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具体措施

2022-07-14

第一篇:深化医改具体措施

深化医改 人才为先

时间:2011年06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张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今后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分析新形势,明确新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新时期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健康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重要的国计民生问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卫生人才是我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6%,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居第三位,仅次于教学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卫生系统是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领域,加强卫生人才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实现医改目标、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服务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因此,在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二、卫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卫生人才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风险高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人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卫生人才队伍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总量仍然不足。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为2.7人,而我国仅为1.79人;全球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平均为2.8人,一些发达国家为8.1人,我国仅为1.52人。二是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偏低。三是分布尚不合理。卫生人才存在城乡、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现象。2010年,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60人,农村为3.04人;东部地区为5.23人,西部地区为3.76人。四是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如何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还需要认真探索研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对卫生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健康成为群众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卫生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卫生人才队伍要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正面临疾病谱的重大转变,传统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与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卫生人才队伍既要做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又要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三是卫生领域的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生命医学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一批实用型人才,也要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坚持新时期卫生人才工作优先发展

卫生系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把人才强卫作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强基层”的核心内容,是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的重要途径。一要合理扩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从当前急需来看,要着力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各类面向基层的卫生人才培养项目。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服务,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控制卫生费用过快上涨。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要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二要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作用,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良好的服务质量是关键。2009年医改启动以来,我们在对农村卫生人员投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培训统筹,注重培训效果,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业务素质。同时,要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建立良好的业务协作和运行机制。三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卫生人才的政策保障。要通过完善编制、加强管理、形成合理机制等政策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文件已颁布并实施,多数地区已经制定了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这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合理配置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绩效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完善激励措施,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

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在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专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加强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骨干人才培养,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积极探索建立等级卫生监督员制度,推进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上述措施,力争到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118万人。二要大力加强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医护比为1:0.85,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要逐步改变医护比倒置的现状,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保障护士权益和待遇。加强药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药师岗位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推进药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精神卫生、儿科医师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训,合理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加强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三要大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结合科技重大专项和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建设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国际化、高水平医药卫生人才。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千人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创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完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医大师”等选拔机制,选拔一批高层次卫生人才。

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卫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是根本,制度是核心。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卫生人才工作的根本着力点,遵循卫生人才规律,科学培养人才,合理评价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一要建立健全符合规律、适应需求的培养开发机制。卫生人才的培养开发,要遵循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从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综合设计。在院校医学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根据需求动态调控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规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要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优化全科医师知识结构、夯实专科医师基础,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继续医学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各类卫生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二要建立健全突出能力、注重实践的评价发现机制。评价机制既要发现人才,又要引导人才钻研技术、提高技能、改善服务。目前医药卫生领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人才评价办法存在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要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建立健全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科研工作的,要强化创新能力,鼓励潜心研究;对从事临床工作的,要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同时,要拓宽评价渠道,改进评价方式,建立更加注重实际贡献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三要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灵活高效的流动配置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卫生人才向基层、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积极探索医师多点执业,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探索建立县乡人才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加强县域人才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医药卫生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四要建立健全体现业绩、激发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使医务人员收入与工作质量、数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保障医务人员待遇,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多层次医药卫生人才激励制度。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宣传卫生人才典型,营造人才强卫的浓厚氛围。

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卫生人才规划有5个重大人才工程,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计划、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要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推进卫生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卫生人才资源开发新格局。

(作者: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第二篇:深化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赣县妇幼保健院 深化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县政府及县卫计委的工作部署,并对照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赣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县办字[2015]114号)文件内容,我院于2015年11月1日零时起正式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通过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我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位启动,夯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基础

为做好我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确保改革目标和任务按时、按质、按量落实到位,我院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夯实改革工作基础,确保改革工作高位启动、稳步推进。

领导高度重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我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文件,吃透文件精神,确保工作不走样,出成效。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进一步明确人员责任,将工作任务合理分解到相关科室和人员,确保工作有领导、有组织、能落实。宣传氛围浓厚。通过展板、宣传栏、横幅、电子显示屏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目标、意义、方法等内容,营造浓厚的改革工作氛围,让广大群众知晓改革、配合改革。

二、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我院严格对照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按时启动并稳步推进改革工作向前发展。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改革工作成效。

