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重点

2023-05-29

第一篇: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重点

电大《学前教育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一、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选择题20%、简答题26%、论述题24%、案例分析题30%。

二、试题类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括号内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1.幼儿园环境设计的主要作用有(D)

A.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管理作用B.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制约作用C.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管理作用D.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

2.体现学前教育的功能特征的是(C) 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④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如何理解幼儿园所担负的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双重”任务?

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概括地说,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保育、教育学前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理解与贯彻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必须把握:①不断地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②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③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工作运行机制。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①解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④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结合实例论述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①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能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适当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而长期教养经验剥夺则会使儿童认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永久性丧失人类某些特有的能力。因此,我们各级幼教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并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后天教养环境。②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或外界刺激,个体不断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如此循环不已,使认识结构不断创新,儿童心理的发展使由较低水平的图式达到较高水平的图式。因此说,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

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不用嘴巴来点名,而是用眼睛来点名。”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评价该教师的行为,并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熟记儿童的名字。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②选用适当的语言。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不要用生疏的字、词、句与儿童交流,应选择儿童容易听懂的字、词、句作为与儿童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③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儿童通过教师的眼神能明白老师要说什么。教师要使每一个儿童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儿童包围其中。在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儿童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处于平等的位置。④语调语速要适当。教师说话的语调对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会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儿童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与儿童沟通时的语速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此外,交流时的音量也要适当。⑤语气要和善。教师与儿童沟通时,语气是否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语气,会使儿童感到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⑥善于倾听。在与儿童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⑦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又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极易受损伤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要充分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进步和成绩,这样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信任,对教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就更加重视,并欣然接受。

三、考核内容与要求:考试标准参照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与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指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理解:指对于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分析与应用: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学习的理论分析、说明、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试卷包含识记、理解、分析与应用三个层次的题目,并强调对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分析与应用占40%。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 理解: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各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理解: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3.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识记: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理解: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 学前教育学的功能与效益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的功能 识记:

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学前教育功能的类型。 理解:

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应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前教育的功能。 2.学前教育的效益 识记:

学前教育效益的内涵;学前教育效益的特点;学前教育效益的类型。 理解:

学前教育的具体效益。 应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学前教育的效益途径与方法。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

学前教育在人的内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前教育在人的外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 识记: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理解:

遗传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 识记:

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2.学前儿童体育 识记:

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与意义;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体育的途径与方法。 3.学前儿童智育 识记: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与意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智育的方法与手段。 4.学前儿童德育 识记: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与原则;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5.学前儿童美育 识记: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识记: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容;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理解: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 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2.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识记: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理解: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 3.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识记: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类型;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特点。 理解: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意义。 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游戏;运用相关原理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

第六章 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识记: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理解: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2.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识记: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 理解: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3.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理解:

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内容;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方法。 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内容;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方法。 应用:

运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环境设计。 运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原理进行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

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识记: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种类。 理解:

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3.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理解:

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基于“反思日记”的教 师成长;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应用:

运用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识记:

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 理解:

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具体工作。 2.幼儿园的社区工作 理解: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原因;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应用:

运用社区与社区合作的方式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与意义 识记: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 理解: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理解: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原则;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3.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识记: 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理解:

国外幼教衔接的经验。 应用:

有效衔接工作的途径。

第二篇: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注:本课程教材为《心理学》,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

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

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

绪论

重点掌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 心理测量法:这种测量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测量的信度,即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③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④个案法。

掌握

20世纪主要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于20世纪初创立的。他们不关心心理的结构,而注重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机能。“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它的这一特点,促使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研究兴趣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要的任何一种人,不论是医生、艺术家、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或小偷。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称其为新行为主义。他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的,并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他认为,所有的能量都源于体内寻求发泄和降低紧张的兴奋状态。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了解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即探讨引起疾病的心理因素,疾病对心理带来哪些影响等。③咨询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沟通,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④工业心理学:现代工业学把人机系统扩展为人-机-环境-社会更全面的系统。⑤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重点掌握

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①适应性运动。②生理变化。③无关动作停止。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掌握

睡眠的阶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b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则由a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D波。一个睡眠周期,包括睡眠的四个阶段加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约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睡眠周期。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约10分钟,而最后一次可以长达1小时。 梦的解释:①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②生理学观点: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③认知观点:梦只是对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加以重新整合,使之转化为可意识到的知识。

