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新闻专题节目的生产路径浅谈

2022-12-09

一、为什么要生产“个性化”的新闻专题节目

在众多新闻节目中, 有个性的新闻专题最容易、最先被识别出来;而识别性强的节目受关注度肯定特别高, 也就容易在大众化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 获得较高的关注, 而受关注度高的节目为创立品牌化、精品化的新闻专题栏目创造了可能, 为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奠定了基础, 而品牌化、精品化的新闻栏目是一个电视频道影响力的标志。

如果纯新闻节目以实时直播、准确、客观、直接为特性的话, 新闻专题则多了一份时空沉淀, 多了一份主观色彩, 多了一份赋予个性化色彩的可能。

(一) 选材的个性化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 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 观众已经习惯于晚上7:45打开电视收看批评报道、舆论监督、精彩的内幕揭露与犀利的评论, 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收视期待。

(二) 视觉包装的个性化

对于有些题材, 遮幅、演播室不光访谈配乐烘托等影视手段, 也往往可以赋予一个节目强烈的个性化色彩。

(三) 主持人报道方式的个性化

这在国内外的电视栏目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外, 叙述方式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鲜明评论等都可以成为新闻专题节目个性化的实现方式, 作为一个有着17年一线新闻采访经历的从业者, 想着重谈谈新闻专题的记者编导在策划生产新闻专题节目时的个性化路径。

二、抓细节, 是生产个性化新闻专题节目可以复制的屡试不爽的实现路径

生产个性化新闻专题节目有一个可以复制的屡试不爽的实现路径, 就是细节化表现宏大主题事件化;事件叙述人物化, 人物塑造命运化, 命运表现故事化, 故事叙述细节化, 细节叙述道具化。这样宏大的宣传主题就可以通过以上的层层递进而具化为一件件为编导所用的道具, 一支笔, 一粒纽扣, 一堵墙, 一扇窗, 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 一句谁也不会在意的习惯性语言都可以在新闻专题节目中成为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新闻“道具”。

在新闻实践中, 本人深感我们的部分年轻记者抓细节的能力还比较弱, 没有主动发现细节, 表现细节的意识与办法, 这不能怪他们, 只要加以培养与训练, 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抓细节的好手, 比如描写劳模带病工作必须在解说词里, 说上一万遍他上午还在医院打吊瓶, 不如给一个他上午口袋里露出了吃出半截的药片铝箔和他手上贴了胶片的针眼的特写, 更能说明问题;为了体现野外工人, 劳作的辛苦与生活条件的艰辛, 让出镜记者亲口尝尝工人冰冷的午饭要比空口说来得真实生动的多;外景记者出像时, 应当学会与周围的环境互动, 靠周围随手拈来的道具, 靠手摸、脚踩、身坐等肢体语言实现与身边的新闻环境融为一体, 带观众“入戏”。

时间长了, 外行的观众会说, 这个栏目的节目好看、吸引人, 生动;内行的观众会说, 这个栏目的记者抓细节的本事真是绝了, 到那个时候栏目的个性化就树立起来了。

三、新闻专题类栏目更要注重打造“个性化”的识别系统

个性化的栏目风格把观众对个别节目的高度关注上升为对栏目品牌的忠诚, 形成了具有一定强度的收视期待, 栏目的个性化具化为商业领域的所谓品牌忠诚度, 这是一个栏目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一个频道传播力影响力的保证。

实现栏目的个性化要靠长期的管理和制度化的奖惩措施, 比如选题策划时, 对单个节目和当天节目的个性化设置制作过程中, 对个性化表现的监控, 纠编;后期包装是对个性化表现的补救和再挖掘, 节目、反馈、学习机制中对个性化表现的强化、鼓励等。

进行节目和栏目个性化生产和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弘扬主旋律,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 贴近城市发展的脉搏, 不能为了机械地体现所谓的个性化而忽略了主旋律, 本末倒置。认清了这个因果关系, 充分利用细节化表现这个武器, 以个性化生产为目标, 就一定能够打造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精品新闻专题栏目。

摘要: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盛行的今天, 传播生态出现碎片化的趋势, 但是受众也需要专题节目和深度报道, 这方面广播电视节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媒体有着专业的团队和较高的新闻素养, 关键是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如何做出好的新闻专题节目, 这就需要在个性化上做文章。

关键词:个性化,新闻专题,电视包装,品牌化

参考文献

[1] 李欣.中国电视栏目包装与大众传播心理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 (1) .

[2] 冯资荣.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路径[J].现代视听, 2007 (10) .

上一篇:多肉植物在大连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下一篇:谈动产所有权取得制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