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音乐一直是一种非常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一直是艺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部门非常关注的。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秉承多元性理念,并且还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化。在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爱国思想有所提升,而且还能够通过民族音乐教学让学生从民族音乐中充分感受民族气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第一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大众音乐文化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

【摘要】流行音乐文化可以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更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初中音乐教学应正确审视大众音乐文化的背景,发挥大众音乐文化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塑造学生。本文主要探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初中;音乐教学;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大多数初中生喜欢和欣赏流行音乐文化,但也有少数学生喜欢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音乐偏好,教学内容仅限于艺术内容,很少提及大众音乐文化,这很难满足广大学生对大众音乐文化的需求。

二、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音乐教师应适当创新教学内容。首先,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使音乐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多样化的音乐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同学校的教师需要相互合作、交流和讨论,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和音乐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音乐教师要结合大众音乐文化的背景,适当增加和减少音乐教材的内容。既要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又要满足学生对大众音乐文化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学习西方古典音乐时,可以先搜集流行音乐的相关资料,整理出一些在歌曲中加入古典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能听到熟悉的音乐,能迅速注意,更流畅地介绍古典音乐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了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初中音乐教师在加强专业声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教学创新,积极了解大众音乐文化的特点,了解声乐文化的特点,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大众音乐文化的偏好和认知,比如他们喜欢哪一种类型、风格或某一固定歌手或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近年来,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初中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教学地位。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比较传统,缺乏创新。音乐教师应正视这一问题,积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组织能力和课堂应急沟通能力以及音乐效果评价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了解他们喜爱流行音乐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对学生音乐偏好的认识,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增加相关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

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现如今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大众音乐的传播渠道增加。但与此同时,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大众音乐也开始出现,甚至很多音乐作品中还包含一些负面的能量和信息。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很多信息的好坏还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如果接触到一些不好的音乐作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一问题,初中音乐老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引导,让学生学会辨别音乐的好坏。比如很多娱乐音乐为了歌词押韵全然不顾一些词汇和语句的正确使用,会让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歌词,找到歌词的出处、来源,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用法。很多学生喜欢摇滚乐,但是部分摇滚音乐的曲风很阴暗、颓废,并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更加阳光、健康的摇滚音乐,介绍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和乐队,让学生多接收正面的音乐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还要适当地增加一些教学活动。音乐课是音乐教学的主阵地,老师要积极充分地利用好音乐课,尽量避免占课、让课的情况。但是音樂课的课时非常有限,所以初中音乐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让学生观看一些比较流行的音乐节目,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自己是否喜欢这种音乐形式,以及这种音乐形式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学校还要为学生的音乐才能提供展示的舞台,比如校园运动会、文艺比赛等,都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展示机会,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

此外,在大众音乐文化的背景下,还需要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展开初中音乐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低龄的网络使用者越来越多,中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途径接触大众音乐。老师也要学会利用网络和学生随时进行音乐共享,通过在线方式和学生展开音乐学习和讨论,比如在某一首音乐在学生群体中特别受欢迎时,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享这首歌,分析它的歌词、曲调、音乐特点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课程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老师要积极创新教学能力、完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环境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切实发挥音乐課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秉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6):277-277.

[2] 周荣春.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6):16.doi:10.3969/j.issn.1673-9582.2015.06.015.

[3] 宋琴.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对策[J].考试周刊,2018,(88):183.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8.88.168.

[4] 王佳佳.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影响[J].中外交流,2017,(48):87.

[5] 肖玲.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2016,(8):18-19.

作者:杨玉琴

第二篇: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

摘 要:音乐一直是一种非常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一直是艺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部门非常关注的。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秉承多元性理念,并且还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化。在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爱国思想有所提升,而且还能够通过民族音乐教学让学生从民族音乐中充分感受民族气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深化;民族音乐教学

在当今时代下,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流行音乐,而且有许多学校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进而使民族音乐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很多音乐公司也只针对流行音乐进行研究,导致人们周围充满了流行音乐的声音,而民族音乐也不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耳边,尤其是有些具有地域性的民族音乐,即将面临“灭绝”。所以,一定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民族音乐教学进行深化,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听觉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情怀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民族音乐教学已经成为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展现民族音乐的内涵

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中的内涵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将民族音乐中的感情色彩添加到学生身上,通过这种情感转移的方式能够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十面埋伏》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联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展现出的恢弘气势以及战争场面的壮阔,体会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民族音乐中的内涵和情感。

