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现状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健康险现状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小学雷敏

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

三、四年级)有41%,高段(

五、六年级)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 1

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

2、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利用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样本容量为200的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3、孤独。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X2检验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4、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更有甚者,每逢考试心跳加速、全身抽搐冒冷汗。由于考试焦虑导致了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业成绩的失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及考试作弊行为。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X2检验表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AAT(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出现这两类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

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在学习、活动方面,21%的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15%的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

二、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

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小学生心理教育建议。

1、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结合素质教育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扭转考试指挥棒,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规范学校教辅用书,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制裁。

2、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

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

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3、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每周一节的“健教课”,采用短剧表演、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答辩训练等活泼有趣的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寓知识教育于活动中。学校要努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辟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心里咨询室”,成立以班主任为心理辅导员的“心里咨询站”,解决小学生中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一些“特殊”的心理历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全面推广“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随机、随缘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开辟“绿色网站”,让学生通过浏览及网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

4、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社区的环境及家庭的氛围。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篇:一、国内外健康产业的现状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健康产业是个越来越热门的产业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15%,健康产业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例如,美国的健康产业约为1.5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400亿美元。中国拥有的生物制药企业达6000家,但规模小,研发力量薄弱,生产的药品97.4%为仿制类药物。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产业,有没有个范围界定?我们在对时下国内外对健康产业最流行的说法,总结出以下的理解。健康产业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产业仅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

广义的健康产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它不仅包括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括除人之外的畜牧医药、医疗产业活动;另一层含义是它不仅包括医药、医疗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还包括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如制药设备、包装资料、人才服务等产业活动。

其实,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健康产业定义,都包含了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服务活动。其中,对于广义的健康产业而言:

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产品。

在服务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细分领域的服务。

健康产业是一个散发着青春气息、充满阳光、饱含绿色、孕育生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以其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商家和投资者跻身其中,并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其产业经济方面,包括医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仅保健产品一项,到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由现在的500多亿元提升到2000亿元。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的向往,世界各国功能食品的市场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出了一般食品年增2%的发展速度。至今,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立法,以规范功能食品市场,推动了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2005年6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了全球华人保健食品科技大会,从各国学者的报告中充分显示了世界各国功能食品市场强劲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趋势

1、中国已身处"财富第五波"

众所周知,每10年就会有一些配合时代的伟大新产品出现。20世纪70年代是微波炉,80年代是录像机,90年代是电脑和互联网。世界顶尖经济学家保罗·比尔兹预计,到2010年,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就将为美国经济带来每年1万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收益来自大众提供令人更健康、更美丽、延缓衰老或预防疾病的产品和服务等等。

在20年前健康产业并不存在,但今天,健康产业的收益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整个汽车产业的收益的一半。从2000年到2010年,健康产业的消费将由2000亿增长至1万亿美元,足足有5倍的增长。在过去的20年中,二战后出现的新生族主宰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否就是你值得把握的机会呢?

这群新生族正是今天37至55岁的人。他们正值事业高峰,收入非常可观,消费力庞大。就是他们促使房地产增长,也是他们刺激了运动用品、汽车、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消费。目前美国经济总产值是10万亿美元,其中5万亿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缺点)但是,在健康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诚信危机和商业模式落后已经成为瓶颈和桎梏。对于很多健康产业的企业来讲,甚至是致命的。如果不能寻求突破,不能推陈出新,前景是在堪忧。

3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的大作《财富第五波》中文版首次在中国大陆面世,在国内产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此书之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至今已重印4次。在书中,保罗·皮尔泽先生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通过大量翔实生动的案例分析、市场论证,向人们展示了即将到来的健康产业的财富浪潮,并大胆预测美国未来几年健康产业年产值将达1万亿美元。值得思考的是,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健康产业会不会成为中国的"财富第五波"?中国健康产业的新机遇在哪里呢?。从有关方面最新的资料显示:中国的GDP是以 11%的速度递增,可见中国已身处"财富第五波"。健康这个产业的商机是无限的,据了解。就国际投资基金来讲,他们现在对新媒体、新能源以及健康等三个领域是投资非常热衷的产业。就健康产业来讲,在这个过程当中占的比例很高,就大家知道的例子来讲也有很多例子,包括联想弘毅投资投资的一家公司南京先声药业,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包括后来投了石药集团等等。