了解

催眠的基本过程:首先,催眠师是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催眠师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步,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做暗示性测查。第三步,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这时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第四步,当催眠过程结束以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 催眠的原理:①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②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重点掌握

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2)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同域性原则。(3)知觉适应和知觉定势:知觉定势经常是通过暗示形成的,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动机都会对暗示造成影响。

知觉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心理学家尤其关注深度知觉。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①线条透视。②相对大小。③阴影。④遮挡。⑤纹理梯度。(2)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①时间辨认。②时间确认。③对延续时间的估计。④对时间的预测。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和其他客观标志。内在标尺主要来自人体本身的节律性活动。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①感觉通道的特性。②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③人们的兴趣和动机。(3)运动知觉:分为真实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①真实运动知觉:对真实运动的知觉依赖于运动物体与背景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不是视网膜上物体的位置变化。②似动知觉: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动景运动的最佳实例就是电影);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是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自主运动。(4)错觉。

掌握

刺激与感觉的关系:①感觉阈限:感觉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这是衡量感觉敏感性的两个指标。②阈下感觉:不能被有意识的觉察到的刺激被称为阈下刺激,个体对这种刺激的感觉被称为阈下感觉。阈下刺激仍然会对人的情绪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了解 感觉的种类:根据不同刺激及其所作用的感受器的不同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触觉、温度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

第四章

记忆 重点掌握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记忆的三个系统:①感觉记忆系统: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②短时记忆系统:被看作是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因此短时记忆也被称作是工作记忆)。③长时记忆系统:是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

遗忘的原因:编码和提取失败;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复习策略:及时复习;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精加工策略:①只有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才能改善长时记忆。精细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②自我参照性加工(以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我们在记忆各类材料时,如果能够通过联想将需要记忆的材料与自己建立起联系,就会获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掌握

记忆的分类:①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电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去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形式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就是陈述性记忆。如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很难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或表达,一般只能通过动作表达。③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比如回想起昨晚看过的电影,回忆儿时经历过的事情等等,就是情境记忆。情境记忆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也被称为自传体记忆。如对单词的意义、交通规则、物理定律等内容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④根据是否有意识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发现源于对某些遗忘症患者的研究。

了解

记忆术:专门的记忆方法或技术被称为记忆术。记忆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形成图片记忆;赋予信息意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建立特殊联系。

第五章

思维

重点掌握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想象的功能:①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②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③代替的功能。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④生理调节的功能。想象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2)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3)选择策略: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4)检验策略: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算法是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出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算法策略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因此效率低下。(2)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启发式策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包括: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者会将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问题的表征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也受到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制约。(2)定势。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3)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不同于常规思维的独到之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吉尔福特在测量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时经常用到“一物多用”的方法。(2)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3)灵活性。灵活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4)精致性。精致性指思维的精细程度。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掌握

思维的过程:①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部分,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与综合。②比较与分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③抽象与概括。 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幻觉也是一种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①再造想象:比如演员在看完剧本以后,在头脑中想象出关于角色的生动形象,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②创造想象:作家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都需要创造想象。比如“美人鱼”的形象就是将人的形象和鱼的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③幻想:幻想如果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有付诸实现的可能的话,就可算作是理想。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则是空想。

了解

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依赖的内容和抽象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类早期的思维和婴幼儿个体的思维几乎完全属于这种类型。②根据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是发散思维。③根据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六章

语言 重点掌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1)语言的结构性。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2)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表达。(3)语言的意义性。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某种意义,词通过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句子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词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使得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的。此外,语言还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的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生则相反,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构建阶段。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2)转换阶段。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3)执行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语言获得的理论: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1)后天学习论。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①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种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模仿父母,父母适时的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成人使用的语言。(2)先天因素说。①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LAD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就如同眼睛能看见事物和耳朵能听见声音一样,LAD对语言的获得不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②对先天因素说的支持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几乎都经过相同的历程,儿童在没有刻意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说明在我们学习语言之前,某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脑结构就已经存在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获得的阶段: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②单词语阶段(1-1.5周岁):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③电报语阶段(1.5 -2周岁):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④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掌握

