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分析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企业信息化分析范文

钢铁冶金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要:2001年,共有7家大型钢铁厂的信息化工程被列入了经贸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获得银行贷款17亿多元,总投资超过27亿元。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主题。

近十年来,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客户对钢材的品种、规格(如板材的宽度、厚度、镀层和机械性能指标等)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钢铁企业工艺过程的“惯性”较大,因此如何适应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是这些企业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为此,大多数钢铁冶金企业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在全球生产制造集成化和信息化的潮流推动下,开始实施先进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模式和系统,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比如韩国的浦项、加拿大的Dofasco和中国的宝钢等。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和冶金行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据统计,2001年共有7家大型钢铁厂的信息化工程被列入国家经贸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获得银行贷款17亿多元,总投资超过27亿元。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课题。

企业信息化构成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从企业高层领导的宏观决策到岗位工人的具体操作,其基本组织方式可分为五级,即决策级、管理级、车间调度级、过程控制级和设备控制级。钢铁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必须与企业核心业务组织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而言,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包含主要内容如表1。

这五个层次的信息化之中L1~L3面向生产过程控制,强调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各层次有严格的依赖关系;L4~L5面向业务管理,强调的是信息的关联性和可管理性,与下面的层次并没有非常严格的依存关系。当然,SCM和ERP如果能够向下与L

3、L2系统集成,那将是非常理想的。

选择不同

钢铁冶金企业的信息化所涉及到的组织、业务、技术复杂程度相当高,内容极为丰富。具体到特定企业的信息化是全盘展开,是重点突破,还是循序渐进呢?这里分三种情况予以说明。

设备自动化水平低、年限长、资金薄弱的钢铁厂:

我国钢铁行业中这部分企业占的比重较大。这些钢厂大多数建设较早,设备老化程度严重,自动化水平低,资金相当薄弱,基本不具备实施大型信息系统的条件。因此,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有两个重点:

· 设备基础自动化改造,争取在L1和L2这两层取得突破,这是生产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基本要求。

· 在企业管理方面引入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计算机辅助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

设备较先进、设备自动化水平较高的钢铁厂:

包括几个大型钢厂和发展较快的一些中型钢厂。它们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处理和数据采集,取得了一些局部成效。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应采用重点突破的思路。

· 继续加强基础信息化建设。通过L1到L3的建设逐步实现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区域作业指令的实时处理。

· 在企业管理层面引入系统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做到企业资源规划(ERP)。· 注重订单生产计划和作业排程的优化管理,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具有成套自动化生产线和较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钢铁厂:

这些管理水平和生产自动化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平的钢铁企业,已经在信息化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且建设有较为完善的基础控制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做到企业级的产销信息一体化管理以及全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这些领先企业的信息化需要进一步改造和逐步完善,具体体现为:

· 业务流程创新。一些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钢铁企业开始着手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充分释放信息化更大的潜在效益。

· 企业系统创新。领先的钢铁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必须结合业务流程创新对已有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和充实。典型的做法是,引入以APS为核心的SCM系统,用其中强有力的需求管理、综合销售计划、询单应答、订单配料、订单生产计划与作业排程等功能替代或补充ERP/整体产销系统的相应功能。

· 以企业内部整合的ERP和SCM系统为基础,逐步推行电子商务。

路在延伸

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人们开始突破设备自动化、过程控制、车间管理和区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的局限,要求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订单管理、生产计划和执行、物料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

目前国内外领先的钢铁企业越来越将信息化的注意力集中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来。它们纷纷投资供应链高级计划系统(SCM/APS),以弥补传统产销系统和ERP的不足,实现产能计划的优化和平衡、客户询单的迅速应答和客户

订单准时交货,从而大大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整体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国家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现在,处在各个层次上的钢铁企业都正在或即将启动一系列的相关项目。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从自身的需求实际出发,从总体上进行信息化规划,选取价值最为明显的角度和层次作为突破点。特别是,要注意借鉴领先企业的宝贵经验,避免走弯路。

