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教育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孩子的成长教育范文

“心”的教育,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时间过得真快,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上了初三。初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岁月,开始摆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开拓。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虽处于一定的主导地位,但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好品质、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督促、帮助。这些年,伴随孩子的成长,我感悟颇多。

一、创造宽松、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 1.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古希腊哲学家罗塔哥拉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宽松、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是点燃孩子学习“火把”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这也是当代中国家庭所倡导的主旋律。我们家也在努力营造这样的家庭氛围。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支持儿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升入初中,学习紧张了,每个周末总有半天或一天是他自由支配的时间,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打篮球、听音乐、看电影甚至睡懒觉等,我们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放松和自我调整的空间。买衣服、报兴趣班等,都征询他的意见,以他的态度为主导。即使进入紧张的初三复习冲刺阶段,我们还支持儿子参加了全县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

任何自由都是有前提的,我们在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要求他必须充分完成所应肩负的学习任务,比如主动完成作业、自主复习所学知识等;要求他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尽量避免疲劳战或子夜战。我曾向他许诺过,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宽松有度的学习环境是不会改变的。

在此氛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劲头很足,已渐渐适应竞争激烈的初中学习生活。虽然有时他遇到难题时产生急躁或气馁情绪,但我们都会及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平等协商,并帮助他出谋划策。我们和孩子一起不断努力探索如何将宽松有度的学习氛围与他的紧张学习生活相结合的途径。

2.多给孩子一些赏识、鼓励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在我们的生命之初,在孩童时代,我们是通过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因此,每个家长应注意,你的孩子是否自信,与你对他的评价有直接关系。

然而几乎每个家长都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孩子稍有缺点和不足就指责和批评。以为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变好。事实正好相反。我深知在每个人生命之初,需要身边最重要的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肯定。需要家长不断地鼓励和赞扬,这样他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那样的好,他会鼓起勇气做得更好。当孩子不断被父母批评时,他会看不起自己,失去勇气与自信。

我们一直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儿子的所作所为,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心,让他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所在。有了一点点进步,在别人眼里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我们都会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同时注意从来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唠叨孩子的缺点。

面对学习成绩,我认为,毫不犹豫地信任孩子是孩子不竭的动力,父母的冷言冷语可能是压在孩子身上的最后稻草。做一个有远见的家长,过程比结果重要,只有完美的过程,才会有无憾的结果。孩子想当第一名的愿望与生俱来,就像大树拼命往天上生长,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一样,这不是教育的功能,这是生物的本能。

二、做好孩子的榜样,要塑造孩子先塑造自己 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个人成长。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要注意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

我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写字很认真。但自从上了初中,学习内容多了,字写得潦草了。我本身喜欢练字,于是,每天晚上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练一会儿字。那一年,我的书法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耳濡目染,儿子对练字感了兴趣。平时学习忙,但一有空就对照字帖写几行。暑假里,在我的陪伴下,他坚持每天练一页。现在,大家看了他写的字,都会情不自禁地夸上几句。

生活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已,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外出游玩,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遇到困难,积极去面对不退缩。我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现在,我的孩子积极向上,善良而富有爱心。

三、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经过多次“碰壁”,我尝试着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其实就是自觉。自觉是个好东西,不仅父母和老师懂得,连孩子们自己也知道。他们只是往往苦于不懂得怎么去自觉、怎么去实现“自我管理”。

我给孩子总结出“自我管理三句话”: 第一,我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我现在在做什么?

第三,我现在做的事情对我的目标有没有帮助?

