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动产所有权取得制度的实践

2022-12-09

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的形象可以说是西游记的标志性画面, 人人都记得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降妖伏魔的宝贝, 它是孙悟空在南海老龙王那里得到的武器, 由于金箍棒是南海的定海神针, 孙悟空索要时还遭到了龙王爷的反对, 但是由于孙悟空武艺高强, 龙王不敢得罪, 只好违心地说只要孙悟空拿得动就给, 随后当然孙悟空就取走了金箍棒并且用它伴随唐僧师徒走过千山万水, 在取经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至此, 如果问金箍棒的所有权属于谁, 相信不少人会十分肯定地说是属于孙悟空的, 因为在取经途中, 金箍棒已经融入了孙悟空的生活, 由孙悟空完全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是行使了完全的所有权, 应当由孙悟空享有所有权, 然而, 如果我们穿越时空, 依据当今物权法的规定来探究金箍棒的归属到底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要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谈起。

一、我国现行法定的动产所有权取得方式

动产所有权是指权利主体享有的对其动产进行独占的支配, 并在法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现行的民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的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常常只能通过以下方式:

(1) 先占, 指先于他人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所有权的事实。

(2) 善意取得, 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 在非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 如果第三人在取得动产时出于善意, 就可以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3) 拾得遗失物, 是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法律事实。

(4) 发现埋藏物, 指发现埋藏物并予以占有的事实行为。

(5) 添附, 指不同所有人财产合并在一起而形成不能分离的财产的一种法律事实。包括附合、混合、加工等形式。

(6) 通过法律行为而取得。

二、金箍棒的所有权——所有权取得的法定方式运用

将上述的法定方式运用到金箍棒事件来分析, 金箍棒的取得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取得方式, 因为孙悟空取得金箍棒的行为均不符合各法定方式的构成要件:对于先占, 要求占有的是无主物, 但是在西游记中, 此金箍棒被孙悟空占有前是属于南海龙王的, 它不是无主物品, 不适用先占取得;对于善意取得则更不适用, 孙悟空向龙王索要金箍棒时, 龙王本人就是此物的所有者, 不存在无权处分的问题, 更何况孙悟空是从龙王那里无偿取得, 至于其主观意图是否善意则更不符合;对于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以及添附更不符合其要件;那么, 孙悟空是否是通过法律行为取得金箍棒的所有权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它是否具备此类取得的法律要件:首先要求取得行为是当事人有意识的行为, 这点是具备的, 其次, 要求行为人要有行为能力, 这也具备, 再次, 要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这个条件就不可能具备了, 老龙王是惧怕孙悟空才被迫作出了相应的意思表示, 其本意是不愿意交出定海神针的, 所以这个真实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的核心生效要件它是不具备的, 因此金箍棒的所有权取得方式并不是我国现行物权法中规定的任何一种方式。那它到底是何种方式呢?从理论上来讲, 它应当属于学理上的取得时效制度适用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我国现行物权法却没有规定, 这就是说, 家喻户晓的以为必然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最终居然不是孙悟空的!这种尴尬结果是实践中老百姓无法认同的事情1。如何正视这种法律规定与实践存在的巨大差异?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认识取得时效制度的相关特点, 论证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法理需求, 才能立足于弥补物权法实践中的不足, 完善现行物权法。

三、时效取得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时效取得制度 (又叫取得时效制度) , 指无权利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 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 即依法取得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法律制度。按照罗马法学家的理念, 产生时效取得的原因是:杜绝占有和所有长时间不是同一人, 而产生的非稳定状态。根据罗马法的规定, 时效取得制度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这个自动机械, 权利的缺陷就不断得到矫正, 而暂时脱离的所有权, 又可以在可能极短的阻碍之后重新的结合起来。”2从本质上讲, 取得时效是保护公共秩序的一种制度。因为, 占有他人财产的人不应因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懈怠或者不行使权利的疏忽而取得权利, 其权利的取得只能因占有事实的旷日持久, 以至于对外界形成其真正享有权利的牢固表象, 破坏这一事实状态即会导致财产秩序的不稳定。