第二篇: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分析

分析: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08-16 13:31:33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和变革的浪潮席卷全球。随着国内电信企业的相继上市,国际电信企业的不断进入,国内电信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未来电信运营商取胜的法则不再是电信资源,而将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以IT技术支持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是国内各电信企业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各电信企业都将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并出台了未来几年的IT规划,开始建设和完善经营分析、计费帐务、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电信企业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在线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内部的运营自动化、决策智能化,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内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90年代中后期,国内电信企业正式全面启动了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建设,特别是以中国电信的“九七工程”(市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为代表,掀起了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高潮。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代表性通信企业纷纷发起了业务支撑系统的集中化改造。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综合资源管理和网络管理等系统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客户关系管理和以财务和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ERP系统也在运筹和建设当中。下面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为例,对国内典型运营商的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多年来中国电信围绕着生产运营和职能管理先后建设了计算机综合业务管理(97)、计费帐务、客户服务(10000号、170、114等)、网络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OA)、财务等系统,大部分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建设。97系统包括了营业受理、配线配号、定单调度、机线资源管理、综合管理查询五个功能模块,创建并存储了用户、产品、号线资源等数据,为多个外部系统提供点到点的数据库接口表集成,属于紧耦合设计。客户服务系统大部分本地网初步实现了以10000号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了客户咨询、客户报障、客户投诉、客户关怀和主动营销。本地计费帐务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计费管理、帐务管理等,主要支撑传统固话业务的批价和帐务级的综合帐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网络资源的存量管理。网络管理方面,已经实现分专业的集中管理,交换、数据、传输网络的监控基本可以通过多套网管系统来完成,各系统实现了物理上的集中维护。在人力资源、财务、工程管理方面,多是一些孤立的小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支撑体系。

中国电信的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建立统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目前的97系统只是以内部管理为中心,主要处理电话业务的营业系统,没有统一管理客户资源,大多还不具备本地网的全业务处理功能。

(2)现有计费系统缺乏整合,难以实现服务捆绑和折扣;缺乏对市场营销的快速、有效支持;难以实现后付费与预付费相融合的计费模式。

(3)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服务开通和服务保障流程,无法支持端到端的服务开通和保障;主动服务保障缺乏网管手段的支持;各网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利于端到端服务的快速实现与响应。

(4)目前的营业系统、计费账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彼此相互独立,信息共享程度、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较差。绝大多数省还没有建立数据仓库,没有实现统一的企业视图,难以支持经营分析和决策。

(5)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撑多个业务系统,无法满足集团、省、本地网纵向和系统间横向的信息共享。目前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数据中心或容灾中心。

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出来以后,迅速地建设了自己的运营支撑系统,包括营业、计费、账务、客服及网管等系统。为了应付国内移动通信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移动随后进行了BOSS集中化改造工作,对原有的营业、计费、账务及客服系统进行全省的集中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两级(全国和省)的运营支撑系统,在系统体系结构上提出了构架“接入层-应用层-数据层”的三层结构的要求。在BOSS建成后,中国移动又建设了经营分析系统,逐步形成计费结算、客户服务、经营分析三大业务支撑技术体系。这其中计费结算的代表就是BOSS系统;客户服务是以呼叫中心为代表的一整套接入平台,它满足客户Internet、话音、面对面、终端等多种接入渠道的集成和整合。而经营分析系统是以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客户行为及特性分析为建设目标与核心。

当然,中国移动的BOSS系统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

(1)早期的BOSS是基于需求进行建设,不是基于流程,系统建设时是将各个地市和省公司的需求集合在一起来实现,导致有些资费是重叠的,有些产品没有客户选用。

(2)系统的封闭性比较强,开放性差。一个省BOSS由一个厂家完成,新的进入者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3)由于当时BOSS厂商的实力和能力有限,BOSS并没有按照电信级的系统进行设计和实施,使得业务支撑网很难跟专业网融合在一起。

(4)BOSS是面向个人客户的支撑系统,它虽然比较好地解决了帐单流这个流程,但定单流和服务保障流的问题并没有考虑。但是随着将来3G的来临,到全业务支撑,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的三大核心流程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5)客户服务和资源管理这两方面的功能比较薄弱。BOSS里的客户服务只做了售后部分,对于售中和售前的需求还不能很好地支持。资源管理包括业务资源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BOSS更注重业务资源管理,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码号、产品、业务资源等,也包括一些与物流有关的业务资源,而对于网络资源的管理还比较欠缺。

总之,国内电信运营企业经过多年的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IT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系统分散,数据不能共享,系统整合难度大,接口没有实现自动化,网络承载平台隔离,系统间功能界定不清晰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国内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使其在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当前各大运营商均已认识到统一规划和实施运营支撑系统的重要性,出台了各自的企业信息化蓝图,以期解决目前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企业信息化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着重分析国内四大主流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在2002年着手制定了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1.0)。ITSP对中国电信IT的现状进行了诊断,对系统架构的远景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系统转型举措。中国电信各省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发现ITSP1.0理论指导方向感很强,但在如何具体操作方面仍不够完善。2004年,中国电信又组织编制了CTG-MBOSS系列规范,以更好地指导省公司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认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应该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业务流程、信息数据和应用系统四个层面着眼,从信息化技术体系和管控体系两方面着手,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分步实施。CTG-MBOSS的功能和技术架构由管理支撑系统(MSS)、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企业数据架构(EDA)和基础平台构成。

