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物流卫星账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国际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的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喻为国民经济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产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显著,因此物流产业核算问题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理论和测算方法体系则成为所有研究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物流产业核算还未形成较为全面及规范的方法体系,存在着物流产业分类不明确、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物流产业核算未能很好的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使得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作为社会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该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相似的特点,它应是一套规范和标准,有明确的概念解释、准确的核算范围、完善的账户表式、配套的分析方法。因此,要全面、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经济贡献,必须围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合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即将核算方法与指标体系方法相结合,构建物流产业的核算方法体系。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本文提出物流卫星账户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实现物流产业核算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物流产业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以SNA2008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为理论依据,以物流产业为研究主体,结合现阶段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参照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Rev.4)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界定物流产业的概念,并确定物流产业的分类体系,规范物流行业的分类结构,力图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逻辑一致、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的物流卫星账户体系,科学测算物流活动的贡献及经济效应,并运用国民账户将其合理的记录并呈现出来,以全面描述物流产业发展的真实面貌,从而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阐述物流产业核算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从卫星账户、运输卫星账户和物流卫星账户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指出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提出。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首先梳理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并从国外发展、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评述国内外的物流核算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分类、测度内容及核算方法三个方面指出目前物流产业核算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应从产业角度并采用卫星账户的方法测度物流产业经济贡献的设想。其次,描述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及内容,提出物流卫星账户是对SNA中心框架的拓展,为研究物流活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提供一个全面、统一的视角。最后,阐述构建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认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物流经济测度的需要、物流统计的完善及自营物流统计的需要使得建立物流卫星账户成为了必要且重要的问题,而SNA理论的支撑、运输卫星账户的构建经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物流卫星账户研究、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三章,物流产业的界定与统计分类。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首先界定物流产业,明确物流业的产业属性及产业构成,为构建物流产业核算体系理清基本概念、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确定物流产业的产品及产业分类,将物流产品分为特征产品及相关产品,将物流产业分为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并阐述其具体构成。再次结合ISICRev.4,并对应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从细类层面上划分物流产业的活动,使得物流卫星账户中界定的物流特定产业的每一个活动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小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描述物流产业及物流相关产业的构成,设计我国物流产业的分类框架,重点说明自营物流核算的范畴。第四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框架构建。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确定物流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涵盖企业部门内以辅助活动形式存在的为自身使用而提供的物流服务以及住户部门为自身最终消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SNA的生产范围。由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标准范围之内,使得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法直观的描述物流产业的整体面貌。因此,在不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心账户的前提下,有必要通过构建物流卫星账户建立物流活动与国民账户之间的联系。其次,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物流卫星账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反映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及资产积累结果,将其向资产负债核算和人力资源核算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最后,介绍自营物流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及价格选择,提出调整后的综合替代费用法、分行业替代费用法和机会成本法,并阐述自营物流活动在物流卫星账户中的具体体现。第五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和相关表式。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首先确定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主要包括物流消费、物流产业直接增加值、物流产业直接GDP、物流产业资产和负债以及物流产业就业总量指标。其次设计按产品分列的物流产业活动消费表、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生产表、物流产业供给和使用表、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物流产业就业总量表等5张表式。最后说明编制物流卫星账户的数据来源,并设计核心层物流产业、扩展层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调查表、支持层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调查表、企业自营物流活动调查表及住户部门自营物流活动调查表等四张调查表,以弥补当前相关数据信息的不足。第六章,物流卫星账户定量分析方法。这是将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纽带,为本文的应用研究提供方法的指导。首先介绍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设计,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基本范式。其次阐述物流卫星账户测度物流经济活动的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及物流乘数模型。第七章,物流卫星账户的应用分析。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首先分析数据来源,构建数据模型,对餐饮配送业的数据进行估算与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包含物流产业在内的18部门投入产出表。其次测算物流产业的直接产出、间接产出及产出乘数,汇总物流生产账户的结果。再次测算物流产业的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及就业乘数,汇总物流就业账户的结果。接着分析物流产业的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反映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最后编制对应投入产出表编制年份的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测算物流产业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填补相关数据缺失的空白。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总体来看,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开辟物流产业测度的新途径。在对国内外物流产业测度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点评的基础上,指出现有各种测度方法在对物流产业测度时并未提供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案,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缺陷,提出采用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物流卫星账户是一种有效的测度物流产业经济效应的方式。(2)提供物流产业分类的新视角。物流产业的叫法约定俗成,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产业分类体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描述物流产业的结构,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和三个层次,从卫星账户的角度界定物流特征产品及物流特征产业,并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对物流产业进行细类划分,解决物流产业分类长期存在的口径不一致、范围不统一等问题。提供一种全面分析物流产业问题的视角,即对物流产业测度不能够仅局限于物流行业本身,要将“支持层”和“扩展层”的经济贡献也考虑进去,分层次、多角度的看问题。(3)拓展物流卫星账户的新内容。根据物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在SNA中心框架下修正物流产业的生产范围,提出物流卫星账户应突破SNA的生产范围,将政府、企业、住户部门的自营物流活动纳入其中,构建包含投入产出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以及人力资源核算在内的物流卫星账户。在物流卫星账户中对自营物流活动进行核算,不仅有助于重新定义被视作中间消耗的以物流活动为主的辅助活动,独立计算其产出,为全面了解物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型,同时有助于考察住户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住户部门生产核算奠定基础。(4)开拓物流卫星账户应用的新思路。构建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范式,弥补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生产账户只能反映物流产业总体运行情况的不足,客观地记录物流产业内不同组成部分的生产成果,进一步反映物流产业内部的结构组成及转换关系,特别是有助于考察营业性物流活动与自营物流活动之间的转换关系,解决由于自营物流向营业性物流转换而表现出的物流产业发展虚热的问题。并编制包含核心层物流产业在内的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物流乘数模型测度物流经济效应。同时通过编制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反映物流产业的资产负债总量和规模,体现物流产业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实力。物流卫星账户不仅能够反映物流产业增加值、总产出等总量指标,更能进一步衡量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开拓了物流卫星账户应用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卫星账户;物流产业;生产范围