2007年的时候美国有1/7的成年人口从事健康医疗产业,但大多数是着重治疗,而不是在预防这一块,我想预防这一块愿景也很大。 从我们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观念来看,还是重医、轻防,很多老百姓是有病了才看,对于平时的预防比较忽视。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冲击可能是一个保健概念的冲击、观念的冲击。现在DNA技术那么先进,在人的舌头上轻轻一刮,就可以知道你遗传哪些疾病,比如说缺钙或者是骨质疏松症,年轻的时候就可以预防。包括现在一些白领大量服用维生素,这也是一个大的概念上的预防。我觉得国内可能缺乏对于预防产业的关注,我想预防产业、服务产业会有很大的商机。

健康产业其实涵盖面很宽,既包括保健品、健康食品,也包括健康服务项目,比如大家疲劳以后做的SPA、足疗等等。

2、我国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将达兆亿产值

人民网上海7月4日的文章写到:健康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资料显示:未来10年,中国健康产品的消费额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以几何级增长,将形成全球引人注目的一个兆亿价值的市场。

据介绍,2005年,中国保健食品的销售额为800亿元(约合100亿美元),按照人均计算约为61元/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数已达1000美元。据此,保健食品在我国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兆亿市场。然而,由于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标准和信息滞后等,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誉危机"而导致保健品市场出现了大幅滑坡。不仅如此,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影响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有五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二是过分依赖广告促销;三是产品开发力量薄弱,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四是难以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五是产业法规不完善。目前,保健品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行政归口管理部门,即没有一个操作性强的行业标准及规范统一的检测手段,在审查程序和管理办法方面,也是无所适从。

此外,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众多国外优秀的健康产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人们的健康和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浪费和损失。(加日本)

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国际健康保障",目的是敦促政府、组织和工商企业"投资于健康,建设更安全的未来"。为了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经国务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制定了新《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务院还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透露,苏州作为"建设国际化健康城市"的典范,正在着力打造环球国际健康产业园(SIHP)。苏州紧邻大上海,位于中国最富裕的长三角核心区域,该区域是中国健康产品消费排名第一位的市场区域,占有中国健康产品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SIHP是苏州市政府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核心典范。作为中国健康产业的

全新势力,是目前中国唯一以健康产业链整合概念为主题的国际化行业园区,提供并协助健康企业成长所需的各方资源,产业链资源的十大服务功能是其它开发区无法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与此同时,健康产业园的营销集团肩负着为入园企业和代理产品全面启动营销攻略的重任,获得国家相关领导部门的鼎力支持。目前,SIHP已形成有北京大学生命学院资深专家团队、中国疾控中心资深专家团队、中国营养学会资深专家团队3个核心学术团队支持,30余位在健康领域中居权威地位的健康专家们,将为健康产业园的未来引领方向;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等健康产业园的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将为健康产业园提供申报检测等专业性服务;商务部医药保健品商会、中国保健营养理事会等将为健康产业园的入园企业提供系列营销策划、国内外贸易、物流流通服务。这里正在建设的中国提取物基地,为入园企业的研发提供了配套保证。美国的保健行业巨子,日本保健的顶级产品,国内保健零售业的巨头都对健康产业园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达了合作意愿,共同打造中国健康产业集聚群。

3、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市场升级将成为健康产业的新焦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使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美商联讯创投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周德虔博士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投资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时表示,中国的医疗市场离饱和还很远,独特的市场可以造就世界创新的医疗器械。

据美国IrvingLevin公司的一份研究表明,2005年,国际资本向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呈上升趋势,风险投资达到7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5%。其中,生物制药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数量最多,达到21亿美元;医疗器械和化学药物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均为14亿美元,分列第

二、第三位。分析师认为,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在2006年仍是风险投资的热点。