语言的理解:①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词频;词长;语境和语义。②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有: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和语义。③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影响语篇的理解的因素:推理;图式。

了解

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单词、短语和句子。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第三篇:中央银行学考试重点

填空

瑞典银行1656 私人银行 1668 政府改组为国家银行 1897 垄断货币发行

英格兰银行 1694成立 1844《皮尔条例》垄断货币发行 是第一家中央银行 成立之初意在筹集战争军费 1928年成为英唯一发行银行 金块论和反金块论(通货主义和银行主义) 围绕货币发行是否应控制的“金块论争” 金块论 大卫·李嘉图,控制纸币发行——通货主义 保持通货稳定,反金块论——银行主义

卡特格拉斯法案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1913成立 在此之前美国试图成立中央银行 1791第一国民银行 1816第二国民银行 均失败 1908成立货币委员会 1913通过《卡特—格拉斯法》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欧洲政治联盟条约》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二者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为后来欧洲中央银行提供了制度和法律基础 确保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SWIFT中文 环球银行金融电讯清算协会清算系统

东加勒比海管理局 废除英属西印度元采用东加勒比元

中央银行独立性 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央行的三个作用

(1)发行的银行 如英格兰银行 垄断货币发行权,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集中银行存款准备金 向银行提供贷款和清算服务 (3)政府的银行 美联储做得最好 代表该国中央政府发行货币金融政策,为国家提供各自金融服务。

央行形成的两种方式

(1)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 (2)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威尼斯银行 1580 第一个家银行

欧洲清算系统 EBA清算系统(欧洲银行协会) EAF清算系统(欧洲法兰克福清算系统) TARGET(欧洲间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 指由清算机构和实现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工具互相作用以完成债券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系统

中非货币联盟 1973.4.1→中非国家银行 由喀麦隆、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和中非共和国6个成员国组成 总行设在雅温得,发行共同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国际储备货币的种类构成 1黄金 外汇 2特别提款权 3在IMF的储备头寸 发行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金银准备阶段

2、保证准备阶段

3、管理通货阶段(没有准备)中国直接跨过1 2 进入这一阶段

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一元式 中国人民银行 英 二元式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意

1 复合式中央制度指国家不独设立专司央行职能机构,由一家集央行与商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央行职能。如前苏联。

准中央银行制度(不是独立完整全名地行使各种央行职能)主要在主权不完全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如我国的香港的发行银行渣打银行 汇丰银行 中国银行和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等。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一般由地域相邻,经济状况相对一致的国家组成。其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外汇制度 发行统一货币。如欧洲中央银行 西非中央银行 中非中央银行 东加勒比中央银行。

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制度 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包括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自由竞争悖论 a本身就是高风险高负债经营 b金融业一般要求有十分客观的规模才能营业 这种大规模出现了垄断倾向 如果放任自由 会导致高度垄断集中 因此需要政府央行的监管 应限制其自由竞争 但金融机构作为企业 限制其自由竞争与现在鼓励工商企业自由竞争理论相悖

负外部性 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虽然具有货币乘数等社会效益 但其自身的效益大于社会效益时 银行就会无所顾忌 这时需要政府监管限制这种负外部性

溢出效应 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不仅影响本国经济运行,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其他国家,溢出效应的存在要求各国央行间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反洗钱 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常见的洗钱途径广泛涉及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等各种领域。反洗钱是政府动用立法、司法力量,调动有关的组织和商业机构对可能的洗钱活动予以识别,对有关款项予以处置,对相关机构和人士予以惩罚,从而达到阻止犯罪活动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洗钱是指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有效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原则》,以提高各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主要内容有:(1)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2)发照和结构;(3)审慎法规和要求;(4)持续银行监管手段; (5)信息要求;(6)正式监管权力;(7)跨国银行业。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某种贵金属或某些其他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

骆驼评级体系 “骆驼”评价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2 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因其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流动性,其“骆驼”评价方法,因其有效性,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价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及变化趋势、资产质量、存款结构及偿付保证、盈利状况、人力资源情况等五个方面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价的框架。 跨国型中央银行的种类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货币。

财政发行 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

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财政发行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或财政透支而增加的纸币发行。

央行存款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的一种,包括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政府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外国存款、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等几种。 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

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

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 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 公开市场操作 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大额支付系统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工具。