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阶段性要求,首先要解决按需取数、提供及时、数据精准、保证共享,满足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需求;然后通过有效、规范的IT支撑,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IT支撑成本;最后通过建设CTG-MBOSS,形成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的自有知识产权,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电信IT支撑队伍,逐步将CTG-MBOSS的解决方案培育成中国电信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的运营支撑系统在经过了计费系统省级集中以及全国各省的BOSS1.0集中化改造后,实现了中国移动BOSS的从无到有。目前中国移动正在承前启后、如火如荼地进行BOSS1.5的建设。BOSS1.5的建设有许多特点,包括:梳理流程,规范业务;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厂商、系统集成商和中国移动绑定在一起;强调版本统一,将各省公司的BOSS系统建设拉到相平或相近的起跑线上,为下一步全国性质的BOSS大规模改造奠定基础。下一步,中国移动正在规划面向3G的未来业务支撑体系框架即NGBOSS。NGBOSS提出的建设原则是“自顶向下重构业务支撑网,支撑系统的接口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而运营商将取代厂商主导NGBOSS系统的核心设计和建设。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较早地规划出了较为清晰的运营支撑系统架构,概括为“一个体系结构,多个子系统”,即在一个运营支撑系统的架构下,以省为中心分别建设各个子系统,包括综合营账、综合结算、专业计费、客服及网管系统等。中国联通的运营支撑系统建设思路符合其全业务运营商的特点,通过综合营账和专业计费来解决业务差异大和向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界面(一台清、一单清)的矛盾。

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中国联通于2004年又制订完成了“UNI-IT”信息化架构。该架构通过在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客户及业务网络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有效地支持着联通运营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营销、业务产品开发、销售、客户服务和收入实现。UNI-IT包含BSS(业务支持系统)、MSS(管理支持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SS包括CRM、计费、账务、结算、经营分析等子系统,主要面向企业提供业务经营和客户服务的支持。同时,BSS也是MSS、ERP系统的经营信息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MSS是为联通运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支持的前台系统,负责将BSS、ERP提供的信息展现给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它是联通BSS、ERP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承载体,也是企业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而承担财务和资产管理的ERP是联通建设的一个跨部门、跨地区高度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该系统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流程、资产、财务、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成本核算,实现优化内部资源等目标,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中国网通

中国网通在2003-2004年颁布了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整体规划,表明了中国网通对企业信息化战略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中国网通信息化工作范围涉及组织管控和信息系统两大方面内容。

在组织管控建设方面,中国网通提出通过信息化组织管控体系的建设实现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应用、维护、评价、支撑等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在信息系统方面,中国网通信息系统提出未来IT系统由MSS、BSS和OSS组成,其中MSS包括OA、门户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和数据仓库;BSS包括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网上营业厅、市场营销、计费帐务、产品管理、数据采集、结算和合作伙伴管理系统;OSS包括网络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和外派人员管理;上述系统基于EAI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自动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

现阶段的电信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新业务和管理模式上的竞争。各电信运营商都将开发新市场及拓展新业务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住自己的固有领地并抢占新领域。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网络的不断融合、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支撑。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电信运营商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电信的业务创新离不开IT系统的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创新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向客户提供移动化、个人化和宽带化的通信世界,并且这些业务与服务都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定制。这意味着传统电信网络与业务一一对应的关系将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平台支持多种业务,这些丰富的业务,都要依赖IT技术来生成。

第二,企业信息化是运营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服务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电信运营商要想靠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业务和服务取胜,就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把客户的需求转变成为服务。

第三,利用IT技术可以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电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随着网络和业务的不断扩张,存在一些业务流程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理顺流程的动力,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第四,通过IT技术可以解决运营商组织架构的合理设置问题。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运营商会发现其组织架构的不合理之处,找到部门间关系存在的混乱之处,避免同样的事情不同的部门都在做,分清职责减少交叉点。

第五,企业信息化也有助于提高运营商的执行力,从而从容应对市场的变化。通过流程再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运营商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信息化系统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增强,并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透明度。