(一)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工

1 作领导小组,并通过任务分配进一步明确了人员职责,建立了工作机制。

(二)开展调查研究。为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我院根据改革需要,在结合政策要求和医院实际的情况下,在院内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卫计委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了相关数据摸底调查和测算,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尊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按照政府办《关于印发〈赣县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赣政办发[2015]36号)文件要求,调整了我院部分医疗技术服务价格。

(四)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所有药品均实行网上集中阳光采购,降低了药品价格,并破除了以药补医的局面,在改革工作启动后,取消了药品加成,医院所有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已按购入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今年1-10月,医院药品费用总额为60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7%,累计为群众减少药品支出90余万元。

(五)推进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了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2015年支付方式改革覆盖住院患者数达2315人次,占医院年入院人数的68%,与2014年同期相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六)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通过与市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整合基层妇幼保健医疗人才队伍和资源等方式,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妇幼保健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县、乡(镇)、村一体化的妇幼卫生管理服务网络,补足基层妇幼保健管理服务短板,让妇女儿童均衡享受优质的卫生计生服务。年初,我院与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协作关系,

2 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临床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缓解了医疗服务压力。同时,我院与茅店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帮扶关系,通过选派优秀妇产科医生前往坐诊、查房、授课、指导业务开展,帮助该院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构建以县妇幼保健院为核心,延伸至各乡镇卫生院的妇幼卫生管理网络,从部分到整体,逐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最大限度保证母婴安全,提高全县的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七)优化绩效分配方案,调动医务员工作积极性。推进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为分配原则,制定了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建立了以工作岗位性质、技术含量和风险程度、服务数量与质量等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以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目标任务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并将医院的公益性质、运行效率、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努力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八)加强了医院内部管理。推行岗位聘用和公开招聘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为进一步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拓宽用人渠道,我院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及自主公开招聘优秀护理人员工作,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管理团队及临床护理岗位中,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同时,我院建立健全了医院财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国家财务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开展以科室为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完善了医院医疗管理制度,坚持执行合理用药管理和处方审核制度。加强了临床路径管理,开展了计划性剖宫产、自然分娩、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腹股沟疝四种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

(九)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优化服务流程。为方便服务

3 群众,提高服务水平,我院筹资改造升级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己完成安装、调试,并已投入运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工作实施后,由于取消了药品加成,而各级财政对医院的投入又尚未落实到位,给医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二)由于药品实行了零差率销售,破除了以药养医的局面,医院通过制定措施控制药占比、实现医疗收入的良性增长的方法来稳固医院发展的根基,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床医师工作积极性的下降,给医院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财政拨款编制太少,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64人,财政拨款编制仅12人(编制总数100人),无其它拨款经费。建议加大财政拨款,进一步帮助我院解决人才供养问题,按照《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及兄弟妇幼保健院的拨款标准,核定保健人员63人(我县人口数63万,妇幼保健院保健人员编制配备按1:10000配备)全额财政拨款,临床人员实行50%差额拨款。

(四)我院由于业务用房不够,医疗资源分散,现有的两栋大楼,占地面积仅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且新老妇保大楼相隔甚远,导致医院运行成本高,并给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带来诸多不便,给医院的发展造成困难。基于医院目前的现状,建议政府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调整医院业务用房或落实我院整体搬迁的地址及相应的建设资金拨款。

2016年11月11日

第三篇:关于市深化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坚持将深化医改作为构建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内容,丁大卫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张国华市长经常到一线督查推动,市委常委会、市委深化改革领导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医改工作。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医改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意见》,分解明确医改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省卫计委王咏红主任到会指导。全市深化医改工作推进有力、进展有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坚持突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62个,其中,医院201家(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4所,其他三级医院7所)、卫生院205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共开设床位3.5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3.42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68张,全省地级市排名第6);共有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95万名(其中执业医师14215名、执业助理医师2151名,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24人,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8;注册护士15637名,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2.14名,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8,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上:

(一)优化市区医疗资源配置。着力完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四个层面的服务体系。先后将医疗资源配置项目(如市妇幼保健院、市肺科医院迁建工程等)、重大疾病防治项目(如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等)、医疗救治保障项目(如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120急救体系建设等)等纳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强力推进。2014年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达46.05亿元。重点支持通大附院、市一院到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分院。今年又将市二院提档升级和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项目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市区有三级综合医院3所,市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均已建成高水平的三级专科甲等医院。 二是强化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县级医院、区域性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个层面的服务体系。对县级医院,明确其县域内医疗中心定位,加快提档升级步伐,12所县级医院中已有5所建成三级医院(XX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XX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XX市中医院);对区域性中心医院,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在中心镇建立服务一定半径的中心卫生院,已建成17所二级综合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重点推进标准化和示范化建设,全市79个建制镇建成205所卫生院,1587个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达标率达到80%以上。累计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30所。