赫斯塔特事件 赫斯塔特银行在1974年接到了德国政府当局清算的命令,却无力向对方银行支付美元而发生的风险。银行遇到了巨额跨境结算的风险,因为一笔外汇交易中各个阶段不可撤消的结算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完成的。赫斯塔特银行低估了浮动汇率下的外汇风险,忽视了外汇交易的市场风险防范,当接到德国政府当局清算的命令时,无力向对方银行支付美元,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是巨额跨境结算的风险导致了其破产。

简答

皮尔条例 1844 年通过《皮尔条例》, 确立了英格兰银行作为货币发 行银行的地位。

《皮尔条例》 源于银行主义与通货主义之争, 通货主义认为银行券的发行必 须要有贵金属作保证,来防止 货币泛滥的危险。通货主义的 胜利诞生了《皮尔条例》 主要内容: 1.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 部。 2.不批准新的银行发行货币。 3.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英格兰银 行。 1928年成为唯一的发行银行 《皮尔条例》从中央银行的组 织模式和货币发行上为英格兰 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了 基础。《皮尔条例》不仅确立了英格兰银行货币发行银行的地位,也为其他国家以后建立中央银行提供了模式。但是,《皮尔条例》过分僵硬的货币发行制度也在以后历次经济危机中暴露出其缺点。 货币发行程序(美廉署 中国)

央行货币发行基本原则

(一)垄断发行的原则

1、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

2、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二)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独立性。

(三)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3 央行发行库与商行业务库的区别 发行库是发行货币的机构,商业银行业务库是保存现金的地方。关系就是发行库发行货币,先发到各个银行,再通过各个银行将货币流转到老百姓手中,老百姓手中的新货币经过流转变旧后,又通过各个银行再将残币废币回交到央行,这样央行在发行新的货币。

1、机构设置不同 发行库是各级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垂直领导关系 业务库则是各商业银行根据其基层行处对外营业需要设置的

2、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 发行库发行基金 业务库保管的就是现金(发行基金不属于通货 而到了商行业务库就构成了通货)

3、业务对象不同 发行库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 而业务库的对象则是与其有客户关系的全社会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和代表国家

★弹性比例制度 1980年以前的美国 ★保证准备制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1939年后的英国 ★现金准备发行制 香港 ★比例准备制 日本 清算和结算的定义和关系

1结算:指为实现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行为。从地域的角度划分,结算分为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两类。从支付工具的角度划分,结算可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转帐结算)两类;

清算:指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的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 。 结算、清算

相同点:都是货币的收付

不同点:主体和客体不同,结算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客体是客户,清算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客体是金融机构 联系:清算在结算的基础上产生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作图)

央行证券买卖和央行贷款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效果相同:央行买进证券相当于增加贷款,而抛售证券相当于贷款回收。

2、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相同:买入证券会增加基础货币量,抛售证券则会减少基础货币量。

3、二者皆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二)不同之处:

1、流动性不同

2、央行获取收益方式不同

3、对经济金融环境(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要求不同

同:1 买进证券→贷出贷款 卖出证券→收回贷款 基本过程一致 2对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一致的 异:1依据不同 证券买卖以证券质量为抵押 而贷款以商业银行信用为依据 2流动性 证券买卖的流动性是央行所有资产业务中最强的 不存在期限问题 而贷款再短也有期限 3收入不同 证券买卖是价差收入 而贷款则是利息收入 4要求不同 经济环境不同 贷款对经济环境没有太多要求(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常采用这一业务的原因)而证券买卖对金融、经济环境的要求很高 要有一个公平活跃的市场

支付清算体系原理 为利用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金融 机构需要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中央银行通常要求金融机构在账户中保持一定的备付金,以保证清偿的顺利进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中央银行往账帐户的借贷记载进行划转清算。银行间清算需要通过行间支付系统进行,行间支付系统即为银行自身和客户委托办理的结算事项提供资金清偿服务。资金清算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程序,一是付款行通过支付系统向收款行发出支付信息;二是付款行和收款行之间实现资金划转。按照对转账资金的不同处理方式,银行同业间清算可分为差额清算系统与金额清算系统两种。

4 差额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帐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即净结算头寸;而全额清算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经营的支付系统即属RTGS系统(实时全额清算系统)。

早期银行监管和现代银行监管理念和重点上的区别 早期的金融监管与现代的金融监管有很大不同。 ( 早期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和 保证支付方面的监管;现代的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 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对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 实行监督和管理. 从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看,20世纪以前,金融监 管在其范围和力度方面与当代相比要小得多.)

