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查情况汇报材料

2022-10-24

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必然要将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那么,如何才能卓有成效的进行汇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调查情况汇报材料》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产业调查情况汇报材料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开发优势水电资源 建设特色产业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我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特别是书记等党政领导对加快小水电开发十分关注和重视。为此,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水利局组成专题调查组,在副县长带领下,就全县小水电产业发展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等4个乡镇的17家电站和县水利局所属的、电站,考察了新化、桃源、汝城、桂东等地的小水电开发情况,到县水利局、县电力局、县国税局、县发展计划物价局等单位了解了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县小水电资源十分丰

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市场格局不利和政府主导不够等原因,现有小水电企业效益低下,小水电开发进展缓慢。建议县委、县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推动小水电产业快速有序高效发展。

现 状

——资源丰富。我县南北两个方向相对资水河谷的高差很大,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溪河众多。共有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或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境内雨量充沛,由西往东自然坡降为27%,溪河径流稳定,冬季不冻。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县水利局初步勘查统计,除电站外,全县还有可开发水能资源万千瓦,比“湖南小水电开发第一县”汝城县的万千瓦多万千瓦,是桂东县的倍。全县可建电站519处,年发电亿度。除已开发的万千瓦和即将建设的电站万千瓦外,尚有37万千瓦没有开发。我县极

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受到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外界的高度关注,被视为水电资源开发的“处女地”。

¾¾开发缓慢。1957年我县在原东华乡道观村建成第一个小水电站,装机12千瓦,小水电发展开始起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县出现小水电建设高潮,先后建成小水电站141处,总装机188台22491千瓦。之后,我县小水电开发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94年以来的时间内没有新建一处小水电站,开发总量仅为可开发量的5%。已经具备深度前期工作基础的长塘罗溪电站、将军坝后电站、南金枳木电站、仙溪山口电站、洞市梓树坪电站、江南思贤溪电站、田庄华园电站等电源点也至今未能动工兴建。在这里,省内一些基础比我县弱,以前的开发速度比我县慢的地方,小水电资源开发快速发展。新化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来我县考察小水电发展情况之后,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抓,10多年来新建电站46个,

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度,年创税收700多万元。桂东县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山区县,水能可开发量19万千瓦,1998年以来新建已投产的电站61座,装机万千瓦,是1997年以前的倍;在建小水电站54座,装机万千瓦;发、供、用三个环节提供税收309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与广东、江西两省交界的汝城县,总人口36万,已建成电站119座,装机214台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产值过亿元,实现税收和利润310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我县与汝城等四县小水电资源开发情况比较

单 位 可开发量 已开发量 开发率

汝 城 万kw 万kw %

桂 东 万kw 万kw %

新 化 万kw 万kw %

桃 源 万kw 万kw %

万kw 万kw %

¾¾效益低下。全县并入大电网的

48家小水电站中,亏损的有31家,占%;保本的10家,占%;盈利仅7家,占%。底各电站负债总额达38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8%左右。调查的19个电站电费总收入860万元,总成本1200万元,当年亏损340万元,历年累计亏损2400万元。洞市乡9家小水电站年产值仅70多万元,而负债高达260万元。小水电的社会贡献率也比较低,仅上缴税收60万元。

原 因

我县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小水电开发却如此缓慢,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原因何在?

1.市场格局单一

我县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同时这种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站与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我县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售电受到三个方面的严重限制:

一是上网电价严重偏低。目前,除

将军、宝安、上丰3家电站实行新电新价外,其余电站均执行省物价局、省电力工业局1997年规定的电价,即丰水期每度电元、枯水期元。上世纪90年代末,县物价部门对我县小水电的生产成本进行过一次调查,表明当时每千瓦时成本达元,比上网电价高出元。“湘政办发〔〕29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水电意见的通知》规定:电网企业的互供电量,实行同月同时段互抵,当月互抵后结算,而廖家坪、将军两处电站的上网电价与下网电价相差元左右。大福电站上网均价为每千瓦时元,但在下游架设电排回购大网电量每千瓦时电价元。

二是结算电量被大量扣减。调查的19家电站中廖家坪水库上网电量扣减结算比例为15%,将军电站为25%,其余小水电站均为30%或近30%。将军电站为实行新电新价的电站,每年可发电1500万度左右,而上网电量指标只有800万度,实际结算还要下浮10%只结算720

