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素质教育的桥梁——初中语文活动课

2022-11-08

未来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学习者”, 传授给他们知识,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人, 一个活的生命体, 着眼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注重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 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创造性,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个中原因, 虽说十分复杂, 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 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 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更应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一、语文活动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通过范文的教学和必要的语文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这是第一境;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 这是第二境;进而发展个性, 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是第三境。”语文活动课熔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炉, 确实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达到“三种境界”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 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 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 内容显得狭窄, 有时也有点陈旧, 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她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 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己设计安排、以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如故事会、演讲会和辩论会等活动课, 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

二、语文活动课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感性活动中获得理性的认识

心理学表明, 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 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 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 而不是理论型的, 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 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 在开展学科教学时, 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 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 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 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 更是切实有用的。

三、语文活动课能促进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 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 广阔的知识面, 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而这些素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 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的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 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 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 都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性活动、初级性活动到高级性活动、一般性活动到专门化的特殊活动的全过程, 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 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例如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课内的三分钟演讲到课外的讲故事比赛, 从初一的朗诵比赛到初三的主题演讲。

四、语文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利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 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 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 在语文活动课中, 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 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 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 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 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 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 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加以锻炼。有的学生可能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 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 就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这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思维的多样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多是一种求同思维, 而语文活动课中更多是要求学生发挥求异思维, 限制求同思维的负面作用, 从各个角度出发, 寻求多种答案和结局。比如在初一《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写作过程中, 有的学生选择了为其加上结尾。学生们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剧本, 骗子的结局各不相同。

总之, 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语文”的学习观, 有利于学生把语文学习跟社会实践和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上一篇:安全第一理念下油田车辆安全管理策略研究下一篇: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