三是健全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在去年市区建成两所急救分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市急救中心扩建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区形成“1个中心+5个分站”的120急救服务网络;各县(市)依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加快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布点,已建成6个急救分中心、急救网点45个,基本形成15分钟院前急救服务圈。全市共有169辆急救车辆,其中市区31辆,县(市)138辆,每5万人配备1.16辆。此外,积极探索第三方转运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群众转院、送(出)院服务需求。

四是大力扶持社会资本办医。目前,全市共有非公立医疗机构1751个、床位数7988张,分别占全市机构总数的53.4%和总床位的22.8%。由国医大师朱良春创建的良春中医医院为二级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已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瑞慈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儿外科列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美家妇产科医院、维多利亚美容医院、常青乐龄护理院等专科型医疗机构特色凸显。积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鼓励支持闲置的医疗资源向老年护理、康复方向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老服务专业机构。全市已建成4所专业护理院,床位450张(常青乐龄护理院、如皋博爱医院护理院、海安福康爱心护理院、瑞慈美邸护理院),在建9所(常青乐龄观音山老年护理院、南通安体护理院、南通颐生护理院、XX区刘桥镇新联护理院、XX市聚南医院等5所乡镇卫生院转型护理院),床位1500张。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去年底,在如皋试点的基础上,全市所有县人民医院(6家)、县中医院(6家)和部分中心卫生院(24家)全面启动综合改革,以取消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改革。实施三个季度以来,县级医院运行指标实现“一增一降一控”,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7%(其中:门急诊同比增长6.9%,出院人次同比增长8.3%,住院病人手术人次同比增长5.2%),药占比同比下降5.33%,人均诊疗费用增幅控制在5%以内。平均住院日9.47天,较2014年下降0.53天。XX市人民医院实施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后,医务人员绩效实际发放总额1~9月同比增长33%,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2.4%。

(二)合力攻坚城市公立医院价格改革。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做好各项准备,上半年完成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初步测算工作,8月下旬,根据省物价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进行重新测算,为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夯实基础。力争10月底前正式启动医药价格综合改革。从测算情况看,以2014年为基数,12家参改医院符合规定的药品取消加成后将减少3.02亿元收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后可补偿2.34亿元,平均补偿比为77.32%。综合性医院补偿比例相对合理,专科医院补偿比例差距较大,药占比较高的市肿瘤医院和传染病医院补偿率仅为24.76%和57.18%,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的服务收费项目增幅较大,补偿率分别达到158.06%和144.18%。调价对特殊病人、慢性病人的影响较大,相应的财政、医保补助政策需及时调整,补偿机制、分配制度、支付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等配套制度需及时跟上,实现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

(三)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全面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卫生计生、编制管理、人事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探讨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及分值标准,完善公立医院的监管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路径,市属医院的绩效工资总额上限由原来的基准线1.5倍调整到2倍。2013年在市六院试点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工作,通过组建理事会和监事会,全面提升法人运行效能,切实加强法人监督管理。市卫计委连续两年组织公立医院法人代表参加法人治理结构研修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三、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在县(市),各级财政加大卫生基本建设投入,实施了一批县级医院、专科医院新建、改造项目,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基本全覆盖,90%以上村卫生室达省定建设标准。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17所中心卫生院成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得到明显加强,在城市,制定《关于加强市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重点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区级统筹管理,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档升级工程,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政府办14所,市属医院领建4所,民营1所、企业办1所),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心1所、省级规范化中心16所,示范达标率8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覆盖不到的地方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70所,实行政府直接投资和购买服务相结合。