万度,按总量扣减25%后,720万度按新电新价结算,其余部分只能按丰水期元、枯水期元结算。调查组根据各电站提供的数据推算,全县现有小水电站年发电量约7500万度、平均扣减约25%、上网均价元,每年因电量扣减减少收入240多万元。而邻近的新化县对上网电量一律只扣减%的线损,桂东县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之间实行电量互抵后结算。调查过程中县电力部门没有提供具体的计算依据,但表示将采取措施适当降低扣减比例。

三是电费不能及时结算。上网电量每月抄表一次,但电力部门一律延后三个月结算,电站的电费收入不能及时回笼。《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业产品增值税和若干项目征免增值税的通知》规定:县以下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过去国税部门允许小水电开具17%增值税率的发票,但只按6%的税率缴纳税款,6月起实行“金税工程”后,不

再允许“高开低征”,而电力部门拒收6%增值税率的发票,导致小水电站上网电费半年多来一直无法结算。所调查的19家电站已有万度电量没有结算,电费款计万元。

2.政府主导不够

一是利用机遇不够。80年代初,国家水利部规划建设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上级主管部门拟将列入计划,但由于我县没有提交申请文件,错失了发展良机,没有进入计划笼子,三年项目期内,每年失去400多万元上级投资,随后也失去了国家每年在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一个电源点的投入资金。在农网改造期间,国家向每个农村电气化县投入1500万元左右的农网改造资金,我县也无缘得到这项投资,小水电近供区网改难以得到国家的支持。没有上级的扶持,加上小水电“拨改贷”政策的实施,省级财政小农水补助和小水电电价补贴逐年减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我县处于起步阶段的小水电产

业失去了支撑动力。而这次调查考察的汝城等四县的小水电产业都是依靠电气化试点县项目资金打下一定基础后发展起来的。

二是主动开发不够。政府没有把小水电作为一大产业来抓,没有组织专门的班子抓小水电开发,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推动小水电的发展,现有小水电特别是乡镇小水电站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小水电开发的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也比较薄弱。而新化县小水电发展一开始就抓得主动,从1986年开始,就组建了专门的班子,明确由一名县委副书记专抓小水电开发。汝城县为发展小水电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允许干部职工入股参与小水电开发,对小水电开发实行县级规费减收或免收。汝城县县级领导带头参股,县政协主席兼任万年桥水电站项目经理,县直和乡镇有80%的干部入股开发小水电。

三是协调关系不够。小水电开发牵涉多个职能部门和不同的利益单位,同

时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电力市场需要政府进行监督、调控和协调各方关系。但我县以及上级政府对电力市场的调控不够,小水电站、电力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不规范,对小水电开发投资也缺乏应有的协调,投资者处理关系难,办理手续难。

3.小水电站建设、管理和经营存在问题

我县小水电站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水能调节功能差,引水渠大多采取一平二调方式修建,施工标准不高,沿途渗漏严重。因此,大部分电站年利用时间不足4000小时,低的只有1000多小时。同时,发电机组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难以发足功率。小水电站历史包袱较重。部分电站既有银行贷款,又有个人高息借款,利息成本很高。将军电站现有债务900多万元,每年需支付利息70多万元,占生产成本的49%。洞市乡连环电站总装机200千瓦,现在投资8万元即可引来一处水源,发电量可增加

一倍,但企业欠贷80多万元,难以向银行和社会筹资,技改项目难以实施。我县小水电大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起来的,其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用电服务等不规范,企业每年要拿出一笔为数不小的资金用于补偿或解决其他遗留问题。现有小水电站大都是国有、集体电站,体制不活,机制不新,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将军电站近5年来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25人、内部招工22人,职工人数达205人,而企业正常定员只需30人。

建 议

第一,要确立小水电开发的战略地位 水电资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再生利用,发展小水电产业符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县水能可开发量达万千瓦,如果在内能开发70%,总装机达到30万千瓦,按年利用4000小时、年均发电量亿度、单位电量均价元推算,电站年收入可达3亿多元,按中小型电站电量各占一半,综合税率13%计算,可创

税收4000万元以上。如果利用小水电就近带动高耗能企业发展,按汝城县现有效益水平计算,高耗能企业年产值可达亿多元,年创税收万元以上,两项合计超过6000万元。因此,我县要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着力培植,坚持“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农”的发展思路,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突出发展小水电产业。要明确1 2 下一页