管理好自己,对达成目标有利的事情,就抓住一切机会多做;而对影响目标的事情,就尽量少做甚至不做。这样才能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儿子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升上初三,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考个全校第一。说实话,孩子学习虽然好,但不是特别优异,从没考过全校第一。我鼓励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爸爸妈妈支持你。”

有了这个目标,儿子学习更用心了,上课走神、说小话,回到家无节制地玩手机和网络游戏等等这些不自觉的行为渐渐少了,慢慢消失了。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儿子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容易错的知识点写在小纸片上,贴在墙上。睡觉的时候看几眼,上卫生间的时候看几眼。天长日久,这些知识点就牢牢地记在心里。这种自我管理的做法,我称之为加法,即不放过任何机会,尽可能增加学习时间。

再看减法。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儿子在写作业,因为下星期要考试,他该要复习的内容还没完成。一会儿,电视上播放儿子最爱看的《欢乐喜剧人》。以往,儿子都要跟上看,今天是决赛,奶奶连忙招呼。儿子看看桌上堆着的厚厚一摞书本,咬咬牙抵挡住了诱惑,谢绝了邀请。我明白,孩子的目标是拿好成绩,看电视固然有意思,但却会影响他完成作业,进而会影响他的成绩。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看电视,继续复习。

一加一减,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自我管理的道理。只有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高的成就。在这学期全校学科赛考中,儿子终于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些年,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好处是双重的:一方面孩子不断进步、成长;另一方面,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感到非常轻松。

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做事。孩子如果具备了优秀的做人品质,那么他将拥有幸福的人生。 从孩子刚刚有自我意识起,我尽可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如整理房间、叠被子、洗碗、倒垃圾等。让他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这样一点点放手锻炼,孩子的能力就慢慢提高了。现在上了初三,学习再忙,每星期都要做几件家务。我总是有意识教育孩子 “劳动是人的生活需要”,会劳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本领,要在生活中处处多学习、多参与。

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写完文章给老师发过去,当时都晚上十一点了,发完,马上收到了老师的回复:“你也累了,早点休息吧!”孩子很诧异:“老师,您也没睡?”“说好今晚批改你的文章,看了我就去睡。”我趁势引导他:“你瞧,老师真辛苦,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还要批改你们的作业到这么晚。你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更应该好好学习。”孩子从此对老师更加尊敬,更加有礼貌,学习更用心了。

我们家里是四世同堂。我的奶奶已经快九十岁了,腿脚不灵便。每天晚上,我给奶奶洗脸洗脚,服侍奶奶睡下。儿子也学着我的样子,经常帮老奶奶拿这拿那,捶背捏腿。奶奶逢人便夸:“孝顺孝顺,我这小重孙这么孝敬,长大一定大有出息!”

生活中,我时常告诉儿子,要拥有积极的心态,抬头挺胸做人。人生本来就有许多不如意,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都要寻找生活中的“阳光”,积极面对。所以,当儿子考试失利的时候,他会认真分析原因,坦然迎接下一次挑战;当儿子需要帮助遭别人拒绝的时候,他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微笑着再去帮助别人;当儿子感到疲惫的时候,他会静静地休息休息,他明白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

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儿子养成了诚实、勤劳、勇敢的品质,生活中懂得了宽容、感恩,学习上知道了和别人合作、分享。在小学,他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在初中,他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同学们都喜欢和他做朋友。他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被评为山西省三好少年,今年,还被评为晋城市优秀共青团员。

五、培养孩子顽强、坚韧的品质

儿子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因为从小他并不是很优秀,当他很努力了却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时,我就给他讲“麻雀和海鸥”的故事:

大海边,海滩上有一群海鸥和一群麻雀,一阵海浪扑来,麻雀和海鸥被惊飞,它们同时起飞想要避开大浪,麻雀总是比海鸥飞得快,飞得灵活;而海鸥每次都是很笨拙地飞向天空,有时被海浪打湿!但你知道吗?能飞过大海的不是麻雀而是海鸥!

我告诉儿子,当自己不自信的时候,请问“你愿意做海鸥还是麻雀?”一时的聪明并没什么,一时的笨拙也不需要灰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功一定会属于自己!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什么,因为你在努力的同时,也享受了追求带来的快乐。

从此,儿子有了一个座右铭:“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刚上初一,孩子的体育成绩很一般,他曾经还告诉我,有人认为他只会学习。于是,他每天早起跑个几千米,课间一有空就进行跳绳、跳远、蛙跳等练习。中午回到家吃饭的空隙,他还是练习投球的动作。尤其到了周末节假日,他比平时起得还早,去体育场跑步,打球。

