证券减值准备专户)

4.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清仓回购。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相关贷款科目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5.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置换。换出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在证券化交易发起阶段的会计处理,换回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清仓回12

购的会计处理。

(二)第二类业务

1.在业务存续期,针对标的信贷资产,本行继续按信贷业务相关核算规则进行会计核算。针对确认的相关金融负债按月计提利息支出,并按协议约定对外支付。会计分录为:

利息支出计提:

(分行)

借: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

贷:应付利息—应付同业间卖出回购贷款利息

对外支付:

(分行)

借:应付利息—应付同业间卖出回购贷款利息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2.对于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生费用直接计入成本的,应在后续期间内按照直线摊销法进行摊销,并计入当期费用。

借:其他营业支出——资产证券化交易费用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3.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清仓回购。会计分录为:

(分行) 13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4.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置换。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如有)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如有)

(三)第三类业务

1.本行转让了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

贷款客户于还款日归还本行应收利息,以及业务存续期内发生标的资产置换及清仓回购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的相关会计分录进行处理。

2.本行通过持有次级债的方式保留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

(1)贷款客户于还款日归还本行应收利息,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的相关会计分录进行处理。

(2)针对持有的次级债进行利息计提。会计分录为:

本行根据次级债的预期收益率进行利息计提:

(分行) 14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

根据协议约定,次级债利息可分次支付或到期支付。本行收到利息时: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3)本行持有的次级债发生减值,本行对继续涉入资产和继续涉入负债进行相应冲回。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

(4)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清仓回购。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相关贷款科目 15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如有)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如有)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如有)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如有)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5)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置换。换出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同类业务在证券化交易发起阶段的会计处理,换回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同类业务清仓回购的会计处理。

3.本行通过提供财务担保保留对标的信贷资产的控制权

(1)贷款客户于还款日归还本行应收利息,比照上述第一类业务的相关会计分录进行处理。

(2)本行对财务担保合同的初始确认金额在担保合同期限间内进行摊销。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16

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贷:其他营业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收益

(3)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清仓回购。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相关贷款科目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如有)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如有)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如有)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如有)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4)业务存续期,本行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标的资产进行置换。换出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同类业务在证券化交易发起阶段的会计处理,换回资产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同类业务清仓回购的会计处理。 17

第二十五条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终结的会计处理。

(一)第一类业务:业务终结时,对持有的次级债券进行到期处理,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利息调整(如有)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成本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二)第二类业务:业务终结时,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借: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三)第三类业务:

1.本行转让了对标的资产的控制权,业务终结时无账务处理。

2.本行通过持有次级证券保留控制权情况下的终结处理。会计分录为:

18

(分行)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借:投资风险准备(资产支持证券减值准备专户)(如有)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

贷: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上一计提日至到期日的次级债利息,如有)

贷:其他营业支出—投资风险准备金支出

如到期未能全额兑付,且已计提的投资风险准备不足以弥补损失时,本行补提投资风险准备:

(分行)

借:其他营业支出—投资风险准备金支出

贷:投资风险准备(资产支持证券减值准备专户)

同时,对持有的次级债券进行到期处理:

(分行) 19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利息调整(如有)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成本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3.本行通过提供财务担保保留控制权情况下的终结处理。

(1)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无需履行担保赔付责任。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借:其他营业支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损失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

(分行) 20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

贷:其他营业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收益

(2)借款人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行履行担保赔付责任。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逾期贷款及相关科目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借:其他营业支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损失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21

期继续涉入资产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

(分行)

借:××逾期贷款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负债

或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负债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继续涉入资产

或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涉入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长期继续涉入资产

贷:其他营业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收益

1.1.5 第五章 本行为贷款服务机构的账务处理 22

第二十六条 证券化日账务处理。会计分录为:

(分行)

收:信贷资产证券化受托贷款本金

第二十七条 业务存续期间账务处理。会计分录为:

(一)贷款还款日账务处理

1.借款人归还贷款本息

(分行)

借:XX存款科目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代收本金——信贷资产证券化代收本金

贷:代收利息——信贷资产证券化代收利息

同时更新表外:

(分行)

付:信贷资产证券化受托贷款本金

2.借款人未能按期还款

收:应收代收利息—证券化受托贷款应收未收利息

(二)本行根据协议约定,按期对外划转证券化信贷资产本息。会计分录为:

(分行)

借:代收利息—信贷资产证券化代收本金

借:代收利息——信贷资产证券化代收利息 23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三)本行按照贷款服务合同收取服务费用。

(分行)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贷:单位中间业务收入——单位代理业务收入

1.1.6 第六章 账务核对

第二十八条 各级机构账务处理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做好账务核对工作,确保账务核算准确。

1.1.7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总行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典型案例

附件:

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典型案例

案例一:轻信‚牛股师‛损失惨重

一、案情摘要

赵某自封资深的‚牛股师‛、‚私募王牌操盘手‛,宣称曾在多家知名证券公司工作,在多家网站博客张贴股票账户截图炫耀其操作的股票均有盈利,并自我吹嘘其通过内部渠道获取翻倍牛股的投资信息,以诱导投资者与其联系。赵某招兵买马,指示员工通过QQ群、手机短信、售卖股票软件等方式指导投资者买卖股票,以‚指导费、咨询费、服务费、会费‛等名义收取投资者800余万元,投资者亏损严重。

2013年5月,投资者向当地证监局举报,该局联合公安机关对赵某非法经营案进行了查处。

二、风险提示

近期随着股市火爆,非法证券咨询又开始改头换面,以QQ群、微信群、手机短信、股票软件等形式群发股票买卖信息,并信誓旦旦承诺包赚不赔。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通过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核实公司及人员是否有证券投资咨询资格、核实公司地址是否真实、收款账户是否是公司账户等方式增强识别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二:迷信‚消息‛股深陷骗局

一、案情摘要

2010年3月起,以田某某、刘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先后在多个城市注册成立‚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招聘员工超过200人,以销售炒股软件为幌子,通过QQ群、飞信等聊天工具,大量发布股票交割单电脑截图等虚假信息,以推荐牛股、提供内幕信息、与私募基金合作获取高额收益为诱饵,向投资者非法荐股,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活动,骗取全国各地投资者钱财。2013年5月,经过周密调查,当地证监局联合公安机关一举查处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抓捕18名犯罪嫌疑人。2014年6月19日,当地人民法院对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非法经营案进行判决,分别判决田某某、刘某某等15人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至2年,并处罚金2万元至50万元。

二、风险提示

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机构,须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获得相关业务资格,证券从业人员须通过所在机构向中国证券业协会申请执业资格方可上岗。合法的证券经营机构在开展业务活动中一般使用对公账户,请投资者切勿向个人账户汇款,并自觉远离提供所谓‚内幕股‛的非法机构,摒弃‚一夜暴富‛观念,保持理性投资心态,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案例三:非法代客理财害人不浅

一、案情摘要

王某等人借用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公司外衣,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营销方式,以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骗取投资者投资咨询服务费。该公司主要通过三招吸引投资者。一是形象包装。该公司特意租赁了一处高档写字楼,设立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公司网站,内容覆盖股票、基金、期货等主要投资领域,可以免费由公司的‚名牌分析师‛提供股票诊断服务。二是‚话术‛诱惑。该公司专门培训了一批巧舌如簧的员工,以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信誓旦旦的保证等多种‚话术‛手段招揽客户。三是协议解虑。该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委托理财协议》或《资产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骗取客户的信任,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其股票账号和密码,进而全权代理其买卖股票,并根据协议收取资产管理费(客户股票账户资产额的1%至10%)和盈利分成收入(客户股票账户盈利部分的20%)。案发时,该公司代为操盘的资金规模达11,000多万元,非法获利近1,900万元。