第二篇:××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开发优势水电资源 建设XX特色产业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我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特别是XXX书记等党政领导对加快小水电开发十分关注和重视。为此,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水利局组成专题调查组,在XXX副县长带领下,就全县小水电产业发展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XX等4个乡镇的17家电站和县水利局所属的XX、XXX电站,考察了新化、桃源、汝城、桂东等地的小水电开发情况,到县水利局、县电力局、县国税局、县发展计划物价局等单位了解了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县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市场格局不利和政府主导不够等原因,现有小水电企业效益低下,小水电开发进展缓慢。建议县委、县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推动小水电产业快速有序高效发展。现 状—

笔为数不小的资金用于补偿或解决其他遗留问题。现有小水电站大都是国有、集体电站,体制不活,机制不新,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将军电站近5年来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25人、内部招工22人,职工人数达205人,而企业正常定员只需30人。建 议第一,要确立小水电开发的战略地位水电资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再生利用,发展小水电产业符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县水能可开发量达43.7万千瓦,如果在10年内能开发70%,总装机达到30万千瓦,按年利用4000小时、年均发电量12.2亿度、单位电量均价0.26元推算,电站年收入可达3亿多元,按中小型电站电量各占一半,综合税率13%计算,可创税收4000万元以上。如果利用小水电就近带动高耗能企业发展,按汝城县现有效益水平计算,高耗能企业年产值可达3.3亿多元,年创税收2000万元以上,两项合计超过6000万元。因此,我县要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着力培植,坚持“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农”的发展思路,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突出发展小水电产业。要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发展规划,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小水电快速高效发展。第二,要完善政策,规范管理要尽快成立小水电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县小水电产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小水电产业的决定,对全县小水电开发进行政策规范和引导。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确保资源有序开发。要简化手续,减免规费,优化环境。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干部职工参股开发小水电,协调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形成小水电开发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积极推进现有小水电企业改制,鼓励现有小水电站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消化自身债务,加强管理和技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加强协调,解决矛盾。政府可以就电价、税收等问题直接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协调小水电和电网之间的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第三,要加快电力市场建设要推进小水电输配电网络建设,增加输送电通道,实行跨区域交换电力电量,打破单一的电力市场格局,形成竞价上网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小水电发展的被动局面,唯一的出路是打破垄断,建立具有竞争条件的电力市场环境。目前,县水利局提出了连接部分小水电站建立自有网络向桃源等周边县输送电量的设想,得到省水利厅的重视,是我县电网建设和小水电开发的一个良好机遇。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开放的小水电开发机制。要明确政策,支持小水电就近供电,实行自发自供;允许小水电和电网实行互供、转供和同月同时段电量互抵,公平结算。县小水电开发调查组2004年9月21日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开发优势水电资源建设XX特色产业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我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特别是XXX书记等党政领导对加快小水电开发十分关注和重视。为此,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水利局组成专题调查组,在XXX副县长带领下,就全县小水电产业发展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XX等4个乡镇的17家电站和县水利局所属的XX、XXX电站,考察了新化、桃源、汝城、桂东等地的小水电开发情况,到县水利局、县电力局、县国税局、县发展计划物价局等单位了解了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县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市场格局不利和政府主导不够等原因,现有小水电企业效益低下,小水电开发进展缓慢。建议县委、县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推动小水电产业快速有序高效发展。

现状

——资源丰富。我县南北两个方向相对资水河谷的高差很大,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溪河众多。共有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或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境内雨量充沛,由西往东自然坡降为27%,溪河径流稳定,冬季不冻。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县水利局初步勘查统计,除XX电站外,全县还有可开发水能资源43.71万千瓦(其中资江干流22.5万千瓦、支流21.21万千瓦),比“湖南小水电开发第一县”汝城县的19.8万千瓦多23.91万千瓦,是桂东县的2.24倍。全县可建电站519处,年发电17.5亿度。除已开发的2.2万千瓦和即将建设的XX电站4.5万千瓦外,尚有37万千瓦没有开发。我县极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受到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外界的高度关注,XX被视为水电资源开发的“处女地”。