经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儿子更健康、更显得朝气蓬勃了。在初二校运会上,他“一举成名”,夺得了三千米的冠军和跳高第三名,并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县篮球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正是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儿子不光体育成绩突出,学习也是日益进步。升上初三,成绩基本在全校前十名,这学期的学科赛考中,他还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初三学生代表,在全校中考冲刺大会上作了表态发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为了孩子的明天,作为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用“心”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把好舵,引导孩子珍惜和把握自己宝贵的青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孝心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明珠双语学校

李林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发展与国家的强盛。实现中国梦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文化的复兴。在回望中华民族强盛期的历史足迹中,我们不难发现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道。要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必须从小学生开始在中华民族重视汲取和崇尚先祖们所创立的孝道。

【关键词】 孝心教育 落实践行 立志报国

现在提倡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孩子便成了家中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些家长的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只要求父母长辈给予,不懂得感恩报恩,孝心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淡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孝,孝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孝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权衡的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传统道德教育正好能让他们找到权衡自己言行的标准,让他们变成尊敬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人。高尚道德的形成,需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只有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提高个人修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他人、爱祖国呢?”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从我国传统美德“孝”字入手,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通过 “百善孝为先”这个中华民族古训的教育,使学生体验父母对工作的劳心,对自己的关心,对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知道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学生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对父母的体贴、孝敬,从养父母之心开始,自觉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教育学生把对家庭的孝和对同学的关爱、对社会的关

1

爱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能爱父母、爱同学,然后知道爱家乡、爱祖国。通过孝心教育让学生产生道德认识,进而演变为道德情感,最后变成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当今社会,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对父母尽儿女之孝——孝敬和孝顺,还提倡我们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我们对祖国尽忠心和对社会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时代的孩子们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落实孝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践行,因为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细节人手,从小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早、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等。"孝举"有:就餐让座位、吃菜让佳肴、看电视让频道、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等等。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人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我校每月假给学生布置的孝心作业,从日常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如:给爷爷奶奶说句祝福的话,温暖他们的心;为爷爷奶奶一起做一件家务事,如倒垃圾、洗菜等,让他们开心;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捏捏肩;为奶奶梳一次头,给爷爷洗一次脚等等。通过电话回访或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月假期间对孝心作业的落实情况,及时总结,在班级评出“孝星少年”,由学校统一表彰颁奖。

孝心教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孝心、善心、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思想逐步得到升华,并得到了社会、家长的极力支持和好评,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在家更懂事了,会懂得体谅父母了。“孝心”活动远没有结束,仍在继续深入开展。过不了多久,人人都将是班级“孝星少年”,孩子们会将“孝心”化为“孝行”,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大全集》 《弟子规》 [2].《习总书记在山东讲话精神》

第三篇:儿童教育 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

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

黑幼龙,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出版有多部书籍,其中《慢养》成为当当网国内家庭类书籍销售排名第一。

“如果能让他少走一点弯路,少受一点磨难,我愿意做任何事。”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声。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孩子们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却养成了备受指责的“过分自我和敏感”、“不够独立”、“没有担当”、“依赖性强”等性格或个性。

针对这种普遍现状,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区负责人黑幼龙先生给出了一个与中国家长完全不同的养育意见。

养育孩子要先学会放手

有个小女孩第一天上学衣服穿得很不得体,放学后小女孩埋怨妈妈任由她出洋相,妈妈抓住时机让小女孩回想一下以往妈妈是怎么教她穿着的。于是这成为了小女孩人生中重要的第一课,从此她再也不会随便乱穿衣服,并且懂得为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犯错误而不放开你的手,不然孩子迟早还是会犯错。”这是黑幼龙先生给父母的第一个提示。

今天,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在过于安全和宽松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不懂得接受和应付社会的阴暗面。黑幼龙说这类孩子有个统称叫作“草莓族”,外表亮丽,却性格软弱,一捏就破。如何避免让孩子养成脆弱的性格,还是那个要诀:放手。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独立接触外界,从小培养孩子的独自应对事务的能力,有一个很简单也很容易操作的方式就是,等孩子长到适当年龄后,让他们出去打工: “孩子在打工过程中,一定会经受挫折,让他们自己面对,父母最多在侧面给予精神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有面对„残酷‟社会的经验了。”

“经验是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的,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他们去经历,即使父母也不行。”

一位成功父亲的经验

黑幼龙的4个子女全部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家庭和美。“其实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都是一帆风顺,只是我信奉„慢养‟原则,尽量付出足够且均等的爱给每个孩子,并努力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很幸运,现在我的孩子都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当然,„放手‟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很可能他们就会选择一些我们无法容忍的道路,例如不读书、做我们认为不好的工作等,这时候,你是否能全盘接受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干涉?”