二、风险提示

非法代客理财是违法行为,投资者如参与其中,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一定要认清非法代客理财的本质和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的投资理财习惯,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自担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落入非法代客理财的陷阱。

案例四:远离非法‚白银现货‛

一、案情摘要

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某电子商务公司通过QQ等方式在网上招揽客户,利用该公司设立的网上集中交易平台,诱骗投资者参与所谓的白银现货交易。投资者上当后,该公司再谎称能提供专业指导,骗取投资者账号密码,擅自操作投资者账户,通过不断刷单赚取投资者高额交易手续费、仓席费等费用;同时,该公司操控集中交易平台,与客户对赌,侵占客户资产,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2014年7月,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日前,检察机关对该公司相关人员以涉嫌诈骗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二、风险提示

不法分子往往以高收益为诱饵,说白银交易‚投资小、收益大‛,只要跟着‚老师‛做,就可‚收益翻番‛,诱导投资者参与白银交易,诈骗投资者钱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除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交易所之外,其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采取集中竞价、电子撮合、连续交易等交易方式从事商品或权益交易,也不得采用集中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投资者应当高度警惕以‚白银‛等贵金属为名义,采取集中竞价、连续交易等违法交易方式的交易活动,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有人通过劝诱投资者参与白银交易骗取钱财的,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以免造成损失。

案例五:非法基金疯狂敛财

一、案情摘要

胡某某、张某夫妻二人,顶着‚2008和谐中国十大人物‛、‚2008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和‚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会执行委员‛等光环,打着香港某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旗号,以‚全球投资、复利增长‛等噱头,通过理财博览会、许以高额回报等手段在全国30多个省市大肆招募投资者,销售所谓的‚复利产品‛——XX环球基金,先后与844位客户签订合同,将所收客户资金用于大陆、香港等地的证券、期货投资,涉及金额1.27亿元,造成大部分本金亏损。当地证监局在查清上述违法事实后,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二、风险提示

一个没有相关资质的所谓香港公司,虚构新型复利产品,编制诸多美丽光环,骗取全国近千名投资者的信任,获取令人咋舌的非法所得。犯罪分子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投资者应以该案为警钟,自觉抵制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诱惑,正确识别非法证券活动,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案例六:‚海外上市‛骗局

一、案情摘要

2006年2月,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正式对外营业,在这里的人自称某大型投资公司的经纪人团队。

一天,‚客户服务中心‛业务员告诉该营业部股民苏某,‚‘四川某公司’即将在美国上市,现有部分原始股正在转让,届时将有10倍收益!‛,投资者购买后,公司还会给投资者出具股票托管卡,保证风险无虞。在几位业务员的极力鼓动下,舒某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统统拿了出来交给这几位经纪人,并现场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办理了过户手续。

几天后,舒某前去询问公司海外上市事宜时,这个‚客户服务中心‛已经人去楼空了,而证券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却称该服务中心与其无任何关系。舒某这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二、风险提示

从这一案例来看,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相关法制知识欠缺的弱点,通过虚假宣传、虚构材料,向社会公众销售未上市公司所谓原始股。根据法律规定,未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未上市公司原始股在我国境内不得面向社会公众公开销售或者致使股东累计超过200人;凡在我国境内从事代理销售股票等证券经营活动都需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未经核准的均属非法证券经营行为。所以投资者在买入股票之前,可登录中国证监会网站或致电当地证券监管部门,查询相关公司是否具有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以防上当受骗。

案例七:网络新型案件

一、案情摘要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有不法分子以购买A公司原始股为名实施集资诈骗、传销等非法活动。该公司网站自称,A公司附属于北欧投资联盟集团的环球服务平台。声称购买A公司的原始股票,股东将获得几十倍、上百倍的利润。该公司还鼓励参与者通过网络发展下线,推荐他人参与。据了解,北京、辽宁、湖南、内蒙古、浙江等地均有群众参与,并且多为退休老年人,涉案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一旦不法分子关闭网站、携款潜逃,将会给投资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二、风险提示

此类网络投资诈骗一般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投资的诱惑性。从事此类网络集资、传销的公司,往往声称自己为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或其分支机构,同时,宣称其经营项目为能源开发、黄金期货、外汇交易等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且公司拥有专业投资团队可有效降低风险,并声称年回报率高,周期短,按天返利的机制,编造十分美好的诱人‚钱景‛,引诱投资者上当受骗。

二是网络的虚拟性。不法分子在境内外利用网络设局进行行骗活动的经营过程中,其公司就是一个网站,而且服务器一般设在境外;公司的广告宣传完全在互联网上进行,资金往来依靠电子转账和网上支付。整个操作流程实现了全网络化。网络化特别容易使一些既缺乏金融知识又缺乏科技知识的老龄人群上当受骗。

不法分子借用从事境外证券交易活动的方式,认为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和管制,掩盖从事不法行为的真实目的,并以此来迷惑和欺骗群众,逃避打击。实际上,根据法律属地管辖的原则,凡在我国境内从事任何活动的一切国内外机构或个人,都要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即使号称从事境外证券业务,未经依法批准,其违法行为同样会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

案例八:借用境外上市公司编造谎言

一、案情摘要

A投资公司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方式与投资者取得联系,声称该公司掌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B公司将开展定向增发的内部消息,届时B公司股价将比现在上涨数倍,A公司可以通过其合作券商免费向投资者提供开立港股(H股)证券账户的代办服务,投资者只需通过开立后的账户按照A公司提供的时点和价位交易不低于10000股的B公司股票,即可享受巨额收益,但要获知交易时点和价位则需要向A公司支付一定‚劳务费‛,诱使投资者上当受骗。

二、风险提示

上述案例是社会上最近出现的新类型欺诈手段,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利用投资者对境外资本市场及上市公司的不熟悉来强化其宣传活动的神秘性,掩盖虚假事实和违法性;二是利用可以为投资者开立境外证券账户来增强其骗术的迷惑性,使投资者认为该公司为正规公司,从而放松了警惕。以开立H股证券账户为例,内地居民只能通过香港证监会批准的持有证券交易牌照的合格券商在内地开立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开户办理,其他公司或个人没有资格开展代办业务。另外,不法分子所谓的知道上市公司在未来将要开展重组的宣传伎俩还有避免谎言过早被投资者识破的目的,利用重组还在酝酿来给他们行骗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

案例九:‚神奇‛软件藏陷阱

一、案情摘要

‚××软件是我们公司汇集国内金融、科技精英,投入巨资开发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第一时间实时跟踪国内全部股票走势,并自动发出买卖点信号,操作简单,选股精准。不但如此,用户还可以享受资深投资顾问一对一的服务,很多客户都已获利不菲。‛

2008年上半年,投资者朱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了成都某网络科技公司上述关于‚某股票资讯终端‛的产品宣传。通过进一步接触,朱某了解到,公司软件按股票走势准确度和售后一对一咨询服务内容不同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 ‚绝密计划‛等级收费逾十万,由公司‚王牌投资总监‛亲自指导操作。在‚神奇‛的‚高科技软件‛光环下,在公司‚轰炸式‛营销攻势下,在公司‚贴心‛服务的承诺下,朱某动摇了,交费11万余元,成为了该公司的软件用户。

