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培训平台: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新出路——以IT专业学生为例

2022-12-26

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教育工作, 是当前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学历人员数量的饱和, 21世纪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必将日益严峻。特别是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时, 将侧重点放在了知识学习上, 而忽略了学生在实践中的锻炼, 使得学生综合能力欠缺, 没有形成就业市场所需的职业素养。如何指导学生在四年的高等教育过程中, 成功过渡到职业人, 为学生谋得“出路”, 是高校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本文便以IT专业学生为例, 立足专业, 扎根实践, 通过全面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学校, 实现辅导员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职业教育, 让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后轻松向职业精英过渡。

一、“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的研究背景

“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发展号召, 适应社会就业结构, 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诉求的创新之举, 其成立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概括:

从国家层面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信息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 需要高校输送大量IT精英职业人, 因此职前培训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占据重要位置;从社会层面而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显, 人才供需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需要高校加强职业培训这一中间环节, 以培育更多能尽快融入企业, 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精英职业人;在学校层面上, 建立职前培训平台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以平台建立为契机融合企业和校友资源形成高水平导师库。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专业实践的习惯, 使实践氛围浓厚。借此机会依托校企俱乐部形成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一套更为系统的学生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机制等等, 都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利支撑;从学生层面来说, 专业知识、实践经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安身立命和未来发展的保障。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低也将影响到企业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 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通过职前培训, 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所以建立并优化职前培训平台, 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之举, 也是学生们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职前培训平台的体系架构和应用

“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 根据学生所处阶段, 划分为三大子平台, 分别为基础平台 (大一、大二年级) , 强化平台 (大三年级) , 精英平台 (大四年级) 。三个子平台间通过不同的教育通道, 使学生经历IT职业人、IT专业职业人、IT精英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最终达到高素质公民和未来IT精英的培养目标。各通道均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并鼓励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一) 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以低年级学生为教育对象, 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通用知识。在基础平台中, 培养通道由专业知识训练和通用知识训练构成。其中, 专业知识训练以“学”为主, 通过成立职前培训平台导师团, 导师团可涉及学界知名学者、校内名师、精英企业人、朋辈优秀学生, 定期对接外部资源, 不断扩充导师库;邀请学界知名学者、来校召开IT讲坛, 内容可涉及生涯规划、学术交流指导等;邀请校内名师走进学生中间,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授小班行”学术讲座, 内容涉及创新知识讲座, 学术论文讲座等;建立企业名师库,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成功人士, 提前接触职场, 接受职场教育;设立优秀学生领航计划, 成立优秀生学导团, 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在通用知识教育中, 还可设立职业技能培训环节, 如开展模拟招聘、举办简历制作大赛等, 让学生们为提前感受求职氛围。在基础平台的最后阶段, 对全体学员进行考核, 即以笔试、机试、面试三个环节, 择优推荐前80%的同学进入强化平台继续学习, 同时对所有结业学员发放IT职业人证书。

(二) 强化平台

强化平台着重提升学生技能与应用技巧, 分别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应用能力培养环节中, 平台主打创新训练计划品牌, 即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每年拿出足够经费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 在强化平台汇总还包括学术俱乐部项目, 通过该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和灵感。此外开办各类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 如校内程序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密码破译大赛、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 普惠式竞赛和精英式竞赛并行, 分层培养, 旨在帮助学生学练结合, 学以致用。进入到强化平台的学生, 依然能够获得与企业密切接触的机会, 因为该平台将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课题集训,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 不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通道中, 通过职业素质拓展季让学生不断了解职场、体验职场, 并能成为职场强人。比如举办“IT梦·利天下”计算机文化节, 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展览、科技作品体验让学生们充分感受IT顶尖科技带来的震撼。带领同学们开展“IT名企之旅”企业OPEN DAY活动, 走访国内如华为、中兴、苏宁等数十余家知名IT企业, 了解企业文化, 深化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最后, 经过竞赛、项目评优和导师推荐的形式进行结业考核, 通过考核的前40%同学进入精英平台的学习阶段, 并对全体学员发放IT专业职业人证书。