二、理解多元文化,深化民族音乐教学

在相关教育部门对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前提下,在音乐教学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民族音乐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怀和情感,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还能对不同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民族音乐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内容,长期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曲艺、影视、绘画等方面的能力,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化还能帮助学生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民族音乐中的各种文化进行良好的吸取,拓宽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进行戏曲、曲艺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粤曲、豫剧、京剧、川剧”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还能够降低戏曲中的语言不通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学习。在进行电影音乐的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教材,让学生观赏,进而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为电影带来的色彩。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知识,这种情况就需要音乐教师良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把传统的民族音乐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结合,并以此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水平。在音乐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民族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所提高,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点。尤其是针对民族乐器、曲艺等类型的鉴赏,音乐教师单纯地进行讲解是不能够对其进行良好展现的,而且学生也不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地感受民族音乐,利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民族音乐进行高效地理解,并能够使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通过学民歌、唱民歌,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在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进行良好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民族音乐对其中展现的民族情感感同身受,在脑海中形成我国壮丽河山的画面,从民族音乐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发展,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综上所述,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良好的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教学方式不断地变换,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民族音乐进行理解,进而提高民族音乐的深化程度。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对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民族精神,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加强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长芹.开发课程资源,弘扬民族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1):198-200.

[2]邵青春.重视民间音乐弘扬民族文化[J].科技咨询导报,2011(03):123-124.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2(14):147-148.

编辑 薄跃华

作者:李治佑

第三篇:国民音乐教育应加强音乐表演教学

摘要:本文系阅读杜亚雄先生《国民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吗?》一文引发的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认为国民音乐教育应当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观点是基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实要求而提出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音乐表演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表演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核心

在《国民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吗?》一文中,作者杜亚雄先生的态度鲜明、观点明确、用词犀利,认为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不应当以“审美”为核心,而应该以“表演”为核心。“文章指出这种由某些美国音乐教育家倡导的理念不仅不符合音乐艺术的根本性质,不符合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要求被审美的心理,且还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倾向,应当加以改正。”[1]总体上讲,我赞同杜先生的基本观点,认为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确应当以“音乐表演”为核心。与此同时,强调音乐教育以表演为核心,也是针对目前我们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应对策略。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而来的,遵循着口传心授的教法。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以学苏联模式开始,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当时,我国的音乐教学大纲也受到了苏联教学大纲的影响。我国50年代颁布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便是借鉴苏联大纲的模式,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歌唱教学,提出以教授唱歌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年动乱之后,由于中小学音乐课‘重技轻艺’,‘演’字贯彻得不够,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脱离‘演’的音乐实践孤立地传授音乐技能,并在国民音乐教育中以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演’逐渐转变为机械而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致使中小学生中出现了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状况。”[1]之后80年代、90年代,我国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改进,内容的模块也逐步在变化,但是唱歌和基本知识教学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教法上有了一些变化和创新,但还是摆脱不了教师直接传授、重知识技能这种局面。为了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为了改变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重技轻艺”的问题,我国于2001年进行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新的理念。新课程标准颁布至今,随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音乐课堂氛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但却出现了教师更多关注音乐课堂的形式、氛围,较少关注音乐内容教学等问题。新课标提倡以审美为核心,随之全国各地都吹起了注重“听赏”的春风,特别是高中的音乐教学,侧重点完全在于音乐听赏。科技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中小学课堂真正教会的歌曲少而少之,学生“耳熟能哼”的歌曲大多是通过网络、电视、社会传播的歌曲。商业化社会的来临,我们艺术的课外辅导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钢琴等乐器演奏教学则都成了中小学课堂所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些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需要,我认为中小学音乐表演教学应当引起社会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国民音乐教育应当以表演为中心。

一、表演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音乐教育应该以表演为核心

1.音乐表演是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生理成熟期越来越低龄化。由于受到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生理成熟期很容易产生焦虑、压力、挫折等心理情绪。近几年社会各界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现代社会,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备受学习压力、异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青春期问题、升学就业等问题困扰。据中国新闻网的一篇题为《上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高发期或危及生命》的文章所报道:“超过60%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较大,超过20%的学生面临人际沟通问题,其中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3]