(二)探索医疗联合体建设新模式。通过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县乡村一体、科室共建、社区病房等形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在县(市),推动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中心卫生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医疗联合体。XX市通过“双引导、双规范、一优化”,围绕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诊疗模式积极探索。基层医院住院人数同比增长了30%。XX市成立县域内医疗管理集团,以XX市人民医院为龙头,联合XX市中医院、4所中心卫生院和13所乡镇卫生院及其分院,组建六个片区“医疗联合体”。在城市,推进“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建设,市区9所大医院与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对接,以派驻全日制医师、组建康复联合病房、培植“一中心一特色”为主要形式,通过专科建设联动机制、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双向转诊机制、医疗信息共享机制、业务支撑和培训机制、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医保付费统筹模式等七大配套机制,充分挖掘大医院潜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三)建立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资源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在县(市),全面推进乡镇健康团队服务和乡村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以服务农村重点人群为导向,依托乡村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拓展服务补偿渠道,促进可持续发展。目前,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开展团队服务,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在城市,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实行家庭医生签约网格化管理。签约服务费主要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三个渠道分担。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在基层多点执业作为家庭医生与城乡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2015年,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到2017年,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和社区综合健康管理,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40%以上。

(四)充分发挥医保制度导向功能。近年来,我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率多年稳定在97%以上,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并轨稳步推进。市区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已达1000元,县(市、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也都超过550元,医保政策范围补偿比例稳步提高。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医疗救助覆盖到城乡困难家庭。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积极推动医保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制订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调整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及报销比例,适当提高社区机构的结算标准。实行急性病、慢性病分级分类报销,实施社区就诊优惠政策,开展单病种结算、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试点工作,引导群众通过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来降低就医支出,建立合理的就医流向。

(五)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按照“智慧结算全院通、智慧应用全城通、院内服务全自助、项目覆盖全人群”的总体思路,同步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医院”、“智慧社区”三大工程。重点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生诊间动态调阅,初步解决群众诟病较重的重复检查问题。以便民就医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市一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先行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诊间挂号报到系统。推动全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诊间结算、院内自助服务、掌上医院app等信息系统建设,减少排除次数,缩短就医时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快医院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对公立医院服务质量、药械使用、费用水平等指标进行全程智能化实时监管。

第四篇:07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川音2014-2015学年上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之

(七)

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2009年4月专门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新一轮医改革正式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医改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动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1.积极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面提标。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逐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今年的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由改革前50%左右分别提高到今年的75%左右。二是开展大病保险。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各地普遍开展按病种、按人头和总额预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即时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18个省份城镇基本医保实行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部分省份开展了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2.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并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其运行经费给以补助。由于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使计划经济时期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逐步演变成的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运行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腐蚀医务人员队伍,绷紧医患关系,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予以破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使多年来以药补医的机制无法运行,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采购、补偿等方面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服务人口的数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定编定岗,所有人竞争上岗,合同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服务的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四是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以省为单位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6大创新举措,大幅度降低了虚高的药价,建立起规范性的采购机制。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则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予以补助,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至2011年7月,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2011年12月,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避免了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去年国务院督查组的现场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09-2013年,中央投入近94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011-2013年,中央投资44.29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启动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通过改革,基层“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

4.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从2009年开始,按照“补助城乡统一,标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扩充”的基本要求,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今年又提高到35元。实施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惠及了千家万户。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子

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2012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8个省份311个县(市)的752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县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去年国务院医改办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

二、推进医改的主要举措

5年多的医改,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亮点、新举措,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持续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

中央提出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回顾五年改革历程,深化医改中的很多政策设计和改革举措都源于“三个基本”。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充分体现公益性,不应该是营利性的。这就要求必须破除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起新的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2.在实现路径上,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庞大繁杂,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推进改革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对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考验。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选择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以建机制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改革,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保基本、投向强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把诸多的改革举措聚焦到基层,从而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质的变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短期内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全国人民对医改取得成功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3.在重点突破上,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医改的过程就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的过程,因此,建机制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五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等等。在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增加投入与构建新机制两者结合起来,用投入促进改革,用投入换来新的机制。如果两者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增加的投入不但不能促进改革,反而很有可能会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添阻力。比如,在基层综合改革当中,实现增加投入和建立新机制的有机衔接,使广大医务人员切身体会到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改革带来的,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是新机制带来的,从而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革中去。

4.在政策设计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实践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也会深化我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框架之后,鼓励各地先在局部进行试点探索,同时加强对地方试点的跟踪和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然后再在全国推开。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走弯路,不折腾,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成本,增加改革共识,凝集改革力量,释放改革智慧,使政策设计能够比较好地符合中国实际。比如,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如何通过综合改革建立基层新机制,如何创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这些都是在地方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再在全国推广的。