早期重心→控制和垄断货币发行 (合规性 监管性 安全性优先) 现代重心(七八十年代)→防范风险 防范危机 (审慎性 效率优先)

国际性支付系统

(一)欧洲支付体系及欧元清算系统

欧洲银行协会清算系统(EBA) 欧洲法兰克福清算系统(EAF) 欧洲间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TARGET)

(二)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CHIPS) 财政发行和货币发行的定义以及财政发行的危害

财政发行 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财政发行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或财政透支而增加的纸币发行。 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人的数量。这两者通常都被称为货币发行。不当的财政发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央行贷款与一般贷款的区别

中央银行贷款(习惯上称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将可能紧缩的信号之一 发放对象不同,央行贷款还是一种调控工具。

论述

金融监管有效性和必要性

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政策变动

中国今年下半年经济趋缓和通缩的分析和明年货币政策建议性分析 结合当前经济状况,运用经济周期波动图分析

5

第四篇:2014电大《公共关系学》考试重点

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其要素: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传播。

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公共关系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一种社会实践,当一个组织自觉地采取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去改善原有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状态的概念: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公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公众的基本特点是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公众分为两大类: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公共关系的产生及传播,是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短暂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一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科学管理理论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工程师泰勒为代表。他在美国首创流水线工作法,有“血腥的泰勒”为恶名。1911年,泰勒系统总结了他的管理学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生产作业标准化、工时利用科学化、管理权利层次化、劳动分配合理化等原则。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比传统的经验管理有了重大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其理论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控制机器的附属品——工人,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全员公关的概念:是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力搞好公关工作。

公关对提高员工的素质要求:员工素质是指组织员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法律观念等方面的综合品质。通过公共关系管理,组织可以在公众至上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个人形象意识、与时俱进意识等方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公共关系公司的概念:公共关系公司,又称公共关系顾问公司或公共关系咨询公司。它是由各具专长的公共关系专家和公共关系技术人员组成,受具体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其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提供设计方案、决策参考的社会服务机构。

公关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知名度的概念及美誉度的关系:知名度是公众对组织知晓和了解的程度,是反映组织社会名气大小的客观指标。美誉度则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程度,是组织社会名誉好坏的客观指标。一个组织的形象好坏,通过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指标就可以反映出来。

公共关系模式:所谓公共关系模式,就是指由一定的公共关系目标和任务,以及为实现这种目标和任务所应用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交际型公关的概念:交际型公共关系模式以无媒介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公关评估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内部外部监察法、传播统计法和公众行为检测法。

良好员工关系的意义:员工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组织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其重要意义可表现为:1.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2.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

媒介关系:媒介关系也称新闻界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新闻界的关系。

社区关系的特点是:空间区域性强、生活联系面广、文化背景相近、利益分享相关。 政府关系(政府公众):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各职能机构、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即组织与政府沟通的具体对象之间的关系。

电视的优点:

1、电视将文字、声音、图像、动作四者的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最生动直观的传播工具,给人以最大限度的真实感。

2、电视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电视成为当代公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3、电视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4、电视具有极强的娱乐性,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电视的缺点:

1、记录性较差,内容稍纵即逝。

2、公众对内容的选择余地小。

3、接收方式还不够灵活。

4、制作费用昂贵,是几种大众传播媒介中最贵的。

广播的优势:

1、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老少皆宜。

2、不受空间限制,传播范围最广。

3、传播速度最快,消息播出后立即可以被公众收听到,比报纸快得多。

4、公众接受方式灵活。

5、费用较低。

广播的缺点:

1、记录性较差。

2、公众对内容的选择余地小。

3、直观性较差。

报纸的优势:

1、报纸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

2、报纸信息量大,报道深入细致。

3、读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4、便于保存和检索。

5、制作比较容易,成本不高。报纸的缺点:

1、读者数量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2、传播新闻不如电子媒介及时,在一些恶劣条件下其传播还会中断。