除了风险投资家对巨大市场的兴奋外,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资本需求,他们期望通过开拓资本通道,实现海外上市、并购等跨越式发展。朗生制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迅表示,中国医药产业变数巨大,充满机遇和挑战,快速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是并购和研发投入,除大、中型医药公司对小型公司的兼并外,非医药公司对制药公司的收购与重组也占较大比例。未来若干年,中国医药领域的并购将更加频繁。在成熟的药品市场中,药业并购的主流为两类:以产品为导向的小规模并购,表现为大的医药公司对小型公司(特别是研发公司)的整体收购;大、中型医药公司间的强强合并,共享品种及渠道资源。可以预见,医疗健康产业与IT产业融合已成大势所趋,数字健康概念同样让投资者们跃跃欲试。

陈竺先生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讲到:"对21世纪生命科学一日千里的发展前景,中国应该转变观念,大力加强生命科学研发、发展健康产业。对健康的投入不应该视为社会的消费性支出,而要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健康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蕴涵无限前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使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陈竺认为,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外,国家应该增加对健康产业、尤其是生命科学研发的投入,给予免税等鼓励性政策措施,改变不利于产业发展的现状,比如审核程序复杂导致药物研发周期漫长,在药品招标中唯"价低"是取等。

陈竺表示,中国在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测序等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同时,在新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中也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挑战,而这将对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中国产业增长预测模型也显示,今年我国医药工业增长景气走势将保持稳步增长的格局。预计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500亿元,可望实现20%的同比增长;预计可实现利润85亿元。今年全年我国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3100亿元,实现利润255亿元。人们对健康保健产业需求的旺盛势头,将会持续推动医药消费结构的升级,医药工业的潜力无疑还会逐步增大,有待挖掘的底蕴自然也会更丰富。而专家则进一步预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医药产业有望保持15%的高速增长。

作为健康产业重要构成的保健品行业,更因蕴涵无限商机而被业界资本所看好。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总额已突破300亿元大关,比上年猛增近50%。而最吸引人的保健品产业财富故事当属当年的商界"巨人"史玉柱。在沉寂了多年之后,曾经跌得很重的史玉柱正是在保健品行业找回了自己的英雄气概,凭借保健品产业巨大的投资回报,不仅弥补了当年地产投资的巨大亏空,更一举成为健康产业的"财富榜样"。业界人士人为,国内的保健品市场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之后,目前已经开始复苏。新一轮的保健品热,正伴随着老百姓对健康消费的强劲需求而升温。

有人保守估计,仅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市场年销售收入就在3500亿元以上。巨大的市场必然吸引着火热的投资。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当前媒体中连篇累牍的保健品、药品、美容化妆品广告,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内健康产业热得烫手的景气度。

作为一家在美国的上市企业公司和一个大型健康产业航母,美国然健环球母公司的分支机构和业务网络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混合营销模式,创立以直销为核心,包括体育营销、艺术营销、公益营销、教育营销等等营销方法为外延的新路子。然健环球中国公司通过3年多来全方位的考察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体验式服务客户"的全新推广之路。无疑在中国的健康产业及健康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

基本情况

(一)职业健康监管职能交接情况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安监现应急管理部门的职业健康监管职能划转至卫生健康主管部门。2018年12月26日,《职业病防治法》第四次修正,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职业健康监管职能分工。2019年4月至6月,我市各县市区卫健委与应急管理局进行了职能交接。

目前,应急管理部门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和作业管理系统”于9月初关闭,卫健主管部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已于8月底正式启用,原安监部门申报系统的数据与卫健部门申报系统不能共享。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划转情况

今年是机构改革后卫健系统履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的第一年。我市各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中,市直、宁国市、广德市、泾县设有独立的职业卫生监督科和专职的职业卫生执法人员,其他县市区均无独立的职业卫生监督科和专职执法人员。

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宁国市、广德市原安监部门的职业卫生监管人员随着职责划转至卫健委,其他县市区均无人员划转。

二、现阶段工作任务及要求

按照省卫健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开展矿山、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卫职健发〔2019〕122)和《关于开展安徽省尘毒危害专项执法工作的通知》(皖卫监督秘〔2019〕180号)文件要求,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为尘毒专项执法工作的集中整治阶段,要求明确治理重点和纳入治理范围的用人单位底数,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纳入治理范围的矿山、冶金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纳入原安监部门职业危害申报系统的建材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