5.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加强医改的组织领导,是深入推进改革的组织保证。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刘延东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有20个部门组成,统筹领导和指挥全国医改工作。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每年都与各省签订责任状,将改革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写进责任书中,各省对各市、各县也都签订责任状,把改革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定期进行检查督办。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推动全国医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医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艰辛实践和不懈努力,深化医改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编织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其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其效果越来越好。同时也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达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

1.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的实惠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全国平均下降了30%。这“一升一降”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真正落实,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件不断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变,明显改变了百姓看病就医的感受。

2.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运行和发展所需经费有了根本保证,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脱钩,药品不再是牟利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工具。医务人员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一心一意为百姓看好病,服务好,职业价值得以体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群众的信赖。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状况,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更好的职业愿景,一大批医德好、医术高、勤奋工作的业务骨干受到了鼓舞,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和绩效考核导向。据统计,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每月比改革前提高了600元左右。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多一些。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基层医务人员增加了更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高业务水平拓展了空间,使基层医务人员提高能力有了奔头。

3.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医改的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基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综合改革,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激发,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去工作。大力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扩大了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逐步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有效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为稳定全国物价总水平做出了贡献。省级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新机制,推动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有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医疗服务业乃至健康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5.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破除了逐利机制,转变了服务模式,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使医患双方重新建立了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医改让基层群众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不少大病患者因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时,医改为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全国政协组织各界政协委员全国调查,新华社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到全国调查,分别得出的结论都是医改是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

四、当前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各方面利益交织叠加,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也更大。

1.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任务还十分艰巨

基本药物制度刚刚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还不稳固,在推进基层改革中,全国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地方政策措施落实未到位,如有些地方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走了过场,有些地方长效性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地方行业监管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特别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9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推行进程较慢,影响了多点执业的推行,制约了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需要,对改革深化的影响作用日益显现。2013年初,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 为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2.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和作用发挥都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保管理体系还没有理顺,三保合一还没有实现,二是大病保险推进比较缓慢,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异地及时结算还没有完全推开,老百姓去报销医药费还不方便,四是医保运行机制还需要改革,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制约作用还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等等。

3.公立医院改革亟须加快步伐

一是政府办医职责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尚未破除,仍然通过大处方、大检查创收维持运转,医疗价格偏低,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公立医院管理粗放,缺乏规制,其发展规模、设备配置水平、服务行为、收费行为、安全质量等方面缺乏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三是医疗服务监管手段和方法简单粗放,难以做到时时监管,事后监管的惩处力度也不强,难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四是医患关系问题突出,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4.药品流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现在全国有

四、五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有一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而发达国家通常只有几家大的生产企业,几家大的流通企业,中国的药品有将近80%是靠医院卖出去的,这么多企业要把药品卖出去,很自然就把医院作为公关的对象,而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多卖药,卖高价药,医院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药品生产、流通和医院就结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加之监管不到位,招标采购办法弊端多,使得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丛生,违法违纪现象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严重阻碍了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也难以健康发展。

5.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城乡看,城市资源多、农村偏少;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所占比重看,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达到了90%;从新旧城区布局看,过多集中在老城区,有的地方新城区还处于空白。三是公立医院过快扩张,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推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

五、今后医改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深化医改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医改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医改成果基础上,更加注重落实政府保基本的职责;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建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1.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县要扩大到1011个,覆盖50%以上的县,为2015年实现全覆盖打好基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每个省份至少有1个试点城市。3月26日,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4月初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着手研究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各地也要拿出规划,进一步确立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加快调整医疗服务资源规划布局,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为社会资本进入留有空间。三是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2014年所有参与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都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按照以投入换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继续对开展改革试点的县级公立医院和新增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给予补助。四是推进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切断医药补医的利益链条,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五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有效地调动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六是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研究制定分级诊疗的办法,今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要加强上下联动,完善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机制办法,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的各项政策。七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卫生计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制定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八是改革监管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2.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前置性审批和相关规定,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2014年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三是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四是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3.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筑牢看病就医的底线。一是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试点,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基本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各省(区、市)、市(地)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并向社会公布,做好制度衔接,切实发挥其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托底救急作用,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二是稳固基本医保参保率,提高保障水平。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政府人均新增补助4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机制,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所占比例。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管理服务。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省级统筹,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五是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六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定鼓励健康保险发展指导文件,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4.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基层综合改革在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后,2012年开展了“回头看”,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全面的督查。2014年抓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文件,切实把基本药物采购配送、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改革到位,以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深化改革,促进基层新机制定型完善,不断释放改革成效。一是稳固政策。基层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而带来的问题,要继续深化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制度,督促各地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对基层医务人员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的考核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新机制,还要不断地完善。尤其是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真正拉开分配差距,激发队伍的活力。三是提升能力。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尤其要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有序扩面。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研究完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措施。五是筑牢网底。督促落实乡村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5.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要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改变现有的乱象格局,建立起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流通新秩序。一是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办法。以省为单位,采取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实行信息联网,强化检测,使药品价格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省级与国家级药品招标采购联网,建立药品采购数据直报制度;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四是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药品批发企业向现代药品流通服务商转型、零售药店成为患者购药重要渠道的药品流通新格局。总之,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利于降低虚高药品价格,有利于遏制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存流通企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但只要我们下决心认真去抓,抓细抓实,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探索走出一条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推动医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扎实的健康支撑。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1.《透过历史看医改》,江宇,《东方早报》2014年6月24日。 2.《“中国式”医改求解世界性难题》,《经济日报》2014年5月29日。 3.《深化改革进行时:安徽医改敢闯“深水区”》,安徽采访组,《人民日报》2013 年8月12日。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2014.12