此后,朱某拿到的软件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账户经所谓的‚王牌投资总监‛实盘指导后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公司当初信誓旦旦的收益承诺,事后看来只不过是打着神奇高科技软件旗号的又一起非法证券活动。

二、风险提示

经查实,该公司的炒股软件,不过是在现有行情软件基础上简单改动的粗制滥造品。公司明里以销售软件为名,实质却是未经证监会许可,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活动。最终公司的非法行为被依法取缔,并由证券监管部门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案例十:层层设套,摆下连环计

一、案情摘要 在营销人员的不断鼓吹下,于某缴纳5000元成为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会员。但是在接下来三个月中,‚高老师‛推荐的股票均处于亏损被套的状态,让于先生非常气愤。因此于某将股票亏损情况进行了投诉,对方称所推荐的股票都是涨停股票,对亏损的情况一定会彻查清楚。

两天后,于某接到自称为‚白总监‛ 的电话,称为了弥补于某的损失,公司现推出一项‚秘密‛行动,准备联合几家机构拉升几只股票,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可以获取巨大利益。鉴于前期余某的损失,公司以优惠的价格将于某升级为高级会员,只要再缴纳 18000 元就能享受到 38868 元高级会员的待遇,由其亲自指导炒股,保证能获取 50 %以上的收益,并要求余某保密,‚白总监‛信誓旦旦,再次骗取了于某的信任。在于某又给该公司汇去了18000元后,‚白总监‛也人间蒸发,杳无音信了。于某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被一骗再骗,中了非法投资咨询机构的设计的连环计。

二、风险提示

在这个案例中不法分子推荐股票造成投资者亏损后,利用投资者已处于亏损的尴尬局面,采取各种‚话术‛蛊惑投资者参加更高级别的会员组,缴纳更多的‚会员费‛,造成投资者亏损越来越大。

案例十一:‚私募基金‛的大忽悠

一、案情摘要

投资者张某在家接到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国内知名私募基金公司,拥有大量的内幕信息,具有超强的资金实力,能为其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张某经介绍上网浏览了该公司网站,看见网站上公布了大量股票研究报告和行情分析,觉得该公司非常专业,便同意接受该公司的咨询服务并缴纳了 8000元服务费。事实上该公司只是个皮包公司,并不具有投资咨询资质,张某缴纳的服务费也打了水漂。

二、风险提示

经过调查,许多所谓的专业机构无外乎就是租用一个几十平米的办公场所,并雇用一些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的业务人员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话术‛对投资者进行欺诈的‚皮包‛公司。假借‚私募基金‛名义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形式。

投资者在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活动中,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轻信所谓的‚专业机构‛和‚内幕消息‛。接受投资咨询服务时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资格,明确对方身份,选择合法机构和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案例十二:‚山寨‛合法机构网站

一、案情摘要

张某在某财经网站发现一栏消息,标题是‚揭幕明日即将拉升的股票‛,点击一看,是国内非常著名的一家证券公司的网站,网站顶部写着‚公司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并有电子版的批准证书。网站内容主要有‚强力个股推荐‛、‚精确市场预测‛、‚实战业绩‛、‚涨停板股票服务‛。张某拨打了网站底部显示的手机号码,业务员陈某说公司实力很强,有专人研究分析股票,近期几只大牛股都抓住了。于是张某心动不已,按要求向一个户名为 ‚陈某‛个人账户缴纳了一个季度的服务费 4380 元, 对方也传真了一份已盖章的服务合同,并口头保证15个交易日获利120 %,总获利不低于 360 %。但此后,按公司推荐的股票操作,却只跌不涨,一周以后张某后悔,想讨回服务费,但发现再也无法联系到陈某,公司的电话也无人接听。

二、风险提示

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平台假冒合法证券公司设立山寨网站和冒牌机构,企图鱼目混珠,混淆视听。为诱骗投资者上当,不法分子还声称公司经过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有的甚至刊登虚假的资质证书。在收取投资者服务费时,往往要求投资者将款项汇到个人银行账户中。

合法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一般要与客户签订书面服务合同,对于那些不能提供书面服务合同或合同要件不齐备的证券投资咨询服务,投资者务必高度警惕。同时,合法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一般通过公司专用收款账户收取咨询服务费,对于那些要求将钱打入个人银行账户的证券咨询活动,投资者更要格外小心。

此外,实践中还有不法分子假冒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名义,以弥补投资者亏损为名进行诈骗,大家一定要加强防范。

第三篇:证券公司客户投诉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中国证券业2014年论文集

证券公司客户投诉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胡忠孝黄潇苏振华

一、发达市场国家的经验分享 ┊

整体而言,针对证券公司的客户投诉问题,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是趋势。以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为例: (一)英国(统和型)

客户投诉解决由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服务局主导:

1.金融企业内部纠纷投诉处理制度。发生金融服务纠纷后,客户应当首先向提供服务

的金融机构投诉。金融机构在规定时间内未回复或者客户不接受处理意见,客户可将纠纷提

交FOS。

2.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制度

(1) “合格的投诉人”的投诉FOS才受理。

(2)正式受理后,先由评判员进行调解。这也是FOS解决纠纷的最主要手段。

(3)不接受调解意见的,案件会被正式提交金融申诉专员裁定。金融申诉专员做出最

终裁定的,如果客户在规定时间内书面表示接受,则裁定书生效;客户表示不接受或者没有

任何表示,则裁定书无效,客户可以放弃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

(4) FOS裁定给客户的赔偿金额不能超过10万英镑。

(5)如果金融机构拒不执行有效裁决书或者双方接受的调解意见,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6)FOS在处理纠纷过程中发现金融机构有严重违反规则及不执行有关裁定或调解的 现象,有义务迅速通报FSA,由FSA采取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罚行动。

(二)德国(行业型)

德国银行(证券)行业的客户纠纷解决机构主要为德国银行联盟(BdB):

1.德国适用私人银行调查员程序。调查员通常都是专职人员,由管理层推荐、银行协

会董事会聘任,往往都是资深法官或法律专业人士。

2.由于调解员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调解协议的执行率很高,银行几乎没有不予执行的 情况。

3. BdB调解的纠纷金额若低于5000欧元则对银行产生强制力,但不会对投诉人产生当然的约束力,如果投诉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则可以向法院起诉;当纠纷的金额高于5000欧元,则调解裁决对双方都不产生约束力?。

(三)美国(复合型)

目前,美国证券纠纷的仲裁机构包括:自律性组织设立的仲裁机构、美国仲裁协会、美国商品仲裁机构等,适用的法律是美国的《统一仲裁规则》。仲裁机构裁决后,当事人拒不执行仲裁裁决的,投资者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

二、我国目前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证券类纠纷处理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内设专职部门、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纠 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仲裁委员会、法院以及区域性的组织机构如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179条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规定,依法对证券公司进行监督管理,但并不具有对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之间的纠纷特别是民事争议进行处理的职能。) 上述证券纠纷处理机构对争议受理范围、受理费用、纠纷解决时效、专业性及公正性、 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五个方面几乎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受理范围 证券公司内设专职部门可与投资者就任何事宜进行沟通解决。调解中心的调解则需为与 会员之间发生的证券纠纷及各方当事人同意调解中心调解为前提,且需有具体的相对人及争 议事项,但调解中心认为案件复杂或金额过高的可不予处理。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各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且仲裁委员会仅受理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向法院起 诉,需投资者为纠纷的利害关系人、有明确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及理由。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受理的前提为各方同意该中心的调解,其受理范围为投资者与证券、 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因证券期货经纪、财富管理等资本市场业务产生的纠纷,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相互之间或与其他主体因资本市场业务产生的纠纷。