(三) 精英平台

经过前两个平台的培养, 学生已经对职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个人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也比没有得到过平台锻炼的同学要成熟。那么在步入精英平台后, 辅导员可通过竞赛、创业、企业实习、学术论文等途径, 帮助学生最终实现角色定位即IT精英职业人。精英平台的培养目标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素养, 为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开设高层次竞赛, 如ACM/ICPC程序设计挑战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蓝桥杯”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内外知名竞赛, 增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办校企合作俱乐部, 搭建学生与企业联系的桥梁。通过校创业项目选拔、孵化, 使学生提前步入社会, 增加社会经验。同时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并以专利作为科创项目的最终结项条件。精英平台的结业形式也不同于前面两个平台, 学员结业将以获得重大奖励、成为校企俱乐部骨干、自主创业获得成功、拿到优秀企业实习资格、论文和专利的获取等作为考核的必备条件。

三、职前培训平台的实施效果

“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经过四年的不断完善, 目前已投入使用, 并获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 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建立了一支由IT业界知名学者、杰出校友、企业专家、校内名师、优秀专业特长生组成的高水平导师库, 通过专场讲座、座谈交流、一对一辅导、团体活动等形式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开展学者讲坛十余场;邀请国内知名企业专家开展“企”明星大讲堂二十余场;邀请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开展新技术讲座三十余场;组织优秀特长生开展“优秀学子领航计划”, 进行一对一专业辅导, 服务学员近千余人次。此外, 通过该平台的运作还加强了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更新实验设备, 为学员进行专业实践和职业培训提供更多资源。

第二, 加强了校企合作。“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通过建设校企精品课程和成立校企俱乐部加强校企合作, 使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与众多IT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建设校企精品课程, 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断加深, 对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不断前移。特别是校企俱乐部的开办, 将计算机企业文化与计算机校园文化充分融合, 增强了计算机文化在校园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培训、竞赛、创新项目实践等活动, 更是有效的培育出更多的IT职业精英。

第三,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三大子平台下, 通过继续拓展应用, 搭建出三位一体的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分层发展平台。该平台包含基础层、提升层和精英层。分别用基础平台、强化平台和和精英平台一一对应。其中基础层为普惠式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开展校内程序设计竞赛, 程序设计竞赛, 三行代码创意大赛等, 增加专业培训和校内竞赛的覆盖面。提升层即实践式创新基金平台。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创新基金项目, 鼓励学生申报, 并协助学生完成项目。精英层即品牌化竞赛培育平台。依托大型赛事, 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实践能力

第四, 实现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实践、专业竞赛、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成果展示、企业实训等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目前参与了“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首轮应用的学生中, 不少人已在ACM、OW2、Imagine Cup、“蓝桥杯”等国际国内高端IT赛事中屡获佳绩, 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更是高达四百余人。近三分之一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参加岗位实习。

四、结论

搭建“IT未来精英”职前培训平台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出路。正如上文所述, 优化的课程设置, 丰富的实践内容, 健全的考核机制, 不断扩充的师资库, 将会使该平台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样板, 为培养当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新的教育模式。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最终出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以及就业市场长年发展的不稳定, 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作为学生工作一线人员的高校辅导员, 理应高度重视学生就业, 不断创新就业教育模式。本文便是从此角度, 以IT专业学生为例, 扎根专业特色, 拓展就业渠道, 打造出具有针对性的职前培训平台, 为实现学生良好就业提供先机。

关键词:职前培训,就业,辅导员,计算机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王路江.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王新忠, 董凤良.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的几点认识[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0 (1) .

[4] 杨礼宾.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1) .

上一篇: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教学下一篇:发挥QQ群在远程教育协作学习小组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