第五篇:2010年医院工作总结(深化医改)

济宁市市中区第二人民医院

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区第二人民医院在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业务部门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深化细化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过加强行风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全面提升医院形象,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2010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截止12月底,预计全院完成门诊人次量16501人次,完成住院治疗1281人次。全院业务总收入430.7万元,其中医疗收入281.4万,药品收入68.6万元,其他业务收入80.7万元。医院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全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区级文明单位”,院党支部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一)精心规划,周密安排,各项工作高效有序。

2010年初, 院领导班子对全年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和科学谋划。通过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明确提出了本年度各项任务指标,确定了全面加强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和业务拓展、加强行风建设四大核心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积极适应功能转型,科学发展,稳步推进的办院方向。通过召开全体中层会议, 广泛征求

1 群众意见,制定了2010 年度医院工作方案。还结合医院实际,研究制定了休假管理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有效地落实了院总值班制度、行政交班制度、院长办公会制度、院周会制度等,确保了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全面加强党建和医院文化建设,医院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今年以来,医院注重文化建设,将医院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培育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制订科学易行的行为规范,强化医院的品牌形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大力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的统一安排,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更加准确地理解重要内涵,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调研活动。院领导班子围绕如何切实解决医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党员开展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讨论活动;按“开门纳谏、汇集民意”的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还通过行政查房等形式,向病员征求意见和建议,并经过汇总梳理和反复讨论,使发展思路更明确,方案内容更完善,发展途径更科学。

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规划,从职工行为要求、各项技术操作,以及医院发展建设、管理工作,甚至标识,均注重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贯彻医院文化理念,凝结医

2 院文化精神。为了充分发挥医院优秀员工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医院科学发展,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文明窗口、绩优科室、优秀个人”评选活动。

3、加大医院宣传工作力度。成立了医院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宣传工作领导力度。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医院墙体广告宣传,制作发放医生名片5000张、医疗优惠卡1万多张,投资万余元购买了照相机、摄像机等宣传器材,在市、区卫生局网站刊发卫生信息20条;通过与镇计生办联办“关爱女性健康,倡导优质服务”活动,召开了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开展了为区镇人大代表免费健康查体活动,全方位介绍医院发展状况和优势服务项目,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效能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以纪律作风整顿为抓手,强化医院管理。2010年初,继续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活动中先后召开动员大会、下发相关文件,进行安排部署,制订了因公外出登记报告制度、职工假期管理制度,完善请销假制度、纪律卫生检查通报制度等,严格检查监督。对违反劳动纪律,迟到、早退、脱岗、工作中服务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技术操作不规范的人和事,给予通报批评与经济处罚,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改善,医院广大职工的组织纪律观念进一步提高。

2、开展优质、规范服务活动。认真落实各项服务规范要求,开展了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深入病区发放出院病人征求意见表,落实了电话随访制度、行政查房制度,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加强与患者沟通促进医院各项工作。门诊配备了分