第三篇:现代航运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要分析

航运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航运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航运业信息化建设普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走过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应用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近三十年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航运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分散、单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越来越暴露出其无法协同、功能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现代航运业市场竞争和规范化高效管理的需要。在总结航运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的时候,航企可以明显地发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航运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已经来到了从信息管理孤岛走向信息大陆的阶段。

存在的问题

我国航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航企信息化建设存弊端示意图 航运信息化往往沿用传统、落后的MIS开发理论与方法,重蹈企业信息化系统各自为政的覆辙,导致项目的开始带来了很大风险。 还没有完全走出MIS系统“不上效率低,上了不能用”的怪圈,不能使信息化与航运企业管理业务很好地匹配,为发展战略服务。 对航运企业信息化规律认识不深刻,不能提出和明确的航运信息化需求,缺乏科学的、可持续的信息化规划。 缺少有全面完善的行业软件产品,特别在散货航运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几乎是空白。

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航企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年航运信息化建设经验,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 航企对航运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还是软件,认识不清;往往掉入技术的陷阱,对信

息化反作用于业务的影响没有估计到位。

 航企管理的柔性与软件钢性的矛盾,由于管理的多变和对业务需要不断优化,需要

对软件不断改进和维护,但是没有很好的开发体系和后续资金支持。  航企信息化需求难以确定的原因是,管理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两类人员沟通缺乏有

效的方法和工具支持,存在语言间隙,是一种不对称的对话。

 缺乏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支持,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是“把房子倒过来盖”,在没有统一

数据标准、数据库平台以及企业管理模型基础的前提下,先进行网络硬件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导致信息孤岛的形成空中楼阁,系统无法扩展、信息无法交互而最终废弃。

 航运软件企业缺乏对信息化本质规律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方式

建设目标:循序渐进解决航运企业各阶段信息化需求,最终为航运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建设理念: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完善,滚动发展

整体信息化框架

第四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科技部将拿出8亿元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在去年对宝钢、一汽等19项大企业信息化项目安排国债贴息支持的基础上,继续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的专项,力争用5年时间在国家重点企业中基本实现信息化。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和途径作简要介绍。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调查中,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软件开发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了管理系统软件的“本土化”进程。

5.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

政府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有效的政府行为,进行直接倡导和推动——政府举措

(1)进一步明确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将推动系统应用纳入发展规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2)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

(3)努力培养积聚软件开发的相关人才。教育部最近在全国批准一批高校成立软件学院,就是这方面的重大举措。

(4)积极鼓励、推动软件开发商、用户与学术界的联合或合作,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产品。

(5)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为此,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6)建设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注意对示范工程的跟踪评价并引入滚动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示范性。

(7)要有直接的政策激励(直接政策激励通常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贷款安排等)。这类激励政策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效果,但亦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只能将其作为推动系统应用的辅助手段。此外,要采取措施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

2.通过行政影响软件供应商行为——供应商行为

(1)建立和维护开放高效的行业环境,限制地方保护等形式的不公平竞争,在开业、融资,人才供给、信息获得、研究咨询等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市场系统的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研究和建立行业和行业行为规范。成立由政府部门、专家、软件商和用户代表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为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3)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软件的开发。这类软件一经市场检验、受用户欢迎,政府可以考虑以信息提示、企业和品牌宣传、产品推荐、后续研发支持等形式予以扶持。

(4)积极推进管理软件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软件企业通过软件成熟度 (CMM)标准的国际认证,为国产软件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5)建立高水平的系统应用的咨询机构。要求专业咨询机构具有较好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除了能给予企业以正确的系统实施方法的指导外,还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给予系统规划、流程重组、软件选型、风险控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帮助。政府还可以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等积极推进面向系统有效应用的咨询服务。

3.通过政府影响管理系统用户的行为——用户行为

(1)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先进软件系统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责任心强、注重学习、勇于和善于领导变革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使他们具备推动变革必要的权力和影响力。

(2)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系统建设水平。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应给予充分肯定,除财务指标外,企业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进步亦应考虑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充分认识和遵循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规律。“一把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试点推进企业首席信息执行官制度。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达庆利来源:《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第4期

第五篇: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1、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发展过程分析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 IT 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发布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 Internet 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4].(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

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

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2] 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3] 戴恩民。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的思考[OL].国研网,2003-09-16.

[4] 段永基。建立有效的创新和投入机制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J].宏观经济研究,2001

(3)。

上一篇:让心灵洒满阳光范文下一篇:起重机操作规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