当学生被这些心理问题所困扰时,必须要得到有效的释放,不然便会郁结成病,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不健康状态。而我们的音乐表演恰恰是释放这种情绪的最好的途径,是中小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歌唱能够释放压力这是显而易见的。“08年汶川地震后,有着近三十年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经历的河南省团校心理学副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客座研究员任庆文先生曾经三次抵达灾区绵阳教灾区孩子们唱歌来为灾区人们疗伤。”[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都习惯在工作后结伴去KTV唱上几首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们的嗓子、喉咙、身体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好的乐器,它是宣泄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纯洁、最美好、最卓越的乐器,能够发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4](P.120)

2.音乐表演是体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

音乐表演是体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体验,强调的是用身体、身心去经历,而我们的音乐表演本身就是一种体验。首先,从概念上来看,体验类似于参与。就艺术参与原则来说,它的基本涵义是:“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5]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作活动,它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6]可见,音乐表演恰恰符合艺术的参与原则,它本身就是参与音乐的形式,它是体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再者,从音乐和人类的关系上来看。关于音乐起源的劳动说认为音乐是伴随着人们的劳动而产生的。斯特拉文斯基也曾经说过,对于原始部落的人们和儿童来说,离开人体动作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今天,我们世界上很多民族的音乐仍然和舞蹈联系紧密。可见,从古到今,音乐和我们人类的存在状态是不可分离的。进一步说,音乐从它产生开始,音乐表演必然伴随着它的存在而存在。因此,音乐表演和我们人类的存在也是不可分离的,它是我们体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

音乐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我们所有人都有权利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本能需要(或高兴或悲伤或激动)时,我们都可以通过参与体验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并且除了自己亲身去参与以外别无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音乐已经不再专属于贵族,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我们普通老百姓都有权利和机会去追求音乐的高雅之美,那我们怎么样去体验它和感受它呢?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亲自参与音乐表演,亲自享受音乐表演。

3.音乐表演是音乐欣赏的基础

音乐和大自然的声音是有着区别的,所谓的音乐的声音模式和自然声音的构成模式是不一样的。音乐有着节奏、速度、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的限定,还有着内部的和声结构、和声连接,旋律进行等规律。“音乐家们开始使用声音模式之前,其基本特点便早已是‘艺术的’了。”[7]为此,我们可以得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富有思想、有所准备的。埃利奥特教授也指出:“聆听者不能简单地直接得到音乐模式。聆听者必须具备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才能理解音乐模式”。[7]埃利奥特教授这里所谓的“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指的就是从音乐表演中获得的音乐知识。可见,音乐表演能够让参与者在进行表演时随即获得音乐聆听所需要的音乐知识。

“音乐的组织材料是抽象的,它与美术、戏剧等其它艺术种类中的线条、色彩等来对比这个特征就显而易见了。”[4](P.41)音乐是非语义性的,它和语言也不一样。语言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语义,而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是作为艺术交流而存在的。而“谁能掌握音乐的约定性,谁对音乐就理解最深,就越容易‘听懂’音乐。”[4](P.41)那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音乐的基本模式,获得实践的音乐知识,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呢?音乐表演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了。音乐内在的规律和“语义性”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够被我们深刻感受和挖掘到。学生主动参与演唱和演奏进行音乐表演,能够更快更准确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积累,为音乐欣赏做好必要的准备。音乐表演是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学习音乐最直接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存在的特定的音乐模式,帮助学生获得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够成为推动音乐聆听的催化剂。如果说“听”是一种本能,我们通过“听”能够感受音乐第一层面的东西,那么从长远来看,会演奏演唱进行“表演”的人肯定比仅仅会聆听的人审美能力要强一些,他们在聆听中获得的美的体验也会深刻许多。

4.音乐表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音乐表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和模仿不一样,它不是原样的再现,而是在之前的作品基础上的一种提炼和深化。在音乐艺术当中我们的演唱和演奏要求有创造力就不能只是一味的去模仿,我们要尝试着去进行艺术创造,这个尝试着创造音乐的过程是个体自我表达的过程,是我们收集人生经验的过程。音乐表演是音乐再现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是音乐的二度创造。学生通过乐器和歌唱学习开辟了一个新的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评价音乐的新天地。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环境下指挥家指挥乐队演奏相同的乐曲时,他们会对乐曲有着自己不同的诠释。可能是某个细节速度的变化,可能是其他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等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所的创造。合唱团的每一场演出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华南师范大学苏严惠教授就深有体会,她的每一场合唱指挥的排演、演出其实都是再学习、再感受和再创造的过程。雷默教授也指出,表演艺术要求我们对音乐进行探索并发现有待完成的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潜力、使这些潜力在表演中达到圆满的结果,它是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参与音乐的一个途径。