¾¾开发缓慢。1957年我县在原东华乡道观村建成第一个小水电站,装机12千瓦,小水电发展开始起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县出现小水电建设高潮,先后建成小水电站141处,总装机188台22491千瓦。之后,我县小水电开发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94年以来的10年时间内没有新建一处小水电站,开发总量仅为可开发量的5%。已经具备深度前期工作基础的长塘罗溪电站、将军坝后电站、南金枳木电站、仙溪山口电站、洞市梓树坪电站、江南思贤溪电站、田庄华园电站等电源点也至今未能动工兴建。在这10年里,省内一些基础比我县弱,以前的开发速度比我县慢的地方,小水电资源开发快速发展。新化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来我县考察小水电发展情况之后,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抓,10多年来新建电站46个,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年创税收700多万元。桂东县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山区县,水能可开发量19万千瓦,1998年以来新建已投产的电站61座,装机6.65万千瓦,是1997年以前的7.4倍;在建小水电站54座,装机4.13万千瓦;2003年发、供、用三个环节提供税收309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与广东、江西两省交界的汝城县,总人口36万,已建成电站119座,装机214台15.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78.8%,2003年产值过亿元,实现税收和利润310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我县与汝城等四县小水电资源开发情况比较

单位可开发量已开发量开发率

汝城19.80万kw15.60万kw78.8%

桂东19.10万kw7.54万kw39.5%

新化8.00万kw5.00万kw62.5%

桃源12.00万kw3.59万kw29.9%

XX43.7万kw2.2万kw5.0%

¾¾效益低下。全县并入大电网的48家小水电站中,亏损的有31家,占64.5%;保本的10家,占20.8%;盈利仅7家,占14.7%。2003年底各电站负债总额达38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8%左右。调查的19个电站2003年电费总收入860万元,总成本1200万元,当年亏损340万元,历年累计亏损2400万元。洞市乡9家小水电站年产值仅70多万元,而负债高达260万元。小水电的社会贡献率也比较低,2003年仅上缴税收60万元。

原因

我县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小水电开发却如此缓慢,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原因何在?

1.市场格局单一

我县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同时这种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站与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我县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售电受到三个方面的严重限制:

一是上网电价严重偏低。目前,除将军、宝安、上丰3家电站实行新电新价外,其余电站均执行省物价局、省电力工业局1997年规定的电价(湘价重字〔1997〕第128号),即丰水期每度电0.106元、枯水期0.171元。上世纪90年代末,县物价部门对我县小水电的生产成本进行过一次调查,表明当时每千瓦时成本达0.273元,比上网电价高出0.143元。“湘政办发〔2003〕29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水电意见的通知》规定:电网企业的互供电量,实行同月同时段互抵,当月互抵后结算,而廖家坪、将军两处电站的上网电价与下网电价相差0.40元左右。大福电站上网均价为每千瓦时0.13元,但在下游架设电排回购大网电量每千瓦时电价0.57元。

二是结算电量被大量扣减。调查的19家电站中廖家坪水库上网电量扣减结算比例为15%,将军电站为25%,其余小水电站均为30%或近30%。将军电站为实行新电新价的电站,每年可发电1500万度左右,而上网电量指标只有800万度,实际结算还要下浮10%只结算720万度,按总量扣减25%后,720万度按新电新价结算,其余部分只能按丰水期0.106元、枯水期0.171元结算。调查组根据各电站提供的数据推算,全县现有小水电站年发电量约7500万度、平均扣减约25%、上网均价0.13元,每年因电量扣减减少收入240多万元。而邻近的新化县对上网电量一律只扣减7.5%的线损,桂东县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之

第四篇: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各位领导:

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XX乡检查指导产业发展情况,是对XX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XX乡位于XX县东南部,辖区国土面积251.9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乡居民9913户,其中农业户数8807户;全乡总人口35746人,其中农业人口34860人,人口密度141人/平方公里;有耕地264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6亩。

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弱,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落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群众增收困难,部分群众尚未脱贫,少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市场体系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自我发展能力弱,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消费水平低,发展、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普九”、小集镇建设方面的负债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扎实,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774万元,比上年8865.58万元增908.42万元,增1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7万元,完成预算数259万元的126.3%,比上年235万元增92万元,增长39%;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2720万元,同比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2302万元,同比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元,比上年的1414元增122元,增8.6%。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乡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茶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

(一)烤烟产业

始终按照“稳基础、建支柱、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逐步壮大“红大”种植基地,强化各项科技,增加投入,精心培育烤烟产业,使烤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坚决贯彻“双控两提高”方针,实行连片轮作,切实加强烤烟大棚育苗管理,严把预整地、移栽质量关。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6600亩,实现收购总产值1003.61万元。今年,全乡共栽种烤烟6700亩,指令性产量183万斤,预计实现收购总产值1050万元。

(二)泡核桃产业

根据《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到2006年底,全乡累计种植泡核桃9万亩,2003年到2006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7.15万亩,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2亩的目标。其中,500—1000亩的连片种植有18片,1000亩以上的有3片。今年预计实现产量400吨,产值1000万元,户均收入达1135元,人均收入达286元。