3、传播信息不如广播、电视那样生动直观。

杂志的优势:

1、时效长。

2、容量大。

3、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4、针对性强。

5、比较便于保存。

杂志的缺点:

1、出版周期长。

2、发行量小。

3、理解力受限制。

大众传播媒介选择原则:

1、根据传播内容进行选择。

2、根据公众分布范围进行选择。

3、考虑传播的持久性。

4、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5、考虑可行性。

6、考虑经济性。

公共关系广告与商品广告的区别:

1、两者的直接目的不同。

2、两者的内容不同。

3、两者的发布方式不完全相同。

4、两者的应用范围不同。

谈判的最后防线:界点是谈判各方的基本利益防线,双方都把界点作为最后防线。 演讲的风格:

1、轻松幽默型。

2、感情趋近型。

3、悬念吸引型。

4、先声夺人型。

人际沟通的禁忌:

1、凡事包打听。

2、讲大话吹嘘自己。

3、一味吹捧对方。

4、故弄玄虚。

5、过分暴露自己的“隐私”。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是指社会组织为了某一明确目的,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精心策划的公共关系活动。

庆典活动的概念:庆典活动是指组织在其内部发生值得庆祝的重要事件时,或围绕重要节日而举行的庆祝活动,组织一般将其视为一种制度和礼仪。

开展庆典活动要做好的工作:

1、精心选择对象,发出邀请,确定来宾。

2、合理安排庆典活动的程序。

3、安排接待工作。

4、物质准备和后勤、保安等工作。

赞助活动的概念:是指社会组织以不计报酬的捐赠方式,出资或出力支持某一项社会活动,某一种社会事业。 危机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2、紧迫性。

3、危害性。

4、可变性。

危机处理的一般程序:

1、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发展。

2、坦诚告知,表明诚意。

3、调查情况,收集信息。 公关礼仪的概念: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的行为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

公关礼仪的原则:

1、尊重公众原则。

2、公平对等原则。

3、身份差异原则。

4、从简实效原则。

5、适度原则。 组织行为识别系统:是指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操作规范、协调机制和管理方式的一体化。

CI设计的源头: CI设计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德国的蔼益吉——德律风根公司和意大利的Olivetti公司开始将自己公司的名称、标志印在包装、广告、海报及所有的办公用品上,形成了视觉的统一性。约在1930年,美国的设计专家雷蒙特·罗维和保罗·兰德最早提出了CI的概念。

企业使命的概念: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分工和自身的条件,准备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三名”战略:是“名人”、“名品”、“名门”。

企业CS战略形成的原因及内容:CS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顾客的利益。CS战略的核心就是“满意”两字,具体内容包括:

1、理念满意。

2、行为满意。

3、视听满意。

4、产品满意。

5、服务满意。

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是指政府通过与社会各界公众的双向沟通,树立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自觉活动。

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意义:

1、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3、有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

4、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5、有助于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

6、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7、有助于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事业团体的特点:

1、非营利性与非权威性。

2、经济基础弱。

3、相互间存在竞争关系。

4、对公众有一定的强制性。

5、社会身份的复杂性。

6、公关活动相对落后。

第五篇: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辩证法三大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B.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性(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统一性(同一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一是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性质、地位和作用都不相同。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②质量互变规律: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了解】

11.辩证法中几对范畴:因果范畴、内容&形式、本质&现象、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了解】

1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及其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所固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三.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是从实践中得到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5..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一元性)。

7. 相对真理(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8. 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同意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0.为什么说实践时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重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四.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要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是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拥有的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了解】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重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位置,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重点】

7.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解决方式(重点复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8.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两种对立的历史观:①唯心史观(英雄史观);②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1.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①历史背景②资本原始积累(形成、本质、后果→注意辩证分析)【了解】【见P139】 2.劳动价值论

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②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重点】 ⑤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职能【了解】【P146】

⑥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重点】 附: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社会的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了解】 3剩余价值理论

①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②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③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了解】【P165】 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想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了解】【P171】 六.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

①垄断的含义: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②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性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了解】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了解】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讨论】【见P197】 (P.S.:这是课本的第五章,重点主要是第一节内容)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实现飞跃性发展是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而实现的。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在曲折中前进。

上一篇:中央八项规定细则全文下一篇:中央八项规定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