我们的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有“艺术决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二度创作。而现行的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了艺术决定,学生只是机械的在进行音乐表演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我们应当有效的利用表演这个最直接的体验模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多的让学生真正享受于表演当中自己来进行“艺术决定”。因为“表演”给了学生一个思考和创造的舞台,能够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音乐表演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既然音乐表演在国民音乐教育中有着如此的重要性,以至于处于核心地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音乐表演教学呢?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着一种怪异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是却不喜欢音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表演教学过分重视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恐怕是导致这个现象最直接的原因。首先我们扭曲了音乐表演教学的目的,我们往往把音乐表演的教学目的设定为:把学生训练为具有专业水准的声乐、器乐演奏的专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音乐表演教学中往往会以强调教授演唱和演奏技巧为主。再者,我们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着重选择一些较为专业的曲子来进行演唱和演奏,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和语文等课程相比较而言音乐课气氛轻松、愉快,加之音乐课没有课业、考试等压力,于是中小学生很期待音乐课的来临,但是同时他们又惧怕枯燥的、他们不喜欢的歌曲和练习。枯燥的发声练习、乐器技巧练习的教授使学生慢慢的对音乐失去耐心和兴趣,于是就自然而然的促使了这种音乐教育上怪异现象的形成。

为了改变我们音乐教育的这种窘境,我们理应当先从音乐表演教学入手,我们应当改变广大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表演教学的传统观念。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表演教学不是要把学生们带往专业化的道路,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虽然有极少数学生将来会走上专业演唱和演奏的道路,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学生最后都不会从事专业的音乐表演,而只是把音乐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表演教学的重点定位为:让学生们通过演唱演奏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另外,很多人认为我国音乐教师师资缺乏的农村学校不能进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种观点恰恰也是由于对音乐表演教学定位不准确而造成的。我们要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我们的音乐表演教学不需要多么高超的专业技能技巧,不需要多华丽的舞台和多奢侈的乐器。在物质资源和师资缺乏的地区我们更能够发挥我们天生的乐器来让学生体验音乐并且参与到音乐中来。而在我们音乐教师队伍当中,也有很大部分人不够自信,都被大学所学的主专业所限制,不敢教授演唱演奏。其实,我们可以很好的进行音乐表演的教学。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我们经过了多年的音乐学习,教授演唱、演奏的能力是绰绰有余的。

2.重点在于提供表演舞台

音乐表演新理念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音乐的过程。我们进行音乐表演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学生通过音乐表现可以满足自己倾泄的欲望,可以获得快乐的体验,可以加强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无拘无束的舞台。对于学生来说,提供表演的舞台应该比真正学会了多少音乐知识更加有意义。近几年来,娱乐选秀节目“超女、快男”被广大青少年所追捧。除了商业化的运作之外,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的是它的理念——“想唱就唱”,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不论职业,只要你想唱就能够站上舞台进行表演。从学生到中青年甚至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够到这个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从某个方面来说,它的红火和引来的商业化效益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不是也应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其实,音乐课堂也可以这样的被学生所追捧,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进行表演、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如今,我们机械的在音乐课堂上讲知识、教技能,引来了学生的反感和厌恶。作为审美教育的传播者,我们不应该让原本快乐轻松的音乐课堂变成学生心灵的一把无形的枷锁。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也必须尽力去做并且可以做到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给孩子们表现的机会,让孩子们在音乐表演当中感受音乐的美、领略音乐的美。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也应当是倡导一种无拘无束的理念——“想唱就唱,想演就演”。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没有蔑视没有讥讽,我们只有赞赏和鼓励。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没有压力没有压抑,我们只有做自己。

具体到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我们可以设立音乐节、音乐周;而就音乐教师而言,则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施行“超女”活动的运作理念和方式,并且尝试在音乐表演中采用鼓励、赞赏的话语(鼓励、赞赏的话语能够大大的增强学生积极表现的欲望和参加表演的自信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超女”这种商业活动中的模式,把舞台完完全全的还给学生。我们不需要去注重孩子们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演奏技能;我们也不需要去注重孩子们有多么强的表现能力;我们要做的,只是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让孩子们在开心快乐的音乐舞台中领略感受音乐的美。

