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与学接合得更好

2022-09-11

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怎样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的中学生, 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在学校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精神相对比较独立也比较叛逆。在教育过程中,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不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些孩子将来该怎样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又怎能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点为中心。学生则处于绝对服从, 绝对从属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堂的主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和教材。长期这样, 不仅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这将教学活动公式化、概念化, 从而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稍有不慎学与教的两个方面还将走到对立面。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接合的过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提倡教师应给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是一个在知识上、道德上, 能够影响到学生并且能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只懂得教书的教育者, 还应该是一个能与学生沟通、共同探讨交流, 共同进步的合作者。在这几年的教育工作中, 我就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有如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交往, 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人际交往, 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 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将“你要怎样学”变成“你这样学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改变将极大的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善于创新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思考方式, 创造发展的空间。

二、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他将人对尊重的需要位列第四, 是除了自我实现以外最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人只有在受尊重的需要相对满足后, 才会去追求最高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 班上孩子各有各的优点, 也各有各的不足。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学生有缺点在所难免, 否则为什么要到学校来学习呢?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 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 相信自己的学生, 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要培养学生自我修正的能力和自我追求进步的主动性。在实践中, 我经常有意识地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 向他们提问, 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找出短文中语法的错误, 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老师”查资料等。渐渐地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心, 学习成绩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教师对学生要真诚相待

教师以“真实的我”出现在学生面前, 开诚布公地与学生交谈, 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装腔作势, 不虚情假意, 不故作高深, 而是表如一, 真实可靠。一项学生的教师观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就是那些装腔作势, 成天板着面孔, 一副道貌岸然相的老师。教师要为学生竖立榜样, 并不等于说都不得应当处处是完人, 事事应该居高临下。老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学生才会真诚地接纳你。因为老师的真诚相待会给学生以无形的榜样暗示, 在真诚相待的感召下, 学生将会宽容和理解每一个人, 善待和接纳每一个人,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起来。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有的老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有的是没有意识到真诚相待的重要作用, 有的则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自己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形地丢掉了真诚。例如,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习惯于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忽视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 对做得差的学生的作业写一些刻薄、讽刺、挖苦的话语, 有的老师与家长交流时动不动就告状、数落学生等等。这些都非常容易拉大老师与学生的心里距离。

四、教师要不断地充电,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

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和知识心人。首先自己要有真才实学, 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身上有学不完的东西, 从而自愿地向老师学习, 自愿地与老师交朋友。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 你才能教育别人。”要搞好教育教学, 带好学生, 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 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 有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心得, 才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培育出来。我们要一直保持着做学生的那种心态, 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要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学生, 一切从零开始, 慢慢地, 当你看到自己的进步;听到学生赞美声的时候, 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就自然的形成了。

总之,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任何一方单方面的努力都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独立体。只有通过真挚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才能让教学活动变得有生命力。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下一篇:浅议解决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