(二)受理费用

证券公司内设专职部门及调解中心处理纠纷均无须投资者缴纳处理费用。投资者申请仲 裁委员会仲裁,需根据《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缴纳案件受理费及案件处理费(以上 海仲裁委员会为例,如争议标的为100万元,争议双方均在上海,则需支付案件受理费18550元及案件处理费6250元)。投资者向法院起诉,需根据《诉讼费用缴纳办法》缴纳案件受理费(以争议标的122万元为例,需支付案件受理费13卅800元)。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不向中小投资者收取调解费;中小投资者与深圳市证券业协会、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的会员之间的纠纷以及会员相互之间的纠纷,不收取调解费用。

(三)纠纷解决时间

证券公司内设专职部门与投资者就纠纷协商并无时间限制。调解中心的调解,原则上为 确定调解员之日起20个工作日。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时间一般适用诉讼时效。法院审理案件适用诉讼时效(一审为简易程序应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一审为普通程序的,如无延长审理时间,则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二审如无延长审理时间,则应当在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解决中心调解时限可由各方当事人商定,否则原则上为确定调解员之日起20个工作日完成。

(四)专业性及公正性

证券公司内设专职部门处理证券纠纷,其专业性毋庸置疑,但证券公司为纠纷一方当事人,其处理纠纷的公正性则有待商榷。调解中心的调解员、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几乎均为与相关机构不存在隶属关系的专业人士,且由当事人选定,其专业性及公正性应得到肯定。

法院的审判人员因非证券行业专业人士,对证券实务及法律法规、政策性规定不一定能很好把握,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向当地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发函咨询相关证券业务的情形,可见其专业性不如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及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此外,法院的审判人员与法院存在隶属关系,且并非由各方当事人选定,案件审理过程中有可能存在案外因素影响(如政府机构的维稳要求等),因此其公正性亦不如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及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的调解员由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市证券业协会、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推荐在证券、期货、基金行业及律师事务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担任,且由当事人选定,其专业性及公正性应得到肯定。

(五)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

由证券公司内设专职部门及调解中心调解,所达成的和解协议相当于民事合同,负有支 付义务的一方如果拒绝履行和解协议,守约方无法依据和解协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由仲裁 委员会直接仲裁或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据其和解协议做出裁决书,该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 负有支付义务的一方如果拒绝履行,守约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由法院审理做出的判决书 及调解书均有法律效力。由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如调解成功,任一方当事人可依据仲裁条款申请深圳国际仲裁院按照调解协议的内容快速做出仲裁裁决;如调解不成功,可依据仲裁协议提交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实行调仲结合。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各纠纷处理机构在处理证券纠纷方面各有优劣,我国证券业纠纷处理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证券纠纷解决模式的设想

(一)证券纠纷解决机制的支持——立法完善

目前,我国证券纠纷解决机构互不隶属,且相关规定比较分散、部分纠纷解决机构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不利于证券行业纠纷解决,也有碍于在实践中推广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因此,可以参考上述国家的做法和实践,制定“证券公司客户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或类似规定,以构建专门的证券行业纠纷解决机制。

(二)证券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思路

参考前述发达市场国家的已有经验,并结合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针对证券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认为:

1.统和型还是行业型——可以先以证券行业为范围,从行业型着手发展。

2.纠纷解决机构的形式一一法国在作为监督部门的金融市场管理局(AMF)中设有调 解制度,属于政府机构型;英国专门设立了解决金融纠纷的金融申诉专员有限公司,属于公司型;德国属于行业团体。结合我国现有状况,以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属证券纠纷调解中心这种行业团体的形式较为合适。

3.费用承担的主体——英国FOS的运作资金主要来源于征税(占25%)和涉案金融机构依法缴纳的案件受理费用(占75%),对金融客户则是完全免费的。德国也不向客户收费。日本和中国香港尽管在名义上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共同承担费用,但客户仅负担象征性费用,金融机构负担了绝大部分制度成本。在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则不向提起评议申请的客户收取任何费用,而由金融机构根据依据《金融消费争议处理机构设立及管理办法》缴纳年费及服务费用?。可见,国际通行做法是对客户免费,或仅收取小额费用,并 主要由金融机构承担机制运行费用。在实践中,为引导广大客户参与证券纠纷的解决,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是切实可行的。

4.强制性管辖还是自愿性管辖——结合中国目前的实践,可以先采取倡导、建议客户自愿选择的做法,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变更为客户投诉、纠纷解决的必经程序。5.纠纷处理程序——基本上分为金融机构内部处理阶段、调解阶段、裁决阶段。

5.纠纷处理程序——基本上分为金融机构内部处理阶段、调解阶段、裁决阶段。

6.调解/裁决的效力——结合各国的操作来看,对于一定数额以下的裁决,基本赋予了“准司法文书”的效力,但客户方有权选择不同意。

(三)我国证券客户投诉与纠纷处理的路径安排

目前,针对证券市场客户投诉和证券纠纷的实际情况,证券监管部门、专业纠纷解决机 构和证券经营机构均建立了相应的调处或者化解部门,积极响应客户诉求,以期尽可能防范或者化解客户投诉与纠纷,维护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考虑到目前证券市场客户投诉与纠纷的特点与趋势,我们建议的处理路径如下:

1.在证券监管部门投诉信访阶段,建议监管部门按照客户投诉的类型进行分门别类, 对于涉及监管或者违法违规性的投诉,按照信访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于纯粹涉及客户民事 权益的投诉,明确规定不属于信访投诉范畴,信访处理不越界、不包揽,引导客户通过民间 第三方如证券调解中心等纠纷解决机构解决,化解目前的信访难题,让“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的社会公理体现到每个证券投诉信访案件之中。

2.充分发挥证券自律组织、证券纠纷调解或者仲裁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探索第三方参与化解机制,引导客户将投诉和纠纷转人法治化解决程序中。证券自律组织或其下设的证券 调解中心、其他证券纠纷调解或者仲裁机构所具有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独立性,对于解决客 户投诉和纠纷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它们的职能和作用,譬如证券监 管部门可考虑将这些机构的调处作为其对客户信访投诉正式立案的先决或者前置程序,借助这些专业机构的释法析理、息诉化解工作,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和化解纠纷。 3.强调证券经营机构处理客户投诉和纠纷的首要责任,切实调动其处理和化解客户投 诉纠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客户投诉和纠纷产生往往发端于证券经营机构,在应对和处理客 户投诉与纠纷方面,证券经营机构无疑应当承担首要责任。目前,证券经营机构一般建立了 专业的部门负责处理客户投诉,竭力避免纠纷的发生。但是,由于客户与证券经营机构对投 诉问题的认识、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纠纷或者争议发生在所难免。因此,证券经营机 构应当本着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解决客户投诉与纠纷的首要责任,不回避、不推诿,尽可能 将客户投诉和纠纷解决在单位层面,防止客户投诉和纠纷外部化、复杂化。但是,在实践 中,由于证券经营机构的解决手段有限,客户与机构之间的互信程度不足,客户对投诉与纠 纷的理解存在偏差等,有时客户存在漫天要价、无理取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诉处 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证券经营机构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单凭证券经营机 构的努力最终可能收效甚微,不仅证券经营机构承担了很大压力,而且增加了监管负担。