3.加强不同模块的融合

除了给学生提供音乐表演的舞台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各个模块之中渗透音乐表演的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小学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内容分成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模块,我们可以在感受与鉴赏等其他三个模块的教学中渗透着音乐表演的教学。在感受与鉴赏的教学中,除了聆听以外,我们可以利用中小学课堂中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竖笛、口风琴等乐器进行演奏,并用人声进行演唱。在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中,除了用图片、听赏等方式来进行教学之外,我们可以演唱、演奏表现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这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把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分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就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开设的均为音乐鉴赏。在我们不能够改善整个大教育环境的前提下,我们便可以将音乐表现这个环节紧紧的与音乐鉴赏相融合。比如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融进演唱和演奏的教学。在听赏一首乐曲时,可以让学生们哼唱主题旋律段落或者哼唱其中耳熟能详的部分旋律,也可以让学生们用学过的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

前段时间,笔者去广州市广雅中学听音乐公开课。在一堂高中一年级教授少数民族民歌的欣赏课上,介绍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时,授课教师采用的便是将音乐表演教学融进音乐鉴赏教学之中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演唱苗族和侗族的音乐旋律,接着在二声部的合唱表演之后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最后得出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而在小学课堂上,也出现了音乐教师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教学的完美融合。在三年级的欣赏课《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故事》中,授课教师让学生分别演唱炊事班长和女战士的主题旋律来帮助学生进行欣赏,还让学生根据音乐来设计表现不同人物形象的动作,并进行表演。这些都是很好的把音乐表演渗透进音乐鉴赏课程的实例,可见,音乐表演与各个内容模块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及广。

加强音乐教学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融合,就改变了各种单一模式的机械教学的处境。我们可以改变机械的听赏的模式,我们可以把音乐表演渗透进音乐欣赏课当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我们应当打通音乐教学的各个教学模块,在各个模块当中渗透音乐表演。而这种在鉴赏、创作等各个教学内容之中融进音乐表演教学的方式,也能够为各个教学模块的教学提供新鲜的能量。

4.拓展表演的创造空间

雷默先生曾指出,当前音乐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在参与艺术创作时往往是教师帮他们进行了艺术决定,于是他们的创作根本没有创造性。因此,他认为当学生参与创作艺术时,学生必须参与做出艺术决定,而艺术教师往往忽略或者阻挡了学生的这种体验。由此雷默先生强调,我们的音乐教育应当使人们尽可能的分享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性,尽可能使人们充分地投入创作,进而通过创作来体验我们自己对感觉的探索和发现。

那我们在音乐表演教学中应当怎样给予学生创造性的空间呢?我认为,在音乐表演内容选择上,应当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且选择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表现潜力;在表现形式上,应当给学生自主和自由的组合机会,并且音乐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艺术,和学生建立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演唱和演奏教学中,创作教学可以从节奏、旋律等多方面入手。例如,我们可以借鉴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从节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在音乐表演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在同一主题上,引导学生利用速度、节奏、力度等变换处理进行最简单的创作,从而帮助学生体会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于音乐情绪的影响,让他们积累音乐创作最基本的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乐器音色、人声的不同音色变换处理来进行创作,从而帮助学生体会音色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创作过程和结果,在分析、讨论中各抒己见,积累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式方法。进一步说,在节奏创作方面,首先可以给出四分、二八、八十六、十六八等简单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模仿创作,然后可以加入二声部进行创作,最后可以逐渐加入三声部等更大难度的创作教学。在旋律创作方面,首先可以让学生对音高跨度不大且节奏型简单的旋律进行模仿创作,然后可以进行曲调问答的练习,或者进行二声部和三声部等难度较大的创作练习,最后可以加入为旋律编配朗诵词等,或者为朗诵词编配合适的曲调。当然,这种教学应当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难度系数来进行。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各自的声音特点来进行创作,类似于口技之类,模仿各种打击乐器等的音色;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制乐器来进行创作表演,并且利用多媒体等录音设备来进行录制,对录制的音响素材进行比较、评价和探讨。这样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的热情和兴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我们在进行创作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应当多样化,并且让学生们相互交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对音乐进行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国民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吗?[J].艺术百家,2011,(04):84.

[2]马丹.上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高发期或危及生命[N/OL].新民晚报http://www.chinanews.com/jk/2011/01-26/2814140.shtml.

[3]杨兴群.心理学副教授教震区灾民唱歌释放压力[N/OL]成都商报(2009-02-09)http://news.qq.com/a/20090209/000187.htm.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78.

[6]音乐表演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4865.htm.

[7][美]戴维·埃利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于音乐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86.

作者:廖彬

上一篇:公共卫生毕业论文下一篇:工程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