黑幼龙回忆起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也觉得并不轻松。作为父母,孩子的将来是一个最大的未知数,而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如果与你的意见相左,一旦你强迫他们按照你的想法行事之后,是否他们就真的能全部服从,顺风顺水地走下去。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就能获得快乐?

去看看黑幼龙先生的《慢养》系列丛书吧,也许你能从中悟到一些养育秘诀。

第四篇: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从海边散步回来。

无意之中,看见马路边三三两两的孩子,行色匆匆。他们或挎着书包,或提着画夹,或背着乐器,他们这是去干什么?今天是周末啊?出于好奇,我跟在了他们后边。

孩子们年龄不等,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应该还不到十岁。他们走路的姿势,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孩子的雀跃,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走起路来,应该是东张西望的,追逐嬉戏的,用他们的小脚在自己人生的小路上画着优美的弧线,因为孩子的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眼前没有,孩子们的脸低沉着,略显忧郁的眼神写满了疲惫。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一幢旧楼,里面两间屋子已经有不少孩子围坐在几张大桌子四周。一个个展开书本,或作冥思苦想状,或为埋头钻研型,或写或画的,东倒西歪的,像一个个小夫子;门内两位年轻的老师在不停地巡回,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指指点点;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简易的木制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几何图形;楼梯口,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孩子家长,他们谈笑风生,充满希望地描绘着孩子们的未来——原来如此!

我迅速地离开,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怪异,感到迷茫。我不明白,这些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钱到这里来补习。那么,学生的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样下去,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如何保证?他们玩耍的时间呢?要知道,他们还仅仅是十几岁甚至十岁不到的孩子啊!是谁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却不得不在这里经受着枯燥无趣的知识的轰炸,他们以后漫长的学习征途上,又如何提得起学习的兴趣?

我不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他们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的受害者,但是从他们略显忧郁的带着疲惫的眼神里,我敢肯定,他们绝对不是教育的享受者……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告别了忙碌喧闹的校园,离开了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冷静地回味32年的从教生涯,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30年往事,常常因自己充当了‘隐形杀手’而深感愧疚:学生成绩平平,却迷上象棋、围棋的烧之;读背课文无兴趣,却喜欢读小说看小人书的撕之;……被我没收的沙包、陀螺等玩具满满地装了两纸箱,许多风筝的翅膀被我折损的再也飞不起来了。我武断的认为这些学生‘不务正业’。……只会玩的张兵,长大后‘玩’成了汽车改装厂的厂长。在欢度元旦之际,他给我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个汽车模型,这模型不仅有四个轮子,而且还有两只翅膀,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看待儿童世界的眼光,面对纯洁、无比脆弱而又充满好奇和生命活力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当今的教育大背景下,还他们一个本色的童年,既保存孩子美好的天性,又使其得到最初的发展动力?但无可讳言的是,在儿童教育中,我们——教师和家长,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扼杀孩子天性的“隐形杀手”。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发出了惊世控告:“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振聋发聩的呼吁!

当今社会赋予了成年人一种“庄严”的使命,即“他们有权决定孩子的教育与发展”。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变得自私自利,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们只用自己的标尺来衡量孩子的善恶美丑。”他们只会从功利的层面来指导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有人说,孩子的希望不是毁在自己的手里,而是毁在成年人的手里。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但我想用一个事实来证明,当孩子无法达到我们成年人所谓的标准时,我们是不是就此选择了放弃?我们选择了放弃,孩子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课堂上,看着坐在教室两旁甚至犄角旮旯里无所事事的孩子们,我的心在战栗,“学会放弃”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他们看来,能够考上重点中学的毕竟是少数,“我”绝对不会成为其中之一。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坚持?