4.建立客户投诉和纠纷化解的联动机制。在处理客户投诉和纠纷方面,进一步构建监管部门和证券经营机构息诉处纠化解双责机制、上下联动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对于客户合法信访的,在证券监管部门主导下,证券经营机构应当尽力配合开展信访投 诉息诉工作,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客户的合理诉求,依法解决问题;对于客户违法闹访的,监管部门应及时制止,防止其漫天要价、无理取闹,防止事态扩大,引导 或者要求客户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反映诉求,避免各自的诉累,最大限度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保护证券经营机构合法权益。

参考文n ┊

[1]祖传夫,叶茂,陈世清:“证券纠纷行业调解与多元化解决机制的衔接问题探析” [J],《中国证券》,2012.(7):.6—11。

[2]过海林:“强化证券糾纷调解机制高效维护投资者权益”[J],《中国证券》, 2012(7):.12—16

第四篇:证券法案例

1、内幕交易 【案情】

梁某精通电脑和网络,蔡某是炒股高手。两人相互“合作”,由梁某提供内幕信息,蔡某负责操作,在股市上获利。最终,两人分别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罪和内幕交易罪,被浦东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梁某任职于某证券公司,是公司的网管,善于网络操作,特别是远程控制,是一个黑客高手。梁某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常常入侵本公司的电脑系统,非法窃取本公司与上市公司商谈的有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股改方案、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涉及内幕信息的内部报告,并利用公司电脑以电子邮件、FTP上传等方式泄露给蔡某。

由蔡某进行分析后,有选择性地购买股票并获利。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2006年7月至8月间,梁某通过在境内的多个网站开设个人博客,并在博客网页中嵌入自己编写的控制指令,利用已存在于证券交易机构网络中的程序自动读取、执行这些指令,攻击数据库,并有选择地将数据库中尚未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通过网络泄露到境外的网站。为了便于蔡某读取这些信息,梁某特意在蔡某的电脑上安装了程序以读取这些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利用。

【思考问题】

请分析本案例中所使用的内幕交易的手段。

2:通海高科虚假发行证券案

【案情】

1998年8月28日,吉林电子集团以其下属通化无线电厂生产电视机的经营性资产连同部分相关负债、吉林紫晶电子有限公司99.72%的股权、北方液晶研究开发中心30%的股权以及TET—LCD工程所占用的13.6万平方米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江门高路华以其下属江门市高路华电视机厂、通化市三海电视机厂和江门市高路华产品销售有限公司90%的股权作为出资,并联合黑龙江省电子物资总公司、吉林省隆达房地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长春市嘉禾经贸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吉林通海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发起人将评估后的经营性净资产437516151.11元、其他发起人将投入的现金1660000.00元(各发起人合计出资439176151.11元),按1:0.7969的比例折为发起人股35000万股。根据中庆会计师事务所中庆验字(1998)第196号文确认,发起人认购股份的股款已全部到位,实收股本35000万股,发起人出资溢价部分89176151元转入资本公积金。吉林省人民政府于1999年11月向中国证监会报送通海高科股票发行申请及公开募集文件等申报材料。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6月20日以证监发行字[2000]79号文《关于核准吉林通海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核准通海高科股票公开发行申请的决定。

2000年6月30日,公司刊登了招股说明书,7月3日,通海高科以61.83倍的市盈率、发行价为16.88元公开发行,发行10000万股股票融得资金16.88亿元人民币。但是,股票发行后几天,群众举报通海高科的公开募集文件含有重大虚假内容,原计划2000年7月10日挂牌上市的股票,8日却被中国证监会紧急叫停,并展开立案调查。对调查中取得的有关财务会计证据材料的分析显示,并入通海高科的江门电视机厂和江门销售公司,于199

8、1999两年合计虚构电视机生产销售146万余台,合计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近35亿元,合计虚构主营业务利润5亿多元。调查中还发现与上述虚构的财务会计数据相关的、虚开的增值税发票一千多张,合计金额近16亿元,以及伪造、变造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进帐单、银行对帐单等金融票证。通海高科在其股票发行申请和公开募集文件中使用了江门电视机厂和江门销售公司上述虚构的财务会计数据,将其199

8、1999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公布为25亿元和1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公布为4.3亿元和2.5亿元。通海高科的财务会计文件由此存在重大虚假记载。经查实,1998年11月,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在黄卓灵、李长有的主持下,在江门市银晶酒店、巴黎娱乐城连续召开了5次所谓的中介机构协调会,主要就通海高科不符合上市要求研究如何造假,并进行了明确分工:黄卓灵负责销售公司和电视机厂造假的组织和策划;张思怀负责生产上、法律上的有关事务;黎金源负责财务方面具体造假的操作和落实工作;许桂林负责指导建账、补账。最后决定,广东高路华集团拟转入江门高路华集团作为入股通海高科的资产转移时间确定在1998年6月30日之后,江门方没有纳税的问题由吉电集团提供长春高新开发区企业免税文件予以解决;江门方没有财务账的问题由黎金源负责,按许桂林设计的预选材料重新建账和补账。1999年7月,应通海高科的要求,中庆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日期为1998年8月27日的虚假验资报告。9月,又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和《盈利预测报告》。2000年5月9日,北京京融律师事务所为通海高科出具了虚假的《关于吉林省通海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股票发行、上市的法律意见书》。2002年9月7日,中国证监会对通海高科做出处理:通海高科股票公开发行的核准决定予以撤销,通海高科因股票发行所获的募股资金应当返还投资者。同时中国证监会依法将该案移送司法机构追究刑事责任。

【思考问题】

1、通海高科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股票发行的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有哪些违法行为?各自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请分析中国证监会对通海高科股票公开发行的核准决定予以撤销的行为。

案例3:上市公司流通股东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行政复议被驳回案

【案情】

2003年6月13日,某公司的三位流通股股东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认为某交易所关于该公司的终止上市决定是错误的,请求中国证监会予以纠正,并提请对《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改)》及其补充规定进行复议审查,向中国证会提出复议申请。申请人认为,某证券交易所关于某公司的终止上市公告不符合事实真相,终止上市的决定是错误的,违反了三公原则,违背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原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当予以纠正。

中国证监会接到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书后进行了审查。7月29日,中国证监会做出《不予受理决定书》(证监复不受字[2003]3号),称:申请人不服某证券交易所关于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经审查,本会认为:申请人作为股票被终止上市的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如果认为该终止上市的决定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向该公司提出,请求公司行使行政复议的权利,而不能直接申请行政复议。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17条的规定,决定不予受理。

【思考问题】

1、某公司流通股三位流通股股东是否有权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为什么?

2、根据2005年10月27日的《证券法》的规定,某证券交易所关于某公司终止上市的决定是否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为什么?