文件要求各县市区加强对重点执法对象的监督检查,对于未依法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于工艺落后、危害严重、整改无望的用人单位,坚决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7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李斌副主任指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推动落实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的各项措施,全面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关于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工作,李斌副主任强调:一是要健全执法网络,各地区要通过内部职责的调整,增加编制等方式,在各级监督机构中设立职业健康执法的科室,配备专门的执法人员,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全国职业健康执法网络。二要提高执法能力,要从执法装备、专业技术等方面加强执法能力的建设,为一线执法人员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三要加大执法力度,各级卫生健康部门都要依法履责,各级监督机构要执法尽责,每一位执法人员要履职尽责,要到存在职业健康危害的企业去,进车间、下厂矿,以执法行动为契机,树立起健康卫士的形象。从今年9月份开始开展全国职业健康执法大检查工作,对于零执法、零处罚的地区,要进行全国的点名和通报。

李斌副主任还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尘肺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任务。

三、我市职业健康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健康监管机制不顺

在应急部门将职业健康监管职能移交至卫健部门后,宁国、广德两地应急部门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划转至卫健委,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有连贯性。其他部分县市区在职业健康监管职能移交后,委属职业健康科室和下属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对于职业健康日常监管工作尚未明确。

截止此次调研工作结束,国家卫健委“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的市直及所辖7个县市区“卫生监督”账号尚未发放,各地监督执法机构无法查询用人单位的情况。

(二)移交的监管单位底数不清

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管职能划转至卫健委后,原安监部门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和作业管理系统”中数据显示全市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1656家,该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并且自2016年后,多家申报数据就呈“未审核”状态。

在各地职业健康执法工作中还发现,原安监系统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申报不实、数据逻辑错误、用人单位登记情况不实等问题,使得各县市区都存在用人单位底数不清的问题,给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三)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市各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承担对全市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厂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等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但全市专职的职业卫生监督员一共仅6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给国家卫健委下达的尘毒危害专项执法和尘肺病防治工作(今年9月份开始,2020年底结束)等工作任务带来了很大困难。

现阶段部分县市区开展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还需要依托原安监部门设置在基层的安监站才能顺利开展检查工作。这种工作机制只能是职能交接时的权宜之计,无论是从我们自身工作机制来看,或是从部门分工等方面来考虑,都不可能常态化。执法人员数量及能力不能满足当前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需要。

(四)适用法规未修改

《职业病防治法》在2018年进行第四次修正后,多项原安监部门的法规如《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等已与上位法不符,但卫健委新的法规又未出台,导致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无法可依。

四、工作建议

(一)可以参照宁国市的模式(在应急部门将职业健康监管职能移交后,迅速成立宁国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卫健委,宁国市人民政府下文明确了卫健、人社、应急等部门的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分工。)尽快明确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职责分工,确保机构改革后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有效衔接,形成责权明晰、运转有力的职业健康监管体制。

(二)部分县市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在上一轮机构改革下,并未设置职业健康监督科,无专职从事职业健康执法工作的工作人员,现有执法力量很难完成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和李斌副主任的讲话精神,正值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改革之际,建议独立设置职业健康监督科,增加职业卫生监督人员编制,配备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设备,提高执法能力。

(三)依托国家和省卫健委布置的尘毒危害专项执法工作和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联合应急等管理部门摸清辖区内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底数,履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完成国家职业病防治目标任务。

(四)加强职业健康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现有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大配备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提高执法水平、提升执法能力。

第四篇: 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姓 名:杨 喜

(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学号:S201000525)

摘 要:随着国家大力投入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一个另人关注的教育问题。时代的发展呼唤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本文就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探索。切实加强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字: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

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是强化个人创业能力,促进社会就业的教育。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尤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中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

1、《辞海》中对健康的定义为“人的一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或缺陷,身体健康”。有书记载: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她恨不能马上找到生活做,有了工钱好给娘请医生,好给娘买药吃,好使娘恢复健康。”

2、《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道德健康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有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1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标准

1、心理健康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为心理健康提出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具体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3)有幸福感;(4)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率感。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第一,它包括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指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指能超越“第三状态”;理想的层次指能做到自我实现;第二,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系统,它是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而社会适应良好是它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2 (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职业学校学生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手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经常保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 (2)具有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但不轻浮,坚韧但不固执,礼貌但不虚伪;具有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品格。