学科专业:统计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卫星账户的研究

1.2.2 有关运输卫星账户的研究

1.2.3 有关物流卫星账户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可行性及必要性

2.1 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及问题

2.1.1 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

2.1.2 物流产业测度中存在的问题

2.2 物流卫星账户的内涵

2.2.1 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及内容

2.2.2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意义

2.3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3.1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分析

2.3.2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物流产业的界定与统计分类

3.1 物流产业的界定

3.1.1 物流产业属性的界定

3.1.2 物流产业概念的界定

3.1.3 物流产业核算中的概念辨析

3.2 物流卫星账户关于产品和产业的分类

3.2.1 物流产业分类结构

3.2.2 物流卫星账户关于产品的分类

3.2.3 物流卫星账户关于产业的分类

3.3 物流产业的细类划分及编码

3.3.1 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活动分类

3.3.2 物流产业分类的调整

3.3.3 物流产业分类的编码方法

3.4 物流及相关产业分类框架

3.4.1 物流产业分类框架

3.4.2 物流相关产业分类框架

3.4.3 自营物流核算的范畴

3.5 本章小结

4 物流卫星账户的框架构建

4.1 物流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4.1.1 SNA对生产范围的界定

4.1.2 物流卫星账户对SNA生产范围的突破

4.2 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物流卫星账户

4.2.1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特征

4.2.2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核算的意义

4.2.3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的表式

4.3 物流卫星账户的拓展

4.3.1 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4.3.2 物流产业就业账户的构建

4.4 物流卫星账户对自营物流活动的核算

4.4.1 自营物流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及价格选择

4.4.2 自营物流活动在物流卫星账户中的具体体现

4.5 本章小结

5 物流卫星账户总量指标和对应表式

5.1 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

5.1.1 物流产业消费和供给的总量指标

5.1.2 物流产业其他总量指标

5.2 物流卫星账户的基本表式

5.2.1 物流产业活动消费表

5.2.2 物流产业活动生产表

5.2.3 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

5.2.4 物流产业就业情况表

5.3 数据来源

5.3.1 所需数据

5.3.2 现有统计数据的采集

5.3.3 新增统计数据的调查

5.4 本章小结

6 物流卫星账户定量分析方法

6.1 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设计

6.1.1 物流产业生产核算账户的简单形式

6.1.2 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基本范式

6.2 物流卫星账户测度物流经济效应的方法

6.2.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模型

6.2.2 物流乘数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物流卫星账户的应用分析

7.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7.1.1 确定物流产业的数据信息

7.1.2 餐饮配送业数据的估算和调整

7.1.3 18部门(含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流量表的建立

7.2 物流生产账户核算过程与结果

7.2.1 物流产业直接产出的测算

7.2.2 物流产业间接产出及间接增加值的测算

7.2.3 物流产业产出乘数的测算

7.2.4 物流产业生产账户结果

7.3 物流就业账户核算过程与结果

7.3.1 物流产业直接就业测算

7.3.2 物流产业间接就业测算

7.3.3 物流产业就业乘数测算

7.3.4 物流产业就业账户结果

7.4 物流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分析

7.4.1 物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7.4.2 物流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7.5 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7.5.1 物流产业总资产的测算

7.5.2 物流产业总负债的测算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化学物质城市污染论文提纲下一篇:船舶施工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