3、如何理解证券交易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案例4:万国证券操纵国债期货交易案

【案情】

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总成交为8539.93亿元,其中6800多亿集中在“327”品种(它是92年发行的三年期100元国库券)。该日那天下午4点22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及其空方盟友陡然抛出700万口(合1760亿人民币)的空单,致使“327”价位迅速从152元跌落到147.5元,万国证券公司不仅收复此前做空的亏损而且硕果累累。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因“327”品种发行总量是380亿,入市现货不到200亿,万国证券公司及空方盟友下单量高于市场流量的20倍,他们是拿并不持有的证券空单游戏投资大众。 【思考问题】

试分析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提示:与人串谋,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或相互买卖并不持有的证券,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又称相对委托。

操纵参与者经串通,分别扮演买方和卖方角色,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交易券种、数量、价格,在相近时间内,向不同的证券公司发出买进、卖出的交易指令。并达成交易的行为。相对委托的实质是人为造市,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或下跌,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交易活跃的表象。当跟风者纷纷光顾由造市者操纵的证券时,操纵者趁机获取巨额利润。因为相对委托是两个以上行为人分别通过两个(或以上)券商进行证券交易的,所以只要严密掩饰事先串通、共谋事实,仅仅凭交易记录一般很难证实本行为。我国现行立法,如《暂行办法》及《证券法》对此规定却至为概括、原则。

案例5:南山基金管理公司从事法律禁止的证券交易案

【案情】

1996年11月,南山基金管理公司集中巨额资金(9525万元)以16个帐户持续买入石家庄国际大厦有限公司股票达1450万股,占国际大厦流通股的30%,将国际大厦股价拉高至21元,涨幅达1倍左右。,期间,南山基金多次利用不同帐户对该只股票做作价格相近、方向相反的交易,以制造成交活跃现象,各帐户自买自卖量占42.4%。

【思考问题】

请分析南山基金管理公司证券交易行为的性质、特征和法律责任。

案例6:蓝田股份违反信息披露要求案

【案情】

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沈阳市心北副食商场、沈阳市心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三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1995年12月15日,其转为社会募集公司。1996年5月27日向社会公开发行3000万股A股股票(简称“蓝田股份”)。1996年6月18日其股票上市交易。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10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进行了以下的违规行为:

(一)伪造政府主管部门文件及相关法律文书。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了沈阳市土地管理局《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的批复》,对沈阳土地管理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公司土地作了违规处置,同时盗用沈阳土地管理局名义谎称同意蓝田股份将其国有土地使用权按评估结果计入公司总资产,由此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还伪造了两份土地证以及三份沈阳市人民政府地价核定批复。

(二)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巨额银行存款。为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蓝田股份伪造了该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份银行对账单,共虚增银行存款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会计报告(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存款额(4420万元)的62%。

(三)隐瞒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同时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也作了相应缩减。对上述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蓝田股份在申请股票公开发行及股票上市之后予以隐瞒,未作公开披露。

(四)隐瞒内部职工股托管后上柜交易的重大事实。1993年4月10日,蓝田股份将全部内部职工股在沈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集中托管。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蓝田股份已托管的内部职工股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对此,蓝田股份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 【思考问题】

请分析蓝田股份违反了信息披露的哪些要求?

提示:被告生态农业“连续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夸大公司业绩,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并向社会公布,违反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诚实义务,其行为已构成虚假陈述。” “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知道生态农业公司报告虚假而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亦构成共同侵权,应与生态农业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华伦所是蓝田股份发布虚假财务报告期间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业审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蓝田股份提供的财务文件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审查核实并出具结论,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但该所却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和真实客观的原则,对具有虚假记载内容的蓝田股份财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纵容蓝田股份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并连续几年将载有虚假内容的中报、年报在主要证券媒体公布,对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欺诈、误导,其行为与蓝田股份一起均构成虚假陈述。

蓝田股份原董事长保田、瞿兆玉等四名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虚假注册资金罪等罪名,于2003年12月31日由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至三年并立即生效。

案例7:麦科特公司违反信息披露要求案

【案情】

广东麦科特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记载:其通过伪造进口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币;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港币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118万港币,虚构成本20,798万港币,其中1997年虚构利润4,164万港币,1998年虚构利润3,825港币,1999年虚构利润1,331港币。为达到公开发行上市的规模,将虚构利润9,000多万港币转为实收资本,以及倒制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同时还查明,在麦科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过程中,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广东大正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资产评估报告,广东明大律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法律意见书,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参与编制了严重失实的发行申报文件。

广东麦科特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记载:其通过伪造进口设备融 租赁合同,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币;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港币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118万港币,虚构成本20,798万港币,其中1997年虚构利润4,164万港币,1998年虚 利润3,825港币,1999年虚构利润1,331港币。为达到公开发行上市的规模,将虚构利润9,000多万港币转为实收资本,以及倒制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同时还查明,在麦科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过程中,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广东大正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资产评估报告,广东明大律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法律意见书,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参与编制了严重失实的发行申报文件。 【思考问题】

麦科特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广东大正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明大律师事务所及南方证券有限公司的行为应如何定性,质及违反了信息披露的哪些要求?

案例8:宝安收购延中股份案

【案情】

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中”)成立于1985年,股份全部为流通股。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以下简称“宝安”)安排下属的三家企业——宝安上海公司、宝安华东保健用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共同收购延中股票。1993年9月28日,宝安华阳公司、深圳龙岗公司共有延中股份合计为6.09%。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7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5%以上必须进行公告的规定,两公司已超过法定报告义务要求的比例,而未履行发行报告和公告的义务。1993年9月29日,宝安上海公司已持有延中股票的4.56%。在未履行法定义务和公告义务之前,宝安上海公司于1993年9月30日再行扫盘,致使三公司共持有延中股票的17.07%。9月30日11:15分,延中被停牌,电脑屏幕上映出了宝安公司的公告,本公司于本日已拥有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5%以上,现根据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第47条之规定,特此通告。之后,为巩固其大股东的地位,到10月6日,宝安公司增持延中公司股份到19.8%,成为延中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毫无准备的袭击面前,延中稍有忙乱,他们表示不排除采取反收购行动的可能。同时,延中聘任在应付敌意收购很有经验的施罗德集团香港宝源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延中的顾问。延中提出疑问:9月29日,宝安上海公司已持有延中股票4.56%,按照5%就要申报的规定,就只能再买0.5%。然而,9月30日集中竞价时,宝安一次就购进延中股342万股,如此跳过5%公告后必须2%、2%分批购进的规定,一下子达到17%多。

延中表示,很遗憾宝安没有事先与延中沟通、协商,由于对方意图表现出敌意,袭击又来得突然,严重影响了延中目前的正常经营。宝安则表示,无意与延中公司发生对立,因为那样会给广大中小股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并且正在考虑以某种形式使中小股东避免损失。股份公司的管理说到底是为全体股东服务的,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绝不能脱离广大股东的利益;宝安的目标只是想做延中的第一大股东,对延中实际控股,以直接介入公司的经营决策,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尽力以较大的利润回报广大投资者。延中认为,宝安从4.56%一下子跳到17%显然有违规之处。延中公司由认为宝安公司19.8%的持股中,除5%以外的股份外,均是非法取得、不合规范取得的。同时宝安是恶意收购,因而延中向法院诉请确认超过通过5%的近15%股份取得无效。

事件发生后,中国证监会与其他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了联合调查。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在上海做出裁决,认定宝安上海公司通过在股市买入延中股票获得的股权是有效的。但是宝安上海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在收购延中股份的过程中存在着违规行为,并据此对宝安上海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给以警告处分、罚款200万元。罚款上缴国库。另外,在证券主管部门的斡旋下,宝安上海公司与延中公司经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宝安公司放弃改选延中董事会的要求,同时延中公司也不采取反收购的措施。宝安公司持有的19.8%延中股票的收益权全部归宝安公司所有,但其表决权的55%由延中公司董事长行使,宝安公司拥有剩余45%的表决权;宝安公司委派两名董事进入延中公司董事会,分别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但不得干预延中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宝安公司增、减持延中股份须征得延中公司董事会同意。 【思考问题】

1、宝安公司存在哪些违法行为?