如果,把我们今天的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仍然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即让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失败者,让他们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向社会,走向自己未来的人生,有的甚至走向绝路。

据统计,一个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中,要接受几百次的各类考试,按照多数学校的习惯做法,考试成绩是要进行张榜公布的(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禁止类似的做法的),我想,作为年幼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应该不仅仅是自己的考试名次,对更多的孩子来说,恐怕是面对成绩差时的那种特殊氛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蛮横的羞辱,然而这种羞辱却又显得那么貌似公平、文明乃至关心。试想,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这样的羞辱或打击时,他们是如何地战战兢兢,他们稚嫩的心灵如何承受得了这份恐惧?

那天下班回家,儿子告诉我:“爸,我这次期中考试考得不好,在我们班排到第九名。不过您放心,下次我肯定会考好的!”我心中一痛,不是因为儿子的考试成绩,而是因为儿子的那一句承诺。儿子还算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学习上,我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但是我不明白,面对这已经相当不错的成绩,儿子为什么仍不满足?是谁给他施加了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要问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也应该首推健全的人格,如浓厚的兴趣,坚强的自信等等,这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

而事实怎样呢?据一项最新的全国性统计调查显示,当问及“你现在最关心的哪些事情时”,82.7%的小学生和86.4%的中学生回答是“学习成绩”,46.1%的小学生和56.4%的中学生回答是“升学”。

可怜的孩子,在日趋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升学压力面前,他们失去了什么?浓厚的学习兴趣,诚实童真的性格,天真烂漫的笑声……生命是什么?生命原本应该是生机勃发,是创意无限;生命是童年的欢乐,少年的轻狂,青春的灿烂……而今,却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前赴后继地被异化的教育摧残着。

“吃过午饭,我早早地进了教室。发现几个学生在嬉戏打闹,大部分学生面前摊着数学作业,在埋头苦思。训斥了几句后用最快的速度讲评了作业,学生还没订正好,英语老师就在门口探了一下头,原来中午读英语的时间到了,我只好让步。读完英语我走出教室,又和捧着考卷阴沉着脸的数学老师打个照面。这时,我突然发现,整个校园冷冷清清的,只有教室里整齐的英语朗读声告诉我,原来这里是学校!”这是一位中学的班主任老师的一篇日记。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分数”,压得多少孩子透不过气来;升学的压力,让多少孩子失去了自由和欢乐?回想起我的童年,翻跟斗、跳皮筋;爬山峦,摘野果;捉螃蟹,钓鱼虾;……就连回家打猪草也掺合着游戏,附带着笑声,清苦的生活并没有扼杀我们的快乐,时至今日,这些都成为我记忆中最宝贵的珍藏;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了,见多识广了,可为什么却再难听到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曾经听到楼下两个玩耍的小学生的一段对话:——

“作业做完了吗?”

“老师的做完了,爸爸妈妈的还没做!”

“你妈给你留了几张?”

“不多,奥数语文一样一张。”

“那咱快回去吧,我爸妈留的多!”

孩子们玩耍的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结果是——他们可能终身都不会玩耍了。呆呆的,没有了作业的时候,就像陕北疲倦之极的农民样,只想什么也不干,“坐一天!”朋友们,试想一下,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什么也不干,呆呆地坐一天,那意味着什么?

当今社会,比较盛行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是什么?初中?小学?幼儿园?当然是越早越好,——最好从胎教开始!曾听过这样一个论调:“你给孩子一个童年,孩子就会亏欠你一个未来!”难道失去童年,就一定会有期许的未来?难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拼个输赢?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堂里焕发生命的光彩。生命的光彩,在于生命独立自由的天性。适应并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觉悟生命的尊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

当年,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先驱发现中国孩子照片上的眼睛是呆滞的、无光泽的,于是发出了“拯救孩子”的呐喊。孩子呆滞、无光泽的眼神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的迂腐和衰败,“拯救孩子”就是“拯救社会”。而今,我们的孩子,眼神虽然不再呆滞,但我们却从中看出了疲倦,看出了成人的世故与狡黠,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恐惧,甚至悲哀。我们需要改变儿童看世界的眼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我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这些误区的产生,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制约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给他们造成了极大地心灵伤害。