3 诊护士,以实际行动落实优质规范服务内容。开展了优抚惠民活动,制定了惠民优抚政策,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优抚病房,使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农村五保户本人等特困人员就医时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医院把安全生产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成立了院科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科室配备了安全员,做到人员和责任明确,建立并落实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检查、评比、奖惩制度,仓库安全制度、门卫工作制度、消防安全制度、保安巡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每周一次科室安全自查,每月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加强了节假日、急诊、病房的值班力量,节假日期间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避免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严把药品、卫生材料进货渠道和质量关,建立和完善了从进货渠道、售货资质、采购、进货、验收、临床用药等一整套的手续和制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卫生材料进入医院。严格对医疗废物、医用氧以及特殊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业务建设,医疗质量不断改进。

一是严抓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组织人员对归档病历进行抽查,共抽查归档病历560份,合格率达93%;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落实整改责任,促进了病历质量的提高;二是严格落实重大手术术前讨论、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全年共施行大中小手术1095例;三是开展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以

4 及各种学术活动,全年共开展行政查房10余次,护理查房20余次,组织各类业务学习100多人次,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17人次。四是建立中医理疗康复病房,设立病床11张,增添了仪器设备并加大了宣传力度,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专科优势凸显,中医理疗康复成为业务建设的亮点。

(五)认真履行职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效落实。 巩固和完善预防接种门诊各项制度,推动免疫规划工作上水平,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年累计接种25096人次,一类疫苗接种率和覆盖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完成了对15岁以下开展第二年度补种乙肝疫苗工作。加强了传染病防治。对于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狂犬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的防控,落实划片管理责任制,严格疫情网络直报和检测,培训防保人员6期2000余人次,传染病疫情较去年同期均有所降低。抓好基础配套项目。完成了区卫生局安排的10个非达标卫生室改建任务和规范化卫生室建设项目,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组验收;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近200名在岗乡村医生接受了为期一个月、64个学时的视频教学培训。启动了农村居民建档工作,全镇完成居民健康档案11124户、33374人份,完成总户数的90%。开展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共体检2400人次,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加强了妇幼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规范“围产期保健保偿”服务,投资2万元建立起了妇幼信息平台,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两次为1225名住院产妇发放分娩补助金371610元,做到了随生随补,保健保偿服

5 务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实施规范化管理,新农合工作顺利开展。

新农合实现了“三专”管理。组建了新农合监督管理小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新农合日常管理工作,成立了合作医疗出院即报处,实行“专人录入”、“专人审核”,配置了“专线、专网”,开通了咨询电话。为参合农民提供更为快捷的政策咨询、门诊报销、入院治疗、出院补偿的绿色通道。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新农合责任医师信用考核评价标准》、《新农合限价病种补偿标准》、《新农合住院病人病案评审标准》等制度。依照市区新农合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实施规范化管理,及时开展自查自纠,整改效果明显,得到了市区检查组的认可。

当前,医院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工在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等方面仍有大的差距。对于本职工作,个别干部没有全身心投入进去,不愿承担责任,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矛盾不敢担,敷衍塞责;不注重学习,发展形势变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仍旧等待观望,工作部署了仍旧无动于衷,面对改革发展变化不能积极转变思路,努力作为;遇到新变化新问题,缺乏探索和创新意识,因循守旧。

二是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少数职工在医疗服务工作中责任意识薄弱,服务规范性不强,服务态度不好,医患沟通不畅,医疗差错事故苗头尚存,影响了医院的声誉与发展。

三是医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还不高,很多规章制度的执行、检查、落实不到位,工作缺乏连续性,职能科室

6 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弱,中层干部执行力不强。

四是业务发展资金十分短缺,制约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医院面临药品零差价制度的挑战。医院面临的首要困难是按照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后,药品收益会急剧下降,由此造成的巨大经费缺口财政很可能无力足额补偿,也缺乏其他可行补偿来源,医院运营面临很大困难。以上问题,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医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保质量、提效益、促转型为主要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要求,用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增强医院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医院建设的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顺应医改形势,明确任务,加快转型发展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基本药物制度,要求乡镇卫生院必须从以往的以医疗为中心,向以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转型。根据《山东省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纲要》和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立足发展,积极谋划,加快医院转型的步伐。

1、调整科室设置和人员结构。医院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全科诊疗、中医、急诊等科室,增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医院单独设立急诊科,实行24小时医疗急救服务制度,及时受理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或区分中心调度指令和居民的

7 紧急呼救。成立公共卫生科,并设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一体化管理中心三个中心,健全制度,赋予相应职能。成立妇幼保健科,建立专职的妇幼卫生队伍,规范开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业务。加强药品采购工作,建立管理组织与采购制度,实行专人专机专账管理。加强中医科建设,增加专业人员,增设基本设备、中医设备、中药房设备,使之满足临床业务工作发展需要。