2、如何理解“一致行动人”的含义?

3、如何理解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决定,即既对宝安上海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给以警告处分、罚款200万元,又认定宝安上海公司通过在股市买入延中股票获得的股权是有效的?

4、试分析宝安上海公司与延中公司和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

案例9:宁波联合公司将其股份两次转让案

【案情】

1996年7月8日,原告(宁波中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中元公司”)、被告(宁波联合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联合公司”)签订了一份被告将其持有的500万股宁波华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通公司”,现改名为“宁波富邦精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代码为600768)法人股转让给原告的协议。协议规定,被告500万股华通公司法人股以每股1.57元,合计785万元转让给原告。双方同意尽快过户,过户手续由原告办理,费用由原告负担。1996年11月1日,华通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在上市公告书中,被告仍为华通公司第三大股东。1996年12月24日,被告又与湖北某某公司签订了500万股华通公司法人股的转让协议,并于1996年12月27日向上海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现为“中国证券登记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了登记过户手续。199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报》依照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进行了信息披露。原告得知此事后于1997年1月27日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被告,要求法院确认上海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登记过户行为无效,判定被告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并赔偿由此而引起的一切损失。①1997年5月,湖北某某公司将其500万华通公司法人股出售给海南某某公司,付清了全部款项。但由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函冻结该500万华通公司法人股,致使海南某某公司无法办理过户手续。海南某某公司便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湖北某某公司。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被告列为第三人。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确认双方股份转让协议协议有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据此,依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上海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下属单位,股份协议转让须取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意)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上海证券交易所便向中国证监会反映。中国证监会征求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经(1997)227号函做作出答复。 【思考问题】

1、宁波中元公司对湖北某某公司取得的股份所有权是否有权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消?上海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办理股票登记过户手续是否有法律效力?

2、宁波联合公司与宁波中元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某某公司签订的两份宁波华通公司500万股法人股转让协议,哪一份有效?股份转让协议签订完毕是否即为股份所有权的转移?

3、宁波中元公司要求赔偿其“可得利益”损失,其是否有“可得利益”损失?如有,如何确定其数额?

案例10:广发证券违规买卖股票案

【案情】

广发证券公司在自营帐户买卖“南油物业”股票时,共动用资金5.4亿元,并使用不同的帐户对南油物业股票作价格、数量相近、方向相反的交易,拉高股价。据统计,自10月11日至11月29日,广发证券公司通过自营帐户之间自买自卖该股票3365241股,使该股票价格由8.55元上升至20.49元,涨幅达1.4倍。12月2日至12月30日,该公司再次相对委托南油物业14324982股,相对当委托买卖量大,笔数频繁,价量配合明显。

【思考问题】

请分析广发证券公司行为的性质、特征和法律责任。

案例11:中国证监会对违规证券公司予以行政处罚案

【案情】

2004年某月某日,中国证监会认定,某某证券公司的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以及操纵“某某公司”股票价格的行为严重违反《证券法》。为此,证监会对某某证券公司处以警告,取消其自营业务资格,没收某某证券公司操纵“某某公司”股票违法所得,以及罚款共计5亿多元。某某证券公司认为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不具有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的证券市场监管权,对其做出的行政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因而将其告上了某某市高级人民法院。

2004年某月某日,中国证监会认定某某证券公司的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以及操纵“某某公司”股票价格行为严重违反《证券法》。为此,证监会对某某证券公司处以警告,取消自营业务资格;没收某某证券公司操纵“某某公司”股票违法所得及罚款共计5亿多元。某某证券公司认为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不具有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的证券市场监管权,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因而将其告上了某某市高级人民法院。

【思考问题】

1、中国证监会有无监管权?

2、谈谈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案例12:红光实业虚假陈述案

【案情】

红光实业是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1997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600083。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1958年,是在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也是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经成都市体改委(1992) 162号文批准,1993年5月,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以其全部生产经营性净资产投入,联合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银行成都分行作为发起人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本公了司红光实业。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红光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9]019号文),技术中心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认定为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国经贸技(1995)374号文),1995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川府函[1995]517号文)列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246号文和[1997] 247号文批准,红光公司于1997年5月23日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30.43%,实际筹得4.1亿元资金。但是,1998年月4月30日,红光实业刊登其上一(即1997年)报告摘要称,1997年该公司实际净利润为-—19840万元、每股收益为-0.86元。这与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中的盈利预测净利润7055万元形成巨大反差,并成为中国股市发展7年来首家上市当年就亏损的公司。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票市场之先河。为此,中国证监会对其进行了调查,于1998年11月20日公布了调查结果。经核查证实:红光实业发行前已经严重亏损,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采取虚构产品销售、虚拉产品库存和违规账务处理等手段,将1996年的实际亏损10300万元,虚报为盈利5400万元,骗取发行资格,并隐瞒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情况。为此,中国证监会对红光实业、承销商、上市推荐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及直接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罚。另有一位董事因在红光实业股票发行并上市的董事会决议上投了反对票,因而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 【思考问题】

1、如何确定红光实业、承销商、上市推荐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在此虚假陈述案中民事责任的认定方式?

2、是否应追究红光实业、承销商、上市推荐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为什么?

3、为什么另一位在董事会决议上投了反对票的董事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13:自然人制造虚假消息进行内幕交易案

【案情】

1993年10月,湖南省某物资局干部用单位货款100万,已经买进江苏昆山县三山股份有限公司(苏三山)的股票15万股。然后,他以“北海投资公司”的名义,向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匿名信,提出收购“苏三山”股票的虚假意向。然后,他又采取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以“北海正大”公司的名义,向《深圳某某报》通报所谓收购的虚假消息,并要求公布。11月6日,《深圳某某报》在头版头条发布了《北海正大置业致函本报向社会公众收购苏三山股票》的消息。某些证券公司的证券营业部在其公告板上转发了这一消息。果然不出其所料,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上,“苏三山”股票价格从开盘时的8.30元飙升到收市前的11.4元,他趁机抛出9500股。11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言人立即就此事发表谈话,进行辟谣,于是苏三山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一大批跟风炒作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思考问题】

问题:请分析湖南省某物资局干部、某些证券公司的证券营业部和《深圳某某报》行为的性质、特征和法律责任。

案例14:四公司联手操纵亿安科技股价案

【案情】

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 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百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金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四家公司自1998年10月5日起 ,集中资金,利用627个个人股票账户以及3个法人股票账户,大量买入“深锦兴”(后更名为“亿安科技”)的股票。持仓量从1998年10月5日的53万股——,占流通股的1.52% 到最高时2000年1月12日的3001万股——,占流通股的85%。同时,还通过其控制的不同股票账户,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联手操纵“亿安科技”的股票价格。 【思考问题】

请分析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百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金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四家公司的行为的性质、特征和法律责任。