(3)能顺利适应环境与社会。思想观念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为现实社会所接纳。

(4)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并勇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及其他人友好相处,能准确认识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能谅解、宽容他人。

(5)具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热爱本职,敬业精业,诚实守信,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6)有充分的理智,适度的情绪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用理智驾御并战胜各种不良情绪,行为不过激。

二、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

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嬗变,市场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等社会因素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有些同学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欠佳,产生自卑;有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以后,对职业和社会缺乏认识,产生较多的彷徨和惧怕心理;还有的学生在异性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处理不当遭遇挫折;如此等等,充分表明职业学校学生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心理问题

职业教育阶段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要活动。但是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目的不明确。

(2)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他们对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反思,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对学习成败进行合理的归因。

(3)学习焦虑现象普遍。许多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自我认知水平低,对学习缺乏自信,对有些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及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

(二)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处于青春期的职业学校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遇事易兴奋、激动或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可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常常导致发生激烈的冲突或不必要的争执。

(2)社会情感淡漠,自我情感脆弱。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性情感淡漠%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似乎看破红尘。他们的情感处于“冻土层”似乎缺少阳光的照耀。有人把职业学校学生的这种心态称为“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

(3)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希望。进入职业学校只不过是领到一张临时的打工证,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职校生的压力增大,常常身感疲惫,觉得自己好累,不愿和别人交流,心理很压抑,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三)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1)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以前的不良的师生关系,以及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的经历,一些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远感和压抑感;担心教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有意为难自己;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够恰当,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产生逆反行为。

(2)同学间交往缺乏理解感。在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迫切希望得到了解,沟通信息,寄托感情,表现自我,人际交往欲望强烈。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行为标准,因此,他们在交往中难免产生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独立生活能力差,任性自私,不能容纳他人,不愿与人交往,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等。由于同学间交往的困难,一方面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自闭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倾诉对象,学生容易对自己缺乏自信,产生心理压力。

(3)网络交往失度、失范。 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他们喜欢网络中的“人机“对话式交往,热衷于从网上寻找所谓的友谊。在网络世界里,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觉得自己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信口开河;一些学生谈天说地,谈情说爱,沉浸于网恋,不能自拔,甚至为此荒废学业,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违背网络交往的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明显下降。

(四)择业心理问题

(1)择业依赖萎缩心理。虽然目前我国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父母给自己寻找就业去向,自己不敢独立做主,主动寻找就业信息或进行自我推荐。他们往往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常常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2)就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心病”。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水平又不强,对自己就业应聘缺乏信心,害怕“毕业就是下岗”;另一方面又无法改变现实,整天忧心忡忡,寝食不安,过度紧张和焦虑。

5 (3)择业思维定式心理。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困,希望能找到一个既有社会地位,又非常体面的收入高、待遇好的轻松工作。一旦无法实现上述目标,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这说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受择业定式思维的影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总结: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更多地体现在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上,表现为学习上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力充沛,有上进心;生活上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自尊自重;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和谐,能愉快地融入集体之中。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一些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厌学、情绪不稳、自暴自弃、缺乏毅力等问题。认真查找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积极寻求对学生正确引导的方法,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孟美颖.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9):65. [2] 霍霄艳.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9(9):67. [3]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余年,“九五”、“十五”先后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八次参加全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近百篇论文、调查报告在市、省级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

三、四年级)有41%,高段(

五、六年级)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

2、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利用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样本容量为200的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

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3、孤独。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X2检验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4、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更有甚者,每逢考试心跳加速、全身抽搐冒冷汗。由于考试焦虑导致了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业成绩的失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及考试作弊行为。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X2检验表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AAT(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出现这两类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在学习、活动方面,21%的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15%的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

二、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

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小学生心理教育建议。

1、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结合素质教育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扭转考试指挥棒,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规范学校教辅用书,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制裁。

2、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

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3、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每周一节的“健教课”,采用短剧表演、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答辩训练等活泼有趣的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寓知识教育于活动中。学校要努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辟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心里咨询室”,成立以班主任为心理辅导员的“心里咨询站”,解决小学生中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一些“特殊”的心理历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全面推广“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随机、随缘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开辟“绿色网站”,让学生通过浏览及网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

4、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社区的环境及家庭的氛围。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集成授权书范文下一篇:驾考新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