2、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转。按项目管理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和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培训与指导,落实经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确保公共卫生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各项指标;投资搞好镇、村两级公共卫生数字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转提供保障。

3、巩固扩大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成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医生每月例会制度,使之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疫情有报告,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使之能够完成各项任务,为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强化核心制度落实,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按照区卫生局的安排,年内启动市级“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以创建评选为抓手,进一步完

8 善院、科两级管理体系,提高科学管理、制度管理的水平,促进全员依法规范执业。加强对科主任和护士长等科室管理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带动整个科室的文化建设、业务技能不断提升。

严格规章制度落实。抓好各种例会制度的落实,尤其是学好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实质,并认真贯彻落实到临床工作中去;加强业务项目单项主体考评和综合目标考评,公示考评结果,做到奖惩分明;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分析专题会议和医疗安全运行专项整治活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

完善院感控制措施。按照院感最新的规章制度,制定医院的院感控制方案、计划,分步实施;组织全员院感知识培训;加强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突出进货渠道、使用管理、回收消毒、毁形处理四个环节;规范处理废弃物,重点加强对手术室、治疗室、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感染控制。

(三)创新服务举措,努力构建和谐医院。

把创新服务作为医院应对药品零差价改革和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措施,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

一是开展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活动。严格临床诊疗规范、临床用药规范,杜绝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临床促销药品的流通;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医保患者在使用全额自费药品时,应事先告知,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二是推行投诉处理制度。建立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投诉管理责任制度,搞好投诉管理部门与临床、护理、医技和后 9 勤等部门的沟通,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同时,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加强紧急情况警告值报告和紧急情况处置。

三是加强医患沟通。聘请专家对医患沟通进行指导。医患沟通中有关诊疗情况的重要内容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入病历,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字确认。

四是开展电话随访。开展住院病人电话随访活动。医院设立客服电话,固定专人或由各科室对出院病员进行电话回访咨询。强化社会监督,通过住院病人家属座谈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医院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与效益。 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切实加强纪律教育,加大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突出职能科室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首接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奖惩规定,增强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提高办事效率。加大中层干部岗位考核力度,对于考核不合格者或管理涣散、不作为的中层干部,进行戒免或免除其管理职务。

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适时调整绩效方案有关项目的分值比重,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重要科室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设立“全勤奖”、“医德医风奖”、“年度安全奖”、“特殊贡献奖”,改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优质服务。

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强财务预算管理,细化预算项目和内容,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加强成本核算,促进增

10 收节支。在外科、内科、医技科室中选取一个科室,作为医院增收节支试点科室,在强化对科室沟通、指导的基础上,全程追踪问效,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增收节支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有效办法,并将范围逐步扩大到全院各个科室。同时,积极探索药品实行零差价后的成本核算工作。

进一步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如合理用药系统、门诊住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对IC卡刷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恢复运作,方便医保参保人员刷卡看病和买药。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各种安全生产检查,并注重对全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考核及消防演练,完善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医院的安全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强新农合管理。按照市区加强新农合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病历文书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协调业务职能部门规范医疗行为,确保补偿资料真实完备,保证参合患者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医院规定标准,杜绝工作漏洞,严防各类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生。

进一步加强分院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分院的内部管理、设施设备,使其运转逐步规范,服务水平提高,在镇东部区域内树立形象,站稳市场,赢得信誉,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多做贡献。

(五)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年内组织编写院志,邀请专家讲授医

11 院文化理论,提高职工对医院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开展医院文化活动的自觉性。以文化引导为手段,在门诊大楼及办公区内悬挂横幅、名人格言、警言;建设医院文化宣传展版,宣传医院精神、共同愿景等内容,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2、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落实职代会制度,推进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工作,发挥职工的民主监督职能;加强群团工作,健全妇委会组织。

3、切实加强党建工作,为医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强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目标和医院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使党员和党组织切实肩负起发展医院、振兴医院的责任,杜绝两张皮。围绕“教育、制度、监督、查处”,切实加大廉政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督查处力度,坚持把行风建设、廉政教育与严格管理紧密结合,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活动,积极组织“送温暖、献爱心”、免费查体、义诊、优惠病房等活动,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六日

上一篇:苏杭旅游攻略精选下一篇:上海设备起重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