第五篇:··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投诉管理办法

**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投诉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客户投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建立健全**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公司”)投诉处理机制,明确投诉处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切实改善和提升公司服务水平,公司依据《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等相关法规和公司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公司各渠道受理的客户投诉以及监管机构或其它政府部门转办的投诉,投诉内容涉及公司客户服务、产品业务和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公司投诉受理渠道包括全国统一客服热线、全国统一客服邮箱、官方网站、即时通讯和现场。

第三条公司处理客户投诉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首问负责制”的原则进行客户投诉的受理工作;

(二)对投诉处理工作进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

(三)切实承担客户投诉处理的首要责任,本着实事求是和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四)本着及时化解矛盾、高效处理的原则,对于能够当场解决的投诉应立即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受理人员应向投诉者说明原因,并力争尽早解决。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总部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

第二章 投诉处理机制与职责分工

第五条 运营管理部和各分支机构按“首问负责制”的原则负责客户投诉的受理工作,包括客户直接发起的投诉以及监管机构或其它政府部门转办的投诉。

对于运营管理部受理的投诉,应由运营管理部先行处理;确实无法自行处理的投诉,由运营管理部分配至相关部门处理;处理完毕后,由运营管理部负责客户回访。

对于各分支机构受理的投诉,分支机构负责人是投诉处理的第一责任人,投诉事项由分支机构负责处理和回访;分支机构确实无法自行处理的投诉,应当上报至运营管理部。

第六条 运营管理部无法自行处理的投诉由运营管理部分析具体投诉事项后,根据业务归口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配给相关部门处理。分配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一)客户对账户管理类、适当性管理类、佣金管理类及业务操作类的投诉由运营管理部负责处理;

(二)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投诉由产品、服务的提供部门或产品参数运维部门负责处理;

(三)客户对系统缺陷或运维问题的投诉由金融科技部负责处理。 第七条运营管理部是公司客户投诉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直接处理客户投诉事项等投诉相关工作,包括客户投诉管理机制的制定、客户投诉的处置协调与报告、就投诉事项与监管机构沟通对接及报备等。

第八条公司总部安排专业能力强、处理投诉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投诉专员。投诉专员是投诉处理的具体责任人。投诉专员具体负责投诉处理工作以及对接监管机构和投诉处理部门。投诉专员如有变更的,需于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向当地证监局报备。

第九条总部投诉处理部门须在接到客户投诉后,即时指定专人承办,承办人投诉专员应及时与客户开户分支机构或所在地分支机构充分沟通,协同分支机构制定适当的处理方案,并推动分支机构实施。如监管机构明令要求承办部门相关人员与客户直接沟通的,由承办部门负责落实。

第十条 监管部门批转的、涉及索赔诉讼的以及群体性客户投诉,由合规法务部为投诉处理部门提供法务支持与监管指导,并审核公司对外出具的投诉报告以及对投诉问责出具合规意见。

第十一条如发生客户到监管部门群体上访投诉或涉及10名以上客户就同一事件在相同和相近的时间集体投诉的事件,或影响严重的恶性上访投诉事件,除了履行常规投诉处理流程外,必要时还可启动公司安全应急小组,协助处理相关事项。

第十二条 投诉处理部门应在接到客户投诉后3个工作日内办结投诉并向运营管理部报备,在3个工作日内未办结需延长办结时限的,须向运营管理部申请,办结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运营管理部须定期汇总公司的客户投诉情况,总结分析后,向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风险管理部及公司领导报告。

第十四条

公司须在官方网站、宣传手册、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投资者教育园地或公示栏处公示客户投诉电话、邮箱等投诉渠道和投诉流程,并确保电话、邮箱等投诉渠道的通畅和有效性。

第三章投诉处理流程

第十五条 客户投诉处理的流程一般包括:

(一)投诉受理与登记

不论客户通过何种渠道发起投诉,如电话、邮件或现场面谈等,受理人员在接待过程中均需认真做好电话录音或谈话笔录,录音或笔录内容需与投诉人核对确认,必要时可要求客户提供书面投诉材料,以便处理人员清楚掌握情况。

(二)投诉调查与核实

投诉调查工作由投诉处理部门按投诉内容进行调查核实,调查过程中需收集详尽的资料,分清投诉责任主体。需要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的,须及时向协查部门提出需求。协查部门接到需求后,协助处理部门查明原因,并及时回复处理部门。

(三)投诉处理

投诉处理部门根据调查结果作出适当的处理决定并上报分管领导和运营管理部。对于投诉处理部门无法解决的投诉,应及时将登记、调查等资料及时报至运营管理部统一协调处理。

(四)回复客户

投诉调查和处理结果确定后,投诉处理部门须通过电话、书面或当面回复等方式及时主动地与投诉者联系,将处理结果回复投诉者并详细说明原因。对于投诉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需予以耐心解释,化解矛盾,尽量避免争议产生。无法协商的,需合理引导客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五)报告及归档

投诉处理完毕后,处理部门须及时撰写客户投诉处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投诉的受理登记、调查核实、处理和回复,并将投诉报告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报至运营管理部。如发生重大的投诉或纠纷事件,涉及影响社会稳定和资本市场运行重大隐患的情况,须及时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备。

(六)回访

投诉事项办理完结后,投诉处理部门须对投诉人进行回访,回访人不得是投诉经办人员和涉及投诉事项的有关人员,投诉处理部门须将回访结果反馈至运营管理部。

第四章投诉处理的风险控制

第十六条

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须加强相关人员培训,配置必要设备,提供经费支持,提高投诉处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确保投诉处理机制有效运转。

第十七条运营管理部及各分支机构应根据当地证监局投诉工作情况,结合投诉处理经验,深入排查和化解投诉风险隐患,制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出现重大事项时,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置。

第五章 投诉档案管理与报备

第十八条 运营管理部及各分支机构应当完整记录客户投诉受理、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并形成书面、录音和电子档案,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

第十九条 公司各部门及分支机构需要调阅投诉档案的,须经档案保管部门负责人审批;如需向监管机构提交投诉档案的,还需向合规法务部报备。

第二十条 运营管理部须根据监管要求做好客户投诉数据及相关材料的报备;各分支机构视所在地监管要求自行报备客户投诉数据或自查报告,其内容须经运营管理部和合规法务部审批。

第二十一条运营管理部应当在每年4月30日之前,汇总上一证券经纪业务投诉及处理情况,分别向证券公司住所地及证券营业部所在地证监局报备。 第六章 投诉处理的考核问责机制

第二十二条 各投诉处理部门或人员在投诉处理过程中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办结投诉事项;

(二)未按程序办理投诉事项,或在投诉办理过程中存在推诿、敷衍、拖延和蓄意隐瞒等情况;

(三)将应由本部门解决的投诉上交,未尽投诉处理责任;

(四)未按规定向监管部门报送投诉情况报告;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公司对客户投诉管理建立考核问责机制,设置绩效考核分值,实施全程考核。

第二十四条 运营管理部于每年年终将客户投诉处理的考核情况汇总,并根据公司绩效考核管理相关规定将投诉处理考核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中。

第二十五条若各部门、分支机构及人员出现以下情况:

(一)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制度而引发客户投诉;

(二)对客户投诉处理不当而导致公司或分支机构被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施,或面临被提起诉讼、仲裁及重大经济损失风险。

将按照公司合规风控及稽核问责的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运营管理部负责制定与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在青年干部座谈会发言下一篇:中秋国庆四风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