“童年,是生命自然天性保存的最完美的阶段。它蕴含着生命发展的种种可能的奇迹,它是整个生命进化历程的缩影。”

生命,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育,同样有它的规律,但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蒙台梭利大胆预言:“如果我们能在儿童身上发现一个人成长所需的要素,那么我们将能在儿童身上发现人类未来幸福的源泉。”

第五篇: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指:在生活中家长以自己的主观思维和见解,经过言传和实践生活体验,以达到对儿童教育和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心理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以后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

一、然而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误区。

(一)对孩子过分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上升为小皇帝、小公主。由此造成了父母亲,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过分宠爱,或者说是溺爱。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儿童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溺爱的后果便是孩子自私、冷漠、唯我独尊,且叛逆的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过多的庇护,会使这些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他们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便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自卑而走向极端。而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勇于挑战困难的人。且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儿童,一般性格较为冲动,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而且攻击性高,对成人易出现严重的反抗情绪。这种对孩子仅仅有家长自以为是的“爱的情感”并不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

(二)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较

家长不能把孩子仅仅当做自己监护的对象,动辄撕碎儿童的尊严,刺伤儿童心灵。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宽容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长期的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较,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丧失自信心,心理扭曲等不好的影响。甚至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动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生活。

(三)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且与孩子又缺乏心灵上的沟通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榜样,结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父母的举止,对于儿童的各种影响自然会在儿童的心中留下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痕迹,而子女又总是在生活中以父母作为榜样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主要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教育行为又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指导。从大量的事实看,家长本身的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缺乏教养,品德修养差,言行不当,举止不端,那么就会带给儿童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品德形成发展上的障碍、缺陷、不良。比如,父母说话粗鲁、待人无礼,儿童就或许会经常打架斗殴;父母“手脚不干净”,儿童就容易有小偷小摸行为;父母若是专制、严厉过度,儿童就容易养成固执、冷酷、残忍、顺从、消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父母应当清楚的了解到,只有让自己成为品德高尚有教养、有知识文化、有理想抱负肯奋斗的家长,才能够得搜儿童由衷的爱戴。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收获好的结果。所以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就是这样的道理。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现时,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与其让他们记住规则,不如给他们树立榜样”。

且许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与儿童沟通的愿望,但存在沟通的无奈。不少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局限,加之缺乏学习提高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仅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层次的“温饱水平”。即使有些父母跟孩子沟通了,但又没听懂孩子传达的信息和感受,总是打断他们,忍不住去指导和说教。这样的沟通,其实是单一沟通。孩子听见以后,往往会一言不发。因为家长所说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其实,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遇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再提供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好处是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二、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

(一)拒绝溺爱,做孩子的朋友,教会孩子学做人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性格。”那么如何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家庭教育呢?首先,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第一要务,父母要拒绝溺爱!父母对儿童过度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孩子过于顺利,没有经历风雨的机会。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软弱,依赖他人而不能独立。其次,父母要成为子女最亲近的人,要设法成为他们的朋友,遇事要冷静,理智的解决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选择最合适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家长对待孩子切忌进行粗暴训斥。要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孩子。最后,要尊重孩子的感情、愿望以及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你的话自然也就能听进去。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达到应有的家庭效果。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良好性格的形成。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正确批判孩子的言行

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家长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子,坦诚地进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长的面子,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纠错,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如何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一点对于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终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家长只有反思教育行为及其结果,总结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龙成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再则,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犯错误后,家长要做的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导既教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世,又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不仅应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及早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在那些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孩子上学后给自己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取得更高的自信指数。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在孩子性格培养方面乃至一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完善的,那么这对于孩子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总而言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而家长素质又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父母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和采取科学的方式,这是培养好孩子成长的关键。希望广大家长同志更新、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家庭教育行为的自觉性、科学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上一篇:欢迎词与欢送词范文下一篇:红颜蓝颜都是劫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