取得时效最早来至于古罗马法, 之后这一制度最先被法国民法典采纳, 后来逐渐被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所沿袭。可以理解为取得时效在欧陆国家是一个广大民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法律制度, 但在我们国家从古自今却一直是立法上的一项空缺。曾经在制定物权法过程中对取得时效制度是否纳入法条存在较大的争议, 最终支持了反对者的观点, 反对者认为在我国立法中不应该而且也没有必要制定取得时效制度, 原因是和我国民法理论体系不一致, 他们的理由有三点:第一, 不动产登记制度和动产即时取得制度使取得时效失去了存在意义;第二, 取得时效制度会激发无权占有人哄抢、私占公共财产, 与我国物归旧主、拾金不昧的道德相违背;第三, 建立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并行的制度会产生很多问题。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权利人在消灭时效期间提出异议而使得取得时效难以完成, 使取得时效不能适用;二是与时效制度的主旨相左, 取得时效没有实现而消灭时效实现造成客体与其权利相脱离。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以上理由是既否定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种制度。客观来讲, 取得时效问题是不同价值目标之间的平衡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正当与否问题。消灭时效期满, 债务人就可以欠债不还, 可以合法地“赖帐”。同理, 那取得时效期满, 无权占有人也可以取得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显然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 同样都不符合道德要求, 为什么可以指定消灭时效制度, 就不可以指定取得时效制度呢?因此, 反对说的第一个理由不能成立。反对说的第二和第三点理由关系到了取得时效制度与民法其他制度的统一问题, 增加了取得时效与民法其他制度的关系统一的难度, 但没有论证取得时效制度是否绝对不能与民法其他制度统一。而且没有取得时效的现行《民法通则》并不能解决肯定说第一个理由提出的问题。所以以统一问题作为否定取得时效制度的理由尚不能算充分。

四、明确取得时效制度的不可替代性, 纳入我国物权立法, 弥补现行物权法的实践不足, 完善动产物权的取得制度

根据罗马法规定, 取得时效制度的功能正是在于“通过这个自动机械, 权利的缺陷就不断得到矫正, 而暂时脱离的所有权, 又可以在可能极短的阻碍之后重新的结合起来。”可见, 是否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的根本在于取得时效制度自身的特殊功能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取得时效制度在当下社会即能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与公正交易案例的作用, 还能起到提高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主观能动性, 能弥补权利缺陷问题的作用, 这些作用并不是单单依靠善意取得等其他法律制度就能实现的, 因此取得时效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实践地位。

首先, 善意取得制度和取得时效制度都具有物的有效利用的促进和交易风险的控制功能。善意取得制度和取得时效制度各司其职, 它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一是善意取得制度和取得时效制度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使用财产的权利, 积极发挥物尽其用的经济作用。二是在许多商品交换过程中, 众多从事交换的当事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挨家挨户调查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 也不清楚对方是否有财产的处分权, 然而善意取得制度和取得时效制度这两项制度能促使从事商品交换的当事人互相信任, 保护当事人交换商品公正有序的进行。其次, 诉讼时效制度和取得时效制度虽然都是时效制度, 都是在在固定的时间, 稳定一定的事实状态, 产生必要的法律后果, 但它们是不能互相取代, 因为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

通过分析可见, 取得时效制度对弥补我国现行物权法的实践不足、完善物权法律制度体系意义重大;取得时效制度的运用能够促使物善其用, 加快财产的流转, 提高社会效益, 避免浪费;取得时效制度能够维护当事人安全公正的交易和稳定的法律关系, 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交易秩序;取得时效制度的建立, 让事实说话, 避免了当事人举证困难和法院判断证据烦琐艰难, 有利于结案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我国应当在现行物权法中弥补修改, 明文规定时效取得制度, 取得时效制度应当是当今市场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摘要:物权法颁布以来, 很多规定与现实社会的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与老百姓的认识完全不符合, 正确认识取得时效制度的合理性, 弥补我国物权法的实践不足, 是完善物权取得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物权法,取得时效,动产所有权

参考文献

[1] 郭明瑞.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2.

[2] 王利明.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306.

[3] 亨利·梅因.《古代法》, 沈景一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161.

[4] 尹田.“法国民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J].法学评论, 1998 (2) :71.

上一篇:个性化新闻专题节目的生产路径浅谈下一篇: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大学城段Ⅱ4区结构隔震设计