(三)茶叶产业

X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普洱茶走红、晒青毛茶价格暴涨的机遇,着力加强茶园建设;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为茶叶产业培植的重点,全面

加快全乡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4100多亩。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2006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20680亩,可采摘面积17233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公斤,实现茶叶产值1197.9万元。今年,预计全乡茶叶总产量80.6万公斤,预计实现茶叶总产值2760万元,仅春茶一项就实现茶农收入1520万元,最高茶农收入突破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65元。由于茶叶市场前景看好,茶农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县下达的1000亩低改面积和2700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面积,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群众自主发展面积预计500亩左右。

(四)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方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外商投资。鉴于全乡境内林业产业开发空白和水利资源丰富的实际,近年来,重点突破,成功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的华庆公司茶叶生产加工台资企业、投资300多万元的XX乡林产品开发公司和投资200万元的马街河小型水电站。切实做好“安商”,着力解决引进的林产品开发公司原料收购、运输成本较高的发展“瓶劲”问题。根据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XX县松脂采割管理办法》的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1.5万亩,全面实现采脂预计产量600吨,产值360万元,仅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0元。目前,全乡逐步启动了松脂采割。非公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6年末,全乡个体工商户已达271户,从业人员350人,私营企业9户,从业人员202人,注册资金达860万元。投资13.6万元建成1个乡级农家店和21个村级农家店。2006年末,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万元。今年,预计增加1315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有机结合

把产业发展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人均发展两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组建产业协会,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产业发展,当然在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谢谢大家!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WRD

第五篇: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大庄乡党委 大庄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19日)

大庄乡位于庄浪县西南部,东邻朱店镇,西接阳川乡,南靠万泉镇,北与卧龙乡接壤,区域总面积53.94平方公里,乔阳公路贯穿全境。境内丘陵起伏,沟壑错纵,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年平均降水量531.7mm,海拔在1521米(青龙沟村)—1784米(王山村)之间。全乡共辖16个村,52个村民小组,4148户,201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0人,全系汉族。耕地面积43729亩,人均2.2亩,201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839吨,人均纯收入2291元。结合全乡基本情况,主要汇报四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大庄乡党委、政府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依靠种植初级农产品方式,大力发展“劳务、果品、洋芋”三大主导产业,并依托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发展畜牧产业,确立了“当前抓产业,长远抓教育”,“当年增收抓劳务,稳定增收抓果品”的总体思路。

(一)劳务产业。大庄乡是全县劳务输出大乡,结合本乡实际,乡党委按照“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树立“劳务经济”观念,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提出“走出去挣钱致富,回家来创业带富”的工作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动员鼓励党员群众大胆走出去挣钱。2010年底,全乡在国内创建1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5处,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12处,50人以下的劳务基地34处,在哈萨克斯坦、越南和蒙古建立境外劳务基地3处。同时,按照“劳务基地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组织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思路,乡党委积极组织在各劳务基地建立流动党支部,全乡共建立流动党支部14个、党小组17个。对劳务输出党员定期联系,了解党员学习务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前3个月,全乡共输出劳动力4330多人,其中有组织的输出3100多人,占到总输出的76.4 %。劳务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300元到2010年的1460元,劳务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果品产业。大庄乡是我县重点发展的果园乡镇之一。乡党委、政府按照“稳定增收抓果品”思路,把发展果品产业做为工作的重心来抓,坚持政府长期抓,干群齐心管,常抓不懈,争取实现“全县优质山地果品示范乡”奋斗目标,使农民真正实现稳定增收。2010年底,共有果园面积10030亩,其中,挂果园亩。2011年新建果园栽植11740亩,涉及7个村22个社2036户,其中,青龙沟流域6225亩,涉及大庄、杜家、连王3村9个社970户;万柳华沟流域3840亩,涉及2村4个社585户;张山区域2050亩,涉及1村6社394户;杨局村550亩,涉及1个社87户。

(三)洋芋产业。旱作农业是目前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县上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乡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旱作农业,全力宣传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增收,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全乡旱作农业面积13000亩,其中,全膜洋芋4000亩。计划完成伏家盘、南湾、张山三个千亩果园内套种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5200亩。其中,秋覆膜5000亩。

(四)畜牧产业。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坚持整村连片,暖棚式养殖,积极扶植个体户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和品种改良,做好疫病防控。形成以养牛为主,猪、鸡、兔等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模式。2010年底,全乡在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丁山、张山、青龙沟、杨局、连王、上李、梁山等村发展暖棚式养牛户800户,年末牛存栏1748头,出栏586头,实现经济效益58.6万元;猪存栏4739头,出栏5440头,鸡存栏3.86万只,出栏2.02万只。兔存栏800只,出栏300只,经济效益3万元。发展个体养殖户5户。

(五)其他经济作物。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点产业来抓。坚持瓜果蔬菜全面建设,在稳固果品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投资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农户自愿建设的办法,发展新建果园套种瓜菜,及时栽植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名优品种。通过示范推动,整体推进,全力抓促,2010年落实瓜菜种植面积3500亩,其中种菜3000亩、瓜类200亩、大葱100亩、常规种菜200亩。蔬菜总产量204吨,产值16.8元。

二、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乡党委、政府按照县上“一二三四”发展构想,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劳务、果品、畜牧、洋芋”四大主导产业,按照“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利用“劳务劳务基地党旗红”的品牌效用,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果品产业,畜牧养殖、旱作农业的大好形势下,依托本区域已建劳务基地、劳务带头人、山地梯田、整村推进项目等优势资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产业层次不高。一些村社干部和群众对调整产业结构认识不足,紧迫感、责任感不强,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在发展规模化、栽植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基地规模小,产业优势没有凸现出来,效益发挥不充分。一些群众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够明确,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群众还有抵触情绪。

二是结构调整差异大,区域进展不平衡。产业发展较快的张山、青龙沟等村由于起步较早,群众接受程度高,产业调整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老山沟、小湾、下王等村社群众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调整步伐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主导产业,农民增收难度大。

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精品数量少。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粗放经营问题突出,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机构不完善,产业升级困难。低档次、普通型、初级产品多,优质型、高档次、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不畅,投入产出比率低,品牌效应、品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龙头企业少而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全乡目前没有建成一家果品经销公司、精淀粉厂、乳制品厂等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

五是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主要是信息服务、兴办企业、产品营销、技术支撑等方面不灵活、不紧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效益不高。重产前、轻产后,重发展、轻服务的问题比较严重。

四、今后发展思路

一是创新开发劳务产业。要坚持不懈住抓好依托劳务而创建的“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的党建工作模式,为了让老典型有新突破,切实把大庄的劳务经济做大做强,乡党委建立党委成员联系劳务基地制度,要求全乡11名科级干部每人联系一名劳务输出带头人,帮建一个劳务输出基地,并要求各村分别要制定劳务输出工作计划,建立完善了劳务输出人员档案,对参与劳务输出的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在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新疆、宁夏、兰州、北京四个劳务输出基地,积极发展流动党组织,2011年,全乡共输出劳动力4330多人,其中有组织的输出3100多人,占到总输出的76.4 %。2010年劳务人均收入1460元,实现有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力结合,实现全乡在全国的劳务基地党旗红。

二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要坚定不移地走规模扩张、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果品产业发展路子,不断扩大基地规模,狠抓果园标准化管理,力争果品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果园种植面积达到全乡耕地面积的70%,今后有继续在长尾沟流域、青龙沟流域等苹果适生区,坚持以优质红富士苹果为重点,整体推进,片上扩展,带上延伸,点上突破,全面实现山地果园化目标。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果园管理水平上,认真抓好果园规范化管理,示范引路,利益驱动,着力解决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要围绕果品包装、贮存、销售等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果园大户、营销企业在青龙沟、伏家盘区域建成贮量在1000吨以上的气调果库,逐步实现果品季产年销。

三是发展壮大洋芋产业。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扩张基地规模,全面推广双垄沟播技术,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扩大洋芋生产规模,发展集中连片果薯基地,实现洋芋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一体化销售。

四是深度开发畜牧产业。要突出畜牧业在全乡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长远抓肉牛,近期抓猪鸡”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畜种结构,引导群众逐步淘汰驴、骡,扩大肉牛养殖,发展猪鸡规模养殖户。要大力发展全膜玉米。要依托梯田优势,坚持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上做文章,大力推广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在全乡推广种植粮饲兼用玉米500亩,建成千亩全膜玉米示范区2处。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乡党委、乡政府以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如何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加快全乡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也是摆在全乡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地域、区位、生态、资源等特点,彻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集中发展劳务、果品、畜牧、洋芋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立足土地这一涉及面广、举足轻重的重要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乡上下都要深刻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促进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上一篇:餐